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更新时间:2024-02-18 09:5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教案

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 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

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得?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三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

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相当于今天大学的专科),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 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小结:春秋战国——秦——汉初——(西汉后期)汉武帝以后

课堂巩固:本课测评

篇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点导析】

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

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

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

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 ”的思想,采取 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 ,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为了加强,适应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要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 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时期,他曾三次参加______,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内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 ”和“ ”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了“ ”和“”学说;同时还提出了后人归

纳为“”的道德标准。

3.作用:有利于巩固_____,维护统治秩序,对于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要点三:儒学成为正统

1.政治举措: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得以大兴。

2.教育举措:从汉武帝时起,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同时,汉武帝还兴办 ,打破以往由 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的地位;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 教育系统。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探究导引】

1.阅读下列材料,以“无为”“有为”为突破口,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的社会背景。

材料一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三 至汉武帝时期,西汉社会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北方匈奴的对西汉的威胁,河西走廊、河套地区被控制在匈奴手中;……诸侯王一般都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甚至还有轻死重诺的“豪桀之士”。……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就曾描绘了这样的情景:“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1)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教材,概括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状况?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

(2)材料三反映汉武帝时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对其统治策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感受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分别回应了怎样的现实问题?

(2)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精题导析】

例1(2009年高考安徽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

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思路: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然后用排除法。A项主要强调“为政以德”;B项主要意思也是强调德政;C项“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绝其道”不是六艺、孔子思想的不能推行,符合题意;D项意思是出来做官是为了天下人,也要排除。

答案:C。

评析:本题属材料选择题要求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并对被选项的史料分析翻译整理,能力要求较高。第一是从题干中获取信息,找出关键词;第二是对选择肢进行准确、合理地解读,理解大致意思。第三,排除选择肢中不相关的项。千万不能因为是文言文就放弃。

例2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思路:可用排除法。根据题眼“董仲舒”“天人相与”,排除B、C。根据材料“观点——论证——结论”的表述模式,得出材料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与”,由此排除D。

答案:A 。

评析:本题属材料选择题要求从题干中获取信息,然后对应董仲舒的主张,能力要求较高。其中C、D选项的干扰特别大,应结合材料仔细辨析。

【基础导练】

一、选择题

1.“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是汉朝百姓们称颂曹参的歌谣,它反应汉朝初年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B.道家主张

C.墨家主张D.法家主张

2.以下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的是

A B C D

3.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西汉时,一位书生若要到长安报考太学,他所准备考试的内容不应包括

A.《春秋》 B.《墨子》

C.《诗经》 D. 《尚书》

4.“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上述观点应属于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D.萧何

5.今天的博士,是高学位高知识的象征。其英文为Doctor,也有“医生;学者、教师”的意思,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6. 西汉末年,发生强烈地震,山崩地裂,人民死伤无数。有大臣指出皇帝应为此事负责,皇帝不得不因此下一道罪己诏,宣布改元,重新受命。材料体现的西汉政治思想是

A.黃老无为B.经世致用

C.民贵君轻D.天人感应

7.儒学开始“定为一尊”与哪两个人物密切相关

孔子荀子 董仲舒 汉武帝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8. 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

9.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武帝在长安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太学的设立实质上反映了

A.学在官府B.对教育的重视

C.对教育的垄断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0.三纲五常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完整地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家和著作是

A.孟子《孟子》B.孔子《论语》

C.董仲舒《春秋繁露》D.老子《道德经》

1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内儒外法

12.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1)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2)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材料二

中文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董仲舒 中国 汉族 职业: 信仰: 哲学家,经学家 唯心主义 主要成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所用。 汉代的广川郡 代表作品: 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 公元前179 公元前10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为董仲舒作一小传。

要求:200字左右,不能完全照抄材料。

【创新导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董仲舒推崇孔子,因此,把孔子所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看成是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的理论依据。因此,他在当朝廷官员时,凡是遇到政治、法律等一切疑难问题,大多从《春秋》中去寻求答案。

有个年轻的女子,她的丈夫出远门,在乘船渡海时,不幸掉进海里淹死了,尸首无法找到。过了一段时间.这女子的父母为她找了一门亲事,并把她嫁了出去。当时汉朝的法律规定,丈夫没有落葬前.妻子是不能改嫁的。官府根据这条法律.把那个女子抓了起来.并判了她的死罪。

董仲舒知道了这件事后.认为判刑不当。他引用《春秋》中的一个条例,大意是丈夫死了后没有男人就可以再嫁。而且那年轻女子并不是德行不好,去和其他男子私奔.而是顺从父母的意思去嫁给别人,没有违反《春秋》中的原则,因此不能判罪。

篇三:2016年北京自主招生历史模拟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6年北京自主招生历史模拟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题目1:

历史上有一群儒者,他们讲学的内容偏重义理,以性、命、天理为问题中心,强调内圣外王。这群儒者所处的朝代是

题目2:

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

题目3: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_____ 政策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继位约70年的时间里,_____ 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题目4: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一蚀。五十六子月亦一蚀。蚀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下列观点与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一致的是

题目5: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题目6:

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相对于孔子的思想,主要变化有:①“君权神授”②“天人感应”③主张限制君权④提出“民贵君轻”

题目7:

汉武帝赏识董仲舒的根本原因是

题目8:

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盛赞的“他”指的是

题目9: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题目10:

程朱理学认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

题目1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少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汉初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一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题目12: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 C.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题目13: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3分)并指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 (6分) (2)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主张有何不同? (3分)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3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2分)

题目14:

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_____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题目15:

汉代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相比,有了新的发展,其表现有 A.仁、礼,德治B.仁、义、礼、智,仁政 C.无为、逍遥,小国寡民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答案部分

1、见解析 解析:略

2、见解析 解析:

考察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设立太学,同时,下令在各郡县设立学校。若想进入最高等学府接受教育,只能去长安的太学。

3、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 解析: 略

4、见解析 解析:略

5、见解析 解析:略

6、见解析 解析:

关键抓住“变化”二字,董仲舒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①和②所反映的“大一统”思想,目的是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故要排除③,④是孟子的思想

7、见解析 解析: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抓住“根本原因”。故答案为D。

8、见解析

解析: 略

9、见解析 解析:略

10、见解析 解析: 略

11、见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第(1)问,注意从儒学的内容、儒学的作用两个角度归纳。第(2)问,结合材料即可回答“政治理想”;“原因”则要从统治的需要、宗教的冲击、科举的局限等角度回答。第(3)问,解答黄宗羲的主张注意问题的限制条件;“思想特点”则要从与传统儒学的关系的角度归纳。

12、见解析 解析: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已经不是纯正的孔孟学说,而是适应了汉代统治的需要,吸收了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学说的儒学,称为新儒学。因此A正确B错误。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是宋明理学;D项是字面理解,没有实际意义。分析: 考点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评价(历史意义):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13、见解析 解析:

(1)三位思想家分别是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它们分别生活在战国、西汉和明末清初。它们生活的时代特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征可以从社会性质的发展演变的角度进行分析。(2)韩非子主张法治,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治国用法家思想;董仲舒则是发展了儒学,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出现了早期的民主思潮。(3)韩非子和董仲舒都是主张建立或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但是黄宗羲则是反对君主专制的统治;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三者所处的社会存在不同,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c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