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汉区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31 20: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武汉市江汉区绿地系统规划

说明书 (2011-2031)

专业班级:华中农业大学园林

目录

1 现状综述

1.1 城市概况分析??????????????????????????3 1.2江汉区区位分析

1.2.1江汉区概况?????????????????????????3 1.2.2江汉区交通现状???????????????????????3 1.2.3在武汉市园林发展规划中的地位????????????????3 1.3用地现状及分析

1.3.1武汉市绿地系统概况?????????????????????4 1.3.2江汉区用地现状分析?????????????????????4 1.3.3江汉区绿地现状分析?????????????????????4 1.3.4江汉区公园服务半径分析???????????????????5 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5 2.2 规划的范围、规模及期限

2.2.1 规划范围?????????????????????????6 2.2.2 规划规模?????????????????????????6 2.2.3 规划期限?????????????????????????6 2.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3.1 指导思想?????????????????????????6 2.3.2 规划原则????????????????????????????6 2.4 规划编制的意义??????????????????????????6 2.5 规划目标?????????????????????????????7 2.6 规划指标?????????????????????????????7 3 区域绿地系统规划

3.1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框架??????????????????7 3.2 江汉区绿地总体结构布局规划

3.2.1区域规划结构??????????????????????????7 3.2.2区域规划布局??????????????????????????8 3.2.3区域内主要规划分区???????????????????????9 3.2.4区域内公园服务半径(规划后)分析????????????????11 3.3 江汉区绿地分类规划

3.3.1 公园绿地规划??????????????????????????11 3.3.2 生产绿地规划??????????????????????????12 3.3.3 防护绿地规划??????????????????????????13 3.3.4 附属绿地规划??????????????????????????13 4 树种规划 4.1树种现状

4.1.1公园绿地G1???????????????????????????15 4.1.2防护绿地G3???????????????????????????15 4.1.3附属绿地G4???????????????????????????15 4.1.4现状树种总结??????????????????????????15 4.2规划原则?????????????????????????????15 4.3规划目标?????????????????????????????16 4.4具体方案?????????????????????????????16 4.5全区范围内树种规划????????????????????????17 5. 分期建设规划

5.1近期规划?????????????????????????????17 5.2远期规划?????????????????????????????17 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设规划?????????????????????17 7.古树名木保护????????????????????????????18 8.规划实施措施????????????????????????????18

2

1.现状综述

1.1城市概况分析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武汉有行政区划的辖区13个(中心市区7个郊区6个),另有非行政区划的经济开发区3个。乡镇有121个街、8个乡、14个镇、5个办事处、2个管委会。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00平方公里。2011年常住人口达980余万。流动人口200万。

武汉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以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据考证,位于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明清时代,汉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埠,是当时四大名镇之一。近代武汉,作为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端在新洲区柳河乡将军山,西端为蔡甸区成功乡窑湾村,南端在江夏区湖泗乡刘均堡村,北端至黄陂区蔡店乡下段家田村。 因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故而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地被俗称武汉三镇。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内,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地理上的“心脏”,故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武汉市地形属残丘性河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低平,沿长江、汉水展布平原,平原南北两侧和蔡甸区中部为第四纪阶地,呈波状起伏的高岗和低丘,东北和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地貌特征是低山丘陵,南部为丘陵岗地,全境土地大致为“二山三水五分田”。武汉市市域内土地适宜性广泛,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利用程度较高.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市内长江、汉水交汇,湖泊众多,以“龟蛇锁大江”为中心的东西连绵的山轴与南北纵贯的长江构成了武汉天然的风景轴线和城市骨架,并形成了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武汉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武汉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水利资源丰富,被称为“百湖之市”。武汉有各类矿藏33种,矿点154处,潜在经济价值8400多亿元,尤其是冶金辅料和建筑材料丰富,并拥有全国最大的熔剂石灰岩、白云岩和石英砂岩基地,膨润土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平方公里,为湖北省面积的4.6%。七个城市辖区面积863平方公里,外环以内面积1171.70平方公里,武汉三环线(中环线)内的城区面积684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底建成区面积为475平方公里。十三个辖区中黄陂区面积最大为2261平方公里,江汉区面积最小为33平方公里,城区中洪山区面积最大达502平方公里。

1.2江汉区区位分析

1.2.1江汉区概况

江汉区,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因此得名。位于老汉口中部,是武汉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具有悠久商贸传统的江汉,自明成化年开埠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大商埠、华夏“四大名镇”之一老汉口的发源地。江汉区国土面积仅33.43平方公里,全区下辖13条行政街道,114个社区居委会,5个村委会。全区总人口按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59.70万人。

商贸商务文化繁荣。江汉区是汉口商贸商务最为昌盛的地区。汉口开埠以来,江岸一带就成为武汉金融商社文化兴盛带,历史上拥有美国花旗银行、日本上金银行等20余家外国银行和40家本地钱庄,现域内已形成各专业银行、保险信托、投资租赁、证券交易等新型金融体系,是全市乃至华中地区金融流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沿江一带、江汉路、中山大道过去是汉口商贸商务中心,现在江汉路步行街开街,中山大道整旧如旧,四星级酒店------新世纪大厦,世界海鲜大酒楼,易初莲花,华普超市等商贸商务业的建设,使江岸商贸商务更加活跃。

江汉区景观资源:

人文景观:武汉博物馆、武汉中山舰博物馆、湖北地质博物馆、孙中山铜像

历史景观: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栖隐寺、江汉路(各国风格建筑的博物馆)、江汉关、六渡桥 新建项目:王家墩、东方马城、国际会展中心 自然景观:汉口源点(汉江汇入长江的交叉口)

江汉区历史悠久,多老商贸区及老式建筑等,但景观资源分布较松散且缺少知名度强的景点及资源,很多地方空有老地名遗址早已不在失去了开发价值,现有的景观资源应给与关注和保护,着眼于进一步开发。

1.2.2江汉区交通现状

交汇点毗邻周边,天兴洲长江四桥、武汉中环路、金桥大道不日兴起。沿江、中山、解放、建设及发展等五条主干道与沿江平行;江汉步行街、南京路、有大智路、一元路、三阳路、黄浦大街与沿江垂直。后襄河公园临近的泛海国际广场,以及中山公园临近武汉广场均属较繁华地带,人流聚集相对集中。区内的三大公交站点服务与小区集中的人口密集区。

区位交通优势突出。江汉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水陆空运输十分便捷,黄金水道得天独厚,长江二桥横贯南北两岸,亚洲第一大内河武汉客运港、汉口火车站、武汉国际机场、阳逻深水港、京珠---沪蓉高速公路交汇点毗邻周边,天兴洲长江四桥、武汉中环路、金桥大道不日兴起。沿江、中山、解放、建设及发展五条一级干道东西向展开;常青-青年、新华、姑嫂树路三大一级干道通达南北,南部京汉大道轻轨贯穿。纵横发达的水陆空运输体系构成江汉区独特的交通网络。

另外,江汉区历史悠久,多老商贸区,及老式建筑等,但景观资源分布较松散且缺少知名度强的景点及资源,很多地方空有老地名遗址早已不在失去了开发价值,目前没有大型游乐休闲项目在此建成,东北方有新建成的武汉市重点大型娱乐项目-极地海洋公园,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前景看好,未来武汉市新兴项目应优先考虑本区与极地海洋公园配合,创造更大的经济文化效益。总之,江汉区未来规划建设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1.2.3在武汉市园林发展规划中的地位

武汉市“十一五”园林发展规划提出,通过江河湖泊水系的连通,建立江、湖联网水系,形成自然山水、大型公共场所、住宅区多个不同层次的园林绿化体系。为了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将优先发展。而武汉新区、后湖、化工新城、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四个区域的园林绿化将是整个规划中最吸引人的大手笔,将在今年动建部分工程。重点加强市区内湖泊公园建设,形成滨湖绿化特色。完善汉口中部换子湖、西北湖、后襄河、机器荡子、菱角湖等构成“五湖”公园绿地,形成以湖泊为主体的城市“绿心”格局。王家墩商务区:绿地系统改善“小气候”。推进“大发展”与保护“大生态”并重,构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体系。

这意味着,武汉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资源将给市民带来更愉悦的休闲享受。六片放射状楔形绿道,也可以让城郊洁净凉爽的空气通过这些绿

3

色风道,源源不断输送到城市中心区,缓解热岛效应。

“两轴”:以长江、汉江及东西山系构成“十字”型山水生态轴,规划布局汉口、武昌、汉阳江滩公园,月湖文化区、南岸嘴、黄鹤楼风景区等景观节点。 “两环”: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中小型湖泊、公园为主体,形成“线性”生态内环,这“一环”将串起“多珠”,包括天兴洲郊野公园、龙阳湖公园等6大生态公园,谌家矶公园等27处中小型公园及东西湖马场等5处低密度高绿量建设区;以都市发展区外的生态农业区为主,则将形成“一环”,即“片状”大生态外环。江汉区的北部边界正位于生态内环上。 “六楔”:是防止六大新城组群连绵成片的重要控制地带,也是山系水系最为集中的地区,将成为未来武汉风景旅游、观光休闲、郊野游憩的最佳聚集区。规划布局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六个大型放射形生态绿楔。绿楔范围内布局有18处郊野公园、东湖等3处风景区、梁子湖等2处湿地保护区、青龙山等2个森林公园、后官湖等9片休闲度假区、八分山等2处体育公园,并保留武湖等4片生态农业园。府河绿楔将直接楔入江汉区 ,是绿地规划的重要资源。

“多廊”:多条生态隔离带,将分别连接六大生态绿楔、分隔各建设组团。

其中,江汉区的王家墩商务区园林建设是以丰富区域内的山水、湿地资源为主,建成循环性的绿地系统。该区域内将分级建设大型公共绿地、主题公园、社区绿化和道路绿化。

同时,规划以水体公园和山体公园为种群源,若干街头绿地为次种群源,将道路、廊道绿化作为生物廊道,形成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改善调节区域“小气候”。在区域南部建人工集中绿化水面;利用现状拆除建筑物渣土和人工湖的挖土土方在该区域北部堆筑层次丰富的山体公园;以中心广场为中心,贯通南北水体与山体,构建区域中央景观轴线。

规划布局——以城市建成区为重点,将形成“绿网”、“水网”交融的公园绿地骨架,以此联系各级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利用道路、水系和滨水滨湖绿化,将外围的生态绿意“牵”入中心地区。要形成城区景观将形成八“轴”。 其中的三轴直接影响到江汉区:

1.完善汉口中部菱角湖、后襄河、西北湖、(属江汉区)换子湖、、机器荡子(属江岸区)等构成“五湖”公园绿地,形成以湖泊为主体的城市“绿心”格局。

2.结合城市空间景观和人文资源,构筑由洪山广场——南岸嘴——中山公园(属江汉区)、王家墩(属江汉区)——四新——沌口的建成区绿地系统辅助景观轴。

这将成为江汉区绿地规划建设的重要契机和良好基础。

1.3绿地现状及分析

1.3.1武汉市绿地系统概况

武汉市市域土地辽阔,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市域范围内长江、汉水等8条江河穿插其间,湖泊星罗棋布,山体连绵起伏,水体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0%,具有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独特优势,长江与汉水在城区内呈“Y”字形横贯全市,两列东西走向山轴平行排列,27个湖泊散布其间,从而形成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空间格局,为形成山、水、城、林交融的园林绿化总体特色提供了基本框架。为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框架奠定了基础。长江与汉水在市域内岸线总长达350km,在主城区内岸线总长达226km,沿江岸线具有丰富的江滩和河滩资源,郊区段江滩腹地宽度一般达到500m左右,主城区江滩腹地的平均宽度也达到lOOm以上,局部地段江滩宽度更达到数千米,如洪山区建设江滩宽达1000余米,新洲区双柳千堤江滩宽度更达到了3700余米。另外,主城区内27个湖泊和58座自然山体,现只有13个湖泊和8座山体用于建设城市公园绿地,提供了大量潜在的绿化用地。武汉市在植物区系上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地带,兼有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分,使本市乡土植物物种丰富,兼具南北各种乔、灌、草植物物种。而广阔的市域所备的类型丰富的立地条件,如山地、平原、湿地等,可以种植多种类型的植物品种,保护和发展植物多样性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武汉市建成区内现有综合公园 38个,其中全市性公园8个,区域性公园17个,住区公园2个;专类公园共有11个,其中儿童公园3个,动物园1个,植物园1,另有一定数量的风景名胜公园、带状公园、小区游园和街旁游园。总的来说,主区绿量大辐度增长,城市绿地布局逐步走向均衡、合理。江岸区、江汉区、昌区老城区在中心城区内,以拆迁、借地、租地等各种方式,建成了一大闹市中心的园绿地,改善了城市绿地布局。城市园林绿化滨江滨潮特色初具雏形,汉口江滩一期综合整治建设160000m2的江滩游园,与龙王庙相对的汉阳南岸嘴险段将建立大型观平台,形成以园林绿化为主的城市开敞空间,与长江、汉江、龟山等共同构成城市观靓点。对城市”个湖泊进行了整体改造,建设开放式的游园。国家级东湖风景胜区的改造已显见成效,建成梨园广场、风光村游园、楚风园、新水平台、沙滩浴等景点,同时对东湖路、东湖南路实行景点式改造,使东湖成为我市最具滨湖特色景观。西北湖广场、菱角潮公园、喷泉公园(机器荡子)、宝岛公园(鲩子湖)等批依湖建设的公园、广场,现己建成开放,初步奠定了城市滨江滨湖的园林景观特不同绿地系统分类方法下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色。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绿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心城区绿地建设取得突破,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武汉市城市历史可以上溯至3500年前的盘龙城,是楚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商贸重镇和我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革命城市,是我国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市现有各类文物遗址多达173处。其中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59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29处,古文化遗址32处。目前仅在少数适合的旧址建设了公园绿地。而文化是园林的精髓,充分发掘和利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独具历史特色风貌的文化园林是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园林建设的双赢之举。既有利于文物遗迹的保护、城市文化的弘扬,又有利于提高城市园林绿地总量,增加城市园林内涵。 统计表明,在武汉市建成区264.7hm2范围内,建成区绿地率27.5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24%,其中江岸区绿地率24.17%,江汉区绿地率22.01%,硚口区绿地率17.59%,汉阳区绿地率24.38%,沌口区绿地率33.13%,青山区绿地率27.16%,洪山区绿地率39.88%,武昌区绿地率25.39%。

1.3.2江汉区用地现状

经过调研分析得知,江汉区用地类型丰富,整个区内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水域等十余种用地类型。其中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占据最大的比例。江汉区绿地面积在武汉七个区内属于最少。就调研看来,绿地分布并不均匀,沿江大道至中山大道间小区密集,附近绿地面积极小。对于这些地方,应在规划设计时重点规划,力争让洪山区形成一个山清水秀的绿地环绕城区。

1.3.3江汉区绿地现状

武汉市江汉区南临长江,北攘常青,位于武汉山水两轴相交之处,形成“远眺龟蛇逶迤,近观长江浪涌”的格局,北靠东西湖区金银湖生态旅游开发区及武汉江汉经济开发区,该区绿地现状:

江汉区在武汉市总体规划和专项绿地规划中处于不利的位置,与长江水轴、龟蛇山轴和六楔入城都擦肩而过,大的山水框架不容易构成。 江汉区自身绿地现状优良,在第五片区形成五湖绿心(后襄河、菱角湖、中山公园、西北湖和江岸区的),根据斑块效应理论计算得出,五湖绿心存在共同生态效应,并向四周辐射。

江汉区最为武汉市总体规划中辅助景观轴线(中山公园-南岸嘴-洪山广场;王家墩-四新-沌口)的端点,具有良好的景观廊道,通过辅助景

4

观廊道可以联系周边其他区域。

绿地分布极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形成了绿化的盲点。其中江汉区绿地则多集中在中部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是历史老城,绿化简陋,公共休憩空间贫乏;第三阶段多为铁路防护绿地,和中环防护绿地,公园绿地不多。

绿地面积较小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区域内居住区分布较广,但居住区公园稀缺,大型的公园绿地也几乎为零且服务范围较小。江汉区湖泊星罗棋布,具体有建设以水体景观为主体的绿地系统优势,西部武汉市一大绿心地带建设条件较为良好,多为沿河湖绿地形式,但仍未形成规模效益。中部汉西火车站以西、建设大道以北区域——原军用飞机场现为荒地正在建设当中。

江汉区内荒地及未开发用地面积较大。两区在绿地发展方面潜力较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此为其一;两区绿地类型较为丰富,除了其他绿地以外,几乎包含所有其他类型,此为其二;江汉区硚口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绿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条件,此为其三。

江汉区绿地现状调查统计表

绿 地 类 区 域 型 中山公园 32.76 常青公园 24.19 西北湖广场 7.83 北湖公园 14.34 菱角湖公园18.44 后襄河公园9.89 居住区公园(G121) 小区游园(G122) 其他专类园(G137) 带状公园(G14) 街旁绿地(G15) 生产绿地(G2) 防护绿地(G3) 附属绿地(G4) 总计

武汉市江汉区绿地现状指标(2010年)

区 域 江汉区 31,432 3.1409 5.1037 铁路沿线 河道沿线 72.605 92.25 571.624 龙王庙公园2.46 109.91 江汉区 单位:公顷 总计 全市性公园(G111) 区域性公园(G112) 绿地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

指标 1.3.4江汉区公园服务半径现状分析

本区有全市性公园两处——常青公园和中山公园,服务半径范围大致划为2000米,区域性公园——菱角湖公园、后襄河公园、西北湖公园服务半径较小(详细情况见图)。通过分析可知在区域的东南角和长江沿岸江汉路一带商业密集区存在明显的公园服务盲区,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着重规划。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则

2.1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79)

(3)《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4)《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5

(7)《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8)《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9)《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0)《武汉市汉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

2.2规划的范围、规模及期限

2.2.1规划范围

以江汉区三环线以内的区域范围为建设重点,区域范围即两区行政管辖范围,结合市域、城市规划区域两个层次进行规划。江汉区总面积为33.43km2。

2.2.2规划规模

根据武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江汉区常住人口为68万。总面积为33.43平方公里。

2.2.3规划期限

本次江汉区和硚口区绿地系统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底,规划期限分为: 近期:2017年;远期:2031年

2.3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3.1指导思想

武汉市江汉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区域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区域绿地现状和文化特色,形成具有战略性和超前性的绿地体系,打造自身特色,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

江汉区的规划思想是“汇两江 融老镇百年沧桑;集五湖 现新城十载风采”

此汇两江是指长江和汉口,龙王庙位于两江江交汇处,自古有镇水的传说。江汉区时四大古镇汉口镇的发源地,传承了汉口老镇商贸云集、交通枢纽等多项重镇作用,尤其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江汉区更是见证了武汉开埠甚至是中国的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具有极大地历史参考意义,所以这将是规划中重点保护的历史文脉。

此五湖是指江汉区内部形成的五湖绿心,这是规划的核心也是特色,通过五湖绿心向外辐射,建立生态廊道(蓝色水体廊道、绿色廊道、灰色交通廊道),由周边区域(其中包括硚口区、江岸区、汉阳区、武昌区)联系。形成经济、交通、文化三维一体的结构体系。十载是指规划时间是从2010年至2020年,这十年将是江汉区高速发展的十年,王家墩的建设将成为江汉三镇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中心,江汉经济开发区也将成为纵向经济动脉的支撑点。

最终形成江汉区的景观预期效果是——“远眺龟蛇逶迤,近观长江浪涌。龙王庙镇两江怒水,汉口站邀四方来宾。江汉路景,百年变迁东西荟萃,王家墩区,摩天接踵日月交辉。”

2.3.2规划原则

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符合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依据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中的原则,对相应本区的建设重点、绿地结构体系中对应区域、总体植物配置等结合本区区域实际进行合理规划。

2.体现江汉区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两区丰富的自然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区域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将防护绿地重点建设纳入两区的重点规划当中,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两区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两区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2.4规划编制的意义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江汉区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绿化是江汉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江汉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城市绿化的这一重要意义,并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江汉区绿化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总的看来,绿化面积总量还不足,发展还不平衡,绿化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增强对搞好区内绿化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绿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加快江汉区绿化建设步伐。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区内绿化规划编制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以后多年的区内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工作,促进江汉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

2.5规划目标

通过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以现有农林网络和城区片林相结合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区域绿化景观,把江汉区逐步建成为“半城江水半城园”的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江汉城区。

(1)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并以江汉确定的规划理念为根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在本区范围内构筑区域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江汉区自然水体资源和铁路线纵贯的格局,突出江汉区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市域主要突出城区绿地的生态背景和基础作用,强调市域绿地的系统性和生态稳定性,以建立绿地的生态系统框架为主要内容;主要城区绿地注重以人为本,重点展现区域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并将建设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作为本区规划发展的重点,打造本区独具的特色。

2.6规划指标

规划到2020年,本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分别从2010年的2.91平方米/人、31.4%、7.41平方米/人提高到3.82平方米/人、37.96%以上、14.93平方米/人。

江汉区绿地系统主要指标规划前后比较表

绿 地 类 区 域 型 江汉区及硚口区 2010 31.40 2.91 7.41 2020 37.96 3.82 14.93 绿地率(%)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人均绿地面积(平方米)

3 区域绿地系统规划

3.1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框架

以武汉市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建立风景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农业生态区等市域大型生态绿地为重点,通过滨湖绿化、山林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河流)绿化、农田林网绿化,与深入城区的楔形绿地相联系,形成“两轴两环、六片六楔、网络化”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构筑武汉市绿地系统“环状放射式的网络结构”体系。

(1)两轴(山水绿化景观轴)

在主城区内并延伸至市域的以“龟蛇锁大江”为中心的东西连绵山系和南北纵贯的长江构成武汉市天然的山水轴线,作为城市主要的景观轴线和绿化骨架。

(2)两环(水体绿化环) “两环”: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中小型湖泊、公园为主体,形成“线性”生态内环,这“一环”将串起“多珠”,包括天兴洲郊野公园、龙阳湖公园等6大生态公园,谌家矶公园等27处中小型公园及东西湖马场等5处低密度高绿量建设区;以都市发展区外的生态农业区为主,则将形成“一环”,即“片状”大生态外环。利用环城众多的湖泊和山体,建设六处绿化功能集中区,构成武汉市城镇地区范围内分隔重点镇(新城)、联系主城区和以水环境为特色的环状绿地,形成主城区外围的一道绿色屏障。

六处绿化功能集中区主要包括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金银湖休闲度假区、金银潭—盘龙城—后湖绿化区、武湖生态农业观光区、严西湖—九峰森林公园绿化区和汤逊湖—黄家湖环湖绿化区。

(3)六片(大型生态绿地)

在市域范围内,依托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结合市域森林公园、风景区和大型分蓄洪区的分布特点,规划控制六处对城市生态影响和生态敏感性较大的大型绿化生态空间。它是一种广义、复合型的生态控制区,除绿地、林地外还包括城镇、居民点、度假区、文化遗址保护区以及生态农业区域。主要包括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片、涨渡湖—道观河风景旅游区片、东西湖生态旅游区片、九真山索河风景旅游区片、汉南—鲁湖湿地生态农业区片和梁子湖—龙泉山文化旅游区片等六个区片。 (4)六楔(放射型绿地)

即以市域大型绿化生态空间为基础,通过联系水体绿化环上的绿化功能区,并延伸至主城区内部而形成放射型楔形生态廊道,包括木兰山-后湖-盘龙城-金银潭-塔子湖、道观河-涨渡湖-武湖-长江、东西湖巨龙湖-径河-金银湖-汉西、九真山-索河-南湖-后官湖-龙阳湖-墨水湖、汉南-鲁湖-斧头湖-青菱湖-通顺河-长江、梁子湖-龙泉山-汤逊湖-南湖等六条廊道,成为主城区与外围绿化空间的联系通道。 (5)网络化(普遍绿化)

在全市域范围内,利用长江、汉江、滠水、举水等滨江滨河带状绿化和对外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绿化,以及市域林地、农田林网、湖泊水体、道路绿化和其它绿化空间构成绿色联通道和绿色网络,形成绿地分布的网络化形态。

3.2江汉区绿地总体结构布局规划

3.2.1 区域规划结构

以本区内现有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地条件为基础,以建立重点道路沿线、江湖周边和湿地生态区等大型生态绿地为重点,通过滨湖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河流)绿化,与深入城区的各类型绿地相联系,形成“一心、 两纵、 三横 、三楔”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

一心:五大公园形成整个江汉区的绿心,调节城市小气候。由江汉区的五湖绿心(后襄河、菱角湖、中山公园、西北湖=、王家墩)形成中心

7

绿地,通过计算得出:五湖绿心间斑块效应指数分别为:0.91、0.3、0.64、0.74、0.82(均小于1),将五湖绿心通过绿色廊道和道路灰色廊道联通,达到生态效益。同时中心成为放射廊道、道路交通、经济动脉的端点,已达到最大的绿地功用。

二纵:姑嫂路—唐家墩—新华路--友谊路—友谊南路 形成南北一纵,常青路—青年路 形成南北第二纵。 三横:东西方向以三环线、发展大道、建设大道形成东西三横。

三楔:将武汉市总体规划六楔入城中的其中一楔(东西湖—金银湖—汉西)引入江汉区,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将楔从金银湖沿东方马城、常青立交从西北角引入江汉区;二是沿金银湖、常青花园、姑嫂树路从东北角引入。三是在临江区域借助西南风向形成一水轴为一楔。

3.2.2 区域规划布局

本区绿地系统重点突出滨江滨湖绿化空间、;历史老城保护和沿道路绿化环境,以长江、纵观及横贯的铁路线和南北向分布的湖泊周边公园为主要构架,以江汉中部王家墩CBD、龙王庙带状公园、五湖绿心等大型市级公园绿地作为绿化中心,以三环路附近的低密度区构成绿化生态内环走廊。

1、规划布局

区域绿地布局依托本区水体和湖区空间构架,强化滨江滨湖绿化空间,扩大绿地面积,提高绿化建设标准;综合考虑绿地布局的均衡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缩小城区之间、旧城和新区之间的差距,共同提高绿化水平;相对集中大型绿地,配套完善各级公园体系,特别注重社区公园、街头绿地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生活环境;通过各类绿地的合理安排,形成主城区点、线、面相结合、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的绿地系统分布格局。 (1)进一步绿化、美化主城区内沿湖区绿地,以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为主要内容,结合龙王水源、江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纪念地等历史文化资源和大面积水体、植被等自然资源,在主中心城区位置以见缝插针的形式以及沿交通道路干线、河流为依托打造景观廊道,建设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性公园轴江岸休闲生态防护景观大道——名为江上漫步。

(2)在五湖绿心中建立生态廊道,分别以绿色廊道、水体廊道、和灰色廊道连接各大综合公园,使其充分发挥绿心作用,起到更好的生态作用。其中从硚口区最西端沿正康花园穿越王家墩CBD中心至江岸区建设大道的主干道——名为信步风景大道

(3)重点加强区域内工业园区和商业集中区的重新规划建设,形成本区域的商业工业同步发展、绿地跟上的基本特色。结合现有荒地和经济发展方向建设王家墩CBD,合理进行绿地规划,将绿地环抱CBD周边,并且在CBD内部建造CBD山体公园和居住区公园,完善其功能;在第六片区的江汉经济开发区在原有基础上,结合中环和铁路防护进行绿地规划,形成常青组团的特色绿地,沿三环线从张公堤至常青路路段——名为生态湖域。以上两大建设重点将构成本区绿地系统的特色之特色。

(4)在旧城密集区,结合现有已经不能满足居住需要但是面积巨大的“红房子居住区”,合理适当地进行改造或拆迁,建设街旁绿地、带状绿地、绿化小广场和社区游园等较小规模绿地,以片林为主要绿化形式,形成良好的临街绿化景观,并有效解决密度大的旧城区绿地不足的矛盾。 (5)严格控制二环线和内环线附近的低密度区内的绿地率。结合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各居住区绿化水平;在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医院、部队、社会团体等单位内,按规定的较高绿地率指标(30-35%)控制其单位附属绿地。

(6)在如中环线附近和重要的交通性干道(如京广高速铁路、汉丹铁路等)两侧,控制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在工厂与住宅区之间,根据污染源产生污染的种类、程度和范围,按国家要求建设不同宽度和间距的卫生隔离防护绿化带。在汉水及其它湖泊等局部地段,结合地形规划防护林地。沿汉丹铁路至京广铁路至陈家墩铁路沿线——名为铁路防护带。

(7)纵向主要依附于道路干线、铁路干线、穿越建设重点地段路线的绿地形成的放射廊道。从新华路至友谊路至晴川桥沿线路段,此轴线为重点建设之一,其贯穿了新华公园、菱角湖公园、西北湖公园和中山公园以及汉正格瑞蓝防灾公园几大主要公园,是引楔入汉第二条和中山公园辅助轴线形成的,从南至北可以欣赏到不同公园风光,大道步移景异的效果;第二个重点为从常青路至青年路至宝丰一路和硚口路路段,此区域穿越本区建设中心之一王家墩CBD,是由引楔入汉第一条和王家墩辅助轴线形成。沿线将感受到王家墩商业中心的气氛和机场路绿化景观的丰富,并可观赏常青生态湿地园的良好景致;

(8)江汉区绿地布局统计,如下表:

江汉区规划绿地统计表

绿 地 全市性公园 (G111) 区域性公园(G112) 居住区公园(G121) 小区游园 (G122) 其他专类园(G137) 带状公园(G14) 街旁绿地(G15) 生产绿地(G2) 防护绿地(G3) 附属绿地(G4) 总计 17.8 铁路沿线 河道沿线 56.3 42.5 464.1 龙王庙公园 4.86 王家墩CBD公园 47.23 811.48 区 域 江汉区 (公顷) 总计 (公顷)

8

3.2.3区域内主要规划分区

1、滨江水系绿地规划 (1)规划原则

①林带绿化与堤防建设相结合,有利于防洪安全。

②以主城区长江岸龙王庙为主,城郊结合统一规划。

③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以滨江林带建设为主体,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重点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区建设广大市民可见、可达、可游的江滩公园。

④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保护及合理利用本区滩涂资源,广泛吸取成功经验,发挥武汉市特有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优势,突出武汉市两江交汇、气势恢宏的城市空间构架。

⑤建管并重,标本兼治。把项目建设作为建设滨江林带绿化的“硬件”,把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作为滨江林带绿化建设的“软件”,为实现滨江绿化目标提供根本的保障。

(2)沿江防护林带绿化规划方案

长江北岸—武汉客运港至龙王庙

该段涉及部分本区沿江区段,该段岸线全长1.38公里,堤外无滩,堤防为防水墙、驳岸两级结构型式,防洪墙与驳岸墙间平台宽8~25米,高程25.14米,驳岸墙外露面高达3~4米,规划在防洪墙前戗台进行垂直绿化,在靠防洪墙一侧种植常绿攀缘性植物,藤本覆盖裸露的墙面,在前戗台内种植整形的小灌木及草皮。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

2、区域内铁路沿线绿地规划

(1)重要铁路干线在本区分布情况:

1.京广线

硚口区:起于1190公里,止于1199.4公里,营业里程9.4公里,车站2个,铁路沿线两侧现有绿地宽度约为1米,主要树种为构树、夹竹桃、木槿、法国冬青、女贞等,沿线地界内有生活垃圾14800立方米,违章建筑22600 平方米,坟墓51座,污水2600米,开荒种菜1500 平方米,沿路基坡脚(或车站围墙)向地界外延伸至30米,40%地段为建筑物,60%地段为菜地、水塘等。

汉阳区:起于1199.4公里,止于1206公里,营业里程6.6公里,车站1个,铁路沿线两侧现有绿地宽度约为2米,主要树种为构树、夹竹桃、女贞、法国冬青等,沿线地界内有生活垃圾2500立方米,违章建筑9100 平方米,污水50 米,沿路基坡脚(或车站围墙)向地界外延伸至30米,主要为建筑物。

2.汉丹线

江汉区:起于0公里,止于12公里,营业里程12公里,车站1个,铁路沿线两侧现有绿地宽度约为1-2米,主要树种为夹竹桃、女贞、杨树、柳树、构树等,沿线地界内有生活垃圾6000立方米,违章建筑2050平方米,坟墓50座,污水2800米,开荒种菜1200平方米,沿路基坡脚(或车站)。

(2)规划目标

按国务院关于“城市规划区内的公路、铁道旁的防护林带宽度每侧按30—50米进行规划设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宽到50米以上”(国发[2000]31号)的有关规定,规划在保障铁路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在城区内,将铁路沿线自路基坡脚(或车站围墙)向外延伸30米的范围内作为绿线予以长期规划控制;在城镇建成区以外,将铁路沿线自路基坡脚(或车站围墙)向外延伸50米的范围内作为绿线予以长期规划控制。在绿线范围内,不再规划与铁路运输生产无关的设施,逐步实施拆迁建绿工程,力争早日将武汉市域铁路沿线建成常青有花、景色迷人的绿色通道。

(3)规划实施方案

1.近期

沿线距外股钢轨4-6米处开沟(规格0.4米×0.5米),栽植苗高1.0米以上的法国冬青等组成的防护绿篱带,其余宜林空地补植木槿、夹竹桃、女贞、水杉等树苗。站台及站场按“因地制宜、乔灌草相结合、一站一景“的原则进行调整和完善,将站场围墙用藤本植物予以垂直绿化,把能够绿化的隙地全部绿化起来。实施此方案,共需栽植法国冬青等60万株,女贞等乔木8万株,其他花灌木10万株,观赏树0.5万株,草坪1万平方米。

2.中期

在近期方案的基础上,拆除铁路沿线30米范围内的非铁路运输生产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搬迁安置,在铁路沿线建成30米宽的防护林带。

9

岸 线 起止地点 客运港至龙王庙 滩地面长 度 积(公(公里) 顷) 规划绿灌木 花草 爬藤 垂柳 乔木 化面积 (万(公(万(万(万棵) (公顷) 棵) 顷) 棵) 棵) 垂直绿化2.5 长江北岸 1.38 无滩 0.5 1.0 0.5

3.区域内主要湖泊水体保护规划

如列表所示,江汉区主要湖泊水体保护规划列表:

功 能 水体保护面积(公顷) 绿化用地面积(公顷) 原则性规划要求 湖泊名称 保护级别 城市生态绿化 排水 规划建设西北湖广场,加强绿化;完善地区排水设施,改善西湖 汉口生态重要 5.60 2.10 一级 绿心 调蓄 绿化广场 湖泊水质;临建设大道湖滨空间开敞。控制湖泊周边建设,注重临建设大道的街景设计,临建设大道开敞,丰富城市干道空间视觉美感。 北湖 汉口生态重要 9.42 5.46 一级 绿心 调蓄 绿化广场 规划建设西北湖广场,加强绿化,创造市民可达的娱乐、游憩的滨水开敞空间。 控制沿湖建筑空间轮廓线。保证与西湖空间的通畅。 确定水体保护线;打通与新10.5菱角湖 4 汉口生态局部 1.74 一级 绿心 调蓄 市级公园 华下路的望湖视线通廊;加强湖滨绿化。 控制四周用地建设,加强临湖的景观设计。 规划建设城市公园,着重处理与武汉市博物馆的空间关系, 协调四周环境建设,保证临常青路、青年路可望湖、观绿,视线开敞。

4、江汉区王家墩CBD

王家墩商务区规划

(一)区位优势

王家墩地区靠近汉口火车站,紧邻城市二环线,距内环线、三环线交通距离分别为1.6和2.3公里,与武昌火车站、天河机场、武汉客运港等大型交通枢纽的出行距离均小于20公里,规划用地7.41平方公里。

(二)建设目标

王家墩地区的建设目标是:利用武汉“聚集”与“辐射”的区域优势,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形成武汉立足华中,辐射全国的金融、保险中心和以企业地区总部办公为主导,服务武汉现代制造业的现代商务区。

(三)用地布局

规划结构包括中心商务区、全生活城服务区、综合商业区及生活居住区等四大功能区。

中心商务区,用地约1.0平方公里,以中央广场为核心,布局商务核心区和外围3个综合商务组团,功能以A、B类商务办公为主,兼有商业、文化、娱乐及中高档酒店、公寓、住宅等建筑,形成土地混合使用的“24小时”活力城市。

综合商业区,用地65公顷,位于中心商务区与建设大道之间,通过综合商业街衔接中心商务区与老城区的商业功能,建设商业、公寓以及少量办公建筑。该区域主要服务于中心商务区,兼顾提供外围城市地区服务。

全生活城服务区,用地63公顷,布局在中心商务区东北,靠近常青路、青年路布置,以服务市民购物休闲、商业娱乐等新兴业态为主,兼具高档宾馆会议功能。

生活居住区,用地262公顷,规划居住人口20万人。在生活居住区中建设13.4公顷的现代体育中心,丰富商务中心与社区居民的文体生活。 (四)综合交通规划

1、规划确定“两纵三横”的道路格局,重点解决武汉金融街至城市西大门,天河机场至武汉新区的城市快速交通系统,实现本区域的任一地点10分钟内可上城市快速干道,30分钟内可到达城市任何交通枢纽的建设目标。

2、规划以全互通的立交形式,通过地上、地面与地下等多层复合的路网体系,将商务核心区高层建筑、地铁站口、地上与地下商业空间、停车场库(包括地下停车库)相衔接,形成全天候的综合城市空间。

3、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网络发展规划,地铁2号、3号和7号三条轨道交通线路将穿越王家墩地区。规划借鉴国外商务中心区的建设经验,在王家墩商务核心区结合地铁车站构建地下综合商业空间。

10

汉口生态重要 后襄河 4.30 4.43 一级 绿心 调蓄 市级公园

(五)生态与环境建设

规划在王家墩地区建设四大开放式绿化休闲公园,建设核心区南部公园,其绿化与水面总用地面积达到51公顷,面积接近中山公园的两倍。利用现状机场跑道南侧17公顷水杉林,建成森林公园。此外,还规划建设一个体育公园和多处体现地域文化的市民广场和绿化广场。最终,通过生态绿化廊道连通汉口五湖地区,共同构筑一个用地规模接近1.5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核心。

王家墩山体公园

王家墩地区位于汉口城区中心地带,地处三镇交通咽喉位置,现状为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用地,外围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7.41km2。为发挥该地区的资源潜力,解除机场净空对武汉城市发展的限制,武汉市政府提出了“外王家墩机场,在机场原址布置国际博览中心,重点设置博览、金融、贸易、商业服务等机构”的设想。在王家墩总体规划中,提出利南部人工水体的土方及部分建筑垃圾,在商务区核心区山体公园构筑山体,从南到北以规划人工湖面(水域面积公顷)作为前景,核心区建筑群作主景,高地作为背景,创造层次丰富的城市轮廓,形成由南至北的生态景观轴线同时,为了对山体公园进行复合开发利用,还提出了利用山体内部空间,建设停车场的设想。

1 项目概况

王家墩山体公园地区位于王家墩商务区核心区以北,东起商务东路,西至商务西路.南接嫩江路,北临云飞路。用地范围近似三角形地块,地势基本平坦,面积为12.03公顷。公园周边地块业态主要以住宅为主,兼有商业、办公及文化娱乐功能。整个山体公园及周边区域是王家墩区域及全市的娱乐休闲中心。

2设计构思与整体布局结构

王家墩商务区在总体规划中提出通过“挖湖筑山”,建设山体公园的设想,是将运用人工手法,再现生态与自然理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自然界中,山的形态是通过亿万年地质作用形成的,是静态的、是凝固的;而在山体公园的规划中,地形是可以塑造的,山体的布局、形态、高度甚至山峰的数量,一切都是可以根据设计者的喜恶而调整、修改的。这反映了一种对自然的挑战—利用人工来再现自然,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与冲突。通过构建水与山、城市生活与自然、商务与休闲、动态与静态的平衡,来达到弱化城市与自然的边界,将现代都市钢筋水泥轮廓线与公园内自然的轮廓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尊重自然、再现自然,并试图以此来解决人工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设计者认为,如果要在设计中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最简捷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公园内山体的布局形态上下功夫。在设计中,将山峰按照希腊星座中的仙后座在天空中的形态布置(事实上,在某些古代文明中,确实将北天中的这组星作为山的图腾而顶礼膜拜),公园中的每一个山峰都对应仙后座的星体,构成了山体公园主题的基础。结合商务区的景观主轴,中间的山峰作为主峰,被设计者有意与景观主轴偏移了一段距离。这样,实现了山体公园平面形态上的平衡,并以此来凸现北部山体公园“源头”的概念,起到强化景观轴线的作用。

在对纽约中央公园、蒙特利尔皇家山公园、巴黎柏特休蒙公园、西班牙高地公园等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些公园的景观规划及自然山体的形态进行了研究。结合本项目的特点,提供了以下几点设计指导原则:

1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元素(植物、地形、水)

2尽可能设计水景,并可以让人们亲近水体 3规划大的开放空间

4尽量减少或禁止车辆出入公园 5必要的服务设施

6在公园附近提供停车场

7避免过度的夜间照明,提供愉悦的照明展示自然

通过上述原则,设计最终展现了一个能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带来不同景色的自然美景。当观察者身处公园外围时,无论是在街道或者周边高楼上观察,都会感受到公园的自然美景,错综复杂而又简单、自然和谐。初看是一座山,其实是一群自然分布的山体景观。当进入公园后,富于变化和层次感的自然景观将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享受。同时,由于布置关系,观察者无法在同一个方向上完整的看到两座以上的山体。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山体公园后,只有随着不断深入山体公园内部,五座山峰才会一一呈现在眼前,使得从外面进入公园的游人产生一种空间上的扩大感。在规划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的理念。此外,设计者还对公园中山峰的高度进行了研究,在设计中按照高视点景观设计的相关原则,从满足核心区高层建筑群观赏山体公园的景色要求,确定山体高度大约在20~30米左右。公园地表由5个主要区域构成,分别是:大草坪、城市假山、欢乐谷、山峰和台地花园,地形和植被是联系上述区域的基础构架;同时在山体内部布置了停车场、商业及娱乐等经营性项目,充分利用了山体内部空间。

3.2.4区域内公园服务半径(规划后)分析

规划后在原有公园的基础之上,新增加小片的居住区公园及小区游园,形成新的服务半径,使得绿地覆盖面积增加。新增规划有王家墩商务区(CBD)及三环线外的常青花园小区辐射绿地,总体形成多点辐射相互联合的绿地布局。

3.3 江汉区绿地分类规划

3.3.1公园绿地(G1)规划

1、综合性公园

充分利用本区现有山水景观资源,结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突出本区工业和商业发展特色,在确保区域内水体沿岸及湖泊周边全面绿化的基础上,以均衡布局为原则,按照服务半径的要求,分别布局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等社区公园和各种专类公园、带状绿地和街旁绿地,确保市民出门500米范围内能够到达公园绿地,方便市民生活。公园绿地建设与武汉市地理和气候特点相适应,以乔木为主要绿化形式,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带状绿地、街旁绿地等小游园建设“城区片林”,以达到改善城区小环境、调节城区小气候的良好效果。现将本区已有和规划公园绿地列出:(依次为名称、面积、代码、功能) 中山公园 32.76 江汉区 G111 游憩(已建成)

常青公园 24.19 江汉区 G111 游憩(已建成)

西北湖广场 7.83 4.98 江汉区 G112 游憩、观赏、生态(已建成) 北湖公园 14.34 9.42 江汉区 G112 游憩、观赏、生态

菱角湖公园 18.44 10.48 江汉区 G112 游憩、观赏、生态(已建成) 后襄河公园 9.89 4.65 江汉区 G112 游憩、观赏、生态

王家墩CBD公园 18.59 江汉区 G112 游憩、景观、商务(在改造)

2、社区公园(G12)

在居住区内配套建设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等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以2-5公顷左右为宜,小区游园按人均不低于1平方米,且集中绿地总面积不低于4000平方米设置。

在主城区范围内,结合居住人口的分布特点,要求在每个区域至少建设一块2公顷以上的开放式公园绿地,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块0.2—0.4

11

公顷以上的公园绿地,每个社区至少建设一块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确保市民出门500米范围内能够有一处公园绿地。

3、带状公园(G14)和街旁绿地(G15)

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主要沿河流、堤防等设置,特别在居住密集区,绿地少,拆迁难度大,因地制宜布局占地相对较小、布局灵活分散的带状和街旁绿地,既能够形成良好的街道绿化景观,又可为市民提供方便的日常活动空间。 4、专类公园

龙王庙公园 4.86 G125 纪念、游憩

公园绿地规划详表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分类 G15 G121 G121 G121 G15 G122 G15 G121 G121 G122 G122 G122 G122 G122 G112 G121 G15 G121 G15 G122 G122 G121 G15 G112 G15 G121 G112 G15 G121 G14 G111 G122 G121 G15 G15 G112 G112 G111 G15 G15 G122 G122 G15 G15 G112 位置 姑嫂树路与三环线交界处三角洲 姑嫂树居住区公园 罗家咀居住区公园 常青一路姑嫂树路交界路北 常青一路姑嫂树路交界处三角洲 石桥路西段路北 新湾路黄上湾 金色雅苑路,常青三路与常青五路之间 新湾四路与常青三路交界路北 金色雅苑路金源苑 金色雅苑路金沙苑 红旗渠路阳光花园 唐家墩路唐家墩社区以北 后襄河北路与常青路交界路北 常青路与青年路交界后襄河公园 新华路与发展大道交界路西 马场路与金墩路交界 马场路与马场一路交界路西 马场角路与青年路交界路北 新华路新华西美林公馆 马场角路新世纪都市花园 马场路与唐家墩路交界路南 香港路与唐家墩路交界三角洲 菱角湖路菱角湖公园 北湖西路与青年路交界路北 天门墩路与新天门墩路交界路南 建设大道西北湖公园 新华路与建设大道交界路东 建设大道中信银行西邻 三环线附近 常青路与江达路交汇处 江达路附近金盾花园 建设大道与江西路附近凌霄花园 振兴路三江大厦前街旁绿地 青阳路 王家墩商务区 王家墩商务区 中山公园 建设大道与新华路交汇处 新华路与江汉北路交汇处 新华路与解放大道处 中山大道与武胜路 中山大道 黄陂街 龙王庙公园 现有/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现有 现有 规划 规划 现有 规划 现有 现有 现有 规划 现有 现有 规划 现有 规划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规划 现有 现有 规划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规划 规划 现有 规划 现有 规划 规划 现有 现有 现有 规划目标 远期 中期 近期 远期 中期 近期 远期 中期 中期 中期 近期 远期 近期 近期 远期 近期 3.3.2生产绿地(G2)规划

生产绿地主要布局在长丰公园南端和靠近城市外围地带。江汉区主要为老城区,人口密集,居住区密布,用地紧张,现有生产绿地约9处,规模多为中小型,相对于城区面积来说稍显不足。考虑到用地紧张的情况,暂时不宜开发生产绿地,可经由外围区域和临近城区苗圃供应苗木以满足各类绿地树木需求。

12

生产绿地规划详表

编号 分类 1 G2 2 G2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2

现有/规位置 划 新湾路水仙里社区 现有 长港路南航花苑东邻 现有 罗家咀路西段路北 现有 常青一路红旗公寓西邻 现有 后襄河北路与银墩街交界路东 现有 汉西苗圃用地 现有 机营股苗圃 现有 淮海路与振兴路附近 现有 淮海路与常青路交界 现有 3.3.3防护绿地(G3)规划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和用地功能安排,依托主城区环状放射型的道路网体系,结合城市高压走廊、铁路、江滩、湖滨、堤岸、排水港渠等,因地制宜,构筑城市防护绿地系统。

城市道路防护绿带依据现有条件予以控制,绿带宽度一般为:一环线8米,二环线15—20米,中环线50—200米;城市景观路、窗口路20米;城市主干道约10米;新区主干道约20米。铁路防护绿带在城区控制在30米以上,在城镇建成区以外控制在50米以上。湖滨、堤岸、江滩绿带宽度控制在30米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控制在50-100米以上。在工厂与住宅区之间,规划控制20-50米以上的卫生隔离防护带,以确保居民生活不受污染影响。

主干道采用一板两带式(特点是简单整齐、管理方便、用地经济)和两板三带式(中间的分隔绿带可以消除相向行驶的车流间的干扰)。支干道,考虑到人流量的分布以及遮荫的影响,应注重行道树的绿化及树冠的维护管理。道路绿化的形式也应根据地域的特点有所变化,不能为为追求形式而盲目效仿。

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3015.37公顷。

防护绿地规划详表

编号 分类 位置 1 G3 三环线的周边绿地 2 G3 常青路两侧防护绿地 3 G3 铁路周边绿地 4 G3 长丰大道的道路防护绿地 5 G3 发展大道防护绿地 6 G3 长丰大道与铁路中间地段防护绿地 7 G3 宝丰路道路防护 8 G3 硚口路道路防护 解放大道与宝丰路及硚口路处防护绿现有/规划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规划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规划 现有 现有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现有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现有 规划 规划目标 近期 近期 近期 近期 近期 近期 近期 近期 中期 近期 中期 近期 远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G3 地 江汉北路道路防护 新华路道路防护 解放大道道路防护 解放大道与青年路路口防护绿地 沿江防护绿地 常青立交桥东 沿三环线路南 沿姑嫂树路两侧 沿铁路线 常青一路与铁路线之间 沿铁路线 发展大道中段 青年路北段 石桥路沿线 发展大道东段 唐家墩路北段 青年路中段 青年路南段 后湖大道与兴业路之间 13

3.3.4附属绿地(G4)规划

1、居住绿地(G41)

按照居住用地在主城区内的不同区位条件,对居住用地内(不含居住区公园)的绿地实行不同的控制要求:核心区内绿地率控制在25%以上;中心区片属旧城改造的居住用地,绿地率控制在25%以上,新建居住区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综合组团内拆迁改造的居住区绿地率控制在30%以上,新建居住区控制在35%以上。对于城市外围其它地段,一类居住区绿地率控制在40%以上,二类居住区绿地率控制在35%以上。

结合住宅区推行物业管理和小区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园林式居住区的达标活动,提高现已建成住宅区的绿化质量和景观效果,挖掘潜力,扩大绿化面积,积极推行垂直绿化,改善住宅区的绿化环境。

2、对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对外交通、市政设施和特殊用地内的附属绿地(G42、G43、G44、G45、G47、G48),在核心区绿地率控制在20%以上,中心区片绿地率控制在25%—30%以上,综合组团绿地率控制在35%以上。

3、道路绿地(G46)

按国家有关道路绿地的规范要求,结合各级道路红线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对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景观路,其绿地率要求大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要求大于30%。红线宽度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大于要求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要求大于20%。 对于老城区内已经形成的道路绿化要进行植被充实、调整和更新,补齐行道树,更换老化植被,形成良好整洁的道路绿化景观。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

附属绿地规划详表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分类 G41 G41 G47 G41 G42 G47 G47 G47 G41 G41 G41 G42 G42 G41 G46 G46 G46 G41 G46 G42 G42 G41 G46 G41 G42 G42 G42 G42 G43 G47 G43 G43 G41 G41 G41 G43 G43 G41 G41 G41 G47 G41 G43 G46 位置 常青路民航里社区 新湾路长春小区 新湾路江汉区城建市政工程处 长港路与金色雅苑路交界路北 新湾一路与常青五路交界路西 常青路中信大厦 常青三路湖北邮电规划公司 常青路武汉人民法院 新湾三路阳光花园益康苑 常青五路统建阳光北苑 新湾五路新湾居住区 新湾路长江航运人民警察学校 常青五路武汉行政学院 长港路与新湾五路交界路东 常青三路长青三院社区 金墩路浩海丰太花园 金墩路与常青一路交界路东 法院东路武汉一中 常青三路与姑嫂树路交界路南 姑嫂树路武汉市中心医院北院 发展大道汉口火车站广场 发展大道顶绣晶城 三眼桥路与三眼桥北路交界路西 西马北路 新华路武汉出版社 马场角路城市之光小区对过 新华路世纪华庭以南广场 建设大道武汉杂技厅广场 江兴路工业园 江兴路汉口创业中心前绿地 常青路江达路交汇 江旺路江发路中心 发展大道小韩家墩 常超杰与常飞街中心凯旋家园 复兴村绿地 建设大道王家墩建设中心 王家墩建设中心 航空社区绿地 万松小区绿地 青松小区绿地 武汉城市规划展示厅前绿地 友谊路及前进路社区集中绿地 沿江大道及黄坡路绿地 花楼街民权路两侧道路绿地 14

现有/规划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规划 现有 现有 现有 现有 规划目标 近期

4.树种规划

4.1树种现状

4.1.1公园绿地(G1)

江汉区公园众多,多为大中型公园。其中全市性公园有中山公园、长青公园,其他有后襄河公园等三处较为大型的公园。公园中以乡土树种为主,多观花观叶植物,树龄较大长势良好,达到观赏及绿化要求,但部分公园树种相对较少,结构单一,容易遭病虫害。新建及改造的公园物种多样生态多样性良好但树龄较小,较多树种尚在速生期,冠幅较小,覆盖率较低。

树种现状:

中山公园:杜英、山茶、红檵木、桂花、棕榈、红枫、南天竹、苏铁、苟骨、大叶黄杨、凌霄、云南黄素馨、喜树、樟树、金边黄杨、杜鹃、对节白蜡、西府海棠、五裂槭、紫薇、晚樱、八角金盘、桃、龟甲冬青枫杨、南天竹、木槿、美人蕉、垂柳、国槐、夹竹桃、合欢 、海桐、小叶女贞、喜树、池杉、意杨银杏、构树、水杉、凤尾兰、珊瑚朴、榆树水杉、樱花、石楠、雪松、紫荆、腊梅、白玉兰、枇杷、梅、紫薇、丁香、红叶李、木槿、含笑、栀子、三叶草、广玉兰、马尾松、凌霄、香樟、苏铁、法国冬青、红叶石楠 。

常青公园:水杉、复羽叶栾树、朴树、紫荆、石榴、鸡爪槭、枫杨、十大功劳、碧桃、黑松、竹、女贞、悬铃木、广玉兰、八角金盘、法国冬青、日本晚樱池杉、合欢、含笑、火棘、雪松、乌桕、美人蕉、芦苇、国槐、杜英、杜鹃、、凤尾丝兰、棕榈、红继木、紫薇、龟甲冬青香樟、枫香、碧桃、垂柳、枇杷、榆树、慈竹、

菱角湖公园:悬铃木、桂花、金银木、红叶李、云南黄素馨、枸骨夹竹桃、樟树、垂柳、慈竹、水杉、碧桃、枫杨、旱柳、棕榈、洒金桃叶珊瑚、海桐、红继木、睡莲、杜英。

后襄河公园:悬铃木、枫杨南天竹、山茶、海桐、石楠、枸骨、旱柳、红叶李、垂柳、复羽叶栾树、洒金桃叶珊瑚、八角金盘、慈竹、圆柏、桂花、樟树、红继木、栀子、小叶女贞。

西北湖广场:垂柳、海桐、桂花 、云南黄素馨、石楠、杜鹃、广玉兰、意杨、水杉、美人蕉。

4.1.2防护绿地G3

江汉区防护绿地主要为铁路两旁防护林,以及三环两旁的防护林。现阶段铁路防护林较少,树种长势较差且缺乏管理,种植松散未全部达到防护作用。沿三环线防护林树木生长情况较好,防护作用巨大。

防护林树种:樟树、悬铃木、马尾松、构树。

4.1.3附属绿地G4

1.道路绿地

武汉市江汉区内道路网络密集,道路在新华路、香港路等新建成主干道中多以乡土树种及驯化树种为主,主要为樟树、悬铃木、复羽叶栾树等,但是树木数量较少,且原有道路树种较单一。整体状况为一环内部多老旧道路,树种相对较少但树龄较大。二环内较多新建道路,树种多样性较丰富,树龄较小,有较大发展空间。以下为主要道路树种调查。

中山大道:鸡爪槭 悬铃木 小叶女贞 复羽叶栾树。

解放大道:桂花、香樟、悬铃木、紫叶李。

建设大道:红继木、侧柏、银杏、石楠、桂花、棕榈、南天竹、悬铃木、八角金盘、樟树、紫叶李、冬青、月季。

发展大道:紫薇、女贞、香樟、杜鹃、海桐、冬青、红枫、枫香、桂花、圆柏、红继木、洒金桃叶珊瑚、南天竹、复羽叶栾树、悬铃木、垂柳、棕榈。

三环线:小叶女贞、紫薇、桂花、月季、复羽叶栾树、木槿、洒金桃叶珊瑚、海桐、法国冬青、紫叶李、银杏、苏铁。

姑嫂路--唐家墩:桂花、玉兰、木兰、香樟、广玉兰、雪松、悬铃木、海桐、苏铁、檵木、石楠、月季、国槐、圆柏、女贞。 新华路:香樟、银杏、复羽叶栾树、桂花、红继木、黄杨 。

常青路—云彩路:栀子、无患子、白玉兰、香樟、红继木、南天竹、红叶李、石榴、枫杨、桂花、碧桃、山茶、八角金盘构树、复羽叶栾树、紫玉兰、合欢、广玉兰、水杉、棕榈、悬铃木、法国冬青。

2.人文区域绿地

江汉区六渡桥江汉路等为人文景观区域,树种多常青树种,树龄较大。

武汉中山舰博物馆:枫杨、女贞、水杉、芭蕉、国槐、竹子、广玉兰、垂柳、雪松、桃、铺地龙柏、晚樱、棕榈 银杏 红枫、无花果、复羽叶栾树、蜡梅、香樟、黄杨、构树、珊瑚朴(百年古树)。

湖北地质博物馆:樟树、雪松、法国冬青、枫香、洒金桃叶珊瑚、红继木、杜鹃、桂花、圆柏、火棘、南天竹、慈竹、紫藤。

3.社区绿地

城区中小区众多,老旧小区皆为乡土树种,但树种单一,数量相对较少,物种多样性差。新建小区绿化程度较高,建设相对到位,部分高档社区种植引进外地植物如棕榈、美人蕉、香蕉、无花果等。例如新华路上新建小区。

4.其他附属绿地

市政机关单位等地绿化较好,维护工作到位,是附属绿地的典范之作。

汉口火车站:雪松、水杉、樟树、广玉兰、对节白蜡、山茶、樱花、苟骨、法国冬青、红檵木、月季。 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雪松、香樟、凤尾丝兰、玉兰、广玉兰、红叶石楠、红叶李、悬铃木、银杏、复羽叶栾树、海桐、紫薇、紫荆、桂花、八角金盘、南天竹、小檗、慈竹、苏铁、美人蕉、红继木、栀子、金边黄杨、石榴、鸡爪槭、含笑、杜鹃、结香。

4.1.4现状树种总结

全区基调树为:樟树、悬铃木、桂花、广玉兰、复羽叶栾树、女贞、石楠、构树、杜英。骨干树为:大叶女贞、雪松、枫香、栾树、水杉、池杉、构树、夹竹桃、棕榈、法国冬青、无患子、枫杨、山茶、银杏、杜英、紫荆、含笑、紫叶李、樱花、鸡爪槭、珊瑚朴、棕榈。

15

4.2规划原则

武汉市树种规划以生态优先、遵循自然、丰富景观、突显特色为基本原则。

武昌区在全市基础上坚持以维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为主、景观和经济效益为辅的原则,适地适树。

(1)遵循本地区森林植物的自然规律,“适地适树”原则

规划充分考虑武昌区各种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地理区中的自然规律,以暖温带阔叶落叶林区域等现有分布树种为主,北亚热带区域植物为辅,临近长江流域,按照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和景观特性,结合立地条件和景观要求进行合理配置。在满足园林绿化综合功能的基础上,并兼顾各绿地类型及城市性质进行规划。

(2)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

乡土树种是本地区的最适生种,能充分表现地方特色;同时结合选用经过驯化的外来树种,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 (3)以乔木为主,乔、灌、地被、草相结合;落叶为主,常绿为辅的原则。

以落叶阔叶乔木为主,乔、灌、地被、草相结合,并配以适当比例的常绿树木,突出表现暖温地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植物景观,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丰富植物季相。

(4)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重的原则

在选择树种时,要做到速生与慢长相结合,兼顾树种的美化功能,多选择观花、观果、观形、观色的树种,构成复合型的植物群落。

4.3规划目标

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树种资源,江汉区以研究、推广为主,引种为辅,力争到2020年城市绿化树种达到500种以上,其中本地乡土树种占到80%以上。实现我区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与合理性并存。

推广应用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本地乡土树种。如:梓树、楸树、朴树、珊瑚朴、马尾松、紫玉兰、山胡椒、紫薇、柞木、乌桕、棣棠、算盘子、豆梨、绣线菊、胡枝子、紫藤、枫香、旱柳、苦槠、青冈栎、珊瑚朴、构树、枸骨、冬青、胡颓子、野花椒、无患子、三角枫、清风藤、盐肤木、化香、满山红、映山红、女贞、络石、荚莲、臭牡丹、牡荆、 弥猴桃等。

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国内外相同或相近地理、气候条件下的新优树种。如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海拨在600米以下区系的植物品种。

从生物习性互补、美观和防护功能配合、群落均衡等方面来安排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的植物配置: 速生与慢生:搭配比例根据绿地性质确定,保证城市近远期效果。 常绿与落叶:搭配比例控制在4:6。

乔木与灌木:乔木与灌木搭配比例控制在1:8。地被植物要求全覆盖。

明确园林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同时搭配其他树种进行科学配置,形成武昌区园林植物的统一基调和特色。

4.4具体方案

(1)使用落叶速生乡土树种作为道路行道树,分叉高,抗性强,耐修剪,做到条条主干道皆有行道树,且长势良好,夏能遮阴冬能透光,不影响车辆行驶,如樟树、悬铃木、栾树等。隔离带中使用植物以小型乡土灌木为主,高度适中,生长较慢以减少修剪次数,抗性适应性强,既达到隔离目的又不会阻碍车辆视线。可选用乔灌木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置,小乔木可用石楠、桂花、紫叶李、紫薇、山茶等,其下方绿篱可选月季、火棘、红叶石楠、红檵木、海桐、龟甲冬青、雀舌黄杨等。

武汉市江汉区行道树种计划推广15种乔木:如法桐、重阳木、栾树、无患子、珊瑚朴、臭椿、银杏、三角枫、枫香、水杉、独干女贞、银木、广玉兰、黄心夜合等。

新华路:香樟 银杏 复羽叶栾树 桂花 金边黄杨 红檵木 女贞 苏铁 海桐 发展大道:桂花、香樟、悬铃木、紫叶李、雪松、石楠、法国冬青、八角金盘。

中山路:鸡爪槭 慈竹 铺地龙柏 小叶女贞 复羽叶栾树 桂花 南天竹、构树。

解放大道:桂花、棕榈、女贞、香樟、撒金桃叶珊瑚、杜英、紫荆、山茶、含笑。

(2)在公园中依旧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谨慎引进外来物种以防生物入侵,合理种植适地适树,同时逐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大绿化面积。种植部分以观赏性为前提的树种,落叶植物与常绿树种合理配置,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有效结合,达到公园树种的最大价值。主要对内沙湖等小型公园进行改造,增加树种多样性,按照规划原则进行合理配置,对紫阳湖等全市公园加强公园树木管理,使树木能茁壮成长,同时对古树及珍贵树种进行专门保护。条件适宜处可谨慎引进外来树种增加观赏价值,既防止生物入侵又要按照树木生理学特性栽培看护。公园中乔木可多为樟树、广玉兰、桂花、二球悬铃木、枫香、栾树、水杉、池杉、雪松、无患子、构树、杜英、紫荆、对节白蜡、紫叶李、木兰、榆树、珊瑚朴、垂柳、喜树,灌木为月季、火棘、红叶石楠、红檵木、海桐等。部分公园可按以下形式增加树种。

中山公园:枸骨、篚树、核桃、白杨、旱柳、板栗、苦槠、栓皮栎、麻栎、榉树、朴树、小叶朴、桑树、蜡梅、枫香慈竹、水杉、碧桃、枫杨、旱柳、棕榈、洒金桃叶珊瑚、海桐、红继木、睡莲、杜英、悬铃木、桂花、金银木、红叶李、云南黄素馨、石榴、蜡瓣花、溲疏、火棘枇杷、桃、槐树、乌桕、楝树、漆树、红瑞木、月桂、梧桐、夹竹桃、樟树、垂柳、喜树、满山红。

常青公园:山茶、海桐、石楠、枸骨、旱柳、樟树、红继木、栀子、小叶女贞、悬铃木、枫杨、枫香、蜡瓣花、溲疏、南天竹、红叶李、垂柳、复羽叶栾树、洒金桃叶珊瑚、八角金盘、慈竹、圆柏、桂花、火棘枇杷、桃、槐树、乌桕、楝树、漆树、红瑞木、月桂、梧桐。

后襄河公园:水杉、雪松、紫荆、腊梅、白玉兰、枇杷、梅、紫薇、丁香、红叶李、木槿、含笑、栀子、三叶草、广玉兰、马尾松、凌霄、香樟、苏铁、法国冬青、红叶石楠、枫杨、南天竹、木槿、美人蕉、垂柳、国槐、夹竹桃、合欢、悬铃木(两个球的)、海桐、小叶女贞、喜树、池杉、意杨、樱花、石楠。

西北湖广场:楸树、朴树、珊瑚朴、马尾松、紫玉兰、山胡椒、紫薇、乌桕、棣棠、算盘子、豆梨、绣线菊、胡枝子、紫藤、枫香、旱柳、苦槠、青冈栎、珊瑚朴、构树、枸骨、冬青、胡颓子、野花椒、无患子、三角枫、盐肤木、女贞、牡荆、弥猴桃。

菱角湖公园:枫杨、芭蕉、竹、无花果、垂柳、落羽杉、柳杉、侧柏、罗汉柏、花柏、篚树、核桃、白杨、南天竹、红叶李、垂柳、复羽叶栾树、洒金桃叶珊瑚、八角金盘、慈竹、圆柏、桂花、旱柳、小叶朴、桑树、蜡梅、枫香。

樟树、红继木、栀子、小叶女贞、悬铃木、山茶、海桐、石楠、枸骨、旱柳、板栗、苦槠、栓皮栎、麻栎、榉树、朴树。 (3)防护绿地以功能为主,主要布置于铁路两侧及江岸附近。还有三环线武昌区数条铁路两侧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30宽的防护绿地,以乡土树种为最佳选择。

16

堤岸防护林使用树种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用较耐湿树种,且适当注意观赏美观价值。防护林要发挥功能,种植密度适宜。 防护林树种:樟树、悬铃木、复羽叶栾树。

(4)在各种附属绿地中加大绿化面积,依照土地使用类型合理种植树木,坚持规划原则,最大化服务居民及使用人员的功能要求。如医院中多种植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的树种,不应有花粉及飞毛等不利于患者修养的树种。

铁路周边种植隔离防护林带,不要求过多观赏性存在,但树木要生存能力强,抗性强,主干明显,树形高大,枝繁叶茂,无坠落果实妨碍车辆行进,可达到防护目,如马尾松、圆柏、复羽叶栾树、水杉、石楠、夹竹桃、池杉等。

(5)社区中进行全面绿化,遵循树种规划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尽量减少有污染及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的树种,选择有较高观赏性,覆盖率高的高大乔木,适当可使用观果植物以增加趣味性。同时在灌木选择方面应注意不同人群的活动特性,不使用有毒有刺的树木,落叶与常绿搭配使用,。老旧小区进行逐步更新换代用适生植物取代衰老植物。新建小区中依据树木生长习性进行合理配置。

4.5全区范围内树种规划

常绿基调树种:樟树、广玉兰、构树、杜英、桂花、大叶女贞。

落叶基调树种:水杉、池杉、玉兰、鹅掌楸、枫香、二球悬铃木、栾树。

骨干树种:马尾松、罗汉松、水杉、池杉、大叶女贞、珊瑚朴、石楠、棕榈、构树、山茶、杜英、夹竹桃、含笑、法国冬青、银杏、梅花、枫香、无患子、栾树、合欢、樱花、枫杨、垂丝海棠、紫荆。

其他树种:八角金盘、凤尾兰、芭蕉、竹、无花果、榉树、朴树、苏铁、篚树、花柏、柳杉、侧柏、罗汉柏、落羽杉、盐肤木、海桐、小檗、阔叶磬竹、龟甲冬青、雀舌黄杨、枇杷、小蜡、红瑞木、毛竹、慈竹、佛肚竹、蒲葵、爬山虎、凌霄、常春藤、蜡梅、广玉兰 月季毛竹、南天竹、苟骨 杜鹃 红檵木、圆柏、洒金桃叶珊瑚、南天竹、珊瑚朴、小叶蚊母、大叶黄杨、锦带花、榆树、旱柳、板栗、苦槠、栓皮栎、麻栎、桑树、蜡梅、枫香、桃、槐树、乌桕、楝树、漆树、月桂、梧桐、小叶朴、蜡瓣花、溲疏、火棘、对节白蜡 海桐、金钟花、络石、泡桐、荚蒾 紫薇 木槿。

5.分期建设规划

5.1近期规划(2011-2017)

1、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武汉市江汉区。规划期限为2011至2017年。 2、发展规模

预测2017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将达到63万。2018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158.3平方公里。规划新增城市建设用地40.2 平方公里。

3、重点发展地区

在总体规划圈层式发展框架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空间主要沿交通干线拓展被自然山水分隔的特点,结合近年来城市建设实际需要,规划确定遵循 “ 旧城更新、新区拓展、轴线推进、均衡发展 ” 的战略,沿主城重要出口通道构筑西南、西向、北向、东向、南向、五条城市空间发展轴,将主城与各远城区联为一体,共同发展。

本区将重点建设王家墩商务区、历史老城区、铁道防护区,以及各居住区内绿地的完善。 4、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源头着手,通过对污染物的控制与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与要求。

规划绿地面积11.96平方公里,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4.8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1平方米。绿地面积比现状增加42.22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增加3.8平方米。

5.2远期规划(2017-2031)

1、发展目标

通过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以现有农林网络和城区片林相结合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区域绿化景观,把江汉区逐步建成为“半城江水半城园”的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江汉城区。

2、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并以江汉确定的规划理念为根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在本区范围内构筑区域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3、结合江汉区自然水体资源和铁路线纵贯的格局,突出江汉区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4、合理布局各类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到2031年预计规划绿地面积14.96平方公里,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7.1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3平方米。绿地面积比现状增加56.22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增加7.5平方米。

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设规划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1、丰富植物种类,增加空间异质化,极大地丰富物种多样性; 2、丰富园林类型,满足各种不同功能要求;

3、城乡结合建设城市大园林,丰富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指标

1、组织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

17

2、与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积极开展生物资源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环境及物种变化的监测、生物资源的调查和检测,特别是乡土原生树种,濒危物种等;

3、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自然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的保护;

4、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池塘、坡地、沟渠、沼泽地、自然湿地等生态和景观的敏感区域,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的规定,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划定绿线,严格保护,永续利用。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生物多样性是个相当宏观的生态概念,包括四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对于人口集聚、产业发达的城市地区,除了在市域(行政边界)范围内一些特殊的自然生态保护区里还能保持较为原始的生物多样性以外,大部分的城镇建成区是以人工生态环境为主的。城市化的结果往往造成生态系统均质化、遗传基因的单纯化,生物多样性就主要表现为物种的丰富性。又由于大多数野生动物和微生物对城市的环境污染难以承受,基本逃离,因此城市绿化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培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针对具体的绿地类型,根据其地形、土壤及其周围生态环境等条件,利用生态学、生物学原理,合理地选择园林绿化植物(特别是选用具有建群性、乡土性、观赏性及强抗性的树种),利用所选树种建立最佳的配置模式,使植物配置形式与景观美学价值、与生态环境价值有机结合,使各种植物及整体的美学价值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空间布局上实现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实现植被层次的多样性和综合效益的多样性。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结合江汉区实际情况,突出做好就地保护、移地保护工作,积极进行优良的园林绿化材料的遗传驯化,加强和促进本地乡土物种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按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苗圃面积占建城区面积的2%”的规定,加快苗圃、花圃、草圃建设,建设城市绿化大苗基地,加强乡土树种的保护培育,引进培育适宜树种,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

同时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藤木和草本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构成一个稳定的、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主体群落,提高环境的多样性和自然度,从而为昆虫、鸟类、小型兽类等的引入创造条件,使整个园林空间更加异质化,极大地丰富物种多样性。

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制定法规:通过充分调查研究,以制定地方法规的形式对保护方法、管理单位、经费来源等做出相应规定,明确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管理部门及其职责,明确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经费来源及基本保证金额,制订可操作性强的奖励与处罚条款,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规程规范。

2、宣传教育:通过政府文件和媒体、网络,加大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3、科学研究:包括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研究、生理与生态环境适应性研究、综合技术研究、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的项目。 4、育苗开发:珍稀濒危植物作为地带树种,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性状,珍稀濒危植物的育苗开发,应成为云县园林绿化树种研究的重要工作。

7.古树名木保护

一、古树名木的数量和种类

武汉市现存古树名木总计169株,分别属21科29属32种。

古树名木的年龄以200年以下的为主,占总数75.1%,200-300年的占16.6%,绝大多数为清代保留下来的,近千年的仅占1.8%,十分稀有。古树名木的优势树种主要为珊瑚朴、樟树和银杏,占总数的46.2%。

二、古树名木的管理保护措施 针对部分古树名木(珍稀濒危物种)生长环境恶化,长势弱的状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保护措施。全面贯彻执行《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在认真普查古树名木资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鉴定,确定古树名木等级,建立古树名木档案,进行古树名木的动态管理。对其中成片的古树名木建立保护区,对分散的古树名木建立保护点,并树立明显标志。 并划定保护范围落实责任单位,落实责任人,落实养护管理资金。

各级政府领导要树立保护意识,各级园林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把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切实有效地保护好我市的古树名木资源。立法管理,建档挂牌和养护复壮等工作。要求在距古树名木树干外侧5米(适于多株)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适于单株)范围内,保持土壤裸露或植花种草,不得搞任何设施或堆放杂物,不得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保护范围内,不得设置造成古树名木处于阴影下的高大物体和排泄危及古树名木的有害水、气的设施,同时可考虑结合城市小游园一并纳入规划。高大古树名木应安装避雷针,树龄较大的树木应做好替换工作(可在近原树处种植相同的树苗,让其自然替换)。在距树冠边缘8米范围内不得安置炉灶、烟囱等热源。在古树名木的枝干上,除必要的古树名木编号标牌等保护设施外,不得搞架设、缠绳、搭附他物或进行其他任何有损于古树名木生长的活动。

实行专业养护与单位个人养护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制订不同的管理范围、内容和方法,建立层层养护管理责任制,使每一棵古树名木管理养护落实到单位或个人,并做到定期检查。

城市现有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城市小游园规划结合起来实施就地保护,凡需大批量的大树迁移和大规模的树木抚育更新,必须组织专家论证签署意见,并经省级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不同种类的古树名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古树名木的立地环境;运用衰老树势复壮技术,抢救濒临死亡的古树名木;积极组织古树名木的科学研究,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8.规划实施措施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重视以下措施,将有利于实施洪山区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园林城市”。 一、法规性措施

依法治绿,是搞好城市绿化养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立法工作,用法制保证“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制定园林绿化法规。保证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按绿地系统规划要求,留足园林绿化与城区景观用地,使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成为可能。在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绿化用地面积达不到国家和湖北省相关规定的,按照规划要求实施异地绿化。

加强绿化宣传,提高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尤其要提高各级领导的生态意识。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民绿化教育,在市民中展开建设园林城市的舆论宣传工作,加强园林绿化技术的科普教育工作,宣传建设园林城市的意义和目标,让市民了解绿化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深远意义,促进形成人人爱护绿化、参与绿化的社会风气,并要将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任务分解后,列入各地区领导任期目标,作为其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

二、行政性措施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行政文件,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进行基本要求如下:

(1)城区内所有树木、绿地、林地、果园、茶园、绿化设施等,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不得移植、砍伐、侵占和损坏,不得改变其绿化用地性质。 (2)城市绿线内现有的建筑、构筑物及其设施应逐步迁出。临时建筑及其构筑物应在二至三年内予以拆除。

18

(3)城市绿线内不得新建与绿化维护管理无关的各类建筑。在绿地中建设绿化维护管理配套设施及用房的,要经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4)各类改造、改建、扩建、新建建设项目,不得占用绿地,不得损坏绿化及其设施,不得改变绿化用地性质。否则,规划部门不得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建设部门不得办理施工手续,工程不得交付使用,国土部门不得办理土地手续。

(5)城市绿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控制的地块以外,还须根据局部地区城市规划建设指标的要求实施城市绿地建设。 (6)县政府应对每年城市绿线执行情况组织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结果应向上一级城市行政机关和同级人大常委员会做出报告。

(7)在城市绿线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①违章侵占城市园林绿地或擅自改变绿地性质; ②乱扔乱倒废物;

③钉拴刻划树木,攀折花草;

④擅自盖房、建构筑物或搭建临时设施; ⑤倾倒、排放污水、污物、垃圾,堆放杂物; ⑥挖山钻井取水,拦河截流,取土采石;

⑦进行有损园林绿化和生态景观的其它活动。

(8)在城市绿线内的尚未迁出的房屋,不得参加房改或出售,房产、房改部门不得办理房产、房改等有关手续。绿线管理范围内各类改造、改建、扩建、新建的建设项目,必须经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方可开工。

(9)因特殊需要,确需占用城市绿线内的绿地、损坏绿化及其设施、移植和砍伐树木花草、或改变其用地性质的,市政府应会同省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并充分征求当地居民、人民团体的意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做出说明。

(10)因规划调整等原因,需要在城市绿线范围内进行树木抚育更新、绿地改造扩建等项目的,应报经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报县政府批准。

(11)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在建设局内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专职园林建设管理部门(园林园艺管理局),隶属建设局,负责城市的绿地建设及日常绿化养护工作。明确园林建设管理部门对破坏绿化案件的执法权。 三、技术性措施

(1)园林生产绿地是城市绿化的基础,故其数量和质量均应与城市绿化建设任务紧密结合,要在全局和长远规划的指导下,超前作好苗木供应准备。

(2)重视建成区建设与改造过程中的园林绿地建设。建成区建设与改造中的园林绿地建设应抓好四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结合建成区的改造和拆建,成片、成带、成块的建设绿地,特别应重视沿河绿带,主要景观道和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二是加强现有建成区内的垂直绿化,阳台绿化和庭院绿化,增加城区绿地率;三是在绿地指标低、绿化用地紧张的地段应充分挖掘地面种植潜力,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搞好绿化;四是在对文物古迹、风景区的保护与开发的同时,多增加绿地空间。

(3)加强园林绿化应用植物的科学研究,是城区绿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意义。

工作重点是针对城区园林建设中有关绿化树种及其构成的生态系统,围绕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病理学、保护生态学、城区环境生态学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开展研究,解决生产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难题,为城区园林规划设计、绿化工程的具体实施以及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了保证有关科研计划的实施,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逐步把科研活动纳入城区园林建设的轨道上来,以确保城市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定期设立和开展一些园林绿化树种的项目研究,对城区园林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组织重点攻关。同时,要加强科研合作,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力量,进行科研合作攻关,解决城市绿化建设中遇到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具体工作中,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培养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敬业、高效的科研人才队伍,保证园林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 ②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 ③建立和完善园林科研管理体系;

④结合实际制定计划,推广和应用先进、成熟的科研成果,促进科研与生产的良性循环。 四、政策性措施

江汉区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应有一个统一的战略布署,要明确划定各类绿地范围控制线,切实保证城区绿化用地。绿地规划所确定的绿化用地,必须逐步建设成为城市绿地,不得改作它用,更不能进行经营性开发建设。城区范围内的江、河、湖和坡地等地段,是营造城市景观最重要的区位,也是居民最适宜的游憩活动场所,应当作为城区绿化管理的重点地段严加整治。特别要严格保护城市古典园林、古树名木、风景名胜区和重点公园,在城区开发建设中绝不能破坏。除了城区绿化外,近山面山绿化、农村绿化要一齐抓,互为补充,不可偏废。

五、经济性措施

通过规划引导,建立稳定的、多元化的绿化投资渠道。城市绿化建设资金应当是城市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和计划的调控,使城区各级财政安排必要的资金保证城市绿化工作的需要,尤其要加大城区绿化隔离林带和大型公园绿地建设的投入,增加城区绿地维护管理的资金。同时,也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区园林绿化建设。具体措施如:可将居住区内的绿地建设经费纳入住宅建设成本,居住区内日常绿化养护费用可从房屋租金或物业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道路绿化经费,应列入道路建设总投资,由市政建设部门按规划与道路同步实施。地区综合开发或批租时,应将绿地建设纳入开发范围,政府从批租收入中按比例提取投入绿化设施的建设。城区大型绿地的开发,还可以采取综合开发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城区干道两侧绿带、城区组团间大型绿地的开发建设应列为重点项目,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除政府拨款投入外,在征地、建设、经营中可反馈市属各项税费,作为国有资产的投入份额,保证绿地建成后的稳定性。城区绿地一定要与城市的发展和新区的开发同步建设。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各企业单位投资建设公园。建设采取谁投资谁受益,谁投资谁经营的政策,各公园在保证规定绿地率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土地用于开发等优惠政策。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1s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