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根”文化资源

更新时间:2023-12-27 17: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顶山市“根”文化资源

一、平顶山市“根”文化资源概况

根据考古发现,八千年前,平顶山市就有较大原始部落群活动,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发源于这里的“根”文化有:刘、叶两个姓氏文化,楚长城、汝瓷、曲剧、马街书会、赵庄魔术、香山观音文化、牛郎织女文化、三苏坟文化等祖根地文化。

(一)姓氏文化 1.刘姓始祖地文化

据《竹书纪年》等书记载,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学过驯化“龙”的本领,并为夏王孔甲驯养两雄两雌四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住在今河南偃师市南。后来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怪罪,就偷偷地带着全家老小到鲁阳(今鲁山)躲了起来,一生居住并葬于此。刘累的子孙以刘累名字中的“刘”为姓,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姓现居新百家大姓的第4位,全球7千万人,鲁山有近3万人。鲁山有2个刘姓研究组织即平顶山市刘姓始祖刘累与龙文化研究会与祖地鲁山刘氏文化研究会。

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

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刘姓名人达320余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朝代。前后刘姓称帝者有66位之多。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2.叶姓始祖地文化

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今叶县南)尹,

史称叶公。他主持兴建了东西二陂水利工程,当时修筑的东西二陂至今尚存。孔子周游列国,曾拜访叶公,叶公也曾问政于孔子。公元前481年,楚国发生了白公胜之乱,时沈诸梁正屯兵北边,闻讯后连夜带兵赶回京城平叛,最终平定了叛乱,使楚国转危为安。叶公身老于叶,葬在叶邑北澧河南岸。后人建叶公祠,叶公问政处碑坊等以志纪念,后墓前祠,历代诗文颇多。由于叶公功勋卓著,其后代得以世代袭封叶公爵位,并以封邑之名“叶”作为姓氏。叶姓现居新“百家姓”的第42位,全球2千万余人,叶县约有1500人。叶县有1个姓氏文化研究组织即叶公文化研究会。

迁徙分布。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

历史名人70余人。叶适,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叶子奇,明代学者。叶兑,元末明初名儒。叶茂才,明朝官吏,与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并称“东临八君子”。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叶剑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叶飞,原名叶启亨,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第一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叶选平,曾任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其他祖根地文化 1.楚长城文化

楚长城创建于公元前688年前后的春秋时期。《左传》载:楚国长城以为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祖。2010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经考察、论证认为: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全线分布整体轮廓呈“∩”形,总长800公里,此城“利用伏牛山地形,因山为壁,临水为堑,连山相接,无土之处,垒石国固”,以扼守古道、关口为主的防御形式。平顶山市的楚长城遗迹以叶县的前古城为中心,东经要山、转山、老寨山,舞钢市横梁山、平岭、金钗崖、马鞍山、鳌山、龙头山,朝泌阳方向出境。西经黄城山、五里坡、高楼山、官石脑,过方城县大关口,与鲁山境内的鲁阳关、分水岭一线的楚长城相接,沿线留有关隘、石城、边墙、关门和烽火台等遗址,成为楚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的重要险关要冲,在滍水(今沙河)以南构成坚固的防御屏障。

2.汝瓷文化

汝窑,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一,以地处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曾有“汝窑为魁”之称。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官瓷烧造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086~1101年)的15年间,后失传,南宋时已“近尤难得”。 汝瓷 制作工艺精湛,用料考究,配方独特,烧成技艺高超,超越了当时所有的窑口,是中国青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创举。历代仿烧不断均难成功,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成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

3.曲剧文化

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也是我国著名的地方戏种,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最先始于汝州。曲剧最初发源于民间高跷曲子,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汝州市杨楼乡郑铁炉村的朱万明(领社兼拉弦子,唱老婆)、关云龙(领社兼打板)等组成的同乐社高跷曲子社,一行16人到登封县(今登封市)阳北六里的李洼村唱戏,时逢下雨,遍地泥泞,不能踩跷演出,很多村民强烈要求看台子戏。因为当时唱戏的人被贬称为“戏子”,属下九流,死后不得入老坟,朱万明、关云龙他们犹豫很久,经过反复商量,最后集体发了誓,赌了咒(相约谁也不许回家说),然后去

掉高跷,登台上了戏楼,演出了《周老汉送女》、《兰桥会》等剧,优美的唱腔,出色的表演,使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高台曲子由此产生。高台曲子由于表演更活泼,形式更自由,角色行当多,适宜演出剧目多,遂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艺术,许多曲子社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汝州曲子最昌盛的年代。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河南曲剧非常重视,积极给予扶持,成立了河南曲剧团,为曲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优秀剧目不断推出,例如《柜中缘》、《卷席筒》、《寇准背靴》、《风雪配》、《陈三两》等剧。同时也出现了海连池、王秀玲、张新芳、周玉珍等著名曲剧表演艺术家。河南省曲剧因演出的“飘扬的红丝带”等数10部剧目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大奖。

4.香山寺观音文化

香山寺全名为“香山大普门禅寺”,坐落在新城区大、小龙山之间的大珠峰上,在全国十八处香山寺中是建筑最早的一座东土“真香山寺”。根据碑刻和文献资料考证,该寺建于东汉光和四年,已有1800多年历史,历经各代修葺,为宛洛第一名刹。寺内有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建成的“大悲观音大士塔”,有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蒋之奇撰言文、蔡京书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碑”和金代唐国公主碑等碑刻。香山寺为大悲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佛)得道成正果之地,享誉古今中外。

5.牛郎织女文化

“牛郎织女传说”与“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为我国四大爱情神话,其发源地就在鲁山县。相传很久以前,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露峰山南麓有个小山村,村里住着一位名叫孙守义的男青年。孙守义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其兄生活,他白天

放牛,夜宿露峰山山洞,人称“牛郎”。后经老牛指点,牛郎巧娶下凡到莲花潭洗澡的仙女红衣。仙女配牛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生育一双儿女。后来人们将孙守义居住的这个村叫做孙义村。至今,孙义村旁边的露峰山仍有关于牛郎织女的文化遗迹十多处,孙守义后裔年年祭祀牛郎织女,个个能唱歌颂牛郎织女的山歌。2009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鲁山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

6.三苏文化

郏县三苏文化的标志是三苏坟。三苏坟位于郏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其弟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的遗嘱,扶枢将其迁葬于郏县小峨嵋山,又将其去世的母亲王润之从汴梁迁此同葬一地,始称“苏坟”。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颖昌,也葬于此地,始称“二苏坟”。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郏县尹杨允设苏洵衣冠冢,始称“三苏坟”。

7.马街书会文化

马街在宝丰县城南7.5公里。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源于元代延祐年间(公元1316年),盛于明、清。每年正月,成百上千曲艺艺人从全国各地云集马街,交流技艺,以书会友,视书会为曲艺行当的传统节日,代代相传。是中宣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内容之一。

8.赵庄魔术文化

赵庄乡位于宝丰县西北,汝河南岸,全乡有22个行政村。据考证,赵庄乡魔术大约始于唐宋,繁衍于明清,而盛于当今。目前,有

民间演出团体1400多家,占全国民间演艺团体的三分之一,从业人员5.5万余人。这些团体,走遍全国各地,年创收入4亿多元年。该乡45%的男女青年都能登台演出。故而成为全国闻名的魔术之乡。赵庄魔术多次赴香港、台湾演出,对促进友好往来起了积极作用。是中宣部称为宝丰文化现象的内容之一。

二、“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一)建立协调机制,成立“根”文化研究组织,举办“根”文化研讨会,出版“根”文化刊物,加强“根”文化研究和宣传

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主要是侨联、台联、台办)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和推动“根在中原、情系平顶山”活动有序开展。1.成立了平顶山市刘姓始祖刘累与龙文化研究会、祖地鲁山刘氏文化研究会、叶公文化研究会、汝州市汝瓷协会、苏轼文化研究会、河南曲剧艺术研究院、河南省杂技家协会魔术艺术委员、墨子学会等“根”文化研究组织。2.召开研讨会。以成立的“根”文化研究组织为依托,在政府支持下,多次召开国际、国内“根”文化研讨会、座谈会,收集多篇研究论文,深入挖掘、整理、丰富“根”文化内容。3.出版“根”文化刊物和宣传品。印发《刘氏文化》内部资料三期3000余份,出版了《叶姓溯源》、《叶公沈诸梁考证》、《今日叶公故里》、《中华刘姓大型邮册》、《龙戳大全》和《刘氏祖庭、刘累故邑》等专著。2003年,由汝州市汝瓷协会主办的《汝瓷研究》创刊发行。4.强化外宣。在一切对外宣传中作为重要一部分加以筹划,在涉及平顶山市的一切有关资料中尽可能争取加上“根”文化内容。特别是2004年鲁山县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刘氏联谊大会,祖根地文化宣传工作达到了一个最高峰。5.发行“根”文化邮票。2002年,“中国陶瓷·汝窑瓷器”特种邮

票在平顶山市首发;2004年,“叶龙好龙”邮票在叶县首发;2010年8月,“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在鲁山县首发;2010年9月,“汝瓷珍品邮票”在汝州首发;2011年,以宝丰马街书会为题材发行的“中国曲艺”特种邮票在宝丰县首发。6.发挥互联网作用。建立“根”文化网站、网页,及时发布平顶山市“根”文化活动信息,在更广范围宣传“根”文化。

(二)举办大型姓氏“根”文化寻根联谊活动

1.举办第四届“世刘会”。2004年,鲁山县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世界刘氏联谊大会。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的949名刘氏宗亲代表欢聚祖根地,共叙一脉同根之情,“刘姓始祖是刘累,刘氏祖根在鲁山”取得了广泛认同。2004年11月17日,在刘累公陵园始祖殿落成大典上,通过了每年4月19日为“世界刘氏统一祭拜始祖累公日”的决议,此后每年都有为数众多的刘氏后裔前来寻根祭祖,观光考察。

2.举办世界叶氏联谊会。2000年、2004年和2009年,叶县成功举办了三届世界叶氏寻根联谊大会,1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大陆20个省份的叶氏后裔到叶县寻根拜祖,研究叶公文化,弘扬叶公精神。时至今日,叶公陵园已成为叶氏后裔祭祀先祖和人民群众观光瞻仰的胜地。

(三)举办“根”文化相关主题活动

1.举办首届曲剧艺术节。2006年5月18~22日,汝州举办了首届河南曲剧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举办了大型综艺演唱会、河南曲剧优秀剧目展演、河南曲剧艺术理论研讨会、河南曲剧十大名旦选拔赛等活动,还有8家曲剧团体深入到广大农村进行演出,使曲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9年5月18~22日汝州又将艺术节从河南省扩大

到了全国,兴办了曲剧这一河南第二大剧种的第一个全国性艺术节——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为期5天的首届中国曲剧艺术节,先后组织举办了曲剧优秀剧目展演、评选“当代中国十大曲剧名角”、 评选“观众最喜爱剧团” 、中国·曲剧艺术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充分展示了曲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当代发展成果。

2.举办魔术文化节。从2002年至今,宝丰县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四届河南·宝丰赵庄魔术节、两次河南·宝丰赵庄魔术大会、首届“宝丰杯”魔术邀请赛、“宝丰杯”全国魔术比赛以及河南省第二届“百戏奖”魔术大赛。这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魔术文化、促进河南省魔术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1年12月,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界最高奖)第五次全国魔术比赛将在宝丰县举行,届时还将举办中国·宝丰第五届魔术文化节。

3.举办牛郎故里山歌会。为发掘牛郎织女文化资源,传承民俗文化,在牛郎故里传统山歌会的基础上,鲁山县于2008年3月30日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辛集乡鲁峰山下隆重举办了首届“牛郎故里春季山歌会”。目前,鲁山县已连续举办4次山歌会,每年山歌会有山歌独唱、山歌对唱、情歌表演,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4.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详见本书《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一文)。

5.举办“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详见本书《“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一文)。

(三)建设“根”文化活动场所

1.中华刘姓始祖苑。在鲁山县昭平湖风景区内规划1平方公里的土地,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刘累墓、拜祖殿、刘氏会馆、刘

氏纪念馆、接待中心、1万平米的广场等设施。在刘氏会馆内,敬放着历代刘姓先贤,对刘姓播迁、历代皇帝、宗亲联谊、祖地确定、历史考证等,用近十万余字进行了重点介绍,丰富了刘姓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了来祭宗拜祖的刘氏后裔亲切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成为鲁山旅游产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叶公陵园。1985年,叶县人民政府开始修复叶公墓,后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叶公陵园。2001年,叶县人民政府及叶氏后裔又进一步对叶公陵园进行修复。现该陵园总占地面积为23100平方米,主要建筑呈中轴线对称布局,有大门、叶公问政殿、飨堂、墓丘、东西厢房、碑廊、兴祖亭、望慈亭等。陵园内殿宇雄伟,碑碣林立,苍松翠柏。叶公陵园已成为叶氏后裔祭祀先祖和群众观光瞻仰的胜地。近几年来,到此旅游观光、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叶公陵园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万余人。

3.汝瓷博物馆。1985年汝州市(原临汝县)建成了世界唯一的一个汝瓷博物馆,馆藏不同时期的汝瓷数百件,其中有价值连城的北宋汝官窑珍品。汝瓷博物馆已经成为宣传汝瓷文化的一个窗口。

4.三苏园。三苏园由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东坡中年布衣塑像、苏仲南夫妇墓及梁氏墓、三苏陵园和东坡湖七部分组成。在三苏祠东跨院创建了由大江东去碑园、诗词碑园、文赋碑园、礼赞碑园和手迹碑园等部分组成的东坡碑林,收录了启功、沈鹏、刘炳森、欧阳中石、赵发潜、权希军、大康等当代著名书家的书法作品300余幅,特别是大江东去碑园,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一百个字,由一百位书法家用真、草、隶、篆、行不同书体同书百篇,成为东坡碑林一大特色,极大的丰富了三苏文化内涵。

5.香山寺扩建(详见本书《香山寺》一文)。

(四)创立“根”文化品牌

1.2002年11月,汝州市汝瓷协会向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汝瓷原产地证明商标和服务商标。2004年6月,汝州市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获得成功。按照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相关政策的规定,今后只有在汝州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的汝瓷产品才能称为汝瓷。现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协议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所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必须对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即原产地产品给予共同的保护和认同。这也就是说,汝瓷产品能够在世贸组织成员间的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同,得到这些国家或地区提供的反欺诈、反不正当竞争的保护。2010年,汝瓷烧制技艺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马街书会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中国十大民俗。目前,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准备将马街书会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展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根”文化为纽带的姓氏寻根联谊活动,搭建了祖根地与外界交流的平台,海外侨胞看到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祖地、爱国家的热情,增进了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2005年,平顶山市赴东南亚访问团所到之处,都被浓郁的乡情包围。当地的刘氏、叶氏宗亲会争相邀请,热情款待,有求必应,那份爱祖地的真情令访问团成员至今难忘。此次访问活动为刘累陵园募得1000余万元建设资金。第二届世叶会期间,海内外叶氏后裔为叶公陵园捐献了190万元的建设资金。

2.促进了祖根地经济加速发展。“世刘会”期间,签约金额12.4

亿元人民币,其中合同金额11亿元人民币,意向金额1.4亿元人民币。大会后,又有新加坡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鲁山水厂,马来西亚商人投资1.37亿元开发了占地2650亩的平顶山龙源水乡生态旅游项目,建成了投资5千万元的华泰房产高档住宅小区,香港中国宝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玉京温泉酒店等项目,印尼客商4次从鲁山县张良订购皮带80余万条,并且与张良奔宝皮件厂签定了长期的供货合同。第二届世界叶氏联谊会期间,洽谈经贸合作资金达13亿元人民币。

3.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开展姓氏寻根活动以来,海外侨胞关注祖地发展,特别对捐资助教表现出了极大热情,2004年以来,已建成了投资300余万元的中小学3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3s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