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0 05: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 2006-2020 )

i

《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郑振涛(韶关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杨小明(韶关市人大副主任)

尚 伟(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剑鸣(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

成 员:

王青西(韶关市人民政府) 李德军(韶关市人民政府) 李步雄(市人大城建环资工委) 胡书臣(韶关市环保局) 李维员(韶关市发展和改革局) 刘德泉(韶关市经贸局) 林 嘉(韶关市财政局) 吴振华(韶关市建设局) 李卫中(韶关市农业局) 聂云祥(韶关市国土资源局) 马水源(韶关市水利局) 罗育平(韶关市林业局) 周伟源(韶关市城市管理局) 梁韶灵(韶关市城乡规划局) 王晓梅(韶关市旅游局) 潘萌(韶关市统计局) 廖朝国(韶关市卫生局 ) 何超常(韶关市法制局) 王功荣(韶关市交通局) 谢祥腾(韶关市委政策研究室) 沈学柏(韶关市公路局) 吴生祥(粤北工业开发区) 刘卫东(浈江区人民政府) 张中坚(武江区人民政府) 吴春腾(曲江区人民政府) 李安平(乐昌市人民政府) 许志新(南雄市人民政府) 吴玉环(仁化县人民政府) 许红(始兴县人民政府) 朱余旺(翁源县人民政府)

范秀燎(新丰县人民政府) 邓建华(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ii

办公室主 任:李德军(韶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办公室副主任:胡书臣(韶关市环保局局长)

韩保新(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张 彬(韶关市环保局副局长)

《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顾问组:

总顾问:李子森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总工程师) 顾 问:

温琰茂(中山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吴 兑(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黄国锋(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博士、高工)

胡勇有(华南理工大学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编写组主要成员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韩保新(研究员、副所长) 李 华(高级工程师) 杨育青(研究员、室主任) 李照勇(高级工程师、室主任) 张恒军(工程师)

何向红(研究员、中心副主任)

iii

郑 伟(高级工程师) 桑燕红(工程师、博士) 郭 梅(工程师、博士) 刘伟民(工程师) 孙 娟(工程师、博士) 韶关市环境保护局: 张 彬(高工、副局长) 向建成(高工、科长) 邓向荣(高工、副所长) 杨余宝(工程师) 胡文伟(副科长) 招文锐(高工、站长)

iv

目 录

前 言.....................................................................................................................................1 一、现状与发展压力 ...............................................................................................................1 (一)发展现状 ...................................................................................................................1

1. 山区资源型经济一枝独秀 ............................................................................................1 2. 环保责任得到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2 3. 构筑了重要的生态屏障 ................................................................................................2 4. 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3 5. 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3

(二)存在问题 ...................................................................................................................4 1. 地区协调发展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削弱 ....................................................................4 2. 环境建设任务严峻,局部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加剧 ......................................................5

3. 环境管理建设任重道远 ..............................................................................................8

(三)未来的压力................................................................................................................9

1. 发展引起的环保压力剧增 ............................................................................................9 2. 迫切需要产业升级改造和发展新型主导产业..............................................................9 3. 资源优势逐渐减弱 ..................................................................................................... 10 4. 土地利用及相关规划对开发建设的约束力不强 ........................................................ 10

二、总体目标 ........................................................................................................................ 11 (一)指导思想 ................................................................................................................. 11 (二)基本原则 ................................................................................................................. 11 (三)基准年..................................................................................................................... 12 (四)规划目标 ................................................................................................................. 12 三、主要规划任务 ................................................................................................................. 15 (一)分类控制,保障环境安全,提升服务功能 ................................................................ 15 1. 构建区域生态功能区划与格局 ................................................................................... 15 2. 以“三区” 划分实施分类控制.................................................................................. 18 (二)环境功能分区,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目标 ......................................................... 20 1. 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控制目标 ....................................................................................... 20

2.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与质量控制 ................................................................................. 25 3. 声环境功能区划与质量控制 ....................................................................................... 26

(三)全面推进污染控制,确保环境质量改善.................................................................... 34

1. 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 ................................................................................................. 34 2.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 41 3. 完善固体废物处理处臵 .............................................................................................. 46 4. 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50 5. 落实声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 54

(四)加强生态化系统建设,实现生态安全 ....................................................................... 56

1. 建设区域自然保护体系 .............................................................................................. 56 2. 加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 .......................................................................................... 58 3. 强化水土流失生态保护 .............................................................................................. 59

i

4. 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 61 5. 加强农业(农村)生态化建设 ................................................................................... 63 6.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 66 7. 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 67

(五)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生态文明.................................................................................. 69

1. 实施比较发展战略, 实现经济要素结构升级 .............................................................. 69 2.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 69 3. 从环境资源禀赋出发,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 74 4. 倡导可持续消费,培育绿色生态文明 ......................................................................... 77

四、实施保障措施 ................................................................................................................. 79 (一)完善政策机制,强化环境管理.................................................................................. 79 (二)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81 (三)健全投资体系,完善经济政策.................................................................................. 83 (四)以科技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 86 (五)加大环保投入,落实重点工程.................................................................................. 87

附图:

附图1-1-1韶关市行政区划图 附图1-1-2韶关市水系及流域分布图 附图3-1-1 韶关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附图3-1-2 韶关市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和引导利用区 附图3-2-1 韶关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方案 附图3-3-1 韶关市污水处理厂及固体废物处理场规划 附图3-4-1 韶关市自然保护区现状及规划

附图3-4-2 韶关市主要饮用水库集水区及水源涵养区 附图3-4-3 韶关市规划新建森林公园 附图3-4-4 韶关市绿色通道建设工程规划

ii

前 言

韶关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楔落在粤湘赣三省交汇处,其地理位臵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华南沿海地区连接长江、黄河流域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为广东省老重工业基地,中国山水名城和珠江三角洲重要生态屏障。

改革开发以来,韶关市委、市政府紧密围绕“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坚持“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民营经济”三大战略重点,狠抓“工业化、城市化、旅游旺市、脱贫奔康、重点项目建设”等五项工作,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的经济总量目标。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韶关市委市政府坚定地提出了“十一五”和“十二五”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连续翻一番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快速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已经成为制约韶关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全面贯彻落实“又好又快”和“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战略,韶关市政府在2005年初就开始组织编制《韶关市环境保护规划》。经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科所和韶关市环保局历时二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完成了史上第一部全市域的环保规划。规划提出了“四十二项环保指标”、“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保证措施”,破解了实施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和集约招商等带来的环保难题,为韶关市全面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一、现状与发展压力

韶关市地处广东北大门,北面和西北面与湖南郴州市、东北面与江西赣州市交界,东南面与河源市接壤,西面连接清远市,南邻广州市和惠州市。韶关市总面积为18385km,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10.2%。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92.26万人,户籍人口318.66万人。全市共分10个县、市、区,包括韶关市区的浈江区、武江区和曲江区,以及乐昌市、南雄市和仁化县、新丰县、翁源县、乳源县、始兴县(见附图1-1-1、附图1-1-2)。

2

(一)发展现状

1. 山区资源型经济一枝独秀

韶关是广东的老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2005年全市有工业企业2.1万多家,已形成了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石油化工、电力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医药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2005年,全市人均GDP为11708元,为全省人均GDP的47.91%,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工业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共有11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3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荣誉,注册商标1579件;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达到57亿多元,确立了蔬菜、优质稻、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烟叶等作为全市农业七大主导产业;2005年旅游业共接待游客达503万人次,旅游

1

总收入21.4亿元。2003年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二类地区行列,2005年上升到二类地区第一位,韶关市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2. 环保责任得到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近年来,韶关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市与各区县(市)政府签订环保责任书,先后实施政府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地方党政领导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和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强化了各级领导的环保责任。

通过认真实施《韶关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启动珠江综合整治工程和治污保洁工程,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从2003年底建成1.5万吨/日的市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后,至2006年底,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七座,总处理规模14万吨/日;市区花拉寨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按规范化进行建设;处理规模为10吨/日的医疗垃圾处臵厂已投入运行;市区建成大气自动站,完成跨市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

3. 构筑了重要的生态屏障

由于我省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发强度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使之原有的三角洲生态系统已无法承载区域资源的需求,这使得“上风上水”的韶关对珠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支撑突显重要。

韶关市森林覆盖率达68.8%,为广东省内最高值,先后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2个,总面积30.6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

2

的16.9%,远高于2020年广东省创建林业生态省10.0%的目标值,成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资源宝库。在各类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8个,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1处),曲江罗坑山地湿地、韶关北江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监管范围。韶关市有各类维管束植物2686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42种和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36种,占全省总数的45.6%;列入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华南虎、豹、云豹、金猫、梅花鹿、河麂、黄腹角雉等7种。韶关市生态农业覆盖面达40%。自2003年始至2005年,韶关市大力推广“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超过5万个,兴起了沼气建设的高潮。

全市的生态环境总体保持优良。 4. 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明显

通过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以新代老”和工业园区集中控制等措施,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明显。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率达74.3%,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超过74%,工业固体废物处臵利用率为131%(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工业危险废物处理处臵率为100%。针对本区矿山污染的问题,在尾水库采用了种植宽叶香蒲植物的生态治理方法,成效显著。

5. 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000年~2005年环境质量监测的结果表明,全市的环境质量

3

总体良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水环境质量尚好,主要江河水库北江、浈江和武水大部分河段、墨江、滃江、新丰江、南水及其水库的水质均达到相应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水质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80%,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市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2005年韶关全市各区(县)的SO2年平均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要求,PM10除韶关市区和曲江区的年平均浓度略超二级标准外,其余各区、县(市)浓度均符合二级标准要求。

(二)存在问题

1. 地区协调发展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削弱 (1)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占全市面积16%的韶关市区,GDP占全市50%以上,且比例不断上升,不同区(市)县之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差异显著。

韶关市人均GDP在地区内和省内比较差距均进一步扩大。2005年,韶关市人均GDP为11708元,同期省人均GDP为24438元,韶关市仅为省的47.91%,而1999年韶关市人均GDP为省的56.45%。

(2)传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有待提高

2005年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7.5:42.5:40.0,,比例结构不合理。与珠三角变为“世界工厂”相比,由于政策、交通、能源、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劣势,韶关市的比较发展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资源型重工业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另

4

一方面轻型制造工业和山区农产品深加工业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支柱产业的门类单一,2005年冶金、电力、烟草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8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6.3%。总体上看韶关市的工业化水平仍然较低。

(3)产业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由于缺乏行业的统一定点发展规划,各区(市)县在工业化推进的工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土地管制不当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主要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仍然较快,导致结构性和布局性污染,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以万元GDP计,耗水量分别是省和国家的2.6倍和1.9倍,能耗吨标准煤是省和国家的1.4倍,废水排放量分别是省和国家的2.6倍和2.5倍,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是省和国家的7.67和4.5倍,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是省和国家的2.7倍和1.6倍,结果导致对资源局部环境的压力很大,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

2. 环境建设任务严峻,局部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加剧 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基础薄弱,污染控制设施的建设步伐和削减能力明显滞后于污染负荷的增长速度。

(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率远低于省政府要求,200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4.4%,大部分城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资源型重工业和粗放型行业废水占有相当

5

大比例。因此,造成一些城镇河段水体氨氮和粪大肠菌群超标,个别河段出现重金属超标。在42个代表性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现状发生超标的断面有19个,超标率为45.2%,超标的主要因子为铅、镉、总磷、氨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等;主要超标的河段为韶关市区的浈江和武水河段,曲江区的梅花河、马坝河,南雄市的凌江、瀑布水,武水、浈江、南水等城市下游河段;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不高,而且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工业的发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正面临威胁。

(2)冶金矿山行业引起的水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韶关资源型行业的特点,企业产污的重金属含量较高,一些企业疏于管理存在非正常超标排放的情况;部分矿山在采选过程中,大量酸性矿山废水引起下游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周围水体的严重酸化,直接影响农田和村民饮用水的安全。14个代表性断面的监测表明,河流沉积物主要重金属类污染因子为镉和砷,超标率分别达100%和57.1%,镍在南水上游和武水下游出现过超标。

(3)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下降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增加,工业污染源脱硫率低,2004年达66965.81吨;酸雨频率居高不下,达78.9%。由于工业布局和地形地貌等影响,火力发电厂、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和水泥等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对局地大气环境影响较大,使得韶关市区的大气环境受到污染,市区的SO2年平均浓度略超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6

(4)固体废物污染负荷加重

韶关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程度偏低。全市生活垃圾年处理量42.56万吨,其中无害化处理量2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47%。工业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处理不规范,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偏低,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矿渣等固体废物污染加重。

(5)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突出

现有林地林分质量不高,生态公益林树种单一、森林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生态功能整体水平不高。局部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面积达911.91km2,其中自然侵蚀面积783.85km2,人为侵蚀面积128.06 km2;全市被水土流失危害的农田达33.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79%。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未引起高度重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形势严峻。一些矿山长期非法民采和尾矿不合理堆放,造成矿产资源无法综合开采利用、植被和生态毁坏、水土污染等问题,同时还引发了滑坡、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由于不合理的矿产开采,造成植被破坏,已严重破坏了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区域性水土流失,造成了健康安全的严重威胁。

(6)农村污染问题突出

全市化肥年使用量(折纯)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 t/km,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臵的22.5 t/km的安全上限。少数矿山开发引起

7

2

2

农灌河流污染,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全市农村仍有23.1822万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饮用水困难问题,省核准韶关市有14.6万人的饮用水困难急需解决,另外67万人需要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

(7)存在重大的放射性环境污染隐患

铀矿冶炼所产生的尾矿和废渣没有得到彻底的处理,铀矿床区和放射性核素伴生矿床的开采与水冶造成污染物的外排,产生高放射性区域;部分铀矿山退役遗留下的退役渣堆和设施对周围居民造成附加照射;一些新的伴生矿开发利用项目未开展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

3. 环境管理建设任重道远 (1)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亟待加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缺编制、缺人才、缺装备、缺经费的现象普遍,县级环境监察、监测机构能力处于环境监察三级标准以下,固体废物管理和辐射环境管理等机构不健全,环境执法和监督能力十分薄弱,以致不少地方的环境监控出现真空状态,企业违法排污和破坏环境的责任风险很小,环保管理水平已严重滞后于发展要求。

(2)现有的环境功能区划不能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

缺乏与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和集约利用区相相适应的环境功能区划。有关水环境和水资源管理的功能区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划:部分河段水质目标要求过高,缺乏现实可达性;部分已经

8

批准的功能区功能不明确,水质类别与功能不匹配;部分河段上下游水质目标不衔接,缺乏科学可达性;一些支流的功能尚待确定。

(3)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各级政府和群众加快发展和提高收入的欲望强烈,但环境的意识不强,环境宣传和教育的水平较低,导致有些县区、村镇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由于政绩考核制度的缺陷,环境保护责任制的有效性还不够明显。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管理、监督和参与的监管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未来的压力

1. 发展引起的环保压力剧增

按照《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全市经济生产总值达到58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总体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000元,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然,十一五规划的快速发展必将给韶关市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带来更大的压力,这对一个生态环境功能要求较高的山区市更甚。

2. 迫切需要产业升级改造和发展新型主导产业

2004年韶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7.5:49.5:33.0,比例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中“三高”农业、第二产业中高科技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和科技文化服务业比重都很低。韶关

9

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大、其产业结构建立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呈现出单一化和重型化的特征,而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小,新型主导产业群成长缓慢,致使全市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持续大量消耗资源为支撑。

3. 资源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逐渐加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将进一步紧缺。资源质量下降、数量不断减少,煤炭资源受质量、开采条件、市场竞争和安全生产等影响已按省部署全面关闭。未来主要为韶关市区和县级市水厂集中供水的武江段,其水资源利用量将超过国家规定的开发利用率限制。

4. 土地利用及相关规划对开发建设的约束力不强

由于珠三角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部分产业已经开始向韶关市转移。韶关是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珠三角重要饮用水源地北江上游发源地带,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极为重要,其水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其下游区域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目前,除加快发展传统行业冶炼外,电镀、纺织印染、化工、建材、冶炼、造纸、危险废物等行业已开始向韶关市转移,并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势必导致山区的环境污染的加剧,并引起潜在的环境风险。因此,发挥好土地利用规划的龙头作用,严格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对韶关市是一大考验。

10

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生态韶关,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破坏的突出环境问题,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产业生态化建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一定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强化环境法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将韶关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的山区经济强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2)以清洁生产为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科学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区控制,统筹发展,重点保护,分阶段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环境安全。

(4)消减旧帐,不添新帐,全面实现总量控制要求和项目环保要求,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5)强化法治,严格依法行政和环境执法,突出预防为主,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多种手段和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11

(6)强化政府环保的主导作用,鼓励相关方参与,创新管理机制,落实目标和责任。

(三)基准年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

(四)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着重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预防与解决规划期可能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全面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工程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产业循环经济和“二型社会”,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全得到保障,率先实现现代化山区经济强市和生态韶关建设,构筑粤北生态屏障。

近期目标(2005-2010年):通过实施环保与生态工程建设,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得到改善:SO2和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危险废物全部得到处理处臵,生活垃圾处理处臵和养殖废物处理得到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水耗明显下降,规定的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初步达到生态市的建设要求。

远期目标(2011-2020年):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清洁生产得到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步入良

12

性循环阶段,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治理得到全面推广,主要污染物排放满足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的要求,单位GDP能耗优于全省平均水平,韶关市区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整个韶关市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

韶关市各规划阶段环境保护指标共42项见表2-4-1。

表2-4-1 韶关市环保规划近期和远期指标

序号 一 1 2 3 4 5 6 二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环境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比例(%) 饮用水源达标率(%) 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 城区江段水质达标率(%)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A)) 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dB(A) 污染控制: 工业COD排放总量(千吨) 生活COD排放总量(千吨) SO2排放总量(千吨) PM10排放总量(千吨) 工业废水达标处理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机动车尾气达标率(%)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 工业危险废物处理处臵率(%) 医疗废物处理处臵率(%)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指 标 2005 92.3 90 80 60 55.3 64.5~69.5 8 24 79 42.18 80 4.4 83.47 81.98 74.4 100 48.3 0 2010年 96 98 90 85 <56 <69 8 21 60 48 >90 60(其中市区>70) 100 >90 ≥85 100 100 >60 2020年 97 98 98 95 <55 <68 8 21 <60 41 100 市区85,其他80 100 >95 >90 100 100 >90 13

区域,轻微的人类干扰也会导致这些区域的生态状况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如水土流失极敏感区、重要湿地区域、生物迁移通道、产卵场或繁殖场、大型水库等。在区内禁止任何与环保和生态建设无关的开发活动。

严格控制区的面积为4496.8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24.43%。在该区内: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禁止农业开发利用活动;封山育林;严禁滥捕滥挖;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建立日常监测、管理、救护、培植及经济发展指导、咨询机构等。

通过严格控制,使区内生态公益林内育林面积达到90%以上,低山丘陵区森林的生产能力与生态防护功能得到提高,陆域生态屏障得到强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持稳定,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与原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2)有限开发区

有限开发区是指生态系统的敏感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可以容纳一定的人口规模和开发活动,但需重点维护其生态服务功能,并促进其生态质量的改善与生态服务功能的提高。这类区域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区(市县级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等);水源涵养与重要水土保持区,二级水源保护区或准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河流沿岸平原农田区,山地丘林疏林地等生态功能区等。

有限开发区面积为8821.9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47.92%。在该区内: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省级或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

19

自然保护区建设、对>25度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加快商品林向生态公益林的改造;调整林龄、林种、林相结构,提高森林蓄积量;注重乔、灌、草结合与地被层环境恢复;调整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比例,提高阔叶树比例;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水土流失区得到全面整治;在植被良好的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区实施封山育林。

通过修复和控制开发,使得混交林和阔叶林明显增加,森林植被、湿地资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改善水土流失区景观面貌,水土流失敏感区得到有效控制。

(3)集约利用区

集约利用区主要指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源与生产生活空间的区域,如农业开发区和城镇开发区二类区域。

集约利用区面积为5090.7平方公里,占27.65%。这部分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程度高,在区域生态保护中的总体要求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土地承载全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从而能保留更多的土地用于生态保护与恢复。

(二)环境功能分区,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目标

1. 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控制目标 (1)水环境分区控制

按照《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粤府函[1999]553号,以下简称“99水功能区划”)和韶关市1998年划定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划分水环境的严格控制区、有限开

20

发区和集约利用区,具体方案如下:

①严格控制区

范围包括:南水水库、沐溪水库、苍村水库、小坑水库、松山下水库、赤石迳水库、花山水库、白水礤水库、黄龙礤水库、横溪水库、潭公洞、瀑布水库等水库集水区,武江韶关市区段、乐昌城区上游、浈江南雄城区上游、翁江翁源县城区上游、墨江始兴县城区上游、梅坑水新丰县城区上游、马坝水上游河段等二类水环境功能区沿岸地区。上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先考虑水环境保护的要求,禁止建设任何水污染型项目和三类工业项目。

②有限开发区

范围包括:北江白土至高桥段,梅坑水新丰县城段,翁江与英德交界河段,武江乐昌城至犁市段沿岸地区。上述地区严格控制建设向区内水体排放污水的建设项目和控制建设三类工业项目。

③集约利用区

范围包括:浈江南雄城区下游至韶关市区河段、北江韶关市区至白土河段等沿岸地区,可根据当地的水环境容量和下游水环境安全的要求,选择发展水污染型项目。

(2)优化水环境功能分区及保护目标 ①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现状

按省水环境功能区划,韶关市现状共划分地表水体类型4类,功能区114个,其中河流91个、水库23个,河流长度3249km、水

21

库面积66.07km2。水环境功能区主要以Ⅰ、Ⅱ、Ⅲ类为主,分别占功能区划总长度的4.82%、60.89%和32.36%。

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有必要从流域保护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入手,从统筹韶关市和下游地区协调发展与有效保护区域水环境安全的角度出发,对水环境功能区划进行局部调整和划分,主动引导社会经济发展布局。

②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饮用水源区调整方案

为实现高、中、低水环境功能区之间的有序协调,按照优先保护饮用水源,统筹兼顾上、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明确水环境功能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及水环境容量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区划技术要求,本规划对部分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进行了划分,提出表3-2-1的饮用水源区调整方案和表3-2-2、附图3-2-1的韶关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方案。

表3-2-1 韶关市饮用水水源调整方案

地保护区名称级水域保护范围与水质目标 陆地保护范围 区 别 调整后划分情况 调整后划分情况 五里亭水厂取水口(龟头韶关市区武江石)下游100m处至上游什该河段两岸正常岸线向陆饮用水源一级石园河段;水质保护目标纵深50m的陆域范围。 保护区 为Ⅱ类。 武江什石园至上游犁市沙五里亭水厂取水口下游韶韶关市区武江园河段,五里亭取水口(龟300m处至上游犁市沙园河关 饮用水源二级头石)下游300m处至取水段两岸正常岸线向陆域纵市保护区 口下游100m处河段;水质深1000m内的陆域(一级保区 保护目标为Ⅱ类。 护区陆域范围除外)。 取水口侧正常水位线以上南水水库饮用库内取水口半径4000m范200m范围内的陆域及输水水源地一级保围内的水域及输水河道;河道两侧50m范围内的陆护区 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域。 备注 规划将韶关市区原浈江河饮用水水源地撤销;增加南水水库作为韶关市区饮用水水源地;小坑 22

水库正常水位线向陆域纵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除水深3000m,但不超过第一重南水水库饮用域一级保护区以外的全部山脊线的陆域范围以及输水源二级保护水域;水质保护目标为Ⅱ水河道两岸向陆纵深区 类。 1000m的陆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除外)。 小坑水库饮用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全部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上200m水源一级保护水域;水质保护目标为Ⅱ范围以内的陆域范围。 区 类。 小坑水库饮用水库各汇水支流的汇入口一、二级水域保护区周围山水源二级保护向上游延伸6000m内的水脊线以内的陆域范围(一级区 域;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保护区陆域范围除外)。 沐溪水库饮用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全部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上200m水源一级保护水域;水质保护目标为Ⅱ范围以内的陆域范围。 区 类。 沐溪水库饮用水库全部集雨范围内的陆水库各汇水河流及其支水源二级保护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范流,水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区 围除外)。 韶关市区浈江取消市区浈江饮用水源水饮用水源地保域保护范围,水质保护目取消陆地保护区域范围。 护区 标按照III类要求。 水库作为韶关市区应急和备用饮用水水源地;苍村水库作为韶关市区应急水源地;沐溪水库近期作为韶关市区应急水源地,远期作为备用水源地。 曲江区苍村水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全部库饮用水源一水域,水质保护目标为Ⅱ曲级保护区 类。 江区 曲江区苍村水各汇水河流汇入口向上游库饮用水源二延伸6000m的水域,水质级保护区 保护目标为Ⅱ类。 规划将韶关市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上200m区武江饮用水范围以内的陆域范围。 水源地作为曲江区的一、二级水域保护区周围山备用饮脊线以内的陆域范围(一级用水水保护区陆域范围除外)。 源地。 规划将浈江判官塘河段作为南雄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瀑布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下瀑布水库水源水库正常水位线以上200m全部水域,水质保护目标一级保护区 范围以内的陆域范围。 为Ⅱ类。 南瀑布水库各汇水河流及其水库全部集雨范围内的陆瀑布水库水源雄支流,水质保护目标为Ⅱ域范围(一级保护区陆域范二级保护区 市 类。 围除外)。 取水口下游100m至上游浈江判官塘水该河段两岸正常岸线向陆上边岭人行桥处河段,水源一级保护区 纵深50m内的陆域范围。 质保护目标为Ⅱ类。 23

(三)全面推进污染控制,确保环境质量改善

1. 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

2006年~2010年和2011年~2020年期间的水环境污染控制要求详见表2-4-1,水污染控制工程规划方案如下:

(1)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市区、县城、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配套建设污水输送管网,严格污水处理厂尾水达标排放。

至2010年,全市新(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共27座,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达29.5万吨/日,其中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5.5万吨/日,韶关市区(浈江区、武江区)污水处理率达70%,县(市)级以上城区(含坪石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总污水处理率为64.8%。17个中心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模为2.8万吨/天。

至2010年,污水处理系统需新增投资5.55亿元(累计投资10.2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投资2.22亿元(累计投资4.1亿元),截污管网建设投资3.33亿元(投资6.1亿)。

至2020年,全市新(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共28座,生活污水处理规模达47.0万吨/日,其中新增规模17.5万吨/天,韶关市区(浈江区、武江区)污水处理率达85%,县(市)级以上城区(含坪石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总污水处理率为81.8%。17个中心镇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规模为4.9万吨/天,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7%。

至2020年,污水处理系统需新增投资9.2亿元(累计投资19.5

34

亿),其中,污水处理厂投资3.5亿元(累计投资7.5亿元),截污管网建设投资5.7亿元(累计投资12亿元)。

表3-3-1 韶关市区及各县(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

污水处理厂 已有规模建设 名称 (万吨/日) 性质 韶关市第一 扩建 1.5 污水处理厂 韶关市第二 6 扩建 污水处理厂 韶关市第三 污水处理厂 曲江区 污水处理厂 乐昌市城区 污水处理厂 南雄市区 污水处理厂 仁化县城区 污水处理厂 始兴县城区 污水处理厂 翁源县城区 污水处理厂 新丰县城区 污水处理厂 乳源县城区 污水处理厂 坪石镇城区 污水处理厂 合 计 0 1.25 1.25 1.5 0 1 新建 扩建 扩建 扩建 新建 扩建 2010年 (万吨/天) 1.5 11(扩建5) 0 3.25(扩建2) 3.25(扩建2) 3(扩建1.5) 1(新建1) 1 2020年 (万吨/天) 3(扩建1.5) 11 4(新建4) 6(扩建2.75) 5(扩建1.75) 4(扩建1) 2(扩建1) 2(扩建1) 厂 址 十里亭金凤坪 武江区西河镇 村头管理区 西联老石灰厂 以北 马坝镇阳岗村 开发区黄坑乐发水泥厂路口 全安镇三枫 电站旁 城南郊群乐村 太平镇狮石下 东坪湖 (工业开发区西边) 丰城镇城 东村鬼子口 大围队(翁中宿舍区南) 坪石大桥东北端 0 新建 1.5(新建1.5) 3(扩建1.5) 1.5 0 0 14 扩建 新建 新建 1.5 1.5(新建1.5) 1(新建1) 2.5(扩建1) 2.5(扩建1) 1.5(扩建1.5) 29.5(新建扩建15.5) 47.0(新建扩建17.5) 表3-3-2 中心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序号 1 2 3 4 中心镇污水处理站名称 廊田污水处理站 梅花污水处理站 大桥污水处理站 桂头污水处理站 2010年规模 (吨/日) 1500 2500 1500 2500 2020年规模 (吨/日) 2000 4000 2500 4000 纳污水体 武江支流廊田河 武江支流梅花河 武江支流杨溪河 武江乐昌城至犁市河段 35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乌径污水处理站 黄坑污水处理站 珠玑污水处理站 马市污水处理站 顿岗污水处理站 长江污水处理站 董塘污水处理站 大塘污水处理站 江尾污水处理站 翁城污水处理站 回龙污水处理站 马头污水处理站 合 计 2500 1500 2500 2000 1500 1000 2000 1000 1600 1500 1500 1000 27600 4500 3000 4000 3500 3500 1800 3500 2000 3500 2000 3500 1500 48800 浈江江西省界至 南雄市区河段 浈江支流黄坑河 浈江支流珠玑河 浈江古市至沙洲尾河段 浈江支流罗坝河 浈江支流锦江上游段 浈江支流董塘河 浈江支流大塘河 翁江支流涂屋河 翁江支流横石河 翁江支流青塘河 新丰江干流 本规划对城市污水处理的处理工艺原则上全部采用二级以及以上处理级别的处理工艺,且有消毒工艺,必要时有除磷脱氮功能。除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南雄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和曲江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标准不低于DB44/26-2001的二级标准外,其余全部污水处理厂(站)执行DB44/26-2001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还应根据收水范围的实际调查污染源结果给予相应增加和调整,特别是考虑可能接纳的工业园区和产业转移园区污水排放量的要求。

(2)建设污水厂污泥处臵工程

如污水厂污泥重金属含量基本满足农肥的要求,考虑建设干燥制复合肥的处臵工艺;如污水厂污泥中含重金属超标严重,则选择进行干燥或焚烧处理;对于县(市)城区、镇污水厂的污泥采用卫生填埋池处臵方式。

36

2020年前,拟建设一座污泥资源化处理中心,处理含水率80%的污泥约150吨,主要负责韶关市区污水厂处理厂污泥的处理,采用污泥干化+焚烧工艺,项目总投资约5500万元。

(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

到2010年,基本完成全市20户以上污水直排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集中村的雨污分流,实现这部分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到2020年,在2010年收集和处理直排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村生活污水的基础上,污水得到回用。

对上述污水能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应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系统处理.对难以纳入的,则选择采用适合实际的处理方式。

(4)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保护工程

实施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保护工程。至2010年,重点解决农村饮用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含氟量、含砷量超标、饮用水有机物污染等问题,农村集中供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新增工程投资1500万元;至2020,农村集中供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新增工程投资3200万元。

(5)工业点源水污染控制

工业点源通过加强“一控双达标”,重点引导企业实施污染预防,综合利用。采取的主要发展对策和措施包括:

①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理念,扶持相关产业发展,建立区域性生态产业链,减少废水及污染物排放量。

②优先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手

37

段,降低单位工业产值废水和水污染物排放量。

③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75%;至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

④鼓励工业废水的集中处理,严格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工业废水厂内治理不能达到标准或总量控制要求的,必需引入片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深化处理。

(6)综合控制面源污染

加大城市路面清扫力度,禁止向雨水口倾倒污物,减少汽车尾气和大气飘尘,选用合适的屋面材料,严格建设工地环境管理,减少裸露地面加强绿化,减少工地扬尘和沙土流失,控制城市面源污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集约化的农业清洁生产和实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7)综合整治受污染河段 ①浈江韶关市区河段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治理浈江两岸工业污染源,沿河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废水中各项污染物达到DB44/26—2001中规定的排放标准,对限期不能完成达标任务的企业,实行关、停、转、迁。

在完成南雄市区、始兴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70%的基础上,2010年仁化县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南雄市区及始兴、仁化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

38

实施东堤路改造工程,通过合理拆迁、堤围砌护、铺设排污管道等措施,敷设两岸雨污管、截流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开展武江区林桥坑、曲江区梅花河综合整治。治理区域工业污染源,实施筑堤、截污、清淤和绿化工程。

完成已关闭的临江采石场复绿工程;2010年,浈江上游南雄、始兴两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提高浈江沿岸各县市区森林覆盖率,按照省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实现活立木蓄积量年递增3%的目标。

建立孟洲坝水电站及浈江河各梯级电站统一的调度机制,保证各电站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下泄流量。

②武江市区河段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要求,实行合理的流域工业布局和产业调整。对可能造成较大环境影响的区域开发项目、重大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沿岸各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审批制度。

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整治力度。武江河沿岸所有工业企业污染物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重点企业安装废水在线监测系统。对限期内不能完成达标任务的企业,依法采取关停、搬迁等强硬措施。

开展韶关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韶关市第二污污水处理厂二期、乐昌市乐城镇污水处理厂二期、乐昌市坪石镇、乳源县桂头镇、浈江区犁市镇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完善相应的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确保到2010年浈江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超过60%。

39

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保护。提高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武江河流域力争到2008年8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

对位于武江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沿岸的3个煤场,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清理、关闭武江沿岸所有煤场。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依法责令所有饮食船只上岸经营,并配套完善废水处理等环保设施。

建立孟洲坝水电站及武江各梯级电站统一的调度机制,保证各电站下游河道的最小生态下泄流量。

建立重大污染事故的防控体系。制定污染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建立跨省污染事故信息通报制度。

(8)流域水土保持建设项目

治理南雄盆地、大宝山矿区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建设一批水土保持开发建设区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到2010年全市50%以上农户用上沼气,封山育林。建设目标是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有沟浊和崩岗的地区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采取封育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区域地带性森林植被。增强森林保持水源的防护功能。规划建设水土保持林3.41万公顷,其中封育2.27万公顷,改造1.14万公顷。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规划见表3-3-3。

40

表3-3-3 水土保持林建设工程规划表

规划期内建设任务 单位 水土保持林面积 封育 22694.0 3536.4 542.6 454.1 600 3913.1 486.8 5763.9 1490.6 270 5336.47 300 改造 2006-2010年 4622.5 600 100 100 150 700 109.5 1239.3 320.5 56 1147.2 100 2011-2020年 12084.7 1168 191 127 195.5 1256.6 133.9 1642.7 424.8 74.4 6820.8 50 韶关市合计 曲江区 武江区 浈江区 仁化县 翁源县 乳源县 南雄市 始兴县 新丰县 乐昌市 市属场 75853.3 11788 1808.8 1513.7 2170.5 13043.7 1622.8 19213.1 4968.6 896.1 17787.8 1040.2 2.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2006年~2010年和2011年~2020年期间的大气环境污染控制要求详见表2-4-1,拟采取的工程方案和措施如下:

(1)重点控制区域和重点控制行业

韶关市5家重点企业2004年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达53417吨,占韶关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9.8%,分别分布在曲江区2个、乐昌市2个、浈江区1个,大气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的重点区域为市区的曲江区和浈江区、以及乐昌市。

重点控制火电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废气排放及市区的机动车尾气排放。

(2)优化能源结构

41

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重,积极发展水电,推进沼气利用和发电,适度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

到2010年,全市范围内尚未配套建设脱硫设施的企业,其燃煤和燃油含硫量控制在0.8%以下,达不到要求的必须配套使用固硫剂或脱硫剂。

从现在起按人口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煤气或液化石油气厂,实现2020年城镇居民燃气率达到100%,农村居民燃气率达到50%以上,从根本上控制居民大气污染源。

(3)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硫

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关键是控制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并兼顾工艺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硫。

①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型发电机组

关停所有在“以大代小”项目中被替代的机组以及已办理退役手续或运行年限已超过25年的机组;关停服役期满的、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单机容量2.5万千瓦及以下的凝汽火电机组;关停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中压、低压常规燃煤、燃油机组和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机组。关停的小火电机组可依照规定进行热电联供改造。淘汰耗煤量大于600g(标煤)/KW的燃煤火电机组。到2010年逐步淘汰不能满足环保要求的10万千瓦以下燃煤发电机组,提高火电厂能源利用率。

②现有火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设施

现有火电厂必须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

42

保护工作的决定》,限期配套安装烟气脱硫设施。从2007年起,对12.5万千瓦至30万千瓦机组必须配套建设脱硫设施。

2009年,关闭坪石发电厂一、二期机组,关闭韶关电厂8#、9#机组,关闭韶关钢铁厂15吨转炉4座。2009年,完成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2#热电站烟气脱硫脱硫工程、4号烧结机脱硫工程、第二热电站220t/h锅炉掺烧焦炉煤气改造工程;完成韶关市坪石发电厂有限公司(B厂)三期机组半干法脱硫工程;完成韶关冶炼厂冶炼二系统硫酸二转二吸工程、冶炼二系统烧结机头烟气脱硫工程、冶炼一系统烧结机头烟气脱硫工程等。

表3-3-3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程与方案

序号 企业名称 2005年SO排放量(吨/年) 36316 2削减方案 关闭8#、9#机组 ①关闭15吨转炉4座 ②1#、2#热电站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程 ③4号烧结机脱硫工程 ④第二热电站220t/h锅炉掺烧焦炉煤气改造工程 ①关闭一、二期机组 ②三期机组实施半干法脱硫工程 削减后排放量(吨/完成时间 年) 1 广东省韶关发电厂 14285 2009年 2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4140 11000 2009年 3 4 韶关市坪石发电厂有限公司(B厂) 韶关冶炼厂 5694 3086 6000 2009年 10119 ①冶炼二系统硫酸二转二吸工程 ②冶炼二系统烧结机头烟气脱硫工程 ③冶炼一系统烧结机头烟气脱硫工程 2009年 ③控制工业炉窑二氧化硫排放。

按照国家经贸委要求,分期分批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的各类工业炉窑,积极发展低能耗、轻污染或无污染的炉窑。工业炉窑应优先考虑使用电、气体燃料、低硫油、优质低硫煤、洗后动力煤或固硫型煤,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采取上述措施后仍不

4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c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