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4-23 08: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凭借国际互联网络的崛起而形成的网络空间,使人类得以塑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存结构。网络作为高科技的卓越代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机制。网络虚拟空间这一全新的社会结构,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网络社会交往行为进行分析,探寻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进行哲学反思,以期实现网络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网络社会:网络人际交往的现实基础

在探讨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其现实前提,那就是“网络社会”的存在。然而对于如何定义“网络社会”,学者们众说纷纭。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观点:“网络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在网络时代这个意义上使用的,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相对应,实际上是指网络时代的整个社会;后者是指称一种拟社会化的空间—虚拟社会,即由人、机器、信息源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的虚拟空间。

网络社会是对现实社会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它不同于现实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的特点:(一)全球一体化与开放性: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国家和地域的约束,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交往。由此,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在网上发生冲撞与融合。(二)自由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人们不必面对面直接打交道,可以自由下载、发布信息,其过程一般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核实。(三)数字化:网络空间既没有用传统建筑材料砌成的图书馆大楼,也没有纸质的图书。人们常常很难感受到对方的反应、表情以及与自己相关利益的态度,这就使人们的交往行为或多或少也非人性化了。(四)虚拟性:网络社会是以虚拟现实和虚拟空间为基本支撑的。在现实交往中那些备受关注的特征,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都借助于虚拟网络得到隐匿和篡改,人们的行为变得“虚拟化”和“非实体化”。

二、网络社会交往:一种新的交往方式 (一)人类交往形态的演进及其困境

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形式,社会交往最初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信息是维持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人类社会交往的历史从基本因素上讲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它经历了“语言时代-文字时代-造纸印刷时代-电报和电话时代-广播和电视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时代”等六个阶段。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的交往表现为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方式,交往活动严格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产生了广泛的间接交往,人们的交往开始以个体的面貌出现,这是交往的一种进步。但是工业社会的人际关系发展到今天,已陷入一种深刻的困境: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已无法体会到参与感、归属感,无法体会到被需要感。

(二)网络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网络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有:E-mail、网上可视或不可视电话、网上电子公告、网上聊天、电子商务以及由个人或单位主页构成的虚拟社区以及通过局域网进行的其他网上传输等。网络虚拟社会的崛起,使得人们有可能超越工业时代的人际交往困境。第一,交往双方之间关系的改变,形成了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新的交往方式。第二,交往的内容得到极大拓展。首先,网络社会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人们保持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丝毫不会影响交往主体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其次,网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时空对人的束缚,例如,可以在网上与他人进行语音和视频聊天、远程的医疗服务、远程的网络教学、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等等。第三,新的交往观念正在逐渐形成。主要表现在人的个性的凸显以及平等交往观念的形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作为高科技的卓越代表,一方面改变和提升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阐述及反思。

三、网络社会交往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根源 (一)网络社会交往行为存在的问题

第一,网络社会交往的伦理道德失范。首先,由于网络交往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社会的道德制约往往被淡化,出现了诸如不负责任地制造虚假信息。其次,由于网络共享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在给人们带来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一些人无聊情绪的发泄场所。最后,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第二,网络社会交往的信仰危机。首先,由于网络社会交往的虚拟性,交往者大多以“网络代码”的形式参与对话,而且往往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交往行为。在这种错位的交往环境中,交往者之间的不信任感由此产生。其次,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一般来讲,网络交往者无需在交往中负任何的责任,也不承担任何的社会义务。这往往使个人主义得以放大和发展,如果没有合适的文化理念加以引导,其结局必然是走向个体生命的冷漠。在人的精神无所慰藉的时候,生命将失去意义和价值,人的苦闷感、孤独感和空虚感便油然而生。

第三,网络社会“交往异化”的问题。

人际情感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但是网络本质上是一种间接交往,交往主体所直接面对的是电脑和网络,其次才是交往对象。因此,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大为减少,人际关系变成“人机”关系,从而阻碍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交流,从而造成了交往的“异化”。例如,上网成瘾,极易导致心理疾病和情感异化,会患有各种心理病症;有的人还不愿直面现实,偏要到网络上去寻求感情的寄托,从而迷失了自我;在网络虚拟世界里,“虚拟结婚”、“虚拟情侣”、“虚拟朋友”等等现象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了,这些正是一些网络交往者所谓的“精神家园”。一句话,如果过分依赖于网上交际而忽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冷漠而缺乏人性。

(二)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第一,从网络交往行为本身来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首先,网络社会交往毕竟与现

实社会迥然不同。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交往双方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身份和角色,在虚拟空间,一个人可以多重自我存在,而且不同的身份会在同一交往情境中,相互冲突和矛盾,但这并不影响人在网络世界的生存。另一方面也为网络交往行为“失范”提供了条件。其次,网络交往双方在虚拟世界中,遵循不同的交往规则。网络交往双方的“数字化”存在,这本身就暗含着对一切的否定和怀疑,从而使得网络失范行为都具有其“合法性”。在网络社会中,对于网络交往者而言,游戏心态和现实中的严肃态度同时并存。在网络上,人们希望得到真实的信息、真诚的友谊和爱情,而且人们总想把它带入现实生活中来。因此,网络社会交往者常常处于交往规则的矛盾之中。

第二,从网络社会的交往环境来探讨问题产生的外因。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有着许多相异之处,但不是绝对对立的。毕竟网络是从现实空间分化出来的,凡是现实生活中人所遇到的和即将遇到的各种伦理、道德、社会问题,网络空间中都有,并且极有可能得以放大,从而成为现行社会伦理规范、甚至法律秩序难以调节和整合的社会顽症。网络之所以给社会带来如此大的变革,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和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酿造的矛盾成为网络社会问题存在的根源。这些方面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我们在思考解决与网络社会中法律、伦理等相关问题时,应该给予全面地考量。

第三,从网络交往主体来探讨问题产生的内因。网络交往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自身上来,因为人才是伦理规范的主体。有学者指出,“网络自我”实际是真实自我、想象自我和分裂自我的综合体,是现实社会交往主体行为方式在网络世界的体现。因此,网络“自我”身份不仅是新型网络社会交往行为的结果,而且反过来对网络行为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负面影响。首先,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它失去了在“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中所普遍运用的手势、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的交往形式,从而阻碍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的交流,使得群体纽带松弛,甚至松散。其次,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们在网络中都成为了“隐形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越来越大。“人机”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现实生活中同他人的社会交往就会越来越被削弱,从而容易造成社会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最后,由于经常在网络上碰到诸多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会使人们觉得交往缺乏安全感,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于存在,因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从而引发诸多的心理疾病。

四、结语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人类超越自身生存状态的体现,它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从时间、空间上解放了人类,从而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

尼葛洛庞帝说到:“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个人不再被淹没在普遍性中,或作为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子集,网络空间的发展所寻求的是给普通人以表达自己需

要和希望的声音”。他提倡“我就是我”的口号,主张“真正的个人时代”已来临。但是对于如何去解决网络社会交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虚拟世界的交往及交往原则应与现实的世界协调起来,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既充分地发展自己,又能有效地避免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人类交往图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5a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