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直流电疗法

更新时间:2023-09-18 20:46: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直流及低频电疗法

编者:谢欲晓

第一节 直流电疗法

直流电疗法(galavanization)是利用小强度、低电压的平稳直流电通过人体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是应用最早的电疗之一,是18世纪80年代意大利学者贾伐尼(Galvani)利用电流引起蛙肌收缩而发现的一个古老的电疗法。长久以来,单独应用直流电治疗疾病已日渐减少。但近年来,由于发现直流电对静脉血栓、肿瘤、骨折愈合、陈旧性缺血性溃疡等疾病有明确的疗效,这种疗法又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之,它是离子导入和低频电疗法的基础,其操作技术基本相同。因此,了解直流电的特性,生理作用和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

直流电生理作用

(一) 组织兴奋性的影响

1、兴奋性改变的特征 在直流电作用下,组织的兴奋性发生改变,阳极下兴奋性下降,阴极下兴奋性升高。这种改变可以扩大到电极周围2cm左右的范围。断电后,这种变化于1~2分钟到几十分钟内消失。直流电引起的这种变化称为直流电紧张,阳极下的兴奋性下降称为阳极电紧张,阴极下的兴奋性升高称为阴极电紧张。当通过的电流较大和通电的时间较长时,情况将发生变化,阳极下的兴奋性先下降,电流强度更大时。阴极下的兴奋性严重地受到抑制。

2、 兴奋性改变的机制 有兴奋能力的组织,其膜结构对兴奋的产生有重要意义。现已证明这种膜基本上由两层类脂和三层蛋白构成:膜的内、外、中三层为蛋白,三层蛋白夹着两层类脂。膜有不少洞眼,安静时可让某些离子通过,但又不使另一些离子通过。在静止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而膜内带负电,因此膜外、内分为正、负二极,是谓极化。在某种外因的作用下,膜的通透性改变,正离子大量进入,因而极性倒转,是为反极化或称除极。膜外带负电的除极部位与膜外带正电的未除极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动作电流,引起兴奋的传播。

在直流电作用下,组织兴奋性的改变与直流电引起的离子浓度改变以及这种改

变引起的膜特性改变有关。在直流电作用下,由于K+、Na+的移动速度比Ca++、Mg++等快,通电一段时间后,K+、Na+等先到达阴极附近而Ca++、Mg++落在后面,因此阴极侧的K+、Na+相对较多,而阳极侧则Ca++、Mg++较多。

实验证明:在K+等离子的作用下,于显微镜下可见神经轴突髓鞘结构疏松,轴内水分增加,轴突膨胀,表面光滑。由于膜的结构变松,通透性相应较大,离

子转移较前容易,因而易于使膜除极兴奋。K+的这种作用可能就是K+较多的阴极处出现兴奋性增高的原因之一。但当K+的浓度进一步增高时,膜结构更加疏松,通透性极度增大,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阻挡作用进于消失,不能维持膜电位,这就失去了产生兴奋的基本条件,因而失去兴奋性。这可能就是长时间大电流作用时,阴极K+浓度剧增而致上失兴奋性和表现为阴极抑制的原因。已如前述,阳极下Ca++、Mg++相对较多。现已有实验证明:Ca++作用于神经组织时,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轴突紧缩,水分减少,表面高低不平而有小的隆起。由于膜变致密,妨碍了离子经膜的转移,不利于除极,因而兴奋性下降。这可能就是阳极下兴奋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当电流较大和通电时间较长时,阳极下的Ca++、Mg++因受阳极排斥而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由Ca++引起的膜致密等可逆性变化亦随之减少,因而阳极的兴奋性逐步恢复正常。 (二)对血管和血液循环的影响

直流电疗会引起局部血管扩张,皮肤发红,持续的时间也较长;这种作用在阴极下更为明显。直流电引起血管扩张的机制有:

1、离子运动刺激了感觉神经末梢,通过轴突反射和节段反射引起血管扩张; 2、直流电的电解作用使微量组织蛋白分解,释出“H”物质等血管活性肽或胺,后者通过直接扩张小动脉、轴突反射、增高毛细血管渗透性引起血管扩张;

3、离子移动冲击血管壁的机械作用。

直流电除引起局部充血外,也可通过节段反射加强相应阶段深部脏器的血液循环。这种作用可以改善局部的供养,改善营养和代谢,增加防御免疫物质向局部的输入,使细胞间的淋巴流动旺盛,加速病理致痛化学介质的排出,使腺体分泌增加等等。这些都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功能的改善。 (三)对组织水分的影响

由于电渗的关系,在作直流电疗时水向阴极部位移动,结果阴极下组织含水量增多,而阳极下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利用阴极的作用,可使水分向瘢痕、干燥的组织集中。组织蛋白是亲水性的,由于水分增多,蛋白吸水,易于溶解膨胀变软,因而阴极能使瘢痕软化,使干燥的组织变软。相反,阳极可使局部组织脱水,皮肤干燥,对于有水肿或有渗出物的病灶和多汗的局部皮肤,则可利用阳极的脱水作用进行治疗。 (四)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细胞的代谢通过膜内外的物质交换完成。细胞膜系由蛋白和类脂等物质构成。人体蛋白的等电点偏酸,因此酸能使组织蛋白接近等电点而沉聚凝结;碱的作用则相反,能增大蛋白的分散度,使之分离溶解。如前所述,在直流电作用下阳极区酸度上升,阴极区碱度上升,因此阳极范围内细胞膜蛋白凝集致密,物质经膜的交换困难,代谢降低;阴极下,膜蛋白分散,膜组织疏松,物质经膜的交换增快,代谢加强。阴极的这种作用,对于慢性发炎病灶和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此时作用于周围皮肤面)有一定的治疗意义。实验证明:用人工方法引起动物双下肢麻痹,使之出现继发的营养不良性溃疡,然后在一肢进行阴极直流电疗,另一肢作对照,结果发现治疗侧的溃疡愈合比对照侧迅速。 (五)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近年来发现正常骨干骺端带负电,骨折后负电的分布发生变化。如果通过皮肤缺口,于骨折区通以小量阴极直流电,可使愈合加速。 (六)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直流电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当头部通以直流电时,可出现高级植物中枢方面的反应,例如通过血管运动中枢,可使脉搏减慢、周围血管扩张。从动物实验证明,把阴极置于前额,阳极置于后颈部,可引起大脑软脑膜血管扩张;把阳极置于前额,阴极置于后颈部,则相反地出现血管收缩反应。

上述直流电阴、阳极作用下组织兴奋性的改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于可出现。例如将阳极置于蛙的延脑部位,将阴极放在蛙的下颌部位,接通电流后,发现蛙的士的宁性抽搐减轻;将上述部位的阴、阳极交换,则见到抽搐加强。又如把阳极置于动物的腰骶部,阴极置于颈部,即形成上行电流,这时反射增强。阴极电紧张还能提高脑髓的兴奋性,同时能使患癫痫的动物癫痫发作,而阳极电紧张则能抑制癫痫的发作。下行电流可使舞蹈病患者的抽搐及无意识的运动迅速消失,而上行电流则使抽搐再现,甚至使这些自发运动加强。阴极和阳极对大脑的作用也具有相反的性质,这不论在健康人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身上都是如此,有些变化可以在脑电图及时值测定上表现出来。由于电极位置不同和极性不同,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同的机能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疑会引起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性改变。

维金斯基把直流电引起的神经功能完全抑制称为直流电间生态。此种间生态与化学药物引起的神经麻醉状态有着相同的生理性质,所以其实质就是电麻醉。

在脊髓部位通直流电时,依阴阳极位置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如阳极置于上端,阴极置于下端,即所谓下行电流时,全身的反应为: 1、加速血液自小循环回心; 2、加速上肢和肺的静脉回流;

3、加速动脉血流入下肢和门脉系器官; 4、升高血压; 5、降低肌张力; 6、使血沉加速。

当把阴极置于上端而阳极置于下端,即所谓上行电流时,全身的反应为: 1、加速静脉血由下肢和门脉系向心回流; 2、加速动脉血流入肺和上肢; 3、加速静脉血由心向肺排出; 4、降低血压; 5、升高肌张力; 6、使血沉减慢。

上述上、下行直流电的作用,在调整血压和中枢神经功能方面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七)对皮肤感觉神经的影响

直流电通过人体,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针刺样感;在电流密度大或电流强度增强过快时,还可引起灼痛感觉。但上述感觉可随通电的延长而减弱以至消失。

(八)对运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影响

直流电极性对组织兴奋性的影响已如上述。当直流电断续出现时,它对神经肌肉组织的刺激性还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依极性、电流强弱、通电方向和电流的通断而不同(请参阅电诊断部分)。此外,恒定直流电对肌张力有影响。实验证明,直流电能使横纹肌张力增高,在股四头肌作直流电疗后,膝反射亢进;桡神经瘫痪而致不能作有关运动的病人,于直流电疗后多半能出现运动。 (九)对颅神经和感觉器官的影响

1、听神经 当把主电极置于耳珠前或外耳道,负电极置于颈后部,然后通以直流电时,在听觉器官兴奋性增高或其周围组织导电性能提高时,应用5—6mA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1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