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5-03 02: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

纪鸿萍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影响

家庭对人们的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各个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子女构成了家庭关系的核心。子女身体是否健康,学业是否有建树,道德修养是否符合公民的要求等等,总之,子女整体综合素质发展时刻受到家庭的关注。因而,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青少年时期是最叫人忧虑的。这是因为青少年在向成人期迈进的过程中,常会发生各种特殊的适应困难。这一阶段,是中学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是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综合作用影响的。其中,家庭环境的因素至关重要。

个案

一位女初中生,学习成绩优良,学科平衡且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强。阅读范围较广,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见地独到、不拘一格。兴趣爱好广泛,受过一定的艺术熏陶,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这位女生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气质。在学校,她的能力得到师生的承认,任职班干部,工作方法具有创造性,有主见,有控制局面的能力,出色组织并主持了校团班的各级活动,赢得广泛好评。但是,这样的好学生也存在着性格及心理上的某些缺陷:自信、独立,但潜意识里优越感浓厚,这种优越感外化为:与同学关系不融洽,言谈举止傲慢,缺乏谦让合作的精神。时时处处渴望超过他人,好胜心强。敏感多疑,很少检讨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这样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导致大多数同学对其敬而远之。该生“自我”、“本我”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断膨胀,日渐疏远的不仅有同学,还包括

家长和老师。比如,对班级工作敷衍了事,不和老师及时沟通班级状况,无法有效辅助教师做好班级工作。老师的权威在她的心目中日渐淡漠,认为取得的成绩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在家里,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在日常生活、学习安排,看待人与事等社会问题的方式方法上不能相互理解,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逆反心理愈加外露,心灵日益趋向封闭。

为什么她会具有这样的个性心理特征呢?为此我主要从考察该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水平等要素。

我发现成因有:

1、家庭社会环境,个案涉及的对象,她的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她的内在心理特质和外在行为表象。该生家庭地处学校等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区域,知识分子家庭相对集中。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她在教育以及文化修养方面享有先天的优越条件。周遭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范例,孜孜不倦追求完善的人们都会对她产生正面影响,鼓动着她无论在学习成果的评价,还是综合能力的培养、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努力,而且,“要做得最好”的心态,处处要胜人一筹。由于缺乏对人际交往和自我评价的正确疏导,该生自然就会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目空一切,疏远他人。

2、家庭学习环境。对于个案来说,学习物质环境及条件的优越自是不必在提及,而且属于她的这一方天地透出了主人的灵气,显出了主人的成熟。问题在于这方天地也成了这位学生“私秘”的场所,阻隔了女儿与父母正常的沟通交流。这种现象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中越来越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见识的增多,青少年心中的秘密会越来越多,独立意识会越来越强,呈现出该年龄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而父母作为长辈仍然以简单的说教方式教

导子女,空洞无物,不能切合实际走入孩子的心里,势必引发子女的逆反心理。从关闭房门到封闭心灵,自然长辈不再可以全面掌握子女的动态,做子女的也不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3、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发展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个案的家庭结构属于典型的核心式家庭,她从小到大未曾离开过父母,日常生活起居全仰仗父母周到细致的安排。由于该生父母本身教育程度、文化程度高,因而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是重理智,他们有教育的自觉性和迫切感。由于该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收入较高,尤其在子女的智力开发,更新知识,发展特长方面肯进行投资,多给孩子创造受教育、发展智力、增长才干的物质条件。所以,该同学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认知深刻,爱好广泛。但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方式呆板,画框架,定基调,全然不顾孩子的发展限度、能力大小及兴趣所在,与心智日渐成长、独立意识渐强且具有初步判断力和价值认同观的女儿在事关“教育”和“发展”的问题上缺乏对话。久而久之,女儿对父母的安排产生抵触情绪,父母也觉得女儿变得不听话了,难管理了。父母的形象在女儿心目中也就不再高大。这种心理状态向外扩散,发展成对老师的不信任,对同学的轻视。该生的消极个性特征由此而来。

4、家长教育方式及水平影响子女心理品质的发展

个案对象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文化层次较高,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事业有成,家庭学习氛围浓厚,没有不良生活习性,审美取向高雅,性格孤傲。这种家庭的家庭教育质量大多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该生受家长良好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阅读面广,思辩能力较强。言谈举止看上去,要比大多数同龄人显得成熟。但同时,她也存在心理性格上的缺陷和

障碍,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傲视一切,自尊心强,缺乏谦让,不屑与同学交流,在家很难与父母沟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个案对象的父母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不可谓不高。但这也正是给该生造成长期心理压力的原因。社会舆论会认为她源自这样的家庭,就应该是优秀的。这位女生的父母也欲将其自身的价值观及成就延伸到女儿身上,给予她很高的期望。而且,这种高期望值主要体现在更多地关注子女的学业的优劣,对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有所忽略。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子女理当是出类拔萃的。所以,父母在规范子女的行为时,没有考虑子女的心理感受;父母欲以子女为荣耀,没有顾及子女的心理需求;父母设计了完美的教育计划,却没有给予子女足够自由的发展空间。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只有对子女不间断的高要求,而缺乏对子女正在成长中形成的独立人格的尊重。看似民主平等,实则是专制简单;表面温情信赖,实际充满了压力与限制。这样的孩子纵使学业优良,也会体不到学习以外的快乐。孩子健全的个性及心理品质也就缺失了。

其次,与该生不成熟的成人感有关。对父母的认同感降低。对于个案来说,智商的开发也许要比同龄人更全面,价值观的形成更早,看问题更富有理性,行为举止更独立,内心世界更丰富。所以,她的成人感比同龄人更突出.这是家庭教育内容和教育氛围熏陶的结果。但由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缺陷,对女儿人格的培养没有更全面的人文关注,没有及时对性格中的偏差进行纠正,因此,该生成人感的外在表现为:自认为比他人高明,恃才傲物,不屑与同龄人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也逐渐认识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单调刻板,没有她所需求的

温暖和关爱。同时,内心封闭、逆反的心理随之增强,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这也是形成乙女生心理特征有缺陷的重要原因。

三、辅导

针对这样的心理案例,有必要寻找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方法。首先,我认为家长要重视家庭社会环境对子女的影响,注重为子女创设有层次、有深度的和谐的家庭学习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以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健全的成长。

其次,家长要转变孩子成才观念和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样,家长就会自觉地创造有利的家庭环境,并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方式,帮助、影响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不可能起到的作用。

第三,家长要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懂得观察子女的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掌握子女的心理特征,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家长要能寻找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要善于自觉地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影响子女,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用律己正己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子女。家长要做子女的良师益友,与子女平等相处,尊重孩子的人格,经常与孩子进行自然交谈,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心中的烦闷,保持心理的健康。家长要赢得子女的信赖,才能更好地把握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家长还应鼓励子女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奉献中,子女的心理品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冷漠的会变得热情,懦弱的会变得勇敢,虚荣的会变得朴实,脆弱的会变得坚强,狭隘的会变得开阔。在社会实践中他们会感受自身的价值,领略人生的意义,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通过对个案家长一段时期的教育,逐步改变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学校通过人际交往的辅导,不断让她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她在尊重他人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帮助她成为大家喜欢的人。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纪鸿萍

家庭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家长知识水平的影响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据黄佳芬等人的研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父母文化程度相对高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其父母文化程度相对低些。当然,父母的文化程度只是家庭影响的一个方面,只是一个外因,父母文化程度和子女学习成绩之间不存在着简单的对应关系。一般说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大多数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求知欲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自然会好一些。但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如果对学生引导合理,管理得当,创造有利条件,也会使其努力学习,并取得好成绩。

二、家长期望水平的影响

“望子成龙”是当今家长的普遍心理,在盼子成才的过程中,家长的期望水平有以下几种:

1、期望过高

这是目前家长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不管孩子的能力、兴趣和原有水平,都希望其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名牌大学。抱这种态度的人,往往认为期望越高,孩子学习的动力就越大。有的学生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目标,就要受到斥责、谩骂、甚至殴打的惩罚。

家长虽说动机是好的,是为学生的未来考虑,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光凭强烈的愿望,不从孩子的实

际出发,只能事倍功半。按照孩子的兴趣和志向,把高期望分成几个实施步骤,创造条件,指导孩子一步步地实现,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期望过低

持这种态度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不管不问。认为只要能拿个毕业证,将来能找份工作就可以了。还有的家长自认为有钱,将来可以花钱送孩子上学,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放松了。另外一种情况是不了解孩子的真正实力,制定的目标较低,极易完成,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兴趣,感觉乏味,不仅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会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

3、期望适当

这类家长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征求教师与孩子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孩子需经努力方能达到的目标。他们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权力,家庭气氛和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健康地发展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生活。

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但怎样促使他们成才,如何确定适当的期望和水平呢?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供家长参考:

(1)尽力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志向、兴趣、能力,根据孩子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期望。

(2)尊重理解他们,彼此把意见沟通好,建立一个和谐而民主的家庭。 (3)和孩子共同制定目标,鼓励孩子一个个地实现。对孩子多进行正面强化,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

(4)和学校沟通好,密切配合,共同提高。 三、家长管理方式的影响

家长管理方式目前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和谐型

这类家庭的主要特点是家庭和睦,彼此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地位是平等的。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一种愉快的、民主的气氛中生活。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既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才能的展现,又有利于形成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这样的家庭,家长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家长威信的树立并不是建立在溺爱和绝对权威的基础上。这种理解是指家长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对问题机智地诱导分析,能表现出豁达的胸怀,表现出长者的公平之风。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一般家长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能够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

2、自由型

此种家庭结构较为松散,是以互不干涉为基础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工作繁忙,经常出差或长期在外工作,家庭稳定性较差,或将学生寄养于亲属家中,或者寄宿于学校,使孩子脱离父母的直接养育,顾不上管教孩子。也有些家庭文化素质较低,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管孩子温饱,把教育全部推给学校。

这种家庭的中学生可出现两种情况:

(1)自强奋发。部分中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家庭的这种现实,在父母勤奋工作的影响下,能够自觉地刻苦学习,一丝不苟,积极奋发向上,并能继承父母的优良品质,不怕吃苦,有一种顽强的毅力。这类学生比较灵敏,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独立性较强。

(2)自由放任。部分中学生在家长不管不问的情况下,学习不认真,无

兴趣,迟到、旷课经常发生,极易形成不良习惯和自由主义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而又得不到家长的纠正,慢慢便会积习难改,误入歧途。

3、娇宠型

某些独生子女家庭,全家人都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要求一概满足,溺爱娇惯,言听计从。他们从各方面提供条件,来满足孩子的欲望。长久下去,孩子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但妨碍智力发展,还容易形成自傲、任性等不良个性,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类学生在身心方面出现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4、专制型

专制型家长是采取强硬专横的手段,使孩子绝对服从,毫无民主,即便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肯在孩子面前认错。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

(1)简单粗暴。这些家长对子女的过失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具体情节和原因,非打即骂,一方面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又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子女先是放任自流,一旦发现其有了过错后,便拒之门外,一推了之。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必然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感情隔膜和离异心理。

(2)监督过严。表现为家长对子女的正常活动和要求加以苛刻的限制,使子女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压抑,形成强烈的自卑感。一旦离开家庭的束缚,则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效仿父母,把怨恨发泄到其他人身上。上述两种形

式的家庭,其子女都易形成被动、胆怯、冷酷、粗暴、反抗的不良心理特点。

综上所述,家长的管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家长应掌握一些必备的管理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气氛和谐、安静、亲密友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特殊家庭的影响

这里说的特殊家庭是指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父母离家在外这样三种家庭。在特殊家庭生活的中学生,其心理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父母离婚对学生的影响

离婚原因对于父母来说,一种主要是由于婚后感情逐渐破裂,共同语言减少而离婚;一种是父母结婚当初考虑欠周,或者迫于形式,或者结婚动机就不良,也有家庭地位不平等,家庭成员间关系不正常等等。但是不管何种情况下的离婚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父母一旦产生离婚的痕迹,势必要牵扯孩子的精力,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不能专心致志,脑中常会出现父母离婚自己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时间一长,学习成绩就会下降。

(2)对学生个性的影响。父母离婚总需有一个过程。它的开端一般情况下都是争吵、打骂,这些行为对孩子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污染”。一些父母还会因自己的烦恼而借机在孩子身上发泄,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逐渐变得畏畏缩缩,自卑苦恼,形成孤独、冷漠的不良性格。

(3)对学生行为的影响。父母在离婚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削弱了对于子女的关心、爱护和督促的能力。这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离心力,一些不慎的交往活动加剧,弄得不好便会沾染上不良的习气。

在父母离婚过程中,孩子往往在一方受到批评,就到另一方去求得支持,而另一方也容易采取无原则支持的态度,致使正常的教育无法奏效。加上中学生的自尊心较强,父母离婚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在学校常感觉到矮人一头,被人瞧不起,于是便脱离班级同学,到其它场合去活动。很多调查反映,中学生由于在离婚的家庭享受不到爱,往往在社会上补偿,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拉拢腐蚀,最后使中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综上所述,离婚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我们应尽力地减少离婚,更反对轻率离婚。当然,离婚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并不因此反对一切离婚。如果硬要那些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生活目的的父母勉强凑合在一起,整天相互吵骂,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同样会受到巨大的精神折磨。

2、丧父或丧母对学生的影响

无论是丧失父母的哪一方,对中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因亲人的去世而独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学习上更加努力,上进心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不断加强等等。但不论父母哪一方去世,对孩子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可能使一些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如果自制力不强,就会滑落下去。同时,由于缺少了完整家庭的爱,会使学生的情绪低落,表现出交往少,易孤独的特点。部分丧失家长的中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加上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少年掺杂在一起,等到家长发现为时已晚,学生已形成了一些不良作风,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在这种不完整的家庭,家长应与子女加强感情沟通,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所受到的消极影响减至最少。另一方面,学校、社

会应大力关心这些学生,使他们感到温暖、幸福。

3、父母离家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有些家长离家出外谋求发展,将孩子寄养在亲属家。这种情况对孩子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增强独立意识。但另一方面可能使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情绪体验,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与温暖,自卑心理比较严重。一些父母在外的中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加上父母怕孩子亏着,大力提供物质上的照顾,常使中学生感到有钱的自豪感,追求物质享受,讲究吃喝穿戴,比排场,讲阔气,缺乏理想,自以为是,学习动力不足,好炫耀自己,经受挫折的耐力较差。

综上所述,不管什么形式的特殊家庭,对孩子的成长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一点应引起家长、学校、社会各界的重视。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纪鸿萍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孩子幼小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不同的家庭教育可以画不同的图画,塑造孩子不同的品性,古今中外,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会教和不会教的父母。可见家长使用的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个细胞。这一个个细胞各不相同。在这一个个不同的家庭中,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成功家庭教育之路究竟在哪里?究竟该怎样走?我认为家长们可以从以下个几方面探索实践。 一、 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效仿。所以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平时,我们在马路上、院落中、楼道里,见到吹胡子瞪眼、唾沫星子乱冒的“训子”场面,并不少见。这些家长自以为“训”是为人之父的特权,更有甚者,还以拳打脚踢相伴。“训”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除给孩子增加抵触情绪外,别无所获。“身教胜于言教”, “训”不是家长的特权,身教与言教并举才是做家长的责任。所以,对小孩子来说,需要的不是批评家,而是榜样。

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

教。林氏夫妇在3个儿子入学前和求学历程中,用自己好学的行为来影响他们,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习世界名著,使3个儿子不仅读了数遍,还讨论了数回;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

林氏夫妇教子的感人之处,并非是培养出3个博士,而是其在贫困中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个儿子,铸就了他们不缺不挠的性格,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 二、 让孩子学会怎样做人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因此,欲使孩子成才,先要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家长,也培养不出懂得孝敬长辈的子女,更造就不了国之栋梁、社会精英。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做所谓“有用”的人这一点点内容,就像军阀混战年月里的那些大权在握的老粗,唯在如何网络和造就好使的炮灰上下功夫,从来不懂得去关心一下下属的其它更重要的方面与需求。这种家长,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促使子女使劲用功,根本不会在品质和性格方面主动施加影响和进行教育。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实在跟战场上的炮灰没什么两样,日后对谁也都无足轻重,根本佩不上是这个世界的主人翁。 须知: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备终生不变的优秀品质

和健全的人格,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自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连其自身生命,将来都要去任人随意摆布的炮灰或缺乏灵魂的机械人。那种背离现代文明被成批生产出来的“螺丝钉”,事实上等同于毫无独立思想、没有创造才能的行尸走肉,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和自身的家庭美满幸福十分不利,只对准备不负责任使用和拧紧他们的“螺丝刀”有利。这样的反面不幸例子,举不胜举,即使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其例存在着。重智轻德害死人了!

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小记者马宇歌,是一名网上一搜,不见重名的品学兼优小学生,名扬四海,享誉国内外。在她的成长道路上,她的爸爸马弘毅为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马弘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无论分内分外之事,凡是对社会有益的,马弘毅都很关心,兢兢业业忘我无私。他认为: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朝这方面努力。在爸爸的教导和支持下,一上小学,每天下午放学后的本班教室,都是马宇歌一个人自觉留下来全面打扫的。等她忙完班上的清洁卫生,学校除了传达室的工友以外,经常一个人都没有了。无论冬夏,小宇歌长年累月如此,习以为常,每天都是打扫完教室才一个人独自离校。那次初春、晚饭前,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宇歌和往常一样又独自打扫班级教室,在落着椅子登高去擦黑板的时候,不小心摔下来受了很重的伤。第二天爸爸向班上说明情况,帮宇歌请了假,照顾她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一连5天,没有一个人主动来看她。小宇歌靠着枕头出神地默默望着窗外的树梢和蓝天,她多么希望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来看看她,和自己说说话呀。父亲最懂女儿的心思了,他告诉女儿:“咱们不应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回报,我们不是为了得到才去付出的,而是为了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父亲的谆谆教诲,那意境、那胸

怀多么宽广啊!

马弘毅在“德”的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在有些急于求成的家长看来,是“中看不中吃”的,甚至只会让别人占便宜,对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实则不然。

不少人都以为21世纪面临的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可是恰在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提出了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和伦理的挑战”。这个提法是以在全球的广泛调查结果为依据的,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一流专家总结分析为结论。并且现代西方教育家,还从另一角度,也已发现了美德对人事业成功的直接影响:

1、你为别人有所奉献,别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你更容易为别人所接受,使你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2、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胸怀宽广、豁达乐观。因为他们考虑自己少,患得患失的情绪也比较少。这种积极的情绪,很有助于事业成功。 3、乐于助人的人容易有成就感,因为他们从帮助别人得到的回报中,也获得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成就感是人生努力的重要推进剂。像马弘毅那样,真正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并非是舍近求远的成才之道,而是人生成功的必由之路。

马宇歌的情况后来如何呢?有心的家长不妨到网上去搜搜这个学生的名字,看看有关她的一系列特别是最近的成长实况介绍。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顿然有悟的。网上只有一个人叫“马宇歌”,没有重名者,非常好找。建议同时也搜搜“马弘毅”,顺便了解一下他的系统教育思想。千万不要忽视

马弘毅的德育教育,他里面不含一丝当前种种时髦的腐败性的政治说教成份。可以说,马弘毅创造了我们时代家庭教育,情商培养不次于智商培养的最成功案例。且资料完整,亲切感人,如在身旁。他的教育理念,跨越了意识形态的愚昧藩篱,远离开任何害人的政治偏见,显得很平实、很可靠、很伟大、很成功、很难得、很有生命力。 三、促孩子素质全面发展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生长中既需要水分,也需要土壤、阳光、和养料。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都应依据教育方针,全面培养青少年一代,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们正处于21世纪,孩子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不但需要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健全的人格,更健壮的体魄。更积极的创新精神和更强的实践能力。而这一切,需要从小就加以培养。

张弛,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国籍博士生,年仅22岁。他的成长和培养,是普通人可望且可及的。他的父亲张明山谈到对儿子的家庭教育时,一连说了几个“要”和“不要”:“在学习之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一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要把孩子推给学校就不管了。要配合培养,不要让孩子一味依赖父母的指导,不要打击孩子的信心。”

因此,他在实践中注重了以下几点:A、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B、孩子学习情感的培养; C、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及爱心的培养; D、独立意识的培养; E、与孩子平等沟通、“面与面”的交流; F、对孩子实行积极暗示; G、

适时适度夸奖和欣赏孩子; H、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 I、家校实施教育一致; J、培养自信,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刻苦学习。

该家庭的实践经验和结果证明了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戈尔曼的一句话:“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 四、还自由和空间给孩子

孩子在身心发育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要保护这种求知欲并培养其创造力。就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和选择的空间。

教育家认为,对孩子行为的不当干预,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求知欲,而且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他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形成都有不利影响。 一位成功的家长说得好,如果你想把孩子培养成参天大树,而不是小小的盆景,那就把他放到广阔的天地里去。 (一) 给孩子自由,让孩子独立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他的家庭教育观念颇具特色。“我让他自由”这是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他15岁那年,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只是一句\那就去吧\将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决定了。当别人问他怎么放心儿子弃学离家时,他说:“对儿子的行为其实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我给他自由。” 蔡志忠父亲言行,促进了孩子独立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自信的性格。试看众多孩子到了入大学时,还要父母陪同,甚至铺床叠被,也要父母代劳,家教优劣的差异,岂不明显可见?』 (二)创设宽松的家庭氛围

『英国历史学家弗劳德说:“一棵树如果要结出果实,必须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样一个人也需要学会依靠自己,学会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运的馈赠。只有在这样的基础,才可能做出任何知识上的成就。”著名作家石湾,她认为:子女成才关键在自己。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培养女儿的自立、自尊意识上,把女儿当作朋友来看待,在同等地位上与女儿讨论交流生活中的难题和选择,而不是高高在上,一味的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诗外”的功夫营造了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许多时候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自尊和支持,从而坚定了对自己选择的自信,在生活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三)让孩子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我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能对我们从事的活动起支持、推动和促进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他就一定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钻研,并能创造性的把它做好。兴趣能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热情,丰富他们生活,使他们对世界、对明天抱有无限美好的希望。许多孩子借助个人爱好在不同领域中取得了优秀成绩,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建起很强的自信心,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五、送智慧和耐心给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与别人不同的的天赋、兴趣和个性,人类的多种能力中,他总有一种或几种较强,也会有一种或几种较弱。只有根据孩子的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比,其长处是能施以“个别的”,而不是“一般的”教育,但这种教育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智慧,需要细心了解孩子,认识孩子,发现其特长和特短,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许多家长正是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结果使孩子走上了成才之路。 六、 造快乐和自信给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异家庭逐渐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无疑比正常家庭有着更大的难度。因为家庭的破裂往往会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和伤害。但是,这样的家庭中也有许多孩子得到了健康的成长。这靠的是父(母)非凡的理性、克制和对孩子的爱。他(她)把痛苦和难堪留给了自己,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和自信送给孩子,给孩子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撑和正常的生活空间,使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1999年的南京市“十佳家长”陆剑瑾,她的家教就是一个值得单亲家庭进行成功家教学习的例子。家庭的破裂给4岁儿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一块不易抹去的阴影。在儿子幼稚的脸上流露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沉默和忧郁。于是,她下定决心转变儿子,使儿子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充满信心的学习和生活。她首先从转变自己开始,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收起了脆弱和悲伤,只让儿子感受到灿烂的笑脸和鼓励的目光。针对孩子在校情况,和老师一起及时对孩子鼓励,及时纠正孩子的性格缺陷,让孩子多多参与各项活动,孩子在活动中得到了肯定,赢得了自信(我不比其他小朋友差),得到了胜利的喜悦的成功,她成功了。

陆剑瑾家教成功的事实告诉每一个单亲家庭:当家庭解体的事实到来时,大人不管有何种感受,都不能忘记做父母的责任,要帮助孩子尽快从不幸

的阴影中走出来,要以良好的心态去感染、教育孩子,使他能够自信地生活、学习,去灿烂的迎接明天。

家庭教育如何取得成功,不能靠简单的模仿,因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台机器,他们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素质、具有不同条件的家长,要因地制宜、因才(子女)施教,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不至于走弯路,才不会出现了追悔莫急的偏差与失误,才能够令我们的家庭教育走向成功。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纪鸿萍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

目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其主要方面是性格特征、基本生活技能、道德情操、理想志趣。

意义:鉴于家庭环境影响的深刻性和潜移默化性,家长对子女要精心培养,爱而不宠、尊重信任、严而不苛、民主平等,让家庭充满和睦、向上、愉快的气氛。

家教方法

一、怎样才能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成栋梁?但很多家庭并不真正知道怎样做才能使孩子成才。有的家庭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了家长的责任,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有的家长奉行“树大自然直”的信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有的家长则一味要求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自己却从不看书、读报等待,这些均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家长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能帮助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走出教育“误区”。

(一)加强对家教理论的学习

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后代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还需要学习吗?殊不知,家庭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得到家长的指导、帮助。家长只有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懂得孩子在不同时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懂得学生教育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家长平时应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

读书、看报等途径,有意识地加强家教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育的盲目性,乃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二)正确理解和履行父母的职责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就是赚钱养家,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经济环境。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要把他们抚养好,而且还要教育好。在我国的婚姻法中也明文规定“父母有对子女进行养教育的义务”。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家长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只有正确理解一履行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三)加强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了。因此,家长要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要及时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取得老师对家庭教育的了解和支持。只有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父母要作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子女最早接近之人。不论父母自身是否意识到,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不仅需要具备科学和家教知识,还要处处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子女树立榜样,率先垂范。如果家长自

己整天沉湎于电视节目中,而要使孩子信奉读书比看电视更重要,更有益处,这实在是难为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在注意言教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教,身教和言教并重,才能引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作为家长,其主观愿望一般都是关心、重视子女教育的。那么,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应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能顺利完成学业呢?

(一)创设必要的学习场所

中学生是小孩子眼中的“大人”,大人眼中的“小孩”。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希望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活动场所,因此为他们准备一张书桌、一个书架、设置一个固定的学习角,是非常必要的。这既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也便于学习。为增强学习气氛,家长和孩子还可以在墙上布置些激励学习的字画条幅、学习计划、课程表等。

(二)不要随意干扰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是在进行正当的学习,家长就不要轻易去打断孩子的思路。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在学习时,家长在一旁唠唠叨叨,教导不止,还自以为在督促孩子。珠不知,这种教育方针不仅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的是孩子会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到以后家长的说服教育效果。

还有的好心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时,喜欢给孩子去送吃、送喝,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营养,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不光打断了孩子的学习思路,而且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娇惯中给“吃”没了。

(三)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过度教育”就是指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子女管教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在子女教育上要求过多。事实上每个人的天赋和成长环境不同,实在无法处处都顶尖拔萃。作为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人,当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若再逼他,他只有更沮丧而已,退而求其次,让他成为一个守本分而有信心的快乐人,实比让他成为一个压抑、自卑的人要好得多。因而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指导他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其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让孩子从中体味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这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习,还是对将来的处世做人都极有好处。实事求是,是为人之道,也是家教之道。

(四)家长的榜样作用

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学习的家长,其子女会有学习兴趣。其实,在工余时间,家长钻研业务,或通过读书,看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不仅有益于自己,同时也有益于孩子。这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适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时也给家庭营造了一种好学、向上的气氛,为孩子的学习带来促动力。须知,在一个天天行酒令、日日设牌局的家庭中,再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才。

(五)要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向上的家庭气氛

孩子进行了中学阶段,逐步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他们希望家长能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教导员”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会激励孩子的向上心理。这对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若孩子整

天生活在枯燥泛味、责骂不休的家庭里,只会滋长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何谈专心致志地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dm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