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对我们初中教师来说

更新时间:2023-09-14 16:22: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促进中小学英语衔接

【摘要】

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对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英语学习的连贯性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组织中小学英语教师相互听课、开展中小学教师联合教研、对学生进行学生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中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小学英语教学在知识结构、教学模式、学习习惯和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存在差异。通过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从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学中,根据目前的教育格局,在老师和学生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方法衔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衔接以及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新的尝试,以促进中小学英语衔接。 【关键词】

促进、中小学英语、衔接、内容、方法、习惯 【正文】

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对我们初中教师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经过小学几年的英语教学,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学习基础,不像以前小学未开设英语课时,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一无所知,初中教师必须从头一点一滴地教,慢慢把学生领上路,非常辛苦。

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刚步入初中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非常优秀,有的基础差的连26个字母也认不全;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这给初中英语教学造成了困难,更重要的是这种学情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从而走入低谷,落为后进生,给他们的终生学习造成了障碍与困惑。为此,本文谈一谈怎样搭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桥梁。

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对学生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英语学习的连贯性起到重要作用。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英语学习也不例外。英语新课程标准从小学到高中有着其本身体系的一贯性。《新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是以十年为一贯之的分为九个级别。小学英语和中学英语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英语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小学英语是中学英语的基础,中学英语小学英语的延续。

我们通过组织中小学英语教师相互听课、开展中小学教师联合教研、对学生进行学生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中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小学英语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一、知识结构的差异 1. 语音方面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中出现的绝大部分都是单音节词或双音节词,学生基本不用拼读,只要模仿通过相似的音读就可以轻松读出单词,对音标的掌握没有要求。而中学则要求学生能掌握音标的读音,能根据音标拼出单词。 2. 词汇方面的差异

小学阶段出现的词汇大部分都是一些直观易懂的名词动词等,因此记忆起来也比较直观容易,小学要求学生能看到实物说出英文,对于具体的拼写、书写要求不一。中学强调单词的拼写,英文的书写。另外在词汇量上,中学英语也比小学英语有了很大的增加,让学生一下很难接受。 3. 语法方面的差异

在小学中只接触到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一般过去式、现在进行时四种简单的时态,所接触的句子结构简单,对句子成分的分析没有要求。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对句子成分几乎没有概念。。进入中学以后,不但要会分析句子的基本成分,还要掌握从句,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等语法术语。一下觉得英语离自己很“远”,很枯燥,很难。 二、教学模式的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是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模仿,让学生 边玩边学,在游戏中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而中学英语则是要求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且中学英语单一的课堂输出形式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有趣生动的英语课堂一下变成了很重的负担,因而导致了英语学习兴趣的慢慢消失

三、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差异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明显大于理解记忆。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其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而中学则要求学生主动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进入中学以

后一下觉得失去了一个学习的导向,不知道该从何学起。 四、教学评价的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交流的能力以及课堂中的表现为主要依据,而中学英语教学的评价则是以书面测试为主,让学生觉得平时在交流和课堂表现都不是很重要,因而忽视了日常的交流,从而导致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慢慢消失。

对每位学生来说,从小学升入初中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中小学英语的有机衔接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中小学英语脱节的现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中小学英语的衔接呢?

我们知道,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绝对不能把中学英语和小学英语断开。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学英语教师深思,它是摆在我们所有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那么,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

1. 中小学英语衔接得好,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能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2. 中小学英语衔接得好,能避免浪费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3. 搞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能使七年级新生顺利完成中小学的学习过渡,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解决好以上差异势在必行。解决中小学英语的衔接问题主要是要遵循连贯性的原则。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自然连贯。

针对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差,我们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学中,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并取得较好的结果。 一、老师和学生的衔接

现阶段实行施教区,学生的来源各不相同,学生也不相同。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

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课堂上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同时,

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小学学习的情况,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如板书、作业、读书等。 二、教学内容的衔接

《预备课程》这本书总结归纳了小学所学的英语知识,是小学牛津英语3A到初中英语7A的过渡教材,它给了一部分落后的学生铺了台阶,让他们能顺利的跟上其他同学,同时,教材中又带到7A的部分内容,为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书所需要的教学时间为三个月左右,在这三个月里,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两部分目标:1.让大部分同学巩固所学知识。2.尽量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掌握知识。我们教师必须找准衔接点,对《预备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同时,我们在教授《预备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强化书写规范的养成,为此我们举行了书法比赛。并集中进行音标教学,教授读音规则,注意发音与拼写的联系。如,在《预备课程》unit6 Welome 的教学中,在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现单词后,教授单词时,针对部分注明音标,使学生注意发音与拼写的联系,通过发音记单词。如:tree / i:/ , lake /ei/ 等。 三、教学方法衔接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鉴、补充的东西。小学英语教学形式活、方法多,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发言积极踊跃。这些都是值得初中老师借鉴的地方。而初中教师注重课堂严谨的知识传授,对学生知识过手训练,单元过关训练,系统知识复习巩固训练有独到的方法。因此,我们建议,中小学教师要走到一起,相互听课,联合教研,形成良好的纵向学术交流氛围。 四、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英语教师应维护好学生在小学阶段原有部分好的学习的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喜欢做游戏;听录音、跟读及朗读等。

五、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师还应同时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阶段有哪些习惯和方法应随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主要环节——如何听课、如何做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并逐步做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考虑中学刚刚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小学学过的内容,避免过难、过偏的内容。考试形式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听力测试与口试;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

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还在继续探索和深入,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的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参考书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余文森 吴刚平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波 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2005。 4、 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 朱萍 苏晨杰 《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7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