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3-04-20 16: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历史条件1、现实的社会政治斗争的需要:辛亥 革命以及之后的军阀混战 2、文化资源:留学生译介西方文学、 哲学、社会学著作 3、阶级基础:民族工商业发展,新兴 阶级壮大

二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发生标志1、性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 思想启蒙运动。 2、发生标志:《新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易名为《新 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 权、平等、自由”的思想。此后,《新青年》大 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 生(即民主Democracy)和赛先生(即科学 Science)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1880——1942) 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 弟”,十七岁参加县考中 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 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 学。 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 “青年会”,1903年回上 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 日报》。

3、《新青年》的思想启蒙运动 (1)重新评判孔子,抨击封建文化专制主义 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倡导思 想自由。 (2)大力译介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思 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社会 主义思潮,为批判封建专制文化提供了思 想武器。 (3)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挑战、进击的主要 阵地。

三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五四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最坚 实有力的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总清算,必须同时 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文 言文,于是,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 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的文学革命。

2、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1)胡适:1917年1月,《新青年》2卷5号 刊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谓之刍议, 犹云未定草也”,可见其谦恭。)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物, 具有深远的影响。 1910—1917年留学美国, 1915年由康奈尔大学转入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 杜威研究哲学,深受其影 响。

胡适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 学进化论的角度提出文言文丧失活力,应 废文言而倡白话。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 “八事”着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 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字俗语。”文章明确地提出了以 “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

张。 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 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

(2)陈独秀: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 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不容讨论者 有反对之余地”,坚决而勇猛的态度)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 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 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 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 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 头蛇尾之革命而未有焉。”

《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 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 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 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 会文学。 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 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 质性的问题 。

3、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 (1)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戏” 1918年3月,钱玄同和刘半农在《新青 年》上发表“双簧信”,即由钱化名王静 轩给《新青年》写信,模仿旧文人口吻, 将他们反对新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 言论加以汇集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 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 刊出。然后刊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 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此 举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钱玄同 (1887—1939) 原名钱夏,号疑古, 浙江吴兴人。

刘半农(1891— 1934) 原名寿彭,改名 复,初字半侬,后 改半农。江苏江阴 人。《新青年》重 要撰稿人,是新文 化运动的倡导者之 一。

(2)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部扩大, 陈独秀又办了《每周评论》;1919年1月北 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 月刊。

傅斯年

罗家伦

(3)1918年4月,胡适在《新青年》 4卷4号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 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 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 学革命的影响。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 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 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文学 应是人的文学,其根本目标在于能 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1919年1月 发表《平民文学》,提出“人生的 艺术派”的主张。

周作人

《人的文学》主要论述了如下三个问题: 在中国“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现在需要 “辟人荒”,因此“我们希望从文学起首,提倡 一点人道主义。” “我所说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

天悯人’ 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 的人间本位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要义首先 “从个人做起。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 己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 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这种“人的 文学”既可以“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也 可以“是侧面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 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ci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