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贫困化增长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17 06: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贸易贫困化增长研究

姓名:张韧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际贸易

指导教师:石士钧

20060101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上世纪60年代,巴格瓦蒂等经济学家在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化增长”概念,指出在特定条件下经济增长会通过国际贸易而一国遭受不利影响,从而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关于贸易互利性的基本结论提出了质疑。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引来颇多争论,由于格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众多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存在贫困化增长的趋势或己发生贫困化增长,因而存在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在此背景下,本文详细阐述了贸易条件的相关概念、贸易条件恶化论及贫困化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分析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以力图揭示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贸易条件分别与贸易利益的关系指出贸易条件变动对贸易利益影响的多种可能,从而指明贸易条件恶化导致贫困化增长的根本途径。

根据上述理论,本文对中国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从1985.2003年19年间价格贸易条件呈明显恶化趋势,并且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了我国贸易利益的大量损失:但其与经济增长的收益(GDP的增长)相比,所占据的比例很少,从而可以认为贸易条件恶化对我国经济福利的影响甚微,因而中国并没有发生贫困化增长。此外,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GDP)与价格贸易条件两个变量的协整分析,从长期趋势上验证了我国经济增长(GDP)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最后,本文结合上文对我国贸易条件及贫困化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讨论了比较优势战略对我国的适用性,指出根据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比较优势对中国仍具有战略意义;本文认为中国在选择贸易战略时一方面应继续坚持比较优势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另~方面则应逐步培育竞争优势,以改善贸易条件,增加贸易福利。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本文通过搜集1985—2003年以来我国100种主要出1:3产品大类和57种主要进口商品大类的贸易数量和金额,计算形成了我国各年的贸易条件指数,反映了我国贸易条件状况的最新变动。2)通过建立V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间序列模型,从统计角度较为精确地验证了我国各项价格贸易条件存在的时间趋势。3)本文首次对经济增长(GDP)与价格贸易条件这两个经济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试图从长期趋势上揭示我国经济增长(GDP)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影响的方向和大小。

关键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贫困化增长VI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conceptofImmiserizingGrowth,whichpointedoutthateconomicgrowthwouldunderminedthewelfareofthecountrythrough

uponinternationaltrade,wasraisedathebasisofdeteriorationtheoryoftermsoftradein1960’S,whichmadechallengetothetraditionaltradingtheorywhichbelievedinternationaltradewasmutuallybeneficial.

Thepaperdiscussedthedetailedcontentofthetheoriessuchastermsoftrade(TOD,deteriorationtheoryoftermsoftradeandimmiserizinggrowth,andanalyzedthecloserelationshiptheoreticallyamongdeteriorationtheoryoftermsoftrade,tradingprofitandimmiserizinggrowth.Accordingtothetheory,thepaperanalyzedtheChinasituationpositivelyfromtheyearof1985to

ofTOTinChinawasdeterioratingwhichmadea2003,andfoundthatthetrendgreatlossofChina’Ssmfictradingprofit.Fortunately,ChinaisnotexperiencingtheimmiserizinggrowthforthebenefitsfromtherapideconomicgrowthofChinaexceedthelossofdeteriorationofTOT’anditisbelievedthatChinawillnotexperiencetheimmiserizinggrowthinthefuture.Therefore,ChinashouldcontinuetOtakethetradingstrategyofcomparative

stillshouldadvantagetoincreasethewelfareofthe

developitscompetitivecountry.Meanwhile,ChinaadvantagestepbysteptoimproveitsTOTsitumion.

Thecontributionsthispapermadeareasfollowings:1)throughcollectingthedataofmain57sortsofimportproductsand100sortsofexportproductsfromtheyearof1985to2003,threekindsofTOTindexWascalculatedwhichreflectedtheup-to—datesituationofChina’STOT仃end.21UptotheBleaneyandGreenway’Stimeseriesmodel,thepaperdemonstratedthetimetrendofChina’STOTindex.3)ThepaperfirstlyusedthemethodofcointegrationanalysistochecktherelationshipbetweentwOeconomicvariable,economicgrowth(GDP)andTOT'torevealtheinfluencedirectandsizeoftheeconomicgrowthtoTOt

Keywords:DeteriorationTheoryofTermsofTrade,TradingProfit,ImmiserizingGrowthVII

E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I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上世纪五十年代,普雷维什(Prebisch)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论点。之后,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巴格瓦蒂(Bhagwati)等经济学家们在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Growth)概念,即在特定条件下,经济增长会通过国际贸易而使某些国家遭受不利的影响。这些观点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关于贸易互利性的基本结论提出了质疑。

对于正在寻求国家经济发展、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贸易条件恶化论及贫困化增长理论的提出无疑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对各国贸易福利得失状况及贸易战略选择的广泛关注。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外贸易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但是对于如何评估对外贸易增长给中国所带来的宏观贸易利益的变动,经济学家们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中国价格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形势下,国内学者对中国是否发生“贫困化增长”、以至是否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存在着普遍争议。

本文通过对贸易贫困化增长问题的研究,力图从理论上揭示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内在联系,从实证上探讨中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恶化的关系:并对中国是否发生“贫困化增长”问题给予笔者自己的回答,从而为我国入世后外贸战略的选择提出建议。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国外研究概况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国外学者对“贫困化增长”问题的研究以理论为主,实证研究较少。

在理论研究方面,1958年巴格瓦蒂最先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的概念,指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下的贫困化增长现象。随后到了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提出

L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贫困化增长的另一种情形,即贫困化增长完全可能在价格贸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约翰逊,1967)。两者从而奠定了贫困化增长理论的基石。

这之后该理论无论从其假设条件、概念的界定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都被各国学者进行了扩展。在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贫困化增长的各种可能性;巴格瓦蒂本人又论证了两种贫困化增长:一是扭曲性的工资差异导致的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二是扭曲性关税造成的贫困化增长的可能性(巴格瓦蒂,1968)。到20世纪70年代巴格瓦蒂又运用其贫困化增长模型分析了关税保护条件下外国资本流入的福利影响,他发现由贸易条件恶化而产生的贫困化增长会因外国资本的流入而得到加强(巴格瓦蒂,1971)。

此外,经济学家贝特拉和斯考利等人则进一步指出,只要一个国家的要素市场存在扭曲,即使经济增长的结果使得贸易大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贫困化增长仍有可能发生(Batra,Scully,1971)。

在实证方面,国外的研究较少,其中较为主要的是日本学者YasuyukiSawada在2003年对全球各洲共99个国家战后的贸易与福利状况进行了研究(其中不包括中国)。其将1950至1988年将近40年的战后时期划分5个阶段,指出在其研究的99个国家中共有30个国家分别在不同阶段发生过贫困化增长,其中非洲国家16个,亚洲2个,欧洲2个,北美及中美洲国家共5个,南美洲3个和大洋洲2个(YasuyukiSawada,2003)。此外,国外学者对贫困化增长的考察则以具体某些发展中国家为对象,如印度、巴西;但对中国的研究寥寥无几,往往只涉及到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分析上。如美国经济学家邓伯格(R.Demberger)、候继明(Chi—iningHou)和许内门(R.H.Huenemann)都先后研究过1867—1963年的中国对外价格贸易条件;在近期则由联合国贸发会研究了1993—2000年中国制成品的贸易条件(Zheng,2002),发现其存在恶化趋势。

1.2,2国内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对“贫困化增长”问题在理论方面,主要有王忠如(1999)在其著作《贫困化增长——贸易条件变动中的疑问》中对该领域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在实证方面,大量研究集中于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这一现象的论证和分析上,然后引发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讨论。如:赵玉敏,郭培兴(2002)指出中国贸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易条件变化总体趋于恶化,1993年一2000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13%,其中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2%。导致中国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外贸与外汇体制改革、加工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市场变化。1

对中国是否发生“贫困化增长”问题的研究则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长期的贸易条件恶化已导致了“贫困化增长”,或至少存在“贫困化增长”的趋势。如:

龚家友,钱学锋(2003)在其实证研究中指出:由于外贸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以及出品商品结构和国内生产结构发生偏离,使中国经济正面临贫困化增长的危险。因而中国应选择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2

李敏,郭曼(2003)在对中国贸易条件恶化趋势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较低是影响我国福刹改善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对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从要素贸易条件的角度指出,“中国出口贸易极可能是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中国“要走出贫困化增长陷阱,必需尽快提升出口产品结构”。3

林林等(2005)从巴格瓦蒂所提出的贫困化增长的四个前提条件、贸易条件以及国际竞争力角度论证了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扩张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并从扶植战略性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引进优质FDI三方面探讨了我国如何把比较优势转达化为竞争优势,以规避“贫困化增长”。4

林建红,徐元康(2003)认为中国外贸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导致了我国出现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的局面,并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己不适应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我国外贸必须进孝亍战略调整。5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并未发生贫困化增长,更不至于落入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如:

周燕,沉默(2003)从比较优势陷阱的定义出发,以三条排除标准来排除比较优势陷阱的存在,即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经济增长率及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根据这三条排除标准,他们认为中国并没有发生贫困化增长,因而也没有陷入比1赵玉敏,郭培兴.王婷,“总体趋于恶化——中国贸易条件变化趋势分析”,国际贸易,2002U)。2龚家友.钱学锋,“中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的实证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4。

3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经济体制改革》2003/I。

4林林,周觉.林豆豆,“我国贸易战略选择与贫困化增长”.《国际贸易问题》,200516。’林建红,徐7‘康,“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适应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上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较优势陷阱并且将来也不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并且,认为坚持比较优势战略基础上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改革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6

李辉文(2004)认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都具有动态性,因此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就是动态的理论。那些认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其理论依据并不充分。因此,他指出尊重现代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与分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7

虽然在中国整体上是否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尚存在争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行业层面上,中国的某些行业确实发生了贫困化增长,如钨和茶叶(许云华,2001;汤一、许月丽等,2002)。

1.3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对贫困化增长问题的研究共分为六章。在第一章中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从第二章开始至第四章详细阐述了贸易条件的相关概念、贸易条件恶化论及贫困化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分析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以力图揭示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贸易条件分别与贸易利益的关系指出贸易条件变动对贸易利益影响的多种可能,从而指明贸易条件恶化导致贫困化增长的根本途径。

在第五章,本文对中国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从1985.2003年19年间价格贸易条件呈明显恶化趋势,并且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了我国贸易利益的大量损失:但其与经济增长的收益(GDP的增长)相比,所占据的比例很少,从而可以认为贸易条件恶化对我国经济福利的影响甚微,因而中国并没有发生贫困化增长。此外,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GDP)与价格贸易条件两个变量的协整分析,从长期趋势上验证了我国经济增长(GDP)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最后第六章本文结合上文对我国贸易条件及贫困化增长实证分析的结果讨6周燕.沉默,“论比较优势陷阱的判定和排除——兼对中国是否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讨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3,Vo118.No5。

7李辉文,“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哇质——兼评‘LE较优势陷阱…,经济评论,2004/4。4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了比较优势战略对我国的适用性,指出根据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比较优势对中国仍具有战略意义;本文认为中国在选择贸易战略时一方面应继续坚持比较优势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则应逐步培育竞争优势,以改善贸易条件,增加贸易福利。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本文通过搜集1985.2003年以来我国100种主要出口产品大类和57种主要进口商品大类的贸易数量和金额,计算形成了我国各年的贸易条件指数,反映了我国贸易条件状况的最新变动。2)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从统计角度较为精确地验证了我国各项价格贸易条件存在的时间趋势。3)本文首次对经济增长(GDP)与价格贸易条件这两个经济变量进行了协整分析,试图从长期趋势上揭示我国经济增长(GDP)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影响的方向和大小。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贫困化增长的理论起源——贸易条件恶化论

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是在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以贸易条件恶化为主要条件,因而可以认为贸易条件恶化论是贫困化增长的理论起源。本章主要介绍了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争论及其发展,并在最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简要评述。

2.1贸易条件概述

“贸易条件”这一术语是“贸易条件恶化论”以及“贫困化增长”理论的核心概念。本节主要介绍了价格贸易条件及其基础上引申出的其他两项贸易条件的相关概念。

2.1.1价格贸易条件

f一)价格贸易条件的概念

所谓贸易条件,最初是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对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的比率。在发展经济学文献以及一些贸易理论论文中,贸易条件首先指的是价格贸易条件或净易货贸易条件(NetBarterTermsofTrade),用公式表示为:

NBTr=Px/P。(1一1)

其中,P。为出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P。为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指数。

该式表明出口单位商品能够购买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出口商品价格上升或进口商品价格下降都将使价格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即出口一单位商品能够购买至0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另外,由陶西格引入了另一个概念——总贸易条件,其表达式是:

BTT=Q。/Q。(1-2)

它指进口量对出口量的比率。当贸易平衡时,即当没有国际贷款或无偿转移时,它与商品贸易条件一致。因为进口量与进口价格指数的乘积必须等于出口量和出口价格的乘积,即出口总额等于进口总额,Px*Qx_P。+Q。,它又等于NBTI"=P。/P。=Q。/Q。,式中P;、Pm、Q。和Q。分别代表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口量和进口量。

(二)价格贸易条件的决定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 穆勒在其提出的相互需求理论中指出:根据所给定的两国国内不同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界限,由贸易双方对彼此商品的需求强度可以确定实际的贸易条件。这是比较粗糙地确定贸易条件的方法。该理论表明,本国对外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两国产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本国获利越少,相反,则越接近于对方国家国内交换比例,本国获利越多。较为复杂和准确的贸易条件的确定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埃奇沃思(Edgewortll)等提出的提供曲线(offercurve)分析法。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它表示~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可见提供曲线既是一国的出口供给曲线,也是其进口需求曲线。将两国的提供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其交点决定了贸易均衡时的贸易量及其价格贸易条件。如图I.1中,0I、011分别为I、II两国的提供曲线。E点是两国贸易的均衡点,OT直线的斜率表示均衡时的价格贸易条件,OA表示Y商品的贸易量,OB表示x商品的贸易量。

图1—1价格贸易条件的决定

(三)价格贸易条件的局限性

由于价格贸易条件只是一个抽象的相对价格指数,因而在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从贸易中得益的实际情况(此点本文将在第四章第一小节作详细阐述)。其次,在实际计算中,当~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和比例发生较大变化时,难以反映真实的贸

上海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易利益。只有在不考虑随时间推移外贸商品结构会出现不一致的前提下,贸易条件才能衡量各国间贸易对双方收益的影响。再次,没有反映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商品结构与质量的变化,也不能说明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原因。另外,贸易条件衡量的只是外贸商品价格,不考虑贸易对非贸易品的潜在影响及运输成本等因素,因而其衡量的贸易对一国经济利益的影响也是不完全的。

由于价格贸易条件存在上述的局限性,经济学家们在其基础上又引申出了其他多种贸易条件,本文在此主要介绍两种较为常见的贸易条件,即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

2.12收入贸易条件

在对“普雷维什一辛格假设”进行讨论验证的过程中,威尔逊(WilsonT)、辛哈(SinhaR.R.)和卡斯特里-.(CastreeJ.R.)于1969年提出了收入贸易条件(incometermsoftrade,简称ITT)的概念。所谓收入贸易条件,是指出口数量Q。与NBTT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

ITT2(Px/Pm)×Qx(1—3)

将上式稍做变化,可得:

ITT2(Px/P。)×Q。=(P。×Qx)/Pm=V。/P。(1-4)

这一指数衡量的是出口对进口的购买力,反映了一国绝对进口能力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总的出口收入的上升或进口价格的下降,都意味着一国收入贸易条件的改善,即该国进口能力和贸易收入的增长:反之则收入贸易条件恶化。

需要指出的是该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国进口能力的大小,因为进口能力还受到其他与贸易没有直接关系的外汇收入的制约。此外,它无法说明其贸易条件的改善是由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技术含量提高还是由于低价促销带动出口数量增长,也无法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实际竞争能力。

2.1.3要素贸易条件

这一指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要素贸易条件(sillglefactoraltermsoftrade简称SFTT),另一种是双要素贸易条件(doublefactoraltermsof仃ade,简称DFTT)。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者为价格贸易条件(NBTT)与本国一定时期出口产品劳动生产率指数(z。)的乘积,它表示包含在出口商品中的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进口商品数量。用公式表示为:

SFTT=(P。/P。)×乙(1—5)

后者即双要素贸易条件,指价格贸易条件乘以本国出口产品生产率指数与本国进口产品在贸易伙伴国的劳动生产率指数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DFTT=(P。/P。)×(z)【/z。)(1—6)

其中z。/z。为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双要素贸易条件表示出口产品所含的每一单位生产要素能够换得的在进口产品中所含的生产要素的数量。

2.2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提出及相关理论

在普雷维什(Prebisch)平1]辛格(Singer)之前,人们一般认为,初级产品的生产依赖土地、自然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具有报酬递减趋势,因此,这些产品的价格应是不断上升的;反之,制成品因享有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好处而应是报酬递增的,它们的价格则应不断下降。从而,初级产品对工业品的价格比率应上升。然而,自从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提出后,这些看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2.1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

1950年,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论点。在该报告中,他考查了英国自1870—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将近70年中下降了35.9%,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不利地位。同年,在联合国工作的一名美国经济学家辛格也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相似的观点。因此,人们把“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论”称作“普雷维什.辛格命题”(简称P—shypothesis)。50年代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对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或非石油出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也得出了差不多一致的结论,即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在长期呈下降趋势。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根据普雷维什和辛格的解释,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促成的:

1)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疲软

普雷维什认为,食品初级产品和非食品初级产品的需求都存在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其食品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以及总收入中的比重是递减的。由于需求的下降,自然造成了食品等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工艺改良所带来的原料节约以及合成品、替代品的大量涌现,进一步降低了对非食品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由于合成品、替代品的加工成本低廉,技术含量高,这样就使得工业制成品中原材料的含量大大降低,这显然也对初级产品的需求造成了巨大冲击。

2)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平均分配

普雷维什认为在中心矽h围体系中,中心首先发生技术进步,是技术创新者,以向外围出售工业品为主。外围是经济和技术落后的地区,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一般说来,工业部门更容易吸收新技术,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更高,工业品的价格较高。而初级产品部门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投入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因而其价格较低。所以,外围国家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工业品而言呈现出下降趋势。

3)贸易周期运动对中心与外围的影响不同

普雷维什认为在贸易繁荣阶段,工业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都会上涨;但在贸易衰退阶段,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的程度要比工业品更加严重。因此,贸易周期的反复出现不断扩大了初级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价格差距。另一方面,在贸易繁荣阶段,由于企业家之间的竞争和工会的压力,工业中心的工资会上涨,部分利润用来支付工资的增加。到危机期间,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上涨的工资并不会因为利润的减少而下调。而外围国家的工资在繁荣时期虽也会适当上涨,但当贸易衰退阶段来临时由于初级产品部门工人缺乏工会组织,没有谈判工资的能力再加之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竞争,所以其工资水平被压低。

正是基于上述因素的作用,普雷维什认为只要这种不平等的“中心.夕b围”体系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就不可能逆转。

此外,也有观点认为造成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实现本国经济发展,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是其主要途径之

一。由于发达国家出口产品中大多以资本、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高的制成品为主,无论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在发展中国家都有着比较高的收入弹性。这样,由于经济落后压力所带来的强大投资冲动和由消费早熟所造成的对进口商品的普遍追逐,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的迸口需求持续旺盛,因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8

2.2.2伊曼纽尔(A.EmnanueI)不平等交换论

法国经济学家伊曼纽尔在1969年《不平等交抉》中运用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来分析国际交换活动,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工资差异,而这又是历史和制度的原因造成的。

伊曼纽尔在《不平等交换》中指出,工资的不平等是引起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唯一原因。他用联合国发表的关于战后发展中国家遭受贸易条件恶化损失的大量数字,论证贸易条件恶化确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他认为贸易条件恶化不应当和出口产品的类别联系起来看,而应当和国家类别联系,即发展中国家即使出口加工工业品也会遭受贸易条件恶化的损失,而发达国家即使出口初级产品也会从贸易条件中获得好处。因为低工资生产产品时,其剩余价值通过商品出口被富裕国家占有。他认为国际剥削来自于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品间的价格差别,价格差别来源于工资差别。9

伊曼纽尔认为比较成本学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资本的不可流动性,而现实世界却是资本在国际间的高度流动性,在资本自由流动前提下,各国工资和商品价格应趋于均等化,比较成本不存在,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价格却存在巨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工资的差异决定了产品价格的差异,伊曼纽尔试图用不平等交换来解释穷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咀国际间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的不8“笈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第25届发展经济学年会论文集,北京:经济出版社1987。

9A.EmnanueI,《不平等交换》,商务印书馆1988版。

流动为假设前提,与现实比较接近。

2.23阿明(S.Amin)依附论

埃及经济学家阿明继承和修正了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阿明的依附论10以不平等交换产生价值转移理论为基础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不平等交换的核心,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垄断资本作用的结果,商品市场是垄断还是完全竞争,影响到商品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处于近似完全竞争市场,而发达国家含有创新技术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这种不对称会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

针对伊曼纽尔忽视国际生产率差距的问题,阿明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品有两类,一类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近,但劳动报酬水平低很多,由于存在剩余价值率差异,利润率也有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剩余通过交换向发达国家转移:另一类产品劳动率低下,伴随着劳动报酬的低下,“在劳动报酬差距大于生产率差距时,就有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不平等交换”,即不平等交换是指交换产品中工资的差异大于生产率的差异。

他还认为,不平等交换在竞争性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后,是与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和资本的国际输出结合一起的。由于跨国公司对其生产环节的选择标准是在生产率相同的情况下选择工资最低的地方生产,通过技术价格垄断和资本输出实现了价值的转移,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

阿明认为,不平等交换和不对称的发展导致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因此,他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前景持悲观态度。

综上所述,普雷维什和辛格主要从纯经济的角度对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做出分析,指出贸易利益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分配的不合理性,面伊曼纽尔、阿明等学者则从一种更接近于政治经济学分析或者说制度分析的角度对同样的结论作了解释。

尽管各方对伊曼纽尔、阿明等学者的不等价交换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合理性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萨米尔 阿明,《不平等交换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件恶化问题做出了解释:“趋于恶化的与其说是各种不同商品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各个不同国家的特征问题。”“换言之,贸易条件恶化与产品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却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3关于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争论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贸易条件问题的讨论成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观点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与广泛争议,其中不乏对普雷维什—辛格命题的质疑和反驳。

2.3,1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质疑

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质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统计角度的论证,认为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有误;另~方面则是从理论角度的质疑。

(一1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统计上的质疑

有关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统计上的论证研究颇多,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方面对普雷维什—辛格假设的统计方法提出了质疑,根据约翰 斯普劳斯(John

的总结12,这些质疑主要有:Spraos)

1.英国的贸易条件数据的代表性问题。普雷维什是用英国的进出口贸易统计数字来说明当时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比价的长期变动趋势的,然而,许多学者认为英国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并不能代表发达国家这一整体的贸易条件,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也不能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

2.进出口价格计算方法的不一致。英国的进口是以到岸价格(C.I.F.)计算,出口则以离岸价格(F.O.B.)计算,因此当时英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可能部分甚至全部归结于19世纪30年代以来海运成本的不断下降而非初级产品本身价格的实际下降。

3.工业制成品质量的提升。随着技术进步,工业制成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改善,价格指数也存在上升的趋势,但这些变化都不能反映在制成品的价格指数中。因此给人的印象是初级产品相对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恶化。

“张幼文,《价值增值论一国际经济分析的价值观》,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5年版。

”JohnSpraos(1980),ThestatisticaldebateonthenetbartertermsoftradebetweenprimarycommoditiesmanuNcmres.TheEconomicJournal,VOLand90(March1980),107-128-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对贸易条件恶化论理论上的质疑

在理论方面,人们主要是从普雷维什一辛格命题的某些假设条件和原因分析上发出了质疑。

1.关于将出口初级产品等同于贫困的暗含假设。美国经济学家瓦伊纳(1950)”指出,贸易条件恶化论中所暗含的把农业和矿业等初级产品等同于贫困的推论是没有根据的,农业并不等于贫困,工业也不等于富裕。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其在工业或农矿业中的比较优势状况,而不是取决于它所从事的产业部门的特性。而且,这种理论没有考虑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因而存在偏差。

2.关于对将初级产品出口国与发展中国家等同的假设。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1959)“指出:不能完全用制成品与初级产品来分别代表工业中心和不发达外围各自的出口品。由于发达国家之间也互相出口初级产品,因而普雷维什把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同起来是不符合现实的。

3.关于垄断在贸易条件恶化中的作用。普雷维什认为技术进步会提高发达国家工人的货币工资,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不会,其主要原因是垄断。但金德尔博格(1956)认为在生产要素市场这一层次上的垄断不会影响贸易条件,除非它在世界市场上、在产品这一层次仍具有垄断。即国内的价格工资政策只能影响本国的国际收支或者汇率,而不会影响贸易条件,否则,更高的价格只会将自己置身于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加不利的地位。事实上,当今国际制成品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关于制成品价格垄断的解释无法为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提供有力的解释。

4.关于初级产品需求疲软的假设。普雷维什在解释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时,强调初级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造成初级产品需求疲软。而迈因特(Myint)认为”,并不是所有输出的初级产品都带有需求的低收入弹性,各种“奢侈品”如肉类、河虾、水果和蔬菜都有很高的收入弹性。更重要的是,从个别不发达国家的观点来看,它增加某种初级产品出口的前景并不取决于总的世界市场需求的收入弹性,而是取决于它所面临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而这又取决于该具体出口品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以及该产品在与竞争的生产者产品相比之下其价格竞争能”转引自董国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1/3。

”转引自董国辉,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论争与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1/3。

”H 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经济学》,P148,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力如何。

5.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在普雷维什看来按比较优势分工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会因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而导致福利受损,而哈伯勒(1959)在对其的批评中指出:以比较成本为理论基础的国际分工同样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另外,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不能直接等同于一国经济福利的变化,因为伴随着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可能是出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和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的迅猛提高等原因。因此,仅仅用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来说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是否公正与合理,显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

2.3.2对质疑的反驳

对于普雷维什.辛格命题统计上的争论,后来众多经济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其方法主要是通过修正普雷维什所使用的数据,选取不同的数据重新验证假设,其结果基本趋于一致:普雷维什等人当初关于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结论尽管在程度上有所夸大,但是基本的趋势是正确的(JohnSpraos,1980)。

此外,根据其他很多学者有关贸易条件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与普雷维什一致的结论。如拉美学者菲力波就指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等各种来源的资料都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证明初级产品的实际价格在整个20世纪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6。

对于贸易条件恶化理论上的质疑,由于毕竟只是观点的阐述,并没有全面确切的证据证明“理论基础的质疑”是否正确,所以假说的支持者对“理论基础的质疑”的反驳较少。面对西方学者的批判,普雷维什坚持认为贸易条件恶化论是正确的和有说服力的。他认为“这个论点的逻辑性是无懈可击的”。只要不平等的中心-步h围体系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继续存在,贸易条件恶化论就不会失去其生命力。”

2.3.3对争论的分析和小结

通过以上对有关贸易条件恶化这~问题的各方观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总结出”ArmandoDiFilippo,Prebisch’sideasontheworldeconomNCEPALReview,No34,April1988,P157”RatllPrebisch,TowardsaNewTradePolicyforDevelopment,NewYork,1964,PP18.19

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下两大基本观点:

其一,是以普雷维什和辛格等为首的发展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国际市场上,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长期下跌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变迁,市场容量以及需求弹性,收入弹性等一系列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由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利,他们认为落后国家应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以实现工业化。

另一观点则是以瓦伊纳、哈伯勒等为首的新古典学派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他们否认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制造品的价格长期恶化趋势,并指出农业并不等于贫困,工业并不等于富裕:他们认为一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在工业或农矿业中的比较优势状况,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同样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他们还从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的统计中得出“在长期中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与发达国家制造的贸易条件基本持平”的结论。”法国经济史学家保罗 贝罗奇更是得出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相对于发达国家有所改善的结论。19

对于以上这两种观点的争论,之所以得到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出发点的不同。在对贸易条件变迁的争论中,发展经济学家更重视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出口商品价格变化的长期趋势;认为落后国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导致了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而新古典经济学家更注重各国的技术变迁对改变自身的贸易条件的影响:提出新兴工业化国家可以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贸易条件,最终取得了经济的发展。两者其实是从不同侧面介绍了自由贸易这柄双刃剑。

2.4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新发展及其评价

2.4.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新发展

在围绕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争论过程中,以汉斯 辛格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主要包括”BenjaminHiggins,EconomicDevelopment:Principles,ProblemsandPolicies,New3(0rk,1959。PP373“PantBairoch,TheEconomicDevelopmentoftheThirdWorldSince1900,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miaPress,1975,pp113-116

L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确实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如D 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一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21

第二,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也发生在发达国家,只是发展中国家恶化地更为剧烈。汉斯 辛格指出1954一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O.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则年均下降了l82%。22联合国在2000年1月发布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23

第三,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仅仅只是初级产品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其出口制成品的贸易条件也同样呈下降趋势。汉斯和沙卡等人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O.65%。24

从以上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学术界对贸易条件的讨论无论从出口商品的类型还是从出口国家的类型上都更倾向于一般化,其中主要是愈来愈倾向于讨论两种类型的国家的同类出口商品的比较。正如汉斯 辛格指出的那样:“比较倾向于讨论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不管是初级商品还是比较简单的工业制成品)对工业国出口产品的相对贸易条件的变化。”25对于这些研究结果,辛格进一步扩展了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其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高于发达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比率。2)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比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下降得更快。3)初级产品占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较高比重意味着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对它们的影响更甚于发达国家。

ⅢDSapsford.‘‘TheStatisticalDabateontheNetBarterTelTRSofTrado:ACommentandSomeAdditionalEvidence”,EconomicJoumal.Sept.1985,口p786

“IMF,“Adjustment,NotResistance,theKeytoDealingwithLowCommodityPrices”,IMFsuweⅨvol23,October1994,PP350—352

HHatll¥WSinger,‘'TormsofTradoandEconomicDevelopment"’.JohnEatwell,eta,TheNewP山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Vol3,London,1987,PP628

“UnitedNatlons,MonthlyBulletinofStatistics,vol54。No1,J肌uary2000.pp176

*RSarkarandHWSinger,“MantifacturedExportsofDevelopingCountriesandThelrYeITil¥ofllradeSince1965”.WoridDevelopment,1沌1.19,No4,PP337,33825《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P67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2z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