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概况

更新时间:2024-03-03 13: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温州市境内。年平均降水量1705.5毫米。永嘉山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田面积5366亩,山塘水库52个,其中小二型水库3座,盛产水稻、蕃薯、马铃薯、田鱼等,素有永嘉西部粮仓之称。近年来,永嘉县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经济路子。

永嘉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为瓯地。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时入楚。汉高祖时属闽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属东瓯国,国都在今永嘉县瓯北镇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为章安县东瓯乡,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属临海郡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改属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恢复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废永嘉郡置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置永宁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674)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唐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

民国37年(1948),温溪、石染、西岙3乡划给青田县。1949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江北县境置双溪县,治岩头镇。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翌年6月迁治罗浮龙桥,12月21日迁治温州市区九山,1950年5月,将原属温州市属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4个区划归永嘉县。1958年该4个乡重归温州市,永嘉县治迁至上塘镇。1961年,青田县西岙、石染、上横3乡划归永嘉县。2001年,七都镇划入温州市。[1]

[2]下辖8个街道、10个镇,912个行政村,总人口96.04万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永嘉县还是“中国泵阀之乡”、“中国乌牛早茶之乡”、“东方钮扣之都”中国长寿之乡。[3]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永嘉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汉代惠帝三年所建的东瓯国,定都在永嘉境内。隋文帝开皇9年设永嘉 郡,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历史上书法大家王羲之和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文学史上有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永嘉四灵”,哲学史上有倡导务实理财治国的“永嘉学派”,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永嘉昆剧”,都给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嘉是红十三军的诞生地和浙南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使这片红色的土地以不朽的功绩名垂青史;和平建设年代,永嘉开创全国包产到户之先河,比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整整早了二十年;改革开放年代,永嘉人又敢为天下先,应用市场机制在桥头这个穷山沟里创建闻名中外的东方钮扣市场,成为“温州模式”的重要典范。 资源富饶 区位优越

永嘉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十分适宜于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 境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仅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就达数十种;水能资源可开发为25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铅、锌、钼、锰等有色金属探明储量均在5000吨以上;许多名特优农产品久负盛名,特别是乌牛早茶和早香柚已经连续多届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号称“淡水鱼之王”的香鱼也盛产于楠溪江。

永嘉交通便捷,设施齐全,拥有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104国道和330国道线穿境而过,温州大桥、东瓯大桥、瓯江大桥、瓯江五桥把永嘉沿江五大经济强镇与温州直接相连,万吨级深水良港海运直达福州、宁波、上海、大连等沿海诸港,温州机场距离永嘉县城仅60公里,同时直通仙居腹地的41省道正在建设中,规划中的铁路腹线也将动工兴建。 山水秀丽 风光旖旎

楠溪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方圆600多公里,南距温州市区仅23公里,东与雁荡山风景名胜 区毗邻。楠溪江融天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中唯一以山水田园风光见长的景区。 楠溪江的奇岩险峰,星罗棋布,美不胜收,有绝壁奇观太平岩,深潭凝碧三角岩,天然盆景狮子岩,九丈奇峰朝天龟,溪中天柱石桅岩,峥嵘入云十二峰,屯兵扎营南崖寨??这些奇岩险峰,多生幽洞,清雅幽致,奇妙无穷,无处不引人入胜,使人流连忘返。 风韵独具的楠溪江,至今还遗存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唐宋元明时期的古塔、桥梁、路亭、牌楼和古战场;保存着以“七星八斗”和“文房四宝”以及阴阳风水构思而建筑的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等,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使我们了解永嘉古代“耕读社会”和“宗族社会”的梗概。 千帆竞发 铸造辉煌

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60.8亿元,同比增长8.7%;财政总收入35.55亿元,同比增长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6.3亿元,同比增长5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57亿元,同比增长11.4%;外贸出口总额5.1亿美元,同比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3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549元,同比分别增长9.1%和11.4%。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和6%。

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形成了乌牛早茶、碧莲早香柚、东皋红柿、上吴枇杷、沙岗粉干等八大农业品牌,其中“乌牛早”和“早香柚”两大品牌已在全国叫响,2000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牛早茶之乡”。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认真实施扶优扶强的“巨龙工程”,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瓯北泵阀、桥头钮扣、桥下教玩具、黄田小五金等工业生产基地。同时加大技改、创名牌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了奥康、报喜鸟、红蜻蜓、蜘蛛王、伯特利、良精、日泰、宣达等一大批名牌企业。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现了乡乡通公路,85%以上的村通上了机耕路;村村通程控电话和通电,85%以上的行政村通自来水,98%以上人口吃上安全水;一批关系永嘉跨世纪发展的重点工程,如温州大桥、东瓯大桥、金溪水电站等都相继竣工,楠溪江水利枢纽工程、瓯北至温州遂道、三江围垦等重大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2011年又实现了乡乡脱贫,中国东部地区最后一个贫困县成为历史,浙江实现了无贫困县的历史性的一步。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省科技进步先进县。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恢复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废永嘉郡置东嘉州,隶

括州总管府,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置永宁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674)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唐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

民国37年(1948),温溪、石染、西岙3乡划给青田县。1949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江北县境置双溪县,治岩头镇。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翌年6月迁治罗浮龙桥,12月21日迁治温州市区九山,1950年5月,将原属温州市属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4个区划归永嘉县。1958年该4个乡重归温州市,永嘉县治迁至上塘镇。1961年,青田县西岙、石染、上横3乡划归永嘉县。2001年,七都镇划入温州市。

永嘉县

辖8个街道、10个镇:北城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江北街道、东瓯街道、三江街道、黄田街道、乌牛街道、桥头镇、桥下镇、沙头镇、碧莲镇、巽宅镇、岩头镇、枫林镇、岩坦镇、大箬岩镇、鹤盛镇。县人民政府驻上塘镇县前路98号。

瓯北位于浙江省永嘉县,瓯江下游 北岸,面积126.90平方千米,人口12.27万人。镇政府驻双塔路,邮编:325102。辖8社区(双塔、清水埠、楠江、襟江、镇西、创新、江北街、金瓯)、73个行政村(花岙、罗浮、浦一、和一、和二、和三、马岙、白水、珠岙、礁下、堡一、堡二、浦二、林垟、塘头、五星、浦西、东方、蔡桥、龙桥、码道、新桥、河田、王家坞、前牌、安丰岙、江头、仙山、后江、三江浦东、三江浦西、长岙、新建、梅园、挂彩、开洋、东占岙、池头、埭下、黄岩洞下、江边、珠江、凤屿、浦边、江北岭、上白岩、下白岩、岭下、外窑、黄田岙、新寿湾、夹里、雅林、千石、雅村、芦田、罗溪、行禅、芦黄、缪北、龙川、木桥、北岙、龙头、龙下、启灶、山后、南岙、半岭、仙客、陈家坑、箬隆、箬岙底)。 东城街道

辖1个社区(城东)、41个行政村(前村、浦口、浦东、敬仁、立新、石阶下、绿峰、河底、绿嶂、绿上、渭石、嶂岙、峙口、焦坑、河屿、长源、大龙山、溪头、高山、仁里、山仓、河岙、大岙坦、全安、牛伦、潘垟、陡门、全山、东坑、林村、梅岙、茅竹坑、珠山、大溪、西林垟、上庄山、翁山、山溪头、绍山、金竹垟、平坑),街道办事处驻建镇巷1号(原上塘镇政府驻地)。 北城街道

辖2个社区(城北、城中),42个行政村(后村、中村、三元堂、横溪、水碓塆、下塆、云加山、东山下、朱岙、牛角门、路口、杭廓、柯师塆、阮家山、岭后、中埄、马兰坦、岭山、山节、金元埄、十二盘、上庵、江北田、枫树下、阮家埄、李家坑、下庵、大亨、塘山、底寮、外寮、前坪、八里、芬益、中心、芬星、朱寮、陈下山、江山、山平、银场、江坑),街道办事处驻嘉宁街123号。 南城街道

辖2个社区(城西、城南)、31个行政村(下堡、龙翔、桥头、西后、西前、金塘、前一、前二、前三、郭山、应山、溪了头、大了埄、中联、中西、中兴、麻山、仁堂、外山、李家村、粟一、金平、东岸、李浦、观下、炉塆、新民、东华、

黄屿、观前、屿门),街道办事处驻县前西路。 江北街道

辖11个社区(楠江、清水埠、襟江、镇西、双塔、创新、金瓯、永宁、滨江、阳光、江北)、16个行政村(花岙、罗浮、浦一、马岙、白水、珠岙、浦二、塘头、浦西、东方、蔡桥、龙桥、码道、新桥、王家坞、前牌)。街道办事处驻双塔路1028号(原瓯北镇政府驻地)。 东瓯街道

辖1个社区(东瓯)、10个行政村(和一、和二、和三、礁下、堡一、堡二、林垟、五星、河田、安丰岙)。街道办事处驻堡二村园区大道(现暂驻林垟村委会办公楼)。 三江街道

辖28个行政村(江头、仙山、后江、三江浦东、三江浦西、长岙、新建、梅园、挂彩、开洋、芦田、罗溪、行禅、芦黄、缪北、龙川、木桥、北岙、龙头、龙下、启灶、山后、南岙、半岭、仙客、陈家坑、箬隆、箬岙底)。街道办事处现暂驻芦田村。 黄田街道

辖19个行政村(东占岙、雅林、千石、雅村、夹里、池头、黄田岙、新寿湾、岭下、外窑、埭下、江边、珠江、凤屿、浦边、黄浦、上白岩、下白岩、江北岭)。街道办事处驻千东北路571号。 乌牛街道

面积77.00平方千米,人口3.87万人。镇政府驻王宅村,邮编:325103。辖1个居民区(乌牛街)、37个行政村(王宅、大联、金合、横岚岙、新庄、荣庄、乌牛岭下、鸭鹅、茅楼、吴岙、古塘、乌牛西垟、孙宅、芦池、西湾、乌牛码道、横屿、青塘、乌岩、东嶂、十八垄、西叶、西岙底、上叶、水对头、杨家山、洪山、岳田、大嶂、仁家垟、东坦头、上三房、马岙、项岙、河口埭、河口岙、泰庄)。 桥头镇

面积90.60平方千米,人口6.46万人。镇政府驻桥西村,邮政编码325107。辖2个居民区(桥东、万象)、57个行政村(桥西、桥头、桥一、埄头、潘罗、龙头、詹岙、新华、溪心、黄堡、底新、将山、前下、井大、溪西、外新、下近、金窑、殿前、街头、宋坑、窑底、坦头、店埠、谷联、梨村:凤山、夏园、董岙、外岙、荷塘、沈埄、黄坦、龙根、 头、大沸下、东行、前庄、金村:前堡、石埠头、连岙、朱涂、白沙、外垟头、闹水坑、石马岙、壬田、外岙儿、林福、林下、四角石、胜丰、洛溪、白垟、桃湾、白下)。 桥下镇

镇政府驻桥下村,邮政编码325106。面积276.6平方千米,辖2个居民区(桥下街、西岸街)、138个行政村(桥下、小旦岙、光华、西溪下、金兰、肖山、山联、连村:泰山、桥上、上埄、京岸、陈山、外塆、桃山、韩埠、胡山、八里、方岙、小京岙、岩下、垟塆、梅岙、埠头、麻坑、小京、西岙、徐山、下斜、霞岙、中央山、上村:东山、塘坑、尤山、延寿、叶岙、浦石、吴宅、六龙、章一、下庄、罗徐、呈岙、朱坑垟、潘宅、坦头垟、龙头、下徐、龙口、墩头、山根、富垟、湖钟、周山平、济根、黄村、双联、上朱山、茶一、茶二、朱山、阮山、里村、黄山、陈岙、瓯渠、双进、前山、岭-、金园、娄川、垟观、向阳、徐山、瓯山、徐岙、塘上、朱硐坑、吴垟、黄麻垟、岭根了、朱坑、大荚岙、大平、金

加了、宋岙、银坑、西尖、桐园、殿后、樟岙、杨塆、蒲家墩、黄川、廿四垄、东村、西村、南村、吊坑、梅坑、茗下、茗后、茗上、茗中、坐凳、胜山、章当、下石坑、石田坑、光塘垟、剩庄、章岙、龙外、徐宅、马界山、外徐、乾口、底岙、麻岙、岩山、南山、平川、前山头、郑山、双坑、下陇、里斜、外砻、底砻、塘下砻、邵山、赤岭、双垄、吴山、昆岭、楼山、金仓)。 沙头镇

镇政府驻高浦村,邮政编码325108。辖1个居民区(沙头街)、74个行政村(高浦、稠树、渔田、庙活、潮际、龙潭下、下浦、石埠、阳岙、响山、新星、上光、乌龙川、东章、罗川、古二、古一、上浮林、下浮林、西垟、北山、中堡、南川、古庙口、龙益、陈住起、花三、花二、花一、樟树鸟、马田、科竹、廿四、高坑、东光、董岙底、水岩、石公田、黄村:溪北、珍溪、架鹤山、霞山、埄头山、珍岙、双溪、胡头、廊一、廊二、廊三、朱垟、埄下、小溪、东川、东升、繁荣、中方、上方、下方、珠岸山、珠岸、豫樟、石柱、岭垟、坦下、岭下、塘塆、九丈、呈坑、泰石、霞川、码砗、下城岙、福利)。 大箬岩镇

面积90.90平方千米,人口2.73万人。镇政府驻大箬村,邮政编码325116。辖1个居民区(大若岩)、36个行政村(大箬、白泉、玉泉、双岙、大元下、龙垟、府岸、黄潭、荆州、黄岙、石岙、涨岸垟、银泉、下湾、上湾、水云、钱泉、桐州、李大屋、埭头、大东、李茅、舟岙、小若口、九房、梧涨、陈岙、下岸、都溪、田垟、蒋山、都南、寺前、垟坑、藤溪、里舍)。 碧莲镇

镇政府驻碧莲村,邮政编码325116。辖1个居民区(碧莲街)、43个行政村(碧莲、上村、新岙、澄田、鱼仓、地凑、石山、东坑里、东边、缸窑、黄岗、石湖、邵园、下岭根、梧岙、梧町、山坑、后九埄、前九埄、大树垟、汤店、槎川、驮平、了烈、小巨、新宅、郑庄、巨川、应坑、炉山、章进岙、应二、应一、半坑、廿四垄头、东庄、大岙、北溪、金益、大柏、茶岙、应岙、孙山)。 巽宅镇

镇政府驻巽宅村,邮政编码325117。辖1个居民区(沿溪)、56个行政村(巽宅、小坑、金溪、龟背、下谢、小溪、巽一、岭东、麻埠、进书、沙埠、龙前、里山、下一、下二、三里、麻庄、石垟、水头垟、邵川、山下、外宕、中山、章山里、界坑、黄岙、杨庄、美岙、界鸟、上董、盛山、兴发、坑口、饭盆尖、信岙、西岙、横排、泥坑、泥坑口、后坑、川岙、郭坑、柴皮、白石泥、石山、野骨、石染、和平、雷付、珠龙、墨印、云岩、木坑口、上横、上坑口、茅山)。 岩头镇

镇政府驻岩头村,邮政编码325113。面积172平方千米,辖1个居民区(丽水街)、83个行政村(岩头、河三、河二、河一、协岙、塆里、芙蓉下、小港、芙蓉、张大屋、郑岙、下园、溪南、屿根、里岙、里户、港头、大岙埄、垄翔、大丘田、陈家坪、苍岙、潘家垟、渡头、苍坡、周宅、方岙、上美、中美、下美、上岙山、岙底、下日川、西岸、上烘头、下烘头、五下、五上、下龙、西川、水东、水西、西下、小茅垟、杨山、山结、里塆潭、藤垄根、龙潭坑、下宅、岭根、南垟、林山、表山、祖婆山、口上、郎中岩、石匣、季家山、张公平、碎坑、岭里、岭外、麻家溪、外胡坑、内胡坑、周山、鲤溪、郑家庄、山背、葵坑、杏岙、八沸垟、四联、福佑、抱岙、陈坪、垟头、深固、上泛、齐岙、陈岙、高山)。 枫林镇

面积73.60平方千米,人口3.89万人。镇政府驻枫林,邮政编码325112。辖1个居民区(圣旨门)、45个行政村(枫一、枫二、枫三、枫四、枫五、东升、西优、 新坊、垟、镬炉、镜架山、徐家塆、兆潭、狮溪、大门台、后山、湖西、孤山、陈垟、新强、娄山、里龙、老庵、新竹、福田、高塘、金南、大木兑、汤岙、田寮、乌弄、垟山、下港、陈田、垟山头、田东、龚埠、内档、外档、外垟、包岙、金山、凤岙、朱山头、金山头)。 岩坦镇

镇政府驻岩坦村,邮政编码325115。辖1个居民区(岩坦街)、74个行政村(岩坦、坦一、西塘、叶坑、三面山、源头、闪坑、岩门、屿北、蛙蟆垄、东岙、庙下、大岭、龙园、溪下、黄二、黄一、刘山、茶山、陈山头、罗垟、马上山、金山、麻村:邵坑、陈坑、溪一、溪二、陈寮、石鸟头、横路下、小舟垟、北山、前山、上宅岸、下坑、南岸、永坦、铁坑、前溪、鸟头、大谢、分水、后坪、刀架山、张溪、桧染、金竹溪、福山、深固坑、寺后、石陈、里上坑、毛竹、南正、黄界坑、小长坑、上岙、岭坑、江潭、陈周、水景、下潘、黄南、道基、岭背、碧油坑、西山、王山、岩门下、上坳、李庄、潘塘、深龙、霄岭、大学、岙头、山早、岭坑、理只、潘坑、石鸟、岩龙、佳溪、垟埄、周卫、田龙、陈庄、潘二、金钟、八亩、白岩)。 鹤盛镇

镇政府驻鹤盛村,邮政编码325114。辖58个行政村(鹤盛、上埠、大矼、下岙、郑源、鹤垟、岩峰、塘村:罗川、大山头、霞岭根、鹤泉、黄坑、炉山、岩山、谷庄、箬袅、东皋、西炉、上塆、填垟、下家岙、蓬一、蓬二、蓬三、东炉、上日川、大山底、平龙山、西源、西一、藤家垄、德岙、垟京、梅坦、岩舟、南岸山、鹤湾、齐山、谷山、下庄垟、岭北、岭南、鱼里、黄家山、金墩、红枫、半山、小陈、蔡岙、富源、上港、中源、南陈、南坑、山南、英岙、山根)。 自唐至清,永嘉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进士、举人、贡生、恩补等;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大师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著名唐诗宋词学者和鲁迅学专家阿袁(即陈忠远)、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著名书法家潘锦夫、将军潘瑞吉等文化名流。由此可见,浙南一隅的永嘉,历代人物文事赓续不绝,她实在堪称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的文化之乡。

公元422年谢灵运任永嘉郡守后,“郡有名山水,肆意傲游,所至辄发为歌咏”以致肇开中国文学史山水诗的先河,其所作五言诗才高词丽。论者称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鲍照语)被认为是“南朝冠冕”;后人更将谢灵运与陶渊明并称,说“渊明独得田园之趣,灵运独得山水之美”。其后有“永嘉四灵”(赵师秀,字灵秀;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步谢灵运后尘,善作五言,诗风简约清丽,独标一帜。与南宋四大家(范成大,杨万里,尤袤,陆游)齐名,《诗史》以为“颇能影响一世”。 潘怀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阳村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民国10年(1921)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郁达夫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回国后,任《晨报》记者,又为多所大学教授。24年(1935)“一二九”运动期间,潘怀素是北京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关于抗日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建国后,任国务院参审。酪爱音乐,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1953年,辞去政务,致力于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1978年春,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累,

一病不起。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潘怀素为我国开创的律学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林冠夫(1936—),有时用笔名观夫、秦谙,昆阳乡林山村人,著名红学家。1962年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先生攻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读重点是从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诗词、散文和传奇小学。1966年毕业分配到文化部下属单位。“文革”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红学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退休)、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曾任文化部两届学术委员,艺术研究院学位委员。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秦淮旧梦》、《红楼诗话》、《林冠夫小品文集》、《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合作)等。 陈忠远(1975~),字定之,号药愚居士,笔名阿袁、中元等;他多以“阿袁”为名在发文和出书。籍贯温州永嘉陡门的陈忠远(亦即阿袁)曾先后出任温州市区主流媒体暨北京国家级媒体记者、编辑,北京国家级出版社编辑等;现兼任航空部大学特聘教授。国学成就斐然的阿袁,是当代中国别具一格的青年学者、格律诗人、文学家和鲁迅学家。

永嘉自然风光(26张)

陈忠远(阿袁)目前著有《唐诗故事》、《宋词故事》、《唐代名流诗文公案直判》、《唐诗三百首本事》、《宋词三百首本事》、《又新集》、《名家评点<又新集>三百首》、《诗祖陈子昂与女皇武则天》、《鲁迅诗编年笺证》、《鲁迅先生的心里话》、《裸眼》、《诗词正韵》、《药愚对韵》、《五斗门人诗话》、《鲁迅独具只眼看帝王》等十馀部作品,约410馀万字。其中,阿袁已由人民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出版发行的《唐诗故事》、《宋词故事》、《鲁迅诗编年笺证》、《鲁迅先生的心里话》等书,阿袁由于诗学功力深厚,而其书尤其娓娓可读,是目前所见的《唐诗故事》《宋词故事》同类书中是能够把学术性、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结合得最好的唐诗宋词故事类普及读物。由于其中资料丰富,写法新颖和考证详实,是仅见的唐诗宋词研究硕果,非常值得推广。而在《鲁迅诗编年笺证》等书中,阿袁先生由于注重考释,喜欢探究原委,从而注出了许多并不为当世学者所知的词语源头;而且他又能搜集后人成果,把相关的资料集结起来,对比中也能看出以往作者的异同;尤其是陈忠远先生(亦即阿袁)发现并裁断了鲁迅先生自身的笔误但一直没能得到有效纠正者和鲁迅亲友的记忆之误以及被一些鲁学专家错了却一直延误至今的错讹,可谓“鲁学”研究尤其是“鲁诗”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尽管年纪尚未届“不惑”,但陈忠远(阿袁)先生在鲁学界以其实力足可雄立当世而无忝。 郑建民(1966—),碧莲镇郑山村人,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CAD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著作有《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水平。 编辑本段气候条件

永嘉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8.2℃,年均降水量为1702.2毫升,降水日数175.4日,年均日照1820.2小时,年均蒸发量为1431.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80天。[2]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永嘉县面积26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2308.5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277.0

永嘉县

平方公里,河流湖泊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拥有耕地面积36.16万亩,林地面积29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2%,绿化程度96 .62%,森林蓄积量达394万立方米。 水资源

境内常年平均水资源量超过3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的理论储藏量为28万千瓦,可开发为25万千瓦,为全国第二批电气化县。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铅、锌、钼、锰等有色金属探明储量均在5000吨以上。 古树名木

永嘉古树名木资源数量多,物种丰富,共有古树名木1000株

永嘉县

。其中散生古树812株,古树群10处188株;属一级保护古树80株,二级保护古树206株,三级保护古树714株。树龄最高的为西源乡梅坦村的柏木,达900多年;胸围最大的是潘坑乡岩龙村的樟树,为926cm;冠幅最大的是乌牛镇西岙村的樟树,为40m。 编辑本段旅游风光

自1988年楠溪江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后,永嘉旅游业开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1997年以来,永嘉县大力实施“沿溪绿色旅游风光带”战略和“文化楠溪江”战略,积极实行大社会办大旅游的开发机制,保护和开发两手抓,使楠溪江旅游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数5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其中,国内旅游人数52.47万人次,增长1.6%;接待境外游客0.13万人次,下降18.8%。 自然风光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位于浙江省南部的永嘉县境内,景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七大景区,计800多个景点。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古村落

在永嘉境内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给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

楠溪江

息,赋予楠溪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建筑史、规划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思想构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族文化”的梗概。 革命遗址

永嘉是一块英雄的土地,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谢文锦在永嘉创建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点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种。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五尺村宣告成立。

编辑本段永嘉文化 永嘉学派

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学派。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郑伯熊兄弟、薛季宣、陈傅良等,他们分别是现在的温

叶适

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稍后的思想家叶适是瑞安人,继承和发展了永嘉之学,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体到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近代温籍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正如陈黻宸说:“通商以来,风气稍移,浮浅之徒,侈谈西学,剽窃失据,转或刍狗诗、书,求其融会中西,贯穿古今,通经致用,蔚为一代儒宗者盖鲜。夫以中国四千年圣人之治,不为之鲜扁弥缝,修吾声名文物,而徒震惊乎异域杂霸功利之见,儒术之衰,非吾辈责欤?” (《陈蛰庐孝廉〈报国录〉序》,《陈黻宸集》第511页)可以说,“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参见何俊《叶适与道统》,《叶适与永嘉学派论集》); “融会中西”则是永嘉学近代存续的具体形式,而这三者又统一于温籍知识分子对“儒术”的近代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道之本统”的新见解、新境界。因此可以说,永嘉学派近代命运这一个案,展示了儒学在各种情境下存续的某种规律。 永嘉四灵

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永嘉四灵指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4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他们同出永嘉学派叶适之门,其字或号中又都带有“灵”字,故称永嘉四灵。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玑和赵师秀做过小官。他们的诗风承袭晚唐,选择了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

趣。诗体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的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在艺术上,又能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甚至要求全诗字数不得超过40字。在较大程度上纠正了江西派诗人以学问为诗的习气。他们的成就极有限,但在当时的诗坛却得到广泛的反应。 “永嘉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它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后来,它启动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全祖望在《〈宋诗纪事〉序》里把宋诗的发展归纳为“四变”,从陆游等“中兴四大家”到“永嘉四灵”为其中的第三变。“四灵”诗歌并非“寒蝉哀鸣”,也不是远离社会现实,只透露“狭窄的心理”。它在宋代诗歌史上应有较高的地位,对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评价,特别是对积极用世方面的评价,需要突破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势,多一些多元意识和宽容意识。 “四灵”出现的时候,江西诗派的影响已渐趋衰弱。“四灵”主观上也想打破江西诗派的藩篱,学贾姚,少用典等等,都含有与江西诗派背道而驰的意图。叶适认为他们的诗风是对唐诗的复归,其实以“四灵”的才能,从实质上来说,他们只是因为不满体现着典型宋调的江西诗风,从而又回到了宋初崇尚晚唐体的老路上去。

永嘉昆剧

永嘉昆剧是我国古老剧种之一,是在南戏即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取昆山腔优点而形成,流行于浙南闽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昆曲的一个流派。由于它产生在永嘉县,所以叫永嘉昆剧,简称“永昆”。 永嘉昆剧源于南戏,也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唱赚(宋代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它的表演质朴粗犷,行腔明快流畅,生活气息浓郁,至今仍保留有南戏声腔的遗韵,是戏曲史上罕见的宝贵遗产。《辞海》和《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昆剧作如是解释:“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著名的昆曲大师俞振飞先生曾作这样评价:“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南戏首先在永嘉正式形成(当时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早在北宋末叶的宣和年间(1119—1125年),由于江南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农村生活也相对富裕,因而在浙江温州一带产生了一种民间歌舞小戏,在当时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南戏的萌芽。宋室南渡之后,临安(杭州)成了整个南方的政治中心,经济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加之北方艺人大量流入,于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源于相邻地区的南戏获得了合适的土壤,也迅速繁荣起来。到绍熙年间(1190—1194年),在南戏中出了《赵贞女》、《王魁》这样艺术性较高的剧本,标志它已经进入较成熟的阶段。宋元南戏的剧目,至今可考的还有一百几十种,可见当时的盛况。南戏开始时,正如徐文长在《南词叙录》中所说的:“即村方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可歌而已。”所以在唱腔、唱词和宾白等方面是比较粗糙的,并且运用了大量永嘉方言和谚语,如“蚂蝗叮住鹭鸶脚”,“命里合吃粥,煮饭忘了鹿”,易为群众喜闻乐见。以后逐渐吸取一些宋人词牌、诸宫调,以及法曲、大曲的片段加以充实,在艺术上提高了一大步。 元末明初的《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琵琶记》等剧本在戏曲舞台上出现以后,南戏这种形式已成为当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流传广泛,到明后期至清中叶,形成四大声腔并列,使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昆腔,也叫昆山腔,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它产生于元末明初,兴起于明代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年),至嘉靖年间,即十六世纪中叶,吸收了海盐、弋阳诸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形成一种舒徐婉转,细腻流畅的新腔,称为“水磨腔”,也就是“昆腔”。永嘉昆剧通过本地的东西(如语言、民间音乐等)吸收了昆山腔的各种优点来丰富自己,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永昆。

由于历史原因,永嘉昆剧几经波折,一度绝迹舞台。1999年,中共永嘉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永嘉昆剧的存在价值,决心抢救“永昆”。组建永嘉昆曲传习所,为集研究、资料搜集、剧目挖掘整理和承担实验性演出于一体的艺术团体,也作负责抢救、振兴永昆的工作班子。

2000年,永昆传习所特邀张烈编剧,将南戏古典剧目《张协状元》改编成昆剧,由谢平安执导,林媚媚、王成虎等演员为班底,搬上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舞台,获得成功,备受国内外专家、观众瞩目。全剧六个演员,五人获奖,传为佳话。《张协状元》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展演奖,并赢得“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流派(永嘉昆剧)”的美誉。2002年又获文化部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和我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dv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