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土壤检测报告样本

更新时间:2023-12-22 02:3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XX县XX乡土地整理项目 土壤调查分析报告

项目编制单位:

单位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复 核 人:

编 制 人:

编制日期:二0一0年十二月十五日

目录

1 项目区概况..........................................1 1.1自然概况......................................1 1.2社会经济......................................2 2 土壤类型及基本特征..................................2 2.1土壤类型及肥力性状............................2 2.2土壤环境质量...................................5 3 耕地适宜性评价与开发利用前景........................5 3.1耕地适宜性评价................................5 3.2耕地开发利用前景分析..........................7 4 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 4.1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8 4.2农田排灌存在的主要问题.........................9 4.3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 5 土壤改良利用配套措施...............................10

5.1灰黄泥田综合改良培肥区........................10 5.2灰泥田综合利用区..............................10

5.3黄底灰泥田综合利用改良区......................11 5.4新增耕地土壤改良综合配套区....................12

2

1 项目区概况

1.1自然概况

XX乡位于XX县东南部,乡驻地在XX村,距县城约8公里,东与浙江省XX县交界,南部与XX县接壤,西部与XX镇相邻,北部与XX镇相邻。项目区海拔高程在260-280米之间。全乡土地总面积84.3平方公里。 1.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丘陵地形,四周为中低山,成长方形盆地,七里溪从项目区经过,地势较平坦开阔。

1.1.2气候

项目区流域地处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

项目区年均气温18℃,年日照时数1845小时,无霜期270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 1.1.3水文与水文地质

项目区位于七里溪流域,流域径流均由降雨形成。 根据地域实测降水量系列资料,求得多年平均降水量1650毫米,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0.20, 年降水量偏差系数CS=2CV,据之求得年降水量频率P=10%、P=50%和P=90%的丰、平、枯水年降水量分别为2079毫米、1634毫米和1238毫米。

根据XX省水资源图集,XX乡地域年径流深差系数CV值为0.35,多年平均径流深1050毫米,年径流深偏差系数CS=2CV。

1

据之求得年径流深频率P=10%、P=50%和P=90%的丰、平、枯水年径流深分别为1544毫米、1008毫米和620毫米。 1.1.4生物资源

项目区属亚热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全境山多林密,林产资源丰富,盛产杉、马尾松、竹等,森林覆盖率达80%。农作物品种主要有水稻、烤烟、茶叶、水果、蔬菜等。

1.2社会经济

项目区涉及XX县XX乡XX村和XX村。XX乡现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1.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0万人,全乡总土地面积84.3km,耕地面积19131亩。2006年全乡农业总产值7900万元,粮食总产量1.90万吨,财政收入21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37元。

XX村共有448户,1699人,其中劳动力980人,2006全村农业总产值595.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145元。

XX村共有285户,1064人,其中劳动力638人,2006年全村农业总产值426.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08元。 2 土壤类型及基本特征 2.1土壤类型及肥力性状

溪河两岸、平洋和山垅谷地等多经人为长期耕作,水耕熟化发育为水田土壤。河谷小盆地分布有灰泥田、砂底灰泥田;坡地及缓坡带有灰黄泥田、黄底灰泥田。项目区主要土壤的理

2

2

化性状请见《土壤理化与重金属含量检测报告》。

土壤类型、面积分布(见表1)及肥力特性分述如下: 表1 土壤类型及面积统计表 土壤名称 黄底灰泥田 灰黄泥田 砂底灰泥田 灰泥田 典型剖面号 面积(亩) 1 2 3 4、5 178 365 424 1250 改良措施 增施有机肥、秸秆回田、冬种绿肥 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扩种绿肥、优化配方施肥 2.1.1黄底灰泥田

黄底灰泥田主要分布于平洋的高处和坡麓的缓坡地段,成土母质为红壤的坡积物,地下水位在0.65米以下。耕作时间长,土壤熟化度高,土体构型为A-P-W1-Cn层次。底土层长期受地下水浸渍黄化,形成黄色水化铁层。排灌条件较好,不受渍害影响,各层次都可见明显的锈纹锈斑。耕层质地为中壤,耕性好,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较理想。耕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中等,速效氮丰富、速效磷中等水平,速效钾中等偏下,土壤肥力中等偏下,适宜水旱轮作。生产上注意用养结合,增施有机肥、秸秆回田、冬种绿肥等措施,培肥地力。

2.1.2灰黄泥田

灰黄泥田多发育于山坡梯田和河谷两岸高阶地,成土母质为坡积物,地下水位0.75米以下。耕作年代较久,土壤熟化度

3

较高,土体发育较完整,渗育层比较发育,呈黄灰色或灰黄色,心土层结构面上有氧化铁水化的水渍物,为黄色母质层;无斑淀层或不明显,土体构型为A-P-W-C。全剖面至上而下粘性渐强。耕层质地为重壤,耕性一般,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土壤阳离子代换量中等,肥效较平缓,耕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高,速效钾中等,系中等水平的土壤。生产上注意用养结合,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扩种绿肥、优化配方施肥等措施,培肥地力。

2.1.3砂底灰泥田

砂底灰泥田主要分布于河床附近的台地,成土母质为不同时期的冲积物,地下水位0.85米左右。耕作年代久,土壤熟化度高,层次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A-P- W1-C。耕作层较厚,呈暗灰色;心土层有中量锈纹锈斑,潴育层略有棱柱状结构,结构面有大量灰色胶膜。耕层质地为中壤,耕性好,保肥保水性能一般;耕层有机质、全氮、全钾丰富,速效氮、磷含量高,潜在肥力较高,保肥供肥性能较强,肥劲平缓,作物长相好,产量也高。 2.1.4灰泥田

灰泥田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开阔的垅口,成土母质为坡积物或冲洪积物,地下水位0.85米左右。耕作年代久,土壤熟化度高,层次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A-P-W1-C。耕作层较厚,呈暗灰色;心土层有锈纹锈斑,潴育层略有柱状结构,结构面

4

上有水渍状灰色胶膜。耕层质地为中壤,耕性好,保肥保水性能好;耕层有机质、全氮、全钾丰富,速效氮、磷含量高,潜在肥力较高,保肥供肥性能较强,肥劲平缓,作物长相好,产量也高。

2.2土壤环境质量

根据XX土壤有关资料表明,项目区土壤耕作层的全铅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250 mg/kg)(GB15618—1995),也低于农业部绿色食品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旱地50 mg/kg)(NVT39);全汞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0.3 mg/kg),也低于农业部绿色食品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旱地0.25mg/kg)(NY/T39);全砷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30mg/kg,也低于农业部绿色食品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旱地25mg/kg)(NY/T39);全镉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3 mg/kg);全铬含量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250 mg/kg)。

上述表明,项目区土壤重金属铅、汞、砷、镉、铬的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也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蔬菜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表明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水稻、蔬菜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3 耕地适宜性评价与开发利用前景 3.1耕地适宜性评价 3.1.1耕地概念

5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地中宽度小于1.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3.1.2耕地质量和耕地限制(障碍)型的划分

耕地质量和耕地限制(障碍)型是耕地适宜性评价的二大要素。耕地质量是耕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根据耕地适宜范围内反映耕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而耕地限制(障碍)型是在耕地质量等范围内,按限制(障碍)因素的种类和强度划分为浅限制型、瘦限制型、旱限制型、渍限制型、砂限制型等类型,同一耕地限制型内的耕地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障碍)因素和采取相同的主要改造措施。 3.1.3耕地适宜性评价

通过对耕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的调查,耕地质量和耕地利用率、产出率和生态效益分析,项目区耕地适宜性评价定为三个等级,现分述如下:

一等地:对农业利用无限制或少限制,质量好。 位于平洋、山间盆地的灰泥田,河床附近的台地的砂底灰泥田,面积有1674亩,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75.51%。耕作年代久,土壤熟化度较高,耕层厚度在17-18厘米。质地多为中壤,耕性好,养分丰富、肥力高。排溉设施较完善,机耕条件好,为高产稳产的土壤类型。在正常耕作条件和管理措施下一般均

6

能获得高产。项目区通过整理可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 二等地:对农业利用有一定限制,质量中等。

位于坡地、缓坡地的灰黄泥田,面积有365亩,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16.46%。耕作时间较久,土壤熟化度较高,耕层在14-15厘米,耕层质地多为中壤,耕性好,土壤肥力中等水平。但分布在坡地部分的灰黄泥田水源不足,易受早,为旱限制型;有的灰黄泥田耕作层厚度仅有14厘米,为浅限制型。因而土地整理、土壤改良利用上应针对不同的限制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完善田间水利设施,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扩种绿肥、优化配方施肥等改造措施,培肥地力。

三等地:对农业利用有较大限制,质量较差。

位于平洋的高处和坡麓的缓坡地段的黄底灰泥田,面积有178亩,占项目区耕地面积的8.03%。黄底灰泥田酸度较强,为酸限制型;缺水易旱,为旱限制型;养分缺为瘦限制型。这类耕地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完善田间灌溉设施,以减少旱灾,生产上注意用养结合,增施有机肥、秸秆回田、冬种绿肥等措施,培肥地力。

3.2耕地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3.2.1项目实施后,通过沟、渠、路合理布局,整理开发溪河沿岸的荒草地、零散的坑塘水面等,可新增耕地237.08亩,占整理后耕地总面积的9.66%,整理后耕地占土地整理总面积的86.11%,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经

7

济效益。同时有利耕地占补平衡,减轻经济发展占用耕地导致用地矛盾,以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2.2通过田间渠系治理与设施配套形成完整的排灌网络,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使有效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了项目区P=90%的灌溉用水要求。

3.2.3通过合理布设防洪、排涝工程,提高了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对部分耕层浅的灰黄泥田进行客土改良,增施有机肥,以增强农业生产后劲;对分布在山坡梯地的黄底灰泥田、灰黄泥田通过平整、完善田间水利设施,逐步改良为肥力较高的水田土壤。通过综合应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科技措施,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将项目区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从而有利于引导农村走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道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作物的复种指数由135%提高到160%,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大幅度提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 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中低产田面积大。项目区水田土壤黄底灰泥田、灰黄泥田、砂底灰泥田、灰泥田等,高产田少,多属中产田,其中砂底灰泥田、灰泥田肥力较高,灰黄泥田属中产田,黄底灰泥田属低产田。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土壤不同程度存在着浅、旱、瘦、

8

砂、渍等低产障碍因素。

4.1.2耕层较浅,作物营养容量小。由于长期不注重培肥地力,加上耕作工具落后、粗耕粗种,灰黄泥田耕层只有14-15cm,土壤营养容量小,直接限制作物根系的生长和作物营养容积,从而影响作物产量的提高。 4.2农田排灌存在的间题

4.2.1用水未统一规划,渠系未配套,现有渠道年久失修,渗漏严重,项目区存在局部的工程性缺水,造成部分地块灌溉水多余,而部分地块又缺水。

4.2.2排洪设施较为薄弱,项目区内的水基本上是通过田块从高到低排出,没有较为有效的排洪、排水网络。 4.3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农业结构调整不够完善,特色产业规模小,综合效益不高。作物类型基本保持以种植水稻为主体,高效益的经济作物较少,养殖业比重偏小,一些特色产业没有形成,综合效益不高。

4.3.2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财政、金融、农民对农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与农业规模化生产所需资金存在矛盾,农用水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滞后,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后劲。

4.3.3农业生产名、特、优品牌少,农产品加工滞后,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效益低。

9

4.3.4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体系失调,土壤肥力不高。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合是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满足协调作物对各种营养物质需求的重要保证。80年代以来,随着化肥用量的急剧增加,有机肥料使用和紫云英等豆科绿肥种植、稻草返田等大面积减少,土壤肥力有下降的趋势;伴随作物产量的增加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施肥上重氮轻钾、中微量元素不足,从而响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5 土壤改良利用配套措施 5.1黄底灰泥田综合利用改良区

本区位于丘陵缓坡地及平洋的较高地段,其土壤类型为黄底灰泥田,面积有178亩。在土地整理完善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同时,其土壤改良利用综合配套措施为:

5.1.1依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要求,规划设计平整格田面积以2一3亩为宜.并将区域农田建成标准较高的基本农田。 5.1.2对需要挖、填方的田块,首先采用"全铲法"剥离22一30厘米的土壤熟化层,确保表土回田率高于90%以上。 5.1.3推广烟-稻-菜等复合轮作制度,增加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队和产出率。

5.1.4因地制宜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回田,冬种绿肥,推广平衡施肥等措施,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力。

5.2灰黄泥田综合改良培肥区

本区位于山坡梯田和河谷两岸高阶地,其土壤类型为灰黄泥田,

10

面积有365亩。由于坡度大,田块较小,耕层较浅,易旱。应在布局完善灌排体系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基础上,在土壤改良和培肥综合措施上着重做、下几项工作:

5.2.1针对本区多位于山坡梯地,田块小、高差大,农田平整设计中,应做到水平等高布局,格田规划面积应控制在1亩左右为宜,以免大挖大填过大破坏土层,以维持土壤的基础肥力。

5.2.2在等高平整土地时,应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原耕地土壤熟化层(耕作层和犁底层)18一25厚米,确保表土层回田率高于80%。

5.2.3对原田块平整不需挖填的农田,应通过深耕改土逐年加深耕作层,增加作物营养容量。

5.2.4因地制宜扩种绿肥,增施有机肥,优化配方施肥,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综合生产力。

5.2.5大力普及推广烟-稻-菜,烟-菜,稻-菜及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努力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5.3灰泥田综合利用区

本区位于平洋、山间盆地、河床附近的台地,其土壤类型为灰泥田和砂底灰泥田,面积有1674亩,在土地整理完善排灌设施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同时,其土壤改良利用措施为: 5.3.1依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要求,规划设计平整格田面积以3-4亩左右为宜,并将区域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

11

路相连、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土壤肥沃、早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5.3.2对需要挖、填方的田块,首先采用“全铲法”剥离25一30厘米的土壤熟化层,确保表土回田率高于90%以上。 5.3.3推广烟-稻-菜等复合轮作制度,增加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5.3.4因地制宜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回田,推广平衡施肥,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力。 5.4新增耕地土壤改良综合配套区

项目区内的新增耕地主要由荒草地、零星分散的坑塘水面等开发整理而成。区域分布的特点:零星分散,形状大小不一,挖填深度和填土物不同,新形成的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土体构型及障碍因素差异很大,因而在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和利用方向上,力求做到因地制宜,重点改造,综合配套,以维持土地有较高的生产力。

新增耕地237.08亩,主要位于溪河沿岸的荒草地、坑塘水面等整理成耕地。新开发整理区应尽量将塘泥、表土层收集集中堆放,经平整后,再将原土层回填、加上亩客塘泥或较肥沃的山地表土50立方米,需客土11854立方米,作为整理后田块的耕作层,努力建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以维持土地的生产力;同时应通过增施农家肥,套种绿肥,秸秆回田,推广配方施肥,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

12

5工程设计

5.1.1田块布臵

格田设计主要根据整理区自然、地形、地势条件;考虑格田排水排渍顺畅、便捷,格田内土方平整挖填方量、表土剥离及回填方量尽可能最小;同时兼顾灌溉排水的要求,有利于田间作业、水土保持与经营管理。格田设计按丘陵坡地和河谷滩地两种情况进行设计。 l、格田宽度

在综合格田土方平整的工程量(格田内土方挖填平衡)、格田的耕作面积两个因素,并结合灌排系统、田间道路系统等其它因素,丘陵坡地将格田宽度确定为15-20m,河谷滩地格田宽度确定为25-3Om。 2、格田长度

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并考虑区外来水的排泄,丘陵坡地格田长度为80-1OOm,滩涂平原田长度为60-90m。 3、格田规模

整理区共分为1025格田,田块面积为0.28-7.33亩,格田平均面积2.46亩。

5.1.2土地平整分区与方法

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壤的潜力,有利于改土治水综合措施的配套,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原则,依据项目区的地形部位、土壤组合特征、土壤适宜性、障

13

附表2 XX省XX县XX乡土地整理区土壤理化性质 土样深度面 (cm) 号 0--17 一 17--28 28--50 50--100 0--14 二 14--21 21--35 35--85 0--18 三 18--29 29--66 66--100 0--18 四 18--29 29--66 土壤质粘粒有机质PH值 地类别 <0.01mm% g/kg 中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中壤土 中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重壤土 中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中壤土 中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4.52 4.54 5.09 5.23 4.79 4.85 5.24 5.74 5.11 5.23 5.36 5.65 5.07 5.29 5.34 全氮 g/kg 全磷 g/kg 0.486 0.465 0.371 0.419 0.716 0.468 0.411 0.308 2.854 2.646 1.963 2.625 0.852 0.647 0.637 全钾 CEC 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g/kg Cmol(+)/kg mg/kg mg/kg mg/kg 31.07 30.73 31.71 32.36 23.33 23.16 22.77 22.47 34.46 3.54 3.57 3.39 38.74 35.38 35.70 8.18 134.6 8.06 7.74 7.42 6.88 7.20 6.32 9.65 8.32 7.74 9.62 8.31 4.5 4.6 65 45 91 36 46.17 20.96 1.254 42.44 20.93 1.182 46.96 38.78 6.98 0.787 1.26 0.193 51.8 30.97 1.644 52.6 28.27 0.947 57.8 24.44 0.946 48.5 21.21 0.379 42.17 27.45 1.571 41.92 24.32 1.073 46.24 12.31 0.717 41.08 8.81 0.532 42.1 27.41 1.572 41.9 24.35 1.073 46.2 12.37 0.712 8.55 157.1 11.53 148.7 25.0 11.50 147.1 31.9 1

附表2 XX省XX县XX乡土地整理区土壤理化性质 土样深度66--100 测定方法: 土壤质中壤土 PH值 5.56 粘粒有机质全氮 全磷 0.524 全钾 33.95 CEC 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41.0 10.32 0.537 7.72 颗粒组成=吸管法; PH=电位法; 全氮=半微量开氏法; 全磷=钼蓝比色法; 全钾=火焰光度法; CEC=醋酸铵-氯化钠交换-开氏定氮法; 碱解氮=碱解扩散法; 速效磷法=钼蓝比色; 速效钾=火焰光度法; 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

2

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1r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