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汽车车身及制图
更新时间:2023-08-28 21:3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第一章夺子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汽车车身及制图 第一节 汽车车身简介 第二节 轿车车身
第三节 大客车及载货汽车的车身 第四节 车身制图基础知识
第五节 汽车车身设计与制图
第一节 汽车车身简介 一. 汽车车身的分类 1. 按用途分类 (1)客车车身:客车车身又可按车身的大小、特点分为以下两种。 ①轿车车身:有4门车身、2门车身、双座车身、活顶车身、客货 两用车身等多种。根据顶盖的结构又有移动式顶盖、折叠式顶盖、 可拆式顶盖等。 ②大客车车身:如城市公共汽车车身、长途客车车身、旅游客车 车身等。 (2)货车车身:货车车身通常包括驾驶室和货厢两部分。而活像 往往可以分为传统式活像、封闭式活像、自卸式活像、专用车货 厢等多种。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汽车车身简介 2. 按车身壳体的结构型式分类 (1)骨架式:壳体结构具有完整的骨架(或构架),车身蒙皮就 固定在已装配好的骨架上。
(2)半骨架式:只有部分骨架(如单独的支柱、拱形梁、加固件等),它们彼此直接相连或者借蒙皮板相连。 (3)壳体式:没有骨架,而是利用各种蒙皮板连接时所形成的加 强肋来代替骨架。客车及较大型车厢多采用骨架式,轿车和货车 驾驶室广泛采用壳体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汽车车身简介 3. 按车身的受力情况分类 (1)非承载式:用弹性元件与车架相连,车手不承受汽车载荷。 (2)半承载式:车身与车架系刚性连接,车身承受汽车的一部分
载荷。 (3)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由于全部载荷均由车身承受,底盘 各部件可以直接与车身相连,所以就取消了车架。这种形式又有 底座(或底架)承载式(底座或底架部分较强,它承担了大部分 载荷)和整体承载式(整个车身形成一个参与承载的整体)两种。 承载式车身具有更轻的质量、更大的刚度和更低的高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汽车车身简介 二. 汽车车身的基本结构 1. 车身壳体 车身壳体的结构有两大类:
(1)轿车、客车均为整体式车身壳体; (2)货车、专用车由驾驶室(又有长头、平头之分)和货厢(有 常规货厢、封闭货厢、罐式货厢等多种)两部分组成。 2. 车身钣金件
车身钣金件有散热器、发动机罩、翼子板、档泥板、驾驶室上的 踏脚板、承载式轿车的保险杠等。 3. 车门、车窗车门、车窗,包括有门泵、摇窗机构、车锁等总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汽车车身简介 4. 车身内外装饰件 车身内装饰件主要有仪表板、顶篷、侧壁、座位的表面覆饰等。 车身外
装饰件则有装饰条、车轮罩、车辆标志等。 5. 车身附件 现代汽车的车身附件包括风窗刮水器、遮阳板、后视镜、收音机、 杆式天线、车门扶手、点烟器、烟灰盒等。 6. 座位 汽车上的座位由支架、靠背和坐垫组成。 7. 其他装置 汽车车身上除了上述结构件外,还有安放行李的内、外行李架, 有的具有取暖、通风装置,有保护驾驶员的被动安全技术——气 囊装置等多种。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一. 轿车车身形状 图1-1所示为典型的轿车车身形状。从车门上看,有2门、3门、 4门、和5门等四种形式;从功能上看,有无行李厢的与有行李厢 的、有敞篷式与非敞篷式等。图1-1中各种轿车的简要情况分述 如下: 1. 无行李厢轿车 典型无行李厢轿车车身外形如图1-1(a)、图1-1(b)所示。 这种车一般有前座和后座,供4~6人乘坐,其中图1-1(b)所 示之4门轿车,目前在我国较为常见。 2. 硬顶无行李厢轿车 典型硬顶无行李厢轿车车身外形如图1-1(c) 、图1-1(d)所 示。这种车具有金属硬顶,通常没有门柱或仅有较短的B型支柱。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3. 敞篷车 典型的敞篷车车身外形如图1-1(e)、图1-1(f)所示。敞篷 车都是没有门柱的。有的敞篷车还具有可升降的塑料顶篷和后车 窗,以适用于不同用户需求。目前在我国已有少量的此类轿车。 4. 有行李厢轿车 典型的有行李厢轿车车身外形如图1-1(g)、图1-1(h)所示。 这种轿车的特征是它的尾部行李厢为客厢的延伸部分。此种汽车 流行3门或5门形式。 5.旅行车 典型的旅行车车身形状如图1-1(i)、图1-1(j)所示。旅行车 的顶部向后延伸至全车长,在车后部有一个内部宽敞的行李厢 6. 轻型多用途汽车 典型轻型多用途汽车车身形状如图1-1(k)、图1-1(l)所示。 此外,微型厢式车也属于这种类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二. 车身构造型式 1. 有车架车身结构 图1-2为典型的有车架车身结构示意图。轿车的壳体与车架是可 分离的两个部分。车架承受汽车运行所受到的载荷;车厢通过减 振装置与车架相连接,基本上不承受荷载。早期轿车车身大都采 用这种结构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轿车车身的结构转向以 无车架整体式结构为主。 2.无车架整体式车身结构 图1-3位典型的无车架整体式车身结构示意图。整体式车身不再 依靠车架承受荷载,而是将汽车的动力系统、行驶系统等主要部 件直接安装在车身的指定位置上。这样做,可以大大减轻汽车自 身质量,降低整车重心高度,是现代轿车设
计的主导结构。但是, 由于汽车行驶中的振动和噪声直接传给车身,影响汽车的舒适性 ,因此,要求采取更为有效的防振、隔振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优 势。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20世纪80年代以后,轿车基本上采用整体式车身结构,加之各 种新技术的应用,使轿车整体性能达到了新的水平。 由于车身结构不同,在受到碰撞产生变形或损毁时,其钣金修复 的模式也不相同。一般说,对有车架式车身,宜将车架与壳体拆 开分别进行修复。对车架的修复主要是按技术要求恢复其几何位 置,从而恢复汽车的动力性能;对壳体的修复主要是恢复其空间 几何形状,更换受损件等传统钣金操作。将上述两部分试装调整 后,重新进行表面装饰。对于整体式车身的修复要求则高得多, 要同时考虑车身各部分相对几何位置满足汽车动力性能要求和车 厢的内部结构形状要求两部分。通常只能在专门的牵引台架上采 用液压牵引方法,对整体车身进行校正。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三. 车架是车身 在传统的车架式车身结构中,车架是汽车的底座,车身和汽车上 所有主要零部件都固定安装在车架上。车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承 受汽车运行时的各种载荷,甚至在发生碰撞时,仍能保持汽车其 他部件的正常位置。因此,车架是汽车最重要的部分。 车身与车架通常用螺栓连接在一起。为了减少振动和噪声,在连 接点处特制的像胶坐垫置于车身与车架之间,将它们隔开。某些 高级汽车车身与车架之间还安装有减振器可将汽车高速行驶时传 至车身的振动减至最小。修理此类汽车时,应当小心,以免损坏 减振装置。图1-4为车身与车架组装的示意图,图中黑圈点所在 位置即是橡胶坐垫。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现代化高强度钢车架的侧梁(纵梁)通常是用槽钢或盒形截面组 成钢梁制成的,车架横梁、托架与纵梁一般用铆钉连接。大多数 传统车架前部窄而后部宽,这样可使汽车便于转弯。车架式车身 由车架,前车身和主车身组成。 1. 传统车架 传统车架以框架式较普遍。图1-5所示为典型的框架式车架示意 图。 中心车架梁框架式车架具有一根中心车架梁,因而其乘坐室地板 做得比其他形式车架的车低,可降低重心高度,是大多数传统车 架所采用的型式。 框架式车架各部分组件的名称如图1-6所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2. 前车身 前车身部分由散热器支架、前翼板和前挡泥板构成。散热器支架 由上、下、左、右四根支架焊接而成一个单独的结构。散热器支 架、
前挡泥板用螺栓连接成一体。前车身各部分的相对关系如图 1-7所示。 3. 主车身 图1-8所示为主车身结构示意图。主车身是由围板、下车身、顶 板组成有乘坐室和行李厢的空壳体。围板由左右前车身立柱、内 板、外板、盖板组成。下车身的前面有一传动轴槽,供传动轴通 过。下车身前端与横梁焊接在一起再连接到车架上。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四. 无架式车身 图1-9所示为典型无架式车身,整个车身没有单独的车架,采用 飞机机身设计理念设计而成。无架式车身整体承受外力,具有如 下特点: (1)它由一个个以压力加工而成的不同形状的薄钢板散件(钣金 件)点焊连接成一个整体,具有良好的抗弯曲和抗扭曲的性能。 (2)由于无车架结构,整个车身几何空间比较小。 (3)从传动和悬挂系统传来的振动和噪声直接进入底板槽,可能 引起车身强烈振动,设计时需要附加抑制振动和噪声的隔振或减 振装置。 (4)一旦车身损坏变形,则要采用特殊矫正装置来恢复原状。 (5)由于车身底部与地面距离较小,防腐蚀措施更为突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无架式车身主要部件是焊接在一起的,形成一个紧密结构,有助 于在碰撞时保护车内乘员。由于这种车身刚性强,受撞击时,冲 击能量传递和分散遍布车身每一个角落,远离冲击点的一些部位 受损的情况切不可忽视。否则,由于修理不当或漏修,将导致汽 车动力性能明显下降,如操纵不自如、油耗增加等。
五. 主要车身部件 为了便于在汽车车身修理工作中进行交流,通常将一个汽车车身 分成三个部分:前部、中部和后部。应该懂得这些部分是如何构 成的,以便能够正确修复它们,见图1-10。 前部也叫鼻部,包括前保险杆到火墙之间的所有部件。保险杆、 格栅、车架边框、前悬架是前部部件,通常发动机也是汽车前部 的一部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中部主要包括构成乘坐舱的车身部件。这部分包括底板、车顶板、 前罩板、车门、车门支柱、窗玻璃以及相关部件组成,在行话里 中间部分被称作“绿房子”,这是因为它被窗玻璃所包围。 后部也叫尾部或后厢,通常由后侧围板、行李厢或后底板、后车 架纵梁、行李厢盖、后保险杆以及相关部件组成,也叫作“猫 屋”。它常常需要从被抢修的汽车上拆下来以便修理一些尾部碰 撞后的损伤。 “前厢”或“狗房”通常是指前部车身,它们经常可以从维修工 厂中由残骸分离出来并且替换掉。空的发动机舱形成了“狗房”。 在谈到碰撞
后的修复时,车身工厂的人员常常针对的是汽车的这 些部件。由于大家都知道每一部分里包括哪些部件,因此使交流 简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1.板件和装配术语 构成车身部件的板件是一些冲压钢件或铸造塑料片,如图1-10所 示。通常各板件的名字就是自身的说明。把各个板件连接到一个 大部件上的工艺过程称作装配。
在我国大陆车辆是在道路右侧行驶,汽车左半侧是有转向轮的一 侧;汽车右侧是乘客座位所在的一侧或转向轮的对侧。对于一些 为其他国家制造的汽车来说,它们的转向轮常常被安装在右侧, 这是因为车辆是在道路的左侧行驶的。 另一种区分汽车左侧和右侧的办法是站在汽车后面,右手就是汽 车的右侧,左手就是汽车的左侧,板件和各部件均以左侧和右侧 命名来区分,见图1-1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2. 前部部件 车架纵梁是在车身前部底下延伸的箱形截面梁,通常是承载车身 上最坚固的部件。其他车身前部的主要部件固定在其上。 前罩板是车身前段后部的车身部件,在风挡的正前方。它包括顶 罩板和侧罩板。 前围板是围绕着车轮和轮胎的内板,防止路面的瓦砾进入坐舱。 它们经常拴接或焊接在车架纵梁和前罩板上。 减振器塔是被加强的车身部分,用以支承悬架系统的上部分,螺 旋弹簧、吸振器安装在塔内,它们通常构成了前围板内部的一部 分,见图1-12。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轿车车身 发动机罩是一块铰接的板,这样可以打开发动机舱(发动机前置 的汽车)或行李舱(发动机后置的汽车)。发动机罩的铰链用螺 栓连接在机罩和前罩板上,使机罩可以打开。为了防止变形和振 动,机罩通常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板焊接或粘接在一起。 前隔板是发动机罩和风窗玻璃之间的过渡段车身,有时也叫“火 墙”或“前脑门”,是隔在车身前部与中部乘坐舱之间的板,它 通常是焊接在一起的。 翼子板从前车门一直延伸至保险杆,它盖住了前悬架部分和内围 板。通常它是由圆周上的一圈螺栓固定在上面的。 保险杆总成用螺栓连接到车架前角或纵梁上,以吸收小的撞击。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正在阅读:
第一章 汽车车身及制图08-28
大学物理A答案上交版03-22
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平台创新实践11-29
中国信用卡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6版)04-27
《干部任免审批表》填表说明02-29
中国法治展望03-1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制图
- 车身
- 汽车
-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及答案
- 最新闽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7 PartA公开课教学设计
- 《中国经济史》复习提纲
- 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数学(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人教版_初二英语_第五单元_Section_A
- IUFO合并报表编制应用手册
- 南方电网公司分布式光伏发电营业服务工作细则(试行)
- 幼儿园教师备课记录表
- 如何写好30词的概括(评估)
- 侠盗飞车罪恶都市 水上飞机任务
- 现代空中交通管理-第二章.国外空管发展现状
- 电子商务平台站内推广试题1 (1)
- 2015-2020年中国酒类用活性干酵母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策略报告
-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
- 基于PDF417二维条码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机器人入门》2009年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胜利鼓乐班级:计算机控制 姓名:闻 学号:
- “廉洁修身,诚信做人”活动新闻稿
- 针灸三针穴位治疗
- 辨证论治
- 金蝶K3 V12.3 车间作业管理系统用户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