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镇江统计公报

更新时间:2024-03-31 09: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9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城乡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建设,经济内生动力增强,跨越发展之势初显,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经济企稳回升、结构优化调整、效益改善提高、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年度各项计划目标。

一、综合

经济运行积极向好。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2.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9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72.21亿元,增长11.9%,其中工业增加值895.76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623.95亿元,增长1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732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8017美元。经济回暖步伐加快,发展速度逐季提升,全年GDP增幅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7:58.9:36.4调整至4.5:58.1:37.3,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6.0%,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经济预期明显好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回到“较为景气”区间,达135.9和125.9,比上年分别四季度提高24.1和13.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2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GDP比重达55.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28929户,注册资本616.52亿元,从业人员45.83万人,其中本年新增私营企业4828户、注册资本103.96亿元、从业人员5.50万人;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97938户,注册资本44.54亿元,从业人员16.24万人,其中本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8179户、注册资本15.30亿元,从业人员3.01万人。

物价总体温和上涨。2009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6,比上年下降0.4%。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类上升0.1%;烟酒及用品类上升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略升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升0.9%;居住类上升2.0%:衣着类下降1.3%;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3%。但,由于粮食、蔬菜价格的刚性上涨,猪肉价格的触底回升,水价、电价、燃料价格的普遍上调,房价的高位运行,市场物价上涨预期和压力明显增强。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逐步改善,加之积极有效的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劳动力市场逐步升温,就业形势由紧趋稳发展。全年新增城镇从业人员5.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3万人,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173.2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对外贸易降幅依然较深,工业经济效益改善仍较困难,投资结构有待调整优化,居民收支增长逐步放缓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平稳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总产值58.6亿元,增长8.4%;林业总产值4.59亿元,增长7.8%;牧业总产值18.6亿元,增长0.2%;渔业总产值14.7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6.7亿元,增长7.8%。

粮食生产面扩产增。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实现增产,粮食种植面积264.33万亩,比上年增长0.2%,其中夏粮面积106.05万亩,增长1.7%;秋粮面积158.28万亩,下降0.8 %。粮食总产量达117.9万吨,比上年增长4.9%,其中:夏粮33.64万吨,增长5.3%;秋粮84.24万吨,增长4.7%。油菜籽播种面积40.98万亩,比上年下降4.7%,总产量5.96万吨,比上年下降4.9%。 高效农业步伐加快。年末全市高效农业面积90.2万亩、高效渔业面积10.8万亩,比上年分别增加22.4万亩、3.2万亩,占比重34.9%和 33.0%,比上年分别提高8.6和9.7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为74.6%,比上年提高7.0个百分点。年末拥有省级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518个,其中本年分别新增33个、3个和15个。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23个,总面积13.9万亩。

畜牧业恢复性增长。2009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96万吨,比上年增长6.3%;生猪存栏量48.6万头,比上年下降10.8%,出栏量为55.2万头,比上年下降4.8%;家禽存栏量520.9万头,比上年下降5.9%,出栏量1408.6万羽,比上年增长15%;水产品产量8.5万吨,比上年增长3.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先抑后扬。2009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86家,比上年增加382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实现增加值79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197.3亿元,比上年增长9.2%;重工业增加值59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增加值31.2亿元,比上年下降5.4%;集体工业增加值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7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4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三资”工业增加值2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全年工业用电量117.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1%。 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发展。2009年,积极实施“千百亿工程”发展战略,“五大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比重达83.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造纸销售收入157.8亿元,增长6.8%;新材料销售收入206.9亿元,增长22.4%;特种金属销售收入295.7亿元,增长12.2%;

绿色化工销售收入571.6亿元,增长5.0%;装备制造销售收入1266.0亿元,增长20.4%。

企业盈利状况逐步改善。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利润总额3003.4亿元、252.5亿元和148.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5%、16.0%和17.3%。年末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39家,比上年增加7家,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拥有利税超亿元企业35家,比上年增加5家。企业亏损面为14.4%,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11亿元,比上年下降5.4%。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9年,在扩大内需尤其是投资的强劲推动下,建筑业产效呈现快速增长。年末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08家,比上年增加34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竣工产值15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7.6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0.5万元/人,比上年增长23.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0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3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1%。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名 称 机制纸及纸板 发电量 钢材 焦炭 纱 布 服装 冰醋酸 烧碱 颜料 水泥 香醋 饮料酒 单 位 实 绩 比上年±% 万吨 268.83 4.3 亿千瓦 235.54 8.2 小时 万吨 294.30 12.2 万吨 59.55 1.8 万吨 3.89 -5.8 万米 1.9 8915.82 万件 -8.2 14680.83 万吨 62.51 -1.4 万吨 11.03 -7.4 万吨 5.19 16.5 万吨 982.17 — 万吨 9.13 42.8 千升 34723 0.2 万立方 207.09 18.4 米 吨 6327 -25.6 人造板 农用化肥 轴承 变压器 桥架 母线 汽车(改装汽车) 亿套 万千伏安 万吨 万米 辆 15.70 35.2 9.6 1330.10 26.25 -34.0 87.66 38.6 13733 -8.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抢抓机遇加快投入。200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0.57亿元,

比上年增长40.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7.12亿元,增长32.5%;第二产业投资634.26亿元,增长36.9%,其中工业投资624.67亿元,增长36.5%;第三产业投资359.19亿元,增长48.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规模投资834.21亿元,增长35.8%;城镇投资606.65亿元,增长32.9%。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国有投资287.61亿元,增长106.1%;“三资”投资227.34亿元,增长15.6%;民营投资495.62亿元,增长29.3%。

重大投资项目进展顺利。2009年,全市在建规模投资项目(500万元以上)1458个,比上年增加53个,其中: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21个,比上年增加7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52个,比上年增加2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1个,比上年增加17个。在建规模投资项目中,当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75个,5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巨宝科技一期、索普60万吨醋酸造气、台泥二期、江苏胜华造船等项目竣工或投产;二重一期、国电谏壁电厂100万千瓦、中石油物流中心、中储粮镇江储备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

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2009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5.47亿元,比上年下降1.6%。商品房竣工面积291.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其中住宅254.41万平方米,增长7.2%;商品房销售面积457.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3.6%,其中住宅414万平方米,增长115.4%;商品房销售额187.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1%,其中住宅165.67万平方米,增长158.1%。全市商品房住宅销售均价4002元/平方米,其中市区4249元/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19.8%和15.2%。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持续转旺。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按行业分,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7.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按城乡分,城市实现零售额4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按规模分,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限额以下企业实现零售额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个体

实现零售额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按消费品分,食品、烟酒、日用品、家用电器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14.7%、34.2%、25.4%和21.4%。

积极落实扩大消费政策措施。2009年,一系列鼓励和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对消费市场发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全市家电下乡销售7.97万台、家电以旧换新销售4.97万台,累计实现销售额3.56亿元。全年汽车类实现零售额36.7亿元,比上年增长57.9%。全年兑现家电、汽车销售财政性补贴3514万元。

各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全市拥有限额以上企业492家,比上年增加114家,其中:批发和零售业349家,增加96家;住宿和餐饮业143家,增加18家。全市拥有星级宾馆(饭店)4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13家。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亿元以商品交易市场20个,交易额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7.0%。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形势依然严峻。2009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0.4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9.1%,其中:进口总额25.0亿美元,下降22.2%;出口总额35.4亿美元,下降16.7%。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出口23.45亿美元,下降22.3%;加工贸易完成出口11.93亿美元,下降3.3%。按企业性质分:国有企业完成出口3.37亿美元,下降26.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20.56亿美元,下降11.9%;私营企业完成出口10.32亿美元,下降21.6%。按国别(地区)分:对亚洲出口总额16.13亿美元,下降15.0%,其中对香港出口下降20.2%、对日本出口增长6.6%、对韩国出口下降30.3%;对欧洲出口总额7.51亿美元,下降27.6%,其中对欧盟出口下降25.4%;对北美洲出口总额7.45亿美元,下降5.2%,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6.3%。按出口商品分,机电产品出口13.35亿美元,下降18.9%。纸及纸制品出口7.39亿美元,增长9.3%;金属制品出口总额4.73亿美元,下降40.4%。

外资形势相对稳定。2009年,全市完成协议利用外资2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工商新注册企业164家,比上年增加18家。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00个,比上年增加23个。实际利用外资14.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开发园区外资集聚效应明显,全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增长30.4%,占比重76.1%。

外经保持平稳发展。2009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完成营业额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年末境外劳务人员11030人,本年新派境外劳务人员5221人,比上年增长1.3%;年末拥有境外投资企业53家,中方投资7067万美元,其中本年新批境外企业14家,中方投资3647万美元。新签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7209万美元,增长7.2倍,新增服务外包企业70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稳定。2009年,全市完成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13275万人次、9405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6.9%和16.7%;完成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80.2亿人公里、57.6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7.6%和16.4%。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0132万吨,比上年增长0.8 %,其中:长江港口吞吐量8713万吨,增长0.1%,港口集装箱运量2.81万标箱,比上年下降4.0%。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里程6732公里,本年新增2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53公里。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5.7万辆,比上年增长22.1%,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1.0万辆,比上年增加3万辆,增长29.7%。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2009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30.3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7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6.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0%和7.2%。邮电业务收入 24.1亿元,比上年增长 8.1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9亿元,电信业务收入21.2亿元,分别增长19.4%和6.7%。年末拥有邮政局(所)127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165处,邮政线路总长度5853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4.8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3.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31.0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37.1万户,新增8.1万户。

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224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8 %;国内旅游收入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26.6%。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5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外国人46.4万人次,增长12.6 %;港澳台同胞12.5万人次,增长1.4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54亿美元,增长8.1 %。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状况有效改善。2009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9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工商税收完成82.9亿元,增长18.1%;非税收入完成18.67亿元,增长20.5%。按国地税分:地税完成50.0亿元,增长28.4%;国税完成24.9亿元,增长7.6%。按税种分:增值税完成18.54亿元,增长3.7%;营业税完成26.26亿元,增长54.0%;企业所得税完成8.65亿元,下降10.2%。全市财政总支出23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20.74亿元,增长26.9%,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民生保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一般预算支出为22.25亿元、6.43亿元、6.32亿元和4.9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0%、29.3%、62.9%和156.3%。

金融信贷投放力度加大。2009年,金融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华夏、民生、浦发、大新、招商银行分支机构相继落户镇江。全市金融机构有效落实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规模创历史新高。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85.29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年初增加522.5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72.86亿元,比年初增加212.66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7.64亿元,比年初增加160.9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86.64亿元,比年初增加365.6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45.87亿元,比年初增加150.55亿元;中长期贷款532.46亿元,比年初增加184.53亿元。票据贴现贷款108.2亿元,比年初增加30.6亿元。在各项贷款余额中,工业性贷款266.34亿元,个人消费贷款160.3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34.55亿元、74.7亿元。

保险市场有序稳定发展。2009年,全市拥有保险机构42家,本年新增7家,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财产险收入8.4亿元,人身险收入32.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9.3%、25.4%。保险机构赔付支出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财产险赔付5.6亿元,增长28.6%;人身险赔付4.9亿元,增长0.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发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占GDP比重1.9%,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年末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4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1.02万人。拥有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86家,其中省级以上40家。新建“东南大学—镇江工业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镇江智能电网研究中心”和“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镇江工作站”。年末全市拥有10个省级科技孵化器基地,本年新增2个,累计面积达25万平方米。

高新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5家,其中当年新认定75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87项,其中当年新认定132项。新立项国家火炬计划26个,总投资5.6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占比重达33.1%,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达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09年,我市第7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称号。全年专利申请数8608件,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发明专利1341件,增长18.3%;专利批准数4064件,比上年增长56.8%,其中发明专利1341件,增长18.4%。在专利批准数中,荣获国家优秀奖2项,省金奖1项、优秀奖10项。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242件,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80件,比上年分别增加69件和5件。

质量检验稳步推进。2009年,全市拥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4家,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家。全年开展产品质量检验120类266项,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企业671家,食品检测合格率达93.3%。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2009年,全市教育事业支出33.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提前实现“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全面完成基本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年末全市幼儿园在园人数6.09万人;中小学校在校学生人数26.33万人,其中:小学12.90万人、中学13.43万人;职业技工学校在校学生人数2.3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8.66万人,其中研究生0.67万人。幼儿园入园率达97%,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10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6%,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5年。全年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5862万元,发放助学金3091万元,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建设加快推进。2009年,积极实施“626”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全年完成文化产业投资40.65亿元,比上年增长65.3%。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开展,组织了46期“文化嘉年华”项目;成功举办“迷笛音乐节”;“文心公益行动” 放映免费电影38场,公益演出16场,广场文化活动20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年末拥有镇(街道)文化站52个,605个行政村建成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创作一批文化艺术精品,话剧《三国?龙凤呈祥》、专题片《瘗鹤铭》、纪录片《诗话镇江》、音乐剧《水漫金山》等作品获得广泛好评。文化馆藏更加丰富,年末全市拥有图书馆8家,本年新增1家,藏书量190万册;博物馆9家,藏品3.71万件。全年各类报纸出版4432万份,比上年增长11.3%;各类期刊出版15.1万册,增长15.2%;各类图书出版3863万册,增长22.1%。

广电事业构筑新平台。2009年,新广电中心竣工并交付使用,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为镇江广电事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70.1%,新开通有线电视自然村100个,完成市区数字电视整转工作。电视节目质量有新的提升,新闻综合频道、影视剧频道、生活娱乐频道进一步贴近时政、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努力打造品牌栏目。

各项体育活动蓬勃开展。2009年,南徐体育会展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建筑面积达17.2万平方米。年末全市拥有体育场馆178个,健身点1322个,健身俱乐部500个,万人拥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05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等级运动员241人,全年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9名。成功举办迎新年万人健身长跑、“百日万人”健步行活动。成功承办全国少年男子排球比赛、全国俱乐部女子篮球联赛、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等全国体育赛事。竞技体育再获佳绩,参加省级比赛共获得金牌34.5枚、银牌22枚、铜牌37枚。全年完成体育彩票销售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卫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89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00个;卫生机构床位867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8529张;卫生技术人员14484人,其中医生5230人、注册护士4400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87.0%,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58.3万人,覆盖率达99.9%。全年医治入院人数22.2万人,治愈好转率达96.9%。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3.07‰。积极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与救治,建立30支应急处置队伍,收治危重病人18例。推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立江滨、康复两大医疗集团。医卫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市一院内科医技楼、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工程进展顺利,新二院工程开工建设,口腔医院完成改造搬迁,市三院结核病楼及负压病房建成并投入使用。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2009年,全市完成城乡建设投资30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7%,“一中心四区域”城市雏形初显。南徐新城、北部滨水区、大市口AB地块、双井路片区和“三铁一桥”等建设顺利推进,金港大道、南山西入口、新南门汽车站、滨江旅游专线等工程顺利竣工。城市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全年新

增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25辆,新辟和优化公交线路22条,出租汽车全面更新,燃气普及率达到96.1%,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市区完成房屋拆迁381万平方米,增长1.1倍,定建拆迁安置房面积达228.5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交付60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城市化率达60.0%,市区建成区面积102.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平方公里。

环境保护扎实推进。2009年,生态市创建全面推进,“青山绿水”工程加快实施,21个乡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考核。全年环境保护投资完成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占GDP比重达5.1%。太湖流域140项重点治污工程基本完成,已建和新建3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3.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99.0%。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全市GDP单位能耗比上年下降4.69%,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为2.46千克/万元、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为3.62千克/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1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80.4%。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优良率达91.0%,酸雨天数出现率下降至26.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2%,森林覆盖率达20.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9平方米,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小幅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万人;户籍人口269.9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2万人,女性人口134.7万人。人口出生率7.6‰,人口死亡率6.7‰,人口自然增长率0.9‰。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4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4%;人均消费性支出13031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4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056元,增长7.3%。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达900元、1859元和727元,恩格尔系数为39.8%;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分别达816元、1016元和419元,恩格尔系数为38.7%。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5.2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79台,家用电脑80台,空调176台,移动电话182部,汽车5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8.4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58台,家用电脑34台,空调95台,移动电话183部。 社会保障日臻完善。2009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2.7万人、71.4万人和42.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2.7万人、1.5万人和0.8万人;覆盖面分别达98.4%、98.7%和98.3%。农村养老参保人数8.62万人,覆盖面达66.0%。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全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5万人,其中城市1.4万人,农村3.1万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6143万元,增长25.4%。慈善资金总收入(含增值)4915万元,救助总支出1571万元,救助8754人次。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镇江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10-01-25 10:23:00 作者:江苏省统计局

2008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世界主要经济体出现下滑或衰退;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两防”、“一保一控”到“保增长”的快节奏高密度调整。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克难求进,提升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加大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突出民生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基本实现了年度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运行。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8.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0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843.4亿元,增长12.3%,其中工业增加值774.6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513.66亿元,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473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为6794美元。经济活力继续增强,非公制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7.4%,占全市GDP比重54.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持续快于经济总体水平,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8:59.8:36.4调整为3.6:59.9:36.5;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消费率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回落趋稳。2008年,市场物价运行呈现高开、回落、趋稳的发展态势。自6月份以来,我市居民生活消费品价格涨势连续7个月逐月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0,比上年上涨5.0%。在八大类消费品中,呈“五涨三降”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4.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1.0%。三降为:衣着类下降1.5%;交通及通讯类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1%。由食品引发的物价结构性上涨矛盾逐步缓解,部分食品价格出现下降。

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2008年,全市城乡从业人员163.5万人,比上年增加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4%,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29万人,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 私个经济较快发展。截止2008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25459户,注册资本464.28亿元,从业人员37.62万人,其中本年新增私营企业3937户,新增注册资本62.89亿元,新增从业人员3.02万人;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86655户,注册资本35.22亿元,从业人员13.78万人,其中本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4816户,新增注册资本10.4亿元,新增从业人员2.3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速度回落,呈下行运行态势;工业产销增势减缓,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投资发展后劲尚需增强,新开工项目不足;财政持续增长乏力,税源经济成长不快;职工工薪收入增长滞缓,少数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困难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定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高效农业稳步发展,全市134个高效农业项目完工率达75.0%,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0.88万亩,新增高效渔业面积2.27万亩,新增农业观光园区137个。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75.9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6%,粮食总产量112.42万吨,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小麦产量32万吨,水稻产量75.76万吨,分别增长27.0%和6.8%。油菜籽播种面积28.6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9%,油菜籽总产量6.27万吨,比上年增长14.6%。养殖业形势明显好转,全市生猪存栏量45.67万头,比上年增长3.0%,出栏量为58.22万头,比上年增长2.0%,生猪生产扭转了连续3年下降的势头;家禽存栏量588万羽,增长2.0%,出栏量1180万羽,增长1.0%;水产品产量8.25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全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1%。全市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86万吨,比上年下降2.8%。农村用电量44.6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发展。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157.29亿元,增长12.9%;重工业增加值525.63亿元,增长18.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增加值31.77亿元,下降3.8%;集体工业增加值45.52亿元,增长14.5%;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605.63亿元,增长18.3%,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352.2亿元,增长19.6%,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72.17亿元,增长16.5%,外商港澳台工业增加值249.13亿元,增长18.0%。按企业类型分,大中型工业增加值345.42亿元,增长12.9%。全年工业用电量112.48亿千瓦时,增长6.8%。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2008年,全市前50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86亿元,比上年增长28.5%,占比重为46.3%。全市有8个行业实现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占比重69.1%,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492亿元、319亿元、280亿元、198亿元、190亿元和2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0.9%、25.4%、33.9%、17.2%、28.0%和38.6%。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占比重为30.3%。全市列入统计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有19种,下降的有21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名 称 机制纸及纸板 发电量 钢材 焦炭 纱 布 服装 冰醋酸 烧碱 颜料 水泥 香醋 饮料酒 人造板 农用化肥 轴承 变压器 桥架 母线 汽车

单 位 万吨 亿千瓦小时 万吨 万吨 吨 万米 万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千升 万立方米 吨 万套 万千伏安 万吨 万米 辆

实 绩 比上年±% 275.74 217.69 265.56 58.52 41304 8347 16072 63.39 11.90 4.45 1006 16.28 34641 174.95 8502 116125 1213.72 39.79 63.23 10690

7.1 -5.9 -2.1 14.5 -0.9 -6.4 13.4 11.0 -0.4 -13.9 -2.9 -0.5 9.8 8.3 4.3 48.1 48.0 119.3 25.3 26.1

企业效益逐步下滑。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90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实现利税总额210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利润总额121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3.86%,比上年上升1.3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7.34亿元,比

上年增长60.1%。两项资金占用达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四、固定资产

投资速度平稳加快。2008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1.67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投资463.07亿元,增长22.1%,其中工业性投资457.71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投资243.76亿元,增长22.8%。按投资规模分,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14.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6.22亿元,增长25.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8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民营经济投资38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153.19亿元,增长39.2%。按行业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设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讯及其他电子设备分别完成投资66.8亿元、50.68亿元、38.95亿元、26.99亿元、31.97亿元、25.3亿元和15.16亿元。

重大项目有序推进。2008年,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50个,比上年增加9个,其中超5亿元、10亿元项目分别为29个和4个。新开工亿元投资项目38个,其中超5亿元项目8个,比上年增加1个;年度确定的80个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66.4亿元,其中33个结转项目竣工率达70.8%,28个新上项目开工率达75.0%,19个前期项目有3个已开工建设。

房地产开发有所回落。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911.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8%,其中:住宅766.28万平方米,增长10.7%;商品房竣工面积281.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住宅面积237.4万平方米,增长18.1%;商品房销售面积214.0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9%,其中:住宅面积192.17万平方米,下降30.4%。全市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99.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8.2%,其中:住宅62.64万平方米,增长52.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趋旺。200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57.44亿元,增长25.7%;餐饮业零售额50.1亿元,增长24.4%;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2008年末,全市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住宿企业484家,比上年增加106家,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占全市比重45.0%。在各类消费品中,吃、穿、用商品增长较快,食品、服装、金银珠宝、家用电器、家具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26.3%、29.8%、19.9%、17.6%和100.8%。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趋紧。2008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74.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进口总额32.08亿美元,增长22.6%;出口总额42.54亿美元,增长15.4%。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完成出口总额30.18亿美元,增长21.6%,加工贸易完成出口总额12.33亿美元,增长1.3%;从贸易企业看,外资企业完成出口总额23.34亿美元,增长8.4%,私营企业完成出口总额13.16亿美元,增长35.0%;从贸易市场看,亚洲市场完成出口总额18.98亿美元,增长11.3%,欧洲市场完成出口总额10.37亿美元,增长28.0%,北美洲市场完成出口总额7.9亿美元,与上年持平。

实际利用外资平稳增长。2008年,全市新批工商注册外资企业146家,新签千万美元以上项目77个。协议利用外资23.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7%。园区载体作用增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9.2亿美元,增长45.2%。 对外经济发展有所加快。2008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3.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1%;完成营业额2.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年末在境外人数11180人,其中当年新派境外劳务人员4750人,比上年增长6.8%。年末境外企业达49家,其中当年新批12家。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态势良好。2008年,全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全面开工建设。公路建设全面加速,镇大公路开工建设,宁杭高速公路镇江段、S243通禄口机场路句容段、团山路、长山路等工程建成通车,沿江高等级公路、健康路西延、延茅公路等工程主体完成。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6314公里,其中等级以上6296公里,高速公路153公里。全年完成货物、旅客发送量7263万吨和10632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4.8%和15.1%,实现货物、旅客周转量43.71亿吨公里和53.55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5.1%和18.5%。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0055万吨,增长13.6%。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1.36万辆,比上年增长15.3%。私人汽车保有量7.19万辆,比上年增长20.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05万辆,比上年增长35.0%。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09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35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5.7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9%和6.0%。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74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7.9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9%和1.4%。年末拥有邮政局(所)135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149处,邮政线路总长度5608公里;拥有本地电话用户143.03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1.67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

用户41.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1.63万户。互联网用户30.44万户。 旅游业平稳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18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入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接待境外旅游者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亿美元,增长10.2%。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趋缓。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3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70.17亿元,增长11.5%,其中增值税17.88亿元,增长6.8%,营业税17.06亿元,增长7.1%,企业所得税9.62亿元,增长15.2%;非税收入15.49亿元,下降10.6%。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社会保障和有关民生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增加。全年财政总支出16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教育事业支出16.98亿元,增长10.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97亿元,增长24.6%;农林水事务支出6.58亿元,增长13.8%。

金融信贷前紧后松。2008年,我市金融形势在宏观政策调整中保持稳定发展,但由于资本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储蓄增量仍然较快。截止1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62.71亿元(人民币,下同),比年初增加239.1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62.52亿元,比年初增加23.5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86.71亿元,比年初增加157.6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20.98亿元,比年初增加131.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98.66亿元,比年初增加44.32亿元;中长期贷款344.58亿元,比年初增加68.29亿元。

保险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拥有保险企业35家,比上年增加9家。保险企业承保额4745.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保费收入3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财产险6.99亿元,增长10.3%;人寿险25.43亿元,增长29.6%。保险企业理赔支出9.0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其中:财产险4.38亿元,增长34.5%;人寿险4.62亿元,增长45.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05万人,比上年增长3.6%,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4.41万人,增长5.4%。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家,其中省级20家。全年新立省级以上星火计划3项,其中:国家级3项;新立省级以上火炬计划26项,其中:国家级26项。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206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207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4项,其中省级16项。全年研

发经费(R&D)支出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6600件,比上年增长26.9%;专利授权量2500件,比上年增长23.6%。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050项,技术合同金额4.48亿元。企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明显增加,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8.97亿元,增长25.5%。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5家,其中:当年新批高新技术企业65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955个,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21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94.60亿元、利税总额66.4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3%和42.4%。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08年,是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奋力冲刺年,教育现代化水平有了新提升,教育经费投入达26亿元。拥有省级实验小学71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64所,四星级以上高中10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8.35万人、14.23万人和13.46万人;职业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分别为0.93万人和2.82万人。全市幼儿入园率达96.0%,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9.3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1%,优质教育资源学生覆盖率超过70.0%,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4年。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名市”目标,加强文化载体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首届“文化嘉年华活动”成功举办,开展了32项有影响、有品位的文化活动;推出了以文心剧场、文心影院、文心讲堂为主要内容的“文心公益行动”;举办“岁月回响30年——纪念改革开放镇江文化行动”等系列活动,极在地丰富和提升了我市文化活动的内涵、层次。基层文化建设稳步推进,乡镇文化站达标率93.0%,村文化室建成率90.0%,建成农家书屋283个,组织电影下乡3553场次,共举办24场“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积极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力作,音乐剧《水漫金山》被评选为2007—2008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开展首届市文化广玉兰奖评选活动,组织了“2008年镇江市群文新作大赛”、创作“百米国画长卷咏镇江——《新第一江山图》。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封缸酒酿造技艺、古琴艺术(梅庵琴派)、扬剧、灯彩(秦淮灯彩)4个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医保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医疗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市急救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市结核病楼完成封顶、市一院内科医技楼和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开工建设、市口腔医院改扩建进展顺利,江大附院、市一院通过了省“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市中医院通过了省三级中医院评审。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26个,卫生技术人员13868人,医院床位数8636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医生数分别达到32.4张和21.6人。卫生重大疾病防控和应急体系进一

步健全,开展血防“春风5号”行动,血吸虫病防治达到省控标准;艾滋病预防控制超额完成卫生部下达的“十率”指标任务。城乡卫生医疗保障统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63.26万人,参合率达99.5%;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5%,婴儿死亡率为6.2‰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全市体育事业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大众的发展理念,群众性、竞技性体育活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体育中心选址及建筑设计方案基本确定,新建全民健身工程(点)135个,拥有标准体育场馆29所。各项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年共开展各类体育活动55场次,开展了迎新年万人健身长跑、“与奥运同行”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月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办赛水平不断提高,成功举办镇江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全国少年男子排球(甲组)锦标赛、U19男子足球联赛、象棋甲级联赛、少年乒乓球锦标赛,江苏省少儿羽毛球比赛、少儿象棋比赛、少儿围棋比赛。竞技体育再获佳绩,全市拥有等级运动员167人,向省输送优秀运动员8名,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82枚、银牌61枚、铜牌73枚,陈玲获得北京奥运会女子射箭团体亚军,薛飞获得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1500米冠军,张国凤获得世界智运会中国象棋女团赛冠军。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2008年,南徐新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行政办公楼桩基工程开工,建成九华山路、九华山支路等11条道路,规划展示馆主体封顶,体育会展中心全面启动。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整治22处积水区(点),改造街巷道路67条,区域供水管网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建成西津渡、解放路高架桥停车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建成南徐大道西延、健康路西延东段和江洲路一期工程,全面实施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二期保护工程,京口、谏壁污水处理厂土建主体工程完工,开工建设大港第二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市区建成区面积达98.18平方公里。

公共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市区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828辆,运行线路55条,公交道路路网里程285公里,客运总量9545万人次。建成公交江大枢纽站,新增环保节能公交车90辆,新辟和优化线路11条,新建公交站点67座。拥有出租车辆1254辆,更新车辆700辆。市区全年天然气供应总量1.35亿立方米,天然气用户达13万户,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4.3万吨,燃气普及率达到95.0%。市区自来水综合供水能力62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99.0%。

园林绿化水平提升。2008年,市区园林绿地面积6099公顷,比上年增加26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12%,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9平方米。 生态市建设全力推进。2008年,全市围绕2010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继续加大治污力度,环境污染治理投

资21.21亿元、太湖流域18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开工建设、建成16个农村居民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3家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技术改造、建成畜禽粪便发酵床养殖技术示范点12个、关闭37家重点污染电镀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8.9%、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95.6%。各类创建取得成效,成功创成“臭氧层友好城市”,省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学校11家,市级绿色社区15个,市级生态村26个。环境质量保持较高水平,空气优良天数优良率达91.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2.5分,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6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2.1%,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3.33万亩,森林覆盖面达21.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2008年,年末户籍总人口268.77万人,比上年减少0.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4.69万人;女性人口134.08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81万人,比上年减少0.0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5‰,比上年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8.31‰,比上年上升0.6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6‰。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8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农民增收形势相对较好,但受企业效益增势放缓的影响,职工收入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40元,比上年增长13.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8742元,比上年增长14.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25800元,比上年增长29.3%。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得到巩固和提升,全市城市(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增长1.8%和12.5%,人均住居面积分别为33.6和47.8平方米,百户家庭拥有电话、电脑56部和278台,有线电视入户率达66.5%。

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08年,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保障面扩量增,保障标准进一步调整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保障覆盖保持较高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31万人,比上年增加5.36万人,覆盖面达96.9%;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9.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覆盖面达97.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2.08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覆盖面达98.1%。应保尽保同步提高,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资116元,达1092元/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26万人,增长5.7%,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899万元,增长49.8%,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和22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0.6%。农村居民保障水平快速提升,全市农村养老参保率达45.7%。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镇江市统计局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大项目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居民增收改善人民生活,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726亿元,增长15.9%,其中工业增加值670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442亿元,增长16.5%。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33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4.4%,按现行汇率折算:为5510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三次产业构成由2006年的4.1:60.5:35.4调整为2007年的3.7:59.9:36.4。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16.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高位运行。2007年,受食品等结构性价格上涨的影响,市场物价涨势明显。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0,比上年增长4.0%。在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呈现“五涨三降”,其中:食品类上涨10.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8%,衣着类下降2.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1.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居住类上涨2.2%。市场物价的持续高位运行,对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影响较大,生活消费支出压力明显增加。

就业形势总体趋好。2007年,全市城乡从业人员159.31万人,比上年增加6.13万人。全年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2.0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8%。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GDP比重54.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完成税收6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私个经济稳定发展,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21595户,注册资本372.95亿元,从业人员36.31万人,其中本年新增户数3361户,新增注册资本52.57亿元,新增从业人员2.53万人;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84261户,注册资本29.99亿元,从业人员13.38万人,其中本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4470户,新增注册资本8.98亿元,新增从业人员2.21万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工业生产增势减缓,投资项目推进尚需加快,税源经济增长乏力,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仍较困难等。

二、农林牧渔业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农村经济生态化、高效化、规模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新建高效种植业面积46.95万亩、高效渔业面积

6.26万亩,134个高效农业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新建6个观光农业园区。生猪、肉类、蛋禽、奶牛规模化比重分别达到47.3%、84.0%、48.7%和76.1%。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1.7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3%。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1.33万吨,比上年增长8.0%。农村用电量39.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7.0%。

种植业生产基本稳定。2007年,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呈现“粮扩油减、夏增秋降”的生产格局。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6.15万亩,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夏粮种植面积106.25万亩,增长35.8%,其中小麦种植102.96万亩,增长39.2%;秋粮种植面积159.9万亩,下降0.5%,其中水稻种植142.56万亩,增长0.3%。全年粮食总产量107.98万吨,比上年增长8.4%,其中:夏粮总产量31.83万吨,增长47.4%,其中小麦31.09万吨,增长50.5%;秋粮总产量76.15万吨,下降2.4%,其中水稻71.74万吨,下降2.6%。全年油料种植面积43.14万亩,比上年下降31.0%,油料总产量5.94万吨,比上年下降23.0%。

畜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畜牧业生产受市场供应和市场物价的影响较大,随着政府各类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的落实,畜牧业生产降势得到有效抑制,恢复性增长步伐有所加快。截止2007年末,全市生猪存栏量、出栏量52万头和56万头,比上年下降6.3%和略有下降;家禽存栏量、出栏量636万羽和1220万羽,比上年分别增长19.6%和12.0%。肉类总产量7.25万吨,比上年增长0.5%。禽蛋总产量1.84万吨,比上年下降12.0%。牛奶总产量1.98万吨,比上年增长28.6%;水产品产量7.9万吨,比上年增长2.0%。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名 称 单 位 实 绩 比上年±% 机制纸及纸

万吨 233.38 8.4

亿千瓦小

发电量 231.66 -5.8

钢材 万吨 69.66 13.3 焦炭 万吨 51.11 26.8 纱 吨 34143 28.6 布 万米 9657 -13.3 服装 万件 14967 27.7 冰醋酸 万吨 57.1 10.3 烧碱 万吨 11.95 36.0 颜料 万吨 5.19 16.2 水泥 万吨 1030.52 4.0 香醋 万吨 16.35 18.2 饮料酒 千升 31551 17.7 人造板 万立方米 161.59 33.8 农用化肥 吨 8154 -7.5 轴承 万套 74036 155.5 变压器 万千伏安 820.38 26.1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桥架 万吨 19.47 7.1 2007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母线 万米 50.48 16.0 企业2211家,比上年增加250汽车 辆 8478 42.4 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8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151.73亿元,增长14.4%;重工业增加值432.50亿元,增长20.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工业增加值33.04亿元,下降1.8%;集体工业增加值40.65亿元,增长23.1%;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510.54亿元,增长20.4%,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273.91亿元,增长24.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228.00亿元,增长20.2%,外商港澳台工业增加值214.42亿元,增长17.5%。按企业类型分,大中型工业增加值298.82亿元,增长13.4%。全年工业用电量105.32亿千瓦时,增长16.0%。

重点企业、行业、产业较快发展。2007年,全市前50强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01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占比重为46.5%。全市有6个行业实现工业产值超100亿元,占比重57.9%,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365.69亿元、235.16亿元、208.21亿元、170.09亿元、146.14亿元和150.9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1%、30.7%、30.5%、20.6%、29.1%和35.1%。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增加值600.08亿元和161.7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6%和19.5%,占比重为27.2%和27.7%。全市列入统计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增长的有34种,下降的有12种。

企业效益继续改善提高。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4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实现利税总额17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其中:利润总额103.16亿元,增长4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5.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72亿元,比上年下降0.7%。 建筑业发展总体平稳。2007年,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18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7%。

四、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保持适度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0.15亿元,增长18.7%;第二产业投资完成379.39亿元,增长25.4%,其中工业性投资完成375.03亿元,增长26.9%;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98.48亿元,增长18.4%。按投资规模分,规模以上投资完成4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城镇以上投资完成363.69亿元,增长21.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投资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民营经济投资完成3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完成110.26亿元,增长26.4%。按行业分,化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设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讯及其他电子设备等九个行业完成投资均超过10亿元。

投资项目推进有所加快。2007年,全市在建规模投资项目1418个,比上年增加2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0个,5亿元以上项目21个,10亿元以上项

目5个。本年新开工规模投资项目1011个,比上年增加4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1个,5亿元以上项目6个。

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定。2007年,全市拥有房地产开发企业234家,比上年增加35家。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4.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房地产市场产销差距有所扩大,全年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878.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6%,其中:住宅742.29万平方米,增长32.6%;商品房竣工面积231.5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5.1%,其中:住宅面积184.98万平方米,下降8.0%;商品房销售面积294.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1%,其中:住宅面积271.39万平方米,增长20.5%。全市空置一年以上商品房面积61.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8%,其中:住宅40.02万平方米,增长38.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发展逐步加快。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4.28亿元,增长17.9%;餐饮业零售额41.8亿元,增长21.0%。城乡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市场吸纳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和住宿企业385家,比上年增加55家,实现零售额1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比重35.5%。在各类消费品中,吃、穿、用商品增长较快,个人享受及服务性消费需求趋旺,食品、服装、化妆品、娱乐用品、家用电器实现零售额分别增长15.6%、12.5%、38.4%、17.5%和19.7%。汽车类消费持续升温,零售额增长23.6%。

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07家,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6家。在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中,消费品市场101个,生产资料市场6个。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持续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0%。其中:出口总额36.87亿美元,增长38.5%;进口总额26.18亿美元,增长23.9%。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完成出口24.56亿美元,增长38.3%;加工贸易完成出口12.31亿美元,增长38.8%。按贸易企业分,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21.64亿美元,增长46.5%;私营企业完成出口9.82亿美元,增长51.5%。按贸易市场分,亚洲市场出口17.06亿美元,增长39.0%,其中:香港、印度、日本和韩国出口2.09亿美元、1.55亿美元、2.87亿美元和2.37亿美元;欧洲出口8.11亿美元,增长55.6%,其中:欧盟组织出口6.85亿美元;北美洲出口7.9亿美元,增长19.1%,其中:美国出口7.28亿美元。

外资引进有所加快。2007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首次超10亿美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72个,引进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28个,协议利用外资23.1亿美元,增长39.3%。实际利用外资10.64亿美元,增长45.6%。园区载体作用有所增强,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协议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增长26.4%;实际利用外资6.1亿美元,增长45.2%。

对外经济发展平稳。2007年,全市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完成营业额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4%;新派境外劳务人员4400人,比上年增长4.6%;年末在境外人数10036人。全年新批境外企业12家,中方投资1605万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2007年,交通道路网建设取得新进展,禄口机场快速通道、戴家门路、金桥大道二期、镇溧、宁常高速建成通车,宁杭高速等省干线改造进展顺利,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启动。全年完成货物、旅客发送量6185万吨和8743万人次,比上年分别增长15.1%和17.5%,实现货物、旅客周转量37.79亿吨公里和45.19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8.5%和35.4%。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800万吨,增长28.2%。截止2007年末,全市拥有等级公路里程52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05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1.36万辆,比上年增长15.3%。私人汽车保有量7.19万辆,比上年增长20.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05万辆,比上年增长35.0%。

邮电通信业发展有所加快。2007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7.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4.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7%和8.8%。年末拥有邮政局(所) 135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403处,邮政线路总长度4315公里;拥有本地电话用户147.4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2.01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45.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6.80万户。互联网用户25.45万户。

旅游业持续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1589.88万人,比上年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15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46.41万人,比上年增长27.6%。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64亿美元,增长44.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03.27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62.93亿元,增长34.3%,其中增值税完成16.74亿元,增长19.7%,营业税完成15.93亿元,增长26.0%,企业所得税完成8.35亿元,增长49.4%;财政税费收入完成24.52亿元,增长36.4%。财政支出结构继续调整,社会保障和有关民生的财政转移支付明显增加。全年财政总支出138.8亿元,比上年增长47.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医疗、环境保护、科技支出比上年分别增长37.2%、34.2%、104.3%和54.2%。

金融存贷结构调整明显。2007年,全市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发展,居民储蓄存款分流明显,信贷规模增长较快,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持续改善提高。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41.44亿元,比年初增加92.0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4.99亿元,比年初增加59.0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5.86亿元,比年初增加4.44亿元,但由于CPI上涨较快,加之股市和基金投资比较活跃,储蓄吸引力较往年有所下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43.18亿元,

比年初增加131.8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76.78亿元,比年初增加91.51亿元;中长期贷款296.45亿元,比年初增加72.09亿元。

保险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2007年,全市保险业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企业收益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年末拥有保险企业26家,比上年增加5家。保险企业承保额4259.93亿元,比上年增长48.0%。实现保费收入2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财产险6.33亿元,增长30.7%;人寿险19.62亿元,增长16.7%。保险企业理赔支出6.43亿元,比上年下降8.1%,其中:财产险3.26亿元,下降8.0%;人寿险3.17亿元,下降8.2%。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队伍、项目、投入不断增加。2007年,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79万人,比上年增长4.5%,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4.48万人,增长5.3%。拥有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36家,其中省级12家。全年新立省级以上星火计划15项,其中:国家级4项;新立省级以上火炬计划90项,其中:国家级35项。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200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30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4项,其中省级5项。全年研发经费(R&D)支出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2%。

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0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201件,比上年增长46.8%;专利授权量2022件,比上年增长89.0%。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238项,技术合同金额3.3亿元。企业研发水平提高,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产品成长和产出步伐加快,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74家,其中:当年新批高新技术企业58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822个,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03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660亿元、利税总额11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1.0%和36.4%。

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7年,全市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教育水平稳步提高,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各类教育普及率、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一中新校园、新十一中建成使用,农村中小学“四配套”工程全面达标。全市拥有省级实验小学72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65所,四星级以上高中9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学、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7.36万人、15.01万人和14.16万人;职业学校、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分别为1.35万人和3.13万人。全市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1%,高中阶段毛入率达10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7%。教育事业投入继续较快增长,全年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27.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进步。2007年,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63.5万户。市图书馆扩容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新镇江画院初步建成,新广电中心工程开工建设。全市已建成25个乡镇达标文化站、400个行政村(社区)达标文化活动室,新增有线电视自然村315个。组织开展了16场“欢乐家园”广场文艺活动。创作完成音

乐剧《水漫金山》并获得公演成功,童声表演唱《端午谣》、舞蹈《天禄祥光》和扬州评话《戚老七养鳖》分别获得“和谐家园”2007年江苏省群文新作大赛创作金奖和表演金奖,民歌组合《南乡田歌》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大奖,油画《金色年华》入围第八届中国艺术群文美术展。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有17个项目列入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70个,卫生技术人员13942人,其中医生5753人,医院床位数8636张。完成医学科研项目67项,荣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8项。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年落实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1.19亿元、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420个;筹集合作医疗资金1.25亿元,参合补偿率由22.5%提高到27%;完成改厕6.2万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比上年增长40.0%,居民选择社区门急诊比例达35.0%。全面开展重大传染病防治,完成8项省市血防灭螺重点工程,灭螺2612万平方米,查病8万多人(次)。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81‰、婴儿死亡率为6.2‰、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99.7‰。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07年,各类体育设施有所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成功承办各类体育赛事,竞技体育续写佳绩。全市拥有标准体育场馆29所,等级运动员202名。组织各类体育活动40项,参加人数6.75万人次。先后承办了2006—2007和2007—2008全国女排联赛、全国乒乓联赛、全国幼师三棋赛、全国足球乙级联赛系列比赛和市级田径、棋类、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举重、射击等竞赛。向省运动队输送7名优秀运动员。在省级以上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86枚、银牌45枚、铜牌48枚,其中殷雯获得2007年世界杯射击冠军、陈晴获得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女双冠军。体育福利彩票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拥有体彩销售点420个,当年新增体彩销售点77个,体彩销售额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建设继续推进。2007年,南徐新城建设全面展开,各项工程前期准备顺利推进,实施九华山路等“八路一河”建设,润旺路、团山路西段竣工,九华山路全线贯通。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建成天桥支路、学府路二期、石马路、纬七路。改造市区54条街巷道路,整治9处积水区和积水点,疏通雨、污管道575公里,开工建设丁卯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市区建成区面积达94.12平方公里。

公用事业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63辆,运行线路53条,公交道路路网里程773公里,客运总量9317万人次,新增公交车70辆,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8条,新建公交站点23座。拥有出租车辆1254辆。全年天然气供应总量1.3亿立方米,天然气用户达12.5万户,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4.5万吨,燃气普及率达到93.5%。市区自来水综合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98.5%。

园林绿化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市区园林绿地面积5603公顷,比上年增加26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平方米,提高0.5个百分点。

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大。2007年,全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持续加大,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烟气脱硫、小锅炉整治和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共整治小锅炉345台,东部地区可吸入悬浮颗粒物浓度下降19.8%。建成烟尘控制区24个,面积128.5平方公里,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4.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97.2%,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标率90.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1个,面积为104.93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80.2。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7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863公顷。农村清洁工程全面启动,新建村级保洁站693个,农村初步建立起垃圾长效管理机制。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维持较低水平。2007年,全市人口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减。年末户籍总人口268.78万人,比上年减少0.0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22万人;女性人口133.56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82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2‰,比上年下降0.3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64‰,比上年上升1.4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0.22‰,比上年下降1.43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07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支出能力有所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5元,人均增加2484元,比上年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008元,比上年增长30.6%。农民人均纯收入8007元,人均增加1290元,比上年增长1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42元,比上年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6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6.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85.7部,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51.6台;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6.4%,恩格尔系数为39.0%。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市居民用于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类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32.3%,农村居民用于文教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人均支出比上年增长19.2%。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社会保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明显加大,“三大”保障覆盖扩面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年城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05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农村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每月120元增加到160元,城市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每月260元增加到280元,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3300万元,增长22.2%;离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20元,养老金发放总额16.67亿元,增长28.3%。。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面98.0%,其中养老、医疗、失业保障人数分别达55.5万人、64.34万人和41.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6万人、3.7万人和1.3万人,覆盖面分别为98.0%、98.0%和97.9%。全市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59.45万人,覆盖面为98.8%。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镇江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供需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速度和效益协调发展,富民步伐有所加快,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迈上新平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四年时间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5.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69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619.79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363.83亿元,增长15.4%。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22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5.1%,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901美元。经济结构调整卓有成效,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4.4:60.6:35.0调整为2006年的4.1∶60.4∶35.5。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5.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体平稳运行,但部分商品价格涨跌明显,下半年食品价格反弹较快,居民对物价上涨感受明显。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7,比上年上涨1.7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呈现“五涨三降”,其中:食品类上涨2.7%,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8%,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4%,居住类上涨5.2%。

就业形势持续转好。全市城乡从业人员151.69万人,比上年增加3.23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8%。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私营企业19483户,本年新增企业3494户;注册资本273.3亿元,本年新增注册资本45.4亿元;从业人员33.24万人,本年新增从业人员3.3万人。个体工商户83092户,本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5845户;注册资本27.8亿元,本年新增注册资本7.8亿元;从业人员15.1万人,本年新增从业人员2.6万人。全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实现增加值547.5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GDP的比重53.4%,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进步不快,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项目推进速度缓慢,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村经济基础发展仍较薄弱,农民增收压力仍然较大,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仍较困难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喜获丰收。2006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3.43亿元,比上年增长7.4%。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增加,粮食总产量较快增长。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59.2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4%,粮食总产量99.57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小麦总产量20.66万吨,增长13.1%;水稻总产量73.62万吨,增长9.5%。棉花种植面积1.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6.7%,棉花总产量0.17万吨,比上年下降5.5%。油料种植面积41.29千公顷,比上年下降6.1%,油料总产量7.63万吨,比上年下降10.9%。

多种经营生产有增有减。全年造林面积2006.33公顷,比上年下降3.0%。受“高热病”疫情的影响,生猪出栏量62.29万头,比上年下降12.0%; 家禽出栏量991.42万只,比上年增长5.0%;肉类总产量7.67万吨,比上年增长1.0%;禽蛋总产量2.13万吨,比上年增长5.5%;牛奶总产量1.81万吨,比上年增长30.2%;水产品产量7.75万吨,比上年增长4.7%。

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4.8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09千公顷。防渗渠长度1725.3公里,当年新增119.1公里。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1.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931台,小型拖拉机14460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1450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0.49万吨,比上年增长10.3%。农村用电量33.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5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5.55亿元,增长9.2%;集体工业增加值32.25亿元,增长24.9%;民营工业增加值180.2亿元,增长19.4%;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67.59亿元,增长19.2%;外商港澳台工业增加值163.5亿元,增长26.4%;大中型工业增加值223.27亿元,增长23.0%。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125.72亿元、326.25亿元,分别增长11.8%和25.4%。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10.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工业用电量90.83亿千瓦时,增长13.6%。

工业支柱行业发展优势明显。全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274.68亿元,增长32.0%;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140.74亿元,增长35.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75.51亿元,增长44.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117.38亿元,增长32.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7.3亿元,增长34.1%。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基础化学和医药、合成材料、金属制品、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电器、交通运输设备、建筑材料等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增长的有28种,下降的有18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名 称 单 位 实 绩 比上年±%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亿千瓦小发电量 时 钢材 万吨 焦炭 纱 布 服装 冰醋酸 烧碱 颜料 水泥 香醋 饮料酒 人造板 农用化肥 轴承 变压器 桥架 母线 汽车 万吨 吨 万米 万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千升 吨 万套 万吨 万米 辆 215.24 245.96 68.84 44.57 30657 11136 11521 51.78 8.79 4.46 991.2 16.27 26813 11306 48793 18.22 44.95 5952 33.5 14.3 5.6 -3.5 -10 -9.1 19.5 28.6 8.2 7.2 12.2 64.3 210.3 57.8

-19.3 0.8 -9.7 26.8 14.1 20倍

万立方米 120.76 万千伏安 650.46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8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利税总额130.21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其中:利润总额70.24亿元,增长45.0%。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为15.8%,亏损企业亏损总额4.65亿元。 建筑业呈现平稳发展。全市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59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7.8亿元,比上年增长0.4%。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00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8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 四、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势头较快。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总额50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0.03亿元,增长15.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1.15亿元,增长43.7%。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85.72亿元,下降12.3%;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85.3亿元,增长

23.6%。全市工业性投资完成3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占比重60.0%,其中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83个,完成投资额86.96亿元,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27个,完成投资额28.82亿元。

投资结构继续有效调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8.4%;第二产业投资31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0%;第三产业投资18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商品房销售有所下滑。全市拥有房地产企业213家。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239.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2%,其中:住宅面积203.61万平方米,增长11.6%;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103.5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9%,其中:住宅面积95.96万平方米,下降9.2%;商品房现房销售额23.90亿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住宅销售额21.23亿元,下降0.1%。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4.3亿元,增长17.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5.8亿元,增长12.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42.4亿元,增长20.4%;餐饮业零售额33.6亿元,增长10.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1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批发业103.3亿元,零售业79.3亿元,分别增长14.1%和 20.3%。汽车、居住和信息通讯类消费持续升温,汽车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45.6%,居住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 36.7%,信息通讯类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8.5%。

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08家,成交额132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189个,生产资料市场9个,其他各类市场10个。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全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9家,成交额68.2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47.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出口总额26.63亿美元,增长31.0%;进口总额21.11亿美元,增长9.2%。在出口方式中,一般贸易17.76亿美元,增长39.3%;加工贸易8.87亿美元,增长16.6%。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10.4亿美元和1.4亿美元,占比重39.1%和5.3%。在出口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完成出口14.77亿美元和6.18亿美元,占比重55.5%和23.2%。在出口市场中,对美国、日本、香港和韩国的出口分别为6.08亿美元、2.67亿美元、1.69亿美元和1.6亿美元。

引进外资难中求进。全市新签外资项目293个,比上年下降37.8%,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06个,比上年下降40.8%。合同利用外资16.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6%。

对外经济发展平稳加快。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7%;完成营业额1.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新派境外劳务人员4206人,比上年增长4.9%;年末在境外人数9738人。全年新批境外企业10家,中方投资203万美元。

经济开发区发展步伐加快。全年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1.9亿元,比上年下降22.0%;新签合同利用外资8.58亿美元,占比重51.7%;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3亿美元,占比重45.2%;完成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占比重39.4%。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货物、旅客发送量5512万吨和7966万人次,分别增长5.4%和10.3%,实现货物、旅客周转量31.9亿吨公里和33.37亿人公里,分别增长7.0%和8.7%。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700万吨,增长11.6%。全年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68公里,全市等级公路里程515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05公里。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9.85万辆,比上年增长15.7%。私人汽车保有量5.96万辆,比上年增长22.8%,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3.94万辆,比上年增长45.3%。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71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1.34亿元,分别增长 17.8%和11.6%。年末拥有邮政局(所) 135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398处,邮政线路总长度14076公里;拥有本地电话用户143.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1.1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4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40.1万户。互联网用户18.35万户。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1380万人,比上年增长19.0%;国内旅游收入1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35.86万人,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外国人27.37万人,增长16.5%,港澳台同胞8.49万人,增长20.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1亿美元,增长16.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调整。全市财政总支出94.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9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气象支出4.02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2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3.3亿元,教育支出9.77亿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46亿元。

金融形势保持平稳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28.2亿元,比年初增加124.21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79.45亿元,比年初增加42.49亿元;储蓄存款余额521.76亿元,比年初增加63.4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68.03亿元,比年初增加107.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70.59亿元,比年初增加

55.4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99.29亿元,比年初增加50.07亿元。在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50.55亿元,比年初增加6.72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21家,参保人数379.86万人次。承保额297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全年保费收入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财产险收入4.84亿元,人身险收入16.81亿元,分别增长16.6%和6.5%。赔付额6.99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其中财产险赔付3.54亿元,增长17.2%;人身险赔付3.45亿元,增长105.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研发基础不断增强。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6万人,比上年增长16.0%,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0.76万人,增长4.0%。拥有市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28家,其中省级9家。全年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261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181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6项,其中省级8项。全年新立省级以上星火计划14项,其中:国家级4项;新立省级以上火炬计划90项,其中:国家级30项。全年科技投入23亿元。

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3405件,比上年增长64.8%;专利授权量1070件,比上年增长46.8%。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325项,技术合同金额3.1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明显增加,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其中:当年新批企业25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719个,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91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利税总额8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6%。

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全市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8.0%。教育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省镇江中学改扩建工程竣工、镇江市第一中学东校区主体工程封顶。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拥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6.79万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拥有省级实验小学65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59所,四星级以上高中6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30.5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通初中升学率97.0%,普通高校录取率78.4%。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94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4.75万人,参加社会自学考试7.72万人次。全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达3.82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馆、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图书馆阅览人数63万人次。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市县联网率100%。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58.2万户。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中国镇江·金秋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专场文艺演出--大型音乐歌舞《江河交响》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辉煌史诗”--镇江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演唱会成功举办,“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涌现出一

批文化艺术精品,《苗家三月》入选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国画精品展,省五星工程奖荣获三金三银。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开展了“送电影进百村”活动,建成14家公益性村级“农家书屋”。文物保护取得新进展,“昭关石塔”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蛇传传说》、《镇江恒顺香醋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20个,卫生技术人员13519人,其中医生5522人,医院床位数8393张。拥有省级重点专科2个,完成医学科研项目13项,荣获各类科技进步奖14项。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7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48.91万人,覆盖面96.9%。。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实施血防“春风Ⅲ号行动”和秋季灭螺工作,杜绝了群体性急性感染病发生。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 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组织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各类活动480项,参加人数60万人。办赛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承办14项省级以上和14项市级体育竞赛,成功承办了全国围棋段位赛、全国青少年男子排球比赛、全国男排大奖赛、全国女排联赛等竞赛活动。竞技体育取得明显进步,全市拥有等级运动员148名,当年向省、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2名。参加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99枚、银牌30枚、铜牌43枚,其中国家级金牌48枚、银牌6枚、铜牌10枚。体育彩票发行大幅增长,全市共有体彩销售点343个,当年新增体彩销售点83个,体彩销售额2.34亿元,比上年增长99.2%。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新提升。2006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48.59亿元。建成中山北路、万古一人路、健康广场、黄山北路。改造街巷道路总长5.6公里,完成8个住宅区改造,总面积52万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防汛排涝能力40.5立方米/秒。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市区建成区面积达90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9平方公里。

公共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2006年城市用水、用气及公共交通事业进一步完善。全市拥有公共汽车营运车辆713辆,运行线路49条,公交道路路网里程715公里,客运总量8766万人次。新增环保节能公交车55辆,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1条。拥有出租车辆1254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5.2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7.0%。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6万吨,天然气供应总量10017万立方米,气化率达到87.0%。

城市园林绿化迈上新台阶。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268公顷,比上年增加150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率39.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5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863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4个,面积128.5平方公里;

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1个,面积为104.93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8.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4%,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6.89%,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1.2%。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全年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10天。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居民用水水质得到安全保证。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全市人口继续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市户籍总人口268.79万人,比上年增加1.1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3.92万人;女性人口134.87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72万人,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81‰,比上年下降0.2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6.16‰,比上年上升0.2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65‰,比上年下降0.44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据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91元,比上年增长15.3%;人均消费性支出9196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9.8%,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5.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1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2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50台,电话263部。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17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消费性支出5066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9.9%,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6.3%。人均住房面积为4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1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16台,电话235部。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9820元,比年初增加2310元。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5万人,覆盖面98.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6万人,覆盖面98.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0.4万人,覆盖面99.0%。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全年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3.09亿元。“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5万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4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1万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652万元,比上年增长31.0%。福利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年筹集福利资金9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5700万元,其中慈善总会捐赠5500万元。社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69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63个。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稳步提高。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镇江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志“两率先,两步走”,按照“全面提升,全力争先”的总要求,负重奋进加快发展,强化市民富裕安康,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1.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69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28.16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304.82亿元,增长16.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534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3659美元。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3.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需求拉动由原来的投资型向投资、消费和出口全面拉动的转变,消费和出口需求持续转旺。

市场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类上涨4.5%,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9%,衣着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7%,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5.8%。

城乡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明显加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148.46万人,比上年增加3.41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55万个,1.67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年末全市私营企业达16711户,本年新增3041户,总注册资本达214.64亿元,本年新增32.61亿元,从业人员30.44万人,新增2.58万人;个体工商户77965户,本年新增16089户,总注册资本达24.42亿元,本年新增6.83亿元,从业人员14.52万人,本年新增2.45万人。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3%。

值得强调的是,过去的五年,是建国以来全市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国民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坚持吸纳集聚发展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五年,也是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快速推进的五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1.06倍,年递增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比200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年递增29.6%。进出口总额比“九五”时期增长1.7倍,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1倍。城市化水平达59.1%,比2000年提高8.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11.6%和8.3%,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2.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层次结构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引进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仍比较困难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2005年,全市农业税费减免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保护,农村经济呈现稳定上升的势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受气候和病虫害的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55.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8%;粮食总产量90.68万吨,比上年下降8.4%,粮食减产主要是秋粮下降幅度较大,今年水稻总产量下降11.7%。棉花种植面积1.9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6.3%,棉花总产量0.18万吨,比上年增长4.2%。油料种植面积43.99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0%,油料总产量8.57万吨,比上年下降6.3%。

林业、牧业和渔业生产有升有降。全年造林面积2069公顷,比上年下降22.5%。肉类总产量7.59万吨,比上年增长3.1%;禽蛋总产量2.02万吨,增长1.1%;牛奶总产量1.39万吨,下降11.5%。水产品产量7.38万吨,增长3.9%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4.77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6千公顷;防渗渠长度1645公里,新增122.5公里;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9.3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754台,小型拖拉机15869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1204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51万吨,比上年增长7.3%。农村用电量28.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7.5%。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居民自来水普及率明显提高,有线电视用户达28.9万户,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1.6%,新改扩建农村公路里程739公里,农村道路交通进一步完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0.44亿元,增长23.4%,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31.94亿元,增长16.5%。集体工业增加值31.6亿元,增长21.2%。民营工业增加值146.03亿元,增长24.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31.77亿元,增长29.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23.04亿元,增长23.0%。大中型工业增加值174.72亿元,增长23.0%。全年完成轻、重工业增加值111.49亿元、248.95亿元,分别增长19.5%和25.4%。全年用电量97.18亿千瓦时,增长17.2%,其中工业用电79.96亿千瓦时,增长19.4%。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支柱行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全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211.9亿元,增长39.5%;造纸及纸制品业产值102.8亿元,增长24.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112.9亿元,增长30.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90.8亿元,增长35.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工业高新产品产值325.0亿元,增长30.4%。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造纸及纸制品、基础化学和医药、合成材料、金属制品、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电器、交通运输设备、建筑材料等年产出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4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33种,下降的有13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名 称 单 位 实 绩 比上年±%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161.25 14.0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215.11 25.3 电视机 万部 23.87 -28.9 激光视盘机 万部 349.49 -22.8 钢材 万吨 58.19 33.9 焦炭 万吨 46.16 -9.3 纱 吨 34595 22.6 布 万米 12521.32 5.5 服装 万件 9325.79 19.8 冰醋酸 万吨 40.27 53.1 硫酸 万吨 60.38 23.5 颜料 万吨 4.16 4.9 水泥 万吨 896.03 6.3 香醋 万吨 9.91 1.7 饮料酒 千升 5705 4.6 人造板 万立方米 76.52 57.3 农用化肥 吨 14007 -17.7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12.44 -13.2 轴承 万套 48622 61.2 变压器 万千伏安 720.66 15.0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利税总额9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利润总额47.8亿元,增长31.4%。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为17.9%,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6.2亿元。

建筑业发展比较平稳。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3.45亿元,增长4.2%。建筑业实现利税总额3.48亿元,增长66.2%。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01.5万平方米,增长20.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34.63万平方米,增长1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60.35亿元,增长2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0.48亿元,增长30.2%。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97.69亿元,增长1.6%;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69亿元,增长52.7%。民间投资201.75亿元,增长25.1%,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9.8%。

工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15亿元,比上年增长49倍%;第二产业投资129.88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投资132.74亿元,增长28.1%。工业投资126.79亿元,增长30.9%。在工业投资中:其中电力工业投资33.45亿元,下降27.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8.96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18.5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45亿元,分别增长47.3%、48.1%和210.1%。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60.48亿元,增长53.2%;交通运输业投资33.1亿元,增长15.1%。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交通基础建设投入继续加大,2005年沪宁高速镇江段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7亿元,312国道镇江段扩建工程完成投资14.5亿元,润扬大桥建成投入使用,镇溧高速完成投资13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2005

年镇江发电2台60万千瓦机组完成投资45.1亿元,谏壁电厂2台30万千瓦机组完成投资25.8亿元,金东3号纸机完成投资41.9亿元。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全市拥有房地产企业196家。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21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1%,其中:住宅面积182.44万平方米,增长38.3%;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74.56万平方米,增长36.0%,其中:住宅面积154.1万平方米,增长39.0%;商品房销售额38.71亿元,增长46.8%,其中:住宅销售额31.66亿元,增长51.8%。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长较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增幅提高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0.53亿元,增长15.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0.84亿元,增长1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1.32亿元,增长14.2%;餐饮业零售额37.07亿元,增长20.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批发业79亿元,零售业44亿元,分别增长23.4%和7.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居住和信息通讯类消费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旅游、休闲娱乐等新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建筑材料、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幅均超过20%。

各类商品市场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02家,成交额123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184个,生产资料市场8个,其他各类市场10个。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骨干市场有20家,成交额62.8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39.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出口总额20.35亿美元,增长34.0%;进口总额19.26亿美元,下降1.7%。在出口方式中,一般贸易12.75亿美元,增长41.8%;加工贸易7.60亿美元,增长22.7%。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8.25亿美元和1.5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40.5%和7.5%。在出口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完成出口11.15亿美元和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54.8%和37.3%。在出口市场中,对美国、日本、香港和韩国的出口分别为4.26亿美元、3.14亿美元、1.55亿美元和0.89亿美元,分别增长35.4%、26.5%、33.3%和88.2%。 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发展。全市新批外资项目471个,比上年减少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79个,比上年增加44个。全年合同利用外资为32.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0%;实际到帐注册外资5.96亿美元(商务部口径),增长33.2%。对外经济取得积极进展。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完成营业额1.64亿美元,增长9.8%;新派出境外劳务人员3994人次,增长2.9%;年末在外人数9811人,增长2.6%。全年新批境外企业9家,中方投资1709万美元。

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园区吸纳集聚发展效应明显,大港开发区顺利通过国家审核验收。全年五个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4.77亿元,比上年增长4.3%;新签合同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占比重42.3%;实际到帐注册外资3.54

亿美元,占比重59.4%;完成出口总额7.19亿美元,增长41.4%,占比重35.3%;完成业务总收入934亿元,增长31.9%。

七、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稳步提高。全年完成货物、旅客发送量5231万吨和7223万人次,分别增长0.8%和8.3%,实现货物、旅客周转量29809万吨/公里和30708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8.6%和8.4%。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6001万吨,增长12.3%。年末全市等级公路里程4145公里,比上年增加1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05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85074辆,比上年增长8.8%,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12514辆,增长2.0%。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48560辆,其中本年新注册汽车8758辆,分别增长17.4%和6.6%。年末私人轿车保有量19234辆,其中本年新注册轿车6440辆,分别增长27.4%和10.5%。

邮电通信业继续稳定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2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0亿元,电信业务总量18.97亿元,分别增长13.1%和7.8%。邮电业务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96亿元,电信业务收入15.14亿元,分别增长7.1%和9.6%。年末拥有邮政局(所)136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396处,邮政线路总长度达4872公里;拥有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83.21万门,本地电话用户140.9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00.18万户,移动市话(小灵通)用户40.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6.1万户。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3718公里,比上年增加137公里。年末互联网用户14.73万户,比上年增加1.6万户。

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66.97万人,比上年增长20.2%;国内旅游收入103.48亿元,增长20.3%。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数30.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外国人22.95万人次,增长34.1%,港澳台同胞7.7万人,下降1.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增长37.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18.42亿元,增收24.91亿元,上年增长2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14亿元,增收9.84亿元,增长26.4%,其中国税完成13.46亿元,增长17.9%;地税完成20.62亿元,增长26.9%;财政税费完成13.06亿元,增长35.7%。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7.9%、25.7%和24.0%。

财政支出结构积极调整。全年一般预算支出49.9亿元,增支7.76亿元,增长18.4%。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气象支出2.81亿元,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36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81亿元,教育支出8.28亿元,科学支出0.9亿元,企业挖潜改造支出1.75亿元,行政管理费支出7.58亿元。

金融形势总体平稳发展。金融系统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货币信贷政策,通过优化信贷结构,确保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有效供给,满足了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60.50亿元,比年初增加88.94亿元,同比多增10.5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22亿元,同比多增13.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05亿元,同比少增12.06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03.96亿元,比年初增加123.15亿元,同比少增27.48亿元,其中:企

业存款比年初增加16.55亿元,同比少增15.63亿元;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69.99亿元,同比多增19.74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企业21家,参保人数258.9万人次。承保额达到2368.1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全年保费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财产险收入4.15亿元,人身险收入15.75亿元,分别增长7.2%和10.4%。赔付额4.7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财产险赔付3.02亿元,增长51.8%;人身险赔付1.68亿元,下降36.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素质提高,科研投入持续加大,研发项目稳步上升。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5万人,比上年增长4.9%,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4.22万人,增长4.5%。年末市级以上科研开发机构24个,全年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200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141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5项。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17项,其中:国家级12项;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53项,其中:国家级25项。全年科技投入18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10.5亿元。

科技活动成果丰硕,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2066件,比上年增长76.9%;专利授权量729件,比上年增长25.7%。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915项,技术合同金额4.01亿元,增长33.4%。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明显增加,年末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1家,其中:当年新批24家;拥有高新技术产品628个,其中:当年新认定76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3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利税总额63.4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1和8.1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不断加强,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82人,在校生6.41万人,毕业生1.06人。研究生教育招生1526人,在校研究生3593人,毕业生632人。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中小学布局逐步调整优化,城乡办学条件同步改善。年末拥有省级实验小学61所,省级现代化示范初中54所,四星级以高中19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在校学生15.88人;普通初中升学率95.5%,在校学生10.7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率85.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41人,普通高校录取率81.7%,其中:本科录取率42.0%。幼儿园在园幼儿4.97万人。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年末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56万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3.72万人,比上年增加0.78万人;全年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达0.51万人次,参加社会自学考试6.08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艺术馆、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7个,图书馆阅览人数667万人次。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市县联网率100%。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年末全市共有娱乐场所895个,全年组织15场“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组织了“丰碑风采”纪念镇江解放56周年、经贸洽谈会广场文艺活动和演出,举办了市第17届少儿创作故事演讲大赛、市少儿才艺展演,有3个舞台类、书画类作

品分别获得省第四届少儿艺术节一等奖。文化场馆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市博物馆改造完工重新开放、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二期工程顺利竣工、乡镇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市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4A级风景旅游区,茅山红色旅游被列入全国旅游精品线和经典景区名录。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共查处违规经营网吧57家,收缴非法盗版音像制品15万张。 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41个,卫生技术人员13680人,医生5226人,医院床位数8101张。拥有省市重点专科2个,国家实验室2个,获得医疗科技成果20项。农村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38.2万人,覆盖面达到91.6%。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强化,全年完成艾滋病监测2.9万人,临床血检3.2万人次;发现和管治传染性肺结核病1239例;查螺面积12698万平方米,灭螺面积2186万平方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缺陷发生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 体育事业取得明显进步。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先后组织了“迎十运”万人长跑、“迎十运”全民健身周和十运会“我们万众一心”中国石化杯镇江火炬传递等群众性体育活动9次,参加群众达10万人。承办重大体育赛事取得圆满成功,先后承办“十运会”女排和男篮、第六届江苏省无线电通讯、第二届江苏省象棋、江苏省传统校小学生乒乓球等比赛,镇江市人民政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十运会组织工作贡献奖”单位,镇江赛区女子排球和男子篮球分别被评为“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年末拥有等级运动员159名,当年向省、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9名。全年参加国家、省级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44块,其中国家级25块。十运会上,镇江籍运动员在击剑、乒乓球、射击、排球、路拳道等项目上共夺得6金、4银、3铜。群众性健身场所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新建健身工程2个、工程点224个。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新提升。2005年全市城市建设投资67.2亿元。建成中山北路、万古一人路、健康广场、黄山北路。改造街巷道路总长7.8公里,完成10个住宅区改造,总面积 55万平方米。建成丹徒新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4.7万立方米/日。防汛排涝能力40.5立方米/秒。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4平方公里。 公共事业发展取得新进步。2005年城市用水、用气及公共交通事业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公共汽车标准营运车辆689辆,线路43条,路网631公里,客运总量达8422万人次,开通镇扬城际公交旅游专线,新增环保节能公交车63辆,新辟调整优化公交线路9条,改造公交站棚37座。拥有出租车辆1256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66.5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7%。置换天然气10万户,煤气供应总量260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5.61万吨,天然气供应总量3140万立方米,气化率达到84%。 城市园林绿化迈上新台阶。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330公顷,比上年增加273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率38.68%,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设立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863公顷。建成烟尘控制区21个,面积达138.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5个,面积为129.4

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4%,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6.9%,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4%。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全年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22天,比上年增加64天。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加大,城市居民用水水质得到安全保证。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略有增加。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67.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10万人;女性人口132.51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2.01万人,比上年增加0.65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03‰,上升0.43个千分点;死亡率5.95‰,下降2.4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08‰,上升2.8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4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消费性支出8335元,增长13.0%,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44.2%,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6.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43台,电话257部。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6元,比上年增长11.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74元,增长15.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5%,文化娱乐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4.4%。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11台,电话208部。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17144元,比年初增加2606元。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万人,比上年净增2.9万人,覆盖面96.4%;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万人,比上年净增3.13万人,覆盖面99.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5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覆盖面99.1%。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标准并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0.6亿元。“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全年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452人,比上年增加18285人,其中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871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581人,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017.93万元,比上年增长64.5%。福利事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院71个,其中老年福利院69个,福利院床位数2679张,收养2036人。全年筹集福利资金0.04亿元,接受社会捐赠0.35亿元,其中慈善总会捐赠0.34亿元。社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拥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44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9个,比上年增加30个和5个。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城镇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为90%和95%。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镇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两率先,两步走”的征程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发

进取,率先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7%。人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235元,比上年增长14.7%,按现价汇率折算:人均为3535美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4.11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460.56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 286.49亿元,增长14.2%。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

5.1:57.2:37.7调整为4.4:58.9:36.7。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11.5%上升到11.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尤其是民营经济增长明显,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6%。

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技术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电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制约明显。引进大项目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物价上涨较快,少数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多种经营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外向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呈现基地化、规模化、特色化趋势。2004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粮食种植面积152.8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9%;粮食总产量99.04万吨,比上年增长14.9%。棉花种植面积2.06千公顷,与上年持平;棉花总产量0.18万吨,比上年增长13.3%。油料种植面积45.3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4.0%;油料总产量9.14万吨,比上年增长22.7%。

多种经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趋于优化,特色农业生产逐步形成。在主要农产品中:肉类产量7.36万吨,比上年增长3.5%。家禽出栏量888.4万只,比上年增长20.2%。蛋类总产量1.82万吨,比上年增长2.0%。水产品总产量7.1万吨,比上年增长2.0%。茶叶、水果、花卉、蔬菜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5.0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大中型拖拉机4546台,小型拖拉机15533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48240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8.57万吨,比上年下降1.5%。农村用电量2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5.37千公顷,防渗渠1522.5公里,年内造林面积2670公顷。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高位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9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8.7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重工业增

加值202.1亿元,增长27.1%;轻工业增加值96.6亿元,增长13.4%。重工业生产发展明显加快,增幅高于轻工业13.7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28.2%;集体工业增加值30.6亿元,增长18.7%;股份制工业增加值83.9亿元,增长29.4%;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增加值89.6亿元,增长21.1%。农村工业发展加快,完成增加值155.2亿元,增长27.1%。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势头平稳,完成增加值154.1亿元,增长22.4%。全年工业用电量6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3%。

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非国有工业企业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实现工业增加值2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4.4%,其中: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82.2亿元,增长22.7%。列入考核的44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增长的有25种,下降的有19种。

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名 称

机制纸及纸板 发电量 电视机 激光视盘机 钢材 焦炭 纱 布 服装 冰醋酸 硫酸 颜料 水泥 香醋 饮料酒 人造板 农用化肥

房间空气调节器 轴承 变压器

单 位 万吨 亿千瓦小时

万部 万部 万吨 万吨 吨 万米 万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千升 万立方米

吨 万台 万套 万千伏安

实 绩 比上年±% 141.48 6.7 180.22 6.5 33.57 -51.3 437.56 -16.2 43.42 103.6 50.9 2.7 30511 -12.3 10684 -16.0 6964 -11.1 26.35 95.8 47.42 70.9 3.99 81.0 809.82 2.4 9.31 -6.3 6817 -17.9 49.39 262.7 17047 -13.5 15.61 18.9 28076 15.2 624.35 87.7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6%。整体盈利水平明显提高,实现利税总额76.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利润总额36.1亿元,增长28.2%。但部分企业亏损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企业亏损面为17.2%,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4.1亿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完成建筑业产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2 %。建筑业市场管理不断完善,企业素质有所提高。全市拥有建筑业资质企业371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40家、二级资质企业40 家。全市累计施工项目4150个,比上年增长3.3%。累计在手合同20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本年新签合同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5%。累计施工面积75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竣工产值96.1亿元,比上年增长4.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由高开~调整~理性的发展过程,投资结构在调整中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工业性投资额180.5亿元,比上年增长50.4%。从投资性质看:国有经济投资117.4亿元,增长10.4%;集体经济投资30.9亿元,增长21.1 %;民营经济投资161.4亿元,增长53.3 %。投资领域结构适时调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05.4亿元,增长33.0%;更新改造投资56.5亿元,增长59.4%;房地产开发投资39.2亿元,增长21.3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额8.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额 187.5亿元,增长51.5 %;第三产业投资额124.8亿元,增长18.2%。

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运行。全市拥有房地产企业182家。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积151.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5%,其中:住宅面积124.3万平方米,增长39.0%;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23.9万平方米,增长13.6%,其中:住宅面积106.7万平方米,增长8.9%;商品房销售额25.2亿元,增长31.5%,其中:住宅销售额19.22亿元,增长25.8%。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额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正常。全年完成客运量667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6%。其中:铁路客运量484万人次,增长13.6%;公路客运量6168万人次,增长8.1%;完成货运量5187万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铁路货运量557万吨,增长18.0%;公路货运量4283万吨,增长11.1%。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302万吨,比上年增长43.7%,其中:长江港货物吞吐量4806万吨,增长57.8%。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42.85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3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亭(点)382处,邮政线路总长度达3422公里。年末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53.02万门,电话用户122.29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29.10万户。在电话用户中:城市电话用户86.61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5.68万户。全市拥有公用电话3.18万部,每千人拥有11.9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67.5万户,互联网用户达13.13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需求趋旺。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8.4亿元,增长15.0 %;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3.7亿元,增长11.3 %。在消费品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7.5亿元,增长11.0 %;餐饮业零售额31.4亿元,增长35.0%。 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235个。在各类市场中:消费品市场203个,生产资料市场28个,其他市场4个。

市场物价上涨较快。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1,比上年上升4.1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4.4 %;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4.0 %。分项目看:食品类价格上涨9.6%,其中:粮食上涨35.3%;肉禽及其制品上涨15.2 %;蛋类上涨20.5 %;水产品上涨21.5 %,鲜菜下降9.5 %。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3%;衣着类下降1.0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8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7 %;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4.1 %;居住类上涨2.2 %。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3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8 %,其中:进口总额20.1亿美元,增长45.5 %;出口总额 15.1亿美元,增长17.1 %。招商引资继续推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签外商投资项目477个,其中在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5个,比上年增加45个。合同利用外资2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9 %。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8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继续扩大。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 %;新派境外从业人员3882人。

开发区建设投入继续增加。全市五个省级开发区,新签合同利用外资6.91亿美元,增长1.9%。实际利用外资4.25亿美元,增长45.6%。基础设施投入18.7亿元,与上年持平。完成业务总收入694亿元,增长42.1%。出口总额5.64亿美元,增长9.1%。

旅游经济健康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 25.02万人,比上年增长59.2 %,其中:外国人17.13万人,增长121.3 %;港澳台同胞7.5万人,增长10.5 %。接待国内旅游者975万人,比上年增长45.5%。旅游创汇1.25亿美元,增长69.3 %;国内旅游总收入89.7亿元,增长66.0 %。全市拥有旅游星级饭店29家,其中:四星级2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7个,其中:4A级景区4个。旅行社53家。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9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36.67亿元,增长14.1%;地方财政收入55.45亿元,增长41.3%。在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完成62.49亿元,增长23.5%,其中:增值税完成38.21亿元,增长9.3%;企业所得税完成7.42亿元,增长53.6%;

营业税完成8.16亿元,增长2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9亿元,增长37.5%。财政总支出6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金融形势稳定健康发展,资金运转效益不断提高。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76.5亿元,比年初增加95.7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20.7亿元,比年初增加32.2亿元;居民储蓄存款388.5亿元,比年初增加50.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89.3亿元,比年初增加7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29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4亿元;中长期贷款116.6亿元,比年初增加33.0亿元。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贷款达39.5亿元,比年初增加27.6亿元。

保险市场不断扩展,保险意识逐步增强。全市保险机构13家。全年保费收入18.14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险收入3.88亿元,增长23.3%;人身险收入14.26亿元,增长2.5%。保险业务赔付总额4.62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财产险1.99亿元,下降3.9%;人身险2.63亿元,增长0.5%。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化进程加快,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15万人。市级以上科研开发机构24个,科技投入14亿元。全市共组织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000项,完成6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项;省级项目160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63项。全市实施国家和省级星火计划17项,其中:国家级4项。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63项,其中:国家级16项。

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群,推动高新产业化发展。年末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551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0%,利税总额44亿元,比上年增长30%。企业创新机制逐步健全。全市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1项。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市技术合同金额3亿元。专利事业发展较快,全市专利申请量1168件,授权专利580件。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拥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5.09万人;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73万人;普通中学126所,在校学生16.83万人;职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53万人;普通小学242所,在校学生17.1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0.06万人;幼儿园202所,在园幼儿4.94万人。全市各类学校教职员工3.4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54万人。中小学教职员工2.2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88万人。

全市幼儿入园率95.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4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5.30%,普通高校录取率86.01%,其中:本科录取率46.08%。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达39.07万人次,参加社会自学考试5.85万人次。

教育现代化进展顺利,布局调整逐步优化。全市90%的乡镇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乡镇,教育信息网基本覆盖全市各类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5所,三星级普通高中14所,二星级普通高中2所,重点职业学校11所,一批中小学、幼儿园被评为省示范校(园)。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年投资2.19亿元,新建、改建、扩建校舍21.46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市场健康繁荣,群众文艺蓬勃发展。我市先后精心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和第三届农民艺术节、庆祝建国55周年《祖国颂》群众歌咏大会、“欢乐家园”广场文化活动等。一批具有较强艺术特色的音乐、舞蹈、戏曲、小品节目,参加各项比赛获奖。音乐剧《快乐推销员》被列入“江苏艺术精品工程”,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和“编导奖”。国画《百合》、《红玫瑰与白玫瑰》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小品《这趟没白来》获得华东小品赛银奖,歌曲《外婆家》获得文化部“新苗杯”少儿音乐大赛金奖。整顿清理文化娱乐市场,收缴非法图书报刊3.19万册,非法电子出版物2.73万张。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繁荣。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市县联网率100%。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传播质量有明显提高,不断推出亮点栏目和品牌栏目。自办电视频道3套,有线电视模拟频道36套。在全国地级台中首家成功开办了每日英语新闻,与省广电总台联合拍摄十集电视系列片《梅兰芳》,与央视联合举办“大手拉小手、少儿心连心”万人广场演唱活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大型历史文献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获省政府特别奖。全市出版发行《镇江日报》1328万份、《京江晚报》1262万份,《镇江广播电视报》848万份。

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量138.3万册(件)。博物馆9个,总藏品4.9万件。拥有剧院、影剧院37个。网吧308个,书店510个。

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880个,其中:医院34个,卫生院72个。拥有执业(助理)医生5405人,注册护士3980人,拥有医疗床位8161张。加强了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应急机制建设,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完成6项省级灭螺工程。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社区卫生服务进程加快,农村居民医疗参保率有所提高,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新建群众健身场地面积30万平方米。拥有全民健身工程20个,健身点177个。开展了全民健身周活动和“十万人健步走”活动。成功举办了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步步高全国女排大奖赛镇江站比赛。组织参加全国少年击剑等比赛,获得金牌10枚、银牌9枚、铜牌8枚。参加省级竞赛11项次,获得金牌22枚、银牌26枚、铜牌21枚。先后组团参加美国克里夫兰世界城市青少年运动会,日本津市“镇江杯”乒乓球赛。全年共发行体育彩票6265万元。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加快,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4年,城市建设投入86亿元。新建和改造谷阳西环路、经十二路、禹山北路、东吴路、松山路、江滨大道、象山大道、黄山东路等城区主干道。改造街巷道路面积1.28万平方米,危房改造1.12万平方米。建成天然气门站及主供气管网,有2万户家庭用上天然气。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运行,处理污水3293万立方米。

公用事业持续发展,城市设施不断完善。年末拥有公共交通客运车辆534辆,其中:新增71辆,客运总量达7850万人次。新开辟公交线路3条,优化和延伸线路4条。拥有出租车辆1256辆。市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57.5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96.8%,煤气供应总量467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总量5.87万吨,气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卫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绿化亮化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30万平方米。新建蒜山公园、党校游园、滨江旅游风光带、京口路、松村路、光明河、大港河风光带等一批标志性绿地项目。城市路灯更新改造得到加强。年末市区拥有路灯3.03万盏,市区路灯亮灯率达98.4%。

环境保护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积极开展“创模”活动,通过3年多的努力,被国家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环境管理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124.4平方公里,覆盖率保持100%。噪声达标区面积94.3平方公里,覆盖率75.8%。城市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全年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为87,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258天,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质满足Ⅱ类标准。市区工业废水处理率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其中:危险废物处置率100%。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267.2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35.06万人;女性人口132.15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101.3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6‰,比上年上升0.9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8.4‰,比上年上升2.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为-0.8‰。

重视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1.24万人,比上年增加1.4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7.9万人,比上年减少1.12万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6.8万人,个体从业人员13.0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劳动就业培训2.65万人。全市参加养老保险职工35.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39.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48.7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支付养老金8.88亿元。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5万人,其中:城市享受低保10293人,农村享受低保12241人,发放抚恤补助优待金2342.8万元。社会捐款2434.3万元。完成“星光老年之家”项目56个。投资1439万元,建

成老年活动设施1.31万平方米,使11.32万老年人受益。社区建设进展顺利,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86%,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92%。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4年,全市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736元,比上年增长1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8元,比上年增长14.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4元,比上年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5372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3元,增长9.9%。人均储蓄存款14538元,比上年增加1879元。城市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17.27平方米,农村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42.81平方米。 注: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增加值按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01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