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文化2

更新时间:2023-12-09 11: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秋节:中国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有合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为什么说福建有“戏剧之乡”的美称?你对哪一种戏曲感兴趣?为什么? 答: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 。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 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偶戏包括傀儡戏、皮影戏、布袋戏。傀儡戏据说产生于周穆王时代,或说是西汉陈平创造的,或说是汉末用于嘉会的丧家乐。汉末以后,傀儡成为宫廷百戏之一,北齐时开始表演人物故事。到宁代大兴盛。表演场合由 丧礼扩大到节令的祭祀活动,活动空间由宫廷发展到瓦肆勾栏。福建傀儡属悬丝傀儡系统。分闽西与闽南两种。闽西分布在龙岩、龙溪和潮汕地区,音 乐是汉调和高腔。闽南分布在晋江、龙溪一区,音乐接近南管的傀儡调。传入台湾是晚在清 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 年)。傀儡戏传到台湾后,在南部以台南、高雄为中心,属泉 州傀儡系统;北部以兰阳平原为重心,属闽西或漳州系统。我对傀儡戏较感兴趣,因为傀儡戏深入基层,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人们容易接受。

民间传说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泉州孔子庙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孔庙,主体建筑为

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四角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

发掘本地方言中称谓词、熟语、地名中具有闽台方言的共同特征的实例,并说明理由。(结合本地或家乡方言占10分)

答: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达形。.闽台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向福建、台湾传播与发展的结果。而闽台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内容又是通过汉语共同语的重要支系——闽台方言来表达的。汉民族经历了长久的封建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亲疏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秩序,在闽台两地方言中同样有套能区分血亲远近、辈分高低、年龄大小的亲属称谓词,如闽台一带亲属中父亲的兄、弟就称:“阿伯”、“阿叔”,而母亲的兄弟称“阿舅”,父亲的姐妹称“阿姑”,母亲的姐妹称“阿姨”。 闽台两地方言中的熟语也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闽台方言中的成语也多呈四字格式形式,如“透早透暗”、“劳心费力”、“臭心毒行”、“生言造语”等。闽台两地人民长期从事农耕生产和海洋捕捞,长期观察生活现象,从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加以总结提炼,形成多有押韵,朗朗上口的谚语。如“春看海口,冬看山头”,“三人共一心,乌土变成金”,“一人智,不如两人议”,“十个指头无平长”等。歇后语在闽台方言中又谑称“五色话”,形式上也是前半以比喻修辞,后半点明喻意,但比喻特别新颖奇特。如“师公吹哨角——惊鬼”,“关帝爷大刀—专宰别人”。

闽台两地一衣带水,地理相接,某些社会文化上的特征,在闽台方言中的地名命名上有着直接而鲜明的表现。闽台两地地名命名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闽台地名中的专名多采取闽台方言 中对同类地形、地物的惯用指称为主要构词成分,再辅以大小、形状、方位、色彩以及姓氏、人名、数字等各种描写性成分,进行相互结合而加以命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闽台方言中称小块平地或略带倾斜的平坡为“埔”,两地带“埔”的地名不计其数。如厦门有东埔、前埔,漳埔县有乌石埔,永

春县有桥头埔??举不胜举;台湾带埔字的地名更多达数百处,如台南、台北、新竹均有牛埔,屏东有草埔??又 如,闽台方言中称小谷为“坑”,厦门的茶坑,南安直坑,就我所在的上杭县南阳镇就有“涂坑”、“黄坑”、“南坑”、“枣树坑”、“乌石坑”等十几处;在台湾,仅台北县便有粗坑、麻坑等260多处。(2)闽台两地的地名,可以看出加一个特点是,两地地名在命名上有相当数量的雷同现象。台湾地名中,有不少是直接袭用福建省的。如台北的长泰和南靖,台南的诏安,台中的龙溪和德化,彰化和云林的同安,云林的泉州,南投的平和??这些福建闽南的地名在台湾比比皆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6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