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吉林大学专业综合课(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业务)复试实战预测五

更新时间:2023-04-18 21: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57 页

目录

2018年吉林大学专业综合课(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业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2)

2018年吉林大学专业综合课(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业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12)

2018年吉林大学专业综合课(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业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23)

2018年吉林大学专业综合课(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业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33)

2018年吉林大学专业综合课(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业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45)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57 页 2018年吉林大学专业综合课(新闻传播学理论与业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8复试学员内部使用,终极模拟预测押题,实战检测复试复习效果。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概念题

1. 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

【答案】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力一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使受众了解小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②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③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2. 知情权/知晓权

【答案】从广义上看,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也是人的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从狭义上看,知晓权是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也意味着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负有信息公开的责任和义务。

3. 人际传播

【答案】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有:

①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②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③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④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4. 传播

【答案】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过程。把握这个定义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57 页 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社会传播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5.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6. 抽样调查法

【答案】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7. 信息爆炸

【答案】信息爆炸是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它主要体现为人类拥有的信息量以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倍增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的现象。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其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推动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8. 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f 睡觉的时间了。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二、简答题

9. 简述媒介批评的内容和力一法。

【答案】(1)媒介批评的含义

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一一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2)媒介批评的内容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57 页 ①广义的媒介批评是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分析和评判。

a.文化层面。这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与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如传播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等。

b.本体层面。这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这方面包括传者和受众研究、传播工具研究、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等等。

c.现象层面。这是指大众传媒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各种信息一一新闻节目、天气预报、经济信息、文艺节目、商品广告、流行歌曲和时装表演等等。

②狭义的媒介批评,是指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如新闻报道、文艺节目、通俗音乐、商品广告等的批评。

(3)媒介批评方法

①以评判(evaluation )作为求知的方法。大众传播媒介不是一套“客观的”或中性的事实,而是社会成员主动的创造,其中隐含着信念和目的。因此,在批评大众媒介时,分析和阐明大众媒介所创造的价值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指导和解释生活的意义。

②以解释(interpretation )作为求真的方法。大众媒介产品是意识形态的产品。但大众媒介文化产品的表层往往经过了精美的“包装”,使特定的意识形态被掩埋。批评家揭示与剖析表层信息背后的意义和内在的涵意。目的在于使一般的受众从“意义的消费者”,转变成为“意义的生产者”。

③以批判(Criticize )作为求善的方法。本质上,媒介机构是工业与商业的组织,以工厂装配线的方式生产文化产品,目的是扩大利润。批评家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批判,以否定性的思考,透视媒介中的物化关系,激起受众独立判断能力,使其避免沦为商品化媒介下的牺牲品。 10.怎样才能使编码与译码两者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

【答案】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号或代码。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指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编码与译码的连通过程实质上就是简单的传播过程。要使编码和译码达到协调一致的理想状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传播的“线路”必须通畅,传受两者要乐于沟通和交流,且无噪音干扰。

(2)用于编码和译码的“代码本”(符号系统)必须为双方所熟悉并顺利使用。

(3)符号形式(符号具)与符号内容(符号义)必须基本对应。

(4)符号、表述和文本所承担的负载、传送信息的任务必须分别加以明确规定。

(5)编码和译码必须遵循社会公认为的规则(如符合语法、逻辑和情境)。

事实上,即便如此,传播者传送出去的符号化的信息,也很难在接受者的大脑里得到原原本本的再生和呈现,因为影响编码与译码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11.从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出发,举例谈谈“第三人效果”和“第一人效果”所起的作用。

【答案】(1)第三人效果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57 页 ①第三人效果的提出及内容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fect ),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二人效果的作用》中提出。他认为第二人假设似乎是一种普遍观点的变体,这种观点认为一些事件在社会层面(对其他人)上的影响与个人层面(对我)上的影响大相径庭,前者的影响要比后者大。

戴维森通过分析二次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一些心理战方面的事例,提出为什么对手的传单如此有效的问题,对此提出了“第三人效果假设”,即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果,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而言,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是“我”或“你”,而是“他们”,即第三人。

②第三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而且无论是否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如在网络游戏传播过程中,受众往往因其对网游爱好和喜爱的程度,忽视了网游本身的暴力因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受众认为自身所遭受的网游暴力干扰要远小于网游暴力对于其他玩家的影响,而网游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正是利用了此种第三人效果来获取暴利。

(2)“第一人效果”

“第一人效果”是在“第三人效果”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新闻学界研究热点,西方对此研究较多,但是近几年中国学界较少有关与此方面的著作。

①含义

“第一人效果”又被称为“反第三人效果”,它是指当受众接受符合社会期待、能够引起人们正面感情的信息时,倾向于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大于对其他人的影响。

②“第一人效果”的作用举例

例如,在调查中发现,某些公益广告会改变人们自觉的行为。关于乘坐地铁电梯时应该“左行右站”,手扶电梯等,在看过此公益广告的人中,大部分都会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表现,从而自觉的遵守这一准则。

关于第一人效果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从心理学角度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同时,鉴于研究过程中的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第一人效果研究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一步的从理论到现实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究。

12.简述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的含义。

【答案】媒介受众有三重分身: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

(1)预估受众

预估受众或称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凭经验与直觉及粗疏的评估而预期的受众。它在传播者的意识或潜意识里“作为假想读者的肖像”出现,影响或参与了信息的编码和播报。辨识预估受众或根据经验,或采用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由十预估受众、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c4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