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第3阶段测试题

更新时间:2023-10-12 19: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下半年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中外教育史》第六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__ __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201109 层次: 专升本 专业: 小学教育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主张“自然教育论”的著名近代教育家是( C )。 A. 德国的赫尔巴特。 B. 瑞士的裴斯塔洛齐。 C. 法国的卢梭。 D. 俄国的乌申斯基。

2、提出要学习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通商等“西政”的洋务派思想家是(D A. 郑观应。 B. 薛福成。 C. 冯桂芬。 D. 张之洞。

3、欧洲历史上的文法中学、公学是一种( C )进入的私立学校。 A. 平民子弟都能。 B. 文人子弟才能。 C. 上层子弟才能。 D. 所有子弟都能。

4、提出人性“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D )。 A. 中国古代的王守仁。 B. 瑞士近代的裴斯塔洛齐。 C. 法国近代的卢梭。 D. 英国近代的洛克。

5、近代教育家中强调教育管理要运用惩罚,甚至体罚的典型代表是(B )。

A. 法国的卢梭。 B. 德国的赫尔巴特。

C. 中国洋务思潮的代表人物张之洞。 D. 美国“永恒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赫钦斯。

。 )6、黄炎培等主张在救济贫困和教育上要“教先于养”,意思是(D )。 A. 救济贫困并不重要,教育才是重要的。

B. 救济贫困固然重要,通过教育读书识字更为重要。 C. 救济贫困固然重要,通过教育学会生存自救更为重要。

D. 关键不在于救济眼前的贫困,而在于通过教育使国人学会自救并济世强国。 7、英国近代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对教育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A )上。 A. 实科教育理论。 B. 自然教育论。 C. 和谐教育论。 D. 生活教育论。

8、我国“五四”前后兴起的平民教育运动的重点(D)。 A. 一直在城市。 B. 一直在农村。

C. 20年代前在农村,20年代起转向城市。 D. 20年代前在城市,20年代起转向农村。

9、我国建国前国民党政府所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 C )。 A. 7年。 B. 5年。 C. 4年。 D. 6年。

10、19世纪末美国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来源是(B )。 A. 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应用。 B. 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应用。 C.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应用。 D. 古典实在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应用。

11、1969年,法国尝试的“合科教学”将各科知识分成(A )综合性课程。 A. 基础学科、知识学科、体育、实验科学、艺术教育几大类。 B. 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体育、活动课程、艺术教育几大类。 C. 技能学科、知识学科、体育、实验科学、艺术教育几大类。 D. 基础学科、研究学科、体育、实用科学、艺术教育几大类。

12、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一场( A )。

A. 恢复基础教育运动。 B. 发展职业教育运动。 C.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运动。 D. 新学校运动。

13、法国:“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难以推行的主要原因是( C )。

A. 不合时代趋势。 B. 计划不够周密。 C. 过于理想主义。 D. 反对势力过强。

14、马卡连柯认为建设( B )是正常的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 A. 团结一致的学生集体。 B. 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 C. 团结一致的宿舍集体。 D. 团结一致的班级集体。

15、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的三大原则”指的是( A )。 A. 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和理论知识主导原则。 B. 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和高效率原则。 C. 高难度原则、高密度原则和高效率原则。 D. 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和高标准原则。

二、判别、改错并扼要说明理由(正确打√、错误打×,无论正确与否都要说明理由。本

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要放弃教育目的。 判别:错

改错: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理由:杜威的原话是:“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其主要意

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这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

2、20世纪前期英国所出现的综合中学在性质上是一种职业学校,这种中学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发展非常迅速。 判别:错

改错:20世纪前期英国所出现的现代中学在性质上是一种职业学校,这种中学适应

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发展非常迅速。

理由:现代中学的课程设置重视实用及职业要求的学科,为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劳动就业作准备。综合中学则是一种把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综合在一起的学校。

3、实施义务教育就是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判别:错

改错:实施义务教育不等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理由:早期的义务教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地权利和义务,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义

务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强调的是给予义务教育以一定的物质保障,就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而言,欧美主要国家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即已完成,而它们的免费初等义务教育则是于“二战”前实现普及的,两回事。

4、梁漱溟30年代在山东邹平、菏泽两县所办的乡农学校、乡学、村学,实质是一种职业教育组织。 判断:错

改错:梁漱溟30年代在山东邹平、菏泽两县所办的乡农学校、乡学、村学,实质并

不是一种职业教育组织。

理由:它把中国宋朝、清朝曾推行的“乡约”制度加以修改补充,实质是一种“政

教军合一”的组织,既对农民进行文化及宗法教育,也进行军事训练,又行使一乡(村)的行政权力。

5、学习中外教育史掌握知识就行了,至于借鉴历史以推进当今的教育则力所难及。因此,知与行是难以统一的。 判别:错

改错:学习中外教育史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借鉴历史以推进当今的教育。

知与行应当也必须统一。

理由:自古学史重在“资治通鉴”,在于使人变得办事变得“明智”。即使有难度,

也应当去追求知行统一。实际上,我们的教学中不乏这类较为成功的例子。

三、语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巴特勒法案》。

答:这是英国战后的一个著名教育法案,1944年颁布,也称《1944年教育法》。具体内容包括改善体制、加强领导,改革学制、调整衔接和发展高等教育等。该法令对英国战后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决定了英国战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与政策。

2、《史密斯—休士法》。

答:这是1917年美国为发展职业教育而专门制定的一项法案。主要内容是规定了联邦和各州政府促进各种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具体任务,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将升学的普通中学改建为兼顾升学和就业教育的综合中学,等等。该法案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制度化。

3、现代中学。

答:“现代中学”是20世纪前期英国所出现的一种新型中学。它的性质是一种职业学校,专为劳动者子弟所设立,注重学习实用或实践知识与技术,为学生就业作准

备,这种中学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发展非常迅速,丰富了中等教育结构,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活动教学法”。

答:杜威“从做中学”教学法的另一种表述。杜威认为传统式教学是“三中心”(即

以前人知识、课堂讲授和教师作用为中心)教学,而惟独忽视了真正的中心—儿童本身的活动。杜威要求现代学校要用活动课程取代学科课程,这样的课程自然就要采用特殊的教学法,这就是采用“活动教学法”,教师“从做中教”,学生则通过这种活动课程“从做中学”。这种教学法对美国和20世纪前期各国的教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5、“一般发展”。

答:“一般发展”是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实验研究的核心问题。它指的是学生个性的所有方面(包括道德感、观察力、思维记忆、言语、意志)的进步。它涉及的是那些对掌握任何一门学科,或者毕业后从事任何实际活动都有意义的个性属性,是特殊发展的基础。赞科夫认为,在小学教学新体系下,教学应以一般发展为主,特殊发展为辅。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来源:对美国杜威现代派教育理论的继承和针对中国国情的改造;(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个观点: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论,它包含三层含义:以生活为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共生活而发展。二是“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对象和办学方针。它也有多层含义:打破围墙、面向社会的大环境办学、打破“鸟笼”利用社会的活环境办学。三是“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和工学理念。它的内在含义是:教学法的改革、在劳力上劳心的思想、知行统一的追求;(3)陶行知教育理论是对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的贡献。

2、简述英国20世纪70年代的考试制度改革。

答:英国的这次考试改革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取消1944年规定的11+升中学考试。因1972年前后英国已基本实现16岁义务教育,旧制已不适应形势,1974年底11+考试终被废除;二是设立普通教育的证书考试(16岁和18岁),以此完成取代旧制的改革。其中16岁义务教育结束时进行初级证书考试,成绩优者升学读到18岁,再进行高级证书考试选拔进入大学;成绩差者获得中等教育证书、离校就业,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性质的继续教育。这次改革除了适应义务教育形势的变化,也具有消除双轨制的意义。 五、论述题(18分)

1、试析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寻求一些启示。

答: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是针对当时中小学课程与教材不能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的弊端而进行的,其特点可从所编新教材特点得到体现:第一,内容现代化。如《新数学》、《物理学》中都增加了一些现代化科学的新内容;第二,内容理论化。注意以科学结构统帅教材;第三,内容统一化。打破旧的分科体系,把基本概念统一起来;第四,某些课程内容逐级下放。如小学开设概率学和统计学,中学开设微积分。 可这次课程改革最终失败了,其原因主要在于:①编写教材的科学家虽然重视了教材中科学知识的深度,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中小学教学实践经验,教材不适应教学使用;②所编课本深奥难懂,不能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学生从这些教材中得不到有兴趣的、符合生活实际知识的内容,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③经过训练能较熟练地使用、讲解新教材的教师很少。大部分教师仍然继续沿用原来的教材与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中寻求一些自己获得的启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3q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