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21: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基本信息 课题 《在山的那边》 作品背 这首诗的作者王家新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景 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而童年的他,又对外边的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1979年,当他上大学时,根据他的童年的经历和人生的感悟,写成了这道诗,并于1981年发表在《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上期。 设计者 郭廷杰 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王家新的这首小诗,用“山”与“海”这两个意象,形象表达了自已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幻想、追求、挫折、失望、感悟、奋进和自信。为刚步入中学的孩子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迎接困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 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来说,一切的都是新的: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未来,抱有这样那样美好的梦想、幻想。但也很可能会面临很多的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学习时间更紧,学习负担更重,学习科目更多,学习难度更高,学习要求更严,学习压力更大,学习名次下降,学习优越感丧失等。这些,都可能打破其当初美好的想望,产生幻灭后的懊丧、失望和绝望,失去追求理想和继续奋进的勇气。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做好应对困难、挫折、失败的充分准备,从而为他们今天三年的初中生活甚至更为长远的未来定下人生信念的基调,应该做为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四 教学设想 本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说明:一是体裁上是诗歌,二是主题上是人生,三是内容上是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和信心,四是对象上一所普通山村中学的七年级新生。。我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都应该依照这四上特点进行。基于以上四个特点,我们设计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诗歌主要是用来是表达感情的,而这首诗的情绪起伏较大,情感基调深

1

沉,非常适合朗读、朗诵。因此,正确,熟练,有感情的朗读、朗诵应做为本文教学和学习的手段和和能目标。第二,诗歌的语言的凝练的,往往言简而意深。因此,品味诗歌的语言,应做为本文的过程和能目标。第三,诗歌,往往含有丰富的意象,理解本诗的意象,是本文的知识目标。第四,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本诗的内容对理想信念的坚持和信心,本文又是初中一年级新生所学的第一篇课文,因此,通过本诗的学习,让学生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和启迪,让其做好应对挫折和失败心理准备,并为其今后的成长提供有益的滋养,可做为本文的态度价值目标。第五,虽然这篇课文是阅读课,而且面对的对象又是山村的中学生,对山的意象相对容易理解。但是,考虑到这是孩子们上初后的第一篇课文,学生们对初中的学习生活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而且,本诗语言精练,意蕴丰富,很耐品味咀嚼。所以本课计划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能通过师生交流,阅读感悟,弄懂第一大段的意蕴及情感。掌握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方法。为自学第二段打好内容理解的基础和学习方法的基础。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能过第一课时已经理解的内容和已经学到的访法,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品味第二段的重点词句。再充分理解全诗意蕴和情感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师范,指导下,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本诗。最后,结合本诗,完成一篇小习作。第一课时主要是“扶着走”,第二课时主要是“护着走”。放开但要照管。 五 课程目标及课标相关要求 课程目标 维度 课标要求 内容 知识能力 1 能够有感情朗读本诗,在朗?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中,体会诗人情感情绪的变化。 2 能说出“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并说出理由。 朗读。 ?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方法过程 1.能使用字典自行解决字词?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问题。 2.能够提出诗的不太明白的词语,句子。并能结合课文背景和上下文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的方式解决。 3在品味欣赏中理解本诗的意蕴。 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情感、态1感悟诗所表达的人生道理。 ?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度、价值2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观 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1)对“山”与“海”意象的理解。2)对本诗意蕴的感悟体验。 2 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品味。 六 教学方法 在朗读在体验情感;在品味中理解意蕴;在探究中领悟人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七 教学准备 这节教案是针对汝州山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而设计。这里的山虽然比不上本诗作者家乡的鄂西山脉那么高大陡峻,连绵百里,大部分只能算是丘陵。但这里仍然贫困:没有图书馆、没有多媒体、更没有家庭电脑。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没有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也没有让学生提前搜集查找相关资料。 八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实录)

3

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1书写课题:在山的那边 2请大家大声朗读课题 3“ 山的那边”是意思? 学生行为 1学生观看教师书写 2 学生大声读课题 3 学生1:就是山的另一边 学生2:就是山的外边 学生3:就是山外很远的地方。 4 对对,山的那边,就是大山外4 学生纷纷谈自己的经面的世界。同学们,我们都是山验。有的说到过汝州县城,里的孩子,大家对山都不陌生。有的说去过平顶山、洛阳、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走出过我们郑州。 的山区吗?最远到过什么地方。 5 那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大5学生1: 我到过汝州县山外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城。觉得比我们这儿美的多,大街上道很宽,我还逛了“老城商场”。里面的地方很大,卖什么的都有。但东西都很贵,我们买不起。 学生2 我跟爸爸去过郑州一次。那里的楼比汝州的楼高得多,我数了一下,有三十层吧。郑州还有立交桥,很大、很气派、很壮观! 其他大部分学生也做了类似的回答。 6 你们真幸运,能跟你爸爸妈妈6 学生齐答:想! 到咱们山外边的世界走一走,看 4 教师行为意图 对于山中学生,从山谈起,会有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效果。

一看,了解外边的精彩世界。可 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小时候 可没有你们那么幸运了。在他童 年的时候,虽然跟着做教师的父 母到过五、六个地方,但是从来 就没有走出过大山,也不知山外 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候, 他们怎么想呢?同学们相知道吗? 从学生经历过的“山那边”顺势转入课题“在山的那边”,实现无缝对接。 7 好!那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7学生自读第一段。 一段。 2 边读边悟。 1 同学们,读过这一段后,大家1 学生1:在这一段中,有不会、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吗? “痴”字我不太熟悉,我 2 我发现这位学生很有学习方查一下字典,这个字读“痴”。是傻、呆的意思。“痴想”就是呆呆的想的意思。可是,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发呆。 学生2:我们去的山的外边,知道山的外边其实并没有海,可是,为什么妈妈偏偏说山的那边是“海”呢?她为什么要骗“我”呢? 2 好多学生举起了手。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习方法指导:字词问题,提倡自己解决。 法,遇到不认识、不明白意思的 字词,就通过查字典解决。向我 们的“字典老师请教”。还有谁是这样做的?请举手! 3 哇!这么多同学都掌握了这么3 同学们:可以!

5

好的学习方法。老师非常高兴。 但是,我发现有的同学刚才没有 举手。我想采访一下他们,可以 吗? 关注特殊4 某某同学,你能说说你刚才为4这个字我认识,所以没举表现的学什么没举手吗? 手。 生。及时评价。 5 噢!原来如此!这说明你是见5 同学们鼓掌。 多识广,成竹在胸啊。看来,多 读书,多识字对我们提高阅读的 效率太重要了。请同学鼓掌向这 位同学表示鼓励! 6 某某同学,你刚才又是为什么6 学生:老师,这个字我没举手呢? 也认不太清,但我没字典。 所以没办法查。 指导学生重视工具书的作用。 利用生成情景,进行人格教育。 7 字典可是咱们最基本、也最重7 好的,回家我让爸爸也要的学习工具呀!它不光是同学给我买一本字典。不过,们的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呢!要是爸爸说没钱,不给我老师遇到认不准的字,也要向它买怎么办? 请教呢!所以呀,我建议最好还 请家长给我们买一本,好吗?。 8 如果真的家里经济困难不给8同学们:愿意! 买字典,也不要怪爸爸妈妈。可 以请同学帮助。同学们,大家说, 愿意帮助没有字典的同学吗? 9 好!同学们都很有爱心,乐于9 同学们:知道了 助人!没有字典的同学,遇到不 认识的字时,可以向同学请教, 也可以请有字典的同学借给你 用一用。不过,用过之后,别忘 了向人家表示感谢呀。记住了

6

吗? 让学生初中第一课就要明白,字词问题一定要自己解决。 引而不发,启发思维。自己思考答案。 10好,刚才咱们讨论了在学习语10 同学们:明白了。 文是怎么解决字词的问题。咱们 现已经是初中生了,初中生就要 学会独立识字。不能再像小学时 候那样,遇到不认识的字问老师 了。以后再上课的时候,老师也 不会专门抽时间,解决字词问 题。这些需要大家在课前.课后自 行解决。明白吗? 11 好,现在咱们共同思考解决阅11 学生沉默。 读中不明白的问题。请同学们先 思考第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12 我们也都是山区的孩子,你会常常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吗: 13 为什么呢? 14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长这么 12( 学生摇头)不会。 13 因为我们到过山的外面,本来就知道山的外面是什么。 14 我们可能也会像诗人大,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山区,非那样,整天想像着山我的常想知道的山外的世界,但又不世界。 知道。这时候,你会怎么样: 15 当想得出神的时候,就变成了—— 16 好,大家都很聪明!一点就 15 学生齐:“——痴想。” 16 学生1: 我觉得,可能阅读课学习方法指导:结合写作背景通。这也说给我了们一个启示:是“我”小时候,老向妈阅读课文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妈问这个问题。妈妈没法候,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这了,只好骗他说,山的那

7

个问题,就是根据这首诗的写作边是海。 背景解决的。现在我们再思考第 二个问题:明明山的那边并没有 “海”。可妈妈为什么说山的那边是“海”呢? 17 噢,你说得有道理!可是,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呢? 理解重点词句。 17 学生2: 我觉得,妈妈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主要是给对于课文“我”一种希望,一种梦想,并不是为了骗“我” 的“飞白”部分进行合理想像、推理。 18,啊,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有18 学生1:我觉得第二种两种看法。一种是妈妈说山那边说法更接近妈妈的真实用是海是为了哄“我”。另一种是意。因为妈妈都是爱孩子妈妈说山那边是海是为了“我”的,而且您已经介绍过,一个梦想。那么,究竟哪一种说诗人的妈妈是教师,怎么法更接近妈妈的真实用意呢? 19 大家同意他的分析吗? 20 那就为他这么精彩的发言,热情鼓掌加油吧! 21 如果用四个字归纳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是话,该怎么归纳?

8

可能骗孩子呢? 学生2:我也认为第二种说 法是正确的。因为妈妈完全可以说,山外是山,或是平地,是城市什么的。但这些东西都不能给人神秘而美好的遐想。所以妈妈才说,山的那边是海。海给人想像的空间更大,更有魅力,更美好! 19 学生齐:同意! 20 同学们热情鼓掌。 21 学生1: 山的那边 学生2: 儿时梦想 学生3: 妈妈的话

22 这四个答案都部分涉及到了 学生4: 痴想山外。 22 学生齐:第4个“痴想引导学会学生用简约的语句第一段的内容。但是,那一个最山外” 全面,最合适呢? 23 那其它三个又有什么不足呢? 23 生1: 这一段主要表现归纳段的诗人小时候的心理活动,但前三个都没有把这点归纳主来。只有第四个做到了。 意。 生2: 第一个侧重于景 物,第二个说的是梦想也不太合适。因为那时候诗人只是想知道外面是什么,还谈不上是梦想。第三个把妈妈当成了主要对象也不对。因为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自已的心理。而不是妈妈。 24好,大家分析得不错。那我们24 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就用“痴想山外”做为第一自然段。 段的段意。那么,在妈妈为诗人 的痴想给出答案之后,儿时的 他,带着妈妈为他播下的梦想的 种子,又会有怎样的行动呢?请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5 这一段写是什么内容,如果用仍然用四个字归纳这一段的话,用哪四个字更为较好? 26 大家说:那一个更合适?

9

25 学生1 :追寻大海 学生2: 山外是山 学生3:幻想破灭。 26 学生齐:第三个。

27 理由呢? 28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这段27 学生:因为这一段主是 表现的是作者失望心情。不是追寻大海这个事件本身。也不是追寻后看到的景象。 28 学生1:有。诗中说: 文字重在写“心情”,而不是“事“我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情”,更不是“事物”。所以,第我认为,没看到海就算了, 三种归纳是最合适的。这段文字,还有大家不太理解的地方吗? 29 是啊,为什么诗人哭得这么痛苦呢?大家再好好读读前面的句子,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30 看来,有些不明白的问题,最多是有点失望,何必哭的那么痛心呢? 29 生:我明白为什么诗人 哭得那么痛了。答案就在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句话里。诗人长久以来,一直以为山的那边真的就是大海,就埋藏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爬过山顶,看到大海。但是,当他真的爬过山项之后,见到的却不是盼望已久的海,而仍然是于他朝夕相伴的山。这种失望之情,肯定十分强烈。所以才哭着回来。 30 学生:老师都不明白的阅读课学习方法指导:结合前面内容只要认真阅读上下文,然后思考问题,我们学生怎么会弄上下文之间情感或意义上的联明白? 系,就会弄明白了。这是一种很

10

好的方法。可是,老师还有两个 问题不太明白,想让同学帮助老 师搞清楚,可以吗? 31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 31 学生:“我能行!” 理解词句。 诸葛亮。何况大家是已经是初中 生了,不是臭皮匠了。老师相信 你们!请大家勇敢地说出:我能 行! 32 第一个问题,山又不是人,怎么会“铁青着脸?” 33 噢,老师明白了,这种修辞 32 学生:我知道,我们小引导学生学时学过一种修辞方法,了解熟练叫“拟人”。就是把物当成相关语句人来写。 33 学生:明白了! 的修辞方法及蕴含的情感意义。 方法叫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 写。其他同学明白了吗? 34 那么,这个叫“山”的人, 34 学生:因为山的颜色本 是怎么让他的脸变成“铁青”色来就是青绿色的。 呢? 35 不错。我们常说青山绿水。 35 学生:铁给人以“冷” 山色的确可以青色来描写。但是的感觉。“铁青着”,好像为什么加上“铁”字呢。 山也在严肃地批评着作者幻想的幼稚。 36 第二个问题:“妈妈,那个海36 学生1:妈妈,我怎么呢?”这句话,作者想对妈妈意没看到你说的海呀? 思是什么? 37 那么,这句话里,包含的情感是什么呢。

11

学生2: 妈妈,你为什 么要骗我呢? 学生3:妈妈,你说的 海,在那儿呀。 37 学生1 我感到是一种埋怨。

38 可能都有一点吧。同学们对同一句,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 学生2 我感到是一种责怪。 学生3 困惑不解。 学生4 “老师:哪种理 解是正确的呀?” 38 学生:老师:我想问一让学生知个问题:如果“我对妈妈道语文理解的多元性 引导学生解,这是语文的多元性决定的。的山那边是海的说法感觉所以啊,只要你的体验或理解符疑惑而回家问妈妈的,妈合情理,符合逻辑,都是可以接妈回怎么回答呢?” 受的。不过,老师觉得,疑惑的 成分过能会更多一点。 39 是啊,这确实是个问题。同 39(思考讨论之后) 学们不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妈学生1: 我们认为,妈妈妈最可能做出怎样的回答。

12

最可能这样回答:“孩子,在整体感别灰心,当你翻过很多架山之后,就能看到大海了!”。 情的基础上,合理补充课文学生2: 我们认为,妈妈最没有言明可能这样回答:“孩子,要的情节内想看到大海,只爬过一个山,是远远不够的啊。” 容。 学生3:我们认为,妈妈最 可能这样回答。“孩子,海 呀,就在山那边非常遥远的地方,只有坚强屈,勇 往直前的人,才能看得到” 学生4:我们认为,妈妈最 可能这样回答,擦干你的眼泪,好好学习,终有一

40 同学们尽管给出了不同的答天,你一定会看到山那边的大海的。 40学生: 不可能! 案。可以说是各具特色,各有千 秋。有的是对孩子失败原因的分 析;有的是对孩子前进方向的引 导;有的是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有的是对孩子鞭策激励。不过。 老师想说的是,妈妈有没有可能 说:“孩子,对不起,是妈妈骗了你!” 41 为什么呢? 41 学生:因为课文第二大 段中说,正是因为从小妈妈给自己手播下了战胜困难,不怕挫折,为理想信念而勇往直前的种子,他才能够在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之后,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所以,妈妈给诗人说的话不可能是内疚道歉之类的话,而是引导激励的话语。 阅读课学习方法指导:结合后面内容理解句42 很好。在前面,我们理解“可42 学生1:通过这节课的我几乎是哭着回来”这句话时,学习,我明白了遇到不认是结合这句话前面的相关句子识的字词,要通过工具书解决的。现在,我们又结合第二独立解决。 段的相关文字,解决了第一段的 学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问题。可见,结合上下文确实是习,我明白了要深入理解理解重点词语的好办法。现在,文中的词语,句子就要结请大家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

13

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习,你有哪些收获” 43 很好!大家既有学习方法方面的收获,又有人生道理的心学生3 能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还可通过结合上下文,来深入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学生4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强大的梦想,就不会有探索的行动。 学生5 这节课的学习,使我明白:只有单纯的幻想,必然导致失望。 43 学生(大声)“有!” 子。 总结本课学习,巩固学习效果。 得。可以说是受益非浅啊。下节 课,同学们就用在这节课中学到 的方法和对第一大段的理解。通 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由同学们自已解决第二大段的问题。有没有信心? 44 好,下课! 学生:老师再见!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痴想 想望 探索 失望 挫折 困惑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 有海 依然是山 哭着回来 给幻想打了零分 那个海呢? 14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3归纳疑难 (问题可以学教师活动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及自己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后写在黑板上。 问题。 学生行为 思考黑板上所提出的设计意图 聚焦疑问,列明目标。 生提出,也可是1 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山”老师提出) 和“海”的含义有何不同。各指的是什么?说明理由! 2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3 “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 ”说明了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 4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什么意思? 5“一个全心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达到这样的愿景,需要的条件和过程是什么? 4 初步探讨 指导组成合作组: 每5人组成一个合作组,每人负责一个问题。 分组时,要充分考虑组间的同质性和组内的异质性。 5 “专家”研究 指导成立“专家组” 组成合作小组后,每个题目的负责人向其它成员回报自己的思考。其它成员做参谋,最后小组对每个题目达成小组成共识。 选择同一问题的学生组成专家组,共同讨论对

15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同一问题的看法。 6 达成共识 每位学员向合作组汇报 专家组的讨论意见及结果。合作组再次讨论后开成新共识 每组向全班回报一个问组织各组发言。 题。其它组可提出不同看法。 1 感受体验。 1 教师读 借助朗读 2 学习朗读,教师指导。 2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体验情感 1 学生写作 1要求学生想想在自己成写作练 长或学生的过中,想望过 习,感悟怎样的“海”,遇到过怎样 道理。 的“山” 怎样看待这些人生中的 “山”和“海”。写在本子 上。 2 自愿或教师指名的方式2 学生朗读自己习作。 巡回听取,指导各组讨论 上学生诵读自己的小习作。 7 全班交流 8 诵读体验 9 谈“山”说“海” 种子 扎根 漫湿 心灵 战胜 挫折 坚信 理想 山的那边是海 坚持,就能实现理想 精神动力 自然之海 信念之海 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鼓起信心 全新世界,照亮眼睛

16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初中七年的第一段课文,体裁是诗歌,面对的对象是汝州市山区的一所普通中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导语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课程目标的确定,都较为细致地考虑了到了“山区学生”“初中新生”“诗歌体裁”“开篇第一课”“单元主题”这四个要素。力争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合作探究,朗读体验情感,思考品味语言,写作感悟道理”等基本目标。从课学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上述目标基本达到。不足之处时,在具体教学中,由于生成的问题较多,有些讨论和引导显得较为仓促。这也说明了我的课堂调控及节奏把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一三年十二月五日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4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