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有标准答案,有译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16: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7年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题练习(有参考答案)

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篇: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1.《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世说新语一批文人编写的。他是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 ) (2)相委而去( )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4)下车引之( ) ...3.指出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思。(5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4)相委而去( ) .(5)友人惭,下车引之( )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文中出现了“君”“家君”“尊君”三个称谓语,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们的意义与区别吗?(3分)

1

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

7.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刘义庆

2.(1)相比(2)丢下、舍弃(3)家庭聚会(4)拉

3.(1)趁着、乘着、(2)才(3)就(4)表承接(5)代词、代友人。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成柳絮乘着风飘起。

(2)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5.“君”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或您;“家君”是向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衬托出谢道韫的才华非凡,也借此表明作者的观点,即对谢道韫回答的赞赏之情。

7.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意对即可) 第二篇: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2

(1)太丘舍去( ) (2)相委而去( ) ..(3)下车引之( ) (4)甚聪惠 ( ) ..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去后乃至 乃呼儿出 .. B.相委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 C.下车引之 学而时习之 .. D.为设果 为人谋而不忠乎 ..16.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7.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陈元方和杨氏子的相同之处。(4分)

【参考答案】 一、

14.(1)离开(2)舍弃(3)拉(4)通“慧”,智慧 15.D

16.(1)您和我的父亲约定的时间是在中午。中午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数。

(2)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17.陈元方和杨氏子年龄虽小但很机智;都懂得维护父亲和家族尊严。陈元方直指客人不讲信用和礼数;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家族尊严。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第三篇:

(甲)

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3

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父彦与高士廉有旧。庄道少孤,年十二,造士廉。廉以故人子,引令坐。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请诵之,果通。复请倒诵,又通。士廉称叹久之。乃跪谢①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士廉取他文及案牍②,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选自《大唐新语》)

【注释】①谢:道歉 ②案牍:公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太丘舍去(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③造士廉 ( ) ④庄道窃窥览 ( ) ..2.下列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称为名家 为人谋而不忠乎 ..B.聪慧而敏悟 博学而笃志 ..C.冠于今古 于我如浮云 ..D.轻薄之行 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请诵之,果通。复请倒诵,又通。

4.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两位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①离开②回头看③拜访④偷偷地 2.B

3.(1)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高士廉)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 4.(1)陈元方年龄虽小但很机智聪慧,懂得维护父亲尊严,直指客人不讲信用和礼数;(2)卢庄道天资过人,谦虚诚实,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展现才华后能承认文章非其所写。 【译文】

卢庄道是范阳人,被天下公认为是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关系很好。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老朋友的儿子,让他坐下。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然后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认为他轻薄,

4

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卢庄道跪下来道歉说:“这篇文章确实不是我写的,而是之前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高士廉取来了其他文章和官府的文书让他读,卢庄道全都能看一遍以后就倒背如流。 第四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成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 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 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B、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C、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D、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 描写。【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

5.结合两篇文章来概括甲乙两篇文章中的远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

参考答案:

1.A

2.(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3.A

4.对话(语言) 元方的父亲

5.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正直、率真而又机智聪明,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第五篇:

【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②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③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④,时与游酢⑤(zuò)侍立⑥不去,颐既觉⑦,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 ①属(zhǔ):撰写②潜心:用心专而深 ③盖:大概。④瞑坐:打瞌睡。 瞑:闭上眼睛⑤游酢:杨时的同学,程门四子之一。⑥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侍:服侍⑦颐既觉:程颐睡醒后。

1、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着“雪”写了什么故事?

2、解释下列加粗加斜的字词

与儿女讲论文义 ( )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3、下列加粗加斜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6

A.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趁着 )

B.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 ( 在 ) C.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代词,指程颢) D.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因为 )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

5、对于孩子们的比喻,谢太傅更喜欢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你更喜欢谁的?为什么? 6、看了乙文,你认为杨时是怎样的一个人?试抓住内容来概括。

【参考答案】

1、略(只要能结合内容概括完整即可)

2、 子侄辈 ; 通“讣” 讣告;做老师 ;比拟,相比。 3、 C.D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着风飘起。

(2)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 5、更喜欢兄女的比喻,从“大笑乐”一句可以看出;我更喜欢兄女的比喻,因为前文说“雪骤”,就说明雪下得的很大,把此时的雪比作成柳絮更贴切,更形象。

6、杨时聪明勤奋,虚心好学且尊敬老师。(内容结合占一半的分,只答前文得2分。) 【译文】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7

第十二课:《论语》十二章

第一篇: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 ) (2)是知也 ( ) ..(3)思而不学则殆 ( ) (4)满则覆( )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B、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C、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D、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 3、 .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 4、[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5、.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乙]文都谈到了学习 、学习 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 与 应该相结合。(2分) 6、(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答:

8

【参考答案】

1、(1)是 (2)这(3)却,表转折 (4)就 2、C,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 3 .(1)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4、启示:人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

5、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学,思,(2分) 6、(1)孔子想要验证宥座器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译文】

孔子到鲁桓公的庙中去参观,见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具。孔子问看守庙宇的人:“这是什么器具?”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用来给宽待赦免的人坐的器具。”孔子说:“我听说宽待赦免的坐具,空着时会倾斜,装了一半水就会正,装满水了就会翻倒。”孔子回头对学生说:“往里面灌水吧。”他的学生提水来灌,倒了一半水时欹器就端正了,装满了水后欹器就翻倒了,倒空了水它又倾斜了。孔子感慨地说:“唉,怎么会有满了而不倾覆的呢?”

(二)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诲女知之乎!( ) (2)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9

(3)三军可夺帅也( )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 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义。 (1)由,诲女知之乎!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上文中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各举一例)并结合文章谈谈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6分)

参考答案:

1.“女”通“汝”你的意思;“知”通“智”,聪明才智的意思;改变;开导 2.D

3.(1)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 (2)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4.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上文可知,孔子教育弟子要实事求是、勤奋认真、懂得方法且能注重兴趣的培养等。(结合文章内容能得4分,只答思想不结合内容得2分。)

【译文】

子路啊,告诉你对待知和不知的态度吧(即对待学问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第十六课:《诫子书》 第一篇: (一)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0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 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 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 险躁:过分急躁。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及鲁肃过寻阳( ) ..非学无以广才 ( ) 险躁则不能治性( )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4、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 7、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11

参考答案:

1.了解;等到,到了;增长; “治”通“冶”,陶冶性情 2、B

3、(1)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5、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略

7、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意对即可)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十分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里的那个阿蒙了!”吕蒙说:“士别几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了,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鲁肃于是就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篇: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

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2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③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下列虚词用法判断错误的两项是( )( ) (4分) A.或以钱币乞之(或者) .B.贤于材人远矣(比) .C.仲永之通悟(动词,到) .

D.今夫不受之天(代词,指先天得到的能力) E.险躁则不能治性(就) F.非淡泊无以明志(来) G.则其受于人者(被)

4.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 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③到,达到(要求) ④ 振作 2. 求。

②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AC

4.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

13

①(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0u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