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26 03: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4卷第9期2015年9月

地理研究

GEOGRAPHICALRESEARCH

Vol.34,No.9September,2015

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

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池州247000)

摘要:分析了安徽省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以各市2001-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

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结果表明:①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化阶段;②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南强北弱”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③安徽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入境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其总收入、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在黄山市和合肥市之间展开竞争;④旅游产业要素从时间角度看,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安庆、六安等地,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等地;⑤影响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关键词: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旅游空间结构;安徽省DOI:10.11821/dlyj201509016

1引言

区域旅游时空分异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此很多学者将研究视角从单个旅游区转向旅游区域,探讨旅游目的地区域时空分异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Christaller[1]、Hills[2]、Gunn[3]、Butler[4]等分别研究了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关系、旅游空间核心—边缘理论模型、旅游目的地地带、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Weaver应用核心—边缘理论模型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达群岛进行了实证研究[5]。国内的旅游地理学者陈传康较早地开展了区域旅游研究;保继刚等利用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异、过程、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6];吴必虎等利用最邻近点指数计算了中国世界遗产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中国世界遗产地属于凝聚分布[7];陆林等[8]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为研究材料,分析了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秦学等研究了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模式[9-10];陈弢基于协调度理论及其用于旅游的常见模型,建立省域旅游业多年发展协调度分析模型,利用1996-2010年全国旅游统计数据,从旅游供应、需求与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全国省域旅游业的协调变化[11]。此外还有一些学者[12-16]以不同的区域为

收稿日期:2015-02-20;修订日期:2015-05-17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0205205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4D22);池州学院重

点学科“地理学”建设项目(2011XK03)

作者简介:胡文海(1964-),男,安徽贵池人,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E-mail:huwenhai1986@163.com

1795-1806页

1796地理研究34卷

例进行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的实证研究。

对安徽省区域旅游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卢村禾对如何建设皖南旅游区提出了构想[17];唐德鹏阐述了安徽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了安徽旅游区划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18];齐莉莉通过节点分析,测度了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并对测算和分析结果进行了剖析与阐释[19];程进等研究了安徽省17个地市1999-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时空差异,并对旅游产品与旅游经济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0];张洪等[21]利用统计数据,基于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运用因子分析法与引力模型,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中心度进行测定,并对其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进行实证研究;程晓丽等分析了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提出构建“点—轴—区”旅游空间新格局[22]。总之,对安徽省区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地域分布、旅游区域划分、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等领域,并且侧重于安徽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与现状的描述,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安徽省区域旅游进行全面研究甚少,特别是对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原因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

2.1.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由各省辖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来反映,这个值可以称之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

ˉT=Xi/X(1)

式中:T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值;Xi为地区i旅游收入;n为某一区域包含的地市个

?n?ˉˉ数;X为某一区域旅游收入均值,X=?∑Xi÷/n。T=1表示该市旅游发展水平与全省旅èi=1?

游发展水平持平;T>2.0为高度发达型;(1.5,2.0]为发达型;(1.0,1.5]为较发达型;[0.5,1.0)为欠发达型;T<0.5为落后型。2.1.2首位度

首位度通常衡量地区规模分布状况,在此反映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

S=P1/P2(2)

式中:S为首位度;P1和P2分别为旅游规模最大和第二大城市。S≤2表示结构正常、集中适当;S>2,则存在着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2.2数据来源

计算所涉及的安徽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旅行社数量、星级宾馆(涉外宾馆)数量、A级景区(省级以上重点风景区)数量等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志:旅游志》[23]、《安徽省志:旅游志(1986-2005)》[24]、《安徽旅游发展大事记》[25]、以及1999-2014年各年度《安徽统计年鉴》。此外,还有部分数据通过实地调研获得。2.3研究区概况

安徽地处华东腹地,距东海约300km,省域东西约450km,南北约570km,总面积约14万km2。安徽毗邻六省,北部一隅与山东相接,东部与江苏省相连,南邻浙江省和江西省,西接湖北省和河南省。长江和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全省下辖16个市、105个县(区)(图1)。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户籍

9期胡文海等: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1797

人口6928.5万人,居全国第8位,常

住人口6029.8万人。安徽山川秀丽,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到2013年末全省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461处。近年来,安徽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环境持续优化,服务品质快步提升,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不断攀升。2013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385.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3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3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903.2亿元,旅游总收入3010.4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5.8%,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安徽旅游业保持着中部地区领先,正向全国前十迈进,在全国的地位日益突出。

图1安徽省行政区划图

Fig.1AdministrativemapofAnhuiprovince

3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分析

3.1旅游经济格局演变的总体分析

安徽旅游业的发展轨迹与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基本同步,都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兴起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1979年邓小平视察黄山之后,为安徽省旅游业带来了勃勃生机。30多年来,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化阶段(图2)。3.1.1起步阶段的点状模式变化(1978-1988年)1978年4月21-26日,安徽省第一次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安徽省第一个负责管理全省旅游业务的行政机构——省外办旅游处成立,安徽省第一家旅行社——国旅合肥分社成立[24]。1978-1988年,安徽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重点主要是黄山与九华山风景区,旅游节点呈点状分布,且较分散,黄山、九华山等高等级景区形成了旅游节点。城市到各个旅游节点的通达性很差,旅游人数很少,区内交通网络还未形成,旅游节点之间相互独立(图2a)。

黄山、池州、安庆、芜湖、合肥是安徽省内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芜湖和合肥分别发挥着皖南地区和全省的交通集散作用,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天柱山风景区分别是黄山市、池州市、安庆市的主要吸引物,旅游业发展比较分散。3.1.2发展阶段的放射状模式变化(1989-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出游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各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在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因此,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广度得到了扩大,旅游供给和需求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一阶段,安徽省旅游业的开展范围已经涉及到了皖南和皖中各地市,其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演变为放射状发展模式(图2b)。黄山作为这一时期安徽省旅游业的重要节点,极化扩散作用进一步加强,并向池州、宣城等周边区域辐射。随着

1798地理研究34卷

图2安徽省旅游发展空间结构演变

Fig.2Evolutionofspatialstructuremodel:BasedontourismdevelopmentofAnhuiprovince

合肥与各地市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产业要素不断积聚,合肥作为安徽省旅游主要集散中心的作用更加明显,进而再向巢湖、安庆、六安、滁州、淮南等地扩散,旅游业发展较为集中,形成了特色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各旅游地之间的旅游产品开始有了初步的互动。

3.1.3快速发展阶段的双核驱动模式变化(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安徽省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主导产业地位的确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需求。强大的旅游市场需求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和旅游企业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旅游管理和服务也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安徽省旅游业快速高效发展。

这一阶段安徽省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可以归纳为双核联动发展模式(图2c)。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在内,以大黄山旅游圈为核心的皖南旅游圈已经成型;包括合肥、六安、安庆、淮南、滁州在内的,以合肥都市旅游圈为核心的皖中旅游圈也已经初步形成。特别是地跨合肥、安庆、铜陵、池州、黄山五市,号称“安徽旅游新干线”的合—铜—黄高速公路于2007年建成通车,为合肥和黄山双核联动发展、轴向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个节点之间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集散扩展轴,而且两节点与周边的次级节点融合成带。两个旅游经济圈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产品类型能够得以互补。3.2时空格局演变的区域差异分析

3.2.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演变由于安徽省各地区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状况、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旅游业呈现出地域性的不平衡,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变化特征可以由各省辖市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的平均值的比值来反映[26]。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黄山和合肥两地区的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88年,黄山和合肥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8倍和3.1倍,最高的黄山市相当于最低的淮北市的41.9倍;黄山和合肥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0倍和3.2倍。2000年,黄山和合肥的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4倍和2.3倍,最高的黄山市的相当于最低的淮北市的15.5倍;黄山和合肥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0倍和4.1倍,最高的黄山市相当于最低的淮北市的400倍。2013年,黄山和合肥的国

9期胡文海等: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1799

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8倍和2.2倍,最高的合肥市相当于最低的淮北市的

18.7倍;黄山和合肥的入境旅游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8倍和2.7倍,最高的黄山市相当于最低的阜阳市的64.2倍。

按照设定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划分标准,对1988-2013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梯度(表3),绘制三个年份国内旅游发展格局图(图3~图5);对1988-2013年安徽省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梯度(表4),绘制三个年份入境旅游发

表1

城市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宣城巢湖池州亳州

19785.001.501.150.230.350.010.080.258.550.000.000.000.000.000.000.35-19824.521.650.980.370.410.050.080.567.420.200.270.090.220.050.050.48-1978-2013年安徽省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值

19863.871.750.950.400.550.070.100.926.670.350.750.090.220.100.070.85-19883.121.880.780.470.580.090.121.213.770.500.860.090.220.190.151.08-19922.601.580.680.500.670.220.261.352.980.651.010.200.340.360.271.12-19962.521.410.550.420.760.240.211.603.220.450.870.330.370.520.501.22-20002.301.280.480.400.690.220.261.823.410.550.910.390.440.560.571.420.32

20041.860.940.410.300.450.240.181.462.040.370.520.270.370.400.260.670.25

20083.081.190.570.390.540.300.401.873.070.680.600.440.600.690.601.710.27

20103.501.150.560.390.580.260.351.852.830.600.440.380.580.660.591.850.42

20123.671.380.630.360.650.270.291.632.510.520.420.370.600.631.660.41-20132.811.400.500.360.640.150.291.632.200.540.390.380.670.631.800.42-

Tab.1DomestictourismincomeineachcityinAnhuiprovinceandtheprovincialaverageratio(1978-2013)

表2

城市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宣城巢湖池州亳州

19783.000.100.070.000.060.000.050.0112.20.000.000.000.000.000.000.45-19823.250.100.080.000.070.000.060.0111.80.000.000.000.000.000.000.75-1978-2013年安徽省各地市入境旅游收入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值

19863.570.120.100.000.740.000.070.0111.30.000.000.000.000.000.000.87-19883.150.150.120.000.080.000.090.029.950.000.000.000.000.000.001.02-19923.750.080.190.000.100.000.110.039.630.000.000.000.000.010.001.27-19963.670.430.820.2301.90.070.380.257.210.310.530.140.310.520.081.12-20004.070.740.220.260.520.020.080.438.000.330.560.050.200.290.351.140.04

20044.020.850.300.220.910.120.310.587.190.360.200.090.250.210.151.160.07

20083.080.680.190.240.990.090.130.448.230.330.110.100.130.210.121.870.07

20102.630.590.150.191.060.070.090.586.240.280.050.090.180.160.092.170.06

20122.261.020.150.180.640.090.090.195.170.340.060.090.360.173.070.08-20132.701.410.210.150.730.120.100.935.780.430.090.130.440.284.070.12-

Tab.2RatioofinboundtourismincomeineachcityinAnhuiprovincetotheprovincialaveragelevel(1978-2013)

1800地理研究34卷

展格局图(图6~图8)。目前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南强北弱”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2.2旅游城市演变由于区位状况、旅游资源分布、交通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安徽省各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从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三个方面分别计算其首位度(表5)。结果可以看出呈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别是入境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从时间上来看,旅游总收入的首位度经历了由1978年的1.38降低到1994年的1.23,再又上升到2013年的1.51,表明区域旅游发展集中趋势先有所减缓,然后又有所加强。2009年之前首位城市一直是黄山市,从2010年开始,合肥取代了黄山成为首位城市。国内旅游首位度在1.00~1.71幅度内波动,上升下降交替进行。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首位度值有增大趋势,国内旅游发展集中趋势加大。1978-2008年,除了2005年的首位城市是合肥外,其他年份均为黄山市;2008年以来,合肥取代了黄山成为首位城市。入境旅游首位度总体上逐年降低,由1978年的4.10下降到2013年1.42,表明区域旅游发展集中趋势有所减缓,首位城市一直是黄山市,位居第二的入境旅游城市在池州和合肥之间展开竞争,1978-2001年是合肥,2002-2005年是池州,2006-2011年为合肥,2012-2013年是池州。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徽省区域内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演化比较复杂,总收入、国内旅游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在黄山和合肥之间展开竞争。

表3

旅游经济发展梯

度划分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第五梯度

比值取值范围>2.0(1.5,2.0](1.0,1.5][0.5,1.0)<0.5

芜湖安庆、池州阜阳、蚌埠、马鞍山、滁州六安、宣城、巢湖、宿州、淮南、铜陵、淮北

安徽省国内旅游发展梯度划分

城市名称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高度发达型发达型较发达型欠发达型落后型

Tab.3GradientdivisionofdomestictourisminAnhuiprovince

1988年黄山、合肥

安庆

2000年黄山、合肥池州、芜湖

阜阳、宣城、

马鞍山、滁州、巢湖蚌埠、六安、淮南、宿州、亳州、铜陵、淮北

2013年合肥、黄山池州、安庆芜湖

六安、马鞍山、宣城、滁州、蚌埠亳州、阜阳、宿州、淮南、铜陵、淮北

图3

1988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图42000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发

展水平区域差异

Fig.4Regionaldisparitiesinthedevelopmentofdomestictourismin

Anhuiprovincein2000

图5

2013年安徽省国内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Fig.3Regionaldisparitiesinthedevelopmentofdomestictourismin

Anhuiprovincein1988

Fig.5Regionaldisparitiesinthedevelopmentofdomestictourismin

Anhuiprovincein2013

9期胡文海等: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1801

3.2.3旅游产业要素演变旅游产业是由旅游服务业及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和部门

所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27]。旅游产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景区(景点)业、旅游商品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娱乐业等主要行业,其中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旅游景区(景点)业是构成旅游产业的核心,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旅行社、星级宾馆、A级景区的数量与结构能清晰地看出安徽旅游产业要素的演变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全省旅行社由1978年的2家增加到1988年的26家、2000年的332家、2013年的1098家;

表4

旅游经济发展梯

度划分第一梯度第二梯度第三梯度第四梯度第五梯度

比值取值范围>2.0(1.5,2.0](1.0,1.5][0.5,1.0)<0.5

芜湖、蚌埠、铜陵、马鞍山、阜阳、安庆、滁州、宣城、淮南、巢湖、六安、宿州、淮北池州

池州

芜湖、阜阳、马鞍山安庆、滁州、蚌埠、六安、淮南、宣城、巢湖、宿州、铜陵、亳州、淮北

芜湖

安庆、马鞍山

安徽省入境旅游发展梯度划分

城市名称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高度发达型发达型较发达型欠发达型

Tab.4GradientdivisionofinboundtourisminAnhuiprovince

1988年

黄山、合肥

2000年黄山、合肥

2013年黄山、池州、合肥

六安、滁州、宣城、落后型蚌埠、淮南、宿州、淮北、亳州、铜陵、阜阳

图6

1988年安徽省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图72000年安徽省入境旅游发

展水平区域差异

Fig.7Regionaldisparitiesinthedevelopmentofinboundtourismin

Anhuiprovincein2000

图8

2013年安徽省入境旅游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Fig.6Regionaldisparitiesinthedevelopmentofinboundtourismin

Anhuiprovincein1988

Fig.8Regionaldisparitiesinthedevelopmentofinboundtourismin

Anhuiprovincein2013

表5

年份首位度首位城市

总收入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国内旅游

19781.384.101.71黄山黄山黄山

19821.453.631.64黄山黄山黄山

1978-2013年安徽旅游城市的首位分布

19881.263.161.21黄山黄山黄山

19901.253.511.20黄山黄山黄山

19941.233.241.31黄山黄山黄山

19981.322.781.29黄山黄山黄山

20001.371.971.48黄山黄山黄山

20041.191.791.09黄山黄山黄山

20081.072.681.00黄山黄山合肥

20121.381.681.46合肥黄山合肥

20131.511.421.59合肥黄山合肥

Tab.5PrimacydistributionoftourismcitiesinAnhuiprovince(1978-2013)

19861.593.161.72黄山黄山黄山

1802地理研究

表6

1988年

34卷

1978-2013年安徽旅游产业要素分布与变化情况

2000年

旅行社(家)

683615157731729221031046235332

星级宾馆A级景区(家)(处)

1922845331141286838426163

2725132412120102237

旅行社(家)

19513254664016970766245254035322532-1098

2013年

星级宾馆A级景区

(家)(处)

7553194124683735341916171312413-471

44542056155241302613121611877-412

Tab.6DistributionandchangeoftourismindustryelementsinAnhuiprovince(1978-2013)

城市

名称合肥安庆滁州六安淮南黄山宣城池州芜湖马鞍山铜陵蚌埠亳州阜阳淮北宿州巢湖总计

星级宾馆A级景区(家)(处)

421015221101-010019

052512231101-001120

旅行社(家)

7100111021111-100026

星级宾馆(涉外宾馆)由1978年的5家上升到1988年的19家、2000年的163家、2013年

471家。1982年,安徽省内有3家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到了2000年共有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37家,A级景区由2001年的47处增加到2013年的412处①。从空间上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安庆、六安、合肥、宣城、池州等地,1988年黄山、安庆、六安、合肥、宣城、池州6市集中分布了全省75.0%的A级景区(或省级以上风景区),2000年为68.6%,2013年为67.2%;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池州、安庆等地,1988年合肥、黄山、池州、安庆4市集中分布了全省68.4%的星级宾馆和80.8%的旅行社,2000年分别为54.8%的和62.5%,2013年分别为41.6%和45.2%。

4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4.1旅游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者的观赏对象和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28],旅游资源赋存情况是旅游收入差异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发展早期特别明显。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从点状集中性上看,安徽省高品位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黄山、池州、宣城、安庆、六安等城市;从线状集中

①国务院于1982年审定公布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1987年审定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全国开始A级景区评定。

9期胡文海等: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1803

性上看,则主要集中分布于合—铜—黄高速公路沿线、皖江城市带;从面状集中性上

看,主要集中分布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黄山市是安徽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皖北地区高等级旅游资源相对较少。皖南地区高品位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九华山、齐云山三大名山以及皖南古村落、徽州文化享誉海内外,皖西大别山区以生态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合肥旅游经济圈都市旅游资源丰富,皖北地区则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见长。山水观光、礼佛朝圣、徽州文化体验等成为安徽旅游发展的引擎,奠定了皖南地区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安徽省共有3处世界遗产,全部位于皖南地区;皖南地区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6座,占全省的60%;皖南地区分布有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全省的60%;此外皖南地区还拥有安徽省60%以上的5A级旅游景区、40%以上的4A级旅游景区、55%的国家地质公园、40%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从南向北具有梯度递减性,高等级旅游资源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奠定了安徽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格局。正是由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形成了皖南地区超强、其他地区相对弱小的旅游发展空间差异格局。4.2旅游政策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得益于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和陆续出台的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政策[29]。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旅游业发展打造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律保证,从多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自1986年起,安徽省先后颁布了《关于发展安徽省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加快发展皖西南旅游经济若干意见》、《加快皖江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皖西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皖北旅游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政策文件。设立了旅游扶贫资金和旅游发展资金,有力促进了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旅游业发展和民众脱贫致富。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南热、中温、北冷”的格局得到改善,皖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势头看好,特别是国内旅游发展区域空间差异明显缩小,合理有效的旅游政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4.3交通网络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桥梁,是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旅游流的流向、流量和流速以及旅游地开发的顺序,并深刻地影响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时空发育过程。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截至2013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突破17万km,高速公路里程达3521km,实现了16个省辖市“市市通高速”。京沪、京九、陇海、沪—汉—蓉高速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4000km,居华东首位。2012年以后,合肥—南京、合肥—武汉、合肥—北京等高速铁路的开通,使合肥到南京、武汉、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安徽省内416km,此外还有淮河、新安江水运。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池州、阜阳、蚌埠、安庆等七大机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交织成一个水陆空衔接、连通省内外的交通运输网,有力地保障了安徽旅游经济的发展。2002年建成通车的徽杭高速公路是黄山与杭州的最短通道,也是东南沿海通往华中和华东地区的主要通道,对促进黄山成为全省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以及全国旅游名牌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2007年建成通车的合—铜—黄高速公路纵贯安徽南北,是省会合肥通往黄山和九华山的最快捷的通道,对推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近年来皖西大别山区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助推了安庆、六安等地区旅游业的腾飞。

1804地理研究34卷

4.4旅游市场需求

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旅游市场需求从产品类型上看,从早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地域上看,从集中于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向乡村扩散,乡村旅游备受青睐。黄山、九华山、合肥、芜湖等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继续受到游客的喜爱,同时乡村旅游在安徽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乡村旅游新业态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产业化、多元化的新模式,促进了温冷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缩小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4.5产业发展战略调整

由于旅游业牵涉面广,产业关联度强,各地在发展旅游业时常常实行政府主导战略,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至关重要。芜湖市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统筹城乡、开发合作、和谐发展五大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从过去的工业强市战略调整为产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服务业,明确提出打造“欢乐芜湖”品牌,建设东方的奥兰多,把芜湖建设成为泛长三角地区极具吸引力的高科技旅游中心城市,近年来方特景区异军突起,芜湖市旅游业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地处合肥城郊的三河古镇2001年正式启动旅游开发项目,成立了肥西县三河镇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4A级旅游风景区等荣誉称号,旅游业已经成为三河镇的支柱产业。4.6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不仅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前景,还决定了旅游发展硬件和软件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与旅游收入差异变动密切相关。近年来旅游资源天然禀赋并不具备优势的合肥、芜湖、蚌埠等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通过建设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徽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蚌埠花鼓灯嘉年华等景区吸引游客,另一方面通过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会展业等的融合,积极发展大旅游产业,不断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5结论

以安徽省各市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从时间变化和空间演变两个方面分析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结果表明:

(1)安徽省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点状模式、放射状模式、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演化阶段,从发展趋势上可以预测,未来安徽省的旅游产业必将走向皖南皖中与皖北协调均衡发展、空间网络一体化阶段。

(2)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市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国际旅游空间差异更是大于国内旅游,地处皖南和皖中的黄山、合肥、池州、安庆属于旅游经济水平高,并且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处皖北的亳州、阜阳、宿州、淮北旅游经济水平较低,旅游经济空间差异具有持续性,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南强北弱”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3)安徽省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特别是入境旅游呈现出典型的首位分布,其总收入、国内旅游首位度大致经历了先降后升的演变,入境旅游首位度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首位城市主要在黄山市和合肥市之间展开竞争。

(4)从时间角度上看旅游产业要素,旅游景区、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安庆、六安、合肥、池州等地,旅行社和星级

9期胡文海等: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1805

饭店主要集中在合肥、黄山、池州、安庆等地。

(5)影响安徽省区域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政策、交通网络、旅游市场需求、区域产业发展战略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hristallerW.SomeconsiderationsoftourismlocationinEurope:Theperipheralregion-underdevelopedcountries-recre-ationareas.PapersandProceedingsof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1964,(12):95-105.

[2]HillsT,LundgrenJ.TheimpactsoftourismintheCaribean,amethodologicalstudy.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7,4

(5):248-267.

[3]GunnCA.Vacationscape:DesigningTouristRegions.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1988.

[4]ButlerRW.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n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CanadianGeog-rapher,1980,(1):5-12.

[5]WeaverDB.Peripheriesoftheperiphery:TourisminTobagoandBarbuda.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8,25(2):

292-313.

[6]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BaoJigang,ChuYifang.TourismGeography.Beijing:

HigherEducationPress,2012.]

[7]吴必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地理学报,1997,52(2):98-103.[WuBihu.Astudyondestination

choicebehaviorofChineseurbanresidents.ActaGeographicaSinica,1997,52(2):98-103.]

[8]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05,25(5):406-410.[LuLin,YuFenglong.Astudyon

thespatialcharacteristicofprovincialdifferenceoftourismeconomy.EconomicGeography,2005,25(5):406-410.]

[9]秦学,邹春洋.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学术交流,2004,(11):83-88.[QinXue,ZouChunyang.Onthe

formandmechanismofthespace-timedevelopmentofregionaltourism.AcademicExchange,2004,(11):83-88.]

[10]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旅游学刊,2008,23(11):35-41.[ChenZhijun.Ananalysisofevolutionary

spatialstructuremodelsofregionaltourism.TourismTribune,2008,23(11):35-41.]

[11]陈弢.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地理研究,2014,33(3):558-568.[ChenTao.Thecoordinationinspatial-temporalvariationsofregionaltourismdevelopment:Atourismsystemprospective.GeographicalResearch,2014,33(3):558-568.]

[12]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116-126.[HuangJinhuo,WuBi-hu.Thespatialstructureofregionaltourismsystem:Itsmodelandoptimization:AcasestudyofXi'an.ProgressinGeog-raphy,2005,24(1):116-126.]

[13]许春晓.旅游业空间布局演进规律与案例研究.热带地理,2001,21(3):246-250.[XuChunxiao.Theevolutionlawsof

tourismdistribution:AcasestudyofHunan.TropicalGeography,2001,21(3):246-250.]

[14]刘伟强.大理旅游区时空结构研究.地理科学,1993,13(1):78-84.[LiuWeiqiang.Spatial-temporalstructreof\rialsystemoftourism\GeographicalprocessofDaliresortinitsdevelopment.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1993,13(1):78-84.]

[15]黄泰,张捷,解杼,等.基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研究.人文地理,2003,18(2):50-54.[HuangTai,

ZhangJie,XieShu,etal.Onspatialorganizationoftourismdestinationsystemwithspecialreferencetoregionalurbansystem:AcasestudyofJiangsuprovince.HumanGeography,2003,18(2):50-54.]

[16]黄振庆,汪宇明.广西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研究.热带地理,2007,27(6):558-563.[HuangZhenqing,WangYum-ing.TourismspatialstructureanditsevolutioninGuangxi.TropicalGeography,2007,27(6):558-563.]

[17]卢村禾.关于建设皖南旅游区的几个问题.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6,2(2):39-44.[LuCunhe.Severalissuesonbuild-ingsouthernAnhuitouristareas.GeographyandTerritorialResearch,1986,2(2):39-44.]

[18]唐德鹏.安徽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3,2(1):42-45.[TangDepeng.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tourismresourcesinAnhuiprovince.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1993,2(1):42-45.]

[19]齐莉莉,张启全,何调霞.安徽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与整合发展.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5(5):427-429.[QiLili,

ZhangQiquan,HeDiaoxia.SpatialdifferenceandintegrateddevelopmentoftourismeconomyinAnhuiprovince.Re-sourceDevelopmentandMarket,2010,25(5):427-429.]

[20]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81-85.[ChengJin,LuLin.

ResearchonthedifferenceofregionaltourismeconomyinAnhuiprovince.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10,33(1):81-85.]

[21]张洪,夏明.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经济地理,2011,31(12):2116-2121.[ZhangHong,XiaMing.Ontourismspa-tialstructureofAnhuiprovince.EconomicGeography,2011,31(12):2116-2121.]

[22]程晓丽,黄国萍.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人文地理,2012,27(6):145-150.[ChengXiaoli,HuangGuoping.

EvolutionandoptimizationoftourismspatialstructureinAnhuiprovince.HumanGeography,2012,27(6):145-150.][2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旅游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CompilationCommitteeofAnhuiProvincial

1806地理研究34卷

LocalChronicles.AnhuiProvincialChronicles:ChroniclesofTourism.Beijing:PublishingHouseofLocalRecords,1999.]

[2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志:旅游志(1986-2005).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CompilationCommittee

OfficeofAnhuiProvincialLocalChronicles.AnhuiProvincialChronicles:ChroniclesofTourism(1986-2005).Beijing:PublishingHouseofLocalRecords,2014.]

[25]安徽旅游发展大事记编委会.安徽旅游发展大事记.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EditorialBoardofEventsinthe

DevelopmentofAnhuiTourism.EventsintheDevelopmentofAnhuiTourism.Beijing:ChinaTourismPress,2009.][26]张文建.试论现代服多业与旅游业新增长态势.旅游学刊,2006:21(4):23-27.[ZhangWenjian.Onmodernservicein-dustryandnewgrowthintourism.TourismTribune,2006,21(4):23-27.]

[27]李经龙.安徽旅游开发与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LiJinglong.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Anhui

Tourism.Tianjin:NankaiUniversityPress,2013.]

[28]祁欣.新疆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QiXin.Astudyo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ourisminXinjiang.Beijing:DoctoralDissertationof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2001.]

[29]黄成林.安徽省旅游业竞争力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HuangChenglin.OnCompetitivenessofAnhui

Tourism.Hefei:AnhuiPeople'sPublishingHouse,2006.]

Temporal-spatialevolutionpatternsofregionaltourismeconomic

developmentinAnhuiprovince

HUWenhai,SUNJianping,YUFeifei

(Department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Tourism,ChizhouUniversity,Chizhou247000,Anhui,China)

Abstract:ThispaperfirstanalyzesthedevelopmentmodesofregionaltourisminAnhuiprovince.Basedonthebasicdatasuchastotaltourismrevenue,inboundtourismanddomestictourismrevenuebetween2001and2013ineachcity,weanalyzeeconomicdisparitiesofregionaltourismfromtheperspectivesoftemporalvariationandspatialevolution.Theresultshowsthat,firstly,thedevelopmentoftourismindustryintheregionevolvesfromthedottedmodetotheradialmodeandthentothedual-corejointdevelopmentmode.Secondly,economicdevelopmentofAnhuitourismshowsabigdisparityamongdifferentcities.Andthespatialdisparityofinternationaltourismisbiggerthanthatofdomestictourism.Thus,thebasicpatternthattourismeconomyofcitiesinsouthernAnhuigetsaheadofthatofcitiesinnorthernparthasremainedfundamentallyunchanged.Thirdly,economicdevelopmentoftourismindifferentcitiesofAnhui,inboundtourisminparticular,isobviouslycharacterizedbytheprimacydistribution.Andtheurbanprimacyindexofboththetotalrevenueanddomestictourismhasgonethroughaprocessoffallinthebeginningandriseinthelaterstage.Theurbanprimacyindexofinboundtourismbasicallyfollowsadownwardtrend,withthetwocitiesofHuangshanandHefeicompetingfortheprimarycity.Fourthly,whenelementsofthetourismindustryareviewedfromthetemporalperspective,touristattractions,travelagenciesandstarhotelshavegrownrapidly.Viewedfromthespatialperspective,touristattractionsaremainlylocatedinHuangshan,AnqingandLu'an,andtravelagenciesandstarhotelsmainlylieinHefeiandHuangshan.Finally,themainfactorsaffectingtheevolutionofregionaltourismeconomyinAnhuicanbeattributedtonaturalendowmentsoftourismresources,tourismpolicy,transportationnetworks,marketdemandoftourism,strategicadjustmentof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andlevel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tourismeconomy;temporal-spatialdifferences;tourismspatialstructure;Anhuiprovince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0n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