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感品质

更新时间:2024-04-06 04: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章 教师情感品质

学习目标

1. 理解教师情感的概念,知道积极的情感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2. 理解教师情感的特征与能力。

3. 联系实际,理解并掌握培养教师良好的情感特征和提高教师情感交流的能力与技巧。

第一节 情感概述

一、情感的概念

所谓情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人的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人的愉快的或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如快乐、满意、喜爱等;凡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或与人的意愿相违背的客观事物,则会引起人的不愉快的或否定性的情感体验,如愤怒、悲伤、憎恨等。人们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感情发生的过程,也包括由此产生的种种体验,在当代心理学中,人们分别采用个体情绪和情感来更确切地表达感情的不同方面。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积极的情感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反之,消极的情感则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破坏作用。所以,我们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把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它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例如:如果某某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经常与人为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那么,老师每当见到该同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愉快、高兴、满意、喜爱等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如果某某同学在课堂上一问三不知,课后经常不完成作业,时常骂人、打架、吸烟、偷盗等等,每当教师看到该生后就会不自由主地产生出一种生气、不满、讨厌等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一般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则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即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爱的期待。正如

1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情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问题。

教师情感是教师对周围事物,对自身以及自身活动的态度体验。它是教师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高尚的情感品质不仅是推动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而且对学生起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影响着教育和教学过程。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对所授学科的热爱以及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都是教师必备的情感品质,其中热爱学生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教师不仅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感,还要有善于控制、支配和调动自己的情感,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状况决定情感表现的倾向、方式、分寸,以便有效地感染教育学生。善于控制支配自己情感,抑制无益的情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情感体验水平

(一)与机体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水平

在人类的情感现象中,与机体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是与人的衣、食、住、行、性等基本生物性需要相联系的。这是人的自然属性在情感生活中的反映。 (二)与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发展早期就表现出对其父母或养育者的依恋,要求获得爱抚、温暖和亲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以及个人交往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尊重需要表现出来。

在人类中有相当多的情感现象是与这类需要相联系的,诸如依恋感、归属感、自尊感、好奇感、质朴的美感等,便分别与依恋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探究需要、美的需要等相联系。这类需要比与机体需要相联系的情感现象具有更高的发展水平。作为比较成熟的个体,其喜怒哀乐已主要不是与吃喝玩乐相联系,而是与交往、尊重、探究的活动相联系。它具有比较稳定和含蓄的特点。平时我们看不到,只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中,它才通过情感过程或状态表现于外。

(三)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心理

所谓高级社会性需要,是指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主要受教育影响,为后天习得的社会性需要。其体验表现为高级情操。如对知识和真理的需要、对他人和自己道德要求的需要,对美的鉴赏、探索、创造的需要等都属于此列。这是人类在基本社会性需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为人类所特有。

[1]

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P764。

2

[1]

第二节 教师情感特征与能力

一、教师的情感特征

教师的情感是丰富的,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感颇有特色,是构成教师心理素质的动力因素之一,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才能调动自身的智力、情感和体力,以师爱、尊重、关心去扣开学生的心灵的大门,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用智慧和热情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以最大限度的心理能量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这种崇高的职业情感是教师积极工作的内驱力,是优化教学环境,直接感染、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条件。

2.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情感生活的重要方面,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人,培养人,热爱学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是努力使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也达到和我们同一水平上的愿望。教师对学生的爱已不是他在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时所怀的那种感情。这是一种孜孜不倦的、艰苦而有趣的创造性的工作。通过这种工作,整个集体思想上和道德上的一致性才能形成。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

3.热爱所教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对某门学科有深切的爱,才能焕发出深入钻研教材的浓厚兴趣和传授知识的丰富情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相应体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满腔热情、情绪高涨地教学时,学生往往情绪饱满、饶有兴趣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会逐渐地更加热爱这门学科。相反,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漫不经心,毫无热情,使得学生上课时昏昏欲睡,没有任何积极性,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这门功课,甚至有的学生会因此而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不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最终学生成绩下降。

总之,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学生、所教学科的热爱是一致的,教师的爱并不是出自于个人狭隘感情,而是建立在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心、事业心上面。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必然爱学生,因为爱学生才能搞好教育事业,教师爱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 [1]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

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所以,这三方面的爱共同构成了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

(二)教师的高尚情操 1.教师的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合乎道德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和反应符合道德标准,就会产生幸福感、自豪感与自慰感;反之,就会有不妥、自责、内疚等情感体验产生。教师的道德感对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所具有的情感中,崇高的道德感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教师对教育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教师的道德感主要表现在:(1)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与忠诚,对集体事业、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等;(2)对他人行为及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感,如对真挚友情的赞赏,对那些以别人的痛苦为乐的人的鄙视,对自私、残暴等行为的义愤,对个人主义、嫉妒别人的愤恨等,对同事、领导、学生、朋友、邻居和家人的关心、谅解、爱护、相互支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等。

2.教师的理智感。

理智感是一个人对智能活动中发生的一切是否符合其求知目标而产生的情感。它和人的认知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强烈的理智感会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显著的成绩,这是因为理智感能驱动人去追求真理、热爱真理,抛弃偏见和迷信,愿意为真理而献身。

3.教师的审美感。

审美感是指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道德行为予以评价时产生的具有愉快和倾向性的体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审美情感,对学生美感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合格的教师应有强烈的美感,教师强烈的美感主要表现为:(1)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有对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环境、美的仪容的向往和追求的情感;(2)教师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有浓厚的兴趣;(3)教师对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持积极的态度;(4)教师既有对自己人格美的执着追求,又有对他人人格美的赞赏、钦佩的情感。

4. 教师的责任感

对社会的责任感。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者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代表社会,对社会负责。对学生的责任感。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教育引导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对每一个的成长与发展负责。

4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责任感等情操是在人的精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高级的情感体验,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人、培养人,其根本任务要关注人的精神层面,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教师的高尚的情操是推动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 二、教师的情感能力

(一)移情能力

移情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情绪、情感的共鸣反应,是一个人在观察处于某种情绪状态的另一个人时,产生的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也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同理心,并明确提出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而是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三是把这种对对方设身处地的了解让对方了解。

“移情”不等于了解。了解是我们对事物主观的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看事物;而移情是主动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

“移情”不等同于认同和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法。认同和赞同中包括沟通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有一致性,都带入了自己主观的参照评价系统。移情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同感。

“移情”不等于同情。在同情的心理活动中,交往的有高低、尊卑地位的差别;移情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在沟通中,当同感出现时,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地位是相等的,同时彼此不一定要有所认同。至于同情,是沟通双方往往处于不同的地位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更需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当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时, 通常在那一段时期常常较敏感,自我评价偏低,假如老师对学生带有过多的同情怜悯,会更加强化这个学生的自怜、自卑感,对学生的成长是有损无益的。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氛围。 (二)情绪辨认

情绪辨认首先是对表情的辨认,其次是对别人或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在情感需求的辨认。 从对方的言行中推论出他的感受、信念和态度,是一种能力。在情绪辨认的过程中,包括对对方理性和情感状态的感受。越是有能力去清晰辨认对方的内心世界中的种种感受和态度,就越能了解对方,越有能力去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

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这就要求教师在沟通时首先能够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将自己放在的立场和处境中来尝试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经历对方正在或曾经面临的压力,并体会对方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和这样的行动表现的原由。并能提供机会协助对方进行自我表达,自我探索和自我了解:当我们的回应具有同感的时候,对方会感到我们很明白他,从而有一种舒畅感和满足感,促使对方做出默契的回应。 (三)情感调控能力

情感调控是指每个人对处于不同情境中的诸因素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和选择。情感的调控并不是要求过度压抑或控制一切情绪和自发的冲动。情感能力意味着我们能有选择地表达我们的情绪。情感调控能力的表现不像情感迸发那么鲜明突出,而主要表现在身陷压力时能镇静自若;或当对方不怀好意、大加指责时能保持冷静,不反唇相讥。

在许多领域中,由于感情的不适应,使活动效果降低甚至失败的事情是不胜枚举的。对教师来讲,同样存在教师情感的不适应问题。诸如,有的教师上课时情绪多度紧张,讲话太快,吐字不清,不敢面视学生,板书出现错误;有的教师遇事先发火,处理学生不当;还有的教师因教育情感不适应而导致自己的心境不佳,降低教育工作兴趣,或者迁怒于人、制造人际纠纷或家庭不和睦等等。

教师情感调控。是通过教育情感的适应来实现的。所谓教育情感的适应,主要指情感的强度变化适应。教育情感和其他任何情感一样,具有一定的强度, 强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情感产生时的生理强度,即引起情感时的生理代谢程度和外部肌肉的表现程度;另一方面是指心理强度,也就是教育情感产生时心理状态被激活的水平,如教师的注意集中程度、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感知敏锐度等。

正是由于教师情感的强度直接为整个心理活动提供生理与心理能量基础,所以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情感保持适中水平,不要过强或太弱,否则都将影响教育效果。

教师情感是否适用于教育、教学需要,不仅仅取决于情感的绝对强度的大小,而且取决于情感的效能如何。所谓效能是指情感的性质是积极增力性的还是消极减力性的问题。如一个教师的教育情感是消极减力性质的,在同样强度下它会对教育、教学起消极作用;反之则起积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情感的效能性质,比强度大小对教育工作的作用更大。因为减力性的教育情感起强度越大,所起的作用也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倒是教育情感的强度小一些好。对增力性的教育情感来说,其强度越大,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越大,教育情感的性质与其强度是一致的。可见,改变教师教育情感的效能性质比调节强度更重要。所以,解决教师教育情感问题时,首先应看其性质如何,如果教师的教育情感是消极减力的,则应

6

先解决其情感性质问题,然后再调节其情感强度。 (四)体验理解能力

体验理解能力是感受、思维和行动三者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思维活动特征。教师要关怀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首先需要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概念的参照系统中,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而且,也以他的思想推理来思考他的一切。比如中学时期的早恋。我们作为教师,不愿意这样年龄的学生这么早谈恋爱,因为这样年龄的学生无论是对自身感情还是对方情感的把握深度都不够,一旦发生爱情,就会牵涉自己整个的注意力,自然会影响学习。但如果我们尝试进入她的处境和身份中,如一个从小父母双亡,与严厉、苛刻的姨妈生活在一起的女孩,长期渴望别人对她的关心和关注,希望能够得到别人温暖的对待,而一位男生对她恰恰非常关注和关心,对她的温暖关怀,都恰巧满足了女孩的期望的心理需要。她便不顾一切外界的阻力,维持着与这个男生的恋爱关系……当我们放下主观的看法。设身处地地进入她的内心世界时,就能体验理解他对这份早恋的特殊感受了,对她的体验理解自然就会出现,也就不会用警告的口吻谈话了,而是从更理解她和更爱她的角度与她沟通。 (五)自我愿望能力

自我愿望能力不是主体指向现实自我的能力,是指向未来自我的能力。愿望从心理机制分析,来自于人的欲望系统,表征为一种情感状态。在实践中,教师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付诸实践时,能够将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事物、控制今天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天的行为”。[1]具有自我愿望能力的教师,能够对自己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路线相比照,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最终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

第三节 教师情感的培养

一、教师职业的准确定位与期待

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已经不仅仅是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学会学习的导师和引路人,而且还要期望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还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自己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教师以积极情感教育影响学生,学生在老师 [1]

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7-218、219.

7

那里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

现代社会期望教师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种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工作,也是一种精神的事业。从社会发展的纵向来说,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伟大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从社会文化横向交流来说,教师通过对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使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科学成果得以相互吸收,促进社会进步。在世界范围内,教育越来越呈现出终身化和全球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质量将取代数量成为价值取向的决定因素。从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教师在重要的转折中,要有与时代精神想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方能使自己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二、提高情感交流的能力与技巧

教师职业是专门性职业,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胜任教师工作,而不同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当代,我国现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即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及文化功能。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现代教育是一种唯智主义的教育,其核心是以传授系统知识、开发理性能力为手段,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人才,以及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作为教育的目标。其教育过程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绪感染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人们不愿看到的问题和现象。面对如此的教育问题,教育家提出了“教育的人化”、“学校的人化”等主张,要求教师对学生施行知情并重的全面教育。全面教育的提出,又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不仅在知识技能上达到标准,而且还要在情感智力方面符合要求。

教师良好情感特征的形成和表达情感的技能技巧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从教师情感的养成方式而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在职前职后培训课程中加强对情感智力方面素质的培养。

加强教师情感智力的培养,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和门类。随着人们对教职是专门性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育课程在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如日本在1988年新修订的《教育职员许可证》中指出,要大幅度地增加有关教职的教育专业科目,一般增加9%—35%。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一直很低,这是需要改变的状况。另一方面,应该开设专门的EQ课程。 [1]

[1]

陈永明《中日两国教师教育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P272。

8

现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开设的“社会与情感课程”、“生命技能”、“社会发展”、“人生技能”、“情感判断与分析”等,都已被正式纳入教育课程之中,规定这些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技能。我国有必要借鉴这类课程设置,在师训工作中加强对情感智力的专门培养,这对确认情感智力在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地位和培养认知与情感均衡的现代教师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可以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情感智力的要求,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情感教育方面的素材,关键是要深入挖掘。

(二)促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1.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水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是教师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等等的热爱之情的自然流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能自觉主动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的理论观点;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教育事业,形成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为人要诚实、作风要正派;能够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自觉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必须首先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因为教师是“人之模范”。

2.培养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主观源泉。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教师职业信念的树立,根本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通过努力学习,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崇高思想境界;(2)通过全身心的投入,不断地提高其对教育事业的兴趣和热爱之情;(3)通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承受住挫折的磨炼,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承爱能力。(4)通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从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工作的信心,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3.热爱自己的教育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是教师对所讲知识态度的一种自然流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所讲授知识的态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所讲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2)对自己所讲授的知识没有热情和兴趣,只是人云亦云,随随便便。(3)态度冷漠,上起课来总是索然无味,在课堂上表现得很不耐烦,只是应付了事,三种不同的教学情感体验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言为心声,“情动于衷面形于色”,没有爱,也没有情感的教育教学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4.深入挖掘教材自身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因素,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体验。有许多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就包含了

9

浓浓的爱人民,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而在地理和历史教材之中也同样如此;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加以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情绪情感体验。教师对教材内容认识得越深刻,隐含在词语意义之后的情感内容也就挖掘得越深刻。如果这样的话,教师上起课来就会“语语含情”,真挚感人,也正如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声不哀,强怒而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知,真在内者,神动于外,而所以真贵也。”

5.掌握教学的语言艺术情绪情感体验,就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的语言艺术。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以情发声”,而且还要做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语言的强弱快慢、轻重停连。以及语气语调的起伏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教师自身起伏变化的内在情感,才能产生情感共鸣的实际效果。

(三)注意情感的自我调控。

一位教育家曾说:“当教师一跨入校门,他就应该把自己的所有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因为,在学校里,他整个人是属于教育的。”教师若带着烦恼情绪走进课堂,课堂气氛也会忧虑不振,死气沉沉,而教师饱满的教学热情,则会感染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情感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对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IQ),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EQ),这一点已被许多的客观事实所证。教师要养成良好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关键是着力提高自己的情感智力(EQ),其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认识情绪的本质是EQ的基石,这种随时随地认知感觉的能力,对于了解自己非常重要。只有掌握自己的感觉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面对工作和学习才能有所抉择。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人往往与低落的情绪相伴,掌握自如的人则能很快走出情绪的低潮,重新出发。美国的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常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奋发、进取、乐观,能正确处理人生遇到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而失败人士则以消极心态来支配自己的人生,悲观、消极、颓废,不敢也不去积极解决人生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 [1]

[1]

刘一成《谈教师情感》载《丹东师专学报 》,2002(2)

10

3.自我激励。激励就是鼓舞人们做出抉择并从事行动。保持高度热情是一切成就的动力。一般而言,能自我激励的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较高。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即“自我暗示”,如经常大声地对着镜子朗读“我知道”,“我能做到”,“我了解”等等并立即进入行动,这样就可使自己成为一个积极、有活力且自信的人。

4.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也是基本的人际技巧,同样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1) 同感。即了解他人的感受,并引起自己情感上的共鸣,做出相应的回应。从生理反应指标来看,对他人产生同感的人在生理反应上与他人的步调都是协调一致的。要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需注意他人的情绪信息,如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非语言方式包括:语调、手势、体态、仪表等等。判断他人情感的关键就在于捕捉这些非语言信息并加以分析。(2)关怀。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利他主义,即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精神。社会心理学也有称为亲社会行为的(prsocial behavio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口号。在如何学会关心他人的感受方面,有关专家提出了如下几条原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人,尝试找出多条能够帮助他人的途径;相信他人;沟通,敞开你的心扉,与他人交流情感。(3) 倾听。这是提高人际情商的绝妙法宝。以同情与理解的心情倾听别人的话,是直接通向他人心灵深处,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方法。莎士比亚曾经写道:“将你的耳朵给一个人,而不是你的声音。”

5.人际关系的管理。人际关系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领导能力、人际和谐程度都与这项能力有关,充分掌握这项能力的人常是事业上的佼佼者。因此应注意: 屈己待人,以对方为主; 微笑示人,融洽气氛; 学会赞美。

本章小结

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心理素质的内容之一,积极的情感可以焕发惊人的力量,消极的情感则

会阻碍正常的交流,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只重视认知性教学而忽视情感性教学。本章主要介绍了教师的情感概念,教师的情感特征和能力,以及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师情感表达交流的技能与技巧。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师的情感 二、简答题

11

1. 教师情感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2.如何培养教师良好的情感特征,提高情感交流的技能与技巧?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教师的情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二、简答题

1.(一)移情能力;(二)情绪辨认;(三)情感调控能力;(四)体验理解能力;(五)自我愿望能力。

2. (一)要在职前职后培训课程中加强对情感智力方面素质的培养。(二)促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1.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水平。2.培养坚定的职业信念。3.热爱自己的教育专业。4.深入挖掘教材自身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因素,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感体验。5.掌握教学的语言艺术情绪情感体验,就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的语言艺术。(三)注意情感的自我调控。1.认识自身情绪。2.妥善管理情绪。3.自我激励。4.认知他人情绪。5.管理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2. 郭黎岩主编《教师心理素质专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3. 张大钧著《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9w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