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全册同步练习含解析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11 08: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2018年高一语文必修二

全册同步练习

目录

同步练习1荷塘月色(1) 同步练习2荷塘月色(2) 同步练习3故都的秋(1) 同步练习4故都的秋(2) 同步练习5囚绿记(1) 同步练习6囚绿记(2) 同步练习7《诗经》两首(1) 同步练习8《诗经》两首(2) 同步练习9离骚(1) 同步练习10离骚(2)

同步练习11孔雀东南飞 并序(1) 同步练习12孔雀东南飞 并序(2) 同步练习13诗三首(1) 同步练习14诗三首(2) 同步练习15兰亭集序(1) 同步练习16兰亭集序(2) 同步练习17赤壁赋(1) 同步练习18赤壁赋(2) 同步练习19游褒禅山记(1) 同步练习20游褒禅山记(2)

同步练习2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 同步练习2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2)

I

同步练习23我有一个梦想(1) 同步练习24我有一个梦想(2) 同步练习2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同步练习26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

II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1 荷塘月色(1)

本同步练习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倩影(qiàn) 羞涩(sè) ..B.袅娜(nuó) 畸形(jī) ..C.敛裾(liǎn) 数落(shǔ) ..D.独处(chǔ) 藻饰(zǎo) ..

笼着(lónɡ) 含情脉脉(mò) ..颤动(zhàn) 蓊蓊郁郁(wěnɡ) ..丛生(cōnɡ) 不屑一顾(xiè) ..乍看(zhà) 令人咋舌(zé) ..

【解析】 A项,笼:lǒnɡ;B项,颤:chàn;C项,丛:có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①芯片领域的一位专家说:“中国芯片的发展必须要两条腿走路,既坚持自主创新,寻求突破,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要开放合作,抛砖引玉。” ....

②在芯片研发上,我们要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亦步亦趋,最后完成超越。 ....

③为招揽中国游客,春节期间,全球商家打出种类繁多的“春节牌”,红灯笼、生肖狗等中国元素在国外的大街小巷俯拾即是。 ....

④苏轼将自己的深情厚谊和仕途坎坷的身世之慨倾注于几首悼亡词中,流露出无限的凄凉伤感之情,感人肺腑,令人不忍卒读。 ....

⑤法治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法治中国,不仅是庙堂之论,还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自觉守....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⑥日前,2018年新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各具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里交相辉...映,久久不散。 .

A.①②③ C.①③⑥

B.④⑤⑥ D.③④⑤

【解析】 ①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②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③俯拾即是:形容数量多又容易得到。符合语境。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符合语境。⑤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符合语境。⑥交相辉映:形容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不能用来形容歌声。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的”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僻)

1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解析】 C项,“总”表示作者揣测的语气。

4.下列句子中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具有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C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解析】 例句与C项皆为通感,A、B、D三项都是比喻。

5. “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3分)( D )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

B.这淡淡的月色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解析】 一定要联系语境,联系当时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

6.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示例)悠悠白云下,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要求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次,显性要求就是题干要求的基本句式和修辞要求,而隐性要求是“意谐”,即所描写的对象中心突出,语意通畅。

7.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品味下面的句子,然后仿照其修辞手法写一句话。(5分)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示例)突然映入眼帘的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2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题干要求“仿照其修辞手法”,所给例句为通感手法,是以听觉写视觉,作答时,要注意这一点。

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衰 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题败荷 [元]王 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8.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E )

A.两首诗都写的是秋季到来后的“残荷”景象,但在表现“残”这一特点上有所不同。

B. 白诗主要写了霜露中荷花将落未落、雨后风中荷叶被吹干的情境,通过描写荷花败落前的“萧条”,让人不禁想象花凋叶落后的景象。

C. 白诗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了秋天的肃杀,“白露”“凉风”突出了环境的冷寂,还未“残”的花,刚刚吹干的“叶”,衰败之景跃然纸上,尽显工笔细描的艺术魅力。

D.王诗先写荷花曾经花开十里、飘香十里的盛景,又写荷花如今在秋风中凋零的景象,通过前后的对比来突出荷花败落的凄惨。

E.王诗三、四句中,“芳菲”指美好的花朵,也可引申为美丽的女子,“客”点明她客居在外的身份。就全诗而言,过去的美好情景与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对比最为刺痛人心。

【解析】 通读这两首诗,找出白诗“花不残”“叶初干”和王诗“凋零尽”的特点,分析时要扣住具体诗句。C“工笔细描”表述有误,诗中的语言是没有雕饰的白描手法。E“芳菲”不是代表美女,后面的“客”也不是“她”而是客居的他乡诗人。

9.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1)白诗后两句议论抒情,诗人将“无人解爱”与自己“更绕衰丛一匝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之惑:为什么别人不爱凋零的荷花?从而抒发了自己对萧条景色的喜爱之情;(2)王诗最后两句由写景引向写人,诗人由残荷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客居身份,“却送秋声到客衣”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的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的怀念和对自己现在处境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白诗可从“无人解爱萧条境”来分析,王诗可通过对荷衰败前后变化的描写来加以鉴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

3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0.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本节第一段是按照光到影,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塘上月色的。 B.描写景物的时候突出表现了塘上月色素淡朦胧之美。

C.《西洲曲》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修辞方法。 D.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解析】 C项,《西洲曲》一诗中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11.文中画线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这两句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在大动乱面前,他不知如何是好,心里越发不宁静。 12.根据诗歌内容,谈一谈《西洲曲》描绘了一位什么样的女子?(6分)

答:《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和自己喜欢的人相亲相爱,心地和行为都是纯洁的。

4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2 荷塘月色(2)

本同步练习共2页,满分28分,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导学号 30994211

瓦下听风 彭家河

瓦是乡村的外衣。

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

在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

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椽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檩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椽子则是柏木板,年辰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

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家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拋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

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

一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最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时节或者霜雪天气,

5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如春。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

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

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24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第二段写故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与自己早生华发对比衬托,抒发了故乡依旧在、年华易消逝的感叹。

B.“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句运用借代手法,表现了一个长久远居于他乡之人对瓦的亲切感,回故乡的迫切感。

C.本文描写具体细致,表明作者对故乡生活十分熟悉,如凭借瓦上的不同声响就知道房顶上的过客是无聊的猫还是心慌的老鼠。

D.结尾与开头呼应,写一辈一辈的孩子长大后走出大山、没有多少闲暇回老家,但相信他们终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揭示了主题。

【解析】 B项,“回故乡的迫切感”错,联系原文“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这里表明长久没回家,心里惦念着家,只要家还在,心里就踏实了。

2.文中写听瓦与风说些悄悄话。瓦与风都说了些什么话?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5分)

答:地里的庄稼、河里的鱼虾、山上的花木等家乡田野的故事;一年四季外面社会变化的小故事;瓦与风彼此不理解而闹矛盾的故事。

3.文以“瓦下听风”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①瓦是乡村建房的材料,是乡村的象征;②瓦是乡村的外衣,严严实实、一丝不苟盖在房子上,遮风挡雨;③瓦是乡村的守护者,默默不语,任劳任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④风是在外工作的人们的象征,有开阔的眼界,有广博的见识,或者有奢华的生活。⑤瓦下听风,就是听风在房顶与瓦彼此述说心里话,听到乡村内外有趣的故事,听出了一种怀乡之情;⑥瓦下听风,听出了一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特点,经历一种人生并过好自己的人生的道理,不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导学号 30994010

6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松堂游记(节选)

朱自清

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 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林,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3分)( C )

A.松堂原是一处人迹罕至的故园而已,很容易引起人们悼古伤今的落寞情怀,而作者朱自清却用俭省的笔墨勾画出一幅神韵天成、灵思独具、真趣盎然的松堂美景图。

B.作者从层次的深浅、地形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色彩的浓淡、建筑的参差等方面来烘托映现松堂的景色。

C.作者对松堂晚上的黑暗达不到郭沫若在《夜步十里松原》诗中所描写的那种“够阴森森的味儿”的情景,而感到遗憾。

D.文章最后“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一句,惊破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幻梦,流露出尘世难以超脱的淡淡惆怅。

【解析】 C项看似惋惜实景的阴森不如郭诗的诗境够味,实是曲言松堂的黑暗恰到好处:既有暗夜的朦胧静谧之美,而无阴森可怖、空旷孤寂之感。在这里,作者之所以如此精细地实写松堂的夜色,目的

7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是求得通篇意境和意趣的协调和谐。

5.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松堂“高大轩敞”的特点的?(5分)

答:以“亭亭直上”的松树从视觉上衬托松堂外观的高大;以人的身量的短小从自身的感觉上反衬松堂内部的轩敞;以晚上烛焰的怯怯从拟人化的物的情态上借喻松堂的高深宏阔。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解答时要注意从树、人、月亮、烛光等几个角度全面概括分析。

6.本文的题目是“松堂游记”,可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松堂周围的衬景,而对松堂这一主景却写得很少?(6分)

答:作者用大量笔墨写衬景,用虚笔写主景,是一种不同常人的写法,使主景显得含蓄,从而描写出景物所蕴含的神韵,以达到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解析】 朱自清在游松堂时正值盛夏之际,作者到松堂来正是来寻求凉爽的,而松堂周围的凉爽环境,正好可以使作者寄情山水暂忘尘俗的闲适心境为之一舒,从而充分领略到松堂寻常景物中所蕴含的真趣,所以作者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8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6 囚绿记(2)

本同步练习共2页,满分28分,时间3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导学号 30994033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为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使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织,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徒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绿了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为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地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了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24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A.第3段写作者黎明时候的独特感受,能闻声而见色,见色而闻声。见人所未曾见,闻人所未曾闻,言人所未尝言,因思维独步,而自然出新。

B.第4段写作者夜里听染绿的声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表达了寻求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结尾说“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了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回归大森林,融入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D.散文以“染绿的声音”为题颇为新颖,绿色有声,令人费解。这染绿了的声音却是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翻然出新,不落窠臼。

【解析】 C项,错在“回归大森林”,应该是赞美绿色的生命力。

2.结尾段中作者说“??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请写出“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6分)

(1)“清纯的自然”的含义:没有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 (2)“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没有尘嚣侵扰的社会生活。

【解析】 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含义。“清纯”本来是形容人的,在文中指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环境。后一个“人生的大自然”侧重宁静的没有世俗观念的人生,不是狭义的在自然环境中生活。

3.第3段作者在写“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之前,先谈到“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白雪、流泉、春花秋菊,分析这样行文的作用。(5分)

答:(1)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和听觉联系起来,突出绿色森林的特点,引起读者兴趣。(2)写白雪、流泉、春花秋菊是为后文写森林做铺垫,这样行文前后呼应,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染绿的声音。

【解析】 虽然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是并非不讲究结构的严谨。解答时注意从两方面回答,一是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二是句子本身表达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导学号 30994034

槐树记 李汉荣

我小的时候,老家门前的这棵槐树也还小,比我高不了多少,我把槐树当作我的哥哥。

早上起来,我首先跑到槐树跟前,站直身子,与我的槐哥比个子,我的个子自然是比不上槐哥的。槐哥呢,一点也没有因高我一头而得意忘形,只是静静地站在我面前。

我喜欢槐哥的安静,安静里,有天宽地阔的心境;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就那么一身绿色,一身清爽,顶多还有几声鸟叫,一弯素月相伴,却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读怎么耐读。

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说给槐哥,他总是耐心地听。有时,他感到必须对我说点什么的时候,总是把翠绿的叶子一片片展开,把写在“手心”的每一个字放在我的眼前,让我反复阅读。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总是明亮、绿意、温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芳香。

后来,我偷偷爱上了一个名字散发着淡淡青草香的女孩。但这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大事,又是怎样神秘和圣洁的事,就如一个人赤着脚向着一片纯白色的雪地走去,既害怕踩脏了那片雪地,又忍不住走向那梦

25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境般的洁白。在一个静静的月夜,我对槐哥说了我心中的秘密,我看到槐哥也和我一样忧郁了起来,我明白了,槐哥也愿意分担我在春天的苦涩。我情不自禁地拿出小刀子,在槐哥身上刻上了那个名字。为保密起见,我特地站在凳子上,在树的高处,郑重地,一笔一画地刻上那个美丽的名字。槐哥,成了我初恋的纪念碑。

后来,槐哥就越长越高了,高出屋檐,高出屋顶,高出烟囱,高出柳树,高出榆树,高出杨树,高出那本来就很高的椿树,高出我青春的心跳能够触及的那部分天空。渐渐地,我只有仰起头才能看见槐哥那高高的树冠。

我知道,槐哥不愿我老是守在他旁边画一些重复的笔画,槐哥自己也看见了比屋檐和屋顶更高的天空。于是,我走出了家门。

几十年后,我回到故乡时,槐哥已长成参天大树,样子也有点苍老了。面对他,我只能仰望。但他分明还是认识我的。我站在他跟前,立即就嗅到了他内心里的清香。多少年来,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而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我们总是在太多的污浊里游走、捕获,成熟着和成功着,渐渐忘记了我们也曾经那么纯真和美好过,直到污浊将我们改造成另一种生物。

此刻,我呼吸到了槐哥内心里保存的动人的清香。我在心里叫了一声:我的好槐哥啊!为我洗心,为我招魂啊!

我的槐哥不说话,憨厚地站着,站在他一直站的地方,我的槐哥,已经把这片土地站成了芳香的磁场。 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我忽然记起了多年前我刻在槐哥身上的名字,那个美丽的名字,那个春天的秘密。

槐哥,你把那个动人的名字一直藏在身上,不停地带向高处,不停地向天空奔跑,仿佛要把她放在月亮上,放在天上最坚固的“大理石”上。

我终于明白,我此时仰望的已不只是一棵树,我在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

在似乎不懂生命的时候,我们用透明的心、真挚的忧伤,创造了最初的秘密和童话;那时候,我们站在世界的低处,战栗着,小心保存着自己露珠一样透明的心,它如此干净,如此珍贵,如此脆弱易碎,世上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它,以致有多少青春的宝物都摔碎了,散落了,消失了。

所幸,我的槐哥为我保存了我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一直把它托举在好似蓝宝石的天上。 我在仰望,一个正在老去的人,如今回过头开始仰望他早年的童话。

(选自《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

A.“槐树”既有实在的意义,又有虚化的意义,一方面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实体,另一方面又是被赋予了特定社会意义的某种象征。

B.“槐树”既是作品的主要形象,又是全文的线索,作品的主题主要就是通过它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材料也是围绕它组织的。

C.世上没有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露珠一样透明的心,以致太多的青春宝物失落了,可见保持着透

26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明的心是多么难能可贵。

D.“初恋”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也是“我”仰望的“童话”的内容,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

【解析】 “初恋”是一个虚化的意象,表现的是生命应有的质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爱情”;另外,“对‘初恋’的回忆含蓄地表达了‘我’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理解有误,对“初恋”的回忆只是“我”对“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的呼唤,没有体现出“不能兑现爱情的遗憾和苦涩”。

5.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5分)

答:如今的槐树已长成苍老的参天大树;槐树对纯真的坚守涤荡着“我”内心的污浊,让“我”重新审视生命;从槐树身上,“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生命应有的伟大与崇高。因此,“我”对槐树充满了敬意。

【解析】 从“槐哥”到“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已苍老的槐树的敬意更深一层。第八、九、十段是回答本题的关键段,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相关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6.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的深沉感慨,并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记忆称为“早年的童话”。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认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示例1)我赞同作者的认识。树时刻都保持着自然的本色,而我们人类,在年少时期尚能拥有纯洁的心灵,保持自然的品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俗的同化,在所谓的成熟和成功中,渐渐地抛弃了初始的纯真和美好,成了社会的而非自然的人。

(示例2)我不赞同作者的认识。树本无情,所谓精神和境界都是人强加于它的。进取是生命的主旋律,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不断地抛弃幼稚和单纯,这样才能走向成熟和成功;如果永远停留在年少阶段,人生将永无建树,社会将毫无进步。人在垂暮之年留恋年少时的岁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发出如作者这样的感慨,其实是对成长的一种误解。

【解析】 从文本看,作者的感慨建立在人与槐树的比较上,建立在“成熟着和成功着”的人与青春时代的人的本性的比较上,建立在将槐树人性化的基础上,因此,如果赞同作者的认识,可以从文中归纳概括出作者发出深沉感慨的原因,即人在成熟的过程中失去了最初的纯真与美好;如果反对作者的认识,同样应从文中筛选出相应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阐述自己的理由,如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等。

27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同步练习7 《诗经》两首(1)

本同步练习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36( C ) A.愆期(qiān) 垝垣(huá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D.桑葚(shèn) 棠棣(dì) ..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

【解析】 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37( A )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内心痛苦的样子 .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斯:语气词,无实义 .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即:就 .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爽:过错 .【解析】 “孔”意为“很”。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38( B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解析】 A项,上句:介词,把;下句:连词,来。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上句:连词,与“且”搭配使用,又??,又??;下句:副词,已经。D项,上句:动词,想;下句:语气词,无实义。

4.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 30994039( B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了那种失望、失落以及与抛弃他的“氓”一刀两断的坚定态度。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解析】 B项,应为“比”的手法,以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迷爱情。

28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 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这首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所作。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D ) A.诗题“怀古”,实际并未怀古,而是借泛游楚江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B.诗中“微阳”“猿啼”“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 C.尾联写诗人想起了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于是感慨丛生。

D.尾联中“竟夕”写自己在傍晚时分竟然产生了悲秋之情,有出乎意料的意味。 E.全诗风格清丽婉约,感情细腻低徊,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解析】 A项,“实际并未怀古”不正确,诗人凭吊屈原,照应了诗题的“怀古”。D项,对“竟夕”的理解不正确,“竟夕”的意思是“整个晚上”,也并没有“出乎意料的意味”。答D给3分,答A给2分,其它选项不给分。

4.颈联被认为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联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答: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2分)“广泽生明月”,广阔的洞庭湖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写出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该句以动写静,表现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谧;(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2分)(意思对即可,答白描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渲染”“衬托”“白描”等方面。结合题干提问角度,先答出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11分)导学号 30994047

重 阳 高 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 ①华:白发。②已:停止。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即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BC )

34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A.首联“两鬓华”表达了诗人对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 B.颔联“百年将半”抒发了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

C.颈联将“白衣”和“乌帽”突出表现家贫路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 D.尾联通过景物描写表现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E.全诗风格清微婉约,感情细腻低回,语言含蓄蕴藉,别具特色。

【解析】 通读全诗,从中品味出诗人的情感。BC两项表达的的感情应该互换一下。 6.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6分)

答:①用典。“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②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③对比。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

【解析】 这首诗首联“东篱空绕未开花”中的“东篱”应是运用典故,“未开花”“噪暮鸦”这些景物描写中又暗含着诗人的情感,而“独坐”则主要运用了对比。作答时,要注意分析表达效果。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导学号 30994048

贼平[注]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 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

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E )

A.首联交代诗人和友人当年同时离家避难,如今诗人送友人“独北还”,形成鲜明对比。 B.诗人先写和友人的遭遇,后面则写想象中友人北还的情景,这是典型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C.颔联首句虚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实写“旧国”青山如故。

D.尾联想象友人“北还”途中看到景物侧面表现心中的寂寞、艰辛,同时也有直接写愁容满面。 E.全诗风格清新婉约,感情细腻低回,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情怀,别具特色。

【解析】 C.颔联首句实写流落他乡白发已生,而后句则虚写“旧国”青山如故。E语言含蓄蕴藉,不是直抒胸臆。答E给3分,答C给2分,其它选项不给分。

8.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1)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战争)的痛恨之情。(2)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3)对故国残破的悲痛之情。(4)对友人“北归”旅途艰辛的牵挂之情。(5)对岁月易逝,人生多舛的感慨。

【解析】 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较为复杂的,由于安史之乱,诗人客居他乡,既有对国破的忧虑,又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也有对友人的牵挂。

35

2018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史必修fgg 同步练习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b8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