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讲义部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4 17: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9章 人格

人格心理学也是心理学领域中最吸引人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几乎涵盖了心理学的全部内容。它大到能够揭示人的本质,小到能够体现人的言行举止。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位老教授昔日培养的三个得意门生事业有成,一个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一个在商场上捷报频传,一个埋头做学问如今也苦尽甘来,成了学术明星。于是有人问老教授:你认为三人中哪个会更有出息?老教授说:现在还看不出来。人生的较量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技巧的较量,其次是智慧的较量,他们现在正处于这一层次,而最高层次的较量则是人格的较量。

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说明,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作用。人格是人的心理面的反映,心理卫生学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而且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

一. 什么是人格

1. 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包涵多重含义

人格词汇包涵多重含义,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如“他具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高尚”,“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

◎“人格”一词的由来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个演员要扮演许多角色,人们以面具来区别他扮演的不同角色。这种面具与我国京剧脸谱具有相同之处,红脸代表忠义,白脸代表奸佞,黑脸代表刚强??面具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

心理学沿用其含义,转意为人格。这其中包含了两种内容: 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言行,表现于外给人印象的特点或公开的自我。这是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作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或内隐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关于科学心理学对人格的界定

在心理学范畴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但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研究取向的角度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众说不一。

界定: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黄希庭)

2. 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⑴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如:有人外向,有人内向。独特性还体现在人格各种特征组合的不同风格。例如,“固执性”这一人格特征,在不同人身上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作为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结果,这种固执性带有“撒娇”的含义;而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形成起来的固执性,则带有“反抗”的含义。这种差异是因为“固执性”与其他不同人格特征结合的表现。这些独特性说明了人格千差万别、千姿百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俗话为人格的独特性作了最好的诠释。

⑵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一时表现出的特征不能称之为人格。例如,一个人平时性情和善,但偶然一次突然大发脾气,我们仍然认定其人格特征为性情和善而不是坏脾气。

另外,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后,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较为困难的事情。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例如,一位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他不仅在陌生人面前缄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少言寡语,在参与学生活动时也沉默寡言。大学四年他一直如此,毕业几年后同学聚会时,他也不会变化很大。

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⑶统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人格裂变的姑娘》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周围,有一个人,有17个名字、17种不同的装扮、17种不同的发式、17种不同的声调和面孔、17种不同的性格、17种不同的生活,您会有怎样的感觉?我想,你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和迷惑。您首先的反应可能是不信,这太超乎我们的想象了,这能是真的吗?可是,这恰恰就是纪实体的心理分析小说《人格裂变的姑娘》中主人公西碧尔的现实。这部小说除了人名是假的,其它事实几乎都是真实、未加修饰的。她就是存在着17种不同的装扮、声调、面孔、性格和生活的那个人,活生生的人。心理学上,把这种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的现象,称做“多重人格”。

⑷功能性

有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发奋拼搏,懦弱者一蹶不振。悲痛可以使某人化为力量,也可以使某人湎于消沉。

当人格正确发挥其功能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一个人的生活与成败;而当人格功

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软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⑸自然性和社会性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他受到的教育的影响。这说明人格的社会制约性。但是,人的心理,包括他的人格,又是大脑的机能,人格的形成必然要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所以,人格又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 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含着各种成分,不同成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格的差异。 人格结构系统包括认知方式、动机、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成分。其中,认知方式是体现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差异,动机是体现出行为原因方面的差异,气质是体现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上的差异,性格是体现在社会道德评价方面的差异,自我调控是使各成分协调一致的统合机构。

认知方式、动机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因此,本章主要介绍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三个方面的人格成分。

(一)气质及其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1. 什么是气质( temperament )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力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这种人格差异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给每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蒙上一层独特的色彩。

对于气质这种心理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⑴ 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指向性特点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

因此,气质主要反映了心理活动在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动力方面的特点。在心理活动的速度方面,主要表现为知觉、记忆、思维的速度和情绪变化的速度等;在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方面,主要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和情绪的稳定性等;在心理活动的强度方面,主要表现为意志努力的强度和情绪体验的强度等;在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方面,主要表现为内向或外向等特点。

应当指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除了受气质影响,还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目的、动机有关。例如,不论什么气质的人,遇到高兴的事,都会情绪高涨;遇到不愉快的事总会情绪低落。

⑵ 气质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

气质仿佛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从而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典型特征。具有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常常在内容很不相同的活动中都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例如,一个学生具有安静迟缓的气质特征,这种气质特征会在他的学习、工作、参加考试、当众演说、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

⑶ 气质具有天赋性。

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婴儿一生下来就存在着明显的气质差异。例如,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哭

声响亮,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迅速;有的则比较安静,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缓慢。这种心理活动的特点,在今后的游戏、学习、人际交往中都会表现出来。 (“气质是每个个别的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最基本的特征就给每个个体的所有活动都打上这样或那样的烙印。”)

⑷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可塑性。

通常,它不会因活动的情境发生变化而变化,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气质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成熟和环境的影响,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气质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在集体主义的教育下,脾气急躁的人可能变得较能克制自己;行动迟缓的人,可能变得行动迅速起来。因此,一个人的气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但也有一定的可塑性。

2. 气质学说与气质类型

⑴ 气质学说最先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人的身体内部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所谓人的自然性就是指这些东西,而且人就是靠这些东西而感到痛苦或保持健康的。”

——希波克拉底.《论人类的自然性》第四节

他认为构成人体内的体液有四种: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并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他认为,每一种体液都是由寒、热、湿、干四种性能中的两种性能混合而成,血液具有热——湿的性能,多血质的人温而润,好似春天一般;粘液具有寒——湿的性能,粘液质的人冷酷无情,似冬天一样;黄胆汁具有热——干的性能,胆汁质的人热而躁,如夏季一般;黑胆汁具有寒——干的性能,抑郁质的人冷而躁,有如秋天一样。这四种体液配合恰当时,身体更健康;在配合异常时,身体便生病。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在五百年后为罗马医生盖仑所发展。盖仑将四种体液作种种配合而产生出13种气质类型,并用拉丁语temperameteum一词来表示气质这个概念。这便是近代“气质”(temperament)概念的来源。

⑵ 四种气质类型

四种气质类型各自显示出独特的心理特征,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分明。

◎多血质——春季的雨。心理学家把类似于燕青的气质,叫做多血质。具有种气质的人总是像春风一样富有朝气。这种学生乖巧伶俐,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适应力强,教育可塑性也很强。但是他们气质上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冬季的雪。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林冲的气质,叫做粘液质,这种气质就像冬天一样无艳丽的色彩装点, “冰冷耐寒”,缺乏生气。这种学生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这往往弥补了他们思维的不足。在学习上接受慢,但却很扎实,是踏踏实实的学生。

◎胆汁质——夏季的火。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李逵的气质,叫做胆汁质。、这种气质的学生生性倔强,爱使性子,有股“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倔劲儿,整个心理活动都笼罩着迅速而突变的色彩。

◎抑郁质——秋季的风。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林黛玉的气质,叫做抑郁质。这种气质给人以“秋风落叶”般无奈、忧伤的感觉。这种学生聪明而富有想象力,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往,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

《剧院前的争吵》:

原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娃曾用一个故事形象的描述了四种基本气质类型的人在同一情景中的不同行为表现。四个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上剧院看戏,但是都同时迟到了。

胆汁质的人和检票员争吵,企图闯入剧院。他辩解道,剧院的钟快了,他进去看戏不会影响别人,并且企图推开检票员闯入剧场;多血质的人立刻明白,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入剧场的,但是通过楼厅进场容易,就跑到楼上去了;粘液质的人看到检票员不让他进入剧场,就想:第一场不太精彩。我到小卖部等一会,幕间休息时再进去;抑郁质的人会说:我运气不好,偶尔看一场戏,就这样倒霉,接着就回家去了。

上述四种气质类型显示了人们“四季”般的天性。事实上,单纯地属于这四种典型气质之一的人并不多,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是这四种气质互相混合、渗透、兼而有之的人。有些人是两种气质的混合,有些人是三种气质的混合,有些人则是四种气质的混合。尽管依照体液来对气质类型进行分类缺乏科学依据,但是气质及四种气质类型分类的名称一直被研究者们所沿用。

⑶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该学说认为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巴甫洛夫把他确定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同气质类型相对照,发现它们之间完全符合。巴甫洛夫还认为,这四种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一般特性,这种一般特性构成了人的气质的生理基础。由此可见,气质是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活动、行为中的表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传统的希波克拉底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的相互关系可表示为如下表:

表1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神经系统的基本特点

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 强、平衡、不灵活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兴奋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3、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⑴ 气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气质与职业活动的关系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使个人的气质特征适应于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在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第一,使个人的气质特征适应于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

每一种职业活动,即使是像纺织工、售货员、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普通职业活动,都要求从事该项职业活动的人,必须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才能有助于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在择业的过程中,有必要考虑去选择一些与自己气质特征相符合的职业。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气质特征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且不符合是常有的事。当个人的某些气质特征不适应于普通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使自己适应于职业活动:

①扬长避短,使个人有缺陷的气质特征从另一些特征中得到补偿。

例如,对先进纺织工人所作的研究证明,一些看管多台机床的纺织女工属于粘液质,她们的注意力稳定,工作中很少分心,这在及时发现和处理断头故障等方面是一种积极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补偿了她们从一台机床到另一台机床转移注意较为困难的缺陷。另一些纺织女工属于活泼型,她们的注意比较容易从一台机床转向另一台机床,这样注意易于转移就补偿了注意易于分散的缺陷。

②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思想修养,用意志力来克服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有缺陷的气质特征。 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自己的气质特点。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可以掩盖某种气质的自然表现。不论具有什么气质的人,当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时,都会表现出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干劲十足、不知疲倦;当以消极的态度进行活动时,都会表现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缺乏干劲、易产生疲劳感。 虽然,态度对气质的掩盖只暂时起作用,但是在长期从事某种普通的职业活动中,具有职业道德修养和坚强信念的人,可以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这样,适应职业活动的特点也就发展起来了。 因此,正常人在普通职业活动中的不适应,主要不是气质特征上的原因,而是由于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上的毛病。

第二,在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一些特殊职业必须根据它们的特点对将要从事此项工作的人进行预先的选择,以便使气质特征符合活动的要求。在一些特殊职业中(例如飞机员、宇航员、大型动力系统的调度员、国际比赛运动员等)的活动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非常高。从事这些特殊职业的活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表2 气质类型的行为特征与适宜的职业

气质类型 行为特征 活泼好动,敏捷,喜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易变换,具有外倾性。 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难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 适宜的工作 适宜从事社交工作、外交工作、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演员、侦探等需要有表达力、活动力、组织力的工作。 适宜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教育、医生、财务会计等需要安静、独处、有条不紊以及思辨力较强的的工作。 适宜从事社交、政治、经济、军事、地质勘探、推销、节目主持人、演说家等工作。 多血质 粘液质 胆汁质 抑郁质

适宜从事研究工作、机要秘书、孤僻,迟缓,情绪体验深刻,检查员、打字员等无需过多与善于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倾性。 人交往但需较强分析与观察力以及耐心细致的工作。 ⑵ 气质在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气质是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它影响到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学校中,学生的气质不仅影响到他们的情感表现、动作状态,而且影响到他们上课和完成作业时的表现,影响到他们注意的稳定、注意转移的速度、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作业的效率、对事物的评价以及在集体生活中的协调关系等。因此,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教师应依据学生不同气质、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发挥气质的积极一面,防止消极一面。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 正确认识气质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意义。

首先,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人的气质是各种各样的。它表现了人的神经系统的某种特性。正如人的神经系统没有好坏之分一样,气质也没有好坏的区别。每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不预定一个人的性格发展方向,也不预定他的能力的大小。它只是人的性格和能力发展的前提之一。

其次,气质类型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 气质也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对社会作过巨大贡献的人中间,我们可以找到各种气质类型的人。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普希金具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而果戈里属于抑郁质。类型各不相同,却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在文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因此,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才能,在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内,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气质不决定学生的成就水平。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学校中的优秀学生,都有可能掌握丰富的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发展较好的组织才能。因此,教师不能歧视某一气质类型的学生。

②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不同气质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气质各不相同,所以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采取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方法。例如,严厉的批评对于胆汁质或多血质的学生会促使他们遵守纪律,改正错误,但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可能产生不良后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又如,在改变作息制度和重新编班时,多血质的学生很容易适应,无需特别关心,而对于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则需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才能使他们逐步适应新的环境。

同一方法对不同气质特点的学生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在批评学生时,严厉的批评和高亢的语调可能使强型的学生受到震动,重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使弱型的学生感到恐惧,丧失自信心,并加大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特点,采取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来掌握知识和发展才能。

③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气质,发挥气质的积极一面,防止消极一面。

注意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正确剖析自己气质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加强学生行为的自我修养,以提高他们接受教育和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自觉性,使自己成为气质的主人,而不让气质的消极方面支配自己的行为。气质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通过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发展其中的积极特点,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④ 不能孤立地考虑气质特征,须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和劳动态度。

决不能孤立地考虑人们的气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培养积极的学习和劳动态度。如果具有正确的动机和积极的态度,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在学习上取得优良成绩,在劳动中作出出色的贡献。

⑤ 作为未来的教师,也须利用气质方面的知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气质不影响活动的性质,但可能会影响活动的效率(黄希庭,1991)。如果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考虑到这一点,就能够有效提高自己和他人的效率。在学习中,不同气质的大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面对外界的批评或遭受挫折时,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防止出现不良反应,维持心理健康。 总之,需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气质的主人,而不是气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分析自己的气质特征中的积极面与消极面,在气质的自我调节中,只要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

总之,气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是构成人们各种个性品质的一个基础,它是一个必须加以分析和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人的行为不是决定于气质,而是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动机和态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性格的塑造、自我意识方面的努力来弥补气质的先天不足。

案例分析:

1、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分析:

甲属于抑制质气质类型;乙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对甲的教育:发物其细心、敏锐、思想深刻,多给予翔、鼓励、少批评、指责,引导积极参加活动,降低或调查。要求:克服迟缓、忧闷;增强自信、尊、培养活泼,开朗,勇于进取。对乙的教育:发物热情、坦率、刚强、勇敢、克服性粗暴、狂妄自大,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心细等品质。教育时,既要能力思想,又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2、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做“测试100毫升的水全部漏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教师的一声令下后,组内1号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角色对组员进行了简单分工。1号:操作员;2号:发令员;3号:计时员;4号:记录员。实验操作中,全组成员集体关注着水平面,认真的眼神令人钦佩。时间随着水滴一点一滴的流逝,实验结束时4号记录员将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之后还要把结果写到黑板上。此时,4号犹豫了,在此过程中,只见3计时员已经反映迅速到黑板上写下了结果。这时,教师宣布实验完毕:“比一比哪组动作快?”1号和3号快速整理器材,3号特别认真地擦去4号同学座位前的一摊水,同时,在一旁的2号和4号同学坐得很端正并做旁观状。

请你判断一下1、2、3、4号同学分别属于哪种类型气质?

表2 四种类型气质的特征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气质的特征 教育措施 对这种气质的学生教育,教师要以慈爱情理去感化和陶冶,不宜在人多的场合批评他们。当他们在激动、发脾气时,教师应该避其锋芒,设法使其冷静、稳定情绪,然后采用商讨式批评方式,消除防卫心理,把批评信息传递给被教育者,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同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信任,使他认识到控制感情的必要性和科学方法。这样,他们可以成为积极热情、生气勃勃的人。 对这种气质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力和韧性,平时要严格要求,防止自由化。这类学生接受道理快,表态快,但也忘得快,老毛病易重犯。对个别沾染不良习气的学生,应严厉批评,并说明造成的不良后果。对他们教育得好,可以使其发展为亲切热情,适应能力强的人;相反则发展为轻浮散漫,精力分散,行为草率的人。对这种人的批评一般可采用震动式批评方式,语调较为激烈,态度要严肃。对有些自我防卫心理强烈、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过错,常常事后否认或搪塞掩饰或嫁于别人,应当采取当时、当地、当事批评方式。 对这类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要逼他们表态,多给他们一些思考机会。但也要防止出现懒惰和冷淡的感情,注意培养他们敏捷、勤奋和进取的精神。引导他们与同学多交往,消除心理障碍。批评这种气质的学生应采取启发式的批评方式,多用暗示、提醒或启示,借助他人、他事的事实,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到客观上某种压力,促使认识自己的错误。 对这类学生首先应该在感情上关心和信任他们,要多接近他们,善于叩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愿意说出心理话。应注意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爱、自重和自强的精神。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善于交际,使他们体会到人间和集体的温暖,从而克服忧郁、猜疑、多愁善感的消极心理,养成活泼、紧张和大方的性格。他们可以发展成情感深沉而稳重的人,也可以发展为孤僻和羞怯的人。对这种人的批评应注意,一般不要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他们,避免伤了他们自尊心。应采用渐进式的方式,批评要有层次,由浅入深,因势利导。 态度直率、热情主动,精力旺盛,但情绪易兴胆汁质 奋冲动,脾气暴(兴奋型) 躁,行为易改变,缺乏耐性。 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反应迅速,善于交际,易适应环境。但多血质 兴趣和注意力(活泼型) 易转移,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外倾性。 安静稳重、沉着冷静、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粘液质 露,但沉默寡(安静型) 言、反应较慢、内倾明显。 细心谨慎、较敏感,承受力弱、孤独、多愁善感、行动迟钝、优柔寡断,属于内倾性。 抑郁质 (弱型)

(二)性格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1. 什么是性格(character)

英语中性格一词(Character)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特点、特色、记号、标记。现在这个词的含义很广泛,既指事物的特征和性质,也指人的品质、骨气、行为模式、道德力量等。在现代心理学中,性格是指由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诸如勤劳或懒惰、诚实或狡猾、勇敢或懦弱、谦虚或骄傲等,都是对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的描述。

首先,性格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 所谓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待社会、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感和趋避等方面。态度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中。例如,在遇到危险时,有人勇敢、无畏,一往直前,因而转危为安;有人却怯懦、退缩,一筹莫展,导致大难临头。这就是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并表现在不同的行为方式中,它们构成了人们的不同性格。人对事物的态度不同,由它支配的行为方式不同,人的性格也是不一样的。

其次,性格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在某种情况下,那些一时性的、情境性的、偶然性的表现,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只有当一个人的态度以及符合这些态度的行为方式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比较稳固、比较经常、能从本质上表现一个人的个性时,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才具有性格的意义。

再次,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世界观,它在个性中具有核心的意义。

人的个性主要不是表现为气质、能力的差别,而是表现为性格的差别。性格在个人的人格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个人的活动方向,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主要特征,它最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差异。

·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具有道德评价的含义。不同的性格特点的社会价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忠诚、坚定等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而虚伪、奸诈等性格,对社会有消极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规定了能力、气质的发展方向,影响到能力、气质的表现。 最后,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有一定可塑性。

总而言之,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本质属性的稳定的、独特的结合,它表现在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之中,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2.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⑴ 区别

A. 首先,性格是指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亦有明显的区别。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方面的动力特征,主要是由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决定的,具有先天性。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人的气质可能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B.其次,气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易改变,即使有变化也相当缓慢。性格虽然也具有稳定性,但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较易发生变化。

C.再次,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而性格则有好坏优劣之别。因为性格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可以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进行评价。

⑵ 密切联系

A.气质可使同一性格者有不同的表现(气质即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例如,一个胆汁质的人和一个粘液质的人均有勤劳和热爱劳动的性格特点,前者在工作过程中表现为精力充沛,动作迅速,后者则表现为踏实肯干,沉稳细致。因而,气质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例如,两个人都热爱劳动,具有同样的性格特征,但由于气质不同,胆汁质的人表现出热情奔放、情绪高涨、干活时雷厉风行;而粘液质的人善于思考,工作安排周密,行动从容不迫,效率稳定而持久。两个人都很善良,但多血质的人表现得和蔼可亲,而粘液质的人表现得沉静和稳重。

B.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例如,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比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更易形成自制力、忍耐等性格特点;而胆汁质和多血质的人则比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更易形成果敢、坚强的性格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对儿童的期望通过教育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同时,婴儿早期形成的气质特点必然会影响和修正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

C.性格对气质也产生一定影响,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使之服务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一个精密仪器的设计师应具有仔细、耐心、冷静的性格特征,那么在其职业化的过程中,他会逐渐抑制或改变原本冲动、粗心、暴躁等胆汁质所具有的气质特征。

表3 气质类型与性格特征 气质类型 多血质 胆汁质 抑郁质 粘液质 3. 性格的结构与类型

⑴性格的结构

性格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包含着多种多样的特征。一般情况下,组成性格的心理特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A.对现实方面的性格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些态度的对象也是很多的,基本有以下几种:

(a)对社会、对集体、对其他人的态度。主要有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生活目标明确或缺乏理想和信念;关心集体或自私自利;人道主义与同情心或冷淡、冷酷无情;诚实或虚伪;亲切圾礼貌或粗暴生硬等。

(b)对劳动、 对劳动产品的态度。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爱劳动或不爱劳动;勤奋或懒惰;工作负责或不负责;首创精神或保守;节俭或奢侈;慷慨或吝啬等。

(c)对自己的态度。 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谦虚或自信;自尊心自信心或自卑;严于律己或放任自流等。

学生人数 自制力强 4 5 6 8 自制力弱 6 5 4 2 坚忍性强 6 7 5 6 坚忍性弱 4 3 5 4 B.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的情绪对活动的影响以及对情绪的有意识的控制方面的特征。通常表现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四个方面。例如,有些人情绪很强烈,他们容易受情绪的支配;有些人情绪比较微弱,他们的活动受情绪影响较小;有些人情绪稳定,而另一些人的情绪容易起伏波动;有些人的情绪比较持久,而另一些人的情绪很容易减弱或消退;有些人的主导心境是乐观的,如《阿Q正传》中的阿Q,而另外一些人的主导心境是悲观的,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C.性格的意志特征

这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按照人调节行为的依据、水平和客观表现可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反映对行为调节依据的自觉性特征。例如,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还是盲动蛮干,是具有独立的主见还是易受暗示等;

第二,反映对行为调节水平的自制性特征。例如是否有主动性,有自制力还是任性和怯懦等。

第三,反映对行为调节客观表现的果断性特征。例如,是沉着镇定还是惊慌失措;是果断、勇敢还是忧柔寡断、胆小怯懦等。

第四,在经常的和长期的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特征。例如,有恒心、坚韧不拔,还是半途而废、执拗与动摇。

D.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在认识方面的个别差异叫做性格的理智特征。这些差异表现在知觉特点上,可以分为被动知觉型或主动观察型;详细罗列型或概括型;粗略型或精确型。在记忆方面可以表现为直观形象或抽象型。在思维方面可表现为思想深刻或肤浅;思维的稳定或不稳定;善于独立思考或回避问题。在想象方面则可以表现为现实感或脱离实际;内容广阔或狭窄等。

这几个方面的性格特征,总是相互联系着构成一个统一体存在于个体身上。

⑵ 性格的类型

性格类型是指某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尝试按一定标准对性格进行分类,但由于性格这一心理现象极为复杂,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标准。这里我们介绍2种具有代表性的性格分类学说。

①心理活动倾向类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G.Jung)把里比多理解为人类具有的一种生命意志,这种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他认为里比多活动的方向可以向内也可以向外,于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外倾型的人,里比多指向外部,这种人活泼、开朗、善于交际、待人热情、诚恳、随和、适应环境能力强,但比较轻率,不拘泥于小事,缺乏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

内倾型的人,里比多指向内部,这种人沉静、多思 、反应缓慢,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喜欢单独工作, 但缺乏判断力。

典型的外向型或内向型的并不多见,大多数人是属于中间型,兼有内向和外向的特点,只

是偏重程度有所不同。

②A、B、C型性格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曼和罗斯曼根据人们在时间上的匆忙感、紧迫感、好胜心等特点,把人的性格分为A型、B型和C型三种性格。

A型性格的人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功意识,时间紧迫感强,生活节奏较快。这类人往往智商较高,能力较强。

B型性格的人则表现平静,与世无争。

C型性格的人一般来说能够把对别人的不满藏在心里,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别人友好合作,没有什么原则,爱迁就别人,能够原谅本不能原谅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是B型性格的2倍;C型性格的人由于长期过分压抑克制,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疏泄,则易患癌症。

4.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4.1 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⑴生物因素

性格是在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性格的形成首先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①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直接来自机体的因素。或勇敢或怯懦,或诚实或虚伪,这些性格特征都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但是,一个人的性格的发生和发展却有生物学的根源,新生儿在活动水平上就各有差异。

首先,性格以个人的一定的素质为前提,没有素质这个生物学前提,性格就无从产生。有关研究表明,大脑皮层的额叶与人的性格有关。(Rowe & Fulton, 1979)脑损伤或脑病变对人的性格有影响。一个额叶受损伤的人,性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病人变得动静无常,有时爱说粗俗的下流话,对伙伴缺少尊敬,不能容忍约束或劝告,时而极端顽固,时而反复无常,时而犹豫不决。

其次,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气质会影响家庭环境,特别是对母亲、父亲或其他哺育者的行为发生影响,从而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上的差异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更为持久的影响。

②性别

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有明显作用。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攻击性、独立性;客观性、支配感、好动,并且更有强烈竞争心、逻辑性和冒险精神等等;而女性则比男性分寸感强、虔诚笃信,更具依赖性,顺从、易被说服且忍耐性强等。

性格的性别差异与男女性激素有关,但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不是生为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这是西蒙娜·波娃在《第二性》中说过的一句名言。人类性别角色化一般都要经过模仿、认同、内化阶段。

③外表特征

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因为这些特点,有的

符合文化的社会价值,有的则不符合,并经常受到人们的品评,无疑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例如有生理缺陷者容易被人们讥笑或怜悯,往往易形成内倾的性格。

④发育早晚

生理成熟的早晚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研究表明,早熟者的特征是,爱社交、关心遵守社会常规和社会准则,给人以好的印象,社会化程度高。而晚熟者则不大遵守社会常规和社会准则,一意孤行,常依靠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言语行事。

以上概括的这些生物因素为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遗传潜势。但要使之成为现实性,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个体与之相互作用的后天环境因素。

⑵环境因素 ①家庭因素

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它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

家庭的影响在儿童性格的形成中起奠基作用。家庭的各种因素,例如,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的健全程度、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子女的多少、儿童在家庭中的作用等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就家庭气氛而言,如果家庭环境不顺利,父母的困难处境以及忧伤的言语与苦恼表情,就容易使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消极悲观,甚至有点玩世不恭,或者被锻炼得比较坚强,懂事或早熟。

在家庭的诸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独生子女如果被看成 “小太阳”, 容易形成 “娇” “懒” “犟”的不良性格。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一致,会大大降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削弱家庭教育的作用,容易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不尊敬父母、甚至暴躁、撒谎等不良性格。

表3 父母态度与子女性格关系

父母态度 滥用支配 过分溺爱 过分严厉 漠不关心 作风民主 意见分歧

子女性格 消极、顺从、依赖、缺乏社会性 任性、骄傲、利己主义、缺乏独立精神、缺乏社会性、依赖、胆怯 懦弱、盲目、顽固、冷静、残忍、独立;或懦弱、盲目、不诚实、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 妒忌、情绪不安、创造力差、甚至有厌世和轻生的情绪 独立、直爽、协作、亲切、社交、灵活、快乐、大胆、有毅力和创造精神 易生气、警惕性高;或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 另外,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对儿童性格的发展也是不同的。 ②学校教育

学习过程的影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集体的作用,如校风、班风;教师的影响。 ③同伴群体

人际关系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其中,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常因彼此年龄相仿,面

临的社会评价标准相似,更容易心心相印、彼此理解。

真诚的交往环境能促进个体具有安全感、自信心、合作性、关心人、同情人等性格特征;歹善社交、缺乏朋友甚至被朋友遗弃的人,常有不被理解、不为社会承认的消极情感体验,往往会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④重大生活事件

重大生活事件也直接影响个体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例如,亲人伤逝、自然灾害以及意外风险等,都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个体在亲身经历的时候会有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以致在性格特征的形成、发展中留下烙印。比如,儿童丧失父母,往往会抑郁、沉默。这一事件对儿童影响巨大,如果不正确对待,不进行及时的调节,可能会形成孤僻、冷漠、内向等性格特征。

⑤大众传媒和社会风气

所有个体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成长起来的,社会特定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个体的性格有着自然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推广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正确的传媒引导有利于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另外,大众传媒本身对人的性格发展也起社会舆论评价的作用,影响社会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个体的道德标准等,大众传媒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个体的一条重要传播途径。

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如社会风气、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和提供的信息,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实际上就是他的生活经历的一种反映,是他的生活历史的记录。但是,任何环境因素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都必须首先通过个体已有的发展水平和自我意识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因此,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外,主观心理因素也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

⑶主观心理因素

双亲的态度、学校的教育以及一般的文化、社会因素对性格的形成虽然起重要作用,但它们并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这些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才发生作用。因此,性格的形成还有其心理活动的内部根据。

后天环境的各种影响,经过个体接受、理解,然后与已有的个性体系相比较,继而促使自我对环境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态度和行为。其中,自我意识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性格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影响程度随性格特征或随个人而异。例如,生理因素可能对某些性格特征是重要的,而环境因素可能对另一些性格特征较重要。同时,性格形成或改变的心理原因也可能因人而异。就同一个性格特征而言,各成因的重要性也是因人而异的。

一般来说,人的性格,到了中学时期就已初步稳定了。但性格的形成并不限于儿童、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人的整个生活中,性格特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虽然这种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以及主体的主观努力,在青年在期以后,性格还可能发生某些大的变化。

4.2 性格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性格教育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⑴正确鉴别学生的性格特征

上面已谈了鉴定性格的几种方法。在运用这些方法对学生作性格鉴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明确性格鉴定的社会价值标准 性格反应了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因而有好坏之分。在考察学生的性格时,必须按照性格的实际社会价值,实事求是地评定。例如,有的学生对老师讲真话,而对所厌恶的人不说真话,就不能简单地断定这个学生不诚实,必须作具体分析。

② 明确性格鉴定的统一性原则 一个人的性格是他全部性格特征的统一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统一的。在评定学生的性格时,应把学生的各种性格特征作为一个整体来鉴别。同时,学生的性格是复杂的,有时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性格特征。有的学生在学校努力学习,热爱劳动,举止端庄,在家里却态度粗暴、懒惰、任性。这就是需要教师抓住学生的本质特征,去伪存真,对引起矛盾的原因作全面分析,从而作出合乎实际的鉴定。

③ 明确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原则 性格是稳定的,又是可塑的。性格的稳定性要求我们在鉴定学生的性格时,必须经常掌握反复出现的特征,而舍弃偶然出现的特征,不能被一时的现象所迷惑。性格的可塑性要求我们在鉴定学生的性格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的发展状况,绝不能把学生的性格特征看成不可改变的。

⑵教育要有针对性

① 摸清优势,扬长补短

摸清学生性格中的优点缺点,区分学生性格中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采取正面的教育措施,巩固和发展其性格中的积极特征,改造其消极特征。例如,一个学生勤奋学习但对集体工作缺乏热情;另一个学生热心为集体服务,但在学习上不大刻苦;还有的学生热情,愿意帮助别人,但做事虎头蛇尾。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扬长补短。对第一个学生,可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着重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第二个学生,可通过了解学好知识与四化建设的关系,着重进行刻苦学习的教育;对第三种学生,可经常委托他去办一些有明确的要求,需要坚持而有又督促检查的社会工作,着重培养其坚毅的性格特征。

② 坚持原则,灵活多样

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灵活而有原则的方法进行教育。一般说,对于自卑感重、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的学生,教师不要过多地责备他,要通过暗示、表扬等方法,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以增强信心,培养独立性;对自尊心强或自高自大的学生,不要过地奖励,批评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便于他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求谦虚谨慎;对于活泼好动、自以为是、力求自主、希望别人尊重的学生,可以当面批评、争论,但一定要坚持说理,平等待人;对头脑灵活但容易骄傲,批评几句就要哭的学生,可多问几个为什么,启发思考,帮他想得周到些。

③ 分析原因,采取措施

学生在学习或纪律上往往出现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后进或不守纪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学习不得法,对学习不感兴趣,智力上有缺陷,懒惰,信心不足,缺乏自制性、坚持性等,都可以造成学习成绩一时或长期落后。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寻找主要原因。如果不良性格是主要原因,教师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性格教育。例如,有的学生

热爱学习,但独立性较差,容易受暗示,人云亦云,因而影响了掌握知识技能的质量。对这类学生,要加强独立性的培养,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④ 利用榜样,潜移默化 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样子”,是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特别是教师的影响,对学生起的是“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态度,作风仪表、言谈举止等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实践证明,性格坚强的教师,往往能培养出性格坚强的学生,而性格软弱的学生,往往与性格软弱的老师有关。乌申斯基说过:性格要由性格来培养。

⑤ 自我分析,自我教育

要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认识自己性格上的弱点,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养成自我修养的习惯,逐步改掉自己性格中的不良特征,使自己的性格日臻完善。

案例分析:

1、对一个有“个性”学生的“对症下药”

刘××是小学三年级A班的学生,脑子聪明,其性格比较倔强固执,有个性,容易冲动,不尊重他人,言行不太文明,碰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好争论,甚至发展到欺负他人,但他动手能力较强,对科学课比较有兴趣。

如果你是那位科学课教师,你如何对刘××同学实施性格教育?

【方法】

根据刘××同学的这种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措施:

① 根据这位同学的特点,在我所任的科学学科方面安排他做适当的协助工作,如负责分发实验仪器,协助教师实验等,使其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与尊重,以起到一定的约束。

② 每隔一段时间,我约他到僻静处单独谈话,让其向我汇报近段的表现情况,针对他所表现出好的方面,进行表扬鼓励;出现不足之处,提出目标,以观后效。

③ 安排其他同学监督他在班级平时的表现情况,如果有违规行为,则加以制止,并把他的表现情况,汇报给我,使我及时了解他的情况。

④ 适当的提供给他一些课外用书,特别是其喜欢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一方面让他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另一方面也通过引导看书,使其能适当静下心来。更重要的是我每次借书给他时,在书中都夹上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针对他最近的不足所提出的一些希望或祝愿,效果很好。

⑤ 跟刘××的家长联系,了解其在家里的表现,每学期亲自上门家访至少一次,平时也不定时用电话方式进行联系,实行家校共管措施。

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刘××同学从思想上、纪律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班级荣誉感逐渐增强,能积极认真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时能主动热心地帮助同学,同学之间关系有所融洽;但是他的倔强的个性还时有表露,与同学的争论是不是陷入僵局,但总体有所改善。所以根据上学期的表现,本学期应引导起文明说话,杜绝脏话,最终能使他全面进步。

2、依赖

刘某是小学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他三岁时,父母离异,他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爸爸是单位的保洁员,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刘某自幼失去母爱,爷爷和奶奶觉得他比其他孩子可怜,所以对他关怀备至,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奶奶包办代替,以致到二年级还不会系鞋带、穿衣服、连吃饭也得奶奶喂。晚上睡觉时,家庭过分的溺爱导致其胆小、懦弱。上课时,只要教师走到他跟前,他就显得很紧张,正在写字的手就会打颤,无法书写。要是教师提问他时,他就会脖子和脸都涨得通红,越是急就越说不出话,如果继续追问他就会掉泪,但仍旧一言不发。因此,小伙伴们也都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了。天长日久,他显得越来越孤独。

【分析】

依赖心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问题,像刘某这种情况已经难以适应学校的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最大的敌人就是来自父母与长辈的溺爱。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便是这个家的未来和希望,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吃一点儿亏,把自己当初没有得到的恨不得在孩子身上全补回来。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不让孩子同小朋友交往,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像刘某一样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奴隶”与“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

【方法】

1. 应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家长和孩子共同认识到这种依赖心理的危害性,取得家长的支持。

2.在家庭内改变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因为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时可能会笨手笨脚,甚至磕磕绊绊;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去做,不怕麻烦,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有进步时要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3.在学校创设环境改变孩子。教师要对这样的孩子更多地关心,鼓励其他学生与他们交往,组织各种活动小组让他们参加,对他们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使之得以巩固。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交往技巧的指导,如微笑、关心他人等,使他们学会正常的交往。

(三)自我意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就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控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集中表现。因此,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1.概念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顾名思义,就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大部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它与人的内部注意状态密切相关。当个人关注自己时,注意就出现了自我聚焦,这时就产生了自我意识。

2.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是到了人类阶段才形成的,而且在人类个体发展中,自我意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然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 ◎ 4个月的婴儿把手指伸进嘴里吮吸,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的手指。

◎ 1岁左右时,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发出者。但这是还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整体同外部事物区分开来,因此还不能称作明确的自我意识。

◎ 1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这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分飞跃,他们似乎把自己当作一个固定的整体了。

◎ 2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能够用“我”字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来指称自己,把自己同自己以外的他人和他物明白地区分开来,把自己当作不同于他人与他物的“我”,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 在7岁 以前,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他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 儿童进入学龄期,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趋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3.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期望、行为以及人格特征的评价和评估。当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人,就会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甚至失败;相反,过高地评价自己,盲目乐观,也会导致出现失误。因此准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2)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自我意识的情绪成分。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

19

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绪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对自己情绪情感的体验。当一个人对自己做正向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做负向评价时,便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它可以使自我认知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其言行;同时,自我体验还能够伴随自我评价激励积极向上的行为或抑制不当行为。在一个人认识到自己不当行为的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从而收敛并制止自己不当行为再次发生。

(3)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主、自立、自强、自制等内容。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作用的最终环节。当个体认识到社会要求后,会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其社会准则,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并付诸行动。当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于自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时,会激发起他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在行为上表现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进取。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激励、自我教育和自我暗示等成分。

自我意识是通过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来对个体进行调控的,使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和谐统一,使人格达到统合与完善。

4.自我意识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⑴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 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心理活动自觉表现之一。由于身体发育成熟,特别是性成熟、性意识觉醒,抽象思维发展,由此引起了独立性倾向加强,他们似乎突然发现了自己,对自己内部世界、内心品质发生兴趣,经常关心自己的相貌、身材、智力、品德、性格、人际关系、个人前途等。他们已能自觉地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质,随年龄增长也能从政治、思想和人格上来分析自己,认为自己“不用功”、“管不住自己”、“长得太矮”、“胆子太小”等。他们希望具有一个独立的、不为成人所了解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独立性有闭锁性,很快地发展,试图抵制、反抗,与成人表示对立,包括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合理,对自己不了解,有偏见等等。

② 初中生时期“成人感”就已经发展,希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他们要求成人理解、信任,而不是过多的“保护”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高中生时期是个体发展上的成熟期,标志着个体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由上述可知随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逐渐确立,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能力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愿望越益迫切。对他们不宜烦琐的说教,也不宜过多的“督促”、“帮助”,而要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启发他们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独立完成任务。

⑵ 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

首先,应尊重每一位中学生的人格,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中学生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他们处于童年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矛盾状态。他们内心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迅速增长。随着视野的开阔,知识经验的积累,他们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自主自尊大为强化;他们发现自已变了,不是个孩子了,俨然象个大人了,希望同成年人交往的欲望日渐强烈;他们希望自已能独立,不爱听成年人的管束,不爱听老师的批评,却又常常表现出很多缺点错误。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和成人感的产生,他们开始追求物质的需要,开始模仿成年

20

人的服饰、发型,想打扮成成年人的样子。面临升学与就业的选择,他们又要承受学生成绩竟争的压力等等。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地认识每一个中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发展中的人,是成长的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我们要尊重他们,帮助教育他们。中学生希望教师、家长能平等地对待他们,讨厌那种居高临下的俯视的目光,他们喜欢朋友式的、无话不谈的、有广博知识的师长。当他们犯了错误,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更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说服教育为主,并结合严格的纪律约束等教育措施进行教育,但切忌讽刺、挖苦学生,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的人格,甚至把学生赶出了教室。这样,将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的“反抗”,正象有位老师把爱讲话的两个学生排在最后两个角落的座位,结果这两个学生每逢这位老师上课时便“遥相呼应”,讲得更厉害了。对于中学生的物质需要,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并给予适当地满足,但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应进行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教育。对于中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选择,学业成绩竟争上的压力,我们应给予关心理解,给予实际的帮助和指导,让他们体会到温暖、体会到安全感。

其次,要全面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正确交往。由于中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自治要求渐渐强烈,并重视同龄人的评价,他们需要摆脱成年人的束缚,扩大与同龄人的交往,而且希望在集体中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龄人的尊重,同时又有受到集体中爱的需要,渴望友谊,尤其渴望同龄人的友谊和信任,渴望有一两个知心的朋友,有个别的中学生甚至开始产生了初恋的情感。这是“因为他们在同龄伙伴中间可以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分享共同的矛盾、忧虑和困难,他们可以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得到相互尊重和帮助,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张德主编《心理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28页)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学业情况以及他们的交往和志向。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予正确地引导,而不是对学生的交往强加干涉,尤其是男女学生之间一交往,就担心产生早恋、惊慌失措、横加阻拦。对于中学生之间的正确的交往,我们应当给予鼓励,对于确实存在早恋问题的个别学生,我们应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进行帮助,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清道理,从发展的角度上摆正关系,切忌在大庭广众面前去揭短,让他们丢丑,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推到了我们对立的一面,甚至把学生推上了绝路。我们应结合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交往,教育他们把精力用在学习上。

再则,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根据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水平发展不高,处于低谷的现象,可以看出,初中生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两极性明显,取得成绩时他们会非常高兴,甚至会表现得唯我独尊、洋洋自得,而一旦失败则会陷入极度苦恼、悲观的情绪状态。这种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容易导致学生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他们善于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避免一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片面地看问题而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应培养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分析问题,恰当地表现自已的情绪,达到心理的相对平衡状态,使自已能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基调,并要加强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等良好的品质,使学生能够自已教育自已、自已管理自已、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最后,还要帮助中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在新的水平上实现自我统一。完善自我是

21

一个不断提高自我的过程,不断实现理想的我的过程。新的水平上的自我统一主要是指中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现实的我,确立符合社会要求的,符合个人实际的积极向上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的我,还能够不断地进行调节,去掉理想我中的,不切实际的或者是错误的成分,不断地改造现实的我,实现理想的我。中学生处于自我分化期,自我意识处于矛盾状态,他们的头脑中有一个理想的自我,渴望寻找未来的自我形象,有美好的幻想,爱憧憬灿烂的未来,愿意成为理想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但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的理想开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但往往又容易好高骛远。例如:中学生的理想往往是当个科学家、作家、画家、演员等等,他们这些理想不完全定型,情境性很大。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通过种种教育活动、教育手段、教育措施去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的远大目标、确立完善自我的内涵,让中学生逐步学会把远大的理想和日常的学习、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不仅憧憬未来,而且还能够立足现实,逐渐学会结合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一的理想,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完善自我。我们还要尽量避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帮助中学生不断地用自已的行动去努力实现自已美好的人生理想,促进中学生不断实现新的水平上的自我统一。

小结:

◎气质、性格和人格

气质(Temperament) ---主要来自父母遗传的人格基础构造。(比较属于Nature的部分) 性格 (Character)---相当于个人特色的基本行动倾向,包括来自各种教养所建立的气质。性格的语源来自希腊文,代表雕刻之意。即:个体从小即培养的包括父母在内的周遭众人的行动型态。性格强调的是情意或意志行动模式的特征。性格是受到文化艺术宗教哲学或社会的影响。

人格(Personality) ——语源来自拉丁文Persona,是假面具的意思。人格是性格的继续发展结果。强调个人的统一性。人与人的相处可以说是人格与人格的相处,很必然的要戴上假面具。(大原健士郎,2001)

人格是一种个别性(individuality)的动态特征,它会根据环境的要求和个体的内在发展状况,持续地改变,包括:前进或退化 。它是由相对稳定、一致的特质集合所组成。它界定了个体独特的行为、思考和情感(Claridge & Davis, 2003)。

三.人格的成因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人格是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格培养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体的生物遗传的影响,更要看到社会文化的决定作用。

(一)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具有何种影响”的研究已经持续很久了。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也会注重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双生子的研究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办法,并提出了双生子的研究原则:同卵双生子既然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那么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于环境因素

22

造成的。而异卵双生子的基因虽然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如出生顺序、母亲年龄等,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系统研究这两种双生子,就可以看出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或者是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因此他们间的任何差异一定是环境造成的;由于异卵双生子在遗传上不同,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环境条件,故可提供一些有关环境控制的测量;同时研究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就可能评估相同基因类型下不同环境的作用,以及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下不同基因类型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

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社会个体。人一出生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并会作用人的一生。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而这些因素对大学生人格的发展更为重要。

(二)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太允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社会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例如,米德(M.Mead)等人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于同一祖先的不同民族各具特色,鲜明地体现了社会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居住在山丘地带的阿拉比修族,崇尚男女平等的生活原则,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团结协作,没有恃强凌弱、没有争强好胜,一派亲和景象。居住在河川地带的孟都古姆族,生活以狩猎为主,男女间有权力与地位之争,对孩子处罚严厉。这个民族的成员表现出攻击性强、冷酷无情、嫉妒心强、妄自尊大、争强好胜等人格特征。居住在湖泊地带的张布里族,男女角色差异明显,女性是这个社会的主体,她们每日操作劳动,掌握着经济实权。而男性则处于从属地位,其主要活动是艺术、工艺与祭祀活动,并承担孩子的养育责任。这种社会分工使女人表现出刚毅、支配、自主与快活的性格,男人则有明显的自卑感。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一直被人们所认可,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如性格、价值观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如民族性格等。

值得重视的是:随着对文化因素的强调而产生的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平衡,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受到进一步重视。

(三)家庭环境因素

23

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西蒙斯(P.Symonds)研究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和他(她)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当我们考虑亲子关系时,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造成心理情绪失调和心理病理状态的影响,也得留意它们与正常、领导力和天才发展的关系。”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学会了伤害;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被动与胆怯;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鼓励了长大,增长了自信;公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爱中成长,学会爱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普朗明在他的《天性与教养》中对人格的天性与教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享环境(shared environment)即子女们在同一家庭成长所享有的环境构成,而非共享环境(unshared environment)由在同一家庭成长却不被子女们共同享受的环境如性别差异、排行顺序或特定生活事件而被父母区别对待。研究结果表明:重要的不是家庭单位,而是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独特经验。即孩子在家庭中的非共享环境。儿童在家庭内与家庭外得到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其中,父母教养方式的恰当性直接会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表4 遗传率估计

特质 遗传率估计 身高 0.80 体重 0.60 智商 0.50 24

特定的认知能力 0.40 学业成就 0.40 大五因素 外倾性 0.36 神经质 0.31 谨慎性 0.28 宜人性 0.28 经验开放性 0.46 EASI气质 情绪性 0.40 活动性 0.25 社会性 0.25 冲动性 0.45 人格整体 0.40 态度 保守主义 0.30 宗教 0.16 种族完整 0.00 看电视 0.20 数据表明遗传对人格的贡献(总变异量的估计为40%)不如对身高、体重或智商的贡献大,但比对态度和行为(看电视)的贡献大。

(注:EASI=巴斯和普朗明的气质四维度(1984),E=情绪性,A=活动性,S=社会性,I=冲动性。

来源:Bouchard et al. , 1990 ; Dunn & Plomin, 1990; Loehlin, 1992; McGue et al. , 1993; Pedersen et al. ,1988; Pedersen et al. , 1992; Plomin, 1990; Plomin et al. 1990; Plomin & Rende, 1991; Tellegen et al. , 1988; Tesser, 1993; Zuckeman, 1991. )

(四)儿童早期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为什么人格心理学家会如此看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作用呢?

斯皮茨(Spitz)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

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进行婴儿依恋的研究,将婴儿依恋模式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与矛盾依恋三类,并做了数十年的追踪研究,将婴儿时期的依恋对人格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成大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表现出对目

2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4l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