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更新时间:2023-11-25 21:3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张氏源流世系辩证

张梁森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 什么是民族呢?

简单地说,它是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通俗地说,就是由民组成家,由家构成族,由族建成国。即我们常说的国家。民则是国家的最小分子。不论是原始共同体也好,还是现代化国家也好,都存在着对最小分子即对民的多方面管理。其中,赐姓就是这多方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给民一个永久性的符号,以利他们形成有机的组合。

众所周知,中国最早的赐姓活动始于黄帝。而黄帝以前的姓氏,则是以男女而区别的。《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明明显显告诉我们,姓氏是人们组成有机体的重要依据。

黄帝本来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实际上是中国原始社会的一个部落酋长。他姓姬,是少典的儿子,号轩辕氏,亦号有熊氏。他在部落中很有威望。当时,另一个部落首领叫神农氏炎帝,年纪稍大,是黄帝的兄长,老而昏聩,治事力不从心,但又好战,常常扰乱年轻有为的轩辕氏部落。有一次,炎帝和黄帝各带人马大战于古阪泉(今河北省涿鹿东南面)一带,炎帝大败而归,后与黄帝结盟并归顺于黄帝,炎帝后尝药草中毒而死。轩辕氏则被众部落公推为天子。是时,他拥有北至于大漠,南至于长江,西至于陕西,东至于大海为界的广袤地域,即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个有德能的人为辅臣治理天下万民。轩辕氏自己也十分勤劳勇敢,治道有方。《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述他:“时播百谷草木,谆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

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见《史记》第6页,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

黄帝把都城筑在涿鹿的东南,称天子明堂。他娶有4个妻子,西陵氏的女儿叫嫘祖,是他的正妃。其余3位女子皆为次妃。这些妻子先后为黄帝生育了25个儿子。黄帝为了把自己的这些儿子教育好和管束好,就根据他们的功劳赐姓封地,各成国家(即小部落)。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又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见《史记》第9页,中华书局1979年9月版)

《史记索引》、《史记正义》对这个问题分别作了注释。其意是说,黄帝给25个儿子中,对有功劳的14个儿子赐了姓并封了地,但实际上赐姓只有12个,即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这12个姓。因为得姓的14个儿子之中有两个是随父(即黄帝)而姓姬,这就是黄帝的第5个儿子挥和另一个儿子苍林。

姬挥是黄帝的第三个妃子彤鱼氏所生,当然属于庶出。他看到父亲为哥哥、弟弟们赐了姓、封了地,各自为王,比起自己还居住在涿鹿的天子明堂边的小屋里要威武的多,又自由得多,心里十分羡慕。

姬挥此时已是一个勤劳勇敢、很有作为且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对自己未得赐姓和封地是很不甘心的。

但他也知道,父亲对其哥哥、弟弟们赐姓封地,要么就是出自嫡母,要么就是建有军功。看来自己要得赐姓封地,作为庶出的儿子,只有靠建立军功这条路了。可前几年,父亲与别的部落打仗,哥哥们因年长都争先恐后英勇参战,自然能建立功劳。而自己那时年小,那里有机会参战立功呢?如今,自己长大了,他多么希望有机会去争取功劳啊!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那就是当时南方(今河南淮阳一带,古陈国)另一个部落酋长蚩尤,属九黎氏族,他有以熊、罴、貔、貅、虎、豹等6种猛兽为图腾的6个部族。他看到黄帝统治了中原土地而得了天下,自己练得一身武艺,何不与黄帝争夺天下呢?

于是,新的战争又在中原北方爆发起来。

笔者曾在新华书店工作19年,从营业员干到经理。这19年中,除工作空余,就是读书,只要是自己爱看的书就读。人们说:读书破万卷(古人说的一卷,即现在一章或一回)。对笔者而言,真不知读了多少书,何止万卷呀!后来因工作学习的需要,又去有关大专院校读本科、读博研(有的属于函授性质),以至于今60岁了,仍然酷爱读书,且手不释卷。

笔者读的这么多书中,有一本少年儿童读物《黄帝战蚩尤的故事》,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的《历史小故事丛书》的第一本。这本小书是自己终身永世难忘的。因为这本书和自己这个中华张氏子孙的渊源太深太深了。所以,对这个故事可谓时时记忆犹新。下面,笔者简要地叙述这一故事。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生而奇怪的异人。他的头面如虎形,十分凶恶。额上有“王”字,威武十足;身长斑纹,且有鳞片,特别坚硬。加上他后来长期练功习武,终于练成“铜头铁身”,达到“刀枪不入,水火无畏”的境地。尤其是他身躯高大,气力充足,只要高叫一声,足可震慑十里。这么一个怪物式的“英雄”,谁不望而生畏。

但蚩尤独有一个弱点,就是他喉咙部位,因为是呼吸道,仍然是软组织,这个方寸大小的部位是挡不了刀箭的。且他每次打仗胜利后,总要站在高坡上仰天长啸,以示自己的胜利。

蚩尤因自己有如此优势,才想要和黄帝争夺天下的。

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部落族众,来到河北一带寻找黄帝部落的族众打仗。可想而知,黄帝手下的人哪里是他的对手?

有趣的是,蚩尤带队打仗,只要兵卒们在后面摇旗擂鼓、呐喊助威而已。自己一人闯入对方,手持丈二铁矛,见人就杀,见马就砍,如入无人之境。几次大战之后,黄帝所部的人马不知损失了多少。眼看就要逼近涿鹿一带了。

这一天,蚩尤又带队寻战。黄帝决定自己带队“亲征”。开战后,黄帝和臣僚们在后面不远的地方观阵,兵士在前面勇战,数百人围着蚩

尤冲杀,都无法伤他一根毫毛,反倒被蚩尤把这几百人杀个尽光。黄帝只好带着臣僚们往回逃。

黄帝突然听到一声长啸,声音震颤可怕。他和臣僚们回头一看,却是蚩尤站在高坡上“笑送”自己奔逃。蚩尤那喉部的一寸肉体暴露出来。但战斗时,哪里能伤到这个地方?

蚩尤的这一弱点,却让一个人注意到了。这个人就是姬挥。而《黄帝战蚩尤的故事》那本书上没有说到姬挥的名字,只说是黄帝的部下。为什么说是姬挥呢?笔者现将原由再作叙述。

当黄帝此时带队“亲征”时,臣僚们跟随观阵,姬挥主动向父亲要求参战,求功心切。但黄帝因这儿子尚年轻,无作战经验,只同意让他观阵。姬挥是个细心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蚩尤的弱点。何况姬挥早已听说,蚩尤胜利后每次都是如此狂笑不已。这疯狂的模样,不也令人胆寒吗?

后来,姬挥又随父亲去观战了两次,对蚩尤的勇猛也的确佩服。但他却在想着如何征服这个怪物?如果长期下去,父亲的天下,岂不是让蚩尤夺去了吗?

姬挥每天每夜思考着,想呀!想呀!他终于思考出一个方案:如能用一种武器刺杀蚩尤喉部的那一寸肉体,那怪物即可当时毙命。可他刀枪不入,水火无畏,战将都杀他不过,甚至根本不能靠近他,怎么能刺到他的喉部呢?

这天晚上,他在星光下思索着。突然看到天上的孤星射击一束强光,那力量很大,直坠入地。

于是,他想到要是能制作一张弹力很强的弓,再制作一根锋利的矢,准确地射向蚩尤的喉咙,那不就大功告成了么?

就这样,姬挥每天独自试制弓和矢。他把竹片煮了又煮,油浸油擦,制成了一把弹力特强的小弓。他又把小铁锥磨了又磨,擦了又擦,制成一根小矢,箭头非常锋利。《史记》上曾记载黄帝“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他命大臣伯高采矿炼铁,开创铸造。这时铁器的出现,为姬挥制造铁矢提供了条件。

其后,他每天到一个开阔的地方独自一人练习射箭,直至练到百步穿杨的绝顶功夫,哪怕百步外有一小鸟,他也能箭箭射中,甚至坐着、躺着、行走间都能如此射中目标。

又有一次,蚩尤再次带队来向黄帝挑战了,且把人马逼近到涿鹿附近,形势十分紧急。

姬挥又主动上前向父亲要出战。黄帝还是舍不得让儿子去送死。姬挥却说自己有办法除掉蚩尤这个恶魔。黄帝只好忍泪同意挥儿的请求。

开战后,姬挥夹在许多作战士卒的中间勇猛杀敌。这时,蚩尤持矛狂叫一声杀入阵中,黄帝的士卒一片片倒下,姬挥也“倒”在众多的死尸中。黄帝远看着自己的队伍又失败了,挥儿也战死了,含泪带臣僚们回逃。

蚩尤大胜后,其士卒一个个欢天喜地的往回走,这魔头又站在高坡上对着敌人的死尸堆仰天长啸。

当他“笑”得开心的时候,冷不防一支锋利的小铁(当时是有铁否?)箭射中他的喉部,蚩尤这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终于倒下并立即断气了。他手下人见主帅突然倒下死去,早已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是天上神将杀死了蚩尤,纷纷向南狂逃。

原来,射死蚩尤的人正是黄帝的第五个儿子姬挥。他参战时,把小弓和涂了毒药(有毒药否)的小矢藏在怀里,当蚩尤杀来时,他装死在死尸堆下隐藏着,当蚩尤胜后登高仰天长啸时,他迅速取出带毒的弓、矢,猛地射向蚩尤。就凭锋利的毒箭和百步穿杨的功夫,尽管蚩尤有天大能耐,也挡不了姬挥这一箭!

看着蚩尤倒下后,姬挥从死尸堆里跳出来,拣起士卒的长矛大叫一声追杀蚩尤的残兵,但那些败卒逃得更快。姬挥回过头,一刀砍下蚩尤那颗虎形人头,追赶上父亲和臣僚们。

黄帝和臣僚看到姬挥提着一颗血淋淋的怪物人头,无不大吃一惊!皆以为是姬挥的鬼魂作祟。姬挥却掷下人头,跪倒父亲面前说:“儿臣已将蚩尤杀死,现有头颅为证。”

(五)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编皇极典帝纪部汇考一,及氏族典:卷一、卷十二,官闱典卷四十七。 (六)张氏古今迁居地图叙:清河郡图。 (七)张氏历代先贤事略。

(八)明嘉靖会修张氏统世谱(为最完善之谱牒)。

明嘉靖十四年张氏集各省张姓名显学士会修该谱达一四九人,成员如下: (一)通纂:浙江、福建按察司张士镐、张大鹏。

(二)蓦修:进士三人,府庠生十人,邑庠生廿五人,处士廿人,学正一人,县教一人,县主簿二人,国子监学生一人。

(三)誊对:九人。

(四)倡首:处士四十人,义宰三人,医士一人,楚府曲腾一人。 (五)董治:七人。 (六)图绘:二人。 (七)镌刻:十五人。 (八)印刷:三人。 (九)装订:三人。 合计:一四九人。

于上述资料中,在显示挥公乃黄帝五子,原姓姬,并因帝与蚩尤鏖战难以取胜中,挥公观孤星发明弓矢,助帝大克蚩尤而“一统天下”,获赐姓长弓,官封弓正,嗣后国封青阳,后易“清河郡”,是张氏于世四千余年,为中华民族最早姓氏之一,繁衍之众,更为第一大族,其为黄帝第五子应无置疑。

错误资料之传讹

濮阳出版之“两书”误指挥公乃黄帝之孙,玄嚣之子,必须郑重声明所争者不是挥公之辈份问题,而乃事实必须辨正,查“玄嚣”者乃帝之次子姓巳,史注乃“少昊金天氏”,非如该书误为“青阳氏”,“青阳”者则为彤鱼妃所出,挥公国封青阳,最重要者,玄嚣仅生一子“蟜极”,何来挥公为玄嚣之子?

该“两书”之作者而有以上之错误者当必误据,蔡中郎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志,该“世系表”错误百出,早为史者所扬弃,例如:

(一)张宇生子果,为范阳太守,如此大事竟漏列。

(二)张俊生“弋”应为“守弋”,并漏列次子“守礼”,乃隋之涂山丞及三子“守法”。 (三)张幸生“准”,应为“准之”,并漏列次子“善之”,乃魏之散骑常侍。

上举仅略一二,其实缪误之处所在多见,是将黄帝之子挥公被误为“帝孙”就“不足为奇”,其如与明嘉靖集一百四十余人名儒学者成员完成之“张氏统宗世谱”比较真伪对错,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说误指弓矢乃“般公”发明相隔之远,更为离谱了,众所周知黄帝战胜蚩尤,主要得力于弓矢之发明,挥公乃帝之子,亲随作战,因而观孤星而触发灵感,可证史实,至如由挥公之子“般公”发明相隔之远,岂能有助对蚩尤之战,所乃穿凿附会不思可辨。

又一误引“郑樵通志”:指晋“解张”“以字为姓”从此才有张姓更为“异想天开”,姑不论晋解张者如何“转化”姓张在晋之前张姓即为大姓,如周之张仲、秦之张仪,汉之张良、张骞,不可胜数,是持“以字为姓”者一笑可也。 濮阳挥公墓和挥公地缘关系

至于挥公之“地缘关系”亦有推敲,依史载挥公祖源地乃生于“轩辕之丘”,即今之河南省新郑以西,受封地在涿鹿东北鸡鸣山轩辕城,嗣官居河北青阳即河北冀州婺城县明德乡,旋易名清河郡,乃以之为张姓郡望,亦为应无争议之张姓发详地。其三世孙台骀公任颛顼帝水正兼掌瘼疫之职,封为山川之神庙在山西太原府汾州及平阳县翠金山两处,宋并加封“宣济庙”;又依张氏古今迁居地图叙明载清河郡地理位置明定东、南、西、北四至,其周边疆界属古北直隶,即今之河北省清河,其位置均与濮阳无干,纵谓古代濮阳亦属河北范围,但与张姓之“清河”相距何止千里万里,所以从无挥公居于濮阳之籍载,以历史眼光对挥公殁后陵葬于濮阳之说实有待商榷,至率尔谓张姓之根在濮阳,则置“清河”于何地?更有待理清。

时隔四千余年,真相确不易还原,但濮阳宗长为挥公建墓立碑,举行祭祀,以慎终追远视之,自有光大挥公历史地位,乃荣及子孙之意义,但单凭目前史资说濮阳为挥公惟一龙墓社眠之处,则应接受史考之检验,所以濮阳当局,宜以开阔之胸襟视野说是:该陵乃传说遗迹之一,于当无其他能代或真迹发现之前作为挥公精神陵墓,以供子孙祭祀,唯其如此,可免仁智纷争,而受到各方尊敬和尊重。

(张平沼指导〓张桂元考据〓张冠雄撰文)

张氏起源

作者:张德一 文章来源:天下张姓与清河 点击数:6674 更新时间:2008-7-10 23:57:58

小 大】

【字体:

关于张氏的起源,可上溯到五千年之前的黄帝时代,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东汉《风俗通·姓氏篇》有“张、王、李、赵,黄帝赐姓”的记载;唐代林宝《元和姓纂》说:“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

始制弓矢,因姓张氏。”成书更早的《左传·昭公元年》有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另一种说法是宋代欧阳修等人编纂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上述两种说法共同之处是张氏始祖挥是黄帝五子少昊的儿子,因观弧星受到启发,按照其形始制弓矢,职居弓正。不同的看法是前说由黄帝直接赐挥为张姓,后说张氏出自与周天子同姓的姬姓,挥的子孙才被赐姓为张的。这两种说法虽略有不同,但姬姓同样也是出自黄帝,故而可以肯定的说张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其他姓氏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时,往往需要拐弯摸角论证自己和炎黄的关系,而张氏却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的祖先是黄帝”,似乎要比别人更加理直气壮。

关于张氏始祖挥与黄帝的关系,也有两种说法。前文已述,黄帝第五子少昊(青阳)生挥,挥生昧,昧又生允格、台骀,挥当为黄帝孙辈,此为第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说张氏始祖挥是黄帝的儿子,其依据是宋人刘恕《通鉴外记》“黄帝三妃彤鱼之女,生挥及夷彭”以及《广韵》中“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始制弦,实张网罗,世掌其职,后因氏焉。”笔者以为,黄帝本是距今五千年前的史前文化传说人物,挥是黄帝的儿子,还是孙子?恐怕是难以寻找确切答案。但在张氏始祖挥直接出自黄帝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最让张氏后裔骄傲的是,自己不仅是黄帝的直接后裔,而且祖先挥是弓箭的制造者。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来看,弓箭的发明,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加强,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时,作为一种可远距离射伤敌人和野兽的武器,一直为历代人民所钟爱,直到二十世纪末的今天,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可见弓箭在民族文化中积淀之深。张氏后裔在说自己姓时“我姓张,弓长张”,一句话就将自己姓氏特点表达的非常贴切。

张氏遍布全国各地,元代袁桷《张氏宗谱序》说张氏发展地有二十三处,今山西省社科院张海瀛先生说张氏各地衍派为二百三十一处,但其源处是在何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左传》说挥生昧,昧生允格、台骀,台骀承父业继续治水,疏通了洮河和汾河,又堵塞了太原境内的大泽(晋祠风景区东),造福万民,被封到太原做地方官。另外,明清两朝许多张氏族谱也说:“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可见“张氏始祖源于太原”之说是比较可信的。

明朝嘉靖版《太原县志》:“汾水川祠,一名台骀神庙,昌宁公祠,在王郭晋泽南。……节度使卢钧不欲名之,改以是名,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赐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锡所撰碑。明朝洪武七年重修,有司岁以五月五日祀焉。”

同书又载:“台骀泽,一名晋泽,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汇为泽,广二十里,今为汾水所覆,或尽为民田,其旁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也。”

据以上资料可知,今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王郭村昌宁公祠是祭祀台骀的神庙。春秋时郑国子产推台骀为“雨神”,唐代河东节度使卢钧改名为汾水川祠,后晋天福年又追封台骀为昌宁公,宋代又追缢为灵感元应公。尽管台骀是被当做“雨神”、“汾水神”来奉祀的,但说王郭村台骀庙是张氏祖庙,是顺理成章,无可非议的,更何况张氏族谱自己说“始祖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所属之地”。张氏始祖挥公父亲少昊为青阳,今王郭村西之青阳河村、青阳庙,当与青阳公少昊有一定的关系。

王郭村台骀庙(昌宁公祠)创建年代已不可考,但从宋朝掌禹锡《重修昌宁公庙碑记》中“晋阳境中,博询群祀,最越前古”,可知其大略。与台骀庙近在咫尺的明秀寺有碑载“创于汉”,那“最越前古”的台骀庙自然要比明秀寺早的多,唐代已改名为汾水川祠,可是台骀庙创建时间起码应在唐代之前。若按王郭村当地民间口碑“北齐高欢妻娄昭君因病祈祷有验,斋戒沐浴,率宫女、侍卫至台骀庙还愿”之传说,台骀庙创建时间当不会晚于南北朝。

评明代徽州《张氏会修统宗世谱》

——关于张氏起源的记述

作者:张华封 文章来源:天下张姓与清河 点击数:3336 更新时间:2008-7-10 23:49:50

小 大】

【字体:

内容提要:明代徽州《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是最先提出张氏始祖挥是“尹城派”,“封国在太原府属之地”观点,并把古代治水先驱台骀列为张姓先祖的张氏宗谱,但同时又称张氏始祖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

清河郡”,本文对这些记述涉及的“张氏始祖与尹城”、“台骀与张氏”、“张氏起源地与清河”三个问题进行剖析、评述。 目 录

一、关于张氏始祖与尹城

(一)称始祖挥为“尹城派”是对挥和尹姓始祖般(或殷)的混淆 (二)尹城不是太原,也不是清河,而是汾州地 二、关于台骀与张姓

(一)台骀是历代官、民所敬祀的汾水神,台骀庙是神庙,而不是张氏祖祠堂 (二)台骀的封地汾川在今山西新绛县一带而不在太原 (三)台骀之后是沈、姒、蓐、黄诸姓,与张氏没有关系 三、关于张姓起源地与清河以及清河与尹城 (一)“清河说”来源于“青阳生挥”的观点

(二)清河张氏兴盛、显赫,是张姓起源地“清河说”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当今“清河说”的基本论据之误和对尹城的迷惑 (四)清河地自是古青阳氏封国,而不是张氏起源地

《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述张氏起源地的张氏宗谱①。它刊印于明代嘉靖年间(费宏嘉靖九年撰序,故谱应在此时或稍前),由歙县定潭人张士镐(时为浙江按察使副使、前广信知府)、旌阳嘉会人张大鹏(时为福建按察使经历,前铅山县知县)通纂(即最后定稿),歙县邵村人、进士张浚、祁县塘头人、痒生张宪、祁县宣化坊人、处士张阳辉等十数人纂修(撰稿或提供资料)。由于它的撰修者官职和文化层次高,因而在张氏宗谱中有一定的权威性;它又是排版印刷,印数多,故流传也较广;对它之后的张氏宗谱,特别是对张氏起源地的认知,有较大影响。此后的张氏宗谱及姓氏著作经常引述它为据。

张氏得姓始祖,是黄帝时的挥,这是历代多数姓氏著述的观点,也是张氏姓族的共识;只不过有认为挥是黄帝之子的,有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的罢了。而张氏起源地,或称发祥地,则历来观点不一。最先提出张氏起源地的东汉王符,他在《潜夫论》中认为是“河东张城、西张城”(河东,指山西西南部,在黄河陕、晋流段之东,秦、汉在其地置河东郡,故有是称)。张城、西张城今属永济市。张城,又称东张城,张阳城,今为开张镇。南宋罗泌《路史》认为河东张城乃黄帝臣张若封国,而挥之封国在“邢之任”,即今河北邢台市任县。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尚没有很大的影响。影响最大的张氏起源地观点,是“清河说”和“太原说”。《张氏会修统宗世谱》就同时并存了这两种观点。

《张氏会修统宗世谱》其“得姓郡望”记述:“吾张氏之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 其“本源记”则记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疠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 “得姓郡望”与“本源记”所述的主要不同点是:一、前者认为始祖挥是黄帝之子,而后者认为挥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子,即黄帝之孙;二、前者称始祖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是张氏起源地“清河说”观点;而后者称始祖挥为“尹城派”、“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是张氏起源地“太原说”形成的基础;三、前者称尹城是始祖挥的居地,在“后改清河郡”的地域内;而后者认为尹城在太原府属之地;四、前者未述及挥之子或孙辈,而后者则称“挥生昧……昧生台骀”。

这里涉及的有三个问题:“张氏始祖与尹城”、“台骀与张氏”、“张氏起源地与清河”。以下结合当前的有关观点,予以分析和评述。 一、关于张氏始祖与尹城

称张氏始祖挥“居尹城”,或称挥为“尹城派”,在《张氏会修统宗世谱》之前,未之见。因此,《张氏会修统宗世谱》“本源记”很可能就是张氏起源地“太原说”的始作俑者。“太原说”,在张氏起源地诸说中独树一帜,赞成者不多,反对者驳之不倒,盖因未明其来龙去脉。

(一)称始祖挥为“尹城派”是对挥和尹姓始祖般(或殷)的混淆

首先说明,称始祖挥为“尹城派”,是不通的!挥是天下张氏始祖,是所有张氏的始祖(当然不包括由他姓改为张姓者),怎么能与他的子孙因迁徙而形成的支派相提并论称“派”呢?

尹城本是与尹姓联系在一起的。古今许多姓氏著述都称少昊之子殷封于“尹”或“尹城”,是尹姓得姓始祖。如唐代张九龄《姓源韵谱》②曰:“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后因氏焉。”当今姓氏著作大多都引述此说。③ 张九龄《姓源韵谱》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曰:“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氏焉。”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曰:“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今汾州为尹吉甫墓,即其地④。”但《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没有说明这个封于尹城的少昊之子何名。罗泌则取郑樵之说,并认为这个少昊之子是般;《路史·国名记·小昊后国》曰:“尹(国):般之封,今汾州。郑樵说故尹地,及周为尹氏采。”(《路史》所言小昊,即少昊。下同)

般,又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少昊之子曰般,般是始为弓矢。” 这样,宋代就已有了以下各说:

“少昊之子挥,官弓正,始制弓矢”。(《新唐书》) “少昊之子殷,为工正,封尹城”。(《姓源韵谱》)

“少昊之子般,始(是)为弓矢”,封尹城。(《山海经》、《路史》)

挥之“弓正”、殷之“工正”,不仅音同,职能也类似;殷、般封地相同,且字形相近(易传抄讹误);挥、般均“始制弓矢”。这就必然会产生同为少昊之子的挥、殷、般是否同一人的联想。而远在此之前,关于“挥作弓”的记载已经很多。如战国时期的《世本》就记载:“挥作弓。”(还有《尚书·顾命》曰“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荀子·解蔽》曰:“ 作弓。”和 与挥,可能是音转而写异)。此后的《说文》云“挥作弓”,《原本广韵》、《三礼图》⑤云“黄帝臣挥作弓”,《北堂书钞》⑥云“挥始作弓”。至唐代《元和姓纂》,称“黄帝之子青阳生挥……始制弓矢”。与《山海经》一对照,“少昊之子般始为弓矢”,“青阳之子挥始制弓矢”,而汉、晋学者称少昊为青阳氏,则又等于说“少昊之子挥始制弓矢”。所以,及宋《新唐书》,就称“黄帝子青阳少昊生挥……始制弓矢”。可见,“少昊之子”、“始制弓矢”,把挥与般等同了起来,说明《元和姓纂》、《新唐书》事实上是把挥、般看作

{19}《中华文化起源志》第七章

{20}有的史籍称陕西武功为古有邰氏地。其地古时称 , 、邰音同。但周祖古公亶夫时才到达其地,似不应为周祖所出之地。

{21}《史记·殷本纪》所述商朝国君的世系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其中天乙即成汤,冥为汤的九世祖。《史记集解》对“冥”的注解为:“宋忠曰:‘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中,殷人郊之。’”《史记索隐》:“《礼记》曰:‘冥勤其官而水死’,殷人祖契而郊冥也。” {22}清代人,字武承,号东壁,乾隆举人,精考证之学。

{23}见于清代孙星衍辑本《元和姓纂》,与其他姓氏著作所引述的文字不同之处是少昊之下无“青阳”二字。 {24}明代《姓觿》关于张氏起源的记述与《元和姓纂》同,并称其语出《世本》。但《世本》在明代以前即已亡佚,而现存《世本》辑本,仅清代孙嘉谟本与《姓觿》同。因此,《世本》原本是否真有张氏起源的记述,尚须进一步考证。

{25}见此书“78、关于弓长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月第1版。 {26}见福建省张氏委员会会刊《张氏源流》总第9期,2003年。 {27}见清河张氏研究会《张氏研究》第9期,2005年4月。

{28}《史记·留侯世家》曰:张良在汉高祖死后“八年卒”,子不疑袭侯。而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汉高祖死于公元前195年,后八年,即高后元年,也即公元前187年,张良卒,不疑嗣留侯。孝文帝五年,乃公元前175年,故不疑嗣留侯有12年。从年龄上分析,张良父张平卒于韩悼惠王23年,时为公元前250年,这自然应是张良最晚的生年。因此,张良卒时至少为63岁(良生年可早于其父卒年,刺杀秦始皇后,匿于下邳时间也未计入),不疑应在40岁左右(张良有二子:长不疑,次辟疆。据《史记·吕太后本纪》,孝惠帝在位七年而崩,时辟疆十五岁,则张良死时辟疆十六岁。据张氏宗谱记载,不疑、辟疆同父不同母,故其年龄悬殊,应属正常),典应在20岁左右。不疑国除时,典应在30岁左右。

甘泉芾地话清河 少昊之国张姓根

作者:冯清泰 文章来源:天下张姓与清河 点击数:1495 更新时间:2008-7-10 21:13:01

小 大】

【字体:

引言

清河县因古代有条清河而得名。据《水经注》记载:它起源于今山西、河南交界处的太行山脉,流经河南北部,穿过威县至今清河与临西交界处始称清河。因而说清河、清阳(今属清河县境)、临清(旧治所在今临西县境)都是因靠近清河而得名。《水经注》又载:清河县为“周之甘泉巿地”。“巿”古代通“芾”,是指草木茂盛。其意思是说,这里远在周代就被称之为泉水甘甜草木茂盛的好地方。

清河县这块甘泉芾地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就是玄嚣青阳氏的封地少昊之国。也是张姓授姓始祖挥公居住的地方。大禹的父亲鲧亦曾在这里筑堤治水。青阳墓、白虎冈、句芒坟和鲧堤讲述着远古的故事,廉颇墓、烽火台还弥漫着战国的硝烟。自汉初设立清河郡,郡国的王都清阳城、甘陵城都在今清河县境内。南北朝时至唐宋,贝州的州城也在这里修建。自从金移恩州至历亭,清河始成偏僻小县。历尽沧桑数千载,回首往事话当年。 少昊之国

据说黄帝打败炎帝、君临天下之后,封其子玄嚣(亦作玄枵)于清阳,建立少昊之国。这正像黄帝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建有熊之国称有熊氏一样,因古代“清”、“青”二字相通,故而玄嚣亦被称作青阳氏或少昊氏(亦写作少暤氏)。关于少昊(玄嚣)又称金天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少昊主张以太白金星为主观星象,推行金星历,故号金天氏;另一种说法是黄帝与螺祖游璇玑之宫夜观星象,见太白金星放射出一道金光,直扑螺祖怀中而受孕,产下玄嚣,故号金天氏。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考德》曰:少昊曰清。清,黄帝之子青阳也,名执。”由此可知少昊清、少昊执与玄嚣青阳氏原为一人。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清阳即为清水之阳,古代卫水下游被称之为清水,它循今卫运河流经今清河县境东与夏津交界处。《水经注》中提到的清河流经今清河县西北部与威县、南宫交界处。此段清河正处清水之阳,故又名清阳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四年,初设清河郡时,辖十四县,其治所在清阳,并设有清阳县(在今清河县境东南部)。亦为地处清水之阳,而得名。据《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螺祖为皇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 ,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由此可知玄嚣原为黄帝与正妃螺祖所生的长子,他得天下于青(清)阳,降居于江水。江水当指清阳江,因古时常以人名为地名,以地名为人名,前面以两次提到“青阳”二字,江水之前已没有在冠名为清阳的必要。据吕思勉先生《先秦史》所引大量古典考证,中国远古时代的江水并不在长江流域而是在黄河流域,所谓“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就是要禹对黄河流域进行治理。清阳江地处黄河流域,又有黄河故道之称。正是舜王要禹治理的三江之一。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就曾来这里筑堤治水,清河县至今还留有鲧堤遗迹。以上这些足以证明玄嚣青阳氏的封地少昊之国与居住地是在今清河县一带的清水与清阳江流域。其封地大约西北依清阳江,东沿清水两岸,辖今河北省的清河、临西、故城及威县、南宫、枣强的部分;山东省的夏津、武城一带,纵横百余里。在数千年前,整个华北平原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较多,清水的流量很大,并常常造成水灾。当时除清水、清阳江之外,在清河县境内还有许多清水、清阳江及漳河的支流。据县志记载,仅有名的古河道就有:一字河、蔡河、七里河、赵王河等。当时的地形与现在差不多,属华北平原,海拔在三十米左右,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江河纵横,密如蛛网,还有一些大小高低不同的土山、土丘、土冈,星罗棋布,草木葱郁,覆盖其上。由于温湿气候的影响,当年的地貌则大不同于现在,这里雨水既多,草木亦极其茂盛,有大型食草动物及食肉动物出没其间,各种鸟类也特别多。每逢雨季,江河泛滥,这里就变成一片湖泊,那些大小土山、土丘、土冈就成了湖泊中的小岛。古人类和一些野生动物,就逃到这些岛屿上去避水。这种地理环境大致与现在江南水乡相似,但却没有江南的酷暑,气候条件又优于江南,再加上这里河清水甜空气湿润,因而也就成了全国最好的地方。早在八、九千年以前,太昊伏羲氏就曾来这一带,封禅泰山,以木德王天下,配夫妻,定阴阳,并种植莱麦,开拓了原始的农业,从而开创了人类的上古文明。后来,黄帝战胜炎帝,登了帝位。他就把清阳这块河清水甜草木旺盛,最

适宜于渔猎农桑的风水宝地,封给了其爱子玄嚣青阳氏。

这里的河为什么清,水为什么甜呢?那是因为河水在上游的泥沙经过几百里的沉淀,已经变清,因而《水经注》说,(淇水)过威县始称清河。再者,清河县的土地多被茅草覆盖,水土不易流失,因而

这里的水都是清的。茅草是一种多年根生草本植物,其根细长多节,味甘甜,有极强的生命力,是水土保持的最好植被。清河县境内在人民公社化之前的荒地上,尤其是河渠岸边、坑洼之地及土丘、高冈之上都长满了茅草,其它小草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据说古时清河一带不但生长茅草还生长甘草,那也是最好的植被,后因被作为药材,而遭挖掘,日渐消失。清河一带的水经常浸泡着这种草的甜根,它能不变甜吗?

《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就是指少昊青阳氏在今清河县一带建立的少昊之国。我们须知这是《大荒东经》而不是《海外经》,所谓东海之外,只不过是为少昊之国增加一点神秘色彩,来故弄虚玄。因少昊号称金天氏,古代西方属金。再者他亦被奉之为主宰西方的大帝,其国应在西方。东海即渤海,故东海之外应是指渤海以西。既是《大荒东经》又当指太行以东。渤海以西,太行以东,正是今清河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壑应指当时流量较大的清水。否则颛顼帝远处海外岛国,那时交通又不便利,怎能来今河南杞县高阳建国?实际上是颛顼氏自幼随少昊清阳氏生长在今清河一带,后被封于高阳,才号称高阳氏。因清河一带的山甜,才被称之为甘山,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也甜,才被说成生甘水,甘水汇流成湖泊,而被称之为甘渊。这应是《山海经》对当时清河一带少昊之国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也与《水经注》中“周之甘泉巿地”遥相互应。

太昊伏羲氏以龙记官名,制《河图》、《洛书》,创《八卦》,定历法,开创了华夏民族的上古文明。故华夏民族号称龙的传人。轩辕黄帝以云记官,一统天下,被列为五帝之首。少昊执却以鸟记官,建立了少昊鸟官王国。

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昊后裔郯子来朝见鲁昭公时,在宴席上,郯子将其先祖少昊氏所封以鸟命名的各类官职都作了详细地讲述。凤鸟氏历法总正;玄鸟氏,主管春分、秋分的节令,名司分;伯赵氏,主管夏至、冬至节令,名司至;青鸟氏,主管立春、立夏,名司启;丹鸟氏,主管立秋、立冬,名司闭;祝鸠氏为司徒,鴡鸠氏为司马,鳲鸠氏为司空,爽鸠氏为司寇,鹘鸠氏为司事,这五鸠,教化管理百姓;五雉氏为五工正,是分别管理五种手工业的官,掌握改善器物用具,统一度量衡,使百姓有规矩可循;九种扈(雇)鸟氏,为九农正,是九种管理农业的官,主管促使百姓遵循农时从事农业活动,使其不违农时,不乱耕作。

他就是以如此严密细致的社会分工在清阳之地建立起一个多层次而机能完备的少昊鸟官王国。《水经注》中记载:“《地理风俗记》曰: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者,世谓之鹊城。”把清河的旧城遗址俗称之为鹊城,这可能与少昊在清河建立鸟官王国有关,亦可作为旁证。

因少昊之国有严密的分工,授历得时,政教有方,使渔猎农桑都得到了极快地发展。

据说少昊的一个儿子句芒发明了罗网,另一个儿子挥发明了弓箭,罗网和弓箭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捕鱼捉鸟和狩猎的效率,促进了渔猎事业的大发展。挥发明弓箭之后就被封为弓长,负责带领弓箭队外出狩猎,而少昊的另一儿子般(亦写作殷,后来成为尹姓祖先)却被封为工长,专门负责制造罗、网、弓、箭等工具,因而亦有般始制弓矢的说法。

在农业上主要是适时播种五谷,采莲挖藕等。与农业相比蚕桑业却更为发达。清河古代桑树最多。古戏曲《桑园会》中秋胡戏妻的故事就发生在今清河县境,对此传说旧县志亦有记载。清河人至今还把地界俗称为桑棵,这大概是因为从前开垦耕地时,把桑树留作地界的缘故。由此亦可见从前桑树之多。清河桑树既多,少昊氏又是先蚕祖师丝蚕业创始人螺祖的嫡传长子,他以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蚕丝技术,使清河的蚕丝业得到很快发展,为后世清河的丝绸之乡奠定了基础。因而汉晋之时以“清河缣”为名牌,《隋图经》称“清河绢为天下第一。”

由于渔猎农桑的发展,人们都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也有了空闲时间,于是音乐歌舞之风又在这里兴起,也有人说,因为这里是鸟的王国,人们听惯了鸟的啼鸣,悟出了音律,才发明了音乐。少昊的八个儿子创编了八种歌舞。一个叫晏龙的儿子还发明了琴瑟。于是少昊之国到处莺歌燕舞,呈现出一派盛世升平景象。同时,这里的人又讲礼貌,懂文明,因而被誉之为音乐之国、礼义之邦,成为富甲天下的好地方。

此时少昊之国已进入鼎盛时期。黄帝后期太行山以东的政权已全部掌握在少昊清手中,故有少昊于山东曲阜登上帝位之说。但据《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也。”由此可知少昊清并没有继黄帝之后登上帝位,只不过是司马东夷罢了。故有东夷部族首领之称。少昊虽未登帝位,也未被《史记·五帝本记》列入五帝之一,却被奉之为五帝之中的秋帝,亦为主宰西方的大帝。其原因大概是,少昊之国渔猎农桑大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正象征着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再者,少昊号称金天氏,古代金主秋季,亦主西方。后世奉少昊为秋帝也正是没有磨灭他的功绩。 少昊后裔与青阳氏墓

继黄帝之后登上帝位的昌意之子颛顼,却与少昊青阳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一种说法是他从小由伯父少昊青阳氏抚养长大,十二岁就被封为官职。另一种说法是少昊的弟弟昌意,见哥哥治国有法,就送十岁的儿子颛顼至少昊之国学习治国之道,十年后,回到黄帝身边,先封高阳,后得帝位。但,颛顼幼时随伯父在少昊之国,先迷恋于琴瑟,后弃琴瑟而学观天象与治国方略,因聪颖过人而成就帝业,这一点却是一致的。

颛顼在少昊之国学习治国之道时,不但学得了其成功的经验,而且也找出其弊端,总结出了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当然要数少昊之国对各官职及部族都在严密而细致的分工,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其弊端主要表现在少昊清在司马东夷之时,只靠用武力来征服东夷九黎部族的各个部落,哪里发生战乱,就带兵平息,或予以镇压,没用神权和政教把九黎部族统为一体,而是使其各自为政。古代人们很迷信,都把观天象治历法的巫祝,奉之为神的代言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听从他的安排。因而少昊之国也把历法总正排在首位,相当于封建王朝的宰相。少昊清司马东夷时,没有推行统一的历法,三苗九黎各部落中的诸侯小国都有自己的巫祝。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历》中说的“少暤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淄荐至,莫尽其气”。这也是少昊氏由衰落走向失败,而没有成就帝业的原因。同时,少昊在自己的封地设置的仅掌管历法的官员就分五部,也太多,况且他推行的金星历也不能被各诸侯国普遍接受。对此,颛顼和少昊的儿子句芒重曾多次提出,要用既能易于被普遍接受又较为切合时宜的以木星为主观星象的太昊历,来统一各部族的历法。可是少昊氏只忙于用武力征服、镇压各部族的叛乱,对此却不予理睬。

颛顼登上帝位之后,他立志改革,首先废除了各诸侯国的巫祝,任用句芒重为主观天象统一历法的历法总正。《史记·历》载:“颛顼受之,乃命木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从此句芒重就成为颛顼时代被奉之为神灵的大宰相。在他的授意下,由颛顼的儿子火正黎来直接管理民事。颛顼还封少昊之孙、〓极之子帝喾于高辛,故号高辛氏。后来高辛氏又被提升为监国。当时各诸侯国的巫祝都被称之为能够通天的人物。故把废巫祝称之为绝天地通。颛顼帝绝天地通,遭到各诸侯国巫祝的强烈反对。触怒共工氏造反,一场大战使颛顼帝大伤元气。当时高辛氏为监国,调集各地勤王之师,打败共工氏之后,颛顼也驾崩身亡,高辛氏帝喾就登上了帝位。据《史记》记载,帝喾的儿子有挚、尧,都登了帝位,还有契为商之祖先;弃为周之祖先。舜及夏禹为颛顼氏之后裔。自黄帝之后至周朝的历代帝王都与少昊青阳氏的后人帝喾、颛顼有关,由这些帝王分封出的许多姓氏都应为少昊

青阳氏后裔。少昊族应为黄帝族甚至华夏族中最旺的一支。

被颛顼帝封为木正,即历法总正的大宰相句芒(亦写作勾芒),小名叫重,被后世尊之为木神、春神。他确是继太昊氏定历法之后,观察天象研究历法的一个大家。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木正曰句芒。”《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其帝大暤(即太昊),其神句芒。”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句芒,少暤(昊)氏之子曰重。为木官。”我们可知少昊氏的儿子句芒重,在古代天文历法界所处的位置,仅次于太昊伏羲氏。再者,句芒神像是一只大鸟,他应为少昊鸟裔,也是当之无疑的。

关于句芒,清河县还有个拗么的传说。从前,掀开农历头一页,便是春牛图,该图上有一持鞭赶牛的牧童,就是清河人传说中的拗么。

相传在百里为王的时候,清河有个皇帝的儿子,事事与父亲相悖,父叫往西,他偏往东,故送外号拗么。皇帝深知儿子的脾气,临终前故意正话反说:“我死后要葬于离城较远的低洼之地,在送葬回来的路上要脱掉孝衣,抬头大笑。”拗儿因一生没听父亲的话深感懊悔,为满足父亲的最后心愿,就将其葬在离城较远地势低洼的古莲花池里。在今孝义屯脱掉孝衣,走到谢、刘、宁、赵、郝、黄六个台头村之间抬头放声大笑。老天为惩罚这一不孝子孙,就刮起一阵黑旋风,旋起一座高大的土丘,把他掩埋在这里。还有人说,清河县的杨茂庄原名拗么庄,是拗么居住的地方,后来因嫌村名不雅,才改为今名。由此可知该县的八个村名都与拗么有关,可见拗么的传说在清河流传之广。

其实拗么就是句芒,据旧《清河县志》记载:“句芒坟,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正是谢、赵两个台头村之间水渠边的拗么坟。其父亲的皇帝坟亦称英陵,就在清河县东潘庄村东南2公里处的古莲花池内。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礼记》作注时已注明句芒为少昊之子,这就证明百里为王时的皇帝坟就是少昊青阳氏的陵墓。它之所以被俗称为英陵,大概是因为少昊名执,亦写作鸷,因鸷属鹰一类凶猛的鸟,英、鹰同音故称之为英陵。为什么说句芒事事与父相悖呢?那是因为少昊号称金天氏,西方主金,句芒为木正是木神,东方主木,故而说父叫往西,他偏往东。同时少昊继承推行的是金星历,而句芒却承袭的是太昊氏以木星观天象的历法,所以事事与父相悖。句芒被誉为春神,是春的使者,被当作春牛图上的牧童也在情理之中。他葬父于古莲池内,大概是因为其崇拜太昊氏以龙记官,认为龙应归水的原因。那六个台头村中间可能就是句芒观察天象的天文台,台头的村名该是因靠近天文台而得名。因古代观天象的人死后多葬于天文台下,故而天文台也就成了拗么坟。

前面已经讲过,少昊族应为黄帝族甚至华夏民族中最为兴旺的一支。少昊坟既在清河,许多姓氏的根也在清河。但,在清河根基最深的还是要数张姓。

张姓之根

张姓的始祖就是前面提到的因发明弓箭被封为弓长的挥。以“弓长”二字合之为姓,故称张挥。关于张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他为少昊清阳氏第五子,为黄帝之孙。另一种说他是黄帝第五子。据我认为前一种说法较为可靠。根据是:原始姓氏图腾中张姓,头顶两根羽毛,两臂分开如鸟翼状。再者,《山海经·大荒南经》也说:“海中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这都证明张姓与少昊鸟裔一脉相承,挥公应为少昊之子,黄帝之孙,而不是黄帝之子。《元和姓纂》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此可知,挥公不但是能领兵打仗的弓正,而且还是观弧星,主祀弧的天文家,真可谓文武双全。因而他才被列为二十八宿中的张宿,奉之为文昌帝君。

作为正史的《新唐书》,也证实张挥为少昊之子,其说法应更为可靠。其“宰相世系表”载:“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 关于张氏的祖居之地,多数张氏谱牒,都称挥公“封于清阳”或“世居清阳”,这点基本上是一致的。甚至《中华姓氏通史·张姓》说,“直至周宣王时的张仲,还居住在这里。”张挥被封于清阳,大概是因他在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带领弓箭队,用自己发明的弓箭立了大功。继少昊氏被任命司马东夷之后,这块美丽富绕的地方就成了他

的封地。这里既成了张姓的封地,其他功臣又分封于别处,这也就是张姓在清河扎根最深的原因之一。 据《清河家乘》(大明永乐年癸未张君绍撰序)载:“……周未,讳晁公,字琬采,仕齐国为呈侯;妣刘氏,同葬一穴。生三子,长僎,字殿邦;次仪;三有容,仕齐袭父爵。仪仕秦为相。”在安葬晁公时,三兄弟共同商议立一大宗祠。“祠冢在河南地方,先年是齐国县郡,即是清河,遂以此郡定祠,立为后裔传芳。”据明永乐癸未修撰的张氏《谱序》记载:“汉清河郡时,仪行公名策鲂,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

由上可知,秦国名相张仪三兄弟葬父母,并建宗祠于今清河境的河南。汉清河郡时其家族已有坟茔诸处。立庙清河,当指清河郡城(清阳),因当时清河县尚未建置。既

来此葬父母,立宗祠,张仪老家在清河应已无疑。亦可看出早在战国之时,张氏子孙就已认定根在清河。 张挥居住的清阳,少昊之国的王都,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这大概就是西汉初设清河郡时的郡城治所,被《汉书·地理志》称之为“王都”的清阳城。当时郡辖十四县中亦有清阳县。该县已被确认为在今清河县境东南部,此城亦应在此,但无确切位置。据《中国历代行政区划》载:“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清河油坊)。”

经查东汉时清河郡已改为甘陵园,移治甘陵(今清河县冢子古墓)。甘陵乃西汉厝县之地与清阳无关。清阳县已无建置。隋设清阳县建置于甘陵城而不是西汉之清阳。据《旧唐书·地理志》载:“清阳……旧治甘陵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移治于孔桥。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移就州治。”唐时州治在今清河县境西北部与汉清阳县无关。宋时清阳县已并入清河县,不复存在。只有唐时的孔桥为公元688-735年,建置46年的清阳县城。隋唐之时,常有还某某县于故里之说,这大概就是要在此处建置清阳县城的原因。可是孔桥又在哪里呢?

1989年5月,于清河县谢葫芦营村出土了一块唐代青石墓志。据该志铭文载:墓主人王惟诚,系太原府人,生前历任唐代贝州漳南县丞、历亭县令。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三月,终于清阳别业,十一月葬于“清阳十里之南”,享年八十三岁。

当时的清阳县城,已迁于州城治所71年,与此处相距太远,根本不符。此清阳当指已被废弃71年的清阳县城孔桥。该县城只有46年的建置史,71年后为什么还被称之为清阳呢?王惟诚从未在清河县、清阳县一带任职,为什么置别业不于州城,而是在这已被废置的清阳县城呢?大概因为这里就是汉之清阳,古之清阳,无论清阳县的建置迁于何处,此地仍被称之为清阳。这里古迹尚存,繁华依旧,或许就是王惟诚置别业于此的原因。

距王惟诚墓址十里以北当为今清河县谢炉镇一带。谢炉镇附近有贾、赵、房、王、刁、刘六个楼庄村。据《清河县志》记载,这六个村的村名均由“有座唐朝时期的古戏楼”而得名。唐朝时在此建有戏楼当为繁华之地,应是王惟诚置别业于此的清阳城,当之无疑。

我还记得幼时(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曾随父母乘牛车路经此地,当时被称之为古迹的张十五店,高大的土丘尚在。老人向我讲述,此地为九龙口,有九条道路相通。张十五店时常有飞毛铜制作的铜器出土,这种铜比金子还贵。有福人捡到要发大财;没福人捡后擦掉铜锈,它就会自己飞走。这里还埋着九坛十八缸银子,等着后世的有福之人。此人是个鹰嘴小秃,他使用九头黄牛在此耕地之时,才能把银子耕出来。可是,此处早已成为耕地,至今也没见鹰嘴小秃耕出银子来。1987年5月,却于此处附近发掘出汉代古墓群,其出土文物有汉代玉衣片、六博棋盘及多种青铜器、陶器等。据推断应为汉清河王公贵族之墓。我想人们传说中的“飞毛”铜器应该就是汉代青铜器或者少昊古国时带有鸟类图腾的铜器。这些青铜器是文物当然要比金子还贵。鹰嘴小秃应为少昊鸟裔或张氏之后,寓有留宝于后代子孙的意思。

据古文物出土的传说和汉代古墓群的发现来推断,此处或许就是西汉清河郡国的王都,乃至少昊、张挥的故居清阳城。但,最早的清阳城究竟是在此处,还是在油坊,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考证。

清河县还有个供奉张先(仙)爷的民俗。有些难立子孙的人家,都把张先爷的神像供于卧室之内。此张先爷神像手持弓箭,怒视天狗。据说难立子孙是犯了天狗星,天狗星经常下凡,来偷吃小孩。张先爷发明的神弓神箭,能射杀天狗,让他看守着孩子就能长命百岁。甚至供奉张先爷的异姓人家,也让孩子假以张姓(即以张某为乳名)。这个手持弓箭的张氏之先祖先爷,当然就是张挥了。由此可见张挥至今还活在清河人的心中,在清河守护着他的张姓子孙。亦可见张姓在清河扎根之深。

清河籍张姓名人辈出,更为祖居地增辉。西汉时有被誉之为《左传》传人的大儒张禹。三国时有书法家、文字训诂家张揖。南北朝时有儒将张彝、张谠、张烈及其三门之子侄;还有大天文家张子信、大数学家张丘建、大儒张讥、著名诗人张正见。隋时有武将张 、谒者大夫张虔威。唐时有著名诗人张祜、张 、张众甫、张固;大音乐家张文收。更有名相张文瓘,他相高宗政绩显著,生四子,皆官至三品。他父子五人之奉禄相加已达万石,故被时人称之为“万石张家”。他侄子张锡在武后、韦后时两次出任宰相。由于清河张氏有张文瓘叔侄三任宰相,显贵无比,才在唐朝被列为“十大国柱”之首,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郡望。他们的后人也以“清河世泽,唐相家声”引以为荣。天下张姓出清河,张姓的子孙们都以作为清河张氏而感到自豪。于是到处大书“清河张”,海内外张姓人氏纷纷来清河寻根问祖,使张姓之根在清河越扎越深。

结束语

清河这块甘泉芾地不仅养育了张姓的世代子孙,而且它也是尹姓、贝姓的发源地,崔、房、傅等姓的发祥地。自汉至唐清河崔曾为天下第一望族。那时因清河的张、崔、房、傅等姓,名人辈出,才使清河成为显赫的郡望。并以多出宰相、状元而闻名,被誉之为宰相之邑,状元之乡。

除张、尹、贝、崔、房、傅之外,还有许多姓氏是从这里走出。清河原为玄嚣青阳氏的封地少昊之国,也是颛顼帝成长的地方。帝喾、帝挚、帝尧及商、周之祖,均为青阳氏后裔;舜、禹为颛顼后裔。少昊青阳氏墓在清河,他就是诸姓之根。句芒坟亦在清河,清河也是春神居住的地方。

如今清河这块古老的甘泉芾地,泉水依旧甘甜,草木依旧旺盛。新一代清河儿女经过艰辛努力,已把这里建设成为更加繁荣富强的,举世闻名的羊绒之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2k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