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15 06: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2.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的习惯。

3.通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素质。 二、活动安排

1、 在经典诵读课或者早读课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2、 在空余时间与学生讨论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国学经典内容,体验经典魅力。

3、 在经典课上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加强对国学经典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赏析能力。 三、活动评定

1、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每周总结评定。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表现不佳者进行辅导教育。

2、每月进行一次反思总结活动,总结一个月来的得失,并针对得失制定下月计划,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四、国学经典重点学习内容和课时

1、《朝花夕拾》(1课时) 2、《繁星·春水》(1课时) 3、《千字文》(3课时)

4、古诗两首《月夜》和《乡思》(1课时) 5、古诗两首《山中》和《济上作》(1课时) 6、古诗两首《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1课时) 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课时) 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课时)

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一、 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 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 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 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 鲁迅作品内涵丰富, 思想深刻, 大多如“无花的蔷薇”, 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 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二、 新课

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 1926 年。具体说,从 1926 年2月起,至 11 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 经历事件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 ②与“现代评论派” 的论战; ③“三一八” 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 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 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 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 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 “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 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3、 文体特点:杂感

4、 小结: “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 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 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 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 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 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 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 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钱理群)

三、 选文例析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

讨论: 《五猖会》 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 “我” 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五猖会》 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 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 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 记述了两件事, 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 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 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

《五猖会》 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 在《朝花夕拾》 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从表面上看, 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 强化了“我” 对“五猖会” 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 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

四、 探究思考

《五猖会》 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一是梅姑庙, 二是五猖庙; 殊与“礼教” 有妨。)

文末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 水路中的风景, 盒子里的点心, 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 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 “我” 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 还不如说是对五猖、 梅姑的反感。 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 中的有关记述, 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

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这一点, 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 等内容, 也是一致的。)

点评中说: “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 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 指什么?

(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作者在《小引》 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 因为是或作或辍, 经了九个月之多。 环境也不一: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 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 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 ” 当时,“三一八” 惨案发生后,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 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 被列入黑名单。 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 从 1926 年3 月底到 5 月初, 鲁迅住在山本医院、 德国医院, 法国医院等地方。 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等文章, 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 只是前一篇直白, 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 《朝花夕拾》 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 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 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 待他年长大成人, 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 回忆所及, 再来细读, 我敢说, 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 掩卷三思, 唏嘘不已。

第二课时 《繁星·春水》名著导读教案

一、 导入: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欢迎进入名著阅读专题!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二、简单介绍阅读名著的方法: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三、解读课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考语文命题已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名著类试题走进了中考。

四、走近作家、作品: (一)、关于作家:

冰心(1900-1999)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她的作品以“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围绕童心、母爱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爱与美,构成了冰心作品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

(二)、关于作品:《繁星》、《春水》

这两本诗集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讴歌母爱,赞美童真,吟咏自然,抒发生活的感悟。

这两本诗集开创了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短诗诗风,引得当时许多青年竞相效仿。 《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五、作品赏析:

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好发言纲要,赏析一下你所欣赏的小诗。 这首诗歌描绘的情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吗? 这首诗饱含着什么感情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母爱 1、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繁星》 2、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

3、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记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二)、童真:

1、婴儿,是伟大的诗人 在不完全的言语中 吐出最完美的诗句 2、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三)、自然: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四)、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五)、哲理小诗: 1、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2、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六、自由阅读,小组讨论: 举例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从某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既可以谈思想内涵,也可以谈语言风格 七、妙语佳句:(全班齐读)

青年阿!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描你现在的图画。 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 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 八、小结:

《繁星·春水》的艺术特点

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魂,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九、结束语:

《繁星》和《春水》带有诗人对人生探索的印痕。冰心的小诗在诗的寥廓星空里,永远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十、布置作业 名著是美的。《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

1、请大家课后用“积累·阅读”积累本积累你从本书中获得的文学常识,举例子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2、你最喜爱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请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 读 书 卡 编号: 001

书名:《 》 作者: 摘要: 喜爱本书的理由:

第 3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 4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千字文。

第 5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清 。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

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

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 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 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 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 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

背一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

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 7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 (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 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 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 8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 (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宣城见杜鹃花 (唐)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 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 9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七绝 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班级组织学生诵读经典篇章,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1、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和名著的方法。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的诗句,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广泛积累诗文。 2、同位、小组互组互学。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朗诵、学习名著和古诗提供场所。 4、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安排

1、 《童年》(1课时) 2、《昆虫记》(1课时)

3、古诗两首《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1课时) 4、古诗两首《塞下曲》 (节选)和《秋望》(1课时)

5、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 (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1课时) 6、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1课时) 7、《送别组诗》(2课时) 8、李白部分作品(1课时) 9、杜甫部分作品(1课时) 10、苏轼部分作品(1课时)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

1、《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家、作品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2.故事梗概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 3.主要内容

《童年》主要讲述阿廖沙(“我”)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4.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可爱、弱小 、倔强、执着,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 。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5.外祖父所招的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6.《童年》的主题

基本主题:阿廖沙的成长;还有一个主题是: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2.《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学内容,积累文学素材。 2、了解昆虫生活习性。 3、感受动物世界人性美。 学习重点:

品味关键字词和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法布尔作为一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体现的精神 学习方法;读议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穷乡僻壤、辍学、按部就班、细腻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以时间顺序介绍作者法布尔成长经历与个人志趣(1-5)学术成就与学术影响(6-8) [作品简评]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 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 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 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 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 重与热爱。 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 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 “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 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 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 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 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 集昆虫学和文学禀赋于一身,熔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 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 思想的散文宝藏。《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 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尔写《昆虫记》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 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 然纸上。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二)、介绍编选出版《昆虫记》的目的 二、再读体会,圈划阅读

1.法布尔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对他以后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童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毅力、求知欲强。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体会:蹲、爬、提着??

2.法布尔如何进行研究与写作?有何特别之处? 从文章5、6两节进行阅读思考 3.们对他有何评价?为什么? 文章7、8

三、课文探讨法布尔具有哪些精神?这些精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坚持不懈、追求真理、探求真相、一丝不苟地观察研究、尊重并热爱自然的生命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并讨论,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体现)

四、结合选文理解 《蟋蟀的乐器》的主要写作方法:

大量修辞、生动形象的描写 思考:试概括介绍文中出现的几种动物基本特征?略 五、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自己所认为的好词好句并加以适当的点评

2.写一段关于的本文的读后感3.问题设计 《昆虫记》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 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你的看法呢?请举一例说明。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 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

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 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 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 (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 (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 (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 (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 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 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6.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 河北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 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 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7.《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画图、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赠汪伦》,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别董大》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

1、学习《赠汪伦》,反复诵读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朋友情深。 2、拓展学习。创设情境,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朋友情,离别愁;并会背诵。 3、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展示学生积累的诗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上个学期起,我们就开始诵读古诗,到现在,你们脑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今天,老师将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看谁的收获最大!

诗句接龙。(课件出示:) 看图联想诗句。(课件出示:)

过渡:刚才这组诗都是写---的?今天我们再来读几首抒情的。 二、出示“送别”,揭示主题

1、今天要背诵的一组诗,与这个词有关。(板书:送别)读一读。 2、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

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唐朝人是怎么送别呢?

二、学习《赠汪伦》 1、读。

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指名读,正音。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 齐读。 2、品诗情

(1)这首诗是谁送谁的?李白和汪伦是什么关系?(引出典故:汪伦是安徽人,非常仰慕李白,于是写了一首诗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这李白一看这信,游山玩水多好阿,高兴地去了。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李白大笑。汪伦款待李白几天临行时还赠了不少礼物,亲自送行。李白感其友情,写了《赠汪伦》这首

诗。师读: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再读诗歌,品诗情

(1)你觉得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

重点指导: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2)指导感情朗读:汪伦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李白,此时此刻,面对前来送别的朋友,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深情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自由读,齐读。随机指导:诵读古诗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3)师小结:此时此刻,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好朋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在赠汪伦这首诗中,汪伦这是用什么送别?

第2课时

上节课是汪伦送李白的,下面,我们看李白怎么送孟浩然呢? 一、品诗

1、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悟: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最后船消失在水天交接的地方,李白看啊,看啊。只看见滚滚的水,你猜猜李白看了多长时间?

师小结: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就是说,李白看了很久很久,看啊看啊,看到的仅仅是水吗?好像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腔思念滚滚流向天边。这是什么情?(友情。)他是用歌声送别吗?(以目光送别)用目光默默打动着朋友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

1、指名说。学生说的时候相机出示课件:《别董大》等诗,其余学生也可以跟着读 2、(课件呈现两首诗)学生自读,思考:以什么相送? 预设:《别董大》以话相送。

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3、过渡:同学们,这些诗为什么千古流传呢?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唯有真情相送,才能动人,流传千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首诗,看谁的真情,最能打动人。

4、创设情境,师生共同优感情背诵

“和汪伦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实在是太开心了。今天,李白悄悄离开万家酒店,登上了来时的客船??”

“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朋友,您是著名的琴师,虽然此去前途漫漫,但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

知道你啊!”

你有什么好朋友?假如你得朋友要离开你,去别的地方了。你准备以什么方式相送?说出来,看谁最更感动老师。(鼓励用上学过的或收集来的古诗)

8.文学巨匠 李白(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 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 ,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 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 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 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 ( 白二十韵》 )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有《李太白集》 。

二、主要作品诵读

《客中作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静夜思 》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怨情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 》 《陵酒肆留别 》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蜀道难》 《长相思》 行路难》 《 《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春思 》 《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 《月下独酌 》 《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9.文学巨匠 杜甫(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 ,是名诗人 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 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 遗。乾元二年(七五九) ,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 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 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 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诵读

《望岳》 《饮中八仙歌》 《登高 》 《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春望》 《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蜀相 》 《客至》 《野望》 《八阵图》 《江南逢李龟年》 《登楼》 《宿府》 《月夜》 《春夜喜雨》 《佳人 》 《兵车行》 《月夜》 《春宿左省》 《绝句》

三、拓展活动:

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10.文学巨匠 苏轼(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 眉山市)人。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 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 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

《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 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 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 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 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 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 忠公诗编注集成》 。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 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谁吗?

《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 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 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 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 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 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 忠公诗编注集成》 。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 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谁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20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