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函数的表示法应用

更新时间:2023-07-25 18: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函数的表示法

1.教材分析:

1.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函数的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是初中有关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了解这三种表示法,而在本节中在以下四方面有所侧重(1)函数在实际问题的应用(2)分段函数的引入(3)求函数的解析式(4)函数图象的多样化。其中函数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与后面的实习作业相呼应,而求函数的解析式以及作函数图象又是学习函数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运用的具体体现。函数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也都将函数的有关知识及能力要求,作为重点中的重点(即相关知识必考且重复出题)。因此,本节的学习对高中数学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教学目标分析

函数思想(即运动变化的思想)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需要函数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逐步完成。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确立本节教学目标为(1)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会根据函数解析式作初等函数(特别是定义域限定)及分段函数图象(3)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4)会求函数的解析式。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些初等函数(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并在上节学习了函数的新概念,本节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实例,列出函数的解析式并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函数的应用,同时了解函数的图象与定义域的关系,知道函数图象还可以是一些孤立点、一些线段、折线或一些曲线段。从实例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学习求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如应用题中找等量关系,待定系数法,由抽象函数关系求解析式),其中有学生已学习过的知识和方法,也有对函数符号f(x)的复习理解,是对学生原认知结构的理顺与扩充,也给后续知识和能力奠定较坚实的基础。故而定出上述知识与能力目标。 重点:1。作函数图象 2。求函数解析式

难点:1。分段函数的意义 2。求函数解析式

2.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难度,本节预计授课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堂引入:因为教学过程要符号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初中也学习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复习巩固: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解析法:例题 s=90t 2 A=πr 2 s=2πrl

y=ax 2+bx+c(a ≠0) y= 2 x (x ≥2)

优点:1。容易从自变量的值求其对应的函数值(可举例),2便于研究函数性质。

列表法:例题选用课本实例(学生自学)师生共同总结优点

图象法: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地变化情况。

2.讲授新课

由于本课重点是函数应用和作函数图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因此本节例题(课本) 例1——3的学习采用教师出示题目(不读题,不分析,不提示)由学生解答并集体指正的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1。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步骤)2。函数的图象应关注定义域(可以是孤立点,线段族,曲线族,折线等)3。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①依据题目的等量关系②待定系数法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例2的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再由例3巩固

2.例3的学习反映了由图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条件

下使用待定系数法,怎样使用待定系数法。

3.要明确函数的定义域。

建议补充例题:1。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函数图象:y=|x| y=2|x| y=

21|x| 2. 课本习题4

3.课堂练习。课本P 56 练习

4.作业:课本P 56 习题2。2· 第1,3,5,6

第二课时

1.复习回顾

(1)作函数图象 y=1-|x| y=1-

21|x| y=1-2|x| (2)y=x 2-2|x|-3 2.讲授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较抽象,因此,建议使用讲授法

例题选用:(1)已知f(2x+1)=x 2-4x -1(x ∈R ),求f(x)

(2) 若f (x +1)=x+2x ,求f (x)

(3) 若f (x x 1+)=2

21x x ++x 1 求f (x) 选题意图:理解函数符号并掌握换元法,配方法求函数解析式。

题组2。(1)已知函数f (x)的定义域是(0,1)求函数f (x -1)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 (x)的定义域是[0,1],求函数f (x 2)的定义域。

(3)已知函数f (x+2)的定义域是(-1,3),求函数f (x)的定义域。

选题意图: 理解函数符号,会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建议:为使学生理解分f [g(x)]的涵义,可从具体函数入手。如f (x)=x ,f (x -1)= f (x -1)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ce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