《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主要内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4 22: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主要内容
一、关于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3—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关于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为孝感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891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为市辖孝南区、云梦县及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的行政辖区,总面积168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东向、南向和西向至孝南区行政辖区界,北至福银高速,面积共计727平方公里。
三、关于城市发展目标。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经济强市;推进城镇跨越,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推进民生跨越,建设人民幸福城市。通过推进“五个跨越”,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打造“湖北的苏州”,建设“魅力孝感”。
四、关于城镇化发展目标。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0%以上;2030年达到70%左右。
五、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城乡一体化走在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前列,到203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0元,城乡居民生活富裕,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生活全面小康的中等发达城市。
六、关于城市性质。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和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宜居休闲城市。
七、关于城市规模。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近期(2015年)70万人左右,中期(2020年)90-100万人,远期(2030年)115-125万人。中心城区用地规模为近期(2015年)75平方公里,中期(2020年)90-100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115-12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八、关于城市发展方向。未来城市建设用地整体上以向东和东南发展为主,向北、西、南适度扩展。
九、关于中心城区功能分区。为“一城一区,一核多片”结构。“一城”为孝感主城区,“一区”为孝感临空经济区;“一核”为王母湖、野猪湖组成的城市生态绿核,是孝感中心城区的绿肺。“多片”为老城片区,以居住生活、商业服务、文化旅游等职能为主。东城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以汽配、电子、机械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并结合邓家河湿地公园配套居住、服务功能,远期考虑由单一的工业区向综合性城市组团转变。东城
新区生活片区,主城区未来城市综合中心所在地,是以商业、商务、旅游服务、文化体育、行政办公和居住职能为主的综合兴片区。南城新区,是老城区跨澴河发展的主要拓展空间,以居住生活功能旅游度假功能,无污染都市型工业为主要功能。临空经济区,以临空制造、综合保税物流功能为主的独立经济和产业功能区。
十、关于市域自然生态格局保护。形成以山脉与水系为骨干,以“一廊、两核、六带”重点的市域生态安全网络体系。其中“一廊”为江汉湿地生态廊,“两核”为汈汊湖、王母湖—野猪湖两大湿地水生态核心,“六带”为六大江河生态保护带。
十一、关于市域综合交通发展。至2030年,形成以孝感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骨架的综合区域交通网络。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构筑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市域对外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和引导孝汉区域空间布局和城市一体化发展。以高速公路和各级公路为骨架,建成孝感中心城区与市域重要城镇间的快速联系通道,辐射带动市域各地区共同发展。
十二、关于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环卫、防洪、人防、消防等一系列专业设施规划。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 总则
2013-10-09 15:49:00 点击次数:673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规划目的
为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引导城乡协调、全域统筹发展,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的总体要求,根据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孝感市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的函》(鄂建函[2011]213号),孝感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第2条 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全域孝感”和“孝汉一体、市区一体、云孝一体、城乡一体”,加快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推进孝感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持久支撑。
2、以生态低碳、永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努力推进“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突出孝感市的发展特色和比较优势,完善城市职能、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第3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实施) 3、《关于同意孝感市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的函》(鄂建函[2011]213号) 4、《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 5、《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年)》 6、《孝感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7、国家和湖北省其他相关法规和规范
第4条 规划范围
1、市域范围:孝感市行政辖区,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包括市辖孝南区、云梦县及双峰山旅游度假区,总面积1687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循《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中心城区范围:为规划区内北至福银高速、南向、东向和西向至孝南区行政辖区界,面积共计727平方公里。
第5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3年至2015年;中期为2016年至2020年;远期为2021年至2030年。
第6条 强制性内容的规定
文本中标有下划线的粗体字内容为规划强制性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如需修改必须依法按程序上报审批。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2013-10-09 15:46:21 点击次数:2199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一节 发展目标
第7条 总体发展目标
孝感市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经济强市;推进城镇跨越,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推进民生跨越,建设人民幸福城市。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打造“湖
北的苏州”,建设“魅力孝感”。
第8条 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1000元。到2020年,GDP总量突破3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4%以上。到2030年,GDP总量突破6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8%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取得突破进展,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在全省支点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9条 社会发展目标
以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为目的,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保障、现代化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五个全覆盖”,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在全面小康目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30年,城乡居民生活富裕,全面建成与人口分布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10条 资源利用与保护目标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资源能源优化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地表水资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控;加强用水总量管理,发展节水产业,提高用水效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11条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1、将孝感建设成为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绿色、低碳、宜居”的生态新城。结合临空经济区的自然地理优势和总体发展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绿色生态示范区。
2、以保护和改善主要河流水环境为重点,确保地表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0%。主要污染物排放和单位产出的能耗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标准以内,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率走在全省前列。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32%,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9平方米。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
第12条 区域一体化战略
1、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构筑开放、高效的区域发展格局。依托区域大通道,加快开放对接,与武汉及周边城市形成城市、产业、生态等多方位、多功能的区域发展轴带对接。
2、顺应区域发展趋势,与武汉市形成职能分工合作,提升自身的区域地位,增强纵向辐射和引领区域发展的能力。依托自身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武汉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建设全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和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区、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特色发展区。孝感高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及生物医药等产业,临空经济区依托区位交通优势重点
发展物流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孝感主城地区依托已有基础并积极承接武汉市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产业等,使孝感快速成长为武汉城市圈中重要的产业基地。其它县市和交通沿线地区,结合区位、资源特点,重点发展一般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金属制品等。在具有资源特色的地区应充分结合地方特点发展特色产业,如旅游休闲、农特产品加工等。
第13条 功能升级战略
1、强化中心城区服务职能,引导区域经济发展要素聚集。以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加强中心城市区域级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高端服务职能。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构建“公铁空一体”的孝感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成为武汉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的辅助物流枢纽。重视基础和职业教育发展,建设面向广大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打造面向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区域专业性金融中心、中介服务中心。
2、强化临空经济区桥头堡功能。依托空港、阳逻港和吴家山保税物流区桥头功能,打造包括临空经济区、孝感主城区、云梦在内的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带。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物流平台、产业配套、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
3、承东启西,开放合作,拓展区域功能腹地。充分发挥孝感作为武汉承东启西的“门户”作用,通过交通联系、功能对接等手段,强化孝感对随州、信阳、荆门等临近地区的辐射影响作用,推进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提升孝感城市的中心性。紧抓金融股改机遇,将孝感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第14条 全域统筹战略
1、强化中心城区与县市城区的主体作用,提升城镇的吸纳能力。强化中心城市,打造市域城镇化的磁力中心。全面提升县市城区承载功能,打造市域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主战场。择优培育小城镇,坚持“以特兴镇”,推进“强镇扩权”试点。
2、积极培育农村新社区,完善设施配置,实现市域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根据不同乡村的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禀赋状况、生态环境特色和经济发展基础,分类推进农村新社区(中心村)建设,实施村庄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教育、卫生、文体、社保、安居、安全等公共服务“六张网”和交通、供排水、供电、供气、通信和市场等基础设施“六张网”延伸。
第15条 特色塑造战略
1、立足山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打造面向区域的都市型生活消费基地。以山水资源带动旅游开发,尊重生态肌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态休闲之都。承担区域旅游、购物、娱乐、休闲功能,打造武汉的后花园。
2、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城市魅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结合对历史遗存、遗迹的整理和挖掘,以“孝”文化为主线,整合红色革命文化、楚文化及其他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塑造中华孝文化名城,彰显孝感地域文化特色。
3、深化落实“两型社会”建设,构建美丽孝感。以“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为主线,结合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规划建设要求,以打造国家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和绿色生态示范城市为目标,制定综合指标控制体系,将孝感建成“两型社会”发展的典范。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 全域统筹发展规划
2013-10-09 15:45:27 点击次数:4885
第三章 全域统筹发展规划
第一节 市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第16条 城镇化发展策略
1、着力培育主城带城镇密集发展带,提升城镇核心吸引力与承载力,形成促进市域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核心平台。
紧扣 “武汉孝感共建临空经济区”和“云孝一体化”,壮大城镇的规模和实力,强化中心城区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吸纳能力,加快孝感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步伐。
2、坚持“以产聚城”,“以特兴镇”的原则,围绕外围县(市)域中心打造市域城镇化的主体空间。
县(市)城区坚持“以产聚城”,通过产业发展引导人口快速集聚,突出县城在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小城镇坚持“以特兴城”,撤并结合,资源向产业基础良好的工贸型小城镇、拥有特色生态资源的旅游型小城镇、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化优势明显的小城镇以及交通区位优越的口子镇、城郊镇等重点小城镇倾斜。
3、坚持分类分级的差异化原则,引导乡村居民点有序、适度的集中。
根据村庄区位交通、经济发展、要素流动、资源环境、服务配套等情况,将村庄分为城镇社区型、有序集并型、限制发展型和整体迁建型4类,并对各类村庄进行分类发展指引,重点对100个中心示范村进行差异化发展路径培育,形成“一线一点”的示范线和示范村建设发展格局。
4、大力提升四化互动水平,积极探索全路径、全域推进的城镇化新模式。
立足自身基础,充分对接区域,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促进第二产业点轴聚集,继续强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模式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一产和三产发展的外部机遇,推动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并实践城镇化动力上一二三产全路径城镇化,空间上整体全域推进城镇化的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
第二节 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17条 市域人口发展 至2015年,市域总人口510万人,城镇人口280万左右;至2020年,孝感市域总人口54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320万人以上;至2030年,孝感市域总人口575万人左右,城镇人口约400万人。
第18条 城镇化发展目标
孝感市域城镇化水平2015年达到55%;2020年达到60%以上;2030年达到70%左右。
第三节 市域发展分区
第19条 市域发展分区
全市划分为四大板块:核心板块、北部板块、中部板块和西南部板块,各分区 采用差异化发展策略: 1、核心板块
该板块是与武汉高度一体化的区域,位于孝感市域的东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孝感中心城区及其东部和南部乡镇、汉川城区及其重点镇以及王母湖、野猪湖等湖泊湿地保护区。本区域以平原地形为主,生态敏感性较低,人口密度较高,是孝感市域城镇核心功能和高端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抓住汉孝同城化的机遇,主动承接武汉城市圈中心服务职能、生活配套功能和先进产业功能的转移,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成为辐射引领整个市域经济发展和功能完善的引擎。 2、北部板块
该板块位于孝感市域的北部地区,主要包括大悟县全部乡镇、安陆市北部乡镇和孝昌县东北部乡镇,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主体组成部分。本区域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推进城镇、经济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该板块以山地地形为主,生态敏感性高,人口密度较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以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为前提,严禁大规模污染性产业进入,重点引导生态休闲旅游、农特产品生产及加工、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同时适度控制城镇规模,鼓励和引导山村居民的外迁。 3、中部板块
该板块位于市域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安陆市南部乡镇、孝昌县西部和南部乡镇、云梦县中部和北部乡镇、应城市中部和北部乡镇以及孝南区北部乡镇。本区域以丘陵地貌为主,生态敏感性适中,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在未来开发利用过程中应以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维护为重点,以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交通条件为依托,着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和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机械加工、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等一般制造业,引导资源型产业的合理布局。 4、西南部板块
该板块位于市域的西南部地区,主要包括应城市南部、云梦县南部和汉川市西北部乡镇,涵盖了汉北河、汉江之间的湿地、湖区。本区域以江河湖泊平原地形为主,生态功能较强,人口密度适中。本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引导水产品供应和深加工、农业生产和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有序发展旅游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转移。
第四节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第20条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四轴、多通道”。 1、四轴
(1)孝汉城镇发展轴是城镇、产业和人口发展的主要轴向,主要依托福银高速、国道316等交通走廊,依次连接空港、孝感临空经济区、主城区、云梦县和安陆市。其中汉孝主城带是孝感城市空间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汉孝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在未来的发展
中应抓住汉孝同城化的机遇,积极承接城市圈中心服务职能、生活配套功能、先进产业功能的转移,成为辐射引领整个市域发展的引擎。
(2)孝大汉城镇发展轴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发展次轴,贯穿孝感中心城区、汉川市、孝昌县和大悟县。该轴线的北段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为依托,重点引导生态休闲旅游、农特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同时突出了北端的大悟作为鄂豫交界门户城市的重要地位,强调其作为孝感辐射信阳南部地区的桥头堡作用。该轴线的南段重点引导高端制造业及一般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并进一步强调应加强汉川与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
(3)汉江城镇发展轴沿汉江展开,连接孝感南部众多工业重镇,东西方向分别指向武汉市和天门市,是一般产业重点集聚的板块,未来应重点发展机械加工、汽车零配件、纺织服装等一般加工制造业。
(4)孝应城镇发展轴主要连接应城和中心城区,并向武汉市延伸。该轴带上集聚着孝感最大的产业集群之一—盐化工产业,向西连接应城市的温泉旅游型重点城镇—汤池镇,是提升孝感经济能级和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多通道,即多条区域联络线。
在孝感市域范围内打造三条主要的区域联络线,分别为连接沉湖、应城、安陆、大悟、红安方向的联络线,贯通安陆、孝昌、双峰山、黄陂方
向的联络线以及广水、大悟、红安方向的联络线。这三条联络线依托主要的道路交通线路而构筑,并与周边地区形成了有效的联系通道。
第21条 市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市域形成1个特大城市(孝感中心城区)、2个50-10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汉川城区、应城城区)、4个20-50万人口规模的中等城市(云梦县城、安陆城区、孝昌县城、大悟县城)、4个5-1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镇(马口镇、沉湖镇、肖港镇和伍洛镇)、26个2-5万人口规模的小城镇以及若干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的一般城镇的城镇规模结构。 同时,着力构建以“1带5城30镇”为主要框架的城镇等级结构。“1带”即孝感主城带,包括孝感中心城区和云梦县城,是市域城镇体系的龙头;“5城”即5个县(市)的城区,是市域城镇体系的骨干;“30镇”即30个重点镇,是市域城镇体系的重要支撑,其中马口镇、沉湖镇、肖港镇和伍洛镇人口规模达到5-10万人。
第22条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市域城镇职能划分为4级:孝感中心城区为市域中心城市,主要承担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和生产组织职能;云梦县城、汉川城区、应城城区、安陆城区、孝昌县城和大悟县城为县(市)域中心城镇,主要承担各县(市)域的公共服务和生产组织功能;毛陈镇、三汊镇、马口镇、沉湖镇、分水镇、脉旺镇、杨岭镇、洑水镇、隔蒲潭镇、义堂镇、伍洛镇、白沙镇、邹岗镇、祝站镇、肖港镇、田二河镇、陈河镇、巡店镇、河口镇、大新镇、周巷镇、胡金店镇、杨店镇、新城镇、杨河镇、汤池镇、王义贞镇、烟店镇、宣化店镇、小河镇等30个为重点镇,主要承担专业化职能和跨镇域的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强调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的区域旅游组织作用,将其视为重点镇对待;其它建制镇为一般建制镇,以集贸型为主要职能类型。
第23条 中心城镇职能定位 1、中心城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西北部、鄂豫省际门户枢纽;武汉城市圈面向西北腹地、鄂豫省际综合服务中心;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和核心产业基地;中华孝文化名城;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休闲城市。
2、云梦县城:孝感主城带的重要城市组团;汉十城镇发展带上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以铁路集装箱为特色的多式联运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塑料包装、盐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产业;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水乡园林城市。
3、汉川城区:汉江产业带的核心城市;湖北省现代工业城市,以发展金属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为重点,适当发展化工、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休闲宜居的水乡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
4、应城城区:打造全国重要盐化工基地、华中能源储备基地,适当发展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造、家俱建材等产业;华中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现代宜居城市。
5、安陆城区:汉十城镇发展带及武汉城市圈紧密圈层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粮油机械、食品医药、金属制品(小家电)为主的工业基地;山水园林城市。
6、孝昌县城: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建成对接武汉城市圈的新型产业基地;以三河六岸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7、大悟县城:鄂豫边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鄂北高铁新城;以红色旅游、绿色能源、商贸物流也、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为主的“两型”示范区;中国红色老区;养生宜居胜地。 8、其它建制镇:是本镇域内的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和经济中心。同时选取人口规模大、经济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进行镇级市的试点建设,形成片区发展中心。
其中,马口镇是汉川市的经济中心,以纺织、光纤光缆、旅游度假等产业为主导;沉湖
镇是汉川市西南部的核心城镇,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镇,重点发展金属加工及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建立物流商贸中心;肖港镇是孝南区北部中心城镇,以旅游服务业为特色,打造集高效农业、新型工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镇;伍洛镇是实现云孝一体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并做好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建成对接孝感的产业基地。
第24条 城乡建设标准 1、中心城镇建设标准:市域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左右,县域中心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执行相关的国家、湖北省、孝感市技术规范规定。
2、重点镇建设标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配建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应考虑服务本镇及周边乡镇。
3、一般镇建设标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应考虑服务整个镇域;镇区基础设施配建标准应能够满足本镇基本生产、生活需要。 4、农村建设规模与标准: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宜控制在90-120平方米以内,一般不超过100平方米为宜。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应按照农村的建设标准,政府应给予农村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等)财政支持。
第五节 城乡统筹发展
第25条 建设目标 城乡一体化走在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前列。到2030年,建成城乡协调发展、生活全面小康的中等发达城市。
第26条 建设原则 1、坚持城乡一体、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3、坚持设施共享、高效集聚的原则 4、坚持改革创新、形成合力的原则
第27条 发展思路 坚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成本最小化、自然增长” 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政府积极引导”是指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提供教育与培训、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的成本以及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模式等途径;“社会成本最小化”是指将政府、企业及社会各个利益群体所承担的各项社会成本降到最低,力争走出一条高效和谐的城乡统筹发展之路;“自然增长”是指城市化的过程应坚持渐进化的自然发展。
第28条 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市域区分4类城乡统筹模式:中心城市带动模式、产业发展带动模式、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与特色发展模式。
1、中心城市带动模式:主要适用于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人口较为密集的中心城区和县(市)城区及周边乡镇。应引导人口、产业等城乡经济要素向核心城市集聚,注重农业发展与城市服务功能相结合,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
2、产业发展带动模式:主要适用于产业基础较好或有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越的重点城镇。应鼓励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的乡镇工业集中区,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一、二产业间的良性互动。逐步放开户籍政策,积极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居住。
3、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主要适用于农业主导发展地区,主要位于孝感市中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条件
的地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强专业化产、供、销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就业优先的产业发展政策。
4、特色发展模式:主要适用于山地特色发展地区,以及具有特殊旅游、商贸资源优势的发展地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严格限制污染企业进入,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和特色手工艺品加工等无污染、特色化产业;培育和鼓励旅游型小城镇发展,加强农林产业与旅游业的衔接互动。鼓励生态敏感地区的人口向县城和市域人口重点集聚区迁移。
第29条 乡村发展指引 将村庄分为城镇社区型、有序集并型、限制发展型和整体迁建型4类,并对各类村庄提出分类发展指引。
1、城镇社区型:指城镇建设发展或有关项目的建设所涉及的村庄。该类村庄建设城镇新社区,逐步纳入城市管理体系,按照城市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标准进行统一管理。 2、有序集并型:指现状人口较多、基础较好、限制条件少的村庄,建设农村新社区或宜居中心村,重点抓好全市100个示范中心村的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为农民创造多渠道的收入来源。加强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服务功能。
3、限制发展型:指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由于村庄人口较多或具有一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等,不能迁入到其它村庄中去的村庄。该类村庄应加强村庄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建议适度合理地扩大人口规模。同时,结合村庄生态条件特点,可以考虑发展特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在充分保护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生态旅游业。 4、整体迁建型:指现状规模过小且发展条件差的村庄、位于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和部分贫困村。该类乡村原则上予以适当撤并,逐步引导人口向城镇或中心村转移;对于生态敏感区内的村庄,逐步进行搬迁撤并;对于居住在山区的贫困村,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大力实施移民搬迁。
第六节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发展规划
第30条 总体目标 形成覆盖全市域的市县乡村五级配置的开放型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网络体系。
1、完善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构建武汉城市圈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形成完备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设施体系。
2、提升县(市)城区功能,强化其对县(市)域的服务主体地位。县(市)城应拥有完善的文化、体育、医疗、基础教育、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设施,具备县(市)域综合服务能力。
3、积极培育重点镇,增强其服务农村的功能。配备比较齐全的服务设施,包括农业科技服务、文化活动、医疗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小学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
4、完善一般建制镇功能,配置文化站、卫生院、小学、防疫站等基本社会服务设施,满足本镇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5、完善村(社区)基层服务体系,加强村(社区)平台、组织、队伍三个“1+X”建设。
第31条 教育设施 1、发展目标:市、县城区及经济发达的乡镇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3-6周岁幼儿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在校入学率达到100%,;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99%,17周岁人口中等义务教
育完成率达到99%。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同时,加快孝感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结合老城区改造,通过撤并、改造、新建等方式,规划好学校建设用地,着力解决孝感城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学校大容量、大班额等问题。
2、体系建设:按照高中阶段教育向中心城区、县(市)城区集中,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集中,农村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一般乡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进行设施配置。
(1)以孝感中心城区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依托现有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中等职业院校,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完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2)市、县城区完善幼儿园、中小学、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设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教育设施的规范和标准配建幼儿园和中小学,其中高中的配置应考虑为整个县(市)域服务。
(3)重点镇设立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一般建制镇设置普通初中、小学、中心幼儿园;中心村设置小学和幼儿园。
(4)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地方对农村教育的配套投入,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合理稳妥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继续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各类教育工程项目,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32条 文化设施 1、发展目标:在全市城乡,建成门类齐全、规模适当、布局合理,与我市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文化设施网络和工作网络,使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空前丰富活跃。 2、体系建设:完善中心城区、县(市)城区、重点镇、一般建制镇、村(社区)五级文化设施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1)中心城区逐步完善区域性大型文化娱乐设施,注重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中心、广播电视中心等保护和展示地方文化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文化氛围。各街道社区也应按照国家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标准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2)县(市)城区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搞好广播电视台(站)和文化中心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剧院、电影院等文化设施。 (3)重点镇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或综合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4)一般建制镇建设综合性文化站,完善图书室、文化站和老年活动
站的建设。
(5)行政村配置包括阅览室、活动室、科技咨询室、文化宣传栏等功能的综合性文化科技活动设施。
第33条 体育设施 1、发展目标:提高体育设施水平,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普及学校体育运动,大力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稳步发展。到203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0%以上,适龄中小学体育锻炼达标率达99%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5000人左右,国民体质监测员达到50000人,农村90%的行政村安装体育健身器材。 2、体系建设:
(1)中心城区新建、改造一批市级体育中心及体育场馆,具备承办国家级运动会及国际单项赛事的能力;加快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
(2)县(市)城区建设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及游泳池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及社区健身设施,具备承办省级运动会单项赛事的能力。
(3)重点镇拥有一处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服务于周边群众。
(4)一般建制镇设有运动及健身场地,主要服务于居民日常体育锻炼需要。 第34条 医疗卫生设施 1、发展目标:以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2、体系建设:提升孝感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医疗服务中心功能,完善中心城区、县(市)城区、重点镇、一般建制镇、村(社区)五级防疫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建立由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和中心卫生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卫生服务站组成的覆盖市域城乡的医疗网络体系。
(1)中心城区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依托,建立完善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中心城区医药、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
(2)县(市)城区建立至少1家政府举办的二级综合性医院,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
(3)重点镇配置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防站等设施,服务于本镇及周边乡镇普通疾病、常见病的诊治,提供医疗保健知识。
(4)一般镇配置卫生院、防疫站,血防站,能够解决本镇居民小病、常见病的诊治,提供医疗保健知识。
(5)中心村设置临时床位的卫生所,满足农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 第35条 社会福利设施 1、发展目标:加快养老、儿童福利、社会救助、残疾人服务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设施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相协调的社会福利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服务需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到2030年,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2、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形成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儿童福利体系、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1)中心城区以建设孝感市福利康复中心为示范,加快完善老年人福利设施、孤残儿童福利设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设施、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设施、精神病人福利设施。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多种模式的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养老服务机构。着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培育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2)县(市)城区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中心、救助管理站、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等一系列社会福利设施,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满足县城及周边区域老年人、孤儿、残疾人、精神病人等服务需求。
(3)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配置1-2所农村福利院、残疾人综合服务站,具备覆盖本镇范围的综合服务能力。
(4)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所有农村社区。
第36条 社会管理设施. 加快推进城市、城镇和农村的三类新社区建设,加大社
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深入开展“1+X”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起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依托、专项服务设施为补充、服务网点为配套、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持的设施网络。至2030年,全市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覆盖率达到100%。
第七节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37条 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1、以孝感市中心城区为核心,构建以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骨架的区域交通网络。
2、以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体,构筑功能完善、高效畅通的市域对外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和引导孝汉区域空间布局和城市一体化发展。
3、以高速公路和各级公路为骨架,建成孝感中心城区与市域重要城镇间的快速联系通道,辐射带动市域各地区共同发展。
第38条 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强化区域交通联系,以衔接武汉为重点,加快孝感交通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步伐,充分利用武汉的交通优势,强化市域城市与武汉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快速交通走廊。
2、整合多方式过境交通设施、引导区域多通道协调发展。加强市域内城市间的联系,统筹考虑区域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完善区域铁路、公路网络,促进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实现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城市交通系统良好衔接,实现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
3、拓展交通设施建设空间,协调对外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加强区域交通设施利用和衔接,构建区域客、货运枢纽场站及港口、码头系统。协调京港澳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硚孝高速公路和武西客运专线、京广铁路客运专线、汉孝城际铁路和武汉南环线城际铁路等重大设施与城市用地关系。
4、加强市域交通网络结构建设,完善各交通运输子系统,推进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建设。航空方面,加强与武汉天河机场联系通道建设;铁路方面,加快推进国家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打造多等级、客货分离、快慢分离的高效通畅的铁路系统;水运方面,实施港口航道改造升级工程,提升通江达海能力和运输水平;公路方面,构建圈层结构的环武汉高速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以主城区为核心的星形放射状干线公路系统,强化市域城镇之间联系。
第39条 航空发展规划 建设孝汉城际铁路和武西客运专线,实现孝感市域地区与天河机场的快速铁路联系。强化福银高速、硚孝高速、沪蓉高速、京港澳高速、107国道、110省道、347国道以及318省道等干线公路与机场的联系,实现机场对孝感市域的服务覆盖。 第40条 铁路发展规划 以城际铁路和客运专线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家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规划多等级、客货分离、快慢分离的“六纵三横”铁路网络。
1、以高速客运专线铁路贯穿孝感北、中、南区域,城际铁路衔接孝感中心城区与武汉城市圈城市,普通铁路沟通市域各县市,布局孝感东站与孝感站两大铁路枢纽。 2、建议武西客运专线在孝感市域内采取东西走向,平行汉十高速公路并在其南部布局,在市域内串连安陆、云梦、孝感中心城等节点,快速联系汉口站和汉阳站。
3、保留孝感站,形成一主(孝感东站)一辅(孝感站)客站体系。建议武西客运专线与孝汉城际铁路在孝感中心城区内共线,并在孝感中心城区建设一体化的孝感东站,实现武西客运专线与汉孝城际铁路同站换乘。
4、推动武汉城市圈南环线城际铁路建设,始于孝感东站,途径南城新区,与244省道共线,途经汉川,形成武汉市城际铁路外环南部线路,强化武汉城市圈铁路联系。 第41条 水运交通发展规划 建设“一江两河一闸四港”的水运体系,市域水运航道接轨武汉航运中心,打造成为武汉航运中心物流链的关键节点,增强水运对孝感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1、改造“一江两河”,提升航道通过能力
孝感市域内分布有汉江、汉北河、大富水、府河等航道。其中孝感境内汉江航道规划为二级航道,汉北河(新沟—严家三湾)航道、大富水(城关—南垸)航道规划为三级航道,府河(石头河—李家寨口)航道维护性疏浚。 2、规划建设二级船闸
新建新沟500吨级二线船闸,提升通过能力,强化孝感市水运系统发展。
3、改善港口功能结构,建设汉川港、应城港、云梦港、孝感港,完善港口设施 到规划期末,建成汉川港航运枢纽,完善应城港、云梦港、孝感港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第42条 公路系统规划 1、高速公路:建设“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四纵”:(北)京—(香)港—澳(门)高速公路、硚(口)—孝(感)高速公路、孝(感)—汉(川)—应(城)高速公路、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四横”:麻(城)—竹(溪)高速公路、福(州)—银(川)高速公路、沪(上海)—蓉(成都)高速公路、(武)汉—宜(昌)高速公路。
2、国省道干线公路:将现有主要国省道公路按照一级路标准提级改造,包括:244省道、108省道、107国道南、北段、原316国道、新316国道、347国道—348国道联络线、346国道、243省道、212省道、347国道、348国道、110省道、347国道、318国道及汉蔡快线。
3、将现有主要县道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提级;提升乡镇至各行政村间公路至三级公路标准、行政村间公路至四级公路标准。
第43条 城乡公共交通 孝感中心城区公交线路服务向外延伸辐射至周边城镇密集区,构建城镇协调发展区内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建设孝感城区至孝感北站和汉川的公交线路。
第44条 市域交通组织规划 1、市域交通组织结构
结合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构建“圈层+放射”式的“三圈四廊”市域交通网络组织结构。
“三圈”:核心圈层(京港澳高速、福银高速、武汉外环高速、硚孝高速、107国道、110省道\\318国道、孝汉大道、陈天大道);紧密圈层(孝汉应高速\\汉蔡高速、沪蓉高速、福银高速、汉蔡快线);外围圈层(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汉宜高速、京港澳高速)。 “四廊”:京港澳高速、107国道、、347国道交通走廊;福银高速、316国道交通走廊;沪蓉高速、347国道交通走廊;汉宜高速、318国道\\ 348国道交通走廊。 2、市域主要交通枢纽布局
航空枢纽:依托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强化机场面向市域各区域的集疏运交通组织。 铁路枢纽:规划建设孝感东站综合空、铁、公联运的客运主枢纽;提升孝感火车站等级,打造公、铁、水联运的货运主枢纽;进一步加强现状大悟和汉川高铁站的枢纽功能。
水运枢纽:加强水运与公路、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重点加强汉川港、应城港、云梦港、孝感港港口及配套设施建设。
公路枢纽:孝感城区规划建设3处一级公路客运站及2处二级客运站,在大悟、汉川、应城、孝昌、安陆、云梦分别规划1处一级公路客运站;在孝感城区规划建设孝感火车站物流基地、南大物流中心、东城物流中心、临空物流中心及三汊(锦龙)物流中心5处物流中心,在汉川、应城分别规划2处物流基地,在安陆、孝昌、云梦、大悟分别规划1处物流基地。
第八节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第45条 市域供水工程 1、供水指标
规划期末孝感中心城区最高日人均综合用水量450~500升,其它各县市城区最高日人均综合用水量400~450升,小城镇最高日人均综合用水量为300~350升。 2、水源规划
中心城区以汉江为主供水源,徐家河水库、还清后沦河及地下水为备用水源;云梦县城以汉江为主供水源,徐家河水库为补充水源;安陆城区以徐家河水库为主供水源,府河为辅助水源;汉川城区仍以汉江为供水水源,以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应城城区以汉江为主供水源,以大富水和短港水库为补充水源;大悟县城以现有界牌水库、姚河水库及规划的三塔寺水库作为供水水源,并以芳畈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孝昌县城以金盆水库和拟建邹家河水库为供水水源,以观音岩水库和晏家河为备用水源。 3、供水设施规划
规划期末,全市共建成城市集中供水厂15座,总供水能力达到148万立方米/日。其中,孝感中心城区规划水厂2座,汉川城区规划水厂3座,应城、安陆、大悟、孝昌和云梦城区各规划水厂2座。
第46条 市域污水工程 1、规划目标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其他各县(市)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小城镇镇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2、污水处理厂建设
规划期末,市域范围内共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2座,其中中心城区3座,汉川城区2座,应城城区3座,安陆城区1座,大悟县城、孝昌县城和云梦县城各1座。城市生活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95万 吨/日。
第47条 市域供电工程 1、负荷预测
预测规划期末孝感全市年供电量为356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648万千瓦。 2、电源及电网规划 新建汉川电厂三期、应城热电厂、孝感火电厂,总装机容量539万千瓦;规划共建设500千伏变电站4座,其中现有1座,新建3座,主变总容量达到9000兆伏安。
规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1座,其中孝感中心城区7座,汉川市5座,安陆市1座,应城市2座,云梦县3座,孝昌县1座,大悟县2座。规划期末220千伏变电总容量达到12390兆伏安,容载比1.93。
第48条 市域通信工程 1、电信
通信机楼建设应顺应“多业务、广覆盖;集中组网、分区服务”的发展方向,提高利用效率,优化布局。逐步将传统交换网演进为新一代全业务、智能化高速综合接入网。 2、邮政
以履行邮政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保障公民通信权利,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建成网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服务方便的邮政通信网。 3、有线电视
全面改造升级现有广电网络,实现从模拟单向到数字高清双向的整体平移。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把有线电视网建成满足电视、语音、数据等多媒体业务的综合信息网。
第49条 市域燃气工程 1、规划目标
因地制宜,多途径开展城乡生活燃气利用。规划期末力争中心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各县(市)城区达到95%,一般城镇达到90%,乡村达到80%以上,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以沼气等其他能源为补充的燃气结构。 2、气源选择
在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城区大力发展管道天然气,逐步减少液化石油气供气量,将液化石油气由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转移,主要作为天然气的补充。近期采用忠武线及西气东输二线为气源,远期采用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及其它管线天然气为气源。 3、供气规划
中、南部5县市(孝感中心城区、汉川市、应城市、安陆市、云梦县)由“孝感市五市县天然气利用工程”系统供气;东北部的孝昌、大悟两县,采用西气东输二线输送的天然气为气源。
在各县市设置天然气门站,采用高压管道接入气源。
第50条 市域环卫工程 1、规划原则和目标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加快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和处置体系。规划期末,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率达到100%。 2、环卫工程设施建设
近期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卫生填埋为主,远期采取分类收集、综合处理。
在市域范围内共布置主要垃圾处理场11座,其中,孝感中心城区、云梦县和安陆市各1座,汉川市、应城市、孝昌县和大悟县各2座;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4100吨/日以上。 第51条 市域防洪规划 1、防洪标准
(1)孝感市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汉川、云梦、应城、孝南、安陆、大悟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2)河道、堤防、泵站等按照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进行规划建设。
2、规划措施
(1)孝感市防洪规划建设应与汉江流域、府澴河流域防洪规划相协调,通过流域上下游城市协同防洪,确保城市防洪安全。
(2)消除水库堤岸安全隐患,加固堤防,坝顶高程、宽度和堤防边坡达标建设,做好堤防防护工作。
(3)完善蓄滞洪区的分级制度,加强蓄滞洪区内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管理,保持蓄洪能力,减少洪灾损失。
(4)加强防洪系统的管理,建设洪水预警报系统,制定超标准洪水预警预案,完善非
工程防洪系统建设。
第52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总体原则
孝感市地质灾害防治应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2、规划措施
(1)划定地质灾害重点和一般防治分区,依据分区特征实施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分区包括北东部大悟县三里镇至宣化镇滑坡重点防治区、北部安陆市接官乡至赵棚镇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云应膏盐矿区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等。
(2)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因害设防,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减轻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第53条 公共事件协同救防体系建设 1、加强孝感市域各城镇应对突发灾害与公共事件的协同救防体系建设。
2、山区加强重点城镇和主要交通线的“生命线”工程建设。
3、建立以市级救灾储备库为中心,以周边县市储备库为补充的全市综合救灾物资仓储网络。
第九节 市域产业发展空间引导
第54条 产业发展策略 1、在完善一般性服务的基础上,大力提升面向区域的生产性服务职能和生活性服务职能。以服务业发展为龙头和契机,推动三次产业整合发展。着力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特色商贸、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培育创新创意功能;促进旅游业和一二产业相结合,推动旅游与大健康产业、创新创意、特色商贸等服务业整合发展。
2、加快实现主导产业的高端化、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和传统产业的品牌化。巩固提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金属制品、盐磷化工、纸制品、塑料制品等产业,培育光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医疗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军民融合,推进产业升级,形成具有孝感特色且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3、以粮食、蔬菜、棉花、水果、茶叶和油料作物为主,推进林业、渔业和畜牧业发展。以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推动第一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产品市场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专业物流和信息服务,壮大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和工业、旅游业相辅相成发展。
4、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重视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完善相关设施,搭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信息平台,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信息服务,促进产业提升跨越;以公共管理、医疗和教育等信息化工作为重点,持续扩大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范围。
第55条 产业发展空间引导 城乡产业总体上形成“一带、三轴、一区”的空间布局格局。
1、“一带”指特色服务集聚带,针对武汉都市区和城市圈层面提出。强化休闲-专业市场的整合,为武汉和周边市民短途休闲出行提供更多选择,增强吸引力
。形成环武汉、宽进深的全面对接服务区域,形成武汉城市圈内独一无二的紧密发展带。
2、“三轴”指三大产业集聚发展轴,即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轴、都市产业集聚发展轴和绿色产业集聚发展轴。三大产业发展带的两端分别对接武汉和湖北省内(鄂豫省际)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域,主导产业也能够与区域产业整体格局相适应,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省域当中。 (1)现代制造业集聚发展轴沿福银高速和国道316展开,包括临空经济区、孝感主城区、云梦县、应城市和安陆市。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产业。该区域是孝感市主要的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地带,规划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中集物流、现代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产业重地。
(2)都市产业集聚发展轴以汉川市区为中心,以沿汉江的重点工业镇为主体,主要发展纺织服装、家具和金属制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度较高的产业。
(3)绿色产业集聚发展轴依托京港澳高速和国道107,串联临空区、孝昌和大悟,对接鄂豫省际,重点发展新能源、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并逐步培育和引入其他绿色产业。该轴线主要面向未来,部分地区现状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加强支撑,培育和引入相结合,逐步形成要素集聚的产业轴带。
3、“一区”指核心功能区,包括孝感主城区、临空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区,主要立足于华中面向全国层面。规划利用高铁和天河机场、阳逻港等资源,发展商贸商务服务、特色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产业、创新创意产业、临空产业和大事件等,与旅游相结合,形成立足华中面向全国的特色服务节点。
第十节 市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56条 市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策略 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促发展,加快发展推动保护;加强部门协同,依托项目建设支撑保护;注重不同层面措施的衔接,循序渐进推进保护;加快完善机制,依靠制度建设保障保护工作开展。
第57条 生态网络结构 孝感市域形成以山脉、水系为骨干,以山、河、湖、林、田为基本生态要素, “一廊,两心,六带”的市域生态网络结构。
“一廊”指江汉湿地生态廊:落实武汉圈区域生态格局,串联重要生态要素,展现江汉平原典型生态系统特征。
“两心”指两大湿地水生态核心:汈汊湖、野猪湖-王母湖两大湿地生态核心,严格保护原生形态,加强环湖地区生态的控制和保护。
“六带”指六大江河生态保护带:汉江、府河、澴河、汉北河、大富水、滠水等主要河流及沿岸区域。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绿化、湿地保护和环境美化,以及防洪堤建设。 第58条 生态功能区划 规划将孝感市域划分为4个生态功能区,即北部低山生态涵养区、中部山前丘陵生态农业发展区、滨水生态城镇发展区、南部湖区生态农业发展区。 北部低山生态涵养区规划主导生态功能为山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中部山前丘陵生态农业发展区规划主导生态功能为丘陵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提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滨水生态城镇发展区规划主导生态功能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南部湖区生态农业发展区规划主导生态功能为涵养水源,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产供应,农业生产。
第59条 重要生态斑块保护 1、大型森林生态斑块保护
规划白兆山、双峰山、泉水寨三个大型的森林生态斑块,作为区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
种栖息地、自然生态系统保留地和水源涵养地。
从严保护境内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青檀,严禁开山采石、乱砍乱伐,林业生产应强调合理调配,注意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物种生境和野生物种栖息地。 2、自然保护区斑块保护
规划野猪湖、汈汊湖、陆山、五岳山、仙居顶、娘娘顶、巡店、王义贞、荒冲、台湖等地十个自然保护区,作为重要的生态景观汇合区和动植物栖息场所。严格按照核心区和缓冲区管理各项活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第60条 城乡居民点生态建设与保护 保留城镇内部及周边的河流、绿地、山丘等生态要素与斑块,避免城市建设和区域开发对其蚕食与分割,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加强生态斑块间的自然联系,确保能量和物质流通,避免出现破碎化的生态孤岛。
第61条 河流廊道控制 孝感市的主要河流通道包括府澴河、汉北河、汉江、大富水等,规划加强水污染治理、湿地保护、生态绿化和环境美化,以及防洪堤建设。 第62条 生态规划措施 1、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生物栖息地;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建立严格保护区域,设立禁挖区、禁采区及禁伐区,停止一切导致森林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
2、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大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珍稀资源。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积极防治土壤污染,重点抓好重金属污染土壤及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
3、城乡生态保护与建设
(1)建设生态型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生态工业园;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城市能源体系。 (2)建设生态镇(乡):结合湖北省“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保障饮用水安全、治理地表水对地下水水质污染、加强垃圾集中收集与无害化处理、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改善人居环境。
4、水利生态保护与建设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着力开展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生态环境治理,重构与恢复河流生态系统,提高流域生态质量整体水平。
第十一节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第63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保护内容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护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为古城镇、古建筑、古村落保护,文物古迹保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饮食、手工艺品、民间传说等。
重点保护市域现存的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革命旧址等文物古迹,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门板湾遗址、陶家湖遗址、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群和中原军区旧址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
第64条 保护原则 1、坚持真实性原则,保护真实历史文化遗存。
2、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坚持对历史文化遗存所赖以生存的历史环境进行保护。 3、坚持分层次保护的原则。对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切实有效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4、坚持合理、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第65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对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对于未落实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文物,应尽快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责任。继续开展市域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工作。
第66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以传统民间工艺、戏曲、曲艺等为重点,以孝文化为突破点,保护和发扬孝感传统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孝感文化事业的繁荣。
2、注重对历史上的工艺作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等的保护。加强传统文化相关设施的建设,加大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大政府投入,鼓励民众的更多参与,加快传统文化繁荣。
第十二节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67条 规划目标 将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综合休闲娱乐基地,立足华中面向全国的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区,着重打造都市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康体养生和文化体验产品。 第68条 总体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带、四廊、多点”的总体结构。 1、“一带”即环武汉综合游憩带(RBD)。北至孝昌双峰山、南达汉川白石湖,包括双峰山、天紫湖、王母湖、野猪湖、童家湖、汈汊湖、仙女山寺等旅游资源,并与武汉市旅游资源联合形成环武汉城区的集旅游、娱乐休闲和特色市场等为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游憩功能集中区域。
2、“四廊”即依托交通干线和旅游资源汇集区域,规划形成四条区域特色旅游廊道,涵盖自然山水、传统文化、休闲文化和湿地水乡等不同特色。
(1)山水旅游廊道:贯穿孝感主城区和临空区、孝昌、大悟,串联传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区、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
(2)文化旅游廊道:贯穿孝感城区和临空区、云梦和安陆,以传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区为主,彰显孝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休闲旅游廊道:贯穿孝感主城区和临空区、云梦和应城,串联传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区、温泉和矿山体验旅游区,打造休闲娱乐、康体养生、探险体验、素质拓展等旅游产品,拓展养老和健康等产品。
(4)水乡旅游廊道:以流经汉川的汉江及其周边各类湖泊湿地,包括汈汊湖、白石湖等为依托,形成独具江汉平原特色的水域风光和城镇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观光休闲体验廊道。
3、多点,即面对华中和全国的多层次的旅游服务节点,包括核心服务区以及一级旅游集散中心、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形成的多层次的旅游服务体系。
(1)核心服务区:以孝感主城区、大悟高铁新区、临空区和汉川城区为基地,王母湖、
野猪湖、童家湖和仙女山寺等为重点,依托机场和高铁等资源,协调武汉东西湖休闲基地、后官湖国际健康城等,形成旅游核心服务区。着重发展面向高端市场和特色市场的高品质服务、休闲娱乐、大事件等功能,注重与创新创意等其他服务业的整合发展。
(2)旅游服务体系:形成一级旅游集散中心-二级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的三级服务体系,支撑全市旅游发展。一级旅游集散中心为孝感城区、大悟高铁新区,依托高铁和机场等交通资源,提供综合旅游服务;二级旅游集散中心为其他各县(市)城区,提供本片区内或就近旅游景点的综合服务;旅游服务接待中心设置于各类旅游景点中,提供景点内的具体服务。
第69条 旅游区规划 1、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以大悟县为主,重点包括观音湖、龙潭湖、大悟山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白果树湾新四军驻地旧址和宣化店中原局原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辅以红色文化特色,提供观光休闲、文化体验和养生度假等产品。
2、传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区:包括孝感城区、孝南区、云梦县和安陆市,区内重要旅游资源有王母湖、野猪湖、天紫湖、楚王城遗址、白兆山森林公园、古银杏群落等。积极拓展现代旅游产品,开展包括文化体验、观光休闲、特色婚庆、主题节事在内的旅游活动。 3、温泉和矿山体验旅游区:以应城市为主,依托汤池温泉、短港水库和盐矿、膏矿等各种矿山,打造康体养生、探险体验、素质拓展和休闲娱乐等特色体验产品,拓展养老和健康等市场。
4、湖泊湿地观光休闲体验旅游区:以汉川市为主,包括汉江沿岸、汈汊湖、白石湖和仙女山寺等在内,提高产品参与性,形成以平原水域风光为特色的休闲体验旅游区。
第十三节 市域空间管制
第70条 禁止建设区 包括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河流、湖泊、湿地和水库等水域,地面塌陷沉降区、地下矿藏分布区、地下文物埋藏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中心城区绿线控制范围以及城市楔形绿地控制范围。 禁止建设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除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及风景区、旅游区功能设施用地外,其余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区内用地。具体管制要求如下:
1、依据水源保护的相关法规和规划成果,结合城市水源地调整,尽快划定各县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2、加强市域范围内的山地生态保护区的生态修复,禁止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现状山地生态保护区内居民逐步外迁。
3、市域范围内25°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并对水土流失区域加快生态治理,积极恢复自然生态。
4、市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禁止进行与资源保护无关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5、城乡建设活动应避开滑坡、泥石流、崩塌、矿山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险区,对现状位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居民点应加快搬迁,积极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降低或消除灾害对各类活动的影响。禁止勘查的矿产资源区不得新设探矿权,到期的不再延续,已设置的探矿权予以注销。
第71条 限制建设区 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一般的蓄滞洪区、郊野公园、绿化隔离地区、机场噪声控制区,以及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
限制建设区内建设活动必须以确保自然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前提,并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依据限制性要素的不同,严格遵守国家、省、市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具体管制要求如下:
1、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结合土地利用规划,严格限制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各类城乡建设活动。
2、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
3、地下水源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对有毒害物品的堆放必须采取防雨、防渗措施。
第72条 适宜建设区 除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为适宜建设区,包括邻近建成区在主要发展轴线上的城镇,在适宜建设区进行城镇建设应遵循节约集约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保护环境,建设行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区空间一体化规划
第四章 规划区空间一体化规划
第一节 规划区范围
第73条 范围划定
1、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在现规划区的基础上,将云梦县纳入规划区范围。具体包括:市辖孝南区以及云梦县、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的行政辖区,总面积1687平方公里。在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循《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2、主城带范围:规划区内东西走向的城市发展带,由孝感中心城区(孝感主城区、生态文化旅游区、临空经济区)和云梦城区组成。
第二节 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与策略
第74条 规划原则
整体保护区内王母湖、野猪湖、府河、澴河、楚王城及双峰山等重要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景观资源;统筹各城镇组团功能定位的协调与衔接;落实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协调对接与一体化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推进孝感市两型社会发展示范区建设。
第75条 一体化发展策略
1、区域交通一体化。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建设契机,重点实现国省道,城市快速通道的一体化网络;实现公路、铁路、水运与天河国际机场、武汉北铁路货场、武汉新港、吴家山集装箱铁路中心站等区域核心交通枢纽的一体化衔接和高效转换,并与区域产业与功能布局相结合,建设工业、物流、生活服务、旅游休闲等专业化对接通道。
2、产业布局一体化。依托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积极利用区域核心交通枢纽的产业带动作用,注重产业错位发展和链条衔接,走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路子,重点打造“汉孝产业发展隆起带”。孝感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临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产业和临空服务业,并实现与武汉临空经济区的高度一体化运行;孝感主城区积极利用与空港、水港直接接驳的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云梦城区立足交通优势与劳动力优势,重点发展制造业和外向型加工业。
3、功能与空间一体化。以与武汉共建临空经济区一体化为抓手,积极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孝感临空新城。整合优势资源和现状发展基础,依托汉孝一体化交通走廊与区域产业布局体系,以优势互补、协调共赢为原则,构筑功能协调、空间有序、生态格局完整的城镇发展轴带。自武汉汉口北商贸组团起,沿汉十——府河廊道,依次串联汉口北物流商贸组团、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双湖生态绿核、孝感主城区、澴河生态绿核、云梦城区等多个城镇组团和生态绿心,打造武汉城市圈西北部重要的带状城镇组团体系。
4、生态与旅游服务一体化。依据上位规划对本区域生态功能的要求,通过府河跨区域一体化生态化治理与建设,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水平,重点建设王母湖-野猪湖生态绿核,并加强澴川、卧龙、槐荫、童家湖、柏泉、金银湖、后湖等生态绿地及府河(孝南区朱湖)
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区域性休闲、游憩服务业,以与生态核心资源相结合、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为原则,打造府河区域特色都市型生态休闲与区域服务业聚集带。
第三节 空间区划与城镇组团功能统筹发展
第76条 人口规模 1、规划区人口规模。
规划区2015年总人口规模170万人,城镇人口108万人左右;2020年总人口规模195万人,城镇人口137万人左右;2030年总人口规模225万人,城镇人口185万人左右。 2、主城带人口规模。
主城带(孝感主城区、云梦城区、临空经济区、生态文化旅游区)2015年人口规模85万人左右,2020年人口规模115-120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145-155万人,其中孝感主城区105-115万人;云梦县城30万人左右;孝感临空经济区10万人左右。
第77条 城镇空间结构与功能统筹 1、空间结构
规划确定主城带“一体两翼六大组团”的空间结构。一体即孝感主城区,是承担孝感区域服务、生活、生产等综合职能的最主要空间;两翼包括东翼的孝感临空经济区和西翼的云梦城区。其中,孝感临空经济区是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孝两地紧密合作与互动,实现汉孝同城的桥头堡;云梦城区则是孝感中心城区产业外溢的主要空间拓展区;六大组团包括孝感老城区组团、南城新区组团、东城新区组团(含孝感高新区东区)、生态文化旅游区、临空经济区组团和云梦城区组团。 2、功能统筹
主城区:包括老城区组团、南城新区组团、东城新区组团(含孝感高新区东区),是孝感市的生产、生活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旅游服务基地,滨水宜居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区域旅游服务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逐步完善区域服务职能。规划在注重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汽配、纸制品、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基础,继续做大做强,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通过上下游的产业链关系,联动周边地区,打造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加强主城区的河湖水体保护,延续水城相融的空间特色,打造滨水宜居城区。
临空经济区:华中临空经济高地,国家低碳绿色示范城。以临空经济为核心,加快构筑与机场枢纽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以高端制造业和临空保税物流为主重点产业集群。同时,依托本区临湖滨河的生态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国家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示范区。 生态文化旅游区:以王母湖、野猪湖为基底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是武汉城市圈区域生态格局中的五大生态核之一,是中心城区最重要的生态绿核,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适度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观光产业。
云梦城区:云梦县服务中心,以现代都市工业和务业为主导的宜居滨水城区。规划该地区可进行适度综合开发,结合目前园区产业,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塑料包装业、机电制造工业以及无污染的现代制造业。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和居住生活设施,并结合县河、三湖渠、府河等水系滨水地区的改造,建设宜居的水乡园林城区。
伍洛镇:云孝一体的主要空间载体,中心城区西部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依托伍洛镇
镇区沿316国道发展,发挥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规划本区应进一步提升与主城区的产业关联度,提高其产业配套生产能力,重点发展发展塑料包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成为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工业城镇。
隔蒲潭镇:以盐化工为主导的产业基地。规划为盐化工产业聚集区,依托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力发展盐化工及相关产业。 其他城镇和组团:
祝站镇、肖港镇规划为以商贸职能为主的特色城镇。 义堂镇、三汊镇规划为以工贸职能为主的特色城镇。 胡金店镇、杨店镇规划为以农贸职能为主的特色城镇。
东山头组团规划为以木材加工、家具生产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园区。
第四节 农村居民点统筹规划
第78条 农村居民点统筹发展原则 1、安全性原则
居民点要避开蓄滞洪区、洪水冲刷面、滑坡、泥石流等危险地带;
2、耕地和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原则。 居民点调整要有利于耕地保护、自然资源与地形地貌保护、当地的风土民情与历史文化遗迹保护。
3、促进产业发展原则
居民点调整满足产业的规划要求,促进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同时考虑农民的生产半径与出行需要。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居民点调整要考虑城镇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要有利于公共服务配套的建设,并能尽量利用现有的公共配套设施。
第79条 村庄分类建设策略 对于区内各村庄,根据所处位置和发展情况,基于前述的调整原则,将之划分为宜居示范村(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现状保留村、限制发展村庄和迁并进入城市社区的村庄。
1、宜居示范村(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
宜居示范村(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是现状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风貌特色鲜明的村庄。这类村庄的发展应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合理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根据未来发展以及吸纳安置周边撤并村庄人口的需要,可依据规划适当扩建,紧凑布局。
2、限制发展村庄
对于位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蓄滞洪区范围的农村居民点,全部实施搬迁难度较大,要对这类村庄发展实施限制并逐步改造,使其规模、建设水平和主要功能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3、迁并进入城市社区的村庄
对于位于主城区、临空经济区、云梦城区等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规划要求实施有步骤搬迁,积极引导这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政府应建立专项安置基金和相应的政策扶持和保障机制,为这些农村居民在城镇的安置和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 4、现状保留村
对于除上述村庄外的其他村庄,以整理完善为主,重点放在适当改善基本生活设施方面,
在未来社区人口与环境压力增大以及经济条件提高时,逐步向集中发展模式过渡。
第五节 交通设施统筹发展
第80条 发展目标 以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和公交客运一体化为主要特征,建成规划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81条 规划策略 强化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接,实现道路系统一体化;引导规划城区间公交化的客运系统组织,完善公交体系,增设大容量快速公交,实现规划区域间客运便捷性。 第82条 交通系统协调规划 1、航空
加密机场至临空经济区、孝感主城区、云梦城区的巴士线路,提升机场面向规划区各城镇的大众化集散服务能力。 2、铁路
建设孝汉城际铁路,武西客运专线铁路,强化规划区对外铁路联系;建设接驳高铁站、城际铁路站与规划区主要城镇的公交化客运服务,扩大主要铁路客站的服务腹地范围。 3、对外公路
(1)规划建设“井”字形规划区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新建汉孝应高速、硚孝高速,便于孝感市域间与武汉市区联通;京港澳高速位于孝感主城区与临空经济区之间,承担规划区对外南北客流;福银高速与沪蓉高速分别位于规划区中心城区南北两侧,强化规划区东西轴向对外通道。 (2)改建部分高等级对外公路
调整316国道线路,改线后形成主城区南、西外环、云梦北通道;107国道改线形成主城区东、北外环,实现过境交通分流,减小主城区交通压力;318国道改线连接110省道、316国道,完善规划区对外货运通道;由北京路至南规划244省道,建设主城区—汉川快速通道,加强主城区对外交通疏散能力。
(3)建设连接双城轴心的规划区快速连接通道
规划孝汉大道连接主城区和临空经济区。与原316国道快速公交规划线路共同构成“一体两翼”孝感规划区的快速连接通道。 4、公交客运服务
规划建设孝感东站客运主枢纽、临空客运站及云梦客运站,建立规划区之间以快速公交为主体,常规公交共同协调的公交客运服务网络。形成规划区域内各组团间和组团内部公交直达的便捷公共交通体系。 5、枢纽场站设施
规划建设包括孝感东站客运枢纽、孝感站客运站、客运中心站、东城客运站、云梦客运站和临空客运站在内的六大长途客运站,和孝感火车站物流基地、南大物流中心、东城物流中心、临空物流中心、三汊(锦龙)物流中心和云梦物流中心六大物流基地。其中,孝感火车站物流基地侧重铁路货运服务,临空物流中心侧重空港货运服务,其他物流中心侧重公路货运服务。
第六节 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发展
第83条 供水设施统筹规划 1、区域联供,集约化供水。选择汉江为主供水源,
并以徐家河水库以及还清后的沦河和地下水作为补充和备用水源。共建设集中供水厂4座,其中现有2座,新建2座,总供水能力达到75万吨/日。
2、孝感主城区布局两座水厂,总规模60万吨/日。云梦城区布局两座水厂,总规模15万吨/日。
第84条 污水设施统筹规划 1、统筹布局,分区域集中处理污水。规划共布局污水处理厂6座,总处理能力49万吨/日。其中,孝感主城区设置2座,规模35万吨/日;临空经济区设置1座,规模3万吨/日;云梦城区设置1座,规模9万吨/日;伍洛镇和隔蒲潭镇各设置1座,规模2万吨/日。 2、污水采用二级处理,处理后污水应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限值。
第85条 供电设施统筹规划 1、主城区北部、云梦城区由500千伏孝感变供电;主城区南部、临空经济区由500千伏朱湖变供电;隔蒲潭片区由500千伏仙女山变供电。 2、规划共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1座,主变总容量达到546万千伏安。其中主城区设置8座,临空经济区布置1座,云梦城区及隔蒲潭片区2座。
220千伏电网宜采用双环网接线方式,保证每座220千伏变电站均能从两个方向获得电源。220千伏走廊宽度按每回杆路40米控制。
第86条 通信设施统筹规划 规划设置电信核心局6座
,其中中心城区5座,云梦城区1座;在东城新区新建邮政、移动大楼和广播电视影视中心。 第87条 燃气设施统筹规划 近期仍采用忠武线供气、西二线为供气气源,远期采用西气东输二、三线及其它管道气为气源,保证稳定供气。
规划区共设置天然气门站6座,其中主城区设置天然气门站3座,临空区设置天然气门站1座;云梦设置天然气门站2座。
第88条 环卫设施统筹规划 设施共享,垃圾处理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逐步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
资源化。
续建孝感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能力1050吨/日;扩建、改造现有新铺垃圾填埋场,提高处理能力,并在场内设置垃圾分选中心、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和餐厨垃圾处置中心,使之成为本区固废资源回收利用中心。
第七节 规划区空间管制
第89条 禁止建设区 包括双峰山风景名胜区,王母湖、野猪湖、童家湖等湖泊保护区、府河、澴河、老澴河、滚子河、府澴河等主要行洪通道等。禁止建设区内严格禁止城镇建设和与限制性要素保护无关的其他建设活动;对于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已建项目必须限期搬迁,并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恢复地区的生态功能;对于特殊情况下特殊项目,确实无法避开禁止建设区的,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等研究,并须经相关法定程序批准,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的前提下方可实施。
第90条 限制建设区 包括滨水保护带、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基本农田集中区、15~25度坡地、蓄滞洪区、区域性绿地、基础设施走廊控制区、矿产资源密集区等。城镇建设用地的选择应尽可能避让限制建设区,确有必要进行建设的应遵循保护优先、限制开发的原则。其中二级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建设规模,禁止建设任何对水体水质有污染的生产项目和设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除必要的观光游憩设施外禁止其他类型的开发建设活动;山体和片区间生态隔离绿地内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活动(高压线塔基、地下管线、通讯基站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工矿区内配置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除外);基本农田集中区应严格限制城镇建设活动;蓄滞洪区应严格按照《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进行建设与管理。
第91条 适宜建设区 主要分布在已经建设区与限制建设区之间。适宜建设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仍需根据环境与资源禀赋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力度,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鼓励和促进建设用地整合与改造,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通过经济、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节能型、清洁型产业发展。
第92条 已经建设区 已经建设区为实际已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的地区,应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积极和有序引导人口发展,不宜大拆大建,应遵循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逐步改造危房,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已经建设区的综合环境品质。
第八节 规划区规划建设管理
第93条 规划区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1、规划区内规划建设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方针、原则和相关要求执行,具体的规划管理职责依据行政区划由各区县行使。 2、逐步建立规划区内各市县行政管理部门间规划协调机制,对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土地开发、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加强沟通和协调。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上)
第五章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第一节 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94条 城市性质
孝感城市性质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华孝文化名城和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宜居休闲城市。
第95条 城市主要职能
孝感的城市职能为:武汉城市圈西北部、鄂豫省际的门户枢纽;武汉城市圈面向西北腹地、鄂豫省际的综合服务中心;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和核心产业基地;中华孝文化名城;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休闲城市。
1、武汉城市圈西北部、鄂豫省际门户枢纽。依托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积极打造武汉城市圈西北部、鄂豫省际交通枢纽。强化物流集散与组织功能,构建武汉城市圈西北部门户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2、武汉城市圈面向西北腹地、鄂豫省际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承接武汉功能扩散,架构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职能。特别强化专业金融中介、商贸物流、教育培训、旅游服务等区域服务职能;完善医疗、体育、教育、文化等地区性生活服务职能。形成专业化的、面向区域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和生活性服务中心,并积极向城市西北部辐射。
3、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和核心产业基地。孝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已成为武汉城市圈科技转化、吸引投资、生产制造的前沿阵地。未来孝感凭借近首优势、临空区位优势,在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方面获得突破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核心产业的重要载体,形成武汉城市圈核心产业基地。
4、中华孝文化名城。传承历史文化,兼容并蓄,建树以孝文化为核心、更具竞争力的孝感现代文明。
5、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休闲城市。突出区域环境和生态优势,突出水乡特色,注重绿化与城市环境建设,将孝感建设成为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宜居休闲城市。
第二节 城市规模
第96条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规划2015年人口规模65万人,2020年人口规模90-95万人,2030年人口规模115-125万人。
第97条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发展的原则
结合地形条件,适度紧凑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行严格的增长管理,优先保证社会公益设施、社会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发展用地需要,促进城市功能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第98条 城市用地标准与规模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按照人均100平方米控制。 到2015年用地规模为65平方公里,2020年用地规模为95-100平方公里,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5平方公里。
第三节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第99条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未来城市用地整体上以向东和东南发展为主,向北、西、南适度扩展。其中,老城片区以向西、北方向发展为主,整合孝感高新区西区;南城片区主要向南、东南发展;东城片区主要向东拓展、并适时向北跨铁路发展,整合孝南经济开发区北区;临空经济区沿孝汉大道向两侧拓展。
第100条 空间发展策略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的总体策略为“城区联璧,临水造心,强化枢纽,打造两型”。 1、城区联璧
“城区联璧”指形成以老城、东城、南城等多个城市组团为基础的主城和以闵集为基础新建的临空经济区。其中,主城以大力改造、整合优化、加快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为城市区域服务功能、产业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提供发展空间,积极引导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发展;临空经济区为以临空制造、物流、教育等职能为主的城市新区。 2、临水造心
规划以生态保护优先,保持城市自然肌理特征和对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的水系,延续水、城交融的空间发展态势。积极利用城市滨水空间,形成以公共职能为主的城市开放空间,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将未来城市主中心沿乾坤大道向东、王母湖北侧、西侧布局,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形成承载区域性商务、商业、文化旅游职能的中心区。 3、强化枢纽
结合武西客专与汉孝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连接武汉城区、天河机场、孝感中心城区的空铁联运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高铁与航空区域客流的无缝接驳,扩大枢纽的区域服务能力,带动城市相关高端服务功能的发展。结合京广铁路运输结构的调整,升级孝感站的货运功能,调整孝感站北侧用地功能布局,打造区域综合货运物流中心,强化孝感中心城区区域物流组织枢纽的功能,支撑市域制造业发展。 4、打造两型
依托生态本底建设区域和城市内部相互融合的生态安全格局;依托水系和绿带构建慢行系统和综合游憩体系,打造环湖生态慢行廊道、节点系统,促进慢行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和主要公共设施、大型开敞空间整合;促进产业整合提升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规模集聚,
整理零散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运行效率。
第101条 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划定
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为:南部、东部和西部至孝南区行政辖区界,北部至福银高速,面积共计727平方公里。
第102条 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采用“一城一区,一核多片”的布局结构,以与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
1、一城:孝感主城区,以综合服务、现代制造、文化旅游、生态宜居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城区。
2、一区:孝感临空经济区,临空制造业、临空物流业、教育科研为主体的独立片区,是汉孝同城化的桥头堡。
3、一核:由王母湖、野猪湖组成的城市生态绿核,是孝感中心城区的绿肺。 4、多片
规划形成老城片区、高新区、南城新区、东城生活区、临空经济区五大片区,其中高新区和东城生活区共同组成东城新区。 (1)老城片区
规划以居住生活、商业服务、文化旅游等职能为主。古城以文化旅游和传统商业为主,古城以北的后湖周边、城站路、文化路沿线形成市级商业中心,其余地段则主要以居住生活为主,现状澴河沿岸适当布置文化、休闲设施,拓展古城旅游功能。 (2)高新区
依托现状孝感高新区继续向东、向北跨铁路发展,以汽配、电子、机械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并结合邓家河湿地公园配套居住、服务功能。远期考虑由单一的工业区向综合性城市组团转变。 (3)南城新区
是老城区跨澴河发展的主要拓展空间,规划北京路西侧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可结合澴河及水网湿地等适当发展旅游度假功能。董永路西
侧近期保留无污染的轻工业;远期考虑向西、向南拓展并置换升级发展2.5产业。
(4)东城生活区
规划承担商业、商务、旅游服务、文化体育、行政办公和居住职能。行政文化中心以在建政务区为基础向南发展,沿乾坤大道向东至王母湖北侧河道形成商业、商务办公区,并向南拓展至滨湖地区,其他地区主要为生活居住用地,王母湖北侧、西侧适当布局文化、主题公园以及旅游服务设施。 (5)临空经济区
规划孝汉大道东侧以临空制造、综合保税物流功能为主,并适当配套居住功能;西侧比邻野猪湖优质景观生态资源,规划主要以居住生活、为主并建设服务市域的教育园区和制造业人才培训基地。
第103条 城市特色与自然生态格局的保护 河流、湖泊、湿地是中心城区的重要的生态景观要素,形成了城镇、河、湖、水田穿插相融的生态景观格局。规划加强对城市“三绿心、两基底、多廊道”的自然生态网络格局的控制和保护。
1、“三绿心”指滚子河-老澴河河口、王母湖野猪湖生态核、凤凰港湿地。其中王母湖野猪湖生态核是武汉城市圈区域生态格局中的五大生态核之一,是中心城区最重要的生态绿核;滚子河-老澴河河口是中心城区向东衔接王母湖野猪湖生态核的重要节点;凤凰港湿地现状生态条件良好。生态绿核地区应注重原生态保护,不宜进行城市建设活动,在提供郊野游览、生态观景的同时,采取核心区、缓冲区结合的管理模式。
2、“两基底”指府澴河澴河滨河带、中心城区北部农业带等生态基底。其中府澴河澴河滨河带是中心城区渔业发展集中区,北部农业带具有农业生态系统的典型特点。生态基底分布面积较广,是中心城区生物流、能量流、物质流的重要交换空间,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留丰富用地类型,注重污染控制,保障动植物的活动空间与生存环境。
3、“多廊道”指中心城区主要的地表水系,具有生态、生产、生活复合功能和较高的景观价值,同时承担生态廊道的作用,连接绿核与基底。将澴河、老澴河与滚子河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城区良性水循环系统,保障生态流量、维系水系生命、恢复水系活力,保证水网中不同河段水质达标;增大亲水空间,突现滨水景观;提高城市人工生态景观与自然生态循环的相容性。结合现有水系廊道,在城镇建设中预留足够空间,逐步完善东西向生态通道。
第四节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第104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 规划至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共计125.82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100.7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39.68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31.7%;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8.57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6.8%;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6.11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4.9%;工业用地26.99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1.5%;物流仓储用地3.98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3.2%;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24.77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9.7%;绿地与广场用地14.3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1.4%;公用设施用地1.34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1%。详见附表6。
第五节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105条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构建“一主一副多点”的中心体系结构,其中“一主一副”为市级综合服务中心,“多点”为专业职能中心,辅以组团服务中心,形成
多级多类中心服务体系。
1、一主。即新城综合中心,重点承担面向全市的金融保险、商务办公、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职能,大型商业零售、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职能;兼顾铁路走廊以东、京港澳高速公路以西区域的综合服务职能。
2、一副。即老城综合中心,在配合主中心承担市级综合服务职能的同时,兼顾各自片区内的综合服务职能。老城综合中心主要面向铁路走廊以西的老城和城南新区,重点承担商业零售、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娱乐、金融等服务职能。
3、多点。包括行政中心、高铁商务中心、综合物流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旅游服务中心、临空科教中心和临空商贸物流中心等专业职能中心。行政中心规划为市级行政中心。高铁商务中心着重发展面向区域的商务办公服务职能。综合物流中心发展面向全市的生产和生活性物流服务职能。商贸物流中心集聚各类生产和生活资料专业市场,发展面向全市的综合商贸服务职能。区域旅游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旅游服务、康体娱乐、特色商业服务职能。临空科教中心着重发展科研教育、商务办公和信息咨询职能。临空商贸物流中心重点发展专业性和高附加值的临空物流服务职能。
4、组团服务中心。为本组团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娱乐、办公等配套服务设施。
第106条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期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总规模为857.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6.8%,人均6.9平方米。 1、行政办公用地。规划期末行政办公用地总规模为124.4公顷,人均1.0平方米。完善行政中心各项功能;推进孝南区政府搬迁和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建设;完善组团、街道及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促进组团内各项公共服务功能相对集中混合设置,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2、文化设施用地。规划期末文化设施用地总规模为94.2公顷,人均0.8平方米。引导市级文化设施向新城综合中心集聚,在王母湖北岸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在各组团中心集中布局面向本组团的综合性文化设施,完善集中工业园区内面向产业工人的文化设施建设。
3、教育科研用地。规划期末教育科研用地(不含中小学)总规模为412.3公顷,人均3.3平方米。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规划孝南区政府东侧新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在临空经济区新增教育园区;优化老城教育用地布局,结合居住区开发建设中小学。原则上按照500-800米服务半径、1-3万人/所标准设置小学;按照3-6万人/所标准设置初中,按照10-15万人/所标准设置高中、职校。学校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 4、体育用地。规划期末体育用地总规模为69.2公顷,人均0.6平方米。在东城新区按照一座2-3万人体育场、一座6000人体育馆、一座3000人左右游泳馆和一座2000人左右其他专项训练馆标准集中建设市级体育中心。在南城新区和临空区按照一座5000人左右体育场、一座3000人左右综合训练馆标准建设区级体育中心。完善各组团体育中心建设,按照场馆结合原则集中布局各类体育运动设施
5、医疗卫生用地。规划期末医疗卫生用地总规模为114.9公顷,人均0.9平方米。医院床位数达到7床/千人的配置标准,总病床位数达到8750张。在市级行政中心东南、乾坤大道南部和新城综合中心各规划建设800床左右的大型综合医院两座。在王母湖西北角沿岸规划建设500床以上的大型综合疗养院一座。推进专科医院建设,迁建结核病防治所,规划在城市西南部西环路外侧建设200床左右市级传染病医院一座。
在各组团内按照1500m服务半径、4-6万人服务规模建设200床左右组团级综合医院。按照每万人1处的标准完善并优化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 6、社会福利用地。规划期
末社会福利用地总规模为42.4公顷,人均0.3平方米。规划在城市南部沿董永路靠近王母湖地区建设市级老年人设施和残疾人康复设施,并面向区域服务;规划在城市边缘各主要方向、环境较好并临近居住的地区共建设五座区级老年人设施(包括养老院和老年人公寓),其中槐荫大道东部老年人设施兼顾服务临空经济区;结合社区中心完善社区内部托老所建设。规划在孝南经济开发区(南区)南侧临近董永路立交附近建设儿童福利院一座,在五座区级老年人设施附近建设区级儿童福利院五座。
第107条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期末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总规模为611.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9%,人均4.9平方米。 1、商业用地。规划期末商业用地总规模为395.1公顷,人均3.2平方米。完善老城内部综合性商业服务职能,优化各类商业用地布局;推进新城综合中心内市级综合性商业区建设;沿乾坤大道和槐荫大道形成城东片区主要的商业走廊,串联新城综合中心、行政中心和老城综合中心;在商贸物流中心集中布局批发市场用地;以各组团中心为依托促进商业用地集中布局。
2、商务用地。规划期末商务用地总规模103.7公顷,人均0.8平方米。强化新城综合中心市级商务服务职能,积极推进商务办公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总部进驻、集聚金融和信息服务等功能;推进市级行政中心周边、规划孝南区政府西侧沿长征路地区商务办公设施建设;在孝感东站附近建设商务办公设施,面向区域服务。
3、娱乐康体用地。规划期末娱乐康体用地总规模113.0公顷,人均0.9平方米。沿王母湖布局城市主要娱乐康体设施,形成环湖休闲游憩带,注重环境品质建设;推进城市各组团内部餐饮业、娱乐休闲及游乐等各类服务业功能的发展完善;提高酒店建设标准,优化酒店类型及结构。
第六节 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第108条 住房建设总体目标 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的要求。合理增加有效供给,逐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下的市场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面向不同收入阶层、多渠道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实现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社区。到2030年,实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新建住房成套率达到95%,基本实现“户均一套,人均一间”,设施配套齐全,新型社区建设基本完成。
第109条 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期末居住用地总规模3968.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31.7%,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31.7平方米。孝感城区规划居住用地共3712.3公顷,规划居住人口115万人;临空经济区规划居住用地256.4公顷,规划居住人口10万人(其中1万人为居住在工业用地配套宿舍中的产业工人)。
居住用地分为8个居住片区和2个独立居住组团。其中孝感主城区规划7个居住片区和2个独立居住组团,分别为六合片区、车站街片区、城中片区、城南片区、高新片区、城东新区、滨湖片区、新铺组团、毛陈组团,居住片区其下又分为27个居住社区。临空经济区规划1个居住片区,分为2个居住社区。
规划为居住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居住区为单位相对均衡布局,并严格按照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落实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以方便居民使用。
第110条 保障性住房供给
正在阅读:
《孝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主要内容 - 图文04-04
西湖作文【精选7篇】03-25
学生会安检部工作计划03-16
系学生会工作计划10-24
小学写校园一角的作文400字3篇03-25
《物流系统工程》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05-20
我是一条小河优秀9篇03-25
业务员能力自我评价【精选8篇】03-2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孝感市
- 总体规划
- 主要
- 图文
- 内容
- 城市
- 2013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