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湖南省优秀组工干部代表先进事迹

更新时间:2024-03-09 22: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湖南省优秀组工干部代表先进事迹

做创先争优表率 展组工干部风采

----全省优秀组工干部代表先进事迹摘登

编者按: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启动以来,为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推动全省组织系统带头创先争优,省委组织部于今年9月在全省部署开展了“我身边的优秀组工干部”推选活动,截止目前,共组织发动5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推选出身边的优秀组工干部860多名,涌现出一大批党性坚强、公道正派,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牢记宗旨、甘为人梯的优秀组工干部,充分展示了新时期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营造了全省组织系统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现将李超球等10名优秀组工干部代表的先进事迹摘登如下,希望广大组织干部以他们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不断推动组织工作上水平。

在看不见的世界里书写明亮人生

湘乡市委组织部主任科员李超球

他双目失明15年,却通过口述的方式撰写了400多万字的各类文稿。他将一批又一批年轻同志送上领导岗位,自己仍在研究室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25年前的一个深夜,在加班回家的路上,李超球边走边思考一个调研课题,

不小心一头撞在电杆上,粉碎的镜片扎进眼角,在医院缝了十多针。此后,他的视力逐渐下降,加上长期用眼过度,到1995年双目彻底失明。

失明的打击使他痛不欲生。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很快振作起来,重返工作岗位,拿起手中的笔,迎接命运的挑战。失去光明的他,各种困难和痛苦接踵而至。下乡途中,他掉进过水沟;上班路上,他撞倒过行人;办公室里,经常被碰得鼻青脸肿。但他从没叫过苦,也没说过难。为了思想上不落伍,能力上不掉队,他坚持听电视、听收音机,白天请同事收集报刊、网络上的资料,晚上让妻子念给他听,重要的资料请人录好音,回家躺在床上反复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地学习,先后用坏了36台收录机。通过日夜苦练,他不仅成了同事们眼中的知识库,还训练出过耳难忘的本领。10多年来,他撰写的材料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0多次。

对双目失明的他来说,白天和晚上一样的漆黑,但在他的心中,却时常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一次,他听一些改制企业的党员在议论:“这下买断了,以后组织生活到哪里过呀?”从这句不经意的话中他敏锐地意识到:企业改制了,下岗的党员也要有个新“家”。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走进企业和社区,积极探寻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形成了近万字的报告报湘潭市委。市委高度重视,实施改制破产企业党员社区“安家工程”,为1万多名改制破产企业党员在社区安好了“家”。失明15年来,他克服困难,坚持每年用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下基层调研,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市里闻名的“基层通”。他参与调研的60多个课题,很多成果进入了领导决策。

对年轻人来说,他不仅是写材料的老师,也是激励他们昂扬向上的“人生导师”。为了完成传帮带任务,他倾注满腔热情,在他们松懈时给予鼓励,迷茫时给予指点,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先后有30多名年轻干部在他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其中3人走上了厅级领导岗位,10多人成长为处级、科级领导干部。他不知道他们长得什么样,但心里感到由衷高兴:“我身边的人都进步了,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组织部工作25年,他没有利用自己的关系为亲友谋半点方便。外甥下岗想找个单位,他没有出面;大学毕业的侄儿找工作,他没有帮忙。就连组织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将他妻子从一个效益较差的事业单位调到了行政单位,他硬是说服领导,做通妻子的工作,让妻子回到原单位上班。然而对每一位到组织部的

来访者,他始终怀着亲人般的情感, 20多年来,他接待来访人员3000多人次,没有一人不是带着对他的感激和叹服而去。

他先后荣获“湘乡市首届道德模范”、“湘潭市模范党员”、“全省优秀组织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感言:“面对荣誉,我感恩组织。但对我这个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而言,名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组织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今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我将一如既往紧握手中的笔,书写好自己明亮的人生。” 奋斗不止生命更有意义

长沙市委基层办副主任刘怀彧

他20多年里6次动手术开腔取石,因肝硬化进行了肝脏移植。走过生与死的关口,他更加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奋力前行,竭力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21岁那年,刘怀彧患上了肝胆管结石,先后接受了6次取石大手术。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向现实弯腰,把苦难当成实现生命价值的强大动力,奋力拼搏。正是凭着这种执着,他11次被评为省市先进,获得各项奖励30余次。2004年3月,他参加中组部在长沙进行的“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在连续三个月的紧张工作后,他身体出现了持续的腹胀、厌食、失眠等危险信号。

同事们发现后催他去检查身体,他坚决不同意。他知道,当时试点工作正在关键阶段,一旦去检查,医生肯定会要求他住院,这样势必影响工作。他只是悄悄地找来卫生员,一手打点滴,一手写稿子。最终,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得到中组部的高度肯定,而他又一次躺在了病床上。

2005年10月,他的肝胆管结石病情不断恶化,经医生诊断,如果不进行肝脏移植,将随时有生命危险。面对巨额医疗费用,他和家人束手无策,甚至做好了放弃治疗的准备。就在这时,组织给他送来了温暖。从市委领导,到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纷纷为他捐款,单位领导还请专家为他制定了多套救治方案。最终,移植手术成功实施,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组织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康复出院后,他立即重返工作岗位。领导关心他,不给他分配具体工作,他便见缝插针,看到一件事就主动抓住一件事,抓到一件事就认真做好一件事。朋友们常劝他,活着才是硬道理,何必这么拼命呢。他回答:“你们不会明白,我承载了这么多关怀,没办法一一回报,唯一能做的就是争口气、活个样、多做事。”

2007年,组织安排他担任市委基层办副主任。来到新的岗位,他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他不顾家人的担忧,经常一个人深入基层调研。为推动全市建设扶贫工作上水平,他坚持每个星期到县市布点村去一次,实地查看项目建设、调研产业发展情况,三年来,他拖着病体在偏僻的布点村往来跋涉奔波,行程达20多万公里,19个布点村的工作由此全面改观,基础建设全面改善,产业项目不断壮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成为长沙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这期间,他和基层办的同事们同甘共苦,一道“5+2”、“白+黑”地超负荷工作,全然忘记了“戒疲劳、戒熬夜”等医嘱。他参与起草的市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1+2”文件,牵头编制的《2009?2012年长沙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规划》在基层产生热烈反响,得到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看着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的肯定,他激动地流下幸福的眼泪。

这些年,他身体上屡遭重创,生活上也飘泊不定。先后辗转租住过6个地方,睡过地下室,躺过办公室,住过毛坯房。对这一切,他毫无怨言。他说:“我心中有本明账:这些年组织上给了我这么多关怀,社会给了我这么多温暖,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去计较名利呢?”

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无限的。他感言:“我不知道,在人生道路上还会遇到什么挫折,但我知道,我现在和将来要做的,就是珍惜有限的生命,抓紧时间干事,尽最大的努力,回报组织,回报社会,回报一切关心我的人。”

档案室里四十年的奉献

邵阳市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夏和俊

他19岁进入邵阳汽车发动机厂从事人事档案管理,30岁调到邵阳市委组织部档案室工作。如今40年过去,他仍旧用心呵护着这些无言的卷宗,坚守在档案室里默默奉献。

干部档案工作很枯燥,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40年来,夏和俊以档案室为家,经常加班加点“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修修补补、装装订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对这里的一桌一椅、一柜一档充满了感情。通过潜心钻研,他也成为大家公认的档案工作行家里手。经他整理的档案材料,卷面整洁,内容齐全,信息真实,上报省委组织部,都能获一次性审查通过。他对库房里的每一本档案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不用看目录,就能准确地说出基本内容,找到具体位置,常常让前来查阅档案的干部赞不绝口。他大胆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利用可公开的档案数据信息,为党政机关提供档案查询、开具证明等服务,走出了干部档案服务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新路子。1999年,他被中组部授予“从事干部

城步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友文

他20多年如一日,勤奋敬业,无私奉献。他牢记宗旨,淡泊名利,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其一心为民的先进事迹在苗乡大地广为传颂。

杨友文出生在贫困山区,毕业后分配到乡镇,从普通干部一直干到党委书记。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既锻炼了他的能力,也培养了他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在他心中,基层就是他的家,群众就是他的亲人。调到县委组织部任副部长后,他挑起基层党建这付重担,决心为基层、为群众多做一点事。2006年10月,全县4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面铺开后,面对资金缺口难题,他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常委挂点,单位帮扶”县级资金自筹方案,在县财政投入41万元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宣传,上门联系和召开协调会,确定了82个行政、企事业单位作为41个建设村的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116万元。为了确保任务优质高效完成,他跑遍了所有建设工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林木资源,建设吊脚楼式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议。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全县大部分行政村建起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场所,为广大苗乡群众办成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他家境并不好,妻子工资经常不能按时发放,女儿正在读高中,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经济上负担很重。然而,对群众的疾苦,他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宁愿自己吃苦,不愿群众受罪。2003年,他在五团镇铺路水村调研时,了解到村里品学兼优的小姑娘陆辰花由于家庭贫寒,正面临辍学的困境。他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两百多元钱塞到小辰花手里,并向她承诺:“以后你上学的事我管到底。”

接下来的八年,他每年都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两千多元用于小辰花的学习和生活。每到开学,他就买上新衣服,带足学杂费和生活费去看望小辰花。与小辰花同龄的女儿常常抱怨父亲:“你对辰花姐姐比对我还好,可别忘了我才是你的亲女儿!”在他的长期资助下,今年陆辰花顺利考上了南昌大学。五团镇石空村村民罗京文,七岁的儿子溺水身亡,十五岁的女儿因病去世,自己又患上肿瘤,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悲痛欲绝。杨友文了解情况后,多次到民政局等部门协调,帮他筹集医药费,联系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如今,老罗身体恢复健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逢人就说:“是杨部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他对工作高度负责,对群众充满感情,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近乎苛刻。他长期担任领导干部,始终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甘为人梯。在乡镇任党委书记时,为节约开支,他经常坐班车进县城办事,到了县委组织部,工作用车能保证,但他很少用,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上下班。担任副部长多年,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县委主要领导这样评价他:“友文对人公道,对事认真,从来没有为私事找过我,一找我就是汇报工作,是个真正的老实人!

他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钱,也不在于他当多大的官,而是在于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赤子情怀,深深根植在他深爱的苗乡大地上。

组工信息化建设的拓荒人

郴州市苏仙区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正科级纪检员、干部监督组组长黄向前 他15年如一日,凭着惊人的毅力,通过自学,从“电脑门外汉”成为“软件开发专家”,为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甘于奉献,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看得很重很重,对于职位和名利却看得很轻很轻。

黄向前刚到组织部工作时,看到每次调整干部,每年制定区管干部花名册,都是用手工抄写,既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出现差错,工作极为不便。他就暗自琢磨,如果能开发一套干部信息管理软件,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998年底,他用原本打算结婚用的所有积蓄买回一台电脑和40余套专业书籍,闭门潜心研究程序开发。经过大半年的自学,他才开始设计干部信息管理软件。就在进行信息采集时,却遇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大难题。原来,近3000名干部的数码相片文件和1万多份档案原件的数码扫描件,必须要以高度压缩方式进行存贮,否则数据库会因运行速度缓慢而失去实用价值。当时郴州还没有编程的专业人才,书上也没现成的解决方案。他只好利用国庆长假,到办公室上网搜索资料,然后一遍遍地测试、纠错,连续加班加点,一日三餐都是由妻子送到办公室,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下,经过连续作战,终于攻下这道难关。2001年底,这套具备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仅源程序代码就长达322页的《党政干部信息查询和职务调配网络管理系统》终于开发成功,他也因此获得了“组织工作程序员”的美誉。

开发软件是件苦差事。这些年来,他头发少了很多,也白了很多,但始终没有松懈,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坚持了下来。15年来,他先后开发了《湖南省党费管理系统2006》、《政协委员和提案管理信息系统》等10多套软件,几乎每两年就开发出一套。尤其是由省委组织部委托他开发的《湖南省党费管理系统2006》,能够自动记账和进行党费统计,大大提升了党费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全省推广使用后,备受好评。

渐渐地,他在软件开发领域有了一点知名度。一些企业找上门来聘请他去开发软件,在深圳的同学请他去加盟,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一些朋友也劝他,搞软件开发是“不务正业”,都40岁了,该考虑自己的政治前途了。看着身边搞

软件的都买房买车,他还只住着几十平米的小房子,看着同事都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自己还是一个普通科级干部,他内心也有过不平衡。但一想到自己开发出的软件,能够得到组织上的重视,得到领导的认可,能够转化为推动组织工作的生产力,便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一份荣誉感,觉得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是值得的。

他认为,没有平庸的岗位,只有平庸的人。一个人的进步,不在于当了多大官,而在于做成了多少事。在平凡的岗位把事情干好,干出特色,干出成果,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快乐。他说:“现在,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设计出更多组织工作需要的软件,继续做一名组工信息化建设的拓荒人。”

甘为人梯不言悔

桂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谭建安

他在组织部工作15年,默默耕耘,甘当干部成长的铺路石。他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分管的多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他公道正派,甘为人梯,始终保持着一名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是谭建安的人生信条。1996年,调到县委组织部后,为尽快进入角色,他经常加班加点、下乡调研。2007年乡镇人大、政府换届,他主

动带队到最偏远的5个山区乡,一连10多天没有回过家门。2008年的那场冰灾,全县停水停电,他受命带领机关干部铲冰通路,每天第一个赶到抗冰救灾前线,手掌上冒出血泡依然坚守岗位。2008月7月的一天,他带队到乡镇考察干部,80高龄的老父亲突然发病,家人要他马上赶到医院,但他直到考察圆满结束后才匆匆赶到父亲病榻前。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患上多种慢性疾病,每月要发病好几次,但他总是默默忍受,从不向任何人提起。妻子经常抱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出门。同事为他作过统计,在组织部工作15年,他累计加班1000余天,相当于多干了3年的活。

他不但会实干,还善巧干,工作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2002年,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党员先锋模范意识淡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弱化的现状,他牵头制定出台了《桂阳县党员星级评定考核量化标准》,在全省率先推出党员“星”级管理模式,掀起了党员创“星”争“星”的热潮,被《共产党人》、《新华社内参》等刊物宣传推介。2004年,在他的推动下,全县推广“支部+协会+基地”党建模式,新华社连发两期评论称之为“桂阳党建模式”。2007年,他开始分管干部工作后,积极争取县委重视,全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人事改革制度。近3年来,全县92个县直单位拿出864个岗位进行竞争上岗,在全市率先面向村支书、村主任公开选拔乡镇副职,有效地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优化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

他在县委组织副部长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职务一直没有变化。对此他十分坦然,从不以老资格自居,总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要有追求,但不是追求升迁,而是追求贡献。2009年,部里有一个评选县劳模的指标,部领导一致推荐他,但他毫不犹豫地将机会让给了一名年轻干部。公道办事,正直为人,是他的人生准则。为了这条准则,他“得罪”了朋友,也“得罪”了家人。2007年,一所县属中学要补充一名副校长,一位同学多次找到他,希望能给予“关照”,他没有理会。事后许多同学都怪他“不讲感情”。2008年,一名在县直机关工作的朋友想进班子,把一些贵重礼品送到他家,他当即把礼品退了回去。妻子吴六花下岗后,一直想丈夫为她在事业单位找个工作,他耐心地做妻子的工作,妻子只好起早贪黑去做临时工。弟弟从企业下岗,看到有同事重新安排了工作,经常抱怨哥哥不照顾兄弟。一次全家聚餐时,向他大发脾气,他当时发了火,事后又心平气和地劝弟弟自食其力。现在,弟弟还一直在家待业,靠打零工谋生。有人抱怨他,当官后架子大了,忘了交情了。每当这时他都会说:“我有做人的底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9y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