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学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9-11 20: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淡水养殖学复习纲要

盐度/食盐量:每升水所含盐的重量,g/L

湖泊:陆地表面的天然洼地,蓄积水后形成的宽广水面

池塘:无沿岸带和亚沿岸带之分,面积在几亩至几十亩的水域,水位较浅 沿岸带:湖泊边缘的沿岸区,有丰富的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亚沿岸带:紧接沿岸区,只有沉水植物分布

五大淡水湖泊: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江苏太湖、洪泽湖、安徽巢湖 精养、粗养:

最早开始鱼类池塘养殖的时间:殷商时期 第一部养鱼著作:范蠡《养鱼经》 最早开始鱼类混养的时间:唐代

“八字精养法”:“水、种、饵、密、混、轮、防、管” 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成功:1958年 “三网”养鱼:网栏、网围、网箱

养殖特色:食物链短,人工繁育苗种,立体混养,综合养鱼,科学管理水质 养殖鱼类的选择:生产效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生产性能:a生长快 b食物链短 c食性或食谱范围广

d苗种容易获得 e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腮耙:硬骨鱼类腮弓内缘两排并列的骨质突起

腹棱:鱼类及两栖类特有的沟状或管状感觉器,主支分布于头后体侧

(侧线鳞:体表一列有孔的鳞片) 形态上四大家鱼的区分(*鲢鳙)

1、鲢鳙 2、青草

眼位低、鳞片小、头大 前部桶形,后部侧扁,鳞片大 鲢鱼 鳙鱼 青鱼 草鱼 体色 银白 花斑 体色 灰黑 灰黄 腹棱 全 半 吻背 圆突 平直 腮耙 愈合 分离 头型 尖 钝 头 小 大

3、鲤鲫 4、鳊鲂

背鳍长,鳞片大,鳍条多 体侧扁而高,头小,臀鳍长 鲤鱼 鲫鱼 鳊鱼 鲂鱼 口须 有 无 腹棱 全 半 口 下位 端位

摄食方式:1、吞食性-吃食鱼:腮耙短而稀,过滤能力差,食物颗粒大 2、滤食性-肥水鱼:腮耙长而密,过滤能力强,食物颗粒小

草食性:草鲂鱼,无纤维素消化酶,排泄物-碎屑-腐屑;沉性-浮性;能反复多次利用

草料

(why草鱼是重要的养殖对象)

生长规律:①阶段性:性成熟前,性成熟后,衰老阶段

②季节性:生长期:长江流域5~10月 ③群体性:群体效应,混养快于单养

生长三要素:水温、营养、溶氧量 数学描述:

成熟规律:1、小型鱼早熟;2、营养好早熟;3、雄鱼早熟 影响因素:溶氧、温度、光照、营养、水流 繁殖力:怀卵量

相对怀卵量:鱼体单位体重所含有的卵粒数(粒/克),80~150 卵类型:漂浮型卵(四大家鱼);粘性卵/附着卵(鲤鲫鲂):需附着物 泡漩水:水流冲击形成的向上翻滚的特殊流态 栖息水层:鲢鳙上层,草鲂中层,青鲤鲫下层 水温:生存1~38、最适25~32、死亡<0.5或>40

溶氧:生存DO>1、正常3~5(鲫鱼对低氧忍耐力最强,鲢鱼最弱) 水温变化特点:1、变化幅度小,白天低于气温,夜间高于气温 2、垂直差异明显,水中存在温跃层,夜间对流趋于一致 3、受气候影响明显,降雨导致水体急剧降温 池塘水体的运动形式:波浪、混合、热阻力、密度流

水运动意义:a、加强溶氧在水中的扩散;b、加快水底沉积物的分解;

c、使底层水中的无机盐转移到上层;d、避免有害物质积累

透明度:表示光透入水中的深浅程度。(将黑白相间的圆盘沉入水中,在不受阳光直射

的条件下,圆盘刚刚看不见的深度);精养鱼池的透明度:20~40cm

溶解氧气的来源:空气中溶入,水生生物代谢产物,水中物质化学变化 水呼吸:水中浮游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耗氧(DO<2mg/L—氧债)

氧债: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

到抑制的耗氧量

溶氧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影响:池塘溶氧条件良好,就能促进水中好气性微生物大

量繁殖,有机物氧化分解随之加快,池水营养盐类增加,促进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藻类光合作用产氧进一步增加,如此良性循环,使池塘能量流动快,物质循环快, 池水饵料生物多,溶氧高,水质良好

CO2对于生物和水质的影响:CO2是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高浓度的CO2对鱼类有麻

痹和毒害作用;CO2浓度过高,会使水的酸度增加,影响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生存 分子氨和离子铵的相互转化: pH小,温度低,氨比例小 H2S来源:在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的分解或硫酸盐的还原 有效氮:能够被生物体所利用的氮元素的总量 三态氮: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

有效磷/活性磷:植物能利用的溶解的无机磷酸盐

磷的分布特点(why P会缺少):塘泥中对于有效磷的吸附和沉积严重 絮凝作用

矿化度:以1升水中含有各种盐分的总克数来表示(克/升) 有机物作用:a、作为鱼类或其它水生生物的饵料

b、通过降解矿化,向水体提供无机营养元素 c、促进鱼类容易消化的藻类大量繁殖

d、通过气提和絮凝作用,形成食物团,再次被摄食,提高利用率 e、为水体物质循环的基础-微生物提供培养基 淤泥特性

活性层表面:0~5cm

生态类群:包括高等水生植物(挺水、浮叶、漂浮、沉水)、底栖动物、附生藻类、细

菌、浮游生物

腐屑:生物尸体经细菌分解后形成的、不断分解的大小不等的有机屑粒 两类藻:鞭毛藻类(肥水);蓝藻(老水)

水华:水中浮游藻类异常增殖,在水面形成一层薄膜或泡沫,使水呈色彩的现象 赤潮:海水变色

肥水特点:肥水为养鱼的理想水质,应具备“肥、活、爽”等特点 肥:色浓,有油膜,发粘,发泡 活:水色、透明度随时间有明显变化 爽:色浓而不浊,油膜、泡沫少 浮游四大类: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池塘生物组成特点:a、细菌数量多,异养菌为主;b、浮游生物为主,高等水生植物

和底栖生物少;c、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明显;d、生物量变动大

食物链:生物种群之间的营养关系/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生物群落中各种动植物和

微生物彼此之间由摄食关系所形成得联系

牧食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 腐屑链:有机碎屑—细菌浮游动物—鱼

生物量:即现在量,在测定的当时,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 生产量: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生物增长的总量 鱼载量:水体单位面积或体积中在测定当时鱼类的重量 鱼载力:水体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能维持的最高鱼载量 鱼产量:单位面积或体积中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鱼类生物量

鱼产力:实际鱼产力和潜在鱼产力(前者=鱼产量,后者指可能提供最高鱼产量的关系) 天然生产力限制因子:饵料

有机肥的利用:1、腐屑-浮游动物-鱼

2、溶解有机物-细菌-浮游动物-鱼 3、无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 人工增养高产技术措施:施肥+投饵 突破鱼载力的方法:轮补轮放

蛋白质的需要的影响因素:a、鱼大小和年龄;b、食性与种类;c、水温; d、能量蛋白比;e、盐度 鱼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特点

(鱼对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特点):1、鱼体肝脏和其他组织贮存糖原的能力极其有限;

2、饥饿时鱼类首先动用其它非糖物质(糖异生)

鱼能量利用率高:a、鱼产热量低;b、运动耗能低;c、体温调节;d、排泄 营养需要特点 增重倍数

饲料系数 配合饲料的优点 主要种类

池塘条件:a、面积适中;b、水较深;c、有良好的水源和水质;d、池型整齐(龟背型

或倾斜型);e、有一定青饲料种植面积

清塘:在池塘内施用药物杀灭影响鱼苗生存、生长的各种生物,保证鱼苗不受敌害、病

害的侵袭

(生石灰毒性7~10天消除,漂白粉3~5天)漂白粉20mg/L,全塘铺洒 鱼苗:也叫“鱼花”,孵化不久的幼鱼,一般体长6~9mm 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13cm的幼鱼,

夏花/春花/秋花:夏花:3cm左右;北方鱼种秋季出塘称秋花;越冬后出塘称春花 仔口鱼种/老口鱼种:一龄鱼种(冬花或秋花)称仔口鱼种;青草鱼的仔口鱼种养成二

龄鱼种,第三年再养成成鱼成老口鱼种

胚后期四时期:仔鱼、稚鱼、幼鱼、成鱼

鱼苗取食方式:鲢鳙:吞食-虑食;草青鲤始终吞食 食物种类大小的变化:食谱范围逐步扩大,食物个体增大 适口饵料:轮虫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 饵料生物的发展规律:

延迟轮虫高峰:全池泼洒0.2~0.5mg/L敌百虫 放养密度:10万尾/亩,单养鱼苗

培育方法(根据营养来源):前十天,20mm以下,天然饵料

鱼体锻炼的主要作用:a、密集使鱼体组织中的水分含量下降,肌肉结实 b、增加鱼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 c、减少耗氧因子

d、除去敌害生物,统计夏花数量

吊养:夏花鱼种出池前集中放入网箱,在清水池中暂养一夜的过程 下塘时间:肥水:鲢鳙为主体,在轮虫高峰期下塘

吃食:在枝角类高峰期下池

草鱼:草鲂为主体鱼,培养芜萍或水浮萍时下塘

鱼种混养的意义:a、鱼的食性和习性有明显差异,可以混养 b、喜食人工饵料,有争食现象,鱼规格难以控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21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