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06 00: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 2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 2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职能和地位 ............................................................................................................................. 3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 4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制度.............................................................................................................................................. 5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 6 第六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 7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本 ............................................................................................................................. 8 第一节 银行资本的含义和构成 ............................................................................................................................. 8 第二节 银行资本充足性 ....................................................................................................................................... 10 第三节 银行资本管理............................................................................................................................................ 11 第四节 银行并购* .................................................................................................................................................. 12 第三章 负债业务经营 ........................................................................................................................... 13 第一节 负债业务经营管理概述 ........................................................................................................................... 13 第二节 存款业务经营............................................................................................................................................ 15 第三节 短期借款的经营管理 ............................................................................................................................... 17 第四节 长期借款的经营管理 ............................................................................................................................... 18 第五节 负债业务的创新* ..................................................................................................................................... 19 第四章 现金资产业务 ........................................................................................................................... 19 第一节 现金资产概述............................................................................................................................................ 19 第二节 资金头寸的计算与预测 ........................................................................................................................... 21 第三节 现金资产的管理 ....................................................................................................................................... 22 第五章 贷款业务经营 ........................................................................................................................... 23 第一节 贷款种类和政策 ....................................................................................................................................... 23 第二节 贷款定价 .................................................................................................................................................... 25 第三节 几种贷款业务的要点 ............................................................................................................................... 27 第四节 贷款信用风险管理 ................................................................................................................................... 30 第五节 贷款管理制度............................................................................................................................................ 31 第七章 租赁业务经营 ........................................................................................................................... 31 第一节 租赁业务概述............................................................................................................................................ 31 第二节 租赁业务的种类 ....................................................................................................................................... 34 第三节 租赁业务经营管理 ................................................................................................................................... 35 第四节 信托业务* .................................................................................................................................................. 37 第八章 中间业务经营 ........................................................................................................................... 37 第一节 中间业务概述............................................................................................................................................ 37 第二节 主要中间业务及其管理要点................................................................................................................... 40 第三节 中间业务对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 45 第十一章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 ...................................................................................................... 46 第一节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策略的发展 .......................................................................................................... 46 第二节 融资缺口模型............................................................................................................................................ 49 第三节 存续期间缺口模型 ................................................................................................................................... 51

1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 1、表述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经营短期存贷款为基本业务、综合性和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资金最有效的形式。商业银行的基本作用是融通短期资金。 2、理解

这一定义突出了商业银行的以下内涵: 业务特点——经营短期存贷款 业务范围——综合性和多功能 经营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 性质——金融企业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的最基本的性质是企业,具体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 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

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具有同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相同的商品属性。 2、商业银行是一个特殊的企业

商业银行有一个特殊的经营活动范围——货币信用领域,经营的是一种特殊商品——资金。

至少在两个方面显示了其特殊:经营内容——经营的是货币使用权而非所有权;交易形式——以货币形式的资本购买货币形式的资金。 3、商业银行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

与中央银行相比——客户不同,创造货币的性质不同。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能否吸收活期存款,能否提供综合性服务。 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三、商业银行的产生 1、银行的产生 1)现代银行和早期银行

早期银行是指由铸币兑换业和金匠业(goldsmith)发展而来的、为消费服务的、带有高利贷性质的银行; 现代银行是指由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而按股份制原则建立起来的、为生产服务的、利率较低的银行。 2)早期银行的形成过程

货币兑换业──货币经营业──银行业 2、商业银行的形成

现代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企业,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现代银行形成的三条途径:早期银行演变、以股份制形式组建或由国家组建

2

四、商业银行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发展基本上是循着两种传统,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两种模式。 1、英国式融通短期资金模式 2、德国式综合银行模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职能和地位

一、信用中介 通过负债和资产业务,充当资金闲置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1、理解

既是“借者的集中”,又是“贷者的集中”; 经营的是“货币的使用权”;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2、作用

使闲散货币转为资本; 使闲置资本得到充分利用;

续短为长,满足社会对长期资金的需要。 二、支付中介 利用活期存款账户,充当客户之间各种货币清算和转移的中介人。 1、理解

客户的货币保管者、出纳人和支付代理人;

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历史上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要早于信用中介职能; 与信用中介职能的关系。 2、作用

使商业银行能够持续拥有比较稳定的廉价资金来源; 可节约社会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金的投入。

转账结算是商业银行发挥信用创造职能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信用创造 利用可以吸收活期存款的有利条件,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货币,从而扩大社会货币供给量。1、理解

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形成的。

信用创造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需求的制约。 因直接对社会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故商业银行就成为货币当局监管的重点。 是商业银行的特殊职能。 2、作用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支付手段的需要。 四、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利用其在资金、设备、管理、信息上的优势,向客户提供除资金以外的各种服务。 1、理解

围绕着充当信用中介这一最基本职能展开。

3

一方面表现为信用中介职能的延伸,另一方面表现为因履行信用中介职能而拥有的优势的充分发挥。 虽然许多金融服务在信用中介职能形成之前已经存在,但一旦银行具有了信用中介职能后,金融服务就变成围绕着信用中介这一职能开展。 2、作用

满足了社会对金融服务不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有力地保证了信用中介这一基本职能的更充分的发挥。 五、调节经济 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对国民经济施加影响。 1、理解

具体内容包括:微观上调节结构,宏观上调节总量,对外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 2、作用

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 六、风险管理 通过承担和重新配置风险,降低了金融市场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不确定性。 1、理解

许多风险是不可彻底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来降低总的风险成本。

银行拥有更高管理风险的水平、更丰富的风险管理经验、以及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 2、作用

降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成本。 获取风险收益。 七、商业银行的地位 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

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中心;

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一、商业银行的创立 创立商业银行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负债,其负债率相当高,这使得商业银行成为一种高风险行业。同时,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又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因此,创立商业银行必须经过严格的论证。 1、创立商业银行的条件 1)经济条件

人口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工商企业状况;地理位置。 2)金融条件

信用意识;货币化程度;市场;竞争;监管法规。 2、创立商业银行的程序 1)申请登记

4

2)招募股份 3)验资经营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是按《公司法》组织起来的股份制银行,因此它们的组织体系基本相仿。其组织体系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 1、决策系统

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及董事会下设的各委员会。 2、执行系统

执行机构包括行长及其领导的各部门和各委员会。 3、监督机构

监督机构包括监事会、稽核委员会和稽核部门。 1)监事会

监事会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监督机构, 其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本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2)稽核委员会和稽核部门

稽核委员会和稽核部门的设置及隶属关系有许多不同的做法。常见的一种方式是稽核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稽核部门隶属于行长,各自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和网点 1、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是指总行在某一区域设立的、代表总行对该区域的业务进行统一管理的机构。 2、商业银行的业务网点

业务网点是指商业银行直接接触客户、受理业务(通常指零售业务)的营业机构。 3、附属机构 4、其他机构

第四节 商业银行制度

一、建立商业银行体系的基本原则 商业银行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商业银行体系、结构及组成这一体系的一系列原则的总和。这些原则可以归纳为:竞争、安全、适度规模 二、商业银行体系及主要类型 1、按资本所有权划分——私人的,合股的,国有的。

2、按业务覆盖地域划分——地方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国际性银行。 3、按能否从事证券业务划分——德国式全能银行,英国式全能银行,美国式职能银行。 4、按组织形式划分——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 三、国际商业银行体系的发展趋势 1、建立以超大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趋势

动机:在扩大银行业务的同时更有效地防范风险。“大则不倒(too big to fail)”观点 两大依据:抗风险能力强;对社会影响大。 两大途径:自身积累;并购。

5

2、简要评价 优势:

有利于扩大规模,增强竞争优势; 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拓展业务范围;

有利于采用最先进的经营管理手段进行金融创新; 有利于银行提高盈利能力;

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发展。 弊端:

管理的难度增大;

可能干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果。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经营目标和经营原则 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

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通常把“三性”看作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而必须坚持的经营原则。 二、安全性原则 1、含义

安全性,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使资产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 2、理解

1)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 2)证券资产的安全性

3)安全性必须包括收回资产的本金和利息两个方面 3、途径

1)控制:控制资产质量

资产的安全是通过对资产风险的控制来实现的。简单地说,就是要尽量减少银行的各种不良资产。2)补偿:提高补偿损失的能力

三条途径:一是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增加拨备;三是提高盈利水平。 三、流动性原则 1、含义

流动性,通常是指银行随时满足各种支付(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2、理解

1)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 2)流动性的存量和流量 3)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 3、途径

1)资产流动性方面:

安排好支付准备金(备付金),包括第一准备金、第二准备金和第三准备金; 安排好资产的流动性结构(主要是期限结构)。

6

2)负债流动性方面:

开辟各种低成本资金来源,即各种主动负债手段。 四、盈利性原则 1、含义

盈利性,是指银行在业务经营中获得利润(收益)的能力。 2、理解

1)利息收益和非利息收益

2)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潜在收益 3)个别效益和综合效益 3、途径

银行利润是“收益-成本”,因此收益的增加和成本的减少都可以提高盈利性。 1)降低成本 2)调整结构 3)创新产品和服务 五、“三性”的协调 1、“三性”与最终目标的关系 2、“三性”之间的关系

3、“三性”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第六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

一、宏观经济 二、金融市场 三、银行监管 四、金融意识

第一章重点

节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职能和地位 第三节 组织结构 第四节 银行制度 第五节 经营原则 知识点 一、定义 二、性质 三、产生 四、发展 一、职能 二、地位 一、基本结构 二、分支机构和网点 一、含义和基本原则 二、主要类型 一、三性 表述,理解 企业,特殊的企业 表述,三个途径 两种方向 含义,被发现的背景 决策,执行,监督 分支行,网点,附属机构等 含义,理解,途径 内容 最主要特征 特殊性,与其他机构区别 背景 对经营和监管的影响 对经营管理意义 关键是国民经济的中枢 基本架构 了解和区别 7

重点 二、三性协调 与经营目标关系,相互关系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本

第一节 银行资本的含义和构成

一、银行资本的含义 1、企业资本的一般含义

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净值。一般工商企业的资本是根据会计学定义的。 2、银行资本的双重含义

(1)财务或会计上的含义(账面资本或GAAP资本)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它的资本也需满足《公司法》的要求。因此,其会计学上的定义同样是“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后的净值”。这可以说是商业银行资本的第一重含义。

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吸收现金、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本金。银行资本的计价:通常,采取吸收实物、无形资产方式筹集的资本金,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计价;采取发行股票方式筹集的资本金,按照股票面值计价。 (2)监管上的含义(管理资本或RAP资本)

这一意义上的银行资本的外延要比第一重含义宽,它不仅包括银行资本金,也包括除资本金以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还包括并非所有者权益的某些债务即债务资本。从这一定义的内涵看,是指所有可以补偿经营风险损失的资产,即是从吸收损失的角度来定义资本的。

为了区别这双重含义,常将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称为一级资本或核心资本,而将债务资本称为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

3、银行资本实行双重标准的原因

银行和一般工商企业在资本含义差别的原因在于各自的资本在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 (1)资本作用的差异及原因

资本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开展业务的本钱,分配利润的依据,补偿损失的准备。 与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资本在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不同。企业的资本是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资金来源,即侧重第一方面的作用;而商业银行的资本是作为抵御风险的最后防线,即侧重第三方面的作用。这种区别是同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的特点相联系的。 (2)附属资本的功能

抵御风险的功能并不是非要产权资本(自有资金)才可以发挥,其他一些非产权资本即债务性负债也可以发挥,于是就出现了附属资本。可以说,附属资本的出现,是银行资本业务的一项天才的创新。 (3)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

银行所有者要求的利润最大化具体体现为资本利润率,这对银行经营管理者对资本结构管理的取向有极大的影响。在抵御风险所需的资本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它会尽力减少需要分配利润的产权资本的比例,而努力增加不需参加利润分配、但又可以抵御风险的债务资本的比例。

但是,毕竟产权资本和债务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有所差别,所以,监管机构还是规定了两种资本充足率的标准。

8

4、银行资本管理的意义

双重资本标准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供了新的展示管理者才智的舞台。它能在保证股东权益的条件下,通过调节资本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提高银行的内在价值。 5、与银行资本有关的几对概念 产权资本和债务资本; 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外源资本和内源资本; 法定资本和实缴资本。 二、银行资本的构成 1、股本

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和优先股所形成的资本,是最基本、最稳定的银行资本。它属于商业银行的外源资本。 (1)普通股(Common Stock) (2)优先股(Preferred Stock) 2、盈余

盈余可以通过外源资本的渠道形成,也可以通过内源资本的渠道形成。 (1)由外源资本渠道形成的盈余称为资本盈余。

资本盈余的构成较为复杂。主要是投资本盈余是与企业收益无关而与资本相关的资金来源,是指投资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业、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并且投入金额上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

资者超缴资本的部分,也包括银行资本的增值部分、接受捐赠增加的资本等。在我国叫做资本公积。 资本盈余是调节银行资本金、影响股息政策的一个重要项目。 (2)由内源资本渠道形成的盈余称为留存盈余。

留存盈余是尚未动用的银行累计税后利润部分,即银行税后利润减去普通股股息和红利后的余额,是银行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包括以前年度累计留存和本年留存。我国称为未分配利润(Undivided profits)。

留存盈余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盈利性大小、股息政策和税率等因素。账面留存盈余的大小还与银行使用该留存的程度有关。

留存盈余同样具有调节资本金、影响股息政策的作用。此外,它的大小影响银行对内对外投资的规模。 3、债务资本

债务资本是70年代起被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广泛使用的一种外源资本。债务资本所有者的求偿权排在各类银行存款所有者之后,并且其原始加权平均到期期限较长。

债务资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够在不必清偿的情况下承担损失,因此可以列为附属资本。其中资本票据和资本债券只有当银行破产清算的时候才能承担损失。 (1)资本票据(Capital Notes)

资本票据是一种以固定利率计息的小面额后期偿付证券。与资本债券相比期限较短,通常为7-15年不等。 (2)资本债券(长期次级债券)(Capital Debenture)

资本性债券是指期限较长、发行额较大的债务凭证。资本债券可以具有可转换性,允许将来换成银行股份。 (3)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

此类资本工具带有一定股本的性质又有一定的债务的性质,但又都具有影响其作为资本的特征。 4、其他来源

(1)储备金(准备金)

准备金是为了防止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提留的资金。包括资本准备金、呆坏帐准备金和投资损失准备金等。

9

(2)银行持股公司债务

银行持股公司通过以自己的名义发行债券方式获得资金后,购买附属银行的普通股股票,由此使附属银行的资本得以增加。

第二节 银行资本充足性

一、资本适度和资本充足性 资本适度和资本充足性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概念。 1、资本适度

资本适度是指商业银行为达到利润最大化或其他特定经营目标所应该保持的资本量。高于或低于这一资本量都将会不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资本适度是从银行的角度考察的。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保持过多的资本是没有必要的。原因:1、过多的资本量会提高资本成本;2、过多的资本量往往反映了银行可能失去了较多的投资机会、缺乏吸收存款能力和收回贷款的能力。 (1)理论上的标准

资本适度理论上的标准是从以资本利润率表示的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考虑。 银行资本的最佳投入量是使边际收益率等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的资本量。

理由:当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率等于平均利润率时,资本利润率最高。因为平均利润率就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银行资本的最佳投入量是使边际收益率等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的资本量。 (2)实践中的标准

实践中通常以满足三个条件为标准:一是最低贷款风险损失准备;二是最低信用保证准备;三是最低业务发展准备。 2、资本充足性

资本充足性是从监管机构的角度考虑的。

管理当局从维护银行的安全和银行体系的稳定出发来要求资本数量,通常规定一个最低的必须遵守的标准。 这一标准的出发点是当银行资产遭受损失时,可以有足够的资本来补偿,从而使银行能够继续正常经营,存款人不会遭受损失,整个银行体系能够安全运行。 3、两者的联系

显然,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也有其统一的一面。因为监管机构对于资本充足性下限的规定,实际上是对银行安全经营一种外部要求。

对于银行来说,首先必须满足监管机构关于资本充足的要求,然后再来考虑资本适度的问题。 4、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1)资本结构的含义

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是指各种资本形式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例。

从静态而言,是指各种资本成分,尤其是债务资本与股权资本的比例关系;从动态而言,通过融资方式的选择,调整资本的结构。

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与经营风险,增强经营管理尤其是再筹资的灵活性。 (2)不同规模银行资本结构的区别

小银行应主要以普通股充当资本以增强安全性和融资灵活性;而大银行则可以相对扩大资本性债券以降低资本使用成本。

(3)不同经营情况对资本结构变动的影响

10

当贷款需求不足而存款供给相对充分时,银行增资的方式应以增加附属资本为主;反之,应采取增加银行核心资本的做法。

二、银行资本充足性的测定 比率是评价银行资本充足性方面最直观、同时也是最能为分析测试者所理解和接受的指标。 1、测定指标

测定指标的演变过程,正反映了人们对银行资本在银行经营活动中作用的认识的发展、深化过程。 ——资本/存款 ——资本/资产 ——资本/风险资产 ——资本/加权风险资产 2、测定方法 (1)分类比率法

根据各种资产对资本的不同要求,计算所需最低资本量。 (2)综合分析法

除考虑各种资产对资本的不同要求外,还要考虑经营管理水平、资产流动性等与资本充足度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因素,综合作出分析判断以确定资本充足水平。

缺点:在某些方面的判断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三、《巴塞尔协议》 1、《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界发生了一系列大重大事件和变化: ——国际债务危机 ——金融创新高潮 ——金融全球化

2、《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1)关于资本的定义 核心资本 附属资本 从资本中扣除 (2)关于风险加权制 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风险权数 资产负债表外项目的信用换算系数 (3)目标标准比率

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目标标准比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成分至少为4%。 3、新巴塞尔协议

三大支柱:资本、市场、监管

第三节 银行资本管理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应该既包括资本适度性的管理,也包括资本充足性的管理。但在目前的认识水平和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通常是指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11

由于目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要求是以资本充足率表示的,因此,商业银行对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可以分为分子对策和分母对策。 一、分子策略 尽量提高资本总量,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

基本思路是:银行的资本计划建立在其管理目标所需的银行资本金数额、以及金融当局所规定的银行最低资本限额要求的基础之上,当银行的内源资本不能满足其资本需求时,银行将寻求外源资本来源。而选择哪种资本来源则取决于该资本来源的优点及代价。

增加资本有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两类。 1、内源资本策略(内部积累)

含义:通过留存盈余增加资本,“少分多留”。 优点:可低成本补充银行资本。

局限:适度资本金数额、创利能力、股利政策 2、外源资本策略(外部筹资)

含义:通过发行股票或资本债券增加资本。 策略:

核心资本不足的银行:发行新股,尤其是优先股。 核心资本充足的银行:增发债务资本。 二、分母策略 主要在于优化资产结构。

降低风险权数高的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减少整个风险权重资产的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 降低无利和低利资产的数额,增加资产收益率。 1、压缩资产规模

同一般工商企业相比,银行资产中,现金资产较多,金融债权比例极高,固定资产较少。 ——现金资产:压缩超过流动性需要的部分。

——证券资产:通常无法压缩规模,只能调整组合(结构)。 ——贷款资产:经济不景气时,通过缩小贷款规模以减少经营风险。 2、调整资产结构

调整空间较大的是证券资产和贷款资产。 三、资本计划 商业银行资产扩张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资产扩张就会使其面临较大的增加资产的压力,因此商业银行越来越认识到有必要为其资本需要进行计划。

银行资本计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确定银行的总体财务目标;2、确定银行的资本需求量;3、确定内源补充数量;4、选择外源筹资手段

第四节 银行并购*

第二章知识点

银行资本的双重含义,银行资本的构成及计价,资本适度和资本充足性,增加资本的分子策略和分母策略,《巴塞尔协议》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新协议的三大支柱。若干有关资本的概念:产权资本和债务资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外源资本和内源资本,法定资本和实缴资本,账面资本、管理资本和市场价值资本。

12

重点:银行资本的含义和构成,资本适度和资本充足性,增加资本的策略,《巴塞尔协议》主要内容。 难点:银行资本的双重含义,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账面资本、管理资本和市场价值资本,资本适度和资本充足性,银行资产持续增长模型

第三章 负债业务经营

第一节 负债业务经营管理概述

一、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及其构成 1、银行负债的含义和特点

(1)银行负债是指银行除资本以外的资金来源,银行的负债业务就是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负债是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尚未偿还的经济义务。必须用自己的资产或提供的服务去偿付。 (2)负债的特点:

负债是现实的经济义务; 负债的数量能够用货币来衡量; 负债只能偿付后才能消失。 2、银行负债构成的不同口径

(1)大致有三种口径,由大到小依次为:

A包括资本在内的银行所有资金来源;

B不包括自有资金、但包括债务资本在内的资金来源;

C包括存款、借款等所有非资本性债务,不包括自有资金和债务资本。 (2)三种口径各有侧重,适用于不同的情况。

A在第一种口径下,突出了负债是“资金来源”、事实上都是有偿占用(因为存款、借款、债务资本都要支付利息,资本需要支付股息和红利)这一共性;

B第二种口径突出了负债是“一种债务”、需要到期偿还这一共性;

C第三种口径突出了负债是一种“一般可用资金”、不能用于弥补损失这一共性。 3、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构成

银行的负债包括存款、借款和其他负债三类。

存款业务:是指银行通过接受客户存入各种款项而筹集资金的业务。

借款业务:是指银行主动地通过金融市场或直接向中央银行融通而筹集资金的业务。

其他负债业务:是指银行通过除自有资金、存款和借款以外的其他途径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主要是结算资金业务,其他如各种当期收益、已提取的各种企业基金、各种暂收款等。 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意义 1、商业银行经营负债业务的内部意义

内部意义就是对银行自身的意义,亦即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来看的意义。 (1)负债的性质决定了银行经营的性质

银行通过负债业务获得的是货币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所以银行只能采用有借有还、存款付息的信用方式吸取这部分资金。这决定了银行的经营必然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点:

13

一是银行对社会经济的渗透力极强; 二是银行经营的风险极大;

三是流动性管理对银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负债业务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和前提

一方面表现在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许多中间业务都是在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开展的; 另一方面表现在银行负债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影响和制约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和结构;

此外,从银行业产生的历史来看,把接受委托替客户保管货币到主动吸收存款,正是银行业产生的标志。 (3)负债业务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负债业务,尤其是主动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流动性供给手段。 银行组织流动性供给的两条渠道和三种方式: 两条渠道:资产渠道和负债渠道

三种方式:支付准备金,资产变现,主动负债 2、商业银行经营负债业务的外部意义

增强资金安全,节约流通费用

动员社会资金,使“漏出”转化为“注入” 向社会提供一种“弹性货币” 提供宏观经济信息和调控手段 三、商业银行负债的量和质 1、负债的规模

负债的规模就是负债现实的量,就是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负债的余额。 2、负债的成本

负债的成本大小体现了负债的质。同样数量的资金其效用相同,因此,价格较低的负债就意味着质量较高。 3、负债的流动性

银行流动性的基本含义是指满足支付的能力,因此,对负债而言,流动性就是指负债满足支付的能力。一般地,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负债流动性越强。

(1)容易筹集的负债(往往是主动性负债),筹集后可以长期、稳定使用的负债,其满足支付的能力较强;反之,则满足支付的能力较弱。

(2)不同的来源(性质)的负债具有不同的流动性。 4、负债的结构

负债有各种各样的结构,这些结构也体现了负债的质。

来源结构:这是最基本的结构,主要是指负债中存款、借款和其他负债各自所占的比例。

成本结构:是指不同负债的不同成本特征。包括成本的高低,成本的稳定性、不确定性和成本的刚性程度。 流动性结构:是指不同负债不同的满足支付需要的能力。核心负债与易变性负债。 四、负债业务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 1、数量要求

要满足银行各种经营活动开展的需要。 2、成本要求

要追求成本最低。 3、流动性要求

14

要能够满足各种不确定的支付需要。 五、负债业务经营管理的主要指标 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中,为了便于衡量、判断和控制负债的不同状况,设计了一整套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分为以下4类。 1、数量指标

从不同角度考察负债数量的指标。包括:

(1)负债或分类负债(通常为某类存款)的余额或新增余额, (2)人均存款余额或余额增长额, (3)存款增长计划完成额等。 2、结构指标

考察某类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重,或某类负债同另一类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标。如: (1)拆借资金比例(拆入资金期末余额/各项存款期末余额), (2)国际商业借款指标, (3)活期存款占比等。 3、成本指标

反映某类负债与该类负债的成本的比例关系的指标。如: (1)存款成本率, (2)资金成本率, (3)存款成本标准, (4)借入资金成本标准等。 4、稳定性指标

负债的稳定性指标通常用于对被动性负债(主要是存款)的监测,目前还比较简单。大致有三类: (1)一定时期内余额的增长额同发生额之比; (2)一定时期内最低余额同平均余额之比; (3)一定时期内存款余额偏离平均余额的程度。

第二节 存款业务经营

一、存款的分类 1、按存款的期限和支取方式划分

(1)活期存款:是指在银行等存款机构中不需要事先通知即可随时用支票转帐或提取现金的存款。其中可以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又叫支票存款。

(2)定期存款:是指由存户预先约定期限,银行在法律上无需随时立即偿付的存款。 2、按存款的所有者划分

(1)财政性存款:是指一切与财政预算收支有直接关系的存款。 (2)经济组织存款:是指从事企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在银行的存款。 (3)个人存款:是指居民个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4)同业存款:是指银行相互之间的存款。 3、按存款的来源或性质划分

(1)原始存款:是指由客户的现金存款、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和再贴现所形成的存款;对一家商业银行来

15

说,还包括他行支票的转存款。原始存款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备付金。

(2)派生存款:是指由银行发放贷款而形成的存款。派生存款不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备付金。 4、按存款人的存款目的划分

(1)保管性存款:存款目的是为资金的安全 (2)出纳性存款:存款目的是为资金收付的方便 (3)投资性存款:存款目的是为获得利息收益 5、按存款的币种划分

(1)本币存款 (2)外币存款 二、吸收存款的措施 存款是一种被动负债,银行不能强迫人们来存款。但是,银行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存款客户。常用的措施包括:

1、提高服务水平 2、创新存款形式 3、提供附加便利 4、重视存款营销 三、吸收存款的策略 如果要在吸收存款上化被动为主动,就要有新的存款市场的策略,这种策略是立足于发现甚至创造新的存款需求和存款客户。

1、市场创造策略:发现开拓新的、尚未形成竞争的市场。 2、产品差异策略:细分目标市场,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存款业务的经营成本 1、成本的构成 (1)利息成本

利息成本是商业银行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其高低依存款利率而定。 利息成本是存款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固定利率,浮动利率,对经营管理的影响。 (2)非利息成本

非利息成本是指银行花费在吸收存款上的除利息之外的其他一切开支。

由于市场条件下特定种类的存款利率对于单家银行来说是难以影响的,因而,各种非利息成本就成为商业银行成本控制的重点。 2、几种成本的概念 (1)资金成本

指为服务客户存款而支付的所有费用,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之和。 资金成本率=((利息成本+非利息成本)/吸收的全部存款)×100% (2)可用资金成本

可用资金成本率是指资金成本与可用资金数额之比。

可用资金是指银行总的资金来源中扣除应缴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必要的备付金后的余额。 (3)其他相关成本

风险成本

16

连锁反应成本 3、成本的控制 (1)控制规模

将存款的总量控制在平均成本最低的水平上。 A经济学中平均成本曲线

B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平均成本曲线的影响 (2)调整结构

存款商品基本上是属于无差异产品。对于个别银行来讲,某类存款的价格是既定的,所以无法降低特定种类存款的成本。只有通过调整结构来降低存款总体的平均成本。

A提高低成本存款占比。 B降低单位固定成本

C增加本行有成本优势的存款种类 五、存款的稳定性 0、存款稳定性存在着不同的含义:

(1)一定时期内余额的增长额同存款的发生额之比; (2)一定时期内最低余额同平均余额之比; (3)一定时期内存款余额偏离平均余额的程度。 1、衡量存款稳定性的指标

(1)活期存款稳定率

稳定率=(最低余额/平均余额)×100% (2)活期存款平均占用天数

平均占用天数=(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支付总额 (3)指标的缺陷 2、存款稳定性经营策略重点

(1)提高易变性存款的稳定性 (2)延长存款的平均占用天数 六、存款的规模 第三节 短期借款的经营管理

一、短期借款的特征和意义 1、短期借款的主要特征 (1)流动性需求明确

短期借款对时间和金额的流动性需求都十分明确,由于不需要提前归还,因此,其流动性需求是确定的,不存在不确定的流动性需求。这对负债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2)流动性需求相对集中

主要是因为借款渠道比较集中,因此,单一债权人的金额较大。由于债权人大多以活跃的同业为主,一旦不能在约定的期限内偿还借款,就很难在业内继续经营。因而,对资金调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利率风险较高

因为借款期限短,每次借款都要根据当时的市场利率确定借款利率,而短期市场利率受供求影响大,波动

17

频繁,所以利率风险较高。因此,要求银行对短期借款的成本分析和控制有较高的水平。 (4)主要用于调剂头寸

通常,短期借款的利率要明显高于存款,因此,短期借款只是用于短期的头寸不足(即流动性不足),而通常不用于盈利性资产的资金需要。 2、商业银行从事短期借款业务的意义 (1)提供绝大多数非存款资金来源 (2)满足周转金需要的重要手段 (3)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4)加强外部联系和往来 二、短期借款的主要渠道 1、向银行同业借款

同业拆借、转贴现、转抵押、回购协议 2、向中央银行借款

再贴现、再贷款、再抵押、回购协议 3、从金融市场借款

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三、短期借款的经营策略和管理重点 1、短期借款的经营策略

(1)时机:应考虑资产结构,市场状况,货币政策 (2)规模:应考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全面权衡 (3)结构:应考虑不同市场的成本差异 2、短期借款的管理重点

(1)分散金额和偿还时间——不使流动性需求过分集中在某一时点。 (2)同存款在金额和期限上互补——使总的流动性不至于不足或过剩。 (3)分散借款对象和金额——流动性需求的过分集中在某一借款对象。 (4)正确统计借款到期的时机和金额——可实现随时监测。

第四节 长期借款的经营管理

一、商业银行长期负债的意义 1、金融债券不同于存款的特点

筹资目的,筹资机制,筹资效率,所吸收的资金的稳定性,资金的流动性。 2、对银行负债经营发展的意义 3、金融债券的主要功能和局限性 二、金融债券的主要种类 1、一般性金融债券

(1)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 (2)定息债券和浮息债券

(3)普通债券、累进利率债券和贴现债券 (4)附息债券和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

18

2、国际金融债券

(1)外国金融债券 (2)欧洲金融债券

(3)平行金融债券(全球金融债券Global Bonds) 三、发行金融债券的经营管理 1、发行申报

2、发行机构和信用评定 3、发行数额和运用范围 4、发行价格和发行费用 5、金融债券的经营要点

第五节 负债业务的创新*

一、负债业务创新的基本思路 二、扩大负债范围的创新 三、吸引客户的创新 四、降低筹资成本的创新

第三章知识点

负债及其构成,商业银行负债的质和量,负债业务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指标,存款的分类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意义,存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及其控制,借款性负债,短期借款的特征和意义,短期借款的渠道。 重点:

负债及其构成,负债业务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存款的分类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意义,存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及其控制,短期借款。 难点:

商业银行负债的质和量,存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及其控制。

第四章 现金资产业务

第一节 现金资产概述

一、现金资产的含义和管理目标 1、含义

现金资产是指与现金等同、随时可以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 2、特征

(1)高流动性 (2)低收益 3、作用

保持清偿力和流动性。

19

清偿力和流动性的区别

清偿力是指清偿债务的能力,流动性是指资金周转的能力,两者是有区别的。

对于银行来说,流动性即支付能力,包括用于清偿债务、发放贷款、进行投资、满足客户提存等引起的支付。

一家企业的清偿力根本上决定于其净资产是正是负。问题在于如果流动性始终没有问题,它就可以始终偿付到期债务,这种情况下,流动性与清偿力就容易被混淆了。尤其是银行,由于可以大量地通过负债来获得流动性,自然其清偿力问题更不容易暴露。

流动性的一般意义

流动性更一般的意义是“获得支付能力的能力”。从资产的角度看,流动性就是“资金在不同占用形态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从负债的角度看,流动性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获得能够用于支付的特定资产的能力”。

当需要以某种特定的资产来满足支付需要的时候,就要求支付者(银行)把自己拥有的资产迅速地转换为这种特定的资产,或者迅速筹集可以满足支付需要的这种特定资产。但由于通常的支付都是用现金支付,所以通常把流动性解释为“资产变现的能力”或“筹集资金(现金)的能力”。 4、管理目标

在确保满足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现金资产的占用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机会成本。 二、现金资产的构成 1、库存现金

(1)含义

指商业银行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 (2)作用

A应付客户提现;B银行本身的日常零星开支 2、在中央银行存款

(1)含义

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在中央银行存款由两部分组成: A法定存款准备金;B超额存款准备金 (2)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照法定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 (3)超额存款准备金

广义: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后的余额,即银行的可用资金; 狭义: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

在我国,通常所说的超额准备金是指狭义的概念。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可以自主运用的资金,构成了银行备付金的最重要的部分,其数量直接影响着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 3、存放同业

(1)含义

商业银行存放在代理行和相关银行的存款。 (2)作用

便于在同业之间开展代理业务和结算收付。 4、在途资金(托收中现金)

是指本行通过对方银行向外地付款人收取的票据。

由于在途时间较短,收妥后即成为同业存款,所以也属于现金资产。

20

第二节 资金头寸的计算与预测

一、头寸的含义 头寸是指在现金资产中可供商业银行直接自主运用的资金。

头寸的基本含义是“款项”,但其同时有“相对于支付需求而言松紧状况”的含义。 头寸可以是一个时点数,也可以是一个时期数。

头寸根据其层次,可分为:基础头寸、可用头寸和可贷头寸。 1、基础头寸

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之和。它是银行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支付手段。基础头寸=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 2、可用头寸

可用头寸是指商业银行可以运用的所有资金,除了最终支付手段外,还包括临时可以动用的资金。在数量上等于基础头寸加上存放同业。可用头寸=基础头寸+存放同业 3、可贷头寸

可贷头寸是指商业银行可直接用于贷款发放和投资的资金,即可以形成银行盈利资产的现金资产,在数量上等于可用头寸减去规定限额的支付准备金(即各种周转性的款项)。可贷头寸=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正常周转需要的限额部分 4、时期头寸

以上的各类头寸都是时点头寸。如果要计算时期头寸(包括未来某一时点的头寸),就需要考虑在这一时期内资金的流入流出。即需要在期初时点头寸的基础上加上这一时期内的流入流出净头寸。时期头寸=期初时点头寸±上级行调入调出额±到期同业往来清入清出额±缴存存款调减调增额 5、头寸与银行的现金资产

头寸作为款项,就是现金资产的一部分。但头寸是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资金,因此头寸不包括商业银行不能够自主动用的现金资产。 6、现金资产和各层次头寸对应关系 现金资产各项目 库存现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 在央行存款 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放同业 托收中的现金 二、头寸的预测 头寸的预测是指匡算未来某一时间的可用头寸数量,并制定头寸调度的计划方案。 在实践中,头寸的预测分为短期预测和长期预测,各有不同的侧重。 1、影响头寸的因素

归根到底取决于银行存贷款资金运动的变化。当现金净流入增加,就会增加头寸,反之则会减少头寸。现金净流入(流出)的两类情况:

数量上的变化,即各种资金来源的增加大于非现金资产的增加;

21

可用头寸 O O O O 限额周转部分 剩余部分 基础头寸 O O O 可贷头寸 O 结构上的变化,即各种非现金资产转变为现金资产。 2、短期头寸的预测

主要是指存款周转金的预测。即假定存贷款数量不变。 3、长期头寸的预测

主要是指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各项存贷款增减变化的预测。

第三节 现金资产的管理

一、现金资产的管理原则

为了达到现金资产的管理目标,在现金资产的管理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总量适度原则 2、适时调节原则 3、安全保障原则

其中,总量适度原则是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最重要的原则。 二、头寸的调度(准备金管理) 1、头寸调度的含义

是指在头寸预测的基础上,及时灵活地调剂头寸余缺。

头寸调度既包括头寸不足时及时地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筹集到资金,也包括头寸多余时及时地以尽可能高的收益去运用资金。头寸管理也称“准备金管理”或“备付金管理”。 2、头寸调度的渠道 (1)资产管理渠道

通过对资产数量的调节,来平衡头寸。

A头寸多余时以尽可能高的收益去运用资金;头寸不足时,以尽可能低的代价把一部分资产变现。 B通常是利用流动较强的资产进行调节,因为这样做成本较低。 C必要时也可调整长期资产的数量。 (2)负债管理渠道

通过对负债数量的调节,来平衡头寸。

A当头寸多余时尽可能减少成本高的负债;当头寸不足时增加成本尽可能低的负债。 B通常也是利用短期负债进行调节,因为这样比较灵活。

C对于一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来说,还可以通过系统内调剂的途径来调度头寸。 三、各项现金资产的管理

1、各项现金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现金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保证经营活动所必须的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现金资产的数量。 原因:现金资产一方面是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另一方面又是盈利性最差的资产。 (2)现金资产各组成部分的管理原则

在保证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它们的数量,即“保证发挥作用,尽量压缩数量”。 原因:作为现金资产的各个部分都是在经营活动的特定条件下产生或形成的,它们各自在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3)各项现金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22

A了解影响某类现金资产数量增减变化的因素, B测算该种现金资产银行应该持有的最适数量, C采取措施保持该种现金资产处于最适数量。 2、库存现金的管理

(1)库存现金在银行经营中的作用 (2)影响银行库存现金的因素 (3)库存现金最适规模的确定 (4)保持适度库存现金的措施 3、在中央银行存款的管理

(1)在央行存款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2)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操作 (3)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因素

(4)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调节(头寸调度) 4、存放同业的管理

(1)存放同业的作用

商业银行在其代理行保持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主要目的是为了支付代理行代办业务的手续费。 (2)影响存放同业需要量的因素 (3)存放同业需要量的测算

第四章知识点

现金资产的含义,特征,管理目标;现金资产构成;头寸的含义,基础头寸,可用头寸,可贷头寸;头寸的预测,影响头寸的因素,短期预测和中长期预测;头寸的调度,调度的渠道,各项现金资产的管理。 重点:现金资产的含义和特征,现金资产构成;头寸的含义,头寸的调度及渠道。

难点:托收中现金,头寸,时点头寸和时期头寸,头寸和现金资产,同业往来借(贷)方余额。

第五章 贷款业务经营

第一节 贷款种类和政策

一、贷款的含义及其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1、贷款的含义

贷款是指银行按照偿还、计息的原则向借款人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 贷款是配置社会资金的一种形式。 2、贷款的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1)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主体,盈利的主要手段 (2)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要途径 二、贷款种类的划分 23

贷款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只有当这种划分有利于贷款的经营管理时才是有意义的。可以按期限、保障、对象、用途、偿还方式、质量、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数额等标准划分。 1、按贷款期限划分 (1)定期贷款

特点:有具体偿还期限;偿还期限通常由借贷双方共同商定;最常见

根据偿还期限的长短,又可分为:短期贷款(t≤1年)、中期贷款(1年<t≤5年)、长期贷款(t>5年) (2)活期贷款

特点:贷款时不确定偿还期限,银行可以随时收回;比较少见。 (3)透支贷款

特点:以活期存款账户透支的方式;在规定时间和额度内客户可自主决定借款和偿还;比较常见。 按贷款期限划分有利于反映贷款的流动性,有利于银行对贷款进行流动性监控和管理。 2、按贷款保障划分

可反映贷款的安全性,有利于信用风险管理。 (1)信用贷款

特点:完全凭借客户的信誉、无需客户提供其他信用支持;风险大;通常只向信誉极好的大客户、老客户提供。 (2)担保贷款

特点:银行要求借款人提供信用支持;风险要大大小于信用贷款;手续烦琐,成本较大。 根据借款人提供的信用支持形式不同,可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3)票据贴现

特点:银行以买入未到期票据的形式向合法持票人发放;有多重保障,安全性较好:流动性好:贴现人、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均负连带责任。

必要时可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向同业转贴现。 3、按贷款对象划分

按照贷款对象部门来分,可以分为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科技开发贷款和消费贷款等。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反映贷款的投向结构,这一方面可以使投向同国家的产业政策一致,另一方面又可以防止贷款对象部门过分集中。此外,也有利于反映各类贷款不同的自偿性。这都有利于减少贷款的风险。 4、按贷款的用途分

按贷款用途划分,可以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

由于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周转特点的不同,还款来源也不同,这种分法有利于分别监控两类贷款的偿还风险。

5、按贷款的偿还方式分

可分为一次偿还和分期偿还两种方式。

这种划分有利于考察贷款本金的回流状况,有利于流动性管理。 6、按贷款质量划分

可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

这种划分可反映贷款的损失程度和真实价值,有利于贷款的风险管理。 7、按银行发放贷款的自主程度分

可分为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

这种分法有利于明确银行在贷款行为中所承担的经济责任。

24

8、按贷款数额划分

可反映贷款的集中程度,也可据以划分审批权限。 9、其他划分标准

(1)按计息方式划分,可反映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有利于利率风险的管理。 (2)按币种划分,有利于外汇资金管理;

(3)按收息方式划分,有利于反映利息的现金收入流量。

在以上各种分类方法中,如果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反映流动性的分类方法,和同损益有关的分类方法。 三、贷款政策 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的各项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1、贷款政策的内容 (1)业务发展战略 (2)工作规程及权限划分 (3)规模和比率控制 (4)种类和地区 (5)担保 (6)定价 (7)档案管理 (8)日常管理 (9)不良贷款的管理

2、制定贷款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1)国家法规和政策 (2)银行资本状况 (3)银行负债结构 (4)服务地区的经济状况 (5)银行信贷人员素质 四、贷款程序 贷款程序是指贷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方式。《贷款通则》第6章规定贷款程序包括8个环节。1、贷款申请

2、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 3、贷款调查 4、贷款审批

5、借款合同的签订和担保 6、贷款发放 7、贷后检查 8、贷款收回

第二节 贷款定价

一、贷款定价原则

25

1、当期利润最大化

(1)收益大于成本,即必须确保贷款收益足以弥补资金成本和各项费用。 (2)利润最大化,即使得“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银行可能收取的每一种利率(每一种定价)都将导致一个不同水平的贷款需求,以及由此对银行的经营目标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应预测需求和成本,并据此选择出一个利率,在这个利率水平上银行将能实现最大的当期利润。

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就单个银行来说,贷款利率是既定的。这时,单个银行当期利润最大化的贷款规模,取决于贷款的成本水平。 2、扩大市场份额

这实际上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的定价策略问题。银行在定价时,必须充分考虑同业、同类贷款的价格水平,以及同业对本行贷款价格变动后的反应,不能随便实行高价或低价策略。

当然如果本行在某些方面有特别的优势,出现一个垄断竞争市场,适当的高价策略是可以的。 3、保证贷款质量

贷款的成本也包括风险费用。因此,贷款的价格应包括银行承担风险所应该得到的风险报酬。但应注意由于贷款高利率引起的逆向选择效应。 4、维护银行的社会形象

银行在贷款定价时,要综合权衡银行利润、借款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提高银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二、贷款价格的构成 1、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的确定应以收取的利息足以弥补支付的费用并取得合理利润为依据。(合理的利润水平,是指应由贷款收益提供的、与其他银行或企业相当的利润水平。)

银行贷款所支付的费用包括资金成本、提供贷款的费用以及今后可能发生的损失等。 2、贷款承诺费

贷款承诺费是指银行对已承诺贷给客户而客户又没有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 对于客户来说,承诺费是客户为了取得贷款而支付的费用,因而属于贷款价格的一部分。

银行收取贷款承诺费的理由:为了随时满足客户可能提出的贷款要求,银行必须保持一定数量低收益的高流动性资产,由此产生的损失需通过收取承诺费弥补。 3、补偿余额(compensating balance)

补偿余额是指银行要求借款人保持在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和低利率定期存款。由于要求补偿余额变相提高了贷款利率,因此也属于贷款价格的一部分。

补偿余额的计算分为两个部分:按实际贷款余额计算的补偿余额,和按已承诺而未使用的限额计算的补偿余额。 4、隐含价格

隐含价格是指贷款定价中的一些非货币性内容,通常以存款合同附加条款的形式出现。 附加条款可以是限制性的,也可以是义务性的。

附加条款虽不直接给银行带来收益,但可以防止借款人经营状况的重大变化给银行造成损失。因此,也可以视为贷款价格的一部分。 三、影响贷款价格的主要因素 1、资金成本 2、贷款风险程度

26

3、贷款费用

4、借款人的信用及与银行的关系 5、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 6、贷款供求状况 四、贷款定价方法 1、目标收益率定价法

是根据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即产权资本收益率)来确定贷款价格的方法。 公式:产权资本收益率=(贷款收益-贷款费用)/应摊产权资本 其中:

贷款收益=贷款利息收益+贷款管理手续费 贷款费用=资金成本+放贷和收贷费用

应摊产权资本=全部产权资本对全部贷款的比率×未清偿贷款余额 若计算所得的收益率低于银行的目标收益率,该笔贷款就需要重新定价。 2、基础利率定价法 *2、交易利率计算法

3、成本加成定价法(差额定价法)

4、优惠加数定价法和优惠乘数定价法(差别定价法) 5、补偿余额定价法 五、贷款定价原理的探索* 第三节 几种贷款业务的要点

从总体上看,贷款业务管理有两种思路。一是保证贷款资金运营安全的思路,重点在贷款的使用;二是保证贷款资金有足额保障的思路,重点在信用支持的充足。现实中,往往是兼而有之。这种“兼而有之”的做法,显著地体现了商业银行稳健的经营风格。 一、流动资金贷款 1、含义

流动资金贷款是银行为解决借款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而发放的贷款。 2、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特点

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在数量上表现为一定金额的资金占用变化,资金在周转中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定额层、周转层、浮动层 3、流动资金贷款的种类

针对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三个层次的特点,银行贷款的调节相应采取三类贷款:临时贷款、短期贷款(周转贷款)、中期贷款(流动基金贷款)

这三类贷款构成了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基本贷款种类。 4、流动资金贷款的管理要点 (1)数额的核定 (2)贷时特别审查点 (3)贷后特别关注点 (4)还款来源

27

5、流动资金贷款区别

流动基金贷款 周转贷款 临时贷款 数额的核定 最低占用额-自有流

动资金

平均占用额-最低占

用额 逐笔核贷 贷时特别审查点 自有流动资金充足程

自有流动资金充足程

引起借款的原因 贷后特别关注点 企业周转 流动资金周转 贷款周转 还款来源 / / 销售款 二、固定资金贷款 1、含义 固定资金贷款是银行对固定资产的维修、更新、改造和扩大规模、购置等不同资金需要所发放的贷款。 2、企业固定资金周转的特点

一次预付、渐次转移、分次补偿、集中更新。因为其物质载体的消耗方式与流动资金不同。 固定资产价值渐次转移、分次补偿的特点,形成固定资产价值的双重存在。

价值分次补偿产生了处于不断积累过程的更新准备资金,在实物形态未更新之前,处于沉淀状态的积累准备金就可以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 3、固定资金贷款的种类 (1)基本建设贷款

以外延扩大为主,投资性;表现为新建扩建;还款来源主要是新增利润 (2)技术改造贷款

以内涵扩大为主,有垫付性和投资性的双重性质;表现为更新改造;还款来源除新增利润外还包括折旧基金。

两者不能截然分开 4、管理要点

因固定资金贷款的回收周期长,故应特别注意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分析、市场可行性分析、政策可行性分析、环境可行性分析、财务可行性和现金流量分析。

通常采用逐笔申请、逐笔核贷的贷款方式。 5、项目贷款和银团贷款

项目贷款是指以项目作为对象、而不是以借款人为对象发放的贷款。主要是为了隔离风险。

银团贷款是指由若干家银行组成银团、共同向同一个借款人或项目发放的贷款。主要是为了控制每家贷款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三、抵押贷款 1、含义和特点

抵押贷款是以抵押物为贷款债权的保障而发放的贷款。

抵押物可以由借款人或第三人提供。提供抵押物的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 2、抵押的种类

存货抵押、有价证券抵押、设备抵押、不动产抵押、应收账款抵押、其他抵押 3、管理要点

(1)抵押物的选择和估价

A选择:合法性、易售性、稳定性和易测性;

B估价:科学性、公正性、防范风险。对银行而言,是坚持“足额”的原则。

28

(2)抵押率的确定

A含义:抵押贷款本利和与抵押物价值之比。

B考虑因素:贷款风险、借款人信誉、抵押物的品种(不同的占管和处分风险)、贷款期限 (3)抵押权的设定与登记

A设定:是指银行要证实并取得处分抵押物以作为抵偿债务的权利。注意:抵押权是外设权利,需要设定。 B登记:理论上可登记也可不登记,各国有不同的规定,但登记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法律效力。

C登记部门:我国规定,一般为抵押物的属地管理部门,企业的财产和设备为属地工商行和政管理部门,自愿登记的为抵押人属地的公证部门。 (4)抵押物的占管与处分

A占管:抵押物的占有和保管。抵押的占管方式为抵押人占管。

B处分:抵押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本息,将通过处分抵押物来清偿贷款。处分抵押物具有一定的条件,基本原则是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而又无人愿意替其偿还。 4、抵押和质押的区别

标的物的占管 标的物的类别 担保的范围 孳息归属 合同生效依据 抵押贷款 抵押人占管 动产、权利和不动产

本金、利息、违约金、债权实现费用等

抵押人

登记日或抵押合同生效日 质押贷款 质权人占管 动产和权利 还包括质物保管费

质权人 质物转移日 四、票据贴现贷款 1、含义和特点 票据贴现是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

其实质是一种债权债务的转移,银行通过贴现而间接地把款项贷放给票据的付款人,因而是银行贷款的一种特殊形式。

2、票据和其他贷款的区别 贷款对象 还款保证 贷款期限 利息收取 票据贴现 持票人 承兑人的信誉 票据的剩余期限 以贴现方式预先扣除 一般贷款 付款人(卖方) 借款人及信用支持

约定期限 利随本清或定期收取 3、管理要点 (1)申请与审查

(2)贴现率与贴现期的确定 (3)贴现实付金额的计算 (4)贴现票据的回收 五、消费者贷款 1、含义和特点

消费者贷款是指以消费者个人为对象,以个人消费为用途而发放的贷款。

同其他贷款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量大额小。银行往往要求有信用支持,重视借款人的收入状况和信用记录,贷后管理往往以借款人的还款正常与否作为重点。

29

2、种类

(1)分期偿还贷款, (2)信用卡贷款, (3)其他周转限额贷款。 3、管理要点

(1)对消费者的信用分析:还款意愿的分析;还款能力的分析

(2)对贷款的事后检查: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供收入、财产变动情况,重视借款人的还款情况。

第四节 贷款信用风险管理

贷款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违约而使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贷款本息的可能性。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就是对这种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尽可能地减少,即使发生,也要把损失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这里的“尽可能小”要求至少不至于影响银行经营活动的持续。 一、贷款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 1、借款人方面的因素

从借款人方面来看,直接决定贷款偿还的因素有两个:还款意愿、还款能力 其他因素都是通过这两个因素发生作用的。 2、银行方面的因素

对于银行来说,是由于自己工作上的失误、失职,或者内部作案等,使得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未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没有及时作出应有的反应。

因而,对贷款信用风险的管理围绕这些因素展开。具体的措施有信用分析、建立预警体系、贷款分类、呆账准备金制度、内部制约和控制制度等。 二、信用分析 信用分析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可能导致借款人违约的种种因素所进行的调查分析。 分析的内容通常集中在信用的“5C”上。

5C中的“品格(Character)”决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其余4C都决定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具体的信用分析技术有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等。 根据信用分析的结果,银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三、建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 贷款发放以后,银行要随时关注借款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是否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化。一旦发现发生不利于银行的变化,立即采用相应的措施,以及时控制风险、减少可能的损失。

以工商银行为例,贷款风险预警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1、资产风险基本权数规定 2、客户信用风险等级评价标准 3、资产形态风险评价标准 4、贷款资产风险的识别与认定 四、有问题贷款的处理 当一笔贷款被确认为是有问题贷款时,银行和借款人就要相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贷款变成现实的损失。这些措施有:追加资金、收回贷款、破产清算

即使借款人被破产清算,银行仍然可能会遭受贷款损失,这部分损失的贷款就成为银行的呆账。

30

五、贷款分类和呆账准备金制度 银行贷款发生呆账损失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因此,银行应时常对贷款进行清理分类(简称清分),并对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损失通过提取呆账准备金予以补偿。

1、普通呆账准备金

2、贷款分类和专项呆账准备金 3、特别呆账准备金 六、内部制约和控制制度

第五节 贷款管理制度

一、审贷岗位设置 二、贷款责任制度

三、贷款质量的监测和考核

第五章知识点

贷款的含义,贷款种类的划分及其意义,贷款政策;流动资金周转的特点,贷款数额的核定,管理要点,还款来源;固定资金、抵押、贴现、消费贷款的管理要点和还款来源;贷款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信用分析,建立预警体系,贷款分类和呆帐准备金制度,内部制约和控制制度。 重点:贷款种类的划分及其意义,各类贷款的管理要点和还款来源,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措施。 难点:贷款种类划分的意义,流动资金周转的特点,贷款分类和呆帐准备金制度。

第七章 租赁业务经营

第一节 租赁业务概述

一、租赁业务的概念与发展 1、租赁的基本含义

租赁是指以收取租金为条件出让物件使用权的经济行为。

租赁属于广义信用的范畴,其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2、租赁的发展

至今已先后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产生时间 背景

出租人和承租人关系

承租目的

古代租赁 原始社会末 生产力十分低下

偶然 直接结合 取得使用价值

传统租赁 奴隶社会末 生产力低下

偶然 直接结合 取得使用价值

近代租赁 封建社会末 社会化大生产

经常 直接、无中介 取得使用价值融资

现代租赁 20世纪50年代 社会化大生产 经常,间接 有专业中介

融资

31

租金形式 租金形式 有无契约

3、关于租赁发展的小结

实物 实物 无

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

货币 货币 有

货币 货币 有

租赁的两种基本形式:传统租赁和现代租赁 租赁目的的区别:短期使用和融资

现代租赁是一种金融业务,现实中常常把完全付清与不完全付清作为区分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的标准 二、现代租赁的基本性质及其主要特征 1、现代租赁的基本性质

现代租赁也称融资租赁或金融租赁,它是以融资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租赁活动。

由于租赁本身是一种融物行为,因此,现代租赁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的融物行为”,其本质是融资,但却是通过融物的形式实现。 2、现代租赁的主要特征

(1)设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是信用的基本特征。租赁作为一种信用方式,也体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在整个租赁合同期内,其设备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承租人在租期内以租金为代价,只获得设备的使用权。 (2)以分期偿还租金的形式偿付本息

既然是一种融资行为,就需要还本付息。但又由于其是通过融物的形式实现融资的,所以其还本付息就通过“分期偿还租金”的形式完成。

(3)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紧密结合

融资租赁不同于先向银行取得设备贷款再去购置设备,承租者首先得到的是物(即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设备),而不是贷款。

租赁信用把借钱与借物融合在一起,更具有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的特征。 (4)承租人对设备和供货商具有选择的权利和责任

因为融资租赁的目的是融资,或者说是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的、以获得承租人所需要的设备的融资服务,所以,对设备和供货商选择的权利和责任就由承租人拥有,而出租人对此既无权利也无责任。

根据权利义务对称的原则,出租人对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没有权利,对设备的质量和维修也不承担责任。这叫做“出租人免责”。 3、融资租赁特征的具体描述

相对于传统租赁或经营租赁,融资租赁的具体特征: (1)交易性质:多边交易

(2)承租人:特定的单数(基本租期只有一个用户) (3)承租目的:融资(最终获得所有权); (4)租金:完全付清⑸设备:一般是专用设备; (5)设备选择:承租人; (6)使用限制:无; (7)出租人责任:免责; (8)租期:较长;

(9)期满设备处理:承租人可选择留购、续租或退回; (10)合同:不可撤销。

32

4、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相应特征的比较

交易性质 承租人 承租目的 租金 设备 设备选择 使用限制 承租人责任

租期 期满设备处理

合同

三、租赁和其他信用形式的比较 1、现代租赁和银行贷款的比较

(1)信用性质

贷款是银行信用,双方是一种借贷关系,只签订借款合同,且只涉及借贷双方,贷款人不直接介入购买行为;

租赁是租赁信用,是以融物形式的融资活动,涉及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人三方的关系,要签订租赁和购货两个合同。

(2)融资程度

贷款是一种不完全融资,租赁是一种完全融资。 (3)融资性质

贷款融资对企业来说是对银行的负债,不但要受银行贷款政策的限制,还会改变企业的负债比率;租赁对企业来说不是负债,因此不会不改变企业的负债比率,也不会受银行贷款政策的限制。 2、现代租赁与分期付款的比较

(1)交易性质

分期付款是商业信用,一开始就是所有权的交易;租赁是租赁信用,整个租赁期内承租人只得到使用权。 (2)当事人

分期付款是销货人向购货人提供信用,双方签订的是购货合同;租赁是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信用,双方签订的是租赁合同,同时还有供货方参与,购货合同是出租人与供货方签订的。

(3)所有权归属

分期付款设备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属于购货方;租赁中设备的使用权属于承租人,而所有权属于出租人。 (4)会计处理

分期付款的设备因为企业已经获得了所有权,所以应列为资产,提取折旧;而租赁的设备因企业只拥有使用权,所以通常不列为资产,也不用提取折旧。 四、银行开展租赁业务的意义 1、对租赁业务而言

商业银行进入租赁市场,促进了现代租赁的大发展。 2、对商业银行自身而言

33

经营租赁 双边交易 不特定的复数 主要是短期使用 不足支付、租金较高 通用设备或技术更新快的设备

由出租人决定

有 负全责 较短 退回 可撤销

融资租赁 多边交易 特定的单数

融资 完全付清 一般是专用设备

承租人 无 免责 较长

留购、续租或退回

不可撤销

有利于资产业务的多样化和分散投资风险,有利于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加强服务功能。

第二节 租赁业务的种类

商业银行经营的通常是融资租赁。出租人购买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并将它出租给承租人在一定的期限内有偿使用的一种资金融通方式。承租人在租期结束后,向出租人支付一定的产权转让费(或称名义货价),租赁设备即归承租人所有。

所以说,融资租赁是一种采用融物形式的、完全付清的、不可撤销的中长期融资方式。 在实践中,融资租赁有各种具体的形式。

直接租赁

转租赁

回租租赁

杠杆租赁

五、其他融资性租赁形式 1、综合租赁:与贸易方式相结合

租赁与合资经营、补偿贸易、来料加工和产品的返销等相结合,承租人以产品偿付租金的租赁形式。教材上称“混合租赁”。

2、委托租赁:委托他人办理

因承租人在异地,出租人委托他人直接办理代办手续及管理的一种租赁形式。代办人应向出租人收取一定

34

的手续费。

在代办人的角度称为代理租赁。 3、代理租赁

4、合办租赁:共同办理租赁

由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出租人商定,共同出资办理租赁项目。经出租人代表(可以是合办项目的一方出租人)办理具体租赁手续,负责监督承租人按期交付租金,并按商定的金额定期给参加出租各方划出其应得租金。 六、经营租赁和维修租赁 1、经营租赁

又称管理租赁。是指出租人向承租人短期租出设备,在租期内由出租人负责设备的安装、保养、维修,纳税、支付保险费和提供专门服务等的租赁。 2、维修租赁

兼有融资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两种性质,即在融资性租赁的基础上再加上技术及维修的租赁服务。 维修租赁可归入融资租赁。

第三节 租赁业务经营管理

一、租赁的程序 1、选定租赁设备

承租人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本企业现实情况,选定关键设备,作为将来的租赁对象。 2、申请租赁

承租人根据自己选定的租赁对象向租赁公司提出租赁申请书和保函。 3、租赁谈判

租赁谈判由租赁公司、承租者和设备制造厂商三方共同参与,通常分技术谈判、商务谈判、租赁谈判、维修谈判四个方面分别进行。 4、签订租赁合同

谈判达成一致意见后便签订合同。融资性租赁业务一般要签订两个合同,即购货合同和租赁合同。 5、购进设备阶段

按照购货合同规定,租赁公司付款后,厂商按要求运来设备。 6、收取租金

按照租赁合同的规定,租赁公司定期向承租者收取租金。 7、租赁设备处理

租赁期满,根据合同规定对设备进行处理,一般有三种方法。 (1)退租:将设备退回租赁公司 (2)续租:继续租赁 (3)留购:销售给承租人

我国一般采用第三种方式,租赁公司以象征价格或无偿方式给承租者。 二、租赁合同* 1、含义和内容 2、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三、租金 35

1、含义

租金是指出租人转让某种资产的使用权给承租人而按约定条件定期分次向承租人收取的“报酬”。或者说,是指承租人为使用某种设备,按约定条件定期分次支付给出租人的费用。 2、租金的构成要素

(1)租赁资产的购置成本

指租赁机构向供货方购买承租企业选定的设备而付出的费用。包括货款、运输费和途中保险费等。 是计算租金的基础,也是构成租金的主要部分。 (2)租赁期间的利息费用

指租赁机构为购置租赁资产而筹集资金的费用。包括筹资的基本利息、筹资费用和利率风险费等。在融资租赁中,利息通常按复利计算。

(3)租赁手续费(营业费用)

指租赁机构办理租赁业务所开支的营业费用和必要的利润。通常以租赁设备价款一定的百分比计收。我国大约为1-3%。 3、租金的计算方法

(1)计收原则

租金的计收原则是将总租金额分为若干份,由承租人分期支付。具体计算方法灵活多样。 (2)分类

期初年金法 (先付法) 年金法 等额年金法 期末年金法 (后付法) 变额年金法 等比变额年金法 等差变额年金法 R:租金;r:租金率; PV:租赁设备价款; n:资金支付期数 R:租金;r :租金率; PV租赁设备价款; n资金支付期数 附加率法、成本回收法、不规则租金法、浮动利率租金计算法 四、租赁业务的经营风险及管理 融资性租赁由于其期限较长、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租金分期收取等特点,商业银行经营租赁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有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 1、信用风险(违约风险)

(1)主要的违约形式

不支付任何一期租金,未能履行租赁合同规定的任何一项承租人义务和承诺,承租人或担保人歇业措施或行为,承租人出售资产,租赁资产被罚没等。

(2)争议的处理

有协商、调解、仲裁、司法解决等。

对于银行来说,为了规避信用风险,在订立合同时,要求承租人提供担保,同时在合同条款中规定对违约者给予严厉的惩罚。 2、利率风险

由于融资性租赁期限往往较长,所以利率风险难以避免。

规避利率风险可采用的方法有:在计算租金时加入利率风险金,采用浮动利率等。

36

第四节 信托业务*

一、银行信托业务的含义 二、银行信托业务的种类 三、信托业务经营管理

知识点:租赁业务的含义,4个发展阶段,现代租赁同其他信用形式的比较;融资租赁及其特征,期满租赁资产的处理方式,经营租赁和维修租赁的区别;融资租赁的分类,直接租赁,转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租赁的程序,租金的构成,计收原则,计算方法的分类,期末等额年金法;融资租赁的主要风险及管理。 重点:租赁业务的含义,融资租赁及其特征,融资租赁的分类,租金的构成,计收原则,期末等额年金法;融资租赁的主要风险及管理。

难点:融资租赁及其特征,转租赁,回租租赁,杠杆租赁,租金的构成,计收原则,年金法。

第八章 中间业务经营

第一节 中间业务概述

一、中间业务范围的界定 1、常识中的中间业务

结算,解决经济主体之间因债权债务或价值转移引起的资金收付问题; 担保,给予某一客户的一种信用支持;

贷款承诺,对客户提供保证供应资金的一种承诺; 保管箱,向客户提供安全保管有关物品的服务; 出售期权合约,向客户提供承担某种风险的服务; 2、银行业务分类及其深化

(1)传统的银行业务分类

通常把银行的各项业务分为三类:即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

显然,传统的业务分类的标志是充当信用中介时的身份。在银行以存贷款为基本业务的情况下,这一分类标志是合理的。

但对于中间业务来说,传统的分类就表现出其局限性。为此,有必要发展银行业务的分类。 (2)银行业务分类的深化

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和管理包括中间业务在内的所有银行业务,在传统的按银行充当信用中介时的身份来考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按银行充当信用中介的直接性程度来考察银行业务。

银行在办理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时,直接充当信用中介;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不直接充当信用中介。 A间接充当信用中介——表外业务

一些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但又随时可能转变为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从而必须在资产负债表外专门记载的业务,通常就把它称为“表外业务”或“信用性中间业务”。表外业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在资产负债表外的延伸。

37

同时,这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变为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中间业务形成的结果就被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如各种担保和承诺。 B不充当信用中介——其他业务

另一些中间业务不是表内业务的必然延伸,而是银行为了增加利润、扩大业务范围而推出的;或者虽然最早是表内业务的派生业务,但后来发展成为摆脱了表内业务附属地位的独立业务。这些业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名称,我们可以把这些业务暂时称作“其他业务”或“非信用性中间业务”。如结算业务、各种管理性中间业务、以及咨询、评估等。 (3)银行业务分类图示

3、中间业务范围的界定

凡是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业务,就是中间业务。

不进入资产负债表的业务,就是不会形成资产或负债的业务。所有这样的业务,都是中间业务,包括那些会形成潜在的债权债务关系(即形成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业务,也包括连潜在的债权债务关系都不会形成的业务。 ⒋定义

(1)传统定义及缺陷

定义:中间业务是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替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缺陷:不是从中间业务的内涵作出的,而是从中间业务的若干外部特征来定义的,这就有可能使得不少中间业务不符合这一定义。

原因:提出这一定义的时候,对中间业务的内涵认识尚为不足。 (2)从范围定义

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界定为: “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暂行规定》第三条)。 二、中间业务的基本性质 1、基本性质的表述

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即并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

中间业务的这一基本性质是同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的最根本区别,它不但决定了中间业务的各种外在特征,也决定了对中间业务经营管理和监管的要求。提出这一基本性质,是从“充当信用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这一基本命题出发的。 2、用基本性质定义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基本性质的这一描述,可以考虑用来定义中间业务,以替代目前用若干外在特征表达的中间业务传统定义:“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一方开展的业务”。 三、中间业务的外在特征及其发展 38

中间业务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的各种有别于其他业务的外在特征。这些外在特征又随着中间业务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发展。 1、中间业务的外在特征

(1)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银行的资金 (2)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的资金 (3)以接受客户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 (4)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得收益 2、外在特征的发展

(1)出售信用

信用是商业银行的一种无形资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益的价值表现。从这个角度看,银行在办理信用签证等中间业务时就同办理贷款等信用业务类似:银行向客户暂时让渡这笔无形资产,而客户必须为能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这笔无形资产而付出一定的代价。

由于商业银行在出售信用时并没有直接形成通常意义上的资产或负债,因而,应该被认为是一种中间业务。 (2)承担风险

随着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银行越来越多地通过为客户承担风险的方式提供服务。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往往带有风险补偿的性质。

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银行承担风险也不会直接形成通常意义上的资产或负债,因此,仍应被看作是一种中间业务。

(3)出现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新的权利义务形式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像传统的信用业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那样明确,往往是间接地反映、甚至不反映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银行在办理这些业务时并不直接作为通常意义上的信用活动的一方,所以也可把它列为中间业务。 由中间业务的发展引起的中间业务特征上的这些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更加显得丰富多彩,对商业银行经营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中间业务的经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更具挑战性,也更具有魅力。

尽管中间业务有这些发展,但它“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这一基本性质没有变。 四、中间业务的分类 1、按业务性质分类

最基本的分类是按照中间业务的业务性质,即将业务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中间业务归入一类,这有利于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管理。

(1)结算类中间业务

是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清算和资金转移等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汇款、托收等,是最典型的结算类中间业务。

(2)管理类中间业务

是指由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 利用自身经营管理上的职能及其优势,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引起的有关业务。如各种代保管、代理理财服务、代理清债服务,及现金管理业务等。

(3)服务类中间业务

是指向客户提供同银行的基本职能并无直接关系的各种服务引起的业务。如咨询、评估、计算机服务等业务。

(4)承诺类中间业务

39

是指由银行向客户作出提供资金、承担债务和风险等有关承诺引起的各种业务。如担保、贷款承诺、承兑、备用信用证业务等。往往以表内业务的替代形式出现,通常称为“表外业务”。

(5)融资类中间业务

是指在向客户提供大量服务的同时,需要垫付一定资金的业务。如租赁、信托投资、出口押汇、代理融通等。

(6)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是指由从事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各种交易引起的相关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互换业务等。 2、其他分类方法及意义

(1)信用性中间业务和非信用性中间业务 这是按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来划分的。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监管机构的监管很有现实的意义。 (2)自营性、委托性和代理性中间业务

这是按照银行在从事中间业务时所承担的责任和所拥有的权利来划分的。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明确自己的身份、分清自己应拥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主要中间业务及其管理要点

一、结算业务 1、含义和分类

支付结算是银行代客清偿债权债务、收付款项的一种传统业务。是在银行存款业务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中间业务。

根据结算过程中有无现金收付,结算可以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又称非现金结算)。 (1)现金结算

指在商品交易、劳务供应等经济往来中直接使用现金进行应收应付款结算的行为,是货币结算的形式之一。在我国主要适用于单位与个人之间的款项收付以及单位之间在转账结算起点金额以下的零星小额收付。

(2)转账结算

是指不使用现金,通过银行将款项从付款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直接划转到收款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的货币资金结算方式 2、结算工具

结算工具主要是指银行用于结算的各种票据。 (1)汇票

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是出票人的一种委托书或命令书;需要经过承兑。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2)本票

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是出票人的一种支付承诺书。商业本票和银行本票;记名本票和不记名本票;即期本票和远期本票。 (3)支票

是持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62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