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社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构建模式研究――以四川凉山彝

更新时间:2023-04-16 18: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民族地区社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及构建模式研究

——以四川凉山彝区为例

唐文娟

[摘要]民族地区由于受地域条件、经济水平、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城市相比,社区建设在管理形式、服务体系、治理环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本文选择四川凉山彝区的社区发展为例,在实际考察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社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作了较深入分析,指出在民族地区的社区构建中,既要考虑时代发展对社区建设的新要求,又要立足于自身特点,在社区形式的选择、社区资源的整合、社区服务的完善和社区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有所创新。

[关键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谐社区

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1)02—0024—05

基金项目:2009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立项资助的“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稳定社区研究一以凉山州为例”课题的结题文章(FZFK09一02)。

作者简介:唐文娟(1975一),女,四川会理人,四川省犯罪防控中心研究员,成都大学经济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层法治建设。四川成都610000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civitas”,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起于德国的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年)。滕尼斯在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指出,所谓的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它是根据人们的自然意愿结合而成,人们的关系建立在习惯、传统和宗教之上,血缘、邻里和朋友的关系是社区的主要纽带。…

中国社区的发展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导致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发展的差异性。民族地区由于受地域条件、经济水平、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城市相比,尤其是多民族杂居的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的多民族杂居的农村社区和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社区在管理形式、服务体系、治理环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差距更明显。为此,在民族地区的社区构建中,既要考虑时代发展对社区建设的新要求,又要立足于自身特点,在社区形式的选择、社区资源的整合、社区服务的完善和社区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有所创新。

一、民族地区社区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四川凉山彝区为例

(一)四川凉山彝区的基本情况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彝、藏、羌、苗、回、蒙古、傈僳、满、纳西、土家、白、布依、傣、壮等14个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有甘孜藏族自治州(辖18个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13个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7个县市,其中包括木里藏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lkJil羌族自治县。全省少数民族人口480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3%。心。四川是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

凉山彝区包括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的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总面积6.488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其总人口495.49万(凉山州461万,峨边县14.7万人,马边县19.79万人),其中彝族233.134万(凉

山州221万,峨边县3.822万,马边县8.312万,分

政策调研25

别占总人口47%、26%、42.09%)。Ho,

(二)四川凉山彝区社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四川凉山彝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伴随经济的发展,在民生改善、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凉山的社区建设考察来看,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地域文化决定了社区建设基础、发展形式、发展规模等具有自身特点。

1.多民族杂居局面明显

民族地区多民族杂居的情况比较明显,以各民族在人口比例、居住区位上的差异,可以将这种杂居的局面分为三种情形:(1)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杂居型,这种情形中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居住在城市和集镇区,基本上零星分布,与汉族居民互为邻里,属典型的散杂居人口。(2)以某聚居的少数民族为主的杂居型,这种情形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城乡均有分布,一部分人口在城市形成民族街巷,在农村形成村落,聚族而居。在凉山,以彝族为主的杂居局面比较显著。(3)以某少数民族为主的高度聚居型,这种情形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不同程度地高于当地汉族人口,在本地区形成非常集中的居住区。

2.社区形式呈现多样化

民族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在社区形式的多样化。以四川凉山的州府西昌市为例,全市总幅员面积2651.38平方公里,总人口59.64万人,42.03万农业人口,辖37个乡镇,其中,13个彝族聚居乡镇幅员面积1757.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6%,共有69个村、429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8.21万人。【41从地理分布来看,农业人口占绝大部分,而以彝族为主的聚居区又占据了大部分国土面积,由此,在民族地区,存在建设多民族杂居的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的多民族杂居的农村社区、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社区等多种形式社区的需要。

就西昌市而言,市辖6个街道、8个镇、29个乡。从市区来看,以东城街道健康路社区、西城街道西门坡社区、北城街道府街社区等城市社区作为考察对象,社区居民彝汉混居局面明显,城市的彝汉居民在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方面都存在互相同化的情形,比如彝族也过汉族年,流行给小孩发压岁钱;而汉族也过火把节、彝族年等。从郊区来看,以川兴镇新农村、海南乡缸窑村、黄联关镇等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社区作为考察对象,这些村镇由于距市区不远,地处旅游景区,在发展经济和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有的以发展花果山种植业为主、有的推出了“缸窑”文化,有的打造“土林”奇观。各村镇的居民虽然也是多民族杂居,但在生态资源、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出现了融合性。从农村来看,以阿七乡、磨盘乡、高草回族乡等农村社区作为考察对象,这些乡是典型的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区域,其中阿七、磨盘是彝族聚居乡,高草是回族聚居乡。这些乡人口不多,多以发展农业为主,社区建设未成规模,农民住户散居情况明显。

3.社区发展规模存在不定性

社区发展规模一般以人口数确定,在民族地区社区建设中,由于入口分布城乡不均匀,存在城市人口集中、农村人口分散的特点,由此决定了不同形式的社区在规模大小上存在不定性。以西昌市为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城市,西城街道人口达44480,在农村,养地乡人口仅4969。b1城市社区发展伴随商品房开发、街道规划,发展初具规模,如西昌市构建了“用热心办实事、用真心破急事、用诚心解难事”的“关爱型”社区。相比而言,农村社区,尤其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社区,尚停留于传统行政区划形式,没有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规模,少数民族住户相对分散。

二、民族地区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种形式的社区发展不均衡

民族地区大杂居的局面决定了社区发展的差异性,在对四川凉山地区社区建设的考察过程中发现,以人口地域分布特点为标准多民族杂居的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的多民族杂居的农村社区和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社区是当地社区的典型形式,而这三类社区在发展上呈现出不均衡状态。

1.多民族杂居的城市社区缺乏科学管理体系

在民族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主要以行政区划的街道设置、商品房开发、拆迁安置等渠道展开,社区里多民族杂居具有随意性。从规划来看,没有很好地将城市建设与社区建设进行有效结合,很多城市更看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政治效益和精神文化效益。在城市民族社区的发展中,没有结合城市民族社区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文化特点,在整体上,缺乏科学管理体系。有的地方

盲目拆迁,强制将传统居住区打造成商业区;有的

26《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g2期

地方追求旅游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有的地方社区开发具有纯商业性,缺乏社区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2.城乡结合部的多民族杂居的农村社区缺乏有效规划

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发展问题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民族地区,这类区域的发展既要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又要考虑多民族的团结与协作。从实际考察来看,在这类区域的农村社区建设初具规模,乡村经济发展突出,但汉族居民和少数民族居民,在发展水平上依然存在差距。以凉山西昌市的川兴镇新农村为例,这里世居的是汉族群众,现有彝族居民多以搬迁形式入住,在杂居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决策管理、利益分配等问题的不协调。

3.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社区尚未形成规模

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社区很多地处偏远,居民居住分散,有的还居住在二半山及山区,虽然在一些地方,实行了移民安置、扶贫开发等政策,如凉山州的“三房”改造工程,但具有培育新型社区共同体和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现代意义的社区,在这些地区尚未形成规模。这些地方贫困人口多、环境条件恶劣、生产方式落后,面临经济发展与社区构建的双重任务。

(二)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没有有效发挥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社区建设中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应起组织、协调、监督的作用。在民族地区,不管是城市社区的居民委员会,还是农村社区的村民委员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自治地位与作用都没有体现出来,在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行政性质的自上而下权威调控。在城市,居委会相当与上级组织部门的派出机构,日常工作围绕行政展开,不能从社区建设实际出发,结合社区特点去搞好社区规划发展、社区资源开发、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文化融合等主要工作。在农村,村委会的行政管理职能更为明显,通常集决策执行于一身,缺乏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

(三)社区居民参与度有待提高

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判断社区建设的重要标准。民族地区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多局限于传统上的执行性参与,在城市,社区内大量的事务是以行政化方式来完成的,居民难以参与社区事务的真正决策、管理和监督过程。另外很多社区事务围绕文体活动等展开,形式陈旧,参加者多以老年人为主,不能调动所有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在农村,民族地区更多的是围绕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尤其对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来说,贫困人12I多,教育层次低,社区意识尚未形成,更缺乏参与式发展理念。

(四)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都存在重新规划、不断完善的过程。从社区管理来看,缺乏与民族地区社区发展规律相结合的长效制度,社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薄弱。现阶段城市社区的管理主要是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社区管理范围一般为原街道行政区域,主要是以城市区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居委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区主体缺乏自治性。而农村社区的管理发展更为滞后,村民更多的只是一种地域结合,没有从社区角度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

从公共服务体系来看,现有城市社区的服务机构,如医疗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等,存在服务方式消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社区居委会在关系协调、自主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不明显;许多生活服务设施还很不完善;社区精神文化生活也匮乏。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居环境较差,尚未形成集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五)具有民族地域特点的社区文化尚未形成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认为:“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6】∽356’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地域性特点明显,是各族居民之间相互联系、增强感情、加深了解、沟通关系的纽带,应融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等于一体。但现阶段,民族地区具有民族地域特点的社区文化尚未形成。

三、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社区新模式初探

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社区的建设,目的在于强化民族自治、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创新机制、促进民族团结。针对民族地区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应从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特色中,围绕社区形式、社区资源、社IX/]民务、社区文化探寻社区建设的新途

径。

政策调研27

(一)因地制宜进行社区组建形式的创新

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区域之间各具特色,发展差距较大,选择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从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形式选择来看,既要考虑现代意义社区的建设要求,又要考虑民族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凉山地区三类典型的社区为例,形式组建上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

对多民族杂居的城市社区,应将社区建设与城市规划统一起来。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社区建设的要求。民族地区政府可以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特色,根据自身城市定位,出台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规划出与城市建设相协调的社区发展条例等。如对定位为旅游城市的民族地区的城市社区,可以将社区建设与旅游形象结合,构建一些具有民族多元文化氛围和不同生活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民族社区。

对城乡结合部的多民族杂居的农村社区,应将社区建设与城镇化进程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围绕水能、旅游、矿产、特色农牧业和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着力构建水电产业、旅游产业、矿冶产业、民族医药业、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形成依靠特色产业带动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同时,对多民族杂居的农村社区建设,除了要解决集中居住、经济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杂居民族的各方利益,更应从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高度,对社区的管理体系、利益机制、服务共享等问题进行有效规划。

对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社区,应将社区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这类地区的社区建设普遍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如凉山地区推行的“三房改造”、“移民安置”等工作,为这类社区的构建创造了基础条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在解决贫困、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按现代社区理念,对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的农村社区从管理、服务、设施、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建设。

(二)统筹协调进行社区资源整合的创新

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独特,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按统筹协调的原则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整合社区资源,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社区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区不和谐因素”,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社区提供基

础性支撑。

1.民族地区社区建设应整合组织资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民族地区也应结合民族区域自治特点,对社区组织体系中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村民)自治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i3,以社区居民(村民)自治组织为自治主体,以各种社区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2.民族地区社区建设应整合人力资源

随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强,社区人员组成日益复杂,有的是有户籍的社区居民;有的是没有户籍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有的是原住民,有的是外来迁入人员;有的长期居住,有的临时居住。在民族地区,社区还存在多民族杂居的矛盾,这些都给社区管理带来了新挑战。社区人力资源整合就是引导社区内所有成员的目标与社区建设目标朝同一方向靠近,从而改善各成员行为规范、促进社区有序发展的过程。民族地区社区的构建应调动所有社区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增强各族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来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通过提升参与意识与自治意识,实现社区共建”【71;在社区内部的硬环境建设上,应考虑各层次、各民族居民生活、休闲和发展的需求,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的积极性。

3.民族地区社区建设应整合文化资源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文化环境等等,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就目前而言,“社区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直面涌来多种外来异文化,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现在文化的涵化。”[8】为此,民族地区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就是要利用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将各种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相互关联,形成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

(三)通力协作进行社区服务完善的创新

社区服务完善包括服务理念的培养、服务水平的提高、服务方式的改变和服务设施的跟进等内容。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社区服务相

对滞后,表现在社区服务资金短缺、社区服务设施

28《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落后、社区服务队伍素质较低等方面。针对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的特殊性,有必要调动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服务部门和以社区组织为主的私人服务部门等各种社会力量,以协作的方式完善社区服务。在城市,政府要当好社区服务的规划者,围绕城市社区对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文体、娱乐等需求,正确引人市场机制,对社区服务企业给予一定引导和扶持,实现了社区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农村,应根据不同的发展层次,通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民族地区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而言,农村基层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都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更新过程,这些地方,少数民族小聚居的特点比较突出,在推进社区服务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基础设施的硬环境建设,还应考虑当地居民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方面的特殊性,重视对具有民族特色的“乡风民俗”等软环境建设。

(四)比较吸纳进行社区文化融合的创新

社区文化既取决于所在城市或地区的文化背景,也取决于特定社区居住人群的文化背景,而后者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区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民族地区社区具有以少数民族成员为主体,以民族社会成员的共同的地缘和紧密的日常生活为基础等特点,其本身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属性。。与其他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多元性的文化特点更明显,既有社区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又有社区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从传统文化来看,民族社区文化地域性特点显著,特别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社区,形成了有着特殊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特定的经济体系和特定的信仰及价值观念的区域共同体,如在凉山彝族聚居区,独有的家支文化、毕摩文化对所有社区居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对这类社区的建设就应培育其民族特色的文化,在社区定位上,可以结合本民族特色,构建少数民族文化鲜明的族落社区、村落社区。

从外来文化来看,随民族交流的发展,外来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影响也日益深远,有现代文明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观念更新的正面影响,也有现代文明对民族地区传统冲击、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外来文化利弊效应的双重作用下,有所甄别,选择吸纳,是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构建的新课题。就旅游文化而言,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可以将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与旅游文化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民族社区文化可以丰富旅游文化,另一方面,旅游文化可以带动民族社区文化。

参考文献:

[1](德)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四川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z].内部资料,2009.

[3]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四川凉山彝区综合发展情况调研材料”[z].内部资料,2009.

[4]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凉山州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z].内部资料,2009.

[5]凉山彝族自治州统计局.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2000.

[6]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7]陶斯文,喇明清.城市化进程中社区民族工作的特点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

[8]高永久,刘镛.城市社区民族文化涵化的类型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收稿151期:2010—09—10责任编辑孙国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1k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