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人物的性格分析

更新时间:2024-06-23 03: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雷雨》的性格分析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人与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来自卫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统一,总有一些关系,一些感情,始终纠结不清的。

凶狠狡诈的伪君子

——周朴园篇

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他天生地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他较早地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曾到德国留学,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以其留学的经历和后来的经济地位而言,他本应发展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式的人物,但他却转化为一个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他自认为“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在他的身上,人们更多地嗅到了一种封建遗老的气息。他贪婪、残忍、唯利是图,“只要能弄到钱”“什么也做得出来”。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极凶狠狡诈的伪君子。他行为放荡,道德沦丧。

在周朴园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伪善、专横和冷酷。 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而后侍萍再也没有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于是周朴园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已经死了。在这些年间,周朴园并非完全淡忘了这个曾经倾心过的女人,他记得她的生日,她不能在夏天开窗,珍藏着那个绣着梅花的衬衫等等。在这些种种中,我几乎要错认为周朴园其实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而当周朴园知道面前的就是鲁侍萍时,他马上一反之前深情怀念的语气,忽然严厉地问道:“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单从这两句问话中,便推翻了我之前的理解。他的确怀念那个带给过自己温暖的女人,但前提是在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下,他尽可以去追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构成直接的现实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有了这个“怀念”,不但没有模糊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反而通过前后反差加深了对伪善性的表现。在他已解除了一切的恐惧和顾虑。于是他就剥去了一切的伪装,赤裸裸地露出了他的本相。所以他终于说出了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吧!”这句话充满铜臭气的话将他卑鄙丑恶的灵魂揭露无遗。而他欠侍萍的,是他穷尽家财也无法弥补的。

在对待自己的妻子蘩漪的时候,周朴园也是如此。他口口声声地说蘩漪有病,让她喝药、请医生来。表面上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体贴和关心,实质上却是自己骨子里的专横使然。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

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蘩漪再三强调自己没有病,但周朴园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坚决认为她有病,而且病得不轻,强迫她喝药、看医生,接受自己的所有安排。他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主,指挥着伏在他脚下的人们。蘩漪对周萍说:“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外表还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你父亲是第一个伪君子”。这些都是对周朴园最真实、最贴切的描述。 周朴园万万想不到的是,那个领导工人罢工,和自己对着干的鲁大海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毫无保留地揭露了他的贪婪、冷酷、唯利是图。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周朴园在哈尔滨修一座江桥,故意让江桥出险,使几千个工人丧生。他是承包商,从每个工人身上扣二百块钱。周朴园就是这样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从此他才阔起来。这种那别人的生命当儿戏,靠牺牲别人的血肉之躯来享乐的人,何来道德?何来人性?用严重一点的话来说,周朴园简直不是一个人。

隐忍者的悲哀

——鲁侍萍篇

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望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侍萍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

少女时代的侍萍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定情,并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狠心的遗弃毁灭了少女的爱情之梦,失贞的耻辱永远地葬送了侍萍通过婚姻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坦途。因此,她绝望于爱情,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力。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折磨,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可以肯定地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毁灭了少女侍萍的“纯真”。

没有了爱情,余下的就是必须生存的现实。侍萍遇人不善地嫁了两次,与鲁贵的结合显然也不是幸福的。鲁贵鄙贱失贞的侍萍,待其如奴仆般吆喝训斥,侍萍只能以沉默来拒斥这个她极端厌恶的男人。因此,被迫选择的婚姻也没有结侍萍带来解脱,相反只是在一次次廉价的自卖中践踏着作为人的尊严。前半生的侍萍最诚挚地奉献过爱情,却遭到背弃;试图经营家庭,却倍受歧视。沉重的现实境遇使她逐渐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侍萍生命的一半早早地枯萎了。

中年的侍萍悉心于照料儿女,作为一个母亲,她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张开羽翼为儿女们这风挡雨。她毫无保留地将后半生的幸福押在儿女的回报上。然而命运之神所安排的“回报”却彻底击垮了这个善良的母亲。面对长大成人的长子周萍,侍萍的隐忍与欣慰矛盾交织,只一句“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将母亲想认而又不能认子的悲哀浓缩到无尽的心灵空间中,侍萍清楚地意识到她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这个儿子。生长在两个不同家庭,代表着两个截然对立阶级的兄弟周萍与鲁大海之间必然的阶级冲突又让侍萍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矛盾中备受煎熬,心力交瘁。可是命运还在步步紧逼这个满身疮伤、苦难深重的母亲,向她追讨三十年前的“旧账”。女儿四风与异父兄长周萍的乱伦

令侍萍猝不及防,前半生的“罪恶”由此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尽管待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侍萍彻底失去了生命仅有的支撑。如果说前半生失去爱情的侍萍还能麻木地生存,后半生失去亲情的侍萍则一无所有,她所奉献出的都成为前半生的赎罪,彻底绝望的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

活生生的侍萍在命运安排下逐步走向死寂的绝境。她沉默的人生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限度忍耐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戏剧大师曹禺将所有苦难集中于侍萍一身,也许意义正在于证明:人必然会经受苦难,即使她默默无闻。面对苦难,人无法选择,只有去面对、去接受。

为爱疯狂的女子

——繁漪篇

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中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周朴园待她,以一个封建家长的姿态来统治这奴隶般的妻子,从他逼她“喝药”这个典型的戏剧动作可以看出,没有人可以违背周朴园的命令。这样的精神折磨与压抑与蘩漪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追求自由的心相抵抗,最终使她追求自由翅膀被折断。周萍背弃爱情的行为,又使这位要求摆脱封建压迫的女性在爱情追求中遭受抛弃,再一次陷入绝望的悲剧。她在剧中的贯穿动作,便是抓住周萍不放,她不顾一切地追求周萍的爱情,不顾一切地反抗与报复,对生活与爱情热切渴望。正是在这个女性的精神觉醒与所爆发出的力量,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她的内心向病态发展。当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面对周萍的死亡时,她如何能不疯,不疯又如何生活下去,这样一个可恨又可怜的女子。

这双重的打击与痛苦,使蘩漪成为一个忧郁阴鸷,最“雷雨”性格的女性。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在曹禺本人眼中,“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了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向死亡。终究,“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此外,她在周冲面前又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她作为母亲的慈爱,她劝周冲打消娶四凤的念头,她明白自己的儿子太过天真,以为自己可以不服从周朴园的命令,终究是要失望的。在与周萍乱伦的爱情和与周冲真挚的亲情之间,她没办法,她最终选择宁愿跟着周萍走,也不要留在周家,宁愿打破在周冲心目中的慈母形象,她也想追求爱情,她的内心是煎熬的,导致她的性格的复杂性。对待自己的情敌四凤,她虚伪又高傲,她通过侍萍将四凤赶出周家,她嫉妒四凤,那些自己做不到的或者说不能做的,四凤却能。她对自己潜在的情敌侍萍,可以说是有着同病相怜的同情,她明白周朴园这种人是不会有爱的,因此侍萍作为仆人终将被抛弃,而自己也是永远无法得到他的爱,同样可悲。

然而她能怪谁,只能怪生在这时代的不幸,怪这命运的残忍与冷酷,使她不得不沦落到周朴园这样的家庭中。也许她本是一个温和又充满希望的女子,和她的儿子一样曾经充满了梦想,然而周园的时光磨去了她的光泽,使她暗淡地堕入地狱中去。她的悲剧命运恰恰昭示着“五四”以后资产阶级女性单纯追求个性自

由与解放必然失败的命运。

怯懦者,自私鬼

——周萍篇

怯懦胆小、犹疑不定、充满矛盾又希望获得拯救是《雷雨》中周萍的最大的性格特点。下面具体来分析周萍的性格。

他是怯懦的,是一个胆小鬼,在这一点上他永远配不上繁漪。但是,他从小生活在周公馆这样一个封建的大家庭,受到父亲周朴园专横的压制,使他永远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对父亲唯命是从,父亲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当周朴园逼繁漪喝药时,要他跪下,他犹豫着,就要跪下。父亲在他的心里,是一个偶像,即使父亲的倔强冷酷他也喜欢,因为那是他没有的,任何人都不能侮辱他的父亲。当鲁大海大骂周朴园时,他打了鲁大海,他说:“可是这个人不应该乱侮辱父亲的名誉”。他不敢正面面对他和繁漪的关系,也不敢承认与四凤的情意。当无法承受时,他选择的是一个人逃离,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他和四凤被发现后,他要半夜离开。他说:“ 我忽然想起今天夜晚两点半钟有一趟车,我预备现在就走”。就像鲁大海说的,他现在和四凤一起,但是会听他父亲的话,抛弃四凤而最后娶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他是上海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新旧交替的时代的牺牲品。

因为怯懦,所以犹疑不定。他一直无法果断和繁漪结束这段见不得人的“鬼”的关系,无法坚决地离开这个让他困扰的家,他想要获得解救,恰遇上了四凤。四凤的青春纯洁正是他所渴求的,又燃起了他内心对爱的向往。但是,由于身份的原因,他也不能光明正大地追求四凤,又有周冲夹在中间。他是自私的,为了使自己获得拯救而追求四凤,却要独自一人逃离。

他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他想离开这个压抑的家,他想要自由的生活,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这在四凤触电死了之后他开枪自杀中可以看出来。他无法面对这些打击,只有选择逃避。在他内心,只有无尽的追悔,永远在悔恨自己从前直觉做出的错事,把一切罪恶都揽到自己身上。萍说(痛苦地):“你难道不知道这种关系谁听着都厌恶么?你明白我每天喝酒胡闹就因为自己恨,--恨我自己么?”他经常喝酒,他恨自己,希望得到解脱,可是一直无法下定决心。他在自己的心和伦理道德边徘徊,他觉得对不起父亲。 如“萍 (冷冷地)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东窗事发后终于决定和四凤私奔,是他矛盾的迸发。他想自我拯救,却始终在沦陷。

淤水塘边的癞蛤蟆

——鲁贵篇

《雷雨》中鲁贵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形象。曹禺用精妙的语言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趋炎附势、惟利是图的小人形象。

第一幕中有这样的舞台说明——“他的背略有点佝偻,似乎永远欠着身子向他的主人答应着‘是’。他的眼睛锐利,常常贪婪地窥视着,他如一只狼,他很能计算的??”这寥寥几笔描写便让读者如见其人。透过他的外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内心。

为了有钱去满足私欲,鲁贵时常逼迫女儿把钱拿出来让他去赌,甚至把鲁大海每个月寄给鲁妈用的钱也偷偷花光。后来因为鲁大海顶撞了周朴园导致他和四凤被周公馆辞退时,他便在家破口大骂;而当鲁大海把枪拿出来要和他拼命时,他又赶忙认错。这一切不正反映出他欺软怕硬的性格吗?

鲁贵只图钱,根本不关心任何人,甚至包括女儿四凤,他把四凤当作自己的的一棵摇钱树。当他知道周太太和大少爷的暧昧关系时,先是装聋作哑,而后来他被赶出周公馆,就把这当作条件向周太太提出了他无耻的要求。鲁贵恬不知耻地对四凤说“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靠得住,只有钱是真的。唉,偏偏你同你母亲不知道钱的好处”,面对女儿的失踪,他甚至“觉得小题大做”,“烦恶地皱着眉毛说‘不要管她,她一会儿就会回家’”。由此可见,鲁贵最后的一点人性也失去了。

鲁贵的结局是“一天晚上喝酒喝得太多,死了”。可以说,他至死都没有忘记过物质享受,并且是在自己所追求的享乐中死亡。难怪作者称之为“淤水塘边的癞蛤蟆”。鲁贵的人生值得我们深思。面对这样一个心灵被金钱严重扭曲了的人,我们嗤之以鼻。但细想一下,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也是真实存在的。

执着坦率的真性情

——鲁大海篇

鲁大海原型是曹禺先生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工人。在《雷雨》里是一个次要角色,曹禺先生在序里也很少提到他,但是,在整个剧中阴沉的气氛中,可以说鲁大海是一个亮点,多多少少给予了观众一点明朗的感觉,觉得在这样的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点的希望的。虽然鲁大海这一形象的塑造不够丰满,但作家对他赋予很大热情,这是体现作家社会理想的形象,并富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从文章中鲁侍萍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鲁大海刚生下来就被母亲抱着投河,侥幸地与母亲屈辱地活下来,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后来到了周家矿上做工人,出身的阶级和生长的环境,使他看透了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本性,对资本家的虚伪丑恶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在和周朴园谈判时,他清醒地指出对方花钱收买少数败类的伎俩,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不被敌人开工的电报所欺骗,直到看到复工合同上另外三个代表的签字,才知道那三个代表出卖了工人,才知道罢工被镇压和破坏。鲁大海顽强地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在他直接坦城的话语之中,他的正义感表露无遗,他的嫉恶如仇、与资本家势不两立的性格也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总的来说,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有着那个时代人们少有的正义,虽然由于他

的斗争经验不足,有着鲁莽等弱点,考虑事情是也不是那么的周全,但是他敢做敢当、敢于拼搏,通过他的斗争毕竟体现出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他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最后《雷雨》中的那些人都毁灭了,他却走向自己应走的路

最无辜的受害者

——四凤和周冲篇

周冲和四凤整部剧中最单纯,最可爱的人,但是黑暗的现实却破碎了他们所有的梦,现实太残酷了,他们稚幼的肩膀根本无法负荷,四凤疯狂地跑了出去,周冲紧追着四凤,结果两人同时触电生亡。两个年轻的生命像羽毛般轻轻飘飘地来,轻轻飘飘地走,只留下人们嘴边的叹息??

周冲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里面,他拥有着别人羡慕的优越的物质条件,相较于周萍,他还拥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生活也从没给过他沉重地打击,如此他便不任何人都有资本去做美梦。在他的眼里,身边的所有人都那么美好,他躲在自己的象牙塔中憧憬着:海??,天??,光明??,快乐??,飞到一个真真干净,快乐的地方,那里没有争执,没有虚伪,没有不平等。 他有着年轻人的空想病,有着一切青春发动期的青年人对现实的隔离。他需要现实的铁锤来一次一次敲醒他的梦:

他本想分出自己的一半的学费资助四凤受教育的,但在喝药的那一场景下,他深切感受到父亲的威权笼罩下的家庭,于是他欲言又止。他感到那么无力,那一刻他像是隐隐感受到这个世界跟他的想象的不太一样。

在鲁贵家里,忍受着鲁大海的傲慢,他发现他和鲁大海之间有一道深深的鸿沟,不是他愿意伸出手对方就会接受的。和谐的公平的社会仿佛很渺远,他无法触碰到。

对他来说,最大的打击,应该是繁漪唤他出来阻止周萍和四凤私奔的时候。他的母亲,他最爱的母亲,完全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此时的她没有仁慈和聪慧,像是一个疯狂的丝毫没有理智的疯妇。十七岁的少年对母亲的崇拜在瞬间崩溃。四凤也不是那个能和他在冬天的早晨,明亮的海空,乘着白帆船向着无边的理想航驶去的伴侣。他没有像母亲那样为爱情痉挛地喊叫,而是很有绅士风度地放手:不,你把他带走吧,只要你能好好地对她。

他很单纯,他从没想过去伤害任何人,他也从没有瞧不起任何人,他拥有一颗玻璃般透明的心。但每次的失望都是一只尖利的锥,他痛苦得感受到现实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

在四凤奔出去的时候,他也紧随着跑了出去,可能是出于对四凤的关心,但更多的,我觉得是,应该对这个家庭感到沉闷窒息,他想逃离这里,逃离一切。一阵剧痛之后,他离开这个世界,带着深深的不解和遗憾。

四凤生活在相对的封闭的环境中,看惯了父亲的猥琐好赌,在母亲那里懂得要做

人要本分,善待他人。她一方面看不起父亲的行为,但是另一方面责怪哥哥“他总还是我们的父亲”。

为了帮父亲还赌债,她进了周公馆,并与周萍相爱,一个十八岁少女的初恋,却不计后果地献出了她的第一次。那是一名单纯,天真的女子。傻傻的相信,周大少爷对自己存在着爱情,完全无视母亲的忠告,也没有细想父亲言语中的提醒,一昧信赖着自己的心上人,丝毫不曾想过,也许那只是有钱少爷的另一个游戏。 在那个时代下,一个失节的女子是被人唾弃的,被人不齿的。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为世俗不容,她害怕亲人的离弃,害怕一无所有:我哥哥瞧不起我,说我没有志气,我母亲如果知道了这件事,她一定恨我。哦,萍,没有你就没有我。我父亲,我哥哥,我母亲,他们也许有一天会不理我,你不能够的,你不能够的。她死死地抓住周萍这个浮木,可以说爱情是她此时唯一的救赎。在两性的交往过程中,她始终是一个仰视者的姿态,把一切寄托在“爱情与矛盾的奴隶”身份上,希望能逃离家庭的制裁。当她和周萍的丑事被揭露的时候,她恐惧极了,逃离了家庭,以反叛的孤独者的姿态和周萍出走。她不顾一切地去爱,但当真让她去面对指责和鄙视的时候,她又表现出她的软弱性。她并不是周冲眼中的天使,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

一个年轻的女子抱着对爱情期许,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愿望,可是在残忍的作者的笔下烟消云散。如果说爱情是一种奢侈的话,那么这个年轻健康的少女,为它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过沉重了。四凤是一朵尚未绽放就匆匆凋谢的梅花,她始终小心翼翼却在劫难逃,事事谨慎却终陷箍中。

与繁漪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少女不同的一面,老练深沉,虚以委蛇。然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责难她,爱情对于哪一个少女来说,不是蛊惑心魂的致命毒药呢?

自古以来,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她把一切给了周萍,如果周萍不能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她就彻底完蛋了。所以,四凤知道了她与周萍的关系,她彻底崩溃了,她最后的一根浮木也没有了,她要独自一个人背上道德的包袱,行走在孤独和唾弃中。她没有勇气去承担,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死亡得到解脱。有时候,死亡比活着要容易很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6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