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更新时间:2024-06-03 17: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低碳生活”与经济发展

摘要: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由此可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在这场新经济浪潮中,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消费模式、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法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做工作,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用好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一词迅速成为热点词汇和关键词汇,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的神圣使命。在这场新经济浪潮中,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消费模式、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法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做工作,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在去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承诺,意味着中国从此步入低碳时代。低碳,英文为low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主要源于以下五方面: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2001年第三次评估报告估测人类活动引起的因素为66%,现在提高到90%以上。并且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气温与工业化前相比可能升高1.9~4.5℃,海平面升高18~59cm。同时指出:地球变暖将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自然生态退化,河流流量减少,极端气象事件如干旱、热浪、洪涝等灾害频发。2006年我国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在气候变暖影响下近100年气温升幅0.5~0.8℃,比同期全球升温0.6℃略高。未来50~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未来气候变暖将对我国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工业生产等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西北缺水严重,约在200亿立方米以上,西部冰川面积减少27%,青藏高原冻土带退化,雪山融化,山区、海岸、海岛风景地变

迁,对自然和人文资源及安全产生很大影响。长此下去,气候将更加反复无常,气象灾害将更加严重、更加频繁,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主要是人类通过工业包括各种工厂及汽车等以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大量燃烧向空气中不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增强,从而使气候变暖。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二)能源稀缺与环境污染并存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但人均能源量很低。据资料,中国人均探明煤炭储量147吨,为世界平均数的41.4%;人均探明石油储量2.9吨,为世界平均数的11%;人均探明天然气为世界平均数的4%;探明可开发水能资源按人口平均也低于世界平均数。从人均能源消费看,世界平均为1433千克油当量,发达国家为5066千克油当量,中国大约为670千克油当量。中国人均拥有电力装机容量0.21千瓦、人均用电量900KWh,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国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比发达国家低十个百分点,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有发达国家的50%左右。中国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银行认为,中国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我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 (三)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资源呈现“富煤、缺油、少气”、“新型能源短缺”的状态。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6.1%、20.5%、5.3%、0.9%、6.8%和0.4%。这就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而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工业和制造业占了大头。这些行业不仅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而且高碳特征明显。调整经济结构,但是不能把这些产业全部从经济当中砍掉或者过分抑制其发展。因为,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行业的需求强度仍将维持一定的时间。“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四)粗放型发展方式长期存在

中国作为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一直保持着世界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这与我国长期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分不开的。应该看到,在我国建国后直到80年代中期,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改变当时我国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的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粗放型的高增长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的代价实现的,给现代生活带来了许多阻滞和困惑。部分发达国家将国际贸易和气候变化挂钩,

对未达到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的国家,将实行贸易制裁,对这些国家的产品征收关税。粗放型发展方式抑制了绿色发展的潮流,阻挡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步伐。 (五)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而我国现在低碳经济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有待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是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以风力发电技术为例,它虽然是我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但一些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此外,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个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构建智能电网,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又如世界大公司纷纷在中国办厂,中国是“世界工厂”,中国能生产“宝马”、“奔驰”汽车,但整套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没有掌握。正如中国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拿出来,向国外支付专利费。 二、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 “低碳经济”一词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受到广泛关注,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气象地质灾难频发的危局,发达国家率先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转型。以下几个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美国实施“绿色新政”:作为世界最先进的经济体,美国率先前行。2003年,美国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把提高能源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2006年,美国公布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资助碳捕捉与封存技术。2007年,美国宣布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3年可再生电力在美国电力消费量中的比重将达到7.5%。奥巴马总统签署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内容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绿色新政”。在短短半年内,加大了对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制定了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到2020年和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分别减排17%和83%,其目的就是开创美国经济发展的新领域,以增加就业,有助于确保美国能源安全,掌握世界尖端科技的制高点,确保其世界经济领先者的角色。“绿色新政”可细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新能源的开发是奥巴马“绿色新政”的核心,根据奥巴马提出的新能源政策构想,美国将在可再生能源、节能汽车、分布式能源供应、天然气水合物、清洁煤、节能建筑、智能网络等领域探索出一个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战略。 英国提出宏观构想:英国2009年在纲领性文件《英国低碳转型计划》中,提出宏观构想,计划到2020年使低碳经济为英国带来超过120万个绿色工作岗位。目前,这一指标已经逐渐细化到各个行业。据说,绿色建筑产业可以创造6.5万个工作岗位,海上风能可以带来约7万个工作岗位,波浪能和潮汐能等海洋能源的发展可带来1.6万个岗位,碳捕捉与储存行业可在2030年前为英国提供约10万个岗位。

法国出台鼓励措施:法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危机中的转机,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选择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核能作为突破口。扶持再生能源:2008年年底,法国公布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该计划包括50项措施,涵盖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政府投入大笔资金鼓励开发各种可再生能源,如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研究投入10亿欧元,想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机构和个人可简化程序并享受国家补贴。补贴环保汽车:2008年法国政府投入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政府补贴消费者购买环保汽车,

如2008年初推出“新车置换金”政策,明确表明车主在更换新车时,购买小排量、更环保的新车可享受200欧元至1000欧元的补贴,而购买大排量、污染严重的新车则须缴纳最高达2600欧元的购置税。坚持核能发展:法国总理菲永强调指出,核能是法国能源的支柱。法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发展核能,随着石油价格上涨,法国对核能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2009年12月,法国总统府公布一项政府借贷计划,其中有10亿欧元将被用于发展第四代核反应堆。 德国制定能源政策及改革创新:德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堪称创新发展的典范,很早就制定了有关能源政策。其政策目标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替代能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为此,德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完成了在新能源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等领域,大都由德国企业主导,完成了从概念设计到商业化产品开发,从公司创立到全球市场扩张的一系列进程。十年间,一个个全新的绿色产业,在德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蔚然成荫。目前,可再生能源占德国全部能源消耗的比例已经超过15%,德国新能源企业每年产值达到250亿欧元,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25万个。如今,全世界每三块太阳能电池板、每两个风力发电机,就有一个来自德国。

日本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日本提出“低碳社会”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全的条件下建设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2008年“福田蓝图”提出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选定了13个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日本不仅在能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并将利用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地热发电以及制作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特别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太阳能在日本已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2009年,日本政府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提高燃油税等鼓励新能源车消费的刺激政策,推动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数据表明,我国的能耗率居高不下,分别是瑞士、意大利、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1.3倍、10.6倍、8.8倍、8.3倍、7.2倍、4.6倍、4.2倍,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在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只有推行低碳经济,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一是鼓励节能型的消费模式。转变传统观念,倡导低碳生活的新风尚,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引导广大群众注重从生活细节入手,培养低碳生活习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具体意见: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可以每天减少大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可减少48克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其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间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可以将这些电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沐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以把3分钟热水沐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二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

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三是加强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修订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环境和资源领域的专门法律,以完整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法律形式保障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使得环境利益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得到公平分配。四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能力向技术先进的大企业集中。应将调整优化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可以通过调整行业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从结构上促进经济的低碳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加快发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强力提倡节能减排。突出重点,降低高耗

能工业的能源消耗,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强制性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加强传统能源技术攻关,利用科技创新,提高效能,降低能耗。要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产业、环保、土地和金融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六是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首先是指通过资源节约技术与生产相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节约使用资源。其次是指通过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再次是指通过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最后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平衡,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七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积极开发水电、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降低石化能源比重。由于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的电,其成本要高于使用传统石化能源发的电,企业失去了开发新能源的动力,因此国家应该让企业完全“不计成本”,可以将全部的研发成本、制造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全部计入电价,用国家行政手段强制电网巨头无条件接受,所生产的电力,电网企业应无条件采购、无条件入网。让新能源企业享受到完美创业环境,只有营造出其他任何产业、全球任何地区都无可企及的创业天堂,才会激励一批批人才投身其中,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去一一攻克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技术难题。吸引的大批人才也必将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去实现一次次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使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生物柴油、地热利用等,实现从单纯的概念设想到产业化运作的飞跃。八是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从制度上为企业节能减排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推进制度创新。训方法,对他们进行信息收集、传播以及农业科技、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基本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素质,逐步培养和形成一支用得上、贴得近、留得住的农民信息员队伍。同时,各级政府要注意改善农村信息化队伍工作的软、硬环境,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提高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工作有干头,发展有前途。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必须拓宽渠道、整合资源、优化内容、提高效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所在,是关键、也

是核心,应成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有效信息资源不足,而且重复多,信息供给渠道少,发布频率低,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能力薄弱,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一是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加强对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集中、扩容提质,形成一个“统一、开放、互联、共享、安全”的,跨部门、跨地区、多层分布式的农村信息管理平台;二是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标准体系和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形成统一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标准化;三是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在发展个性化行业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同时,以信息资源共享、互补为原则,加强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消除信息系统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诸侯割据”的状况;四是以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为原则,积极开发农村信息资源。农业、农村信息不仅包括有关统计数据、市场信息,还包括农村政策、农业技术、农业气象、农村环境、农村医药卫生、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所有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信息资料。农村信息开发应该一切以“三农”为中心,农民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什么实用、效益好就先开发什么。什么覆盖面广、利用率高就重点开发什么。什么载体、方法传递快,就用什么载体、方法;五是加快农村信息数据库建设。它不仅关系农村信息的开发利用,还直接关系到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因此加强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其综合性能尤为重要;六是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仅要引导需求,而且要研究需求,要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对象、需求内容、需求方式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唐玉新,刘志凌.加快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

[2]孙芸.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6).

[3]方晓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经济论坛,2006,(10). [4]吴记成.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6). [5]王伟.农业信息传导不畅的原因与对策[J].理论探索,2009,(2).

是核心,应成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有效信息资源不足,而且重复多,信息供给渠道少,发布频率低,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能力薄弱,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一是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加强对农村信息资源的整合集中、扩容提质,形成一个“统一、开放、互联、共享、安全”的,跨部门、跨地区、多层分布式的农村信息管理平台;二是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采集标准体系和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形成统一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标准化;三是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在发展个性化行业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同时,以信息资源共享、互补为原则,加强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消除信息系统行政、地域、行业等“条块分割”、“诸侯割据”的状况;四是以增强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为原则,积极开发农村信息资源。农业、农村信息不仅包括有关统计数据、市场信息,还包括农村政策、农业技术、农业气象、农村环境、农村医药卫生、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所有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信息资料。农村信息开发应该一切以“三农”为中心,农民需要什么,就开发什么。什么实用、效益好就先开发什么。什么覆盖面广、利用率高就重点开发什么。什么载体、方法传递快,就用什么载体、方法;五是加快农村信息数据库建设。它不仅关系农村信息的开发利用,还直接关系到农村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因此加强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其综合性能尤为重要;六是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不仅要引导需求,而且要研究需求,要对农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对象、需求内容、需求方式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唐玉新,刘志凌.加快江苏省农业信息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

[2]孙芸.安徽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6).

[3]方晓波.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经济论坛,2006,(10). [4]吴记成.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6). [5]王伟.农业信息传导不畅的原因与对策[J].理论探索,2009,(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a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