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改好的

更新时间:2023-10-08 06: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观 潮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1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2、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3、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 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背诵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3、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感受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体会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有关部分。

2、想象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作者简介。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3.鸟的天堂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2.检查反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2.检查反馈。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2)尝试将这三段话按树根、树枝、树叶的顺序改写成一段话。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四、作业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一):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3)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二)

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学习过程: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 狮子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五、课堂小结(略)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读悟意境 熟读成诵

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补充:激趣导课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5、品读悟意境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首诗《游山西村》)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6.爬 山 虎 的 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2、学生准备水彩笔。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出示实物,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

四、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4、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2、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7.蟋蟀的住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解决问题。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自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和词语。 2.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画出不理解的生词,讨论词义。。 2.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3.找出文中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蟋蟀比作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

4.齐读课文,整体梳理课文内容。 三、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以《我的住宅》为题,用第一人称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2、 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9.巨人的花园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教学重点:1.会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学情估计:学生会提到巨人的花园是怎样一座花园?

学习课文 一、粗读感知 1.自读课文。 2.谈谈读后的感受。 3.认读生字

二、重点阅读,体会道理

1.再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一座花园? 2.从哪里看出这个花园很美丽,很漂亮?

3.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让大家感受到这个花园的漂亮、迷人吗?

4.为什么又说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呢? 5.句型训练,理解中心

(1)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唤来春天的,。 (2)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反复阅读这两句话,在读中深化感受。 三、学习生字

1.认读要求学会的生字

2.板书左右结构的字:溢、墙、牌?? 3.指导书写

4.学习剩下的生字“允、覆、”“允”和“充”可辨析,“覆”的上面部分同“西”辨析。 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解决细节问题

1.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

二、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 2.交流汇报

3.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言积累 本课小结

板书设计:

9.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孩子)

10.幸福是什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深化

11.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学会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体会小鸟与大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课文中的情感。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题质疑。 1.导入课题;齐读课题。

2.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研读课文,训练朗读。

1.去年的树和鸟在一起是怎样的情形?自由读1——4自然段,你的感受是什么?

四、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结合学生发言,师进行小结。

2.根据学情,设计作业。 板书预设:

大树(图) 小鸟(图) 珍惜友情 信守诺言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复习巩固。 1.谈话激趣。 2.小结上节课情况。 二、分角色表演故事。 1.四人小组自由分角色读。 2.指名一小组上台表演。

3.全班进行评价:你认为谁读得好,好在哪儿?你认为谁读得还不够,你能读读吗?

三、指导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11.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教学重 难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续编。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请同学们自己来读懂这篇课文。 二、回忆学法、自学课文 想想读懂一篇文章的步骤是什么?

(a)借助拼音、读通课文。(b)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c)围绕问题读课文,理解课文。(d)感情朗读,谈体会。 三、反馈 a)同桌互读

b)抽生读,检测读音 四、熟悉故事情节 五、拓展训练 1.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2.把编的故事写下来。 六、词语盘点

13、白鹅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京剧、滋味、倘若、侍侯、脾气、责备、临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二、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鹅》、了解作者丰子恺、自学课文。

2、教师准备:课件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课 二、营造氛围学课 1、请学生独立朗读课文。

2、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三、生字以及词语的处理 四、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理解课文

想想全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又是怎样展开写的? 二、感悟课文,并拓展。

1、课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地方?

2、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3、把说的内容整理一下,然后写下来。

14.大白鹅 发展性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情感性目标: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 板书课题:白公鹅 二、新课学习: 1、学生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

3、谁来说说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4、这究竟是只什么样的白鹅?再次默读课文,概括一下。

5、好一只拥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概括一下? (高傲的)白鹅

6、学到这里,同学们讨论一下: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课时目标: 认知技能目标:

1、 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发展性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猫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从描写中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5?猫

一、导入。 1、出示挂图。

2、认识猫。(家猫、波斯猫) 3、学生介绍猫。 4、师予以师纳。 二、学习生字词。

(一)自学生字词后出示生字卡读、记。 (二)形近字练习。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2、归纳引导。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思考?练习第1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讲读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

(3)师肯定引导:对,大家一起读一读句子,注意要读出猫的古怪来。 (4)解词:谁来说说“尽职”与“屏息凝视”的意思。 (5)现在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来说一说猫的古怪性格。 大花猫的性格真古怪,它又 又 又 。 (7)师相机板书

老实 贪玩 尽职

(8)这样的猫,大家喜欢么? 2、自读第2自然段。 学生汇报。

归纳引导:文中的“几朵小梅花”能否改成“几个小脚印”?

师归纳引导:大家说得对,这高兴与不高兴变成反义词怎么说?高兴——生气 师:这高兴与生气时的表现也是猫的性格,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这只大花猫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古怪)

这只古怪的大花猫给你什么印象?说一说。这是一只(古怪、可爱)的大花猫。

3、独立学第3自然段。

(1)总结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迁移独立学第3自然段。 (2)师检查辅导; 三、小结。

这只大花猫真(古怪),真(淘气),真(可爱),真讨论(喜欢)。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2、3题。

16母鸡

认知技能目标:

1、继续训练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2、通过读文,能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3、通过比较,初步体会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哪些特点。 发展性目标: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难点:初步体会两篇文章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

1、关于这篇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同学们回家是认真读了书的,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文章里,看看作家是怎样描写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的?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

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字的读音、记住字形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

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 讨论自读作业

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4 、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2、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4、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5、由开始的“一向”到最后的“不敢”,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你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那作者写《猫》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吗?那他是怎样写猫的呢?看看课文,再讨论讨论。

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法。 7、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板 书

猫——古怪、可爱 (围绕中心句写)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同的认识)

(突出特点)

17 长 城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 学生自由补充。 3、 老师给以肯定。 二、学习生字。

三、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 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四、小组学习,思考。

(1) 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2) 从图上 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五、巩固练习。

(1) 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 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

二、 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 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 2、 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一个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 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 4、 学生发言。

5、 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 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 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 全班齐读。

7、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去朗读课文。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2.解释下列词语:

18.颐和园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19.秦兵马俑

一、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au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