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更新时间:2024-05-06 0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国建筑史笔记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中 国 城 市 建 设 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1
奴隶制社会的城市建设
公元前21世纪,中国社会步入奴隶制,经历了夏、商、周王朝,
大约持续了一千七八百年,这段漫长的岁月是我国城市由产生走向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 夏商时期的城市建设
国家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以夏少康中兴为界,夏商时期的城市建设可分为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初到夏少康中兴
–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以原始社会聚落的改造为主。
– 政治体制决定了三级城市体制:夏王都,诸侯都,臣僚的封地。 – 阶级分化决定了国野之分,“君子居国,小人狎于野” 。
第二阶段:夏少康中兴到商亡
三级城市体制进一步明确,城市规模等级制度确定。 政治中心地位得到加强,经济中心的作用得以显现。
城市内部分区细化,一般有宫殿区、居住区、作坊区、仓廪区、陵墓区等。道路开始出现经纬制。
二、 周代的城市建设
奴隶社会进入强盛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崇尚礼制,使建城制度进一步完善。 周代建国之初的宗族、诸侯分封,掀起了周代的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文王建丰京,武王建镐京,周公建洛邑,使国都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周代的营国制度:
周礼·考工记》中所述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九条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使(轨宽八尺)。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降杀以二, 礼也。”---- 《汉书》
三级城邑,天子居天下之中,诸侯为地区中心,采邑为基层据点。 四、对后世的影响
城市形态: 只要地形条件许可,我国城市大都力求方正,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 路网结构: 方格网式的道路结构是我国城市道路的主要结构形式。
城市中心和中轴线: 我国的城市大多以宫廷和官衙为中心,崇尚择中论,并以中心区的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主中轴线。
城市分区: 我国城市分区等级秩序分明,结构严谨。 五、奴隶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
奴隶制社会城邑建设最基本的概念是“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君”是城之本位,城为君而筑,为君服务,因此城邑的性质是奴隶主的政治堡垒,城内的一切,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城邑的规模,建设的制度,都要符合宗法血缘政治要求,表现出严密的等级秩序,这是城邑规模形式的决定因素。
城邑具有经济职能,城市内工商集中。但城堡的性质妨碍了这一特性的发挥,而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相
2
应的经济制度来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尚处萌芽,不足够成影响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而且商品经济主要为奴隶主阶层服务,并非完全自由的商品经济,所以这时的城市不可能具有显著的经济职能。
城市的规模与平面形式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
城市虽与农村关系密切,但城与野的关系尚不够明确。城市内部的分区也不够明确 奴隶社会后期形成了完善的城市建设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从春秋战国开始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过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兼并,到秦汉帝国的诞生,为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历史时期中,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我国的城市建设活动和城市规划理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社会发展概况 一 、政治概况
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乱”“变”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制度更迭,封建制国家随之诞生
推行政治变法,表现在:政治秩序、政治体制、增强军力、户籍管理、礼制建设等几个方面 二 、经济概况
农田私有、铁器使用、兴修水利和技术水平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 社会需求使手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
三 、意识形态 潮流的主题,开展讨论,其中以儒、墨、道三家最为著称
2、周代的第二次城建高潮
封建制的兴起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以及富国强兵的要求和措施,促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1.城市建设的“违制”现象
表现形式:营建新城、扩大城邑规模、规划结构的调整、具体的营建 制和措施 双重意义:冲击旧制,建立新制 2.经济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分工,使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
密切,区域经济成为促进城市之间协作和发展的纽带
? 城市中的集中商业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的出现和不断
发展,成为当时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动力
? 春秋末战国初,封建制兴起,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相对于第一次城
市建设高潮,主要的变革表现在:
1.改革奴隶制的营国制度,建立新的封建的城建体制 2.城市性质的变化,城市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 3.城市规模冲破礼制秩序 4.城市形制发生了变化 5.城市功能分区出现了新的突破
6.调整城市道路布局,改善城市交通,积极改进城防
3
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流派代表着不同的阶级观点,围绕着天人关 系、名实关系、礼法之争等反映时代
3、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
?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选址 ?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选址 ? “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比中规矩,道路不比中准绳”---形制 ? “大城不可以不完,廓周不可以外通,里城不可以横通”----形制 ? “大城之地面,不可以平准” ----形制
? “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布局
? “夫国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规模 ?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规模 4、城市建设的新概念
1、新的城市概念
从“筑城卫君”到“城以盛民”,城市从狭隘的政治防御,走向了经济上的积极进取。
2、城市分级
城市等级从礼制分级到以城市经济繁荣程度和人口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级,体现“城以盛民”的新城市概念,之所谓“万室之国”“千室之都”
3、新的城市类型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性质,而且促使城市职能向综合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兼具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职能的综合城市、新型的以经济职能为主导的工商业城市、以军事职能为主的边塞城市等新的城市类型 几座城市的共同特点:
?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规模日益庞大,远远超过了诸侯城的规模。 ? 兼具政治经济双重职能,城、廓职能上出现了明确的分工。 ? 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城市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 城市形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为旧的井田规划所约束。
? 继承和发展了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前朝后市和经纬涂道路等规划格局。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一、秦朝的城市建设
1、社会背景
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 BC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而平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 ★ 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大力推行统一工作,税同率,币同值,车同轨,书同文,度同长短, 量同大小,衡同轻重,政令统一 2.极力推行法家政策,强化君主专制
3.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制 4.执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5.修驰道,筑长城,加强对地方控制,积极发展经济 6.打击百家, 以吏为师,严格思想统治
4
★ 秦朝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秦朝都城咸阳的城市建设
、 (一) 、秦始皇为加强咸阳建设的措施: 、 1.徙天下富户十二万于咸阳, 成为天下第一大都 ? 2.置京畿,筑驰道,强化咸阳的都城地位 ? 3.扩建咸阳,广修宫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4.运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 ? (二)、秦咸阳的布局分析
? 1. 咸阳分为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此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
线
? 2. 渭南作为建设重点,有宫殿、诸庙、章台、上林苑,渭北以咸阳宫为主体,向东发展筑有六国宫殿 ? 3.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宫廷区,较低地带
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
? 4.打破建外廓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廓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
郊区经济
? 5.咸阳又以广阔的京畿为背景,依靠道路作为联系手段,把散布在城市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环绕
咸阳聚结而为一个有机整体
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特点
? (三)、秦都咸阳的规划观点
? 1.以城市本体为主,联系广大京畿为背景,扩大
规划境界,体现帝都宏伟
? 2.运用天体观念布署城市,从规划意识上表达帝
都的尊严
? (四)、秦都咸阳的规划特点
? 宏伟: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本体横跨渭河,倚山带水
的雄姿;另一方面表现在以城市本体为中心,结合畿内离宫别观,构成了一个庞大壮观的有机整体。 ? 新颖:是指以天象来布置城市,“以则紫宫象帝居,
因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城市不求规整,法自天象,蔚为奇
观。
二、汉朝的城市建设
? 1、社会概况
? ★ 汉初社会首在安定,推行无为而治,致力生产,以苏民困 ? ★ 汉武帝独尊儒术,强化思想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 ★ 建立太学,培养人才
5
? 2.关中地区几经战乱,经济衰退,江淮物资供应到长安虽有水路,但难度较大。 ? 3.立足中原可控制江淮,亦可遥控关中。 ? 4.修通大运河后,洛阳成为水运的中心。 ? (二).东都的选址:
? 城址在汉魏洛阳城东8KM处,新城跨瀍洛两河,南对龙门伊阙,宫城置于邙山之阳,以控全城。 东都洛阳的规划布局:
? 1.总体布局:皇城北倚邙山,南临洛水,宫
城高居皇城之北,俯瞰全城, 以天然山河为屏障,利于防守。皇城之西是广阔的禁苑,中轴线以东则是大片的市场,城市总体布局平衡严谨而不失平和,宫城的布置合乎古制。
? 2.坊里与市肆:坊里主要分布在皇城的东
南部,共103 坊,规模一里见方,大小统一,设坊墙,四面开门,坊内十字街。全城设市三处,南北两市处于居民区之中,西市在诚之西南角,唐代后期,沿河街坊出现了很多店铺,形成了沿河商业街的面貌 ? 3.道路系统:道路的基本格局是与长安相
同的方格网系统,道路宽度有所降低,最宽的定鼎大街为120米,其他通向城门的干
道宽度不等,由于坊里规模缩小,道路的间距缩小。全城设城门九座,旁三门制,但西边无城门,且城门不对应。
? 4.水系与绿化:洛阳水系发达,因跨洛水而成为水运的中心,与水系结合,城市园林也非常发达,城西禁苑
和神都苑都极为广阔,离宫别馆掩映其中。
隋唐洛阳的规划特点:
1.规划布局上即强调规划的严谨,又注重实际,在建设中富于灵活性,城市规划结构虽不及长安严谨,但城市面貌更趋宜人。
2.注重环境条件的利用,因地制宜,巧于布置,各得其所。 3.善于总结以往的建设经验,注重实际,减少主观臆断。 4.城市商品经济更趋活跃,集中设市增加,后期出现商业街雏形
4、隋唐时期商业城市的建设
? 一.扬州的城市建设 ? 二.海港城市番禹的建设
? 隋唐边远地区和文化影响圈内的城市 ? 一.西夏统万城 ? 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 三.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
11
1、社会概况 一.朝代更迭
? 唐朝灭亡后,全国又一次陷入分裂状态,史称五代十国时期,持续长达半个多世纪 ?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以汴梁为都城,史称北宋
? 北方几个游牧民族建立起几个奴隶制国家,对北宋构成严重威胁,而北宋采取“守内虚外”的消极政策,
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 公元1127年赵构临安称帝,建立南宋,与金国对峙
? 公元十三世纪初,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强盛起来,并于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元朝疆域几乎
包括整个欧亚大陆
二.社会与城市发展概况
? 自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长期战乱使关中和中原地区以及黄淮流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摧残。五代十国的五
十年间,战火纷纷,烽火连日,民不聊生。
? 宋朝建立统一政权以后,经济得到了很快的恢复,城市经济进一步繁荣,城市数量快速增加,城市的建设格
局和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也是我国古代封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 商业的发展开始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业街。另外手工业出现行业组织,城市中同
一行业在同一地区集中。
? 宋元时代宗教非常发达,城市中宗教建筑很多,而且儒家学说在吸收了佛道思想后逐渐形成了新的儒学思
想--理学
? 北方先后形成了几个少数民族国家与宋朝相抗衡,最终元朝统一了全国,在政治上他实行等级制,在文化
上却兼容并蓄,不仅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和融汇了西亚和欧洲的先进文化。
2、北宋东京汴梁的改建与发展 一.历史沿革和环境特点:
? 开封地处中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之一,春秋时郑庄公在此筑城,并取开拓封疆之意,因
名开封。战国时是魏国都城---大梁,秦灭魏时水灌大梁,城毁。隋唐时期,开封位于大运河与黄河交汇处,很快发展成为工商业和交通中心,成为一个大都会城市。五代时有四国在此建都。 ? 金灭宋时城毁,后因黄河泛滥,城市日趋衰落,成为地区中心城市。
? 开封城址地处平原,军事上无险可守,紧靠黄河,冬结冰,夏水灌,城毁几次。 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扩建
? 1.改建的原因:
?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激化,诸如居住拥挤、设施不全、道路
狭窄、卫生安全条件差以及火灾频发等。 ? 2.改建的措施:
? ☆ 划定廓城区域,设廓城标志,控制建设范围为七里之外。 ? ☆ 先规划后建设,冬末春初施工,不误农时。 ? ☆ 建外城以容纳官署、禁军、仓库,另建居住的坊里。 ? 3.改建的成果和特点:
? 通过改建缓和了城市的矛盾,也取得了四大成果。这次改建由于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不求宏大,不拘
形式而自由灵活,如坊里内自由建设,官署不强调集中,主要力量不在大修宫殿等,是一次成功的改建范例。
12
3、东京汴梁的规划布局
? 平面布局:汴梁有三重方城(皇城、里城、
罗城) 三重护城河组成,城市平面城不规则方形。
? 道路系统: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
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型方格网,道路安需要划分等级,道路走向不求绝对工整。 ? 水系:汴梁“四水贯都”,水系是汴梁的生
命线,金水河供应城市生活用水,其余为漕运,三条护城河将其沟通串联。 ? 市肆与商业街:城市的商业功能不在限定
在市内,而是分布在全城,在宣德门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东南角门、扬州门内外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和市场,并有晓市、夜市和瓦子。 ? 居住区与居住生活:汴梁城人口密度较大,
居住区主要分布在外城,共有八十余坊,
设八厢管理,但是坊不再设坊墙和坊门,各户都直接向街道开门,古典的坊制瓦解,城市居住组织演变为按街巷、分地段、各阶层聚居生活的新型坊巷制。
汴梁城的规划建设特点
? 1.由州府城市通过改扩建而成都城,不同于完全按政治军事要求而新建的都城。 ? 2.按规划逐步建设,并以注重实际效果为主,追求形式严谨为辅。
? 3.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生活日趋丰富,对城市的功能结构、形态面貌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 4.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自身条件,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城市建设新形制,为封建社会后期
的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
4、南宋临安城的规划建设
? 历史沿革:
? 秦汉时设县治,隋代已有城池,是大运河的南终点,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五代时修筑罗城,
城周70里,北宋时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为当时四大商港之一。 ? 城市布局:
? 1.城市形态与总体布局:由于自然地形特征,临安城的平面形态呈南北长、东西狭的形制,城市主要干
道与主要河流平行,御街是临安城的主轴线,从南至北贯穿全城,皇城在主轴线南端,市坊居皇城之北,共分八厢,68坊。沿主轴线布置城市主要的行政区和商业区。
? 2.城市功能分区:临安城的城市分区按其功能可分为:宫廷区、行政区、商业区、手工业区、码头仓库
区、文教区、居住区、城防区以及风景区。
临安城主要功能区的分布
13
☆宫廷区: 城市南部的皇城及德寿宫,城市西北隅的景灵宫,沿御街南端的太庙和北端的社稷区。
? ☆行政区: 中央行政区位于御街南端,地方行政区位于
城西清波门到丰豫门之间城垣地带。
? ☆商业区: 主要商业区位于御街中段和北段,一般商业
区分布于城市各居住区中
? ☆文教区: 城北纪家桥和地方行政区内
? ☆居住区: 府邸区位于清河坊沿清湖河西北直抵武林
坊和御街东,德寿宫北、丰乐桥南,东达丰乐坊一带。一般居民区位于御街东、新门以北、白洋湖以南,介于市河与盐桥河之间地带,以及御街西、钱塘门以南、丰豫门以北地带。
? ☆城防区: 环城有军寨,东城外沿江一带驻军多。 ? 城市道路系统
? 临安城的道路系统与城市自然地形和水系相结合,
主要城市干道为五纵四横,道路多曲折错接,呈不规则方格网状,道路间距不均匀。
? 为加强城市消防,一方面放宽街巷路幅,一方面在
重要的建筑物前和人流较为集中的行市所在留出空地,辟作广场,对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 城市水系和绿化:
? 1.驻堤防潮是临安城市建设的头等大事,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2.疏浚西湖、美化西湖是杭州城市建设的一贯措施 ? 3.城内河湖纵横,构成了城市水上交通体系
? 4.城内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密布,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浑为一体, ? “浓妆淡抹总相宜” 5、宋代平江府城介绍
? 一.历史沿革与环境特点:
平江(苏州)历史悠久,春秋时是吴国都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以火攻毁城。自春秋至宋几经毁城,但每次毁城之后都在原地很快恢复。
? 平江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这里气候温湿,物产丰富,水网纵横,适合耕种,商
业发达,素有天堂之美称。大运河开通以后,又使他成为物资集散的航运中心,使平江城成为东南地区一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 南宋时期,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平江又近临安,发展更为迅速,他可作为宋代地区性中心城市的代
表,也是江南水乡城市的典型代表。
平江城的布局:
14
? 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城
周15里,城墙因河道而略有屈曲,设水路两用城门五座,双层护城河。
? 府治所称子城(牙城),处城中央略偏东南,周
围还以城墙。主要建筑置于城市主轴线上,轴线在子城外向南延伸一段。子城后部为居住和园林。
? 城市交通分水陆两系统,并且有机结合,形
成富有水乡特色的城市交通网。陆路交通的道路采用方格网形式,以通向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多用“井”字或“丁”子交叉,干道间穿插小巷,多东西走向。城市较大的水系为三横四纵,且垂直交叉形成网格,网格间又有许多小河相联系。水网为整个城市的基本骨架,形成“人家尽枕河”的特色风貌。 ? 城市的居住组织形式仍为坊里制,但不设坊
墙和坊门,入口处有标列坊名和作为装饰的牌坊,这里的坊里只是一种管理制度。 ? 城市在一定地段设有市行,呈商业街的布局
形式,也在交通便利的地点集中设置集市。
? 苏州的江南园林独树一帜,宋代时已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其小巧玲珑的体量,优雅的风格,使人 “不出
城市而获得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享有林泉之致”。苏州园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绮丽瑰宝。 ? 宋代宗教盛行,平江城内寺观很多,而且宗教建筑与园林有机结合,却有超凡脱俗的意味。 平江城的建设总结
? 1. 水系是平江城的命脉,综合了航运、给排水、防御等多种功能,也是平江城城市格局两千年基本不变的
主要因素。
? 2.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平江城在城市平面形式、市坊制度等方面不同于北方的统治中心城市。 ? 3.城市道路与水系有机结合,构成城市水路交通网,极为便利。
? 4.前街后河小桥流水人家极富情致的居住形式,成为江南水乡城市的特色风貌。 ? 5.众多的宗教建筑,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和面貌,构成了良好的城市景观。
? 6.小巧优雅的江南私家园林是平江城的主要构成要素,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6、元大都的规划建设 元大都的地理位置和建设过程:
元大都位于现在北京小平原上,三面环山,西南接近太行山,地势高亢,向北出古北口可通往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向南是通往华北大平原的门户。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古燕国,春秋时燕国曾以蓟为都城,秦代设广阳郡,筑万里长城后,设居庸关,驰道所至设为郡治,隋以后称之为幽州、蓟郡、范阳郡,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地方统治中心。
五代时战乱频繁,后晋王石敬唐割燕、云等地于辽,辽在幽州建南京,金灭辽和北宋以后,以之为中都,公元十三世纪元破金中都,在此筑城,为元大都
15
忽必烈利用金中都的离宫万宁宫和琼华岛一代为核心,建造新的宫殿,随后建成元大都。元大都是在详细的考察和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建设的,并且注意了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程序。 元大都的布局
城制上继承宋东京,城市形制为三套方城:外城、皇城、宫城,外城呈长方形,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共设十一个城门。
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平则门内建社祭坛,齐化门内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一条城市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皇城灵星门、宫城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万宁宫的中心阁。
在坊市制度上,大都采用市坊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及城市新的商业网与坊巷制,具体布局是:共设50坊,坊以城市干道划分,入口设坊表,坊内不设商店,各街坊沿街干道设商店,城市交通要冲设三个集中商业区,即积水
潭东北岸的斜街市、名照坊的枢密院市、咸宜坊的羊角市。
城市道路为方格网式,但由于城内水面较大,道路多不通,丁字交叉较多,南北干道两侧,等距平列许多东西向胡同。中轴线大街宽28米,其他干道宽25米,胡同宽5--6米。
大都内河湖水系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高粱河、海子、通汇河构成的漕运水系,一为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 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和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结合具体情况,革新了城市市坊制度。
2. 宫与苑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城市建设艺术效果。
3. 城市水系发达,满足了城市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水面与绿化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观,并且城市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4. 规划建设过程中,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使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丽壮观的城市之一。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1、朝代更迭
由于元朝残暴的民族统治和严酷的阶级压迫,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坚决反抗,元末的红巾农民大起义给元朝以致命的打击。
公元1368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而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代理人的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同年派北伐军攻克
16
大都,元朝覆灭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南下夺取政权,迁都北平,并改称北京。明朝统治长达277年。
公元1644年,明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所推翻,同年为对付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明朝将领吴三桂勾结满族人入关,进入北京,并以此为都城,建立清朝 社会概况
1.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枯, 使得明清王朝更为腐败和落后。
2. 明朝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工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已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雇佣劳动相当普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略露端倪。
3. 在思想意识上,一方面封建的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僵化,另一方面宋代产生的理学思想得到大力提倡和发展。理学作为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创造精神。
4. 清朝残暴腐朽的专制统治,闭关自守的思想意识,使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城市建设
明初掀起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最后一个高潮。而都城建设仍是营国制度的全面实践,是各朝代营建都城的集大成者,代表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主流。
为防御外族的侵略和农民起义,城市的城墙普遍加高加厚,兴起了一次筑城的高潮。长城又得到了修复,并沿长城建设了“九边重镇”。同时也建设了一些海防城市。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分布也出现了江南一带、运河沿岸等东南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分布密集,城市规模大,西北、西南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
商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中的手工业作坊规模随之增加,城市中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进一步加强,直接促使了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清代由于政治统治的不稳定,很少进行城市建设,只是在园林建设上,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
3、明清时代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一、城市性质的变化
工商业城市的数量增加,并按地域出现了分工,城市职能不断细化。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公共建筑和商业设施,如票号、典当、地方性及行业性会馆等。 二、城市规模的扩大
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工商业城市的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增加很快;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也不断扩大。 三、城市形态的变化
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城市建筑更加密集;城市用地沿对外交通干线向外扩张,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城区,称“关厢”。
四、“市集”快速发展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一般城市中的“市集”非常发达,并且在城市近旁和交通干线的交叉点上的较大居民点逐渐成为新的“集镇”。
5、明代都城的建设
17
明代南京城的建设 1.历史沿革:
隋唐时期南京城不断恢复,到五代南唐时又成为国都,是为金陵城。北宋时在此设江宁府,南宋改称建康,为行都,元朝时称集庆路,城市逐渐繁荣。朱元璋1356年克集庆路,改称应天府,1366年改为南京,1368年在此称帝,并大规模兴建明都。 2.南京城的建设与布局
明代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组成,皇城偏在应天府城的东南隅,系填燕雀湖而成,避开了已建成的区域。皇城中央为宫
城,其布局即继承传统又有所发展。应天府城即现在的南京城,城周66里,城墙从防御要求出发修建,沿自然地形故呈不规则状,全城共设13座城门,全城将南唐的金陵城、六朝的健康都城和东府城全部包括在内,规模宏大。
外城主要是从防御要求出发,利用自然地形修筑,西北至长江边,东包括钟山,南过聚宝山,在地势险要的地段筑有16 座城门。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仍为耕地。
城内分皇城、居民市肆、驻军区三个部分,市肆区主要集中在秦淮河两岸,形成商业中心,城西北地势较高,设驻军军营。三区布局各成系统,三区中央交界处建钟鼓楼。 明中都临濠的建设 1.营建的背景
☆政治形势的新变化,要加强对北方的统治 ☆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持,有水可漕
☆临濠市朱元璋的祖籍所在,他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洪武二年开始兴建,驱百万民工终年劳作,营建六年,最终以劳费之由罢建 ☆营建北京城的大量石料由中都拆卸,之后成为禁锢皇室罪犯的地方,明末被毁 2.中都的选址
凤阳县城的西北部(包括凤阳县城),取钟离山之阳,依山筑城。 3.中都的布局
中都城的布局以宫城为中心,皇城、宫城居中略偏西南,万岁山为全城的制高点。筑三重城墙,形制规整。共设十座城门。
宫城内宫殿布局严谨,形制规整、完善,竭尽豪华,空前绝后
明代北京城的建设
1 、城址范围:
城市以徐达改建后的元大都为基础,将北面较为荒凉的五里范围划出城外,为了延长南面御道的长度以容纳官府
18
机构,将南面的城墙向南推移一里,东西城墙不变,南设三门,东、西、北各设两门。 2 、建设过程:
☆ 洪武元年, 攻克元大都,改称北平府,为巩固城坊,缩小城市规模 ☆ 明成祖朱棣为进一步控制华北, 迁都北京,同时北平府改为顺天府 ☆ 永乐四年营宫室修缮城垣,永乐18年告成,永乐19年正式迁都北京 ☆ 永乐17年展拓南城二里,城周达45里,此即北京城之内城
☆ 明世宗嘉靖四年,为加强城坊,安置居民,加建外廓,周长28里,设七座城门.北京 城轮廓形成“凸”字形制 ☆ 外廓承担城市的经济职能,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并在城南营建了天坛和山川坛
☆宫廷区的改建:宫城南移,皇城拓展东北南三面,在宫城之前建太庙和社稷,承“左祖又社”之制,并与午门外之外朝共同构成宫前区,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水面 明北京的建设特点
☆明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前代 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
☆城市布局艺术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中轴布局,形成了宏伟壮丽的都城景象 ☆城市道路为主次分明的方格网体系,但由于宫城居中,城市东西向道路交通受阻
☆明代北京城商业市肆分布在城南正阳门外、城内鼓楼及很多行业市场和商业街构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商业网
☆居住坊里与道路相适应,继承元代的创新,散布于皇城四周,共37坊,居住环境较好,外城为一般居民居住.
☆城市水系基本承袭元大都的体系,但漕运不入内城,给水以井水为主,城市排水系统重新进行了整修
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1.由于火灾和地震,清康熙年间对宫殿进行了重修 2. 清代由于城内驻扎八旗军和兴建王亲贵族府邸,占据了大部分内城用地,使城内一般居民迁到外城 3. 清雍正、乾隆以后,在城市西郊兴建了大片园林,皇帝多居于园林之中,贵族府邸也在城西建设,使城市政治中心西移
4. 大运河东去通州,使城市仓储、物资转运迁到城东,城东经济得到发展,并出现了很多行业性和地区性会馆 5. 清代崇信喇嘛教,使城内大量的宗教建筑出现 6、明代一般城市建设概况
明代太原城
1.城市沿革:
古代太原地区称“并州”,是古九州之一,“夫并州之地,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
太原城也称晋阳,南北朝时北汉刘昆建晋阳城,魏及北齐时也有较大规模建设,随代隋炀帝封晋王,曾筑新城和仓城,唐代为北都,五代的后晋、后唐、北汉时也为培都,北宋时城毁
北宋太原城扩建,改称阳曲,宋仁宗时称太原府。明代在城东、北、南三面扩充,并建南关。其时城周24里,
19
建12座城门。 2.城市布局:
城市呈方形,道路保持宋代方格网状,且多为丁字形交叉,城内设有县衙、府衙、山西布政司、山西安察司等机构,而晋阳王府有明确中轴线,与布政司共同构成城市中心
商业集中在城市南部,并随晋阳王府的建设而东移,晋王府在清顺治年间被毁,之后城市略有变动,西南部商业和手工业逐渐密集 7、明代商业中心城市扬州
? 扬州呈历史悠久,春秋时长江入海口宽50里,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战国时吴王夫差筑邗沟城,楚怀王筑
广陵城,秦汉时期有较大的发展
? 隋唐时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是南北物资的转运站,成为全国主要的商业城市
之一,同时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城市
? 后周显德五年筑小城,宋宝佑三年筑宝佑城,又在城南筑大城,两城之间筑夹城,公元905年宋金战争
时城市遭到极大破坏,元代重点修复了大城的一部分
? 明代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与运河之间形成商业中心,因此在旧城之西筑新城,明末史可法据守
扬州三个月,清兵破城后使城市遭到极大破坏,清初后迅速恢复并继续发展,成为江南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城市布局与建设特点
1.城市呈方形,运河从城东、城南流过,这一带成为城市商业区,集中着大量的码头、堆栈、旅馆、饭店等商业设施
2.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布局自由灵活,具有消费城市的特点 3.扬州手工业发达,各种手工业按行业集中,在城市中形成了很多专业性的手工业街坊
4.扬州城中间有很多园林,扬州的园林艺术结合了南北园林的优点,成为城市的一大特点
5.明清时代的扬州城富户云集,因此城市中建有很多为这些有闲阶级服务的设施,并且城市中聚集了很多封建的知识分子,使扬州成为一个文化中心城市
6.扬州城内居住区分布较乱,房屋密集,住宅多为庭堂式,呈长条形
7.城市道路以十字形干道为主,形成方格网道路系统,东部新城区道路则呈不规则形,有斜街,小路多为自发形成
8.城北平山堂至西北一带为瘦西湖,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另外城市中有很多宗教建筑,高大建筑成为城市主要街道的对景和城市的标志 8、明清时代特殊类型城市
? (一) 票号中心城市-----平遥、太谷 ? (二) 防御城市----九边重镇 ? (三) 一般州府县城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分期
20
1.产生时期:自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城市发展属初级阶段,城市是阶级统治的政治堡垒,功能较为单一,经济特性表现不够充分。
2.发展时期:春秋战国及秦汉三国时期,城市经济地位逐步加强,成为封建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心,城市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展,城市规模也因封建统治制度要求逐步扩大,并开始了封建城市制度的探索。
3.繁荣时期:隋唐及北宋时期,城市数量增加,城市分布地域继续扩展,封建城市的格局基本形成,城市规模宏大,封建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4.完善时期:南宋至元、明、清,封建体制完全成熟,城市内部各功能要素的布局趋于合理,城市工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形成了较完善的封建城市建设制度。 二.古代城市分布与发展的总趋势——地域发展过程
?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中原地区,此为九州之中州,殷商时期扩展到长江中 下游。
? 周代城市文明以中原、关中地区为中心,北至燕、东到齐、东南跨长江而及吴越、西抵秦与巴蜀。 ? 秦汉时期城市随封建制度的建立而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南达合浦、徐闻、桂林、番禹,西北到西域四郡
及内蒙的云中、朔方,新疆的哈密、喀什。
? 三国南北朝时期江南一代经济迅速发展,闽浙一带也由于汉民族的南迁,逐渐繁荣,出现了泉州等大城
市。
? 隋唐时期城市的分布主要向北发展,包括整个东北和西北地区,此时中国城市的分布区域基本定局。 ? 宋元时代城市建设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明清城市主要依靠内地,沿长江、运河发展
较为密集的城市群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三.古代城市分布与发展的总趋势——分布
? (二)、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军事因素等。
? 都城和地方政治中心城市主要受政治和军事因素影响,商业城市主要受经济因素和交通因素影
响。
(三)、不同时代的城市密集地区
? 秦汉以前,城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关中平原。 ? 隋唐时期江南一带城市数量增多,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 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城市进一步发展,北方城市发展缓慢,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迅速,沿运河形成了
很多商业都会。
? 明清时期形成了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运河沿线、成都平原、珠江
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带。
四.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与城市性质:
城市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产物,社会的兴衰决定着城市的兴衰,而城市性质是社会赋予城市的本质职能,是城市产生的前提和发展的方向。 2.军事与政治条件:
城市是国家和各地区的统治中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机构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3.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
城市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技术条件,社会物质生产的繁荣会促进城市的繁荣,技术进步会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4.自然与交通条件的影响:
21
古代城市对选址非常重视,说明自然条件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素,而交通条件则是城市兴衰的主要因素之一。
5.文化思想的影响:
城市不仅是物质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舞台,各时期的城市都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宗教、甚至一些迷信思想都为城市建设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五.城市的等级、类型和特点 一).城市的等级
? 1. 奴隶制社会城市的等级与宗法政治体制相适应,严格的实行三级城邑制度,即:天子的都城、诸侯
的都城、士大夫的采邑城。 ?
? 2. 封建社会的城市是与封建官僚统治体制密切联系的,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并且以城
市构成了全国的统治网络。城市可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都城(陪都)(2)郡(秦、西汉)、州(东汉)、道(唐)、路(元)、省(元)、布政司(明)、直省(清)(3)州、府,(4)县,(5)镇
(二)城市的类型和特点 1.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中心城市:
(1)都城,都城代表着城市发展的主流,古代政治统治的中心,兼有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选址上考虑其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要求,建设一般参照营国制度,按规划兴建,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2)地区性统治中心,包括割据政权的都城、郡、州、省等各个时期的城市。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规模较大,布局多规则,十字街,府衙居城中显要位置,是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3)一般的县城,是省下一级的基层行政管理中心,数量多,规模较小,布局结构简单。 2.商业和手工业中心城市:
商业中心城市,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多处于通航水系的交汇处, 为商品集散的中心,商品经济繁荣,人口密集,有大量的城市服务设施
手工业中心城市与当地的自然资源有密切的关系,城市腹地物产丰富,并形成一种或多种特色优势的手工业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城市,如:杭州、苏州、景德镇、自贡等 此类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城市有自发发展的倾向 3.交通枢纽城市:
位于水系或水陆交汇处,特别是大运河开通以后,沿线有几座城市发展很快,如;杭州、扬州、临清、等, 为地区物资集散地、转运地,因此仓库、码头、商业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量对外服务业,城市相当繁华 4.港口城市:
处于江河入海口,交通条件优越,腹地广阔,经济发达,如:泉州、广州、扬州等。城市形态多不规则,道路网也较自由,一般具有向海和溯河而上两个发展方向,外贸是城市的主要职能之一,有些城市建有外籍居民居住的“藩坊”
5.军事防御城市:
这类城市的选址和建设是从国家的防御要求出发,多在边远地区和沿海,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也是对外贸易的通道,其中有些城市发展较快,成为综合性的城市,有些则因形式的变化而衰落萧条,如:著名的汉代“西域四镇”、明代的“九边重镇” 、以及海防城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卫、蓬莱等 6.特殊类型城市:
西汉的陵城、票号城市、皇家园林城市承德等在特殊时期、特殊背景条件下形成的城市 六、形态类型:
22
1.规则形城市
方形:多为南北方位的正方形、矩形或基本方形,此类城市数量最多,常见于 具有代表意义。如:太原、大同、西安等。
圆形: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形成,多为基本圆形,如:上海的嘉定、 2、不规则形城市
沿河城镇:城市沿河流展开、位于河流交汇处或跨河两边发展,城市形态与河 平行或垂直与河流。
山地城市:由于山地条件的限制,不仅城市平面不规则,城市布局及道路系统 状。
双重城 :由两个独立的城镇组成的城市。
七、古代城址的选择
? (一)、城址选择的原则
? 1、平原广阔:平原是中国城市的摇篮。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物产丰盈,能为城市
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
? 2、水路交通便利:交通方便是城市兴起、发展的支柱和杠杆。
? 3、地形有利、水源丰富:地形险要以利防御,地形高低适宜以提供充足的城市发展空间;水源丰富解决
城市供水。
? 4、气候温和、物产丰盈: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 (二)、城址的转移 ? 1、选址不当造成的迁移
? 2、为争取更有利的城市发展空间而造成的城址迁移 八、 古代城市中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宫城
? 我国古代的都城都是在规划指导下兴建的,因此具有代表性。城市平面从早期的两套方城,到内城外廓并
列,最终发展成为三套方城的格局,宫城一直都是城市建设的主体。
? 宫城占据城市较高的地势,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中心或城市的南北中轴线的北端,是城市总体布局的重
心,宫城的用地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 中国古代的都城常常先筑宫殿后筑城,因此城市其他功能要素的布局都围绕宫城展开,宫城自身讲
究秩序,布局完整,是城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九、 古代城市中各功能要素的布局——道路系统
? 1.道路系统:我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可分为方格网式和自由式两种,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在我国早期城市
中和平原地区多见,自由式道路系统多出现在水网地区和山地城市,有些自发形成的城市也有自由式布局的城市道路系统。方格网式的道路系统是我国古代城市道路的主要形式,它产生于周代的营国制度,与“井田制”相呼应。另外城市的干道系统与城市的城门数量有直接的关系。
? 2.道路的等级:道路的等级与城市的性质和规模有关,都城与府州城的道路可分为干道、一般街道和巷三
级,县城的道路可分为街和巷两级。城市干道的数量和位置与城门的数量与位置有直接的关系,干道直接通向城门
? 3.道路的宽度:古代城市道路宽度主要以“轨”为单位根据交通量的大小确定的,也与城市的性质、道路
的等级有关,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 ☆ 封建社会早期,道路宽度大都按照营国制度的规定确定。
23
北方和南方 平原地区,江苏的淹城
流走向一致,城市干道 均顺应地形而呈不规则
? ☆ 隋唐时期为了突出政治的要求,城市道路宽度非常大。
? ☆ 封建社会后期,道路性质出现了变化,出现了专门的商业街道,道路宽度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 4.居住区内的道路:隋唐时期居住里坊的规模扩大,里坊内部的道路多为一字形和丁字形,通车的宽度约
10米,不通车的道路称为“曲”,宽度更窄。宋元以后居住区内的道路为巷和胡同,道路直接到达院落的入口。
十、 古代城市中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商业市肆 1.商业市肆的演变:
☆市是应商品交换的要求而出现的,商品交换的初期,仅仅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定时定点的交换活动。 ☆奴隶社会城市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治堡垒,市场的职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官市,市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不发达,市集中于城市的几个地块,规模较大,管理严格,居民使用不方便,发展受限。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破了市肆的约束,按行业自由集中,形成了商业街,商业活动的内容也大大丰富。 ☆封建社会后期,即遵循古制,又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市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与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
2.商肆的布局和形式:
☆最早的城市中,市是按照营国制度中前朝后市的规定布置的,市场是为贵族服务的“宫市”。
☆封建社会早期,城市规模增大,城市中“市”的数量增加,均匀的分布在城市中,是形状规整坊里式封闭型市场。
☆封建社会后期,市肆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设置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1) 宋以后沿一些城市道路形成繁华的商业街,主要商业街的交叉处形成城市的商业中心。
(2)集中市场的形式有与寺庙结合的庙会,有在城门外的定期集市,水网城市在河道交叉处或渡口桥梁处形成集市。
(3)商业与手工业结合使城市中出现前店后作坊的专业商业街。 十一、 古代城市中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商业市肆
? 市制的两次改革:
1.春秋战国之际,改革奴隶制社会为贵族服务的“宫市”,使之转化为为封建社会各阶层居民服务的公共交换场所。——位置、性质、规模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制度
2.北宋末、南宋初,进一步扩展市场领域,将集中市制改为遍布全城的商业网络体系。——市的概念、经营方式、布局形式的改变,满足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
这两次“市”的改革是具有延续性的,第一次改革确立了封建的市制,以满足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需求;第二次改革是第一次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使“市”能承担和促进商品经济向更深层次演进的历史任务 十二、 古代城市中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居住坊里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闾里”,唐代以前“闾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城市建设中严格的执行坊里制,设有坊门和坊墙,实行宵禁。
宋代以后,由于居民生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坊里指某一居住地段,起一定的管理作用,坊墙荡然无存,坊门成为一种标志或代号,纵横的街巷形成狭长的地带,沿街巷布置基本统一的住宅。 “市肆入坊”——我国古代坊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十三、 古代城市中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城市水系
由于农业灌溉、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交通运输和城市防御的需要,我国古代城市和水系有密切的关系。黄河流域、
24
江淮流域以及大运河沿线是我国古代城市最密集的地区。
我国古代有临水筑城的传统,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沿河流一侧发展、跨河发展、与水系相结合发展等。
水系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持;供给城市生活用水、满足城市排水、满足城市物资供应、城市内部交通运输线、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化城市等 十四、城市总体布局艺术特点
? 1、城市形态完整,结构严谨,主从分明。
? 2、城市注重利用自然环境,并使城市与自然有机结合。
? 3、有优美的城市轮廓线,宫殿群、城门、城楼、塔、阁等高大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和主要道路的对景。 ? 4、城市以及城市中主要的建筑群都有明确的中轴线,一方面体现了宗法观念、礼教思想对城市建设的影
响,另一方面加强了城市总体布局的秩序感和整体感。
? 5、城市中以群体空间突出特色、渲染气氛,各类空间组合、连续、沟通,形成有机整体。 ? 6、城市与园林、水系有机结合,城市更加美丽和富有生气。
? 7、城市中色彩运用有严格的规定,建筑物按规定使用不同的色彩,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色彩浓艳,更突
出其地位。
十五、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的认识
? (一) 传统产生的历史背景
? 城市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敏锐反映,城市规划作
为意识文化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
? 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体系是在西周时期建立的营国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营国制度受深刻反映了
西周奴隶制王国的宗法政治体制,在城市建设上体现了严格的等级秩序,在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城市建设进行了细致的规定。
?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尚处萌芽状态,远远
不足以构成影响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应此当时的规划理论仅反映了城市作为政治堡垒的特性。 ? (二)规划传统的发展过程
? ☆西周王朝,由于诸侯大分封掀起了周代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 体现等级秩序的营国制度应运而生,规
定了三级城邑等级,明确了城市的总体布局形式,对城市各功能要素进行了细致的安排。
? ☆春秋战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周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开始打破先王之
制,探求新的城市发展道路。
?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大帝国,郡县制代替了宗法分封制,郡县制除适应当时的政治
体制外,还考虑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不仅是政治统治的中心,也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中心 ? ☆东汉至魏晋,封建的政治、经济体制都趋于稳定,城市建设在继承营国制度的基础上,以东汉洛阳、
曹魏邺城、北魏洛阳为代表,逐步形成了中期封建社会的城市规划制度。
? ☆北宋以后,城市商品经济持续增长,传统的市坊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布全城的商业网取代了集中的
市制,按街巷、分地段组织聚居的坊巷制代替了旧的坊里制,城市面貌大为改观。
? ☆元代以大都建设为代表,充分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趋于完善。明清以后则完
全陷入了僵化的秩序。
十六、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特点
? 1、城市建设与社会制度密切关联,体系完整,脉络清晰。 ? 2、城市兴衰与朝代更迭、政权稳固程度有较大的关系。
25
正在阅读: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05-06
高低压开关柜基础知识(已排版好)2011-10-1105-2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竞赛题03-18
湖南省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建设方案02-29
有趣的泼水节作文500字06-24
苏教版四年级下英语精选各单元知识点04-13
教师年度工作总结__德能勤绩廉工作总结08-07
复摆颚式破碎机设计开题报告08-19
论敦煌莫高窟的装饰艺术08-0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城建
- 中国
- 复习
- 整理
- 2012届最新7年高考5年模拟分类汇编:单项填空之动词和短语
- 接口多媒体第二章IO端口译码
- 总结·汇报最新教师思想工作年度总结-优质范文 - 图文
- 运输大巷作业规程
- 挂牌准入—天津股权交易所股权挂牌交易说明书内容与格式指引
- 中考题《桃花源记》专练
- FLASH认证试题
-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复习资料(整理)
- 16T4.5T,跨度19.5m,双粱桥式起重机
- 基于小世界现象的学科信息门户链接设计优化策略 - 图文
-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 河南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实施细则(2007版)
- 2012年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
-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册13-14-2
- 2014年钻机技术比武理论考试题库
- 英语应用文写作范文以及技巧
- 《电子商务概论》07(详细) - 图文
- 学风建设主题班会策划书
- 保持婚姻幸福的几个原则
- 基于微博传播的热点事件舆情发展态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