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讲义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5:43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用类文本阅读讲义提纲 一、考纲解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文本的文本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传记的阅读

(一)定义: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传记属于一种叙事性文体。

(二)分类: 从图书学的角度:

1、历史传记 如24史,叫正传、本传。再作叫外传、另作补充别传,略记叫小传,自述叫自传;还有传状(传记行状);传诔lěi (传记和诔文)

2、文学传记(1)以史传为基础,艺术加工的作品。 (2)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 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从叙述人称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某一个人物自己写的记载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文章。记载自己前半生或大半生的生活经历的一般称为自传,如《马克·吐温自传》,爱新觉罗·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等。有些是以记载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一方面的经历为主,又称为自述,如《彭德怀自述》。他传如《我是父亲邓小平》。

1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方面记述人物经历,一方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叫“评传”。

(三)文体特点 (1)真实性:

抓住本质在一定背景中表现人,从人物复杂性中作出公允评价。

(2)文学性:

个性鲜明、时代特征,有血有肉。 选材典型、叙行录言。

语言有文采。生动形象,精当贴切。 不藻饰,为真实服务。

三、新闻(狭义)的阅读 (一)新闻的定义

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已发生或正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二)新闻的分类 狭义:消息

广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 报告文学 (三)新闻的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四)新闻基本结构: 标题(正题、副题、引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1、标题:

新闻标题的特点:要求准确、凝炼、新颖、醒目 。 新闻标题的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主标:概括新闻事实或结果。

副标:补充说明新闻内容;阐明意义、作用、影响… 引标:介绍背景、目的,交代形势,渲染、烘托作用。 2、导语: 作用:

(1)反映新闻要点,揭示主旨。 (2)定下基调。

(3)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兴趣。 3、主体:

新闻报道的展开部分。 作用:

2

(1)对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2)对导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3)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 4、背景:

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历史条件、原因 作用:

(1)深化主题

(2)解释产生新闻事实的环境与原因

(3)突出新闻事实的特殊性、一致性、重要性 (4)表明作者的倾向 5、结语:

是否需要结尾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时效性强新闻,无需再作结尾。 重大事件一般需要 “卒章显志”。

事情复杂、头绪多,需要综合概括,需要有个结尾。 作用:

(1)使形式完美,使主题升华 (2)交代发展状况,预测动向 (3)补充事实,使报道立体化 (4)展示问题,引人思考

新闻(消息)的结构——倒金字塔 (五)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通讯的阅读

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及时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情况和问题的新闻文体。

按内容分: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

按报道形式分:专访、特写、巡礼、侧记、新闻故事、记者来信等 写法:站到高处宏观分析,走到低处微观比较,变换角度多面透视 阅读关键:

人物通讯:具体形象地报到人物事迹经历,忌有人无魂、有魂无人,把大材料与小点滴结合起来。

事件通讯:详尽具体描写事件,新闻性、典型性、形象性结合,抓关键场面情节写好高潮和关键人物。

工作通讯:经验、教训,针对性、政策性、指导性,夹叙夹议,具体透彻。

3

风貌通讯:社会变化、建设成就、地方物产、风土人情等见闻,抓特点、突出“新”和“变”,有知识、有趣味,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 考点解析

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分解如下: 1、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2、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3、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4、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5、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

6、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一、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思考角度】 1、再现采访过程 2、再现现场情形 3、叙述人称选择 4、细节描写作用 5、新闻数据运用

二、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思考角度】 1、表现形象特点 2、表现形象变化 3、前后内容联系 4、新闻传达感情

三、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思考角度】

1、材料角度是否不同 2、材料联系是否层进 3、能否开阔读者视野 四、体会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思考角度】

1、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2、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 3、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

4、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 5、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五、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 新闻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4

2、表现手法:对比、烘托、象征等 3、锤词炼句

4、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思考角度】

1、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人物特点的作用 2、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3、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群众接受的作用 ①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 ②让群众体会作者态度 ③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 ④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

六、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 【思考角度】

1、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 2、理解层次,把握新闻要点 3、根据题目,筛选相关信息 七、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 【方法点拨】

1、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 2、抓相似点,分析物人之间的相似之处 3、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意的内在联系 八、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方法点拨】 1、概述相关事实

2、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素质) 3、阐发所受启发(相同、相反 九、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方法点拨】

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

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 ⑴要点须全面;

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十、探索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5

【思考角度】 1、能否深化主题 2、结构是否完整 3、群众能否想到

五、访谈的阅读 (一)访谈特点:

(1)目的性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 (2)对象限定性:专家或知情者 (3)语言的情境性

(4)话题的统一性(专题性):围绕一个确定的中心展开,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5)被访人物的典型性(特殊性):访谈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当有一定的典型性,即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

(二)访谈的提问方式:

1、直问: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2、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问。

4、旁问:有意岔开,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气氛。 5、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距离。

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

7、对比(比较):引入一些其他人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三)访谈前面的背景材料的作用

1、访谈与背景材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使听众(读者)了解访谈目的做到心中有数。

2、使听众(读者)了解访谈内容的重要渠道,据此可了解访谈事实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原因。

3、判明访谈事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区分它的特殊性与一致性,衬出它在整体中的地位。

6

六、调查报告 (一)概念:

是对客观事物、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后写成的书面材料。

一般是反映社会情况,总结经验,指导工作。

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 (二)特点: 1、客观性 2、针对性

3、真实性(调查报告的生命) 4、典型性

(三)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1、开头:

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

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

调查报告中关于事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

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阅读时要注意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3、结尾:

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7

(四)常见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叙议结合

调查报告以介绍事实材料为主,运用叙述的方法把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交待清楚,但它不是运用文学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是让读者具体了解经验成功之处或错误失误之处,所以要运用材料叙述来说明问题。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表明作者的主观见解,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往往要进行一些议论。但这种议论只能是“画龙点睛”的,要恰到好处、点到即止。

2、对比:

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线,突出观点。

3、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

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

4、调查方法:开调查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等。

5、语言要求:叙述朴实简洁 ,议论画龙点睛,一般不需要描写。

七、科普文的阅读 (一)考点精讲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对“科普文章”的考查,但是没有表述为“科技文”,意图很明显,重在强调“普”字,而力求降低“技”的意味,结合考试说明中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要求,不难看出,如果高考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也应该以科学小品文为主,如《斑纹》《南州六月荔枝丹》、法布尔的《蝉》、达尔文的

《〈物种起源〉序论》等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作品,出题方式也以主观笔答为主。这是一种新的命题方式,应该进行针对性训练。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以后一种为主。此外,如果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也是从理论层面上照顾到了理科倾向的学生。

8

(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它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的知识才是其目的,所以,科学小品是文艺性说明文。它短小精炼,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三)技法点拨 1.关键词句突破法

关键词句突破法就是结合语境解读科普文章中关键概念和重要判断性语句的方法。突破关键词句,首先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关的区间,并在其间筛选出解说阐释词句的语言材料。然后从这些语言材料中概括出阐释词语内涵、解说句子判断的属性的词句。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语言格式,或遵从句子的语序对词句进行解说。

2.信息追踪法

信息追踪法就是将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源,把信息源与选项表述进行比较、辨析、概括、筛选,以找出表达差异的解题方法。信息追踪在科普类文章阅读中是最为常见的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关键是要找准、找全信息源,对于一个信息有许多个信息源的情况,要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先进行整合,再辨明与选项表述的差异。

3.逻辑推演法

这种方法常见于推断试题之中,也见于对文本中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的解读中。推演时首先明确推理的依据,如演绎推理中的大前提、小前提,归纳推理中列出的科技事实,类比推理中的类比事实等。然后把握推理的结论。如上所述,检验结论正确与否,一看其是否切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基本观点,二看其是否合乎科技常识。最后研究前提与结论的关联方式,思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在解读文本中的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时,也要从辨识概念入手,进而把握主要的判断,解析文本的推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对科技原理和科学实验有一个深度的把握。

4.预识障碍法

预识障碍法是事先明了试题可能在什么位置设置障碍,阅读时定点突破障碍的解题方法。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3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