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登飞来峰、题西林壁》五年级语文一案三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7 2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主合作,高效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 备课教师:拓石镇通洞小学——党婷婷

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高效课堂—导学案

授课年级 五年级 教 材 分 析 课授课时间 任课教师 时 语文 《古诗二首》 问题生成、展示解决 2 党婷婷 《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这两首古诗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蕴含哲理。《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同时也蕴含了一个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壁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有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 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古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理解、品析欣赏,从而正确体会和把握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逐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品评赏析能力,更加喜欢古诗词的学习,更加热爱祖国优美的古诗词文化。 1、知识与技能:独立认字学词,认字1个,写字2个;理解“千寻、不畏、遮望眼、缘”等词语在文中意思;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自主预习,借助工具书弄请词句的意思,学会互助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重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具备互助学习的能力。 难点: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训练单 学科 课 题 课 型 学 生 分 析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点 关 键 问 题 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讨论法等。 与 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设计“一案三单”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 一 课 时(问题生成课) 程序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5 1.导入课题并板书。 创设语言情2.指名读古诗二首。 境 3.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期望行为 1.学科长板书课题。 2.读古诗二首。 3.互助点评,检查字音是否自主合作,高效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 备课教师:拓石镇通洞小学——党婷婷

问题引领,深切领悟。 展示交流 有效指导 总结归纳 训练评价 5 创设交流思考情境 15 15 正确,正音。 创设朗读思1、.引导,重点点拨、突破。 1.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生考情境 2、老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拨。 成单上的问题。 3、强化时间意识。 创设交流评 价情境 2.强化时间意识。 【设计意图:本层次的教学采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交流导读单生成问题: 生在质疑之后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一:请分别说说两首诗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歌的意思。 容。在汇报交流中,学生以简问题二:读了《题西林壁》,驱繁,突破难点,畅所欲言。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读文—谈理情境: 解—联想—再读文,引导学生而读了《登飞来峰》,我又在读中理解、感悟。】 好像看到 总结: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 教师适时进行补充说明。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读有什么收获? 中理解、感悟。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总结,评价学生表现。 第二课时(展示解决课) 程序 (要素) 一、复习巩固,反馈指导。 时间 5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1、学科长板书课题。 2、读古诗二首。 全班交流 1、导入课题并板书。 创设复习情2、指名学生背诵古诗二首 境 二、问题引 15 领,深切领 悟。 3、互助点评,检查字音是 否正确,正音。 1.小组合作讨论完成问题1.自由读,发现共同点。 训练单上的问题。 2.对比读两首诗,体会不同哲 理。 2.强化时间意识。 3.理解诗人情感。 自主合作,高效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 备课教师:拓石镇通洞小学——党婷婷

展示交流 有效指导 15 交流学习。 1.老师:今天我们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了《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这两首古诗,抓住诗中相同点(写景、借景明理)和不同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进行对比学习,通过了解背景资料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回家后,请运用对比的方法品读:《泊船瓜洲》与《登飞来峰》。 【设计意图:1、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2.理解诗人情感。】 教师适时进行补充说明。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总结,评价学生表现。

交流训练单问题: 问题三:读这两首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对事物的认识有何不同? 1.背诵两首古诗。 2.总结学习方法。 3.评选明星小组、个人!——颁奖——大屏幕 总结: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 全班交流 总结归纳训5 练评价 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高效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 备课教师:拓石镇通洞小学——党婷婷

《古诗二首》高效课堂问题导读——评价单

年级: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生:_______ 教师:_______ 【知识链接】

王安石简介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知鄞县,有政绩。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背景 :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自主学习】 1.我会朗读这首诗。

2.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寻: 千寻: 闻说: 畏: 遮: 缘: 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朗读这首诗,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链接】

背景资料: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自主学习】

1.我能朗读诗文,回忆学诗的方法。

2.我会辨认并组词:芦( ) 庐( )

3.我能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我会结合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朗读,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问题:

字词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章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自主合作,高效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 备课教师:拓石镇通洞小学——党婷婷

《古诗二首》高效课堂问题生成——评价单

年级: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生:_______ 教师:_______

《登飞来峰》

1、《登飞来峰》的作者是 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3、《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可多写一句) 4、《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后两句各侧重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题西林壁》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自主合作,高效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 备课教师:拓石镇通洞小学——党婷婷

《古诗二首》高效课堂问题训练——评价单

年级:_______ 班级:________ 学生:_______ 教师:_______ 一、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1、不喂浮云庶望眼,只愿身在最高层。 ( )( )( ) 2、横看成林则成峰,远近高底各不同。 ( )( )( ) 3、不是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些山中。 ( )( )( ) 二、写出下列古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 5、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 6、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用“/”给时句加朗读停顿节拍。

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_____。 3.写事的诗句是:_______ _,_ _____。 4.写景的诗句是: _______ _,_ _____。 5.说明作者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通过叙事写景,表达了对老朋友 的深情,表达了 的友情。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3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