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57学前教育研究方法(2015版)

更新时间:2023-10-18 2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3657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章幼儿园教师应做什么样的研究 一、方法类型下的广义与狭义研究 看到“研究”一词人们头脑中通常浮现的是科学家在实验的情景或在写字台前握笔思索的情景,这是狭义的“研究”,把研究理解为专业人员(科学家、教授、研究员等)从事的学术性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有高的准入要求,有严格的规范、程序、标准以及专业训练的成长途径。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能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话语,“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研究研究”“这个小朋友值得楚再下结论”,等等。在这些话语中,研究者与合作者、同事间对某些具体事务的商讨、思考、议论、审思、决议、专研、探求,是人们一般的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这就是广义的“研究”。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特点, 同一般的教育研究相比,学前教育研究有如下的特点:从研究对象看,学前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学前教育现象,特别是学前儿童。儿童并非小大人,而是有着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如身心未完成成熟,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心理由不随意性向有意性发展,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特征,晚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阶段,儿童有好动、情绪冲动性大、易受外界影响、自制力差等特点,还有语言表达和理解力低等特点,学前教育研究要适合幼儿这一研究对象的特点,采用的适宜方法,才能获得真实客观的结论。从研究过程看,学前教育研究是理解学前教育现象及规律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和发现学前教育领域内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而用于指导学前教育实践,改进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发展。从研究的内容看,狭义的学前教育研究的范畴是幼儿园里幼儿的行为活动和教师的行为活动。幼儿园里的教学与一般学校里的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幼儿园里的教学不能以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丽是以儿童生活经验的获得与提升为目的。幼儿园教师如何将人类生活的经验转化为被幼儿理解和同化的幼儿个人生活经验,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幼儿园教师应对这一难题既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更需要掌握认识现实中每个一儿自釜的策略手段,这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研究层次、类型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一)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 广义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最高层次为方法论。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前提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领意义的方法论。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总体来说它受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本体论、哲学知识论、哲学价值论的制约,这些哲学思想为人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最一般规律提供方法论原理,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认识教育现象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内容是:世界统一于物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多样化的统一;运动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事物的发展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研究的类型 依据学前教育研究的目的,学前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和行动研究五种类型,这些研究类型有的是在探究学前教育领城中的真理性问题,有的是在解决学前教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有的起在为学前教育提供物化产品,有的是在为学前教育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有的是在深入学前教育一线协同工作人员改进工作。 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属于纯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注重于一般知识、普通原理和原则的建立。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未知,发现普遍规律,形成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研究虽然不解决具体问题或特定问题,不能够“拿来就用”,但它能够对教育实际工作提供带有普遍性的指导。例如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就是属于教育研究中有关儿童发展基本‘理论的探讨,它对学前教育依据儿童发展规律施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得出的一般原理和原则,针对某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深入考察某一局部领域的特殊规律,即将一般原理情境化、具体化,然后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应用理论和方法。其研究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促进幼儿早期阅读研究”,就是运用儿童符号认知的一般规律,提出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具体方法。 3.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是根据学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能够直接运就用”的特点。此类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使用作出了具体明确昀规定,并提供可操作的产品,从而可以使产品得到广泛的推广,并且能够方便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例如,研究者在对集中识字或分散识字进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将其成果编成教材、音像制品等,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按图索骥…‘照章行事”的方便。又如,可通过实验研究来设计和开发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教学需要的玩具、教具、教学设备和设施等。而对民族气民间游戏和玩具的教育价值加以探索和开发,使其便于就地取材、继承传统、广泛运用,也是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选题。开发研究是将教育思想、观点、原理等物化在教育产品中,同时提供操作程序与教育技术策略等,所以,开发研究的产品具有能够直接面向教育实践服务的特点。 4.评价研究 评价研究是对学前教育机构、课程、教育计划方案等的价值作出评定判断而展开的研研究对象或现象处于自馈漱态中,表现较真实:研究方法比较便利易行。观察法的特征是以教育现象的自然发展过为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来收集实际情况的材料,感性认识强。学前教育研究中运用观察法也存在着不足,即研究者需等待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出现,比 四、方法分类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一)具体方法的分类方式 学前教育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的分类依据,对方法进行分类。依据研究有无控制性,将方法分为两类,即经验法与实验法。如美国J.D.尼斯比特在其《教育研究法》一书中,依据对变量有无人为控制,将研究分汐实验法与经验法,后者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等调查方法,以及观察方法及个案研究。依据研究场所的不同,将方法分为实验室研究和自然研究。自然研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自然进程进行的研究;实验室研究则是指在人为创造的实验情境下的研究。依据研究所描述的状态,将方法分为三类,即历史法、描述法和实验法。历史法是研究过去的状况,描述法是研究现在的状况,实验法是说明预测未来的状况。另外还有依据收集事实材料的途径,将方法分为历史法(或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方法的划分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并有交叉重叠的情况。特别是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由于教育现象总是错综复杂的,进行学前教育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常需要用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才能右效地解决问题。这里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主要从材料收集的角度对各种方法作简要介绍。 (二)学前教育研究具体方法简介 1.历史法或文献法 历史法或文献法亦称资料研究法,是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来认识教育以及教育思想发展的规律性。它是以研究过去的历史事实为对象,即前人或同代人已经发生的并已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且形成文字的教育现象为对象,主要手段是查阅文献资料。这种方法可用于研究某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发展状况,或研究某个教育家、教育流派的思想和理论观点等。历史法需要在广泛吸取前人(或同代人)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加以吸收消化,进而利用和创新,研究目的在于对当前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研究方法,同时又是任何科学研究所必需的步骤和条件。正是通过对资料的研究分析,研究者才得以确定研究课题与方向。 2.观察法 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指的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对象作周密的观察,同时要求客观、详细地记录,根据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科

学观寮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观察,后者是自发和偶然的,而科学的观察则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研究方向。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周密地了解教育工作中某一方面的现实状况,弄清存在的问题或成绩及其可能的原因,通过调查到的大量事实,概括出教育的规

律性,探求发展趋向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亦称间接观察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地改变或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本书的基本结构 学前教育研究过程由6个环节组成即:①选择研究问题;②查阅文献;③研究设计;④收集资料;⑤整理分析资料;⑥成果表达与评价。这6个环节又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本书知识内容的组织就是按照这样的结构展开的,其基本框架如表1-1所示。 一、方法演进中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纵观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可以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直观思辩的经验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研究处于未分化或狃立状态,人们对儿童及其教育缺乏科学观念,凭经验和直觉臆断来了解学前教育现象。受启蒙运动的影响,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提出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等口号。该阶段的时间跨度为文艺复兴到19世纪前半叶。2.方法整合的多元化阶段19世纪后半叶学前教育研究者逐步发现自然科学研究走向的实验法、测量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下的研究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如只重事实不重价值,只重准确不讲有效,只讲程序不问意义,因而以高扬人文精神的质性研究很快形成了强劲势头,并逐步实现了多元方法的融合。特别是受行动、研究方法生态学运动的推动,目前多元方法的整合已深入人心。 二、方法发展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进步是同整个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紧密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研究方法在思维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为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提供了操作平台。现代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具有如下特点:1.学科研究方法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某种研究方法属于某门学科”的观念已经淡出研究者的思考框架。这是因为学科研究的高度分化又出了高整合,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如几童的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问题都统整在“儿童发展”的视野下。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界线与社会科学界线也越来越模糊。2.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由二岐走向整合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论同一般的教育研究方法论一样,由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走向两种精神的相互融通。著名教育方法学者克瑞斯沃尔在其《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一种整合的趋向》一书中提出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研究链环中的连续体”这一精辟论断。在克瑞斯沃尔的研究连续体中,参与观察为连续体的一极,真实验研究为连续体

的另一极,中间为访谈、问卷、准实验、测量等研究方法。克瑞斯沃尔认为各方法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线,如真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之间就有中间地带,参与观察与客观观察之间也有

中间地带,问卷法与测量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线。克瑞斯沃尔对于学前教育的研究方法提出的连续体观打破了机械主义的方法割裂观。

3.学前教育研究技术的高度专业化从近几年欧美等国学前教育的相关文献看,研究手段与技术出现高度专业化的趋势。 4.主要表现为:统计技术更加依赖于统计软件包的专业化,SPSS、SAS、Liserl、Multilevel Analysis等,这些软件的功篦强大但需专门化学习。目前质性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也有系统化的软件包,常见的软件包有Hypercard 2.0、HyperResearch、Storyspace、Cvideo等。

4.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学运动生态学是19世末在生物学中兴起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儿童是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儿童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行为的变化,都是这个系统中各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布伦芬·布伦纳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指出,儿童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包括微观环境、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与宏观的大系统,人处于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微观环境是指人直接参与其间的环境;中间系统指由多个(可能有的)微观环境同时存在且相互联系作用而形成的新的系统;中间系统的外层为外部系统,发展中的个体往往不直接参与,它是通过各渠道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最外层为宏观系统,指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前面的所有系统均处于这个大的背景中。入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层层重叠的系统影响下进行的。随着儿童的成长发展,微观环境会发生变化,当个体进入新环境时,称“生态变迁”。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以微观环境和中间系统为直接,如家庭、幼儿园等。 5.学前教育行动研究的走向 行动研究的目的不在发现规律,探索真理,而是解决学前教育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不同发展阶段幼儿园教师适宜的研究方法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其复杂的原因在于,研究方法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一些客观观察方法、量化统计方法、软件质性分析方法等在过去幼儿园教师是不可能习得的,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幼儿园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过程,正常情况下一个幼儿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35年,不同阶段其对研究方法的需求是不同的,在人职初期直观化、情境化、个性化的研究方法对其很直接、实用,最适宜;在职中期需要更精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在职业后期需要有统领性、协同性、方法论意义的研究方法。此外每个教师所处的条件不同、幼儿园情境不同、自身在幼儿园的角色和地位不同,其研究方法的适切性也不同。这里从入职初期、中期到后期给出幼儿园教师大致适宜的研究方法:幼儿园教师人职初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生活观察、田野观察、工作日志记录、轶事记录、谈话法、沟通法、个案研究、单一被试实验、行动研究等。幼儿园教师入职中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客观观察、时间取样记录、事件取样记录、访谈法、深度访谈法、焦点访谈法、简单问卷法、纵向伞案研究、跨个案研究、小样本被试研究、准实验性行动研究、协同行动研究等。幼儿园教师入职后期适宜的研究方法是:精细化深度观察、全息录像记录、眼动记录、综合访谈法、深度访谈法、团体访谈法、复杂问卷法、长程纵向个案研究、复杂实验研究、追踪实验研究法、协同行动研究等。 一、成为研究者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性潮流。教师专业化的实质是教师即同律师、医生、职业经理等专业化人士具备专业能力一样,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观念来自于“专业人员即研究者”的启示,其基本假设是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和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目前人们几乎把“教师成为研究者”当作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语,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专业教师还是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 三、幼儿园教师应成为行动研究者 反思性实践者获得的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需要在行动研究的平台上予以实现,行动研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研究策略或称研究的思维方式,它是教师学做研究,促进专业成长的最主要方式。这是因为一方面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需要整合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在行动研究中解决的是教师教学与管理中自身的实际中的问题,因而行动研究对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来说具有更好的适切性。首先,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实际疑问展开的。一般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以改进实际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目的。其次,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虽然是针对教师遇到的问题,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是问题教师;相反,优秀的教师才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课题涉及研究者关注的领域,想改善的条件、想克服的困难以及想回答的问题等。但当面对一些无序状态的问题时,许多人可能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如何发现研究问题,如何从问题堆里剥离需要研究的课题是研究工作的起点。 一、问题的来源与课题产生过程 (一)问题的来源 课题可以从人们发现不太满意或未解决的任何事情、某种困难、某种需要改变的态度、任何运转不理想的事物等发展而来。问题的存在是研究课题产生的根本。从问题普遍性与 涉及范围大小考虑,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面探讨问题的来源: 1.关注幼儿园自身的保教问题 幼儿教师做课题的根本立足点应该是本园,甚至本班的教育与养护问题。幼儿园与教师身边存在的各类问题、困难与积累经验往往就是课题生成的源泉。幼儿园自身发展中由来已久的困难与缺点。教育中的“两难问题”,如个性发展与集体意识形成,幼儿主体与教师主体的定位,幼儿兴趣与活动常舰,幼儿园向社区开放与经费、管理的矛盾等。对于这些“两难问题”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幼儿园或者班级实际研

究予以解决。幼儿园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与幼儿园现实发展密切联系,也与时代的发展相关联。如目前幼儿园的改制问题,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幼儿教师的待遇问题,幼儿园规模化发展问题等,这些都是目前幼儿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幼儿园与教师自身的定位问题。由于幼儿园在整个教育管理级层当中的性质、类型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位置。每个幼儿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积累一些经验、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教师的个体成长过程来看,同样也会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轨迹和积累。所以,在确定幼儿园以及教师个体的研究问题时,应该对这类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把握幼儿园和教师的定位,使得问题选择具有针对性。幼儿园与教师已有的成功的经验。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可能存在的规律,检验某种经验与教育教学和管理效果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都是一些较好的研究发现。当然,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幼儿园、教师都应该注重平时的积累。经验是研究问题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总之,幼儿园、教师、儿童的许多问题和特征部会隐藏在一日活动与日常生活当中。诸如幼儿园课程,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一般儿童的发展,教材、教法、教具,午睡问题,儿童的常规行为,区角活动创设,特殊儿童,就餐习惯等,凡是有关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各环节的问题都应该是教师要关注,并且可能产生研究问题的地方。 2.关注国内保教问题 对国内保教问题的关注应该回顾历史,立足现状,展望未来。现在我国整体教育正处于改革与高速发展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与实施,学前教育领域对教育与保教的研究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在这样的氛围下,幼儿教师的视角应该放在哪里,寻求怎样的课题做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教师还要学会关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从教育信息资料中提炼课题。教育信息资料往往能及时反映一些新的教育思路、教育经验体会、教育科研成果以及教育动态。通过收集、筛选、整理其中的一些信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研究课题。 3.关注世界性保教问题 对儿童的教育与养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教育交流与共同研究也日渐频繁。虽然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间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在儿童教育与养护的研究方面都会有自己丰富的个性内涵。关注世界性教育与养护问题有助于研究人员与教师及时了解世界儿童教育研究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汲取先进教育理念,展开相关保教研究。如蒙台梭利教育对儿童秩序、规则意识养成的促进作用;“根与芽。’项目关于儿童参与的社区环境保护策略;瑞吉欧·艾米利亚教育体系中美术活动的作用等,对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开展教育研究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二)研究问题的产生 知道了研究问题可能来源与好的研究问题的特征,研究者就应该思考如何发现研究问题,按照一定的思维方法,将发现的问题具体化,成为可研究、可操作的课题。 1.研究问题的产生一般思维策略 第二章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课题从哪里选择 研究问题的产生需要依赖一定的思维策略。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策略有两种,即变换角度思考与怀疑。1)变换角度思考的思维形式为发散性思维与横向思维。它要求研究者力求摆脱原有的思维习惯与已有知识的影响,学习从不同角度,去发现研究空间。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可能性极大。如幼儿园传统美术技能教学,一般程序是教师示范一幼儿练习一教师指导,此程序中幼儿学习、模仿的内在需求比较难以激活。我们不妨试试下面的程序:教师创设操作情景一幼儿探索性操作一教师发现、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一教师结合幼儿问题进行示范一幼儿练习。该程序可以为幼儿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教师依据幼儿自己对问题的体验进行相关的技能教学,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容易被激活。这种从不同视角探讨不同美术技能的教学程序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关键取决于个体大脑的思维习惯与方式。变换角度思考可以在同一层次上进行转换,也可以在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上进行转换。分散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强,它的不定向性可能导致多样化的思维结果。在运用发散性思维策略的同时,务必要利用逻辑思维对前者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完善与拓展。而横向思维的特点是思维面比较宽,旦善于举一反三。但是欠缺的是深度不够,如果在运用横向思维策略时,有一个统一的重心和指向的话,那么横向思维才可能是既有宽度又有深度。(2)怀疑应该是每个个体天生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教育学科的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值得怀疑的地方比较多,通过怀疑产生新问题的机会也相对多些。关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经历了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到“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有时称为双主体”,现在又提出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①的关系说。对师生关系不断思考、质疑,对其认识与分析也越来越深刻。当结论与经验不相符时,怀疑就产生了。如某教师以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改革。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明显,就有理由怀疑,进而分析产生一系列问题:教学准备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通过具体分析后,改进教学准备方式,如教学的准备时间。这样,课题就产生了。一般通过怀疑提出问题,结果可能有二,一是结果证明怀疑是对的,得出新的结论;二是结果证明怀疑是错的,维持原有结论。总之,批判精神是人类的优秀品质,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规定,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怀疑是一个研究者应该具有昀基本素质。 2.研究问题产生的过程 研究问题的产生一般可以通过归纳与演绎两条路线来完成。归纳是以实践为着眼点,而演绎则以理论为着眼点。不管通过什么样的路线寻找研究问题,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通常研究问题产生程序有以下几个步骤:(1)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的大致范围,可以使研究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查阅文献资料过程中目的性更加明确。一个研究课题范围的形成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研究动机,对研究问(2)研究问题具体化也称为课题聚焦。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已经确定的研究问题的范围缩小,并对研究问题进行分解,逐步使问题变得具体、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研究问题具体化主要就是罗列与其相关的因素,通过选择,逐步缩小研究问题范围的过程。例如,初步确定研究问题的范围是要对幼儿的美术表现进行研究。幼儿美术表现研究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范畴,从中可以分解出许多与幼儿美术表现有关联的因素——能力、年龄、兴趣、动机、教师、美术技能水平、生活经验、美术教学方法、美术教学组织策略、教学资源、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研究者可以将这些影响幼儿美术表现的因素尽可能地罗列,但不可能全部罗列,而是只能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进行研究。这样研究问题范围就会逐步缩小,研究问题也就具体化了。当然有时研究问题可能还要进一步具体化,一直到可以进行研究为止。如要进行美术教学方法与幼儿美术表现之间的相关研究,可以罗列各种美术教学方法,依据研究问题特征对项目进行筛选。比如确定示范法进行研究,那么示范法还可以进行分解。研究者在研究问题具体化过程中,对可能影响的因素进行罗列与分解应尽可能按分类的规则去排列,因素之间不要有交叉。另外,研究者要注意,一个研究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大些,然后逐步缩小范围,这样也比较容易扩展研究问题,研究的系统性可以更强。(3)在一个研究问题具体化以后,就必须依据研究问题的特征决定研究应该采用的基本方法。可以是质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是量的研究方法。(4)在前面三个方面工作完成之后,研究者必须要写研究问题的论证报告。研究问题论证报告撰写的目的在于对研究问题生成过程的各方面工作做一个总结,综合反映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研究问题论证报告的完成标志着选择与确定研究问题工作的结束。 二、研究问题的类型 学前教育研究问题比较复杂,为了能深入地把握各种研究问题的实质,一般将根据各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类别划分。常见的分类有: 1.理论性研究问题与应用性研究问题理论性研究问题有时也称基础性研究问题,主要是指旨在探索学前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学前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丰富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拓展研究领域的研究问题,不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应用。因理论的不同概括水平,一般把理论性研究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指那些对构成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具有全局性影响的核心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等进行的突破性研究的问题,如学前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幼儿主体发展等。这类研究问题研究难度较大,对研究者的理论水平要求更高,闻时还要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批判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因此,幼儿教师一般不涉及这类研究问题。

第二层次是指对学前教育的某一方面的概念、原理原则或某个具体的领域进行探索的理论性研究问题。如生活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框架建构、幼儿园科学教育层次化探究、生活中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等。对该层次进行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要有较深入的了解。第三层次是指对学前教育中个别概念、原理做出修正或更详细说明的研究问题。如幼儿结构性游戏的年龄特点的研究、幼儿自主性区域活动特征研究、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等。由于该层次研究问题涉及范围小,理论要求比较低,研究难度相对比较小。依据幼儿教师工作实际,可以尝试进行第二、第三层次理论性研究问题的研究,但最好要有专家指导。应用性研究问题是指以改进学前教育实践活动为目的,在理论的指导下,探究各种具体的学前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问题。这类研究问题的研究成果一般多为操作性和程序性知识,对于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它与理论性研究问题一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涉及的是全局的学前教育的实际问题如学前儿童发展评估标准体系的研究、学前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研究等。笫二层次是指涉及学前教育在某一方面、某一地区、某一部门的实际问题。如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体制研究、浙江省民间游戏的整理与运用研究等。第三层次是指涉及学前教育工作中个别的实际问题。如生活化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规则意识养成研究、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研究等,这类研究具体明确,研究难度相对较小,比较适合幼儿教师进行研究。

2.描述性研究问题、因果性研究问题与预测性研究问题这三类研究问题的划分依据的是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描述性研究问题是指对学前教育的某釉现象进行具体描述和分析的研究问题。如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的观察研究、幼儿就餐习惯的调查与分析等。这类研究问题往往涉及现状研究,理论性要求比较低,研究难度小。因果性研究问题是探索和揭示学前教育中几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问题。如自主性游戏与幼儿独立性发展关系的研究、幼儿教师交流风格与专业成长的关系研究、美术教

育与幼儿情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等。这类研究关心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其研究层次较高,难度也比描述性研究要大。 一、研究问题的目的指向 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的价值取向可能是多元的。结合研究问题的性质,从不同的视角剖析研究问题,其一般具有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两个维度的价值取向。 (一)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 研究问题的理论目的是指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的拓展,比如新理论的建构、发展、完善。对原有理论的检验或者突破等,其对于探索学前教育规律,发展学前教育科学,建立和逐步完善学前教育的学科体系意义重大。通过对研究问题深入地探讨,如系统地总结学前教育工作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进行跨文化比较教育研究,开展学前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等,可以建立相对完善的学前教育的理论体系,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问题的实践目的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如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学前儿童的键康发展、研究结果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等。开展研究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实践目的,但不考虑研究的理论目的,研究问题的实际价值可能会极大地削弱。因此,研究问题的理论目的与实践目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必然要涉及研究者的个人目的与研究项目的社会目的。一个成功的研究往往能带来个人与社会双赢的局面。研究问题的个人目的一般是指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前教育与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意识与从事科研的能力。幼儿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对于个体的专业成长十分有利。对研究问题的探讨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教师可以在研究过程当巾通过不断与幼儿、合作者(教师与专家)、问题之间进行互动,寻求理想教育教学策略。此外,一个成功的研究可能还会为研究者带来潜在的经济与社会知名度的收益。研究问题的社会目的要求对问题研究奉行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宗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家长服务、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等应该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目的。将学前教育研究问题置身于社会背景下展开,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研究促进学前教育改革,推进幼儿教育实践的深入。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学前教育事业更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以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而教育改革要以研究成果作为有效的指导。《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落实必须依赖于对若干研究问题的探讨,必须通过教肓科学研究寻求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落实途径与有效方法。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当中,研究问题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之间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其中社会目的是核心,个人目的为问题的研究提供动机。 二、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 一个研究课题的形成最初经常是由一个问题提出来的,它是研究的焦点。但研究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研究的。比如,我应该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吗、幼儿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往往存在无法收集资料、缺乏研究和实践经验等困难。如果将其分别变成上幼儿园的孩子是否比不上幼儿园的孩子在合作能力上发展得更好、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英语最好问题就变得具备可研究价值了。寻找到可以研究的问题,并不代表它就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一般而言,好的研究问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一)研究问题是可行的、可通达的 研究问题的可行性是研究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切实可行的问题就是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研究的问题。研究问题的现有资源包括研究者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研究者的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知识结构、技术水平、个人专长、研究热情等。选择研究问题时应考虑个体的特征,并结合个体的实际工作。幼儿教师的研窕问题可以较多地关注教育教学问题;幼儿园管理者可以较多地关注管理问题,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构建家园联系的网络平台等。研究问题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研究资料是否充足,是否具备相应的物质条件(如研究设备、技术条件等),是否拥有一定的研究经费,是否拥有一定的研究场所等。上述的各种客观条件对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影响较大。 (二)研究问题是清楚的、明晰的 研究问题要清楚,准确地说就是知道到底要研究什么。当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作为研究的问题时,就要考虑具体的研究的内容,这对明确研究方向、理顺研究思路f分必要。“是否要为有学习障碍的学前儿童开设特殊班级”是一个可以发展成为研究问题的问题,其中“特殊班级”‘学习障碍”等术语需要阐明。 “学习障碍”学前儿童有一个合法的定义:年幼儿童由于明显的学习或行为失调不能适应正常的课堂情景。这种失调应该与神经障碍或情绪障碍有关,不应该由智力落后、文化剥夺或外国语言问题等原因造成。在该定义的本身还包含了一些模糊的语词,如行为失调、文化剥夺,这样的情况在研究当中是很常见的,不同研究者、不同幼儿教师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如果研究者不清楚研究问题中的关键术语与语词,将会影响他们对研究资料的查询。因此,为使研究问题更清楚、明确,有必要将问题中的模糊术语、语词依据研究的需要提出可以操作的研究解释,一般而言,定义术语或语词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就是概念性定义——常被称为的字典途径定义。概念性定义即从抽象的文字意义上对变量的共同本质进行概括。按照这种方法,“旁观”可以解释为:置身局外,在一边看。然而,这种定义还存在不清楚的地方。“置身局外”的制约性条件是什么,具备什么样特征才叫作“在一边看”。可以看出用字典途径进行定义,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种方法就是对重要的术语或语词进行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是指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是将概念和事实联系起来的桥梁。 操作性定义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

(1)条件描述法:对所解释对象的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进行描述,对达到某一结果的特定条件做出规定,指出用什么样的操作去引出什么样的状态。即规定某种条件,观察产生的结果。如,饥饿是指24小时剥夺食物的结果;竞争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同伴,所处环境相似,大家都有相同目标,但只能允许其中一人能达到目标,这时同伴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人本主义课堂可以定义为由一个在4到5周内,每周至少能有一天进行观察的观察者得到的具有以下所有特征的任何课堂:A.在同一时间里使用同样材料的学生不多于3个。B。教师每天用于集体授课的时间不多于20分钟。C.每堂课至少有一半时间可供学生做按照他们自己喜欢的进度选择的项目。D.有几套(多于3套)不同种类的教材可供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使用。E.非传统的座位安排——学生可以坐成一个圆圈,按小组安排座位,甚至就坐在地上,完成他们自己的项目。F.经常(每周至少2次)进行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就他们在课本上所阅读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行为描述法: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通常这种操作定义用以解释客体的行为,常用于给因变量下操作定义。如,饥饿可以定义为小白鼠为获取食物而在一分钟内压杠杆十次以上。旁观可以指注视别人的活动达2~3分钟,自己未参加。学习兴趣可以指学生投入某门学科有效学习时间的总量以及上课时的行为表现。研究者要注意具有以下特征的

关键性术语需妻给予操作性定义:确保整个研究聚焦于研究问题的必要的术语;理解研究内容的必需的术语;研究领域局外人可能不理解的术语;有多种含义的术语;规定自编或选用工具的说明精度的术语。总的说来,操作定义有许多的优点,但其本身不具有说明性,所以研究者在给出一个术语或语词时,最好能同时给出其概念性定义。 (三)研究问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研究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应当考虑是否要决定花时间、精力甚至资金去研究某个问题,获取相关答案的时候,研究者应该思考诸如“研究某个问题有没有价值?它对教育教学有什么贡献?它能否促进幼儿的发展?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是否重要?”等,这些问题要求研究思考为什么值得去研究。 (四)研究问题是符合伦理、道德的研究问题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是指该研究问题不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甚至整个人类在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伤害,也不会损伤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五)研究问题有新颖性、创新性教育研究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研究问题的选择应该是别人未曾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创新性并不是完全新生的创新,时代在变迁,原来已经解决的问题可能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新的挑战。研究问题的创新性要求研究者要立足于新的时代、立足于自我发展,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一般而言,研究问题的创新有以下几种情况:以前未曾研究过的问题;以前虽有研究,但需要充实完善,或提出新的依据和认识;国外研究课题的中国化研究,如瑞吉欧教育理念的中国化研究;将其他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引进到教育研究领域。要保证研究问题的创新性,研究者必须关注自己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上研究活动的发展变化,站在研究的前沿,把握研究的动态,及时发现可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有着较大的创新空间。对研究问题进行必要的陈述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程序。一个研究问题的选择并不意味着该问题已经有了恰当的陈述,通常的情况下,一个研究问题需要反复几次处理才能成为有效研究的恰当形式。明确研究问题陈述的一般要求,对幼儿教师学习开展有效教育科研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研究问题陈述的要求 (一)陈述要简洁明了,并确定研究活动的关键内容 在研究问题陈述中,对于含义不清、语义不明的语词,应该尽量避免在问题中出现;如果必须出现,那么至少要对相关语词提出自己的界定。如,幼儿自主式“关心自己”健康教育

模式研究,对于什么是自主式“关心自己”健康教育要进行界定,否则很容易造成人们的不理解。 (二)名词术语的界定和研究范围的限定 需要界定的名词和术语是指研究问题中相关的重要概念与一些不常见的、容易误解的词语。名词与术语的界定通常要使用操作性定义。例如在研究问题“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早期发现与矫治的研究”中,这里需要对“语言障碍有什么特征,如何才能称得上语言障碍”育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研究问题中相应的名词与术语进行界定的目的在于使它们变得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观察与操作。对研究范围的限定也是研究问题陈述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研究问题如果不能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将会导致研究工作的困难与名不副实。研究范围的表述是对研究问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作出具体的规定,主要在于明确研究的角度。一个研究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同时规定相应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例如要研究探索式主题活动对幼儿能力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幼儿的实际观察与对家长访谈来收集信息,或借助有关现有理论进行探讨。从中可以看出明确研究问题角度的重要性。 (三)采用叙述或描述,以及问题的形式 在实际的教育研究工作中,大多数的研究者偏向于采用问题的形式进行陈述,其实叙述或描述形式也是可行的。陈述运用问题的形式对焦点问题的研究较好,尤其是在大问题中还有小问题的情况下。问题形式的陈述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焦点与明确的发展方向。依据上述分析要区分哪些陈述是合理的,哪些陈述是不合理的。如幼儿园教学模式,这样过于宽泛的陈述是不能作为问题陈述的,其中并不包含任何问题。再如,材料的种类、年龄、性别和问题的复杂程度对幼儿概念理解成绩的影响研究,这是一个可行的陈述,其可以改用问题形式进行陈述,即材料的种类、年龄、性别和问题的复杂程度对幼儿概念理解成绩会有怎样的影响。 二、研究问题的陈述易犯的错误 在教育研究中常见的陈述错误有两种:第一,研究问题的陈述含糊笼统,不能对重要的名词与术语进行界定。第二,没有对研究范围做出限定,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适用范围无限-扩大。幼儿教师的研究是基于其专业生活的研究,是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不断积累的基础上的研究,而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文献积累是专业研究的基础。幼儿教师学习工作中的文献积累主要是通过阅读的积累,并进行整理,进而开始专业写作。阅读中的写作,写作中的阅读,它们有紧密的关联,不可分割。写作中的学识主要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和思考,就不可能有一定深度、一定质量的写作。没有写作的驱动,也很难进入深度阅读的境界。阅读不仅是量的积累,也是发现新的视角、新的体验、新的境界的过程,更是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翟。阅读与写作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写作找到心灵的港湾,体悟知识的奥秘;在写作中回眸阅读的作品,感悟专业的不同视角;每个作者心灵的独到发现,才能激荡心灵、寻觅知音、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超越自我。了解学前教育文献的分类及其特点是文献检索的前提,便于文献检索过程中有的放矢。文献是利用文字、音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信息,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类型。 第三章如何进行文献信息收集 一、根据文献载体形式划分 根据文献载体形式,学前教育文献一般可分为印刷型与非印刷型两类。 (一)印刷型文献 印刷型文献以纸为媒介,通过铅印、油印、胶印等方式记录、保存信息,主要有书籍、报纸、期刊、档案资料等。这类文献数量巨大,是信息最主要的载体。 (二)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盘、磁盘上,需借助于计算机阅读的各种文献资料。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文献的数量急剧增加,并且获取越来越方便,因此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相比其他种类的文献,电子文献具有便于检索、容易保存等特点。 三、根据文献内容加工程度划分① 根据对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学前教育文献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三个等级。 (一)一次文献一次文献指未经加工的原始文献,是直接反映事件经过、研究成果,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主要包括专著、科学论文、研究报告等。一次文献以事件或成果的目击身份出现,是为科学研究添砖加瓦的文献,是离事实最近的文献。此类文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重点查阅的文献。 (二)二次文献 二次文献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压缩后得到的文献,是关于文献的文献,主要包括书目、题录、索引、提要、文摘等。二次文献本身不直接产生新知识、新技术,它的目的是使原始文献系统化、条理化,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常见的索引主要有:(1)《全国报刊索引》(月刊),由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这是查找解放后报刊资料的工具之一。教育粪的论文资料收入索引的“哲学、社会科学”分册里,其类目编排如下:G31表示“中国教育”,G38表示“世界各国教育”,G312表示“学前教育”。2)《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年度索引),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发行。教育类是索引第4分册,分17个专题,其中有“幼儿教育”专题。(3)《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季刊),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编。该索引将论文资料分类列出,其中在“各级教育”中有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资料。常见的教育类文摘主要有:(1)《新华文摘》(月刊),新华文摘社编,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创刊。(2)《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刊》(双月刊),上海师范大学高校学报文摘社编辑出版,1983年创刊。3)《教育文摘周报》(周刊),教育文摘周报社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1979年创刊。(4)《国内外教育文摘》(月刊),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1985年创刊。另外教育论著、教育学术论文或教育研究报告中的参考文献及资料也是文献检索的重要方面。 (三)三次文献 三次文献指对前两类文献分析、概括后撰写的参考性文献,是文献研究的成果,主要包 括动态综述、进展报告、专题评述、辞典、午鉴、手册等。对于一项设计理想的研究而言,文献检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一般在研究过程的前期进行,对于研究的各个部分都将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导。 一、文献检索的过程 文献检索是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必须在检索系统中实现。与一项普通工作中的多数活动或步骤一样,文献检索也有高效与低效之分。因此,研究者明确文献检索的流程进而系统地进行检索,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献检索一般要解决四个问题,即“需要找什么信息…‘信息从哪里来…‘找到的信息如何进行加工处理”“是什么构成这些信息”。文献检索过程中,研究者首先要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与要求,确定所需文献的主题范围、载体类型、时间跨度及地域界限等。其次,确定检索工具的检索标志,一般要求研究者根据现有条件,在自身所熟悉的检索工具和能把握的信息源中查找文献。再次,确定检索的途径与方法,根据文献的既定标识,即文献的外表特征(如作者名、文献名、相关的代码等)或内容特征(如分类目录、主题词等)进行查找。最后,根据检索线索,找到文献的馆藏,索取所需文献。至此,文献检索的过程基本完成。然而,一次完整的文献检索过程还应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加工处理,涉及对文献的分类整理、筛选鉴定。对于重要的文献作妤摘要、笔记,有些重要的研究课题还要求写出文献综述或评论(见图3-1)。 二、文献检索的方法 文献检索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方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学前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一般检索法 1.顺查法 顺查法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所检索的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地进行检索。查阅时,可随时进行筛选、比较,查阅结果一般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某个研究的全貌。这种方法较常用于范围较广、项目复杂、所需文献较系统全面的研究课题以及学术文献的普查。 2.逆查法 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对,又称倒查法,是根据由近及远的时间逆序进行检索。这种方法可节省检索时间,能查到最新且有价值的文献,但查全率较低,不太关注资料的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性。这种检索方法一般适用于检索最新课题。 (二)跟踪法 跟踪法又称引文查找法,是以已掌握的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以及期刊上发表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为线索,跟踪查阅有关主题的文献。这种方法能在比较集中的范围内查找文献资料,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针对性强,能抓住圭要问题,并可以不断扩大文献检索线索,往往容易找到有关领域中重要的丰富的原始资料。但通过这种方法获取的文献经常受原作者引用资料局限性及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资料可能会比较杂乱,容易漏检。因此。一般在检索工具缺乏时使用,同时还要注意文献的可靠性。 (三)计算机检索法 在大多数的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都可运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网络计算机的终端与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检索系统相连,该系统就能从多个数据库中寻找信息。学前教育研究者经常使用的中文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学术期刊镜像、中国优秀博硕论文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宇全文检索系统、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等。常用的外文数据库主要包括:ERIC数据库①、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EBSCO电子期刊数据库、WSN全文期刊数据库、IOP北大镜像(见附录)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的数据库有200多个,在绝大多数图书馆中都可以得到这些数据库的资料。其中有一些收费的信息服务,在计算机检索时需付一些费用。与手工检索相比,计算机检索具有速度快、免费(即使不免费也比较便宜)、可打印出检索结果(包括资料的摘要)、可同时检索多个检索词等优点。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检索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尽可能准确地定义研究问题 与手工检索一样,研究问题应得到尽可能具体的陈述,有助于确定检索的关键词。过于笼统的陈述很可能会检索出过多的文献,而很多文献与研究者要求可能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使检索词具体化,如“提问怎样才有效”的检索效果就要比“哪些提问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检索效果差。 2.确定检索的范围 开始检索前,研究者必须决定需要获得多少数量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期刊的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只看最近的25篇左右的文献,如果需要写详细一些的综述可能需要更多的文章。 3.确定数据库 可以使用的数据库很多,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数据库。砑究者在运用检索词时需要仔细阅读相应数据库的使用指南,因为有些检索词是不能应用于某些专业数据库的。 4.选择检索词 检索词是研究者指示计算机检索具体方面、具体内容的词汇。检索词含义过宽或过窄都会影响文献检索的实际效果。如在外文数据库ERIC中选择研究者需要的检索词,呵以使用单个检索词,也可以把多个检索L进行组合,检索词的组合一般可以通过“and”和“。,”等逻辑运算符完成。在中文数据库中也有相应的逻辑运算符号“并且包含…‘或者包含,,.。不包含”。研究者在检索文献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使用不同逻辑运算符号进而调整检索范围。 5.进行检索 确定了检索词以后,就可以将其输入计算机并进行检索,计算机将会呈现出检索的①ERIC数据库由美国教育部赞助出版,是有关教育专著的首要国家书目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两个文件夹组成:Resources m Education,它包含了文献专著,由研究报告、课程和教学指南、学会论文以及书籍组成;C。。,。。tI。d。。t.,Journals in Education,它覆盖了出版的775种期刊的期刊专著。FRIC数据库还收录了ERIC Dig。。tR。。。.ds的全文数据。这些记录专为教师、管理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写就,提供了特定课题的概述信息,并带来更为详细的参考书目信息。ERIC的订购者可选择多个内容范围。 6.输出想要的文献 文献的输出一般有多种选择。在一些数据库中,只能得到文献的题目和索取号。但由于有时文献的题目可能有误导谯向,而且从标题中获得有用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建议研究者要选择获取更完整的信息,包括索引信息、索取号、文件类型、出版年代、文献摘要等。 三、文献检索的途径 (一)网络检索 在网上查找资料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关键词查找,即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进行快速查阅。二是分类目录链接,分类目录链接是按树形结构组织,从点击主页的根目录链开始,一级一级深入,一直达到所需网站。这种方法往往由于层次多而影响查找速度。但要想迅速、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信息,需借助网络搜索引擎,了解并收集常用的教育类网址。 (二)馆际互借 实际研究过程中,馆际互借资料也是一种获得文献资料的有效途径。当需要的文献在某个图书馆里没有时,可以通过图书管理员将信息键入计算机终端,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找到在指定的区域内有哪些图书馆有研究者想要的文献,然后,图书管理员通过馆际互借来安排借阅该文献。这种服务一般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三)摘要与索引 摘要与索引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获取的手段,常见的摘要与索引有以下几种:通过文献检索得到所需文献,然后通过整理和思考考虑如何处理搜集到的信息。一般而言,首先要剔除无关信息,然后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总结,并以某种有用的形式保存下来,以便在需要时提取。常用的做法有写文献综述、进行书目登录、写摘要等。书目登录的内容一般包含题目、作者(译者)、书刊名称、卷数或期数、出版年份、页数。摘要是关于一份文献的主要信息的总结,比书目登录的信息要多。如果文献是书,摘要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概述、评论三部分。如果文献是研究报告,摘要内容主要包括问题、方法、结果。而文献综述是对某个时期或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进行系统组织和叙述性的概括,是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一、文献综述的内涵与意义 (一)文献综述的内涵 文献综述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魉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之处,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像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像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研究成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二)文献综述的意义 学前教育研究过程中,撰写文献综述有如下几方面意义:第一,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教育类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第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扩大了研究者的知识面。第三,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学前教育实践科研选题及进行

实际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学前教育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第四,通过文献综述的撰写,能提高研究者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第五,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难易程度,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二、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一般可分为目录性综述、文摘性综述、分析性综述。 (一)目录性综述 目录性综述是按某一专题或某种共同特征将一定时段内出现的内容相似的原始文献题目加以综合描述.既不反映原始文献的质量,也不涉及作者的观点,只是根据事实提供信息,如某研究者写过什么文献资料。 (二)文摘性综述 文摘性综述是对文献研究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反映的内容比目录性综述要具体,但对信息不加以分析、评论,只是将收集的文献论述的问题予以归类,并简单描述,如在某些问题上,研究者如何论述,提出什么观点,其他研究者是如何论述的等。这是一种常见的课题研究综述形式。 (三)分析性综述 分析性综述要求将原始文献中涉及的内容加以归类、浓缩、综合、分析,附有综述撰写者的见解和评论,有的甚至提出新的结论。分析性综述要求高、难度大,是一项创造性研究工作,对撰写者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专业的熟悉程度都要求较高,一些期刊上的“动态…‘述评…‘进展”“综述”等都属于分析性综述。 三、文献综述的步骤 文献综述的撰写一般包含选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等四个阶段。 (一)选题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讨论、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因此,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文献综述的选题范围比较广泛,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掘研究者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者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少,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文献综述可能会出现大题小做或文不对题等现象。选题确定好之后,就要确定文献综述的题目或名称。需要注意的是,文献综述的题目一般要比较研究者的具体研究题目大,如研究者确定的研究题目是“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那么研究者要撰写的文献综述的题目就应比这个研究题目大,应是这个研究题目所属的研究领域,即“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述评…‘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述评”甚至是“职业幸福感的研究述评”。在这三个不同层级的题目中,具体要选择和确定哪一个题目,这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查到的相关文献的数量和质量。 (二)搜集文献 选定题目后,就要围绕题目搜集相关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各类检索法等。搜集文献要求越全面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一般新课题的综述,所引用的文献最好是近5年内的;用于发表的文献综述,参考文献要在6~7篇以上。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搜集的文献数量一般要多于最终撰写的文献综述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数量。 (三)阅读文献 搜集好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阋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最终撰写的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文献综述极为有利。 (四)撰写文献综述 在充分研读收集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综述撰写目的,将收集的文献资料通过归纳、整理、分析,拟定提纲确定分哪几个方面论述。需要注意的是,文献综述提纲的确定是根据所查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或主题进行归纳的过程与结果。论述的每个方面越明确越好,应尽可能地包含最新的研究信息,这对保证综述的高价值很有益处。 四、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体看,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等四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写作。 (一)前言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酌,介绍有关的概念以及综述的范围,简明扼要地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渎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轮廓。 (二)主题 主题部分是文献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三)总结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研究者最好能对所综述的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著录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 五、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文献综述。 (二)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强的文献。 (三)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要求有研究着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四)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尤其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以及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研究设计的形式化体现是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表达研究者的研究意图,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方面的书面陈述。不管是撰写学位论文还是申请研究课题,都需要向答辩委员会或评审委员会提交研究计划。提交一份完整的研究计划至少有以下的几点好处:首先是研究者以书面的形式向他人阐明自己的研究意图,便于他人判断自己意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其次,它促使研究者以书面的形式陈述自己的全部思想,并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以便加以改进。再次,它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行动指南,避免研究者依靠个人记忆而忘记研究中的某些程序细节。最后,一份好的研究计划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以最佳的陈述方式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一般认为,研究计划的结构与最后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结构相差无几。 第四章如何设计研究方案 一、一般研究计划的写法 一份研究计划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 1.导论部分 导论部分一般要陈述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说明研究课题与研究文献间的关系,指出研究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陈述研兖假设以及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2.文献综述部分 文献综述部分是整个研究的基础。所有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一般都建立在研究者对文献中所涉及知识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深刻理解的表现方式便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献评论文章。文献综述一般会涉及以下的内容:某一研究领域在各个时期的关键性发现;说明各个时期的相关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分析前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讨论前期研究所使用的方法;疏理前期研究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3.研究设计与方法部分 介绍研究方案的基本思路,包括研究假设、研究变量、选择被试方法、测量工具、调查方法、可能的分析工具。 4.资料分析 预期资料的类型、资料的分析方法、资料的处理方式、研究资料与已有资料的关系等。 5.预期结果部分 主要指研究的成果、各研究可能的成果形式、数据结果和其他文字资料的结果形式。 6.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该部分主要是列一个时间表清单。 7.研究条件与物质保障 主要是阐明本单位及相关单位可能为本研究课题提供哪些实验室支持条件、实验仪器条件、数据处理与分析条件’以及水电等其他物质设施保障。 8.经费预算部分 指明各阶段、各研究项目可能需要的经费开支。 二、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中的研究计划 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中的论证报告常以开题报告的形式体现。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论文框架、资料收集方法、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以及参考文献。 三、申请立项课题的论证报告写作 申请立项课题的论证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即研究意义、课题研究定位、课题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课题完成条件与课题研究步骤以及人员分工等,其中课题研究定位包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定位。论证报告能从选题的出发点、选题意义、条件基础、文献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课题分工等方面系统思考、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善于协同集体力量开展合作研究,发挥传统教学优势。该论证报告欠缺的是,意义阐述逻辑性不够、文献综述深度广度不够、实验操作方案不够具体。总结前面两类论证报告,我们会发现学位论文论证报告(开题报告)与申请立项课题论证报告的差异在于:1)报告选题类型不同。学位论文论证报告的选题属于自由迭题,而申请立项课题论证报告的选题一般属于规定选题,立项课题一般都以选题指南为依据,在规定范围之内选题论证。2)报告研究类型不同。学位论文论证报告的选题一般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前沿性等特征,一般属于基础研究或理论研究;申请立项课题论证报告的选题有多种类型,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应用研究,既有单一研究又有综合研究,本例属于应用研究。3)报告完成主体不同。学位论文论证报告由学位申请者个人单独完成,研究的主体是个人;申请立项课题论证报告一般由群体完成,它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分工来完成。能否独立写课题论证报告,是判断一个研究者能否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人综合研究能力的反映。多参与、多练习,有助于研究者由辅助走向独立、由不成熟走向成熟。 一、确定研究目标 当研究者接触一个新课题或这个课题前人未曾涉足时,这样的研究往往是探索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也适用于更持久的一些现象,如某学生对学校的宿舍规则不满意因而想改变它,他可以研究这个学校宿舍规则的历史,采访有关人员以了解制定这些规则的原因,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对宿舍规则的看法等。了解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简单描述,而探索性研究主要有三个目的:l)为了满足研究者了解某事物的好奇心或欲望。2)探讨周密研究某一问题的可能性。3)探索更为周密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进行描述,它通常要对该事物发生的时空特征、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方位的描述,观察、调查成为描述性研究的主要手段。描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鉴别重要的行为现象,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关键的自变量,使研究者指向记录特定的行为和特定的测量。描述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l)简单列举法,即观察、测量、计算事件或特性出现的次数或频率,也可以用访谈或发出一个问题清单,访谈和问题清单一般由研究者根据特定研究目的来设计,除了特定的研究内容外,还包括被研究者的年龄、性别、教育情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2)自然观察法,是对在自然的或正常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测量。观察可采用连续观察和间断观察两种形式。连续观察是在一定的时期内连续观察被试所发生的各种行为并加以记录;间断观察采取时间取样的方式,要求在随机时间上观察被试的行为。间断观察的优点是不必观察被试的全部行为,可节省研究者的时间和糟力。但也存在着可能失去对重要行为的观察。观察可用肉眼进行,也可利用望远镜、照相机、录像机和录音机进行记录。自然观察的重要特征是必须在被试不知道或不发觉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这样可使被试的行为保持自然或正常状态。如果被试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那么他们行为往往是不,自然的。自然观察的另一特点是,研究者往往要在被试平常活动的场所去搜寻他(它)们。(3)个案研究法,是在相当长期内追踪单个被试的发展的研究。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不干扰事件的过程,他们仅根据事实来描述被试的行为和经验。在个案研究中有时研究者在短时期内目击感兴趣的事件。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研究者必须依靠被试自己或其父母好友等人,来说明环境对被试的影响以及被试的行为。有时研究者也采用比较个体行为的方式。例如,比较在不同环境下饲养的双胞胎有机体。这种比较与实验有相似之处,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有意识地在控制组和实验组被试之问造成不同,所以关于被试的不同行为来源研究者有相当清晰的知识;但在比较个体行为的研究中,关于被试的不同行为来源,研究者只有间接的知识。因此,这种比较个体行为方式不同于实验研究。但是由于道德和实际因素限制不能用实验研究时,仳种方式是较好的研究方法。在多数研究中,上述三种研究设计都是必要的,只是在某一具体研究中各有所侧重。 二、对研究问题性质的分析判断 研究问题的选择首先是要分析研究问题的性质,学前教育研究问题的性质可分为三类。 1.状态特征分析判断 主要研究不同分析单位的各种存在状态。对个人状态的描述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状况、出生地等。对社会群体和组织状态的描述可包括规模、结构及其成员的概括性描述。对物质性社会产品的描述可包括大小、重量、颜色等,也可从它们与人发生关系的角度加以描述。对人际关系产物的研究则可包括对其在何时何地发生、涉及哪些人等状况的描述。 2.内部心理变量分析判断 主要研究态度、信仰、个性特征、偏见、素质等。对个人意向的描述可包括宗教信仰、智力超群、道德水平等特征。对社会群体和正式组织的研究可包括其目标、政策、规范、过程及其成员的集体意向。对人际关系产物的研究内容也很丰富,如可以把暴动事件区分为有政治性动机和无政治性动机的两类加以研究。心理倾向主要包括认知特征、情感特征、态度、信仰、偏见、个性特征、心理结构等。 3.特征性行为分析判断 主要包括教学行为、学刁行为、工作行为、教育选择行为、不良行为。在学前教育情境中的特征性行为常见的有:师幼互动行为、亲子交往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儿童游戏行为、同伴欺负行为、幼儿团体互动行为、室外活动行为、人园适应行为、依恋行为、卫生行为、饮食行为等。由于质化研究遵循的是自然主义态度研究原则,因而研究者不需要对研究情境进行操纵和干预,也不需要控制变量和形成某种假设,并将这种结构性的假设强加于被试。质化研究设计所具有的这种自然性、灵活性、自动性,使得其设计风格同量化研究设计有较大的差异,为了以示区别,质化研究也将这种设计称为工作设计,也有人将其称为发展设计。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提出或选择研究问题,那么质化研究一般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呢?质化研究选择的问题有哪些特点呢?莫里曼等人认为质化研究适合于研究以下问题:1)不成熟的概念,这些概念明显缺乏理论基础,且前人尚未研究的概念。2)-些理论的内涵是不精确的、不适合的,带有偏见的甚至是错误的。3)为发展理论需要探索的和描述的现象。4)事物的性质不适宜量化。哈德森从6个方面总结了质化研究问题的特点:1)被研究的问题是不熟悉的问题。2)被研究的问题是探索性的问题,,萁相关的概念与变量对研究者来说并不清楚。3)被研究的问题属于深层的探索性问题,且研究问题有模糊广泛的背景。4)探求研究问题的意义比数量更为重要。5)研究的问题是意外的发现或突然地降临。6)研究的问题属于独特的事件、独特的现象。 三、研究设计类型选择 1.横向设计 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例如,为了研究儿童了解自身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我们运用横向研究设计对3岁至5岁儿童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4岁左右的儿童开始了解自身与他人的心理状态。 2.纵向设计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例如,为了考察智力的成长过程,美国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追踪研究,积累了这些被试从童年到老年的智力发展资料。

3.交叉设计 交叉设计是将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融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以成人的性别角色态度为例,研究时序设计是如何来考察性别角色态度怎祥随年龄、社会生活事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研究动机的审视 任何研究都有研究的内在驱动和外在诱因,尽管有的研究者意识不到自己的研究动机,但其研究动机都对其研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而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应自觉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动机,这样才有利于深入理解他人的研究和调控反思自己的研究。 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选择研究问题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1.检验理论或研究假设 理论是对某类现象的系统阐释和概括性解释,假设是对某一现象或事物状态所作的猜测。一个理论通常包含系列的关联假设。用某种方法对假设的真实性作出的判断就是检验假设。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检验理论或假设,它是学前教育学科的基本使命,也是学前教育研究的最基本动机。 2.契约研究 机械抽样更具有随机性。契约研究就是科学家与国家、政府、团体或其他机构及个人签订合同从事某项研究。一般来说各类基金项目如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地方政府基金项目、学校式研究机构基金项目、企业事业单位基金项目都是具有契约研究性质。申请者与资助方在研究资助前需签合约。 3.学习目标研究 一般适用于学习群体如中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老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本科大学生要完成学士沦文,研究生要完成硕士、博士论文。这样的研究主要是为学习而研究,或是为体现自己的学业水平而开展的研究。 4.专业成长研究 幼儿教师为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的研究就是专业成长研究,专业成长研究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向,这样的研究既不是基础研究也不是具有全局性的应用研究,而是启迪教师实践智慧,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 5.无框架研究 无框架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发现问题、选择研究问题,在现有清晰的看法或观念指导’F的研究。无框架研究通常具有探索性,会使研究者得到始料不及的新发现,因而更容易产生原创性的成果。 五、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选择的条件 (一)质性研究选择的条件 由于质性研究遵循的是自然主义态度原则,因而研究者不需要对研兖情境进行操纵和干预,也不需要控制变量和形成某种假设,并将这种结构性的假设强加于被试。质性研究设计所具有的这种自然性、灵活性、自动性,使得其设计风格同量化研究设计有较大的差异,为了以示区别,质性研究也将这种设计称为工作设计,也有人将其称为发展设计。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提出或选择研究问题,那么质性研究一般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呢?质性研究选择的问题有哪些特点呢? 一般认为质性研究适合于下列研究: (1)不成熟的概念,这些概念明显地缺乏理论基础,带有偏见的甚至是错误的。

(2)-些理论的内涵是不精确的、不适合的,带有偏见的甚至是错误的。

(3)为发展理论需要探索的和描述的现象。 (4)事物的性质不适宜量化。 质性研究问题有下列特点:

(1)被研究的问题是不熟悉的问题;

(2)被研究问题是探索性的问题,其相关的概念与变量对研究者来说并不清楚;

(3)被研究的问题属于深层的探索性问题,且研究问题有模糊广泛的背景;

(4)探求研究问题的意义比数量更为重要; (5)研究的问题是意外的发现或突然地降临; (6)研究的问题属于独特的事件、独特的现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质的研究所选择的问题具有特殊性、意外性、模糊性、意义性、陌生性、深屡性等特点。 一、选定分析单位 确定研究主题,判定研究类型、性质后,还需要选定分析单位。分析单位就是研究中所采用的最基本的研究单元。任何研究问题的目的就在于以分析单元的特征描述来揭示由这些分析单元组成的更大群体的特征。如幼儿人园适应性行为研究,其分析单元为每个人园的幼儿,通过有限的研究样本的入园适应性行为,揭示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某一类型幼儿园幼儿的入园适应性行为特征。所谓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千差万别指的就是分析单位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分析单元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个人 这是教育研究中最常采用的分析单位,以个人为单位的研究旨在揭示个人组成的群体特征或总体特征,以及总体中个人之间的关系与动力特征。学前教育群体中的分析单位可以是幼儿、教师、家氏、社区居民、朋友、长辈中的每一个个体。 2.个体内的某一特征或状态 通常主要是个体的体质(如身高、体重、肌肉、骨胳)、生理(如血压、血流量、分泌物、神经结构、细胞活性等)、心理(如认知、情绪、祉会性、个性等)、行为(如退缩、攻击、亲和、遵从、服从、适应等)。上述分析单位都是以每一个体为载体的某些局部特征与现象,而不是以整个个体为分析单位。 3.群体 4.组织 组织是指制度化、模式化、规范化的正式社会团体。正式的社会组织也可以作为学前教育研究的分析单位,常见分析单位有幼儿园、亲子学校、幼托机构、日托机构、幼教集团等。 5.社会文化产品 学前教育研究中不容易引起关注的分析单位是同儿童、学前教育有关的社会文化产品,如书籍、教材、活动材料、玩具、诗歌、绘画、歌曲、工艺品、木屋、童话、故事、游戏等。 二、研究假设的建立 研究假设是以已知的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能够真正揭示未来事件的出现、未知事实出现的原因以及规律性的假定。研究假设分事实性假设和统计假设。 (一)研究假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研究假设具有可推测性 任何假设都是外界的各种事件或现象的猜测。研究假设也是这样,当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之前,它也具有推测性。这种推测是否正确,有待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 2.研究假设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基础

猜测可分为有根据的和无根据的两种。研究假设是属于有根据的猜测。它是以真实的事实材料为基础的,是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产物。因此,科学假设同无根据的胡说从根本上是不同的。

3.研究假设是人类的认识逐步接近客观真理的方式

虽然假设是对于未知事件或现象的假定性的、推测性的解释,是否粑握了客观真理尚属疑问,但研究假设是对未知事实和现象有根据的推测,因而,通过科学实验的检验,可不断修正、补充假设,最终逐步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某些方面。因此,研究假设是人类逐步认识客观真理的接近方式。 (二)研究假设提出的方法 研究假设是在一定条件下提出的,各有其客观必要性和根据的。若仅从主观愿望出发,任意创立假设,这不仅不会给课题的研究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把研究者引入歧途。那么,在科学研究中,如何提出假设呢?总结人类科学研究时提出假设的经验,大体上,提出心理研究假设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1.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假设是人们对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猜测的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往往具有普遍性。既然是普遍的,它必然在一些个别特殊的事件中也有所表现。因此,我们在研究个别、局部的事件中有某些发现,这些发现就可以提高成为在一般情况下的假设。这是提出假设的一种方法。麦克勒从图形知觉研究中提出的神经心理学假设,就是应用这种方法。 2.类推的方法 我们通过类推建立人类对外界信息加工也具有特征觉察的假设。然后,利用行为研究方法,证实了这个假设。 3.移植的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可应用或移植其他学科领域里发现的新技术来研究本学科的问题,而提出假设。例如,信号检测论原是通讯工程中的一种方法学,美国两位心理学家,把这种方法学移植到心理学中。一个是客观辨别力指标,一个是主观倾向的指标,因而,研究人类感知觉时,使其中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客观辨别力分别标出,并设想信号检测论适用研究人类的感知觉,后经实验研究得以证实。从而,使感知觉研究结果更准确、更科学。 4.经验公式的方法 对于实验数据,经数学方法处理之后,往往可找出经验公式。这种经验公式,虽然是根据有限次数的实验获得的,因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可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以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线索,也是提出假设的方法之一。例如,费希纳曾用差别阀限法制作等距量表的实验,把等距量表的实验数据,在半对数坐标上作图,作为心理测量的函数是一条直线,从而取得了如下经验公式:S=KIogR,其中S是心理量,兄是物理量,K是经验常数,从而提出,心理量和物理量的

关系是物理量按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按算数级数增长的假设,此后的许多等距量表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经验公式。后成为心理物理定律之一——对数定律。 5.分类归纳的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调研,把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门别类分析整理,并从中找出某些规律或提出相应的假设,这也是一种建立假设的常用方法。例如,收集费希纳的对数定律以及对对数定律的批语的资料。经分析整理提出,费希纳的对数定律以分辨能力作为测量感觉的单位,是无法做出和心理量成比例的量表。因而,以数量估计法为直接制作比例量表的实验数据为依据,得出了新的定律。 6.由因推果的方法 更常用的是提出因果假设的方法,即“如果A,则B”的形式。A是指假设的前项条件,B是结果事件。例如,如果对被试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进行奖赏,那么会提高被试对此活动的兴趣。为了检验此假设,许多研究心理学家设计了各种实验。EL。德西1975年经一系列实验之后,提出了一种认知评价理论。这种理论指出,如果被试对所从事的作业已有相当高的兴趣,那么对从事此作业的奖赏,会减少他们自己从事此作业的兴趣。在这个假设中包括两个前项——对作业的兴趣和对奖赏的兴趣,一个结果——兴趣的减少。 (三)形成研究假设的技巧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若形成的假设不当,那么不仅不会右所得,反而会影响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形成研究假设应讲究基本技巧。

(1)形成假设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但也不能等待事实材料的积累。形成假设一方面

要以事实作为依据,因为事实是形成假设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也不能等待事实材料全面系统地积累之后,才提出假设。

(2)假设必须能解释已有的事实,预言未来的事件并能以实验予以检验。假设既然是为了指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那么提出的假设应对已有的有关事件能给予正确解释和预见未来的事件。如果所形成的假设无法解释已掌握的有关事实,那么,这个假设就毫无意义。然而,要求一个新形成的假设,对已有的事件做出完美无缺的解释是困难的,但起码应做到,对某些令人费解的关键性的现象,应力求完满解释。假设既然有推测性,因此,假设必须能预言某些事实的结果并能用实验来检验这些预言是否正确。如果预言被实验否定,则表明该假设是错误的;反之,若假设的预言被实验所证实,就表明这个假设是正确的。

(3)所形成的假设必须充分运用科学原理和新的线索,而不要被错误的传统观念所束缚。形成假设的过程是人类认识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因而,一方面应当运用和遵循已有的科学原理,另一方面,也不要被现有的理论所束缚。这是因为认识本身是辩证的过程,许多现有的理论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特别当原有理论与新的事实发生矛盾时,我们就应放弃原有理论而另创假设。例如,在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心理学家权威冯特断言,高级心理过程不能进行实验研究。但是,冯特的学生在艾寞浩斯的启示下,毅然冲破了他的老师错误断言,并建立了符兹堡心理学派。 (4)审慎地对待不同的假设。不同的研究者同时对某一问题提出几个假设,甚至有对立的假设,此时,研究者应审慎地对待不同的假设。因为每位研究者在提出假设时总是有其自己的根据,因此,慎审地对待不同的假设,对于完善自己的假设是大有益处的。要解决一个问题,研究者自己也会提出不同的假设,一时还无法对这几个假设作出明确的判断,此时应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来一一加以检验,而不应轻率地主观判定。

(5)假设的结构应简明清晰。假设的内容的复杂程度随研究问题的性质而定,假设从最初状态到最后完成状态,是一个逐渐准确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往往有主次混杂、不精练、不简明之处。因此,在形成假设过程中要加以精练,力争假设的结构简明,抓住关键。 三、概念的界定与操作化 教育理论的基本构成是教育概念和教育变量,它们相互联系形成的陈述就是命题。因而,概念的界定和变量的操作化是教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一项研究中的教育概念在综述前人或相关研究的相应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要重新进行自定义,特别是智力、非智力、个性、性格、人格、学习、教学等有多种解释的概念需要详加辨析和定义。抽样设计是指研究中如何抽取样本的计划安排。抽样设计分为随机抽样设计和非随机抽样设计。 (一)随机抽样设计 随机抽样设计是指抽取样本时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设计是建立在统计学的抽样分布理论基础上的。随机抽样设计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即单纯随机抽样设计,机械抽样设计、整群抽样设计和分层抽样设计。 1.单纯随机抽样设计 从调查总体中完全按照随机的方式抽取调查样本,即单纯随机抽样的调查。单纯随机抽样必须遵循:第一,抽样的随机性,即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第二,抽样的独将签充分混合均等的。单纯随机抽样从理论上讲是最符合随机原则的,在分析抽样误差时也比较简明;但这种方法在实践常会受到限制,如总体很大,比较复杂,此法就难以实施了。 2.机械抽样设计 机械抽样就是把总体中的所有个体按一定的顺序编号,然后按照固定的间隔抽取样本。间隔的大小应由样本容量与总体中个体数目的比率来确定。如要调查某校大学生学英语的情况,拟从1500名大学生中抽取150人作为样本,那么抽样间隔就是去,即每隔10人抽取1人。 3.整群抽样设计 从总体中抽取的研究样本,不是以个体作为单位,而是以一个群体作为抽样的单位,以此种方式抽取的调查就是整群抽样设计。如果了解某市物理学科高考的成绩,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来进行抽样。整群抽样的优点是便于调查实施,其缺点是若取样的群体特征与总体的特征差异大时,取样的代表性就较差。 4.分层抽样设计 分层抽样就是按照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叫一个层),再分别在每一部分中随机抽样。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总体已有的信息,因而,分层抽样设计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育调查方法。对于一个总体究竟应该如何分层,分几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的原则是:层内的个。体差异浏到罐蚺卜一而层与层之伺的差异越大越好,否则就失失去了分层的意义。显然如何合理地将样本容量凡分配在各层是分层抽样的关键,通常分层人数抽取比率是按各层人数来

定。分层抽样一般分三步进行:①分层;②计算各层抽取比率;③计算抽取单位数。 (二)非随机抽样设计

非随机抽样设计也称目的性抽样设计,它是指研究者为了达到研究目的,而选择一个并不具有随机条件的样本。这个非随机的样本个体可以对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刻的了解,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信息。非随机性抽样设计主要有以下类型: 1.全面抽样设计 全面抽样设计是指样本中包含的所有单元都被抽取的样本设计。全面抽样设计主要是用于抽样框中被抽取的单元十分有限,都具备抽样的条件,如某幼儿园要研究随班就读的智力落后幼儿,而整个幼儿园只有8名智力藩后幼儿,因而这8名幼儿都具有抽取的条件,这8名幼儿全部抽取对该研究的样本容量影响也并不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就需要全面抽样设计。 2.最大差异抽样设计 最大差异抽样设计是指在研究中为了对某种特征提供最大的差异,在研究总体中,抽取差异最大的样本个体,如在汉族、藏族、蒙古族三个民族混合的一所幼儿园中研究幼儿的生活方式认同,研究者可能分别对一个藏族男孩和一个藏族女孩、一个蒙古族男孩和一个蒙古族女孩、一个汉族男孩和一个汉族女孩分别进行同年龄的生活方式认同比较。 3.极端个案抽样设计 极端个案抽样设计是指从抽样框中选择某一特征连续体中的两端个案作为抽取对象进行研究。如评价两所幼儿园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情况,在抽样时可分别从最好的班级和最差的班级中抽取幼儿。 4.典型个案抽样设计 典型个案t抽样设计是从研究对象中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研究单元或个体,以最大限度地反映该单元或研究个体的独特性。 5.同质性抽样设计 同质性抽样设计是指在研究中抽取具有同质的群体、亚群体或个体单元,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特质或行为心理模式。 6.深度抽样设计 深度抽样设计就是研究者选择跟研究目的有关并特别感兴趣的对象作为研究样本的抽样设计方法。如研究者想研究幼儿教师的人格特质,他就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不同类型教师进行特质资料的收集。 7.关键个案抽样设计 关键个案抽样设计就是研究者迭择对某一理论或研究方案特别有利的样本。如伽利略选择羽毛来探知物体的重量是否影响降落的速度,而不选择不同重量的物体,这是因为用羽毛作为个案来印证物体重量对降后速度的影响具有很好的推广度。 8.滚雪球抽样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ax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