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素质教育例文.doc

更新时间:2023-05-09 02: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素质教育-

:庄世泉

【摘要】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浅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初三化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新课改,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应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一、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是把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看成是教学主导任务。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一个过程。课堂上要做到师生互相沟通,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共学、共识、共享、共进的目标,实现教学相长。课堂中教师应从教学主角过渡到做为学生发展的推进剂,由教师重“教”向学生重“学”观念的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程转变。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力求去探索他,可是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在上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高深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有

效性。

1.巧设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新奇,好热闹”,对化学实验现象图片的展示充满好奇,尤其是对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声、色、光等变化的现象更感兴趣,因此教师要设计好实验的过程和方法,要“巧编谚语”。如,在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实验中,为了比较金属(镁、铝、锌、铁)分别与酸(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现象的情况、速率的快慢,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这四种金属活动性大小、现象的强弱,因此,我编了这四种金属与稀酸接触的感受:

镁带:好烫啊,受不了,我浑身都起泡了。

铝片: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锌粒:皮肤微微出汗。

铁片:我在洗澡,皮肤有点痒。

这样通过教师通俗的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有趣、新颖、易记,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对实验现象内容记忆更牢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是过于重视课堂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发展和创造思维能力。

(1)注重学生预习的习惯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灵魂”,学生预习是“手段”。因此每一节课前我都会油印一份本节课重要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让学生思考,填写和回答,以检验学生预习程度。只有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课文中不解之处,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聆听教师讲授,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2)拓宽知识结构,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拓宽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意在让知识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知识视窗更广阔,起到良好的共鸣。如在讲解《实验室抽取二氧化碳》一节中,我提了四个问题让学生预习思考?并对每个问题做出相应的判断。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

问题A:为什么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问题B:为什么不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浓盐酸反应?

问题C:为什么不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

问题D:为什么一般不用碳酸钠粉末和和稀盐酸反应?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或实验注意事项有了更深刻理解。本节课中我抓了五只蟑螂放在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到原来在瓶中乱爬乱跳的几只蟑螂,最后都“背朝瓶底,面朝天”,不约而同地“四脚朝天”死亡了。通过这样实验,既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复习,更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虽然无毒,但在二氧化碳含量较多的空间中,危害极大。那么集气瓶中五只蟑螂是如何死亡呢?我们生活中要如何预防二氧化碳使人窒息呢?通过实验中设疑,质疑寻思,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感到新颖,形成持久的驱动力,引起学生思想上共鸣,使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重视课后小结,提高教学有效性

成功的一节课,课后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对本节重点内容进行有系统、有条理的小结,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点的“盲区”。因此教师要善于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梳理所学习到知识。例如,我在今年12月份教研片公开课活动中,在第五章《燃

料》复习课中,充分帮助学生系统地归纳《燃料》全章知识脉络,并配套相应的新颖课堂练习,通过“精讲”、“精练”,取得较好的效果。

附本章部分题型练习:

题型练习:

(1)“轻轨电车”是近年来新兴的城市高架交通工具,具有污染小的优点。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上裸露的“电刷”沿架空线滑动。电刷材料中含有石墨。选择石墨作电刷材料是因为其具有下列性质:①;②;③。

这种题型比较新颖,相对灵活,涉及到石墨的相关知识,教师分析解题时要注重题目中“电刷”沿架空线“滑动”。从中可说明“电刷”能导电,能“滑动”说明石墨具有润滑剂,在滑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而“裸露”在空气中电刷能长期使用,也说明石墨耐高温,体现石墨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通过分析、思考探究学生对石墨的性质、用途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分层教学,创设“成功”的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家说过:“每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散发出无休止的追求力量和意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和劳动的快乐,从而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创造成功的情景,为各类不同程度学生体现自我表现的机会,因此化学教学中,我进行了分层次要求。

1.分层次备课,分层次教学

我对比较灵活的、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由程度较好学生

回答,让他们“吃得饱”;对于一般内容问题叫中等学生回答,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由中下程度学生回答,这类学生也能掌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快乐。

2.分层次布置作业

在课本作业和练习册作业布置中,我根据不同程度学生也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意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巩固知识能力。这样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及时上交,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3.分层次辅导

(1)对程度比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横向拓宽,夯实基础。

(2)对于中等程度学的生:重点开发非智力因素,促其转“优”。

(3)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要重点辅导,倾注爱心,“扶”他们踏上成功之路。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中,它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到底的“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迎来了教学的春天。在课堂上教师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环保、化学与社会是息息相关的,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求知欲望,还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

在课堂上教师可进行“高密度传授知识”,这样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上课激情会骤增,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教学成绩会稳步提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

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实现教育质量质的飞跃。

学模式中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分析、实践中自觉地接受新知、探索疑难、总结规律,充分调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彻底改变“注入式”教学中那种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才是最科学、最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如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向信息交流呢?现根据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

做法。

一.设疑激趣

“学习的发生,起源与情境变化的刺激,或叫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创设困惑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恰当的课堂提问,一组新奇的演示实验,一段有趣的科学故事,都会给学生以困惑情境,引发学生交流探索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盐的水解”一节课时,首先让学生完成一组简单的实验:

在3只试管中分别盛放等物质的量的氯化钠、氯化铵、碳酸钠晶体,然后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溶解,分别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疑问自然产生:同样是盐的水溶液,溶液的酸碱性、pH为什么不同?这样,学生便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自然就此问题展开了课堂信息交流。

二.引导探索

没有思考探索就不能突破前人,就不会有新的发现,就没有理性的升华,更谈不上发明创造。在教学中,当学生对设置的疑问产生求知的欲望时,教师不要急于分析讲解,应该抓住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探索、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反思的全方位信息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见解,通过信息的互传,建立学生之间的智力沟通。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而不是把知识结论全盘托出,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通过认真地思考探索和信息交流来解决问题,改变学生课堂上“毫无疑问”的听课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组织学生课堂探索和信息交流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与课本的交流),边阅读边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学生自身反思的交流),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老师、同学争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师可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比如,在教学“盐的水解”一节课时,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溶液酸碱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②碳酸钠(氯化铵)溶液pH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除碳酸钠(氯化铵)

之外,再分别举出一些盐的溶液呈碱性(或酸性)的实例,并分析其实质,它们各有什么共同点?……这样,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的控制,学生的思考目的会更加明确、交流探索会更有深度。

三.质疑答疑

凡是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科学家,往往既善于思考探索又敢于大胆怀疑。墨守成规、信奉教条、盲从书本是不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因此,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要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不同于书本知识的观点,要和学生平等地交流争论。师生之间的质疑切磋甚至对书本知识的怀疑否定,看似课堂教学有些“混乱”,却恰恰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比起死气沉沉、呆板单调的“一言堂”,这种课堂教学环境,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会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有探索价值的新问题。我们在教学“盐的水解”一节课时,引导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就有学生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盐的水解是吸热过程,那么,是否所有能水解的盐溶于水的过程,溶液都降温呢?弱酸和弱碱组成的盐强烈水解,所以化合物Al2S3在溶液中是不能存在的,可是碳酸氢铵溶于水情况怎么样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不是死板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了积极地思考,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四.归纳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的充分活动与多向信息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本基础知识,但对于重点、难点的把握往往不够准确,甚至还会有

轻重颠倒、顾此失彼的现象;同时也不能很好地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放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地思考探索和充分地信息交流之后,教师还要适当的对学习内容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加明确知识的重点、难点;对知识的纵横联系加以梳理,使点、线、面充分融合,更加系统化,便于学生掌握。教师还必须指出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科学家并不是在课堂上产生的。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交流探索的终止,课后的反思、练习与课后的实践探索仍然是课堂信息交流的延续。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继续进行深刻的交流学习,锻炼自觉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中的多向信息交流,能够有效地杜绝知识的灌输,充分调动学生带着浓厚的探索兴趣自觉地获取知识。并在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1t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