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3-11-04 09: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论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公兴小学:母萍

摘要:过去,我国的教育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辛苦,而学生学的很痛苦。而且他们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经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形式主义的表面改革,也深深的困扰着小学数学课堂,不能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势在必行。要求教师要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创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教学策略

1、现今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满堂灌仍很盛行,现在很多数学课堂的模式是:复习提

问,讲授概念、公式 ,分析、讲解、板书例题、 学生练习,课堂总结。学生参与的环节只在学生练习这一环节中。在一些具有表演性质的公开课上,学生反应虽然比较热烈,参与意识也比较强,教师课堂提问次数也相当多,但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多很集中,有的学生的发言竟然达四、五次之多,但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一堂课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很累,而很多学生还是效率低下,甚至昏昏欲睡。数学本身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如果我们广大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处理不好,往往就是事倍公半,出了力也没有好成绩。所以我们要提倡和研究数学高效课堂模式。 而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基于此,我觉得对于课堂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数学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维。如何以人为本,构建高效成功的课堂应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探索思考的问题。

2、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过教育的“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 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 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 ;五是解放学生的空

1

间 ;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的确,一堂高效的教学应该是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解放,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对于高效的课堂,我认为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其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其三、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为什么就不可以少讲,有针对性地讲,把学生的作业消灭在课堂中。 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后要数量。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低水平的老师侧重教授知识。高水平的教师讲究整体建构,低水平的老师注重细节雕琢。

一、高效课堂要符合三个“量”:信息量;思维量;训练量。

二、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心动,思维在动;神动,思想在动。

三、高效课堂要符合两个目标: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

四、高效课堂表现出六个“力”: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长远的发展潜力。 我的认识: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思想前提。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评价标准应该有以下七个:一是目标设计要有合理性,二是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三是板书设计要有网络性,四、应用信息技术使用要有适时性,五是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六是学习主体要有积极性,七是教师教学要有指导性。

3、创建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1.提高认识过三关

1.1培养兴趣,过“我要学”关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轻松、愉悦,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围绕着学生的“兴趣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造成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加牢固,想像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起来就格外用心,使学生从“厌学”、“不学”数学到“乐学”、“想学”数学。

1.2注重本质,过“规范学”关

数学语言和数学概念是数学科最重要的基本元素。高效课堂建立的基础就首先要达成这个基本的学科素质的培养。

数学语言分为三类: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师要有准确的数学语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在备课时,要把语言的准确性作为备课的一个内容,做到语言准确、精练、简洁。思路要清楚。叙述要有条不紊。精心设计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楚,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活起来,从而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提高学习效率。 概念是数学的基本元素,掌握好概念的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注重掌握概念的核心意义,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许多错误常常与“概念不清”有关。为了把概念讲明白,使学生容易理解,能表达、会应用,可采取“欲进则退”的策略,先把概念讲授的起点退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巳有知识外,由此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使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概念形成过程从而掌握概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强调概念的本质属性,注意概念间的区分,加强概念的点接和间接运用,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更加牢固。否则,生搬教材就概念讲概念,那就只能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得到的是“死”概念,运用时“概念不清”的毛病就暴露。 1.3加强储备,过“灵活学”关

解数学题时涉及的“模型”,也就是在解一类题时共通的方法和题目的形式,教学生做作业和辅导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见识更加广泛,使脑子里的模型更加丰富。当在看到题时,如果能感觉到这个题日以前好像做过的,那时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我现在也可以这样做,就说明学生巳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脑子里的数学模型了。还有一类模型属于“容易错误的模型”。一道题目做错了,教学生立即反思,这个题错在哪?为什么会错?正确的解法是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这些方法我都掌握了吗?这样反思不会耽误多长时间,如果把这种容易错误的模型记下来,以后就可以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模型是要一个个去积累的,因为这种题与题之问的相似点密切联系,不能用文字简单描述的,只有白己去做

3

题,去理解,去分析,才能慢慢地储蓄这些模型。 2. 丰富内容增魅力 2.1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与他们生活有关的一些问题,甚至增加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例如讲到可能性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上“摸奖”的问题,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关注,也感比较困惑,教师从中奖概率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讲解,让社会上的问题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较好。 2.2练习内容多样化

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等广阔的时空开放,这就使学生的练习天地更为广阔,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千篇一律的题型有所厌倦,在练习设计上做多样化探索,采用基础题、开放性题、竞赛题、手工制作、网络练习、小实验、形体演示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有利于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3拓展学习趣味化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淮南子中也说“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现代教育家斯宾塞也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兴趣带来快乐,快乐产生热爱之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无味、繁杂枯燥的学科,这固然有学科特点的客观性。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尽力挖掘并展示数学的美味于课堂,以培养、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忽略了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就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厌烦失望,由淡漠到抵触,以致形成讨厌数学的逆反心理,就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定向上的错误。

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拓展学习中增加趣味学习内容,学生们就不得不惊叹,多么奇妙呀!好奇使得他们聚精会神地思考、钻研、领会数学世界的奥妙。例如针对学生做应用题老是带错单位或不带单位的情况计时,先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寻找错误:1元=100分=10分x10分=0.1元x0.1元=0.01元=1分。学生看了题目后,目瞪口呆,看了计算过程后,教室里一片哗然,有思考的,有讨论的,突出的问题,尖锐的矛盾,激起了强烈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猴子和小狗汽车比赛,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小狗的车轮是椭圆形

4

的,同时跑完相同路程,谁最先到达终点?为什么?学生复习的兴趣一下就高涨了,每个同学基本上都掌握了圆的特点,而且能用较为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3.改进方法提效率

首先要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思想。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知、理解、评价、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要以教师为主导,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启发、点拨、引导、讲解、提问、评点、分析、概括、归纳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给读书、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能力与习惯。转变只注重教学生学会的旧观念,树立教学生会学、培养白学能力和习惯的新思想。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即既传授知识,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白学的能力和习惯。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科学方法论、教育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结论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事实的能力培养上面。要减少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的内容和时问。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研讨,促进学生对规律性知识的掌握。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启发、点拨、诱导、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其次要努力改进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减少教师的劳动付出和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教学以教师的“导”为前提,以学生的“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教师应主动了解和学习各种关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在继承和发展的结合上推动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使教学模式实现多元化。 教学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种普遍适用于一切教学活动的万能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不能片面采用一种教学模式的作用而否定其他。重要的是,数学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思想与数学教育理论的研究,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去选择和变革教学模式,并大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最后要积极创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也是一张白纸。设计得再完美的构想,也是“固化”的、一堆“死”的符号型的东西。如何使这种预设化为载体的书面构想“鲜活”起来,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

5

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动态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光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是积极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动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新课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贯彻实施的一种教学形式。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总之,数学课堂的有效生成是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能够做到收放自如,有效利用生成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他们今后能成为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而打造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动的情境,以展现知识背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促进学生间的思维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在判断中思维,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通过构建开放的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灵性的人,成为生命涌动的主体,这也是新课程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充盈活力的诗意追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P1-3.

[2]冯旭初.《全脑激发的高效课堂》[M].上海: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25~33.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6w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