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变迁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6-11 21: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家庭结构变迁背景下对农村养老的思考

[提要] 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是一项涉及面广、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主要依靠家庭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农村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深入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保障的影响,探讨其今后建设的重点与方向,最终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一项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家庭结构;变迁;农村养老

一、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一般而言,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家庭人员构成等;二是家庭模式要素,即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关系的整体模式。下面就以家庭的人口组成和家庭的代际关系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状况及趋势。

(一)家庭结构的第一维度:家庭的人口组成。影响家庭结构的直接特征即是家庭规模和家庭人口。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1949年首先提出将家庭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三种类型。核心家庭一般指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括子女成家却不分家。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家庭户人口变化趋势为:1953年家庭户人口为4.3人;1964年家庭户人口为4.4人;1982年家庭户人口为4.41人;1990年家庭户人口为3.96人;2000年家庭户人口为3.44人;2010年家庭户人口为3.10人。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家庭规模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实施,中国的家庭人口呈现出日益小型化的特征。家庭日益从联合与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化,而在一定时期内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下去。

(二)家庭结构的第二维度:家庭模式。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关系和相处模式是家庭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最早提出代际关系问题的是费孝通。在中西家庭关系比较基础上,费孝通提出“抚育-赡养型”理论,即“反馈模式”。传统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核心是反哺,费孝通将中国代际关系与西方代际关系分别概括为反馈模式和接力模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代际关系是子女必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这种反馈式的代际关系被称为“哺育与反哺”。而在西方文化中,父母对子女有抚育义务,而子女长大成人后却不一定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他们只对自己的下一代承担养育之责。父慈子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理想的家庭关系模式,它不仅反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自然、深厚、淳朴的爱,还体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反哺式的双向义务伦理实质,是父子血缘天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3r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