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业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09 06: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业

注:本学期开设的此课程为考查科目,不再参加课程考试!考查内容包含两部分:学期课程作业、依照考查办法需完成的相应文档或作品,缺一不可!请各位考生届时参照主页上所发布的通知附件:《本学期考查办法》提交相关文档或作品! 一、名词解释题

1、美术: 美术的本质都是运用一定手段,通过塑造静态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视觉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2、曼陀罗:曼陀罗在梵语中是“魔圈”的意思。荣格把曼陀罗看成是人类大脑的结构及人类的意识和无意识的终结根源,是一种最高和谐的印象。里德把曼陀罗看作是几十万年以来残留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型遗迹中的一种。

3、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等等。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4、表现目标: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一般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于想象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以及美术创造方面,也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因此,艾斯纳认为,当教师要求儿童想象性地运用技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形象的时候,应为儿童设立表现目标。艾斯纳“发明”了表现目标,以此补充行为目标,而不是取代行为目标。行为目标使儿童得到了系统的技能训练,使表现成为可能,而表现目标则鼓励儿童运用已有的技能,拓展并探索他的观念、意象和情感。

表现目标关注的是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表现的某种程度上的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预期的结果。它只为儿童提供活动的范围,活动的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目标可让儿童摆脱行为目标的束缚,鼓励幼儿自己去表现自我,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意愿画:意愿画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 6、DBAE:DBAE即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英文缩写),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斯纳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玫果的前提。与艾斯纳的观点相似,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在他发表的《一种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科目研究的方法》的文章中引用了“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审美、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简称DBAE)的术语,反映了60年代提出的,80年代重新强

调的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思想。

7、绘画: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造型的一种美术样式。即运用笔、刷、刀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二维空间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以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的艺美术形式

8、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他批评传统的教育学,认为它是以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依据的教学,定向于儿童思维已经成熟的特征,定向于儿童能够独立做到的一切,然而这只是教学的最低界限。他指出,除了最低教学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这两个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它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他认为,发展过程并不总是符合教学过程的,发展过程跟随着建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9、涂鸦期:指的是儿童大约在一岁半至四岁之前,开始画一些紊乱而不规则的线条,这些线条杂乱二部规则地混合在一起,他们并不代表什么意义,纯粹是儿童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个体最初的绘画活动时期。

10、情节画:情节画是在物体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儿童将个别物体与其他物体相配合,表达一定的情节内容的绘画形式,比单一的物体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小朋友做操”、“小熊过桥”、“快乐的星期天”等。在情节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儿童进一步表现物体形象,而且还要求儿童根据主题内容,把相互关联的各个形象恰当地安排在画面上,以形成一个情节,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因此,情节画教学对于培养儿童绘画的目的性、计划性,培养儿童构图、布局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1、雕塑:以实体性的(耐磨的或可塑的)物质材料,塑造占有三度空间的立体形象的艺术。作为造型艺术之一,它用料坚固,传世恒久,又兼具直观性的特点,与观者处于同一空间,极易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12、意象造型:意向是一种造型样式,它源于感知但比感知表象更概括,更抽象,是一种即能反映事物外在特征有能表现内在意义的心理映象。在美术创造中的意象更多的来源与审美感知,它所捕捉的是事物中具有情感表现性的一般结构特征,因而,这种由感知生成的意象融合了形与情、记忆表象和创造想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现实中的形象不同,幼儿绘画的形象大多为意象造型,它反映了幼儿感知与表现事物是以情感为媒介的特点,是经幼儿主体反思获得的一种情感符号系统。

13、儿童美术:儿童美术指的是3-6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愿望以及审美追求。

14、物体画:物体画是由教师确定某一物体,并教给儿童关于该物体形状、色彩、结构的画法,从而使儿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物体画是绘画活动的初步训练方式,也是培养儿童造型能力的基础。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提高其绘画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5、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

16、过程目标:过程取向的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相应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那么过程目标注重的则是活动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简述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的理论

答: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的个性。

里德认为儿童的发展应借助艺术教育即:(1)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2)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艺术,游戏视为艺术的一种形式。(3)艺术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化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

基于里德对艺术的这种认识,基于里德认定教育不仅是一种完成个人的历程,而且是一种统整的历程,我们不难理解里德的所谓艺术即教育,教育即艺术,艺术与教育完全交互融合,教育应以艺术作为基础的命题。

2、请用“知觉分化”理论解释幼儿的蝌蚪人形象

答: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随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3、试分析美术取向与教育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不同内涵

答:美术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着眼美术本身,即以美术为本位,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作为延续和发展人类美术文化的主要方式,美术教育是伴随着美术的诞生而诞生的。从原始人类从事美术活动起,人类就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已有的美术活动的经验和知识。美术文化正是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美术的诸多功能也正是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增强的。美术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

教育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着眼教育,即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幼儿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等。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美术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幼儿美术教育反映了人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涵义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倾向性。前者更多考虑的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后者则更多顾及的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汲取幼儿美术教育这两种取向中的有价值部分,使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能使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涵义。广义的幼儿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包含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如通过幼儿美术教育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幼儿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基础。幼儿美术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简述齐塞克儿童美术班的特色

答:1904年,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者齐塞克,在他供职维也纳应用艺术学校时,创办了儿童美术班。首先提出儿童的基本绘画能力是天赋的,人的绘画天赋的发展,一般起始于儿童期。他的观点得到了美国少数美术先驱者的赞同,在齐塞克创办的儿童美术班中,他取消了酷似自然物的绘画教学,而是鼓励儿童用视觉形式表达他们对生活中发生事物的反应。在齐塞克的指导下,儿童以玩的方式表现自己,并做那些真正使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传统的几何图案或透视画,被儿童自己所创造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所替代。齐塞克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美术教育的一个目标。他的工作表明了儿童能用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和可以被接受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感和认知。

5、为什么说运用图形与图形融合的方式是幼儿绘画一种较高级的表现方式?

答:在幼儿的画中,所画的各种物体一般都是由椭圆、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拼搭而成的,各种图形常常清晰可辨。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画中的各个独立图形会出现融合的趋势。儿童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图形的外部界线,而图形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则融合成一体,图形之间的界线消失了。这种图形与图形的融合使线条具有

更强的表现力,图形更具整体感,事物的形象更为生动。

运用图形与图形相互融合的方式绘画,既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需要视觉与动作较高程度协调的活动。儿童必须对其所画事物的整体结构特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把一个复杂的物体看成是一个整体,在视觉上较为准确地把握它的外部轮廓线,引导画笔沿着视觉印象中的轮廓准确地运动,勾画出复杂的封闭式图形。儿童逐渐能领会这种方式,使轮廓线变得流畅起来,画面表现事物的准确性也提高了。所以,运用图形与图形融合的方式是幼儿绘画一种较高级的表现方式。

6、简述艾斯纳关于美术的功能理论

答: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在论述美术的功能时指出:美术的功能之一是为人类提供视觉感。该功能的实现至少靠两条途径:首先,美术常被用以表现人类最美好的视觉意象,被用作通过塑造形象而将人类精神变得形象化的手段。当美术发挥这种功能时,它会将个体的言语难以表达的东西转换为别人能理解的东西,于是对文化的理解就有了共同的意义;其次,美术还被用以表现人类特有的视觉意象,为其恐惧、梦和回忆提供视觉隐喻。

美术的第二个功能是能使人的感觉敏锐,能提供训练人的潜能的题材和媒体。 美术的第三个功能是能使其他事物变得生动,美术构成了人的视野,捕捉了瞬间。 艾斯纳认为美术的功能还不止以上这些,它还能帮助人们发现视觉世界的涵义,发展感知的活力;它还能借助打动情感的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亲情,制造凝聚力。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在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发挥极为重要的功能。

7、如何评价教师的美术教学活动

答:评价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指教师期望通过活动所达到的教育结果。评价活动的目标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活动目标与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总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一致;二是活动目标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 (2)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

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与活动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评价活动内容和工具材料时,必须考虑相关的因素,从活动的整体效果来评价各个因素存在状况的合理性。活动的工具材料的准备要充分,并且要根据美术活动的主题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各种绘画材料都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特性。 (3)活动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d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