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更新时间:2024-04-09 08: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四集 华夏心灵
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 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 说文】身 躬也 象人之形
“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世凯】
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 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古文字学家 张颌】
“时具四季,简称春秋”, 咱们是农业国家,春天祭祀,就是希望好好地种下去,要好好的生产,秋天获得很多,所以祭秋也举行大的祭祀,一般的就是这样。那夏天人们都知道夏热冬冷,对生活感觉到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所以说,一年就只提春秋,不提冬夏。
“丙辰卜 宾贞 其告秋于上甲”,庄稼熟了,对以农耕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商代人来讲,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汤王庙 山西晋城】,每年秋收结束的时候,商王都要亲自支持隆重的“告秋”祭典,把喜悦和感激之情,转告先祖和上天。这种丰收后的祭神活动,在中国一直持续了数千年。一种生存方式想要主导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到商代,中国农业已经走过了将近五千年的岁月。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发现了八十八个用来储藏粮食的窖穴。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教授 王震中】
根据窖穴的高度,以及粮食的比重,考古专家经过计算以后,总的储存粮食的量能达十三万多斤。这十三万多斤粮食都是我们北方常见的黍,粮食作物是黍。能有十三万多斤的黍粮食作物的储存,这反映了当时我们北方农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发展程度。【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借助考古学,我们只能辨认出先民们农耕生活的大致轮廓,但是当汉字成群结队地在甲骨文上显现,当汉字呼朋引伴地在尊贵的青铜上现身时,情景便完全不同。
绘声绘形的汉字,使我们能够以真切的方式,面对远古先人的农业生存。“力”和“耒”是两种原始的木制农具,由于材质的关系,经历千年之后,实物荡然无存,汉字的字形清楚地显示出,这两种农具曲柄的前头分叉,叉的上端有一块横木,大概是踏板,用脚使劲踩着,可以增加破土的力度。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安芷生】
因为黄土高原从上到下都是由黄土物质所堆积而成的,它非常均匀,很松软,它多孔,它具有垂直节理,用这样一种木头的犁也罢,铁犁也罢,都能够进行耕作。
在希腊语中 许多与农业有关系的词汇,例如小麦、橄榄、葡萄树、无花果等等,都是外来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恶劣的耕作条件,应该的其中重要的一项。和古希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我们已经能看到,稷、黍、粟、麦、稻,菽等粮食作物,和麻、桑、瓜、果等经济作物,厚厚的黄土
不仅养育了华夏儿女,也培育了独特的农耕文明【北京 社稷坛】。农耕的技术是很繁杂很高妙的。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许嘉璐】
同一块地你种就能结一百二十斤,我种只能是八十斤,这里面有巧门的,技术要传,生产资料就是财产,生产工具,农耕技术,还有手工业纺纱都得传。所以农耕社会讲继承,讲继承就得尊祖,慎终追远,讲和睦,讲团结。同时知道对大自然不能过度索取。农牧的特点是天下为家,在他看来,大地上的一切任我享用。因此《诗经》上说,除了上帝,他是创作者,我们都是被创作者,因此咱们是平等的,入了教全是兄弟,爸爸跟儿子也是兄弟。这有一个好处,产生了平等思想。
大自然的赐予,使西方世界和中国在一开始就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当然欧洲大陆在人口增多和资源短缺的矛盾逼迫下,跨入工业文明的时候,古老的中国大陆,还在继续着千古如斯的农耕生活。
农耕文明在中国为什么有如此之强的耐力?换句话说,在工业文明的曙光照耀中国大陆之前,华夏儿女为什么没有感受到生存压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和先民们生于兹,长于兹,葬于兹的黄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 院士 安芷生】
黄土发源地区即使到今天为止,它每年还有沙尘暴,还不断地有矿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输入,是由风所带来的,所以还可以不断地把它加厚,即使你使用得比较厉害以后,堆积得比较厉害,就是说你农业耕作比较厉害,或者说把土壤的肥料用尽了,或者表面被流水所侵蚀了,它下面更老的黄土仍然暴露出来,还可以运作。
黄土地这种自我加肥的能力,使得早在五、六千年前累世定居,已经成为华夏先民的生活常态【半坡遗址博物馆 陕西西安】,土地和家园,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间传递,仅关中地区勘查出的仰韶农业遗址就有四百多处,而整个渭河流域遗址分布密度,不亚于现代的村落。对于这块养育了自己和儿孙,埋葬着祖先,最终页将埋葬自己的土地,华夏先民倾注的绝不仅仅是汗水,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情感。
于是甲骨文中,艺术的“艺”字,恰恰就是一幅农人栽培苗木的图案。数千年的农业栽培生存塑造了华夏先民的意识,在他们的观念中,最“香”还是粮食,种地才是“男”人的本分。成熟的庄稼是最“秀”美的景色,而将粮食收回家,就算过了一“年”,甚至连“周”和“秦”这样伟大王朝的名字,都起源于耕田和农作。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教授 朱大可】
“周”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田地加上一个“口”,那么实际上就是表明田的周围,表明国家的一个范围。这个国家是以田地为核心的周围的边界是子弟的意思,而那个“秦”字,更像一个会意加上象形的文字,这个字就的说,上面是两只手拿着一件杵,底下是两株谷物,表示成熟的稻子。
【湖北省博物馆 馆长 王红星】
农业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它是靠天吃饭,所以如果天有灾,旱或是涝了,对收成就有影响。所以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它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保佑人类,乞求风调雨顺。
自然界是神秘的,自然界也是神圣的【古观像台复原模型 夏】。甲骨文中的“人”字,被刻画成了这幅毕恭毕敬的图像,这正是华夏子民在包容一切的上天面前应有的之姿态。“人”也是“天”的一部分,人可以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体会“天”的好生之德。
【吕氏春秋 审时篇】“夫稼者,为之者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天、地、人”就这样相互依托,而又各自独立地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成为后世华夏子民建立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人之间伦理秩序的支点。
【汉 说文 家居也】
公元前1300年前的一天,商王武丁碰到了一件拿不准的事情,在当时,拿不准的事情就需要通过占卜向上帝和祖先询问,占卜的内容被贞人记录在一片龟甲上【陶范 商】。【殷墟博物苑 河南安阳】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世凯】
占卜什么呢?占卜这个“娥”,这个妃子,她的“子”是不是我的孩子,“余”,甲骨文里边的“余”字,和后来古文里边的“余”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我”的意思),是不是我的儿子,它在儿是一种问号。
武丁是商王朝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国王,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商王朝进入了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因此武丁也被后世子孙尊称为“帝丁”,“帝”字在甲骨文中,本来是指宇宙的主宰,相当于今天俗语中的老天爷,而用这个字来形容人,武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那么像神一样圣明的武丁,为什么会糊涂到连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都弄不清楚呢?
【中华书局 编审 赵诚】
他并不是糊涂,那个时候凡是父辈的都叫做“父”,凡是祖辈的都叫做“祖”,凡是字辈的都叫做“子”,那么他要来问,是不要把他当成我的“子”来看待,它
这里边就包含着一个就是我应该把他看成是什么样的一个“子”,是一般意义上的“子”,还是跟我比较更近一点的子啊,这里就牵涉到一个王位继承和财产继承的问题了。
在人们的经验中,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家族似乎也不应该例外,任何世家望族都是从一对先考先妣组成的小家庭,沿着血缘的脉络,一步步开花散叶,分化孽乳而来。然而甲骨文却告诉我们,小家庭是大家族进化的果实。【宏村 安徽 黟县】
对于我们的耕作先人而言,在很长一段时期,甚至数千年的时间内,小家庭都是一个奢侈的理想。这是甲骨文勾勒出来的亲属关系图,同“子”字所代表所有的孩子一样,“祖”是所有一切男性祖辈的统称,“妣”是所有一切女性祖辈的统称,“父”字既可以是亲生父辈,也包括佰父叔父,“母”不仅指生身之母,姑姑,婶婶,姨姨,舅妈,都称“母”。而平辈人,只要有血缘关系的,不论远近,也不论男女,都统称为“兄”或者“弟”。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教授 李民】
从现在甲骨文的资料和考古学的资料来看,它当时是聚族而居的,特别是在殷墟的西边,那个家族墓地,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一大片墓地里头,比如他头向哪儿,他都是向什么方向,埋葬的习俗什么的,一个家族是一个形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朱凤翰】
很小的家庭,都不能够独立地从事农业的劳动,因为生产工具落后,一旦碰到天灾就不能抵御,所以需要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耕作组织来进行农业耕作。所以当时的平民,最基层的社会下层,生活的组织也是比较大的。这在甲骨文中也可以看到。
这就是甲骨文中的“族”字,字形的上半部分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旗帜下的箭表示武装,这个字形象地表明,“族”既是一个血缘团体,又是一个生产组织。
1971年,安阳殷墟西区发现了几大片商代家族的墓地,考古学家注意到,这些家族有大有小,小的十几人,大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而平均每五座墓室之中,必有一座墓室伴随着一定数量的兵器。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宋镇豪】
如果用这个概率来设想当时的家族结构的话,那么可能涉及到当时这个家族主要承担的一个社会义务,或者的当时的一个队国家负责的义务。义务是什么?就是说,你这个国家发生事情以后,你要出兵,你要去打【妇好墓 殷墟】。
不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居家过日子,都必须有一定的规矩,那么家里的规矩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既然“家”是由大家族开始的,那么我们熟悉的,今天还生活其中的小家庭是什么时候从大家族中分离出来的呢?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杨直民】
这时候金属工具的出现,特别是铁器的出现,铁犁和牛耕是这个变化的重要的推动力量。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朱凤翰】
还有一个就是随着封建制的逐渐瓦解,集权制起来以后,对于从工具的君子来讲,无论是各个诸侯国,还是从上层社会来讲,也不希望把权力分散,世家大族太强大了,就会冲淡国家的集中的权力。所以从政治上来讲,也开始对这些世家大族开始进行瓦解。
家越来越小,亲戚却越来越多,据人类学家统计,古往今来所有不同的文化中,中国人创造的亲属称谓是最多的,大约有三百五十个,其次是古罗马,大约有一百二十二个,而其他民族大多维持在二十到三十个之间。【画像石 东汉】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无法探究每一个称谓出现的具体时间,但是 可以确定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中,已经需要用单独的一章来解释和定义日益复杂的亲属称谓了。那么,为什么在甲骨文中还是不到十个亲属称谓,突然间放大了二三十倍,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创作出如此庞大的血缘关系网呢?
【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 研究员 郭方】
西方后来逐渐《罗马法》的发展,规定了财产的绝对私有制,这样的话,财产就逐步向核心家庭转移,这样的话,那么复杂的亲属称谓就不太必要了。而在中国,春秋以后,强调的是家天下,统治的君王要以礼治天下,自己是大家长,强调的是以孝治天下,于是,把这些亲属的称谓复杂化,而且等级,尊卑,远近,制度化了,所以后来中国的亲属称谓越来越复杂。
小家庭的分化给婚姻的组合提供了更自由的天地,同时也使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土楼 福建南靖】在兵荒马乱中,人们最近终能依靠,也是唯一能指望的帮助,还是来源于家人和亲属,于是这张暖融融,沉甸甸的血缘关系网便空前壮大起来。就像家庭会繁衍变化一样,一个家庭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父亲壮年时,他可以利用手中的刀斧权杖,对外保护家族的安全,对内维持家族的秩序。但是当这只大手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虚弱的时候,家族靠什
么来维系呢?我们必须指出,每一种文明的后来者,都是踩着野蛮人的生存路径,从野蛮走向现代的,即便以伦理道德自傲的中华民族,也不可避免地经历过一段痛苦的心路历程。因此在汉字中,留下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踪迹。
【中华书局 编审 赵诚】
原来的解释,那个“弃”就是手拿了一个簸萁,上面一个孩子,把他扔掉了。有人解释这是什么呢?生了孩子你养不活,养不活我就把他弃了。至于“微”这个问题啊,因为跟那个“老”字差不多嘛,有一点相近,就以为这是“打老”。因为有一个观点就是古代养不活人就是要“弃子”,也要“弃老”,就是把老 给搞掉。这个现象在有些社会,古一点的也有这个风俗,就是重年轻的,嫌弃老的。
生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弱者,老者抛弃,减轻负担,这是生命遗传的自然选择。在人类历史早期,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这样的传统。那么,中华民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告别这种野蛮的陋习呢?
这是陕西扶风出土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史墙盘 西周】,它是公元前900年前后,一位名叫墙的史官,为祭祀自己的先祖“微子”,而铸造的礼器,距离“微”字不远,还有一个和老人有关的图像,一个孩子搀扶着一个柱着拐杖的老人,这就是数千年来温暖了无以计数的中国家庭的“孝”字。
早在两千九百年前,先民们已经用当时最贵重的金属,将这个字熔铸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殿堂,“百善孝为先”。正是在这块基石上,我们的社会道德才充分地发育起来【二十四孝砖雕 金】,成为作用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品格。道德和文化都依赖于血脉相传,是不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先人才象征家族血缘传承的符号“字”取代“文”,来命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呢?“敬字如敬人”是理想,还是期望呢?
【汉 说文 性 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感动我们的故事也曾感动过我们的先人。这是一本编撰于公元前240年左右的历史著作,它的主编正是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在这本号称囊括古今的《吕氏春秋》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 四川 汶川】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卜宪群】
周文王有一次出巡,见路边有一具无名尸体,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他收殓起来,随行的官员就说,这是一具无主的尸体,不用管他。周文王听了以后很不高兴,
就训诫官员说,有天下的人,就是天下人的家长,有国家的人,就是一国的家长,我现在是他的家长了。官员听了以后,立即命令把这个尸体收殓起来埋葬了。
虽然书中叙述这个故事,只用了短短六十五个字,但周文王宽厚仁慈的情怀,跃然纸上,孔子曾经评价周文王说,“为人君,止于仁”,而“仁”正是“孝”的升华。在中国古代,“家”和“国”从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国君往往要承担大家长的角色。【仙翁庙壁画 山西 晋城】
这是甲骨文中的“国”,不论“口”在哪边,它的用意义都很明确,武装保卫自己的族人,而一个国家的最高首领——“王”,说白了,就是在战争中最勇敢的族长。【青铜钺 商】所以在甲骨文中,用一把比父亲手中的权杖更为张扬的战斧来表示。
有君就会有臣,这是甲骨文中的“臣”字,一支竖起了的大眼睛,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解释,“臣”字最近初的意思是指奴隶,眼睛竖起了是表示诚惶诚恐,心惊胆战的样子。这种解释可以从另一个古老的汉字中,得到一些印证【玉跪俑 商】,一支大眼睛被尖锐的锥子刺瞎了,这个符号就是今天的“民”字。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刘雨】
最早的“臣”,有人说他是一种奴隶,以后有人讲,特别是这个“小臣”,他接触王的机会比较多,他管理的事情和重要性,也比较细微,到最后是比较重要,有这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宰”呢,一般在西周的金文里面,大多数的情况下,他是一个大管家的意思。
这如同小家庭是大家族发育分化的结果一样,后来王朝的各种官制也是从管理家族的各种职能中发育分化而来的。在甲骨文中,宰相的“宰”字,是表示屋子的符号下,一个“辛”字。“辛”是一种刑具,用来在脸上刺字。“宰”字的意思,就是一个脸上刺着字,干家务活的奴隶。在商朝时,“宰”逐渐变成了家臣之长,这种职能一直延续到周代。在《周礼》中,“宰冢”虽然位列百官之首,但是在他的下属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是负责皇家饮食的官吏。
公元前1754年,商朝的缔造者商汤王,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临终前,他把一个名叫“保衡”的新官衔教授予了同他一起打天下的旧臣伊尹【太保鼎 西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赵平安】
“保”有安的意思,这个是《尚书大传》中的解释,那么“衡”有平的意思,这也是《尚书大传》的解释。那么“保衡”,也可以看作是伊尹所做的工作,是他
作为重臣的职责所在,这样综合看起来,“保衡”空调看作是具有职官色彩的一个尊号,或者一个称号。
这是金文中的“保”字,一幅男人怀抱孩子的图案,这样的情景在今天仍然随处可见,从这个字的字形中可以形象的看出,“保”这个官职对于幼王天下的责任,从卜辞上看,商代大约有七十个左右的官职,后来广为人知的太师、太傅、太史、司马、刺官等官名,都已经初露端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被周王朝取而代之。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安邦定国,周王朝创造了一种新的统治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王晖】
当时商王朝和中原众多的方国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联盟关系,这种关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春秋时期的霸主和其他诸侯的关系一样。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刘雨】
西周它由一个小的民族,最后战胜了一个强大的商部族,当时它的地位是岌岌可危的,随时有复辟的可能,所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它就采取了一项政策,就是把他所占有的庞大的国土,分封給他的亲属和一些功臣,这样的话,分头去各掌握一块封国,再进行统治。
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其中姬姓五十三位,其他异姓诸侯也通过联姻结为亲戚,【曾侯乙编钟 战国】这个以血缘为基础建立的强大王朝,继承了百分之八十的商代官职,但是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周代的官僚体系逐渐膨胀。在西周铭文中可以见到的官职,大约有二百一十个左右,比商代多了三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负责礼乐的“宗伯”系统和负责公共工程的“司空”系统。【湖北省博物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和同为一个大家庭,周王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的天子,而对待天下的公共道德,都来源于一个血缘家庭内部,对待自己长辈和孩子的态度。即便后来有学者认为,周王朝的封建的一场灾难,因为它从根本上强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周公 像】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联想,站在世界其他民族的经验来对照,我们不得不为周王朝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而感叹。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孟世凯】
商是讲究鬼神,以前直接商王说了算。但是到西周不是那么迷信,敬天而离鬼神远之。那么它治理,主要实际上是搞一套制度,适合于周天子来统治。它这一套礼乐制度要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说它前一百多,将近两百年,维持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历代帝王庙 北京】。
一个西周王朝竟然统治了三百年之久,这在数千年前是整个人类史上仅有的政治成就。依据血缘关系和伦理价值,西周的缔造者,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登峰造极的政治范例,不论在统治模式上,还是在王朝形态上,都成为令后世仰望的样板。
尽管秦汉会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会以“法治”来改善“人治”,会以更细腻的制度来强化和丰满社会的管理能量,但是后世君王和有识之士们的所有理想,都在于一个王朝秩序的天长地久,百世千年。
【汉 说文 命 使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孔庙 山东 曲阜】公元前五世纪的一天,孔子的学生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必须先从“正名”开始。据文字学家考证,孔子当时提到的“名”,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字”。
按照这种理解,孔子所说的“正名”,实际上就是要把每一个汉字的内涵分清楚,治理国家和汉字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孔子专门解释了至高无上的“王”字的含义。【史墙盘 西周】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中心 教授 栾丰实】
孔子把它解释为“天 地 人”,中间通过一个“竖”把三者连通起来,我们现在看起来,完全是一种望文生义。
有人说,如果孔子看到甲骨文中的这把大斧头,就不会作出这样的解释,究竟孔子见没见过甲骨文,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使孔子看到过这把斧头,他也依然会作出这样的解释【孔子燕居像 明 佚名】。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汉字已不仅仅是单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本身就是价值,就是美和丑,就是好和坏。
【瑞典汉学家 教授 罗多弼】
孔子跟周代其他人的心目中一样,都认为原来有一个尧舜的时代,而且他们面临的任务就是恢复这个时代。因为春秋时代是孔子的时代,然后才是战国时代,是矛盾冲突贯穿社会的一个时代,所以那个时候他们的社会,他们的天下又处在一种危机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他就主张“复礼”。
然而这个奢侈的梦想,如何才能化为现实呢?武力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知书才能达理”,要想让每个人都自觉自愿地服从一定的秩序,尤其是各诸侯国的君主们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共同恢复那个“大一统”的健全的天下,只能靠锲而不舍的教化【孔庙 大成殿】。
在孔子看来,前人已经建立过,令后人难以企及的理想社会,所以如何创建那个理想社会的道理都隐藏在先人们留下的典籍里,只不过这些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只要还它们以本来面目,就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十三经碑林 清】“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终其一生。【国子监 北京】
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儒家创始人”的圣人“述而不作”, 没有创造过一本属于自己的著作。在教书育人之暇,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修订先贤书籍中被篡改的文字。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很多古代的思想家,他们是从他们的宗教的背景中发展一个哲学,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比中国更具体更实在。这个事情是跟一种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感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 汉学家 杜维明】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从启蒙,就是18世纪以后,它是反宗教的,当时是反基督教。另外它发展科理性的一种强烈的“浮士德的精神”征服自然,所以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地紧张。中国的人文精神,譬如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的,但同时它是自然的,它有精神性的一面。为什么呢?它有四个侧面,它都顾及到了,就是个人、社群、自然和天道。
“仁、义、礼、智、信”,大写在龙的土地上,成为永世高扬的精神旗帜,成为所有高贵者和低贱者,贫者和富者,农人和学者,共同信守的价值规则【祭孔大典 山东 曲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限制地接近追求是人的心灵和社会道德,一个没有尽头的奋斗目标,在这个路途上,一个文明的伟大实践者,不论和风细雨,还是慷慨激励烈,不论名垂青史,还是默默无闻,数千年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因此 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比较而言,是外在追求认知和利益的文明,而中华文明才是内在追求心灵和道义高度的文明。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丰厚杰出的遗产!
在孔子看来,前人已经建立过,令后人难以企及的理想社会,所以如何创建那个理想社会的道理都隐藏在先人们留下的典籍里,只不过这些典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只要还它们以本来面目,就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十三经碑林 清】“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终其一生。【国子监 北京】
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儒家创始人”的圣人“述而不作”, 没有创造过一本属于自己的著作。在教书育人之暇,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修订先贤书籍中被篡改的文字。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汉学家 施舟人】
很多古代的思想家,他们是从他们的宗教的背景中发展一个哲学,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比中国更具体更实在。这个事情是跟一种个人的思想个人的感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 汉学家 杜维明】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从启蒙,就是18世纪以后,它是反宗教的,当时是反基督教。另外它发展科理性的一种强烈的“浮士德的精神”征服自然,所以和自然的关系非常地紧张。中国的人文精神,譬如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的,但同时它是自然的,它有精神性的一面。为什么呢?它有四个侧面,它都顾及到了,就是个人、社群、自然和天道。
“仁、义、礼、智、信”,大写在龙的土地上,成为永世高扬的精神旗帜,成为所有高贵者和低贱者,贫者和富者,农人和学者,共同信守的价值规则【祭孔大典 山东 曲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限制地接近追求是人的心灵和社会道德,一个没有尽头的奋斗目标,在这个路途上,一个文明的伟大实践者,不论和风细雨,还是慷慨激励烈,不论名垂青史,还是默默无闻,数千年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因此 有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比较而言,是外在追求认知和利益的文明,而中华文明才是内在追求心灵和道义高度的文明。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丰厚杰出的遗产!
正在阅读: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04-09
湖南省浏阳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04-20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工作程序08-13
理论力学总结06-18
实用翻译教程课后习题答案(详细)04-22
花凉亭1标施组 - 图文06-18
四年级阅读603-02
钢板桩围堰专项方案(草)05-08
第七章财务报告习题07-10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08-0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集解
- 汉字
- 说词
- 年第
- 2019年党员干部应知应会知识 - 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名词解释篇-word
-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文景点名称的翻译
- GSM无线网络优化 - 图文
- 小型变电所设计规程
-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论文1
-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房地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的若干意
- 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
- 落实贯彻《实施意见》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 幼儿园园长先进事迹材料—先进事迹
- 2012浙江台州中考模拟试卷
- 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1027262
-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指导 - 图文
- 证券投资学实验报告 - - K线分析
- 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册单元同步双基双测试题7
- 监理实施细则 - 图文
- 2010年6月大学英语三级考试真题
- 简爱练习题100道
- 初三英语习题精选 - 英语试题同步练习题考试题教案
- 平整度(3m直尺)现场检测记录表
- Navicat Premium主要功能介绍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