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6 23: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面收益会计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经济模式逐渐复杂化,企业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收益不再能满足企业对经营状况的真实反映需求,都迫切希望改革收益报告,因此全面收益就应运而生了,代表着当前知识经济体系的要求以及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会计实务和制度的发展。本研究对全面收益的相关会计问题的调查,包括了会计的计量、确认,全面收益的会计报表等方面的问题,以探求全面收益在我国的运用情况,并为其后的相关运用提供建议。

【关键词】全面收益;会计准则;问题研究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经济模式逐渐复杂化,企业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的收益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引发了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财务报表受其影响,相关性有下降的趋势,应当针对传统的会计体系进行改善;还有的研究指出了一些相关部门对报表的改进工作主要以收益表为核心来开展的,因此改革收益逐步焦点。随着各财务报表间关系的土崩瓦解,传统意义上的收益报表不再适应企业对会计数据信息的需求,不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因此就不得不进行改革。传统的收益报表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可靠性较高、信息稳定准确等,但是就其利用价值来看,尤其是为决策提供信息方面存在缺陷。传统收益报表所表现的是当期的实际收益情况,对于没有实现的收益则不予置评,导致整个报告缺乏全面性的评估,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比较有用的会计信息。在已有的收益与未实现的收益之间其实存在的一个时间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其相关报告的质量和及时性。

结合以上对收益报告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全面收益”的相关研究可以有效的改善以前收益表存在的问题,使其中的信息质量能够得到很高的提升,重新建构各报表之间的关系。全面收益与很多公允价值是直接相关的,可以将收益报表归入相关负债表之中,体现那些没有实现的利益和损失,可以更有效的反映公司资产的增加或者减少以及风险状况,还能够提高决策者对会计信息的利用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收益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成果也是比较先进的。美国是第一个利用实证的方法对公司的股票价格反映财务信息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各收益信息之间的价值存在关联性,为以后的研究者研究收益相关信息价值提供了基础。有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相关收益的指标进行选择,也得出了以上的结论。如Beaver等通过检验发现非预期盈余变化的幅度与非正常收益的变动幅度是正相关的。而Francis等人利用相关信息考察了收益信息之间价值关联性的发展方向。 但是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见解,如Collinsetal 等人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收益所体现出的价值相关性正在逐步下降,而净资产却是上升趋势;LEV等人通过研究证明了盈余价值的相关性也在逐步下降。虽然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大多数的学者都认同全面收益有助于改善传统收益的缺陷,增强收益项目的价值相关性。如HIRST等人通过研究指出了全面收益能够向企业相关投资者提供较

为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能够有效的改善盈余管理;PINTO等人通过评估权益,分析了外币折算以及其他一些全面收益与企业股价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其价值之间的相关性。CHOI也通过实验检验出了股价与市场的收益收到全面收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外的实证研究耗费了很长的时间来证明会计信息的相关价值,整个研究过程是比较完善的,同时结论也是各持己见,主要是由于各自研究的方法、对象、时间、数据等都存在差异,其结果难免会受到影响。但总体来说,大部分的研究都认同了全面收益,支持其披露和列支,认为其价值相关性比较高。 2.国内相关研究 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关注了全面收益问题的研究,最开始是关注其规范,将重点放在传统收益的缺陷、国内企业运用全面收益的现状、改革收益报告等方面,为我们改革收益报告提供了建议。

程春辉指出了应当结合企业实际对利润表进行分阶段的改革;又有葛家澎积极的研究收益报告的改革,提出改进利润表的方法,随后又揭示了传统财务报表存在的缺陷,即会计信息失真、人力资本等资产价值没办法计量等。而周萍通过分析会计和全面收益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全面收益的基本特点,分析了现目前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结合利润表来编制全面收益报表。以揭露相关信息。虽然我国股票市场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对于收益相关价值的研究并不落后,如赵宇龙的研究指出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企业决策者的相关决策。也有学者证明了收益信息的相关价值正在下降,如郭旭芳等人的研究,尽管与赵宇龙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但是都证明了收益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

但是对于全面收益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如朱焰兵利用全面收益与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来进行比较,得出了全面收益不适用我国企业,但是由于研究的方法存在缺陷,导致其结果缺乏可信度,虽然不能真实的反映其相关性,但也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此外还有程小可、王蕾等人认为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比全面收益高;当然也有反面的研究结果,如罗婷等人的研究。

综上所述, 国内很多关于全面收益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都是披露传统收益的缺陷,以及改革收益的举措,但是关于全面收益的实证研究就很少,很多研究都检验了全面收益与会计效益之间的关系,由于国内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和准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 (三)本文研究思路

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来探讨全面收益所存在的会计问题,首先立足于会计目标、外部环境、财务报告之间的复杂关系,结合国内外对全面收益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为本研究的以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从会计学角度来探寻全面收益所存在的会计问题;接着再具体分析现目前我国企业运用全面收益的现状,是本研究的重点,即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认为新会计准则实质上已应用全面收益,并对我国全面收益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全面收益的会计学基础 (一)资产负债法与全面收益

资产负债法主要是通过度量企业的负债与资产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收益,在相关的会计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可以将我们研究的全面收益设定为某一个具体的报告之中,剔除与相关业主的交易,其他因素所产生的权益减少或者增加。简单来说,全面收益就是指业主交易之外的企业负债与资产之间的差异的变化。该方法所编制的收益表实际是一种变动表,反映的是某个企业在某个时期的净资产变动情况,该表计量收益主要依靠负债的数额和资产的数额。该方法关注的是企

业的净资产,这一点与全面收益是一致的,该方法是实行全面收益的基础条件。 (二)损益满记与全面收益

损益满计观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目前已经实现的净资产的变动情况,全面收益有的方面进行收益核算的项目主要是企业当前的尚未获得的净资产的变化,后者并不包括损益满计观,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将其考虑进全面收益中,按照该观点的指示,企业的收入、支出、利益、损耗等都应当被记录到企业当前的损益当中,不能将它们直接记录到企业的所有权中,换句话说,该观点将其他方面的全面收益包涵在内了。因此,按照损益满计观的要求,全面收益是比较符合的,它认为企业应当重视历来经营经验,积极预测经营成果和改善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效。

(三)权责发生制与全面收益

权责发生制涉及到的内容:(1)有效的识别和鉴定企业相关业务是否能进入会计系统;(2)对于已获得批准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业务,就需要按照其责任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记录的要素;(3)该制度不仅确认收入和支出,还对其他会计要素同样有效。 收支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焦点,现目前费用的分配以及收入的获取都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确认全面收益主要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发展而来的,净资产的变动主要参考权利与义务的实际产生情况,不考虑企业当期利益或者损耗是否获取。严格来说,通过这些权责发生制才能产生资产或者是负债,这是该制度的有效运用的体现。但是全面收益的的推出是基于相关要素的计量和确认,如果失去这些基础性要素,全面收益无法直接反映出那些变动的项目,如已经发生的、没有发生的收支价值。 (四)财务资本与全面收益

全面收益是离不开资本保持的,只有维持企业原有资本或者足够弥补成本之后才能得到收益,换句话说,保持资本实际上就是弥补成本或者维持资本之后,那些多出来的部分才能被记录收益。很多资本保持相关理论提出了很多要求,比如实物保持者认为净资产的变动所带来的收益和损耗都应当被记录当期的权益;财务保持者则认为净资产的变动所带来的收益和损耗应当记录当期的全面收益。因此,全面收益与财务资本保持理论是一致的。 (五)盈余理论与全面收益

盈余理论认为股利流决定着整个企业的额的价值,一般而言,股利是企业投资者的在该企业经营活动中利润的的分配,企业的在某个时刻所产生的价值可以通过公式来计算:企业价值=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账面净值+未来非常盈利的预期现值。这个公式需要收益表反映出来的收支情况。这是由于全面收益包涵了所有实际发生的或者是没有实现的收支,如果会计并没有出现偏见,那么盈利就不会存在连续性,整个资产负债表充分的体现了企业的现实价值和总价值,那么收益表中所含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很多研究者认为,会计工作者在利益相关会计数据信息的时候,十分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来逐渐完善那些失误的预测,全面收益就能够产生这些合适的信息。 (六)现值计量与全面收益 现在很多研究限制计量的,都关注计量中的现值问题以及使用现值的会计分配问题。如SFAC7主要是从含义的架构方面来认识会计计量中的现值问题,充分体现了现值在目前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为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会计数据信息的质量。但是相比而言,IASC对于现值的研

究主要针对的是成本的分摊、公允价值以及特定企业的个体价值等现值的具体计量,当然也会涉及到其他项目会计数值的计量,为企业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了借鉴,为相关的现值计量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还有JWG也在一些地方对会计数值的计量进行方法上面的细化和程序上的深入,为企业的现值的计量、相关方法的可靠性找到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三、全面收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一)研究全面收益的意义

1.积极开展全面收益的研究工作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全面收益的相关工作在国内的积极开展,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有助于减少一些证劵市场上不合理交易的现象,对于投资者们的权益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为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一个企业的管理经营状况主要是通过其提交的相关报表中的数据信息,如财务报表、利润表等,但是通常提交的利润表都是处理的已经获得的收益项目,对于未实现的收益信息并没有记录,还有一部分收益项目却不经过利润表的审核直接纳入了资产负债表的相关的企业所有者的权益里面。因此,我们通过全面收益报告可以比较系统化的将所有的收益项目都集中起来,详细列示,为企业的信息使用者传递较为全面的、有效的、及时的经营管理信息。 2.开展全面收益工作能够有效地应对金融工具方面的会计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内金融行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其市场以及相关会计工具都呈现出新的状态。对于金融工具的研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确认该工具的计量标准、如何确认、如何报告等,这些都是研究的焦点问题。06年的时候,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金融工具的相关规定,并将公允价值引入其计量体系,因此就必须有效的解决公允价值带来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其变动的计量、确认、报告工作,那么最能够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积极开展全面收益报告的相关工作。 3.全面收益的运用有助于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也对相关的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的减小跨国企业会计之间的现实差异,而全面收益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会计信息的利用者在国际范围内都可以直观的进行比较。在改进企业的营业业绩方面,国外一些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不能完全的避免差异的存在,会计实务在进行企业收益的计量以及确认的时候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全面收益的界定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企业除了与相关业主交易之外的,一切涉及到权益变动的业务都应当被体现在收益报告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的业绩报告获得国际化的发展,也有助于全面收益报告相关工作的全面开展,进而推动我国会计逐渐与国际接轨。 (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全面收益应用现状

06年我国出台了新会计准则,该项举措为全面收益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随着公允价值的推广和运用,企业的收益和损失未实现的情况也逐渐多了起来,很多相关研究调查发现,其实际上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在不断的变化,或者是一些计量工具在改变。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收益与公允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结合新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公允价值对全面收益的计量:

1.期末损益汇兑

根据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在外币折算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

汇兑损益,这种损益是直接被认定为没有实现的收益或损失,如果期末时对外币折算的会计处理时发现该账户存在余额,但是进行相关折算之后发现其与账面金额不符,除去那些筹建借款、固定资产的修购款等产生的外币款项,都应当被记录在科目“当期财务费用”。对于全面收益报表的编制,就需要借助调整项目来缩小影响。此外对于外币报表折算时出现的差额应当被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并单独列支在所有者权益下,不直接体现在其他收益报表之中,其应当被认定为没有实现的损益,应当通过全面收益报表来反映。 2.股权投资准备

相关会计准则规定了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的企业的所有权的变动,除了净损益这个项目,都应当被放入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其账面价值都应记录在相关权益中。开展全面收益的相关工作,投资股权准备是对被投资企业的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也属于股权投资,是这些被投资的企业因资金的投入而增加的一种公积资本。这部分实际上是属于企业的已经获取的收益部分,应当通过全面收益报表来反映。 3.资产减值

针对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于可回收的资金的计量,如果其金额计量的结果低于其会计账面的数额,那么就需要将该账面数额缩减至计量结果,那么这个缩减的数额就被认定是减值损失,需要计提其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相关资产的准备都是属于没有实现的损失,需要借助全面收益报表来进行调整,以缩减其影响。对于比较特殊的资产减值也需要依据会计准则来执行,也应当通过全面收益报表来反映和调整,以缩减影响。 4.当期预计负债的计提

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被视为预计负债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企业承担的是现实性的义务;2)企业履行义务的时候可能会有利益的缩减;3)履行义务的相关金额可以被计量。通过分析发现,其属于没有实现的损失,公允性比较稳定,如果某一事项被认定为预计负债,那么该事项的相关支出就应当被确认,并且不会在相关的利润报表中被单独列支,而是合并在其他费用之中,在附注里面进行说明。因此需要通过全面收益报表来反映,并积极调整以缩减影响。 (三)全面收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建议 1.转变传统收益观,走向全面收益

(1)坚持以损益满计观为核心,指导收益报告的编制 对于组成收益的项目,国内主要依据的是企业当期的经营观,重点放在由企业管理和控制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业绩才能用来记录收益,对于那些特殊项目带来的利益和损失是不应当计量在当期收益。这些都与全面收益的内容不一致,存在差异。但是损益满计观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缺陷,认为收益应当除去股利分配以及资本交易,然后针对企业特定时期发生的业务交易或者价值变动等带来的权益的变动情况,当然也包括了那些比较特殊的项目的损益。相对而言,损益满计观明显比当期营业观更适合当前开展全面收益工作的需求。因此,全面收益的报告离不开损益满计观。

(2)利用资产负债来确定收益

传统的收益确定取决于企业的收支情况,坚持的是历史成本、配比原则等,只是对已经实现的损益进行确认,却忽视那些为实现的损益的相关确认。但是资产负债与之不同,主要是针对在某个特定时期企业的所有净资产的变动情况,充

分确认了已经实现的和未实现的损益,结合全面收益的界定,我们发现,资产负债观的实践能够很好的适应全面收益报告工作开展的需求。 (3)分离资本交易与非资本交易 分析全面收益的基本要求发现,其是企业某个时期所有权益变动情况的计量和确认,但是不涉及资本交易带来的权益变化,因此分离资本交易与非资本交易是开展全面收益相关计量和确认工作的前提。对于企业来说,资本交易主要是指企业跟业主之间存在的交易,比如撤资、投资、分配红利等,除去这方面的交易,其他的交易都应当被视为非资本交易,应当在全面收益报表中进行反映。 2.全面收益的相关要素需要合理界定

本研究主要从狭义出发来界定其相关要素,将其要素大致分为4类,如收入、费用、损失、利益,对于收入和费用的内容界定,国内外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在此只对损失和利益这两个后面增加的要素进行内容反映,可以借鉴相关的研究,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认为它们反映的内容基本上与我国现目前企业相关利润表中列支的营业外收支一致,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已经实现的损益。这样就有助于相关会计工作者理解和运用全面收益报表。 3.明确全面收益需要列支的项目

由于受到企业财务发展固化的影响,全面收益的列支只能参考相关会计准则或者其他会计制度所明确规定的那些被认定的项目。但是全面收益不仅包括了由传统确认收益方式认定的已经获得的损益,即净收益;也包括了其他会计准则确定的未实现的损益,即其他类型的收益,它由于不符合传统收益的范围,因此被列支在资产负债表中,随着目前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工具的广泛运用,很多未实现的损益就不再绕过收益,而是被收录在全面收益报表中,通过该表进行反映,而那些已经实现的损益则需要绕过利润表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中进行列支。 4.全面收益报告触发的问题

(1)资产负债表如何反映其他收益

这类收益也是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存在一些尚未实现的损益和有些待定的收益不被允许列入收益表,因此不能得到有效的分配,无法纳入留存收益的范围。因此,需要借鉴传统收益处理模式,将其转入资本公积,对于未实现的损益应当从资本公积部分转记为留存收益,进而不再进行分配。 (2)分配股利存在问题,所得税的交付存在争议

由于全面收益是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的,不是股利分配的参考标准,主要是由于其他权益中存在尚未实现的损益,不具备分配的基础条件;再加上一些被列支在其他收益中的项目是为了避免企业垄断控制收益,如果进行分配,就会产生矛盾。对于其他收益中未实现的部分,就更不能作为分配参考了。那么对于所得税的交付,就需要针对全面收益中已经实现的损益,因为其具有真实性,如果其存在虚假信息,那么纳税行为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相关监管部门的奖罚考核 由于受到会计计量、会计确认方法的影响,全面收益报告的全面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项目都没有被列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其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评价作用。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全面收益这一个标准来考核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结合传统收益模式,分析收益的组成构件,将其相关指标都集合起来考核该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绩效。其中每股全面收益指标主要是针对市场的,而其净收益指标则针对的是监管部门。

(4)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

全面收益的报告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其过程也需要法律制度的协调,但是由于全面收益是一种改革性质的报告,针对性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很多《企业会计准则》、《公司法》、《企业会计制度》等等都是针对的传统模式的收益报告,很少全面涉及全面收益的相关问题,那么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全面收益报告提供法律基础。 四、结束语

全面收益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证劵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广大投资者的迫切需求。此外,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政治、经济体制、文化等都有社会主义特色,因此全面收益的运用在我国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需要各企业结合具体的国情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的成功的经验,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全面收益报告工作。

参考文献

[1]郭俊青;我国应用全面收益会计报告的探讨[J];财政监督;2014年17期

[2]王宾彦;全面收益会计报告的探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黄智杰;改进盈余质量的一种方法:全面收益报告[J];商业会计;2012年11期 [4]李梦雪;全面收益观视角下财务报告改进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14年22期

[5]卢艳,刘志福;传统收益观和全面收益观在衡量公司业绩中的比较分析——以我国银行保险业的上市公司为证据[J];中外企业家;2013年06期

[6]顾珺;企业财务业绩报表改进理论综述——从传统收益表到全面收益表的变革[J];财会通讯;2013年24期

[7]何卫红;改进我国全面收益确认与报告方式的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13年09期

[8]顾珺;财务业绩报告改革的理论基础——基于“全面收益”理论[J];会计师;2014年23期 [9]刘建中,张美;基于公允价值视角的全面收益呈报模式探析[J];会计之友;2014年23期 [10]苏菲;关于全面收益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年10期

[11]李波,李新玲;现行行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优化和改进研究——基于全面收益报告的视角[J];商业会计;2014年18期

[12]卢新宇;全面收益观与我国利润表改进[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3]夏钊;企业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报告[J];商业文化;2012年07期

[14]王晓娜;浅谈综合收益观的会计信息质量与价值[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16期

[15]黄丽霞;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4年15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9l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