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更新时间:2024-01-09 23: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1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

体内涵。

?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

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

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

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

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

?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

中央官学 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 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 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地方官学 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 州县学及卫学等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学,促进当地的文明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

? 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两类:(1)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

(2)经馆是对成年人的教育,主要学习儒家的经学著作。

? 汉代经馆常用的教学方法?转相传授?,类似于西方的?导生制?,时间上早了1600多年。 ? 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之名始出现于唐朝,宋朝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 ? 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清末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开始向近代新式

学堂转变。

? 书院作为古代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到

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书院的特点有:(1)既从事授徒讲学又开展学术研究,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2)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

开展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体现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3)重视学生自学,提倡独立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4);课程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选学有关内容;(5)师生关系融洽。

- 2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礼?

与?乐?为政治伦理和艺术教育;?射?与?御?为军事体育教育;?书?与?数?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六艺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 中国封建时代,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 ?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诗》、《书》、《礼》、《易》和《春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汉武帝

建立太学后,五经便被确认味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

? ?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由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编撰。元朝

皇庆二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取士,从此?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

?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立于洛阳鸿都门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它的教育

内容是诗、赋、书画。

? 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学人才,学校培养的人,必须经过选士制度的考核、

选拔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中国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形式。

? 察举制又称乡举里选制,确立于西汉,它是由地方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考察和选

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策问,根据其成绩授以不同的官职。

?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政权。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主要区别,在于

将人才选拔权从地方官转移到由中央政府任命的中正官手中,有利于中央政府的巩固。

?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从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

正式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宣布废止科举制,历时1300年之久。科举制的优点:(1)重视士人的学识和才干,平民及其子弟也能参加,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2)将选士和育才紧密结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3)经过层层考试选拔,使许多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4)在世界范围内,采用考试方法来选拔官吏,中国的科举制是首创。

?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 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所设立的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1)外国语学堂;(2)军事学堂;(3)

技术实业学堂。

?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都改为学堂。1905年又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新式学堂在

全国各地大量涌现,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

?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有三部:(1)癸卯学制;(2)壬子?癸丑学制;(3)壬

戌学制。

? 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学制。该学制实行?五四五?制,

即小学堂五四分段,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学堂5年一贯制。癸卯学制以日本明治时期学制为蓝本,以日本教育为媒介,全面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促进了我国新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封建教育制度的最终解体。癸卯学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

? 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

主持下制订。该学制实行?四三四?制,即小学四三分段,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一贯制。

?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学制?,由北洋政府颁布。该学制小学采取?四二?制,

即初等小学4年,高等教学2年;初中采取?三三?制,即初中高中各3年。壬戌学制是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成熟的学制,它是以美国学制为主要蓝本,结合本国国情创造的。其特点有:(1)富有灵活性和弹性;(2)根据儿童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3)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4)加强职业教育。

? 清政府于1905年12月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最高长官为尚书,首任为

荣庆,内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和会计司。

?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始于1904年,名为学务处或学校司。1906年4月,清政府规定各省设提学使司

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关。

?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该学制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1953年改为?四二?制;中学实行?三三?制。该学制体现了:(1)?学校向工农?的方针;(2)?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3)重视成人教育的特点。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

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2)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3)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

- 3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4)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普通教育方面,该行动计划的主要

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

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

? 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为代表

? 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斯

巴达重视女子教育,女孩同样要受体操和军事训练。

? 雅典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要把奴隶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武士,还要成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商人和能

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雅典教育教育除了重视体育、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之外,还注意智育和美育。在西方社会,雅典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雅典的教育制度,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 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以农民—军人教育为主要特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共和后期的古罗马教

育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会学校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这个时

期的教会学校大体分为: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堂区学校。

? ?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两者总称?七艺?。 ? 西欧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形式:骑士教育(主要)和宫廷学校(不普遍)。

?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教育内容为?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以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主,轻视文化知识学习。 ? 宫廷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 西欧中世纪晚期出现了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和行会学校。

?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中世纪大学已形成自治的特点,并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 城市学校是一种世俗性学校,是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而设立的。主要类型有: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和私立学校等。

? 行会学校又称基尔特学校,是由新兴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行会举办的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由行会艺徒制发展而成。

? 19世纪后西方近代教育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国家对教育的干预和重视,公共教育的建立;(2)初等

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强;(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 国家干预教育,最初发生在工业革命的策源地英国,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教育补助金?法,拨款资助发展初等教育,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干预教育的先河。

?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既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要求,也为普及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 大机器生产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就决定了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了实科教育的发展。

?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规定了义务教育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为:(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3)教育民主化;

(4)教育现代化。

? 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

- 4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程度的教育,它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

? 为应对全民教育的挑战,国家采取的措施有:(1)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2)扩大基础教育的范围;

(3)普及初等教育;(4)开通青年和成人学习必需的多种传授体系;(5)有效利用信息、通讯等手段和渠道传播知识等。

? 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发展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且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分隔;它不仅是教育内部一切因素的整合,也是教育与外部其他因素的整合,是多元的、立体的整合;主张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它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 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基础是教育机会平等。

? 教育机会平等要求:(1)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2)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

发展的教育。

? 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1)做到教育的普及化(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2)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

平等。

? 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的整体性变革。

? 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成果突出表现为:(1)教育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2)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断普及和深化;(3)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4)教育方法、手段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5)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6)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7)教育结构结构越来越丰富。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 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主张教育就是为了发展人的智慧,使人的道德完善。他对教育

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后人称为?产婆术?。

? 柏拉图是希腊学园的创始者,《理想国》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重视教育的作用。

认为教育既是改变人性的手段,又是建立和巩固?理想国?的工具,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规定统一学制;(2)强调早期教育。主张胎教,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主张让儿童在做游戏、学唱歌、听故事中受教育;(3)主张德、智、体、美和谐的教育;(4)提倡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代表作为《政治学》,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但反

对女子受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思想,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教育年龄分期并提出相应教育主张的教育家,他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身体;(2)第二阶段:从7岁到14岁,进入国家办的学校,接受和谐的教育,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3)第三阶段:从14岁到21岁,以智力教育为主,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

?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莫尔、法国的

拉伯雷、蒙田等,他们的主要思想有:(1)提倡以人为中心:(2)要求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的意义;(3)强调人的价值,歌颂人的伟大,要求维护?人的尊严?;(4)提倡人的?自由意志?,重视发展人的个性。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有:(1)培养生气勃勃、身体强健、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勇敢进取和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人;(2)主张打破学校的等级限制,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学校;(3)在教学内容上,大力提倡体育,重视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4)主张扩大学习内容,增加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5)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个别差异,采用直观教具,发挥学习积极性。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被称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 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 他根据?统觉?学说,提出形式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经他的学生莱因发展为五阶段: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复习、引

- 5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入、讲解、总结和练习,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 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经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 赫尔巴特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教室中心?)教育理论要点:(1)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围绕教师;(2)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于教科书和教师的讲授;(3)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式。

?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进步教育运

动最清楚明白、最全面的宣言?,是教育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杜威以反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面目出现,他强调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活动和实际经验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主张在学校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 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把?学而优?作为入仕的必备条件。

? 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道德规范)和?仁?(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 孔子的教学主导思想是?学而知之?,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以致用?。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

?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孟学

派的作品。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 《学记》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思想。

? 《学记》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原则:(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 《学记》主张尊师,认为尊师才能重道,重道后人才会爱学好学(?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学者有关大学教育的一篇专论,是一篇道德教育的专论,对道德教

育的目的、内容和步骤等重要问题作了论述,被称为?我国第一本较系统的德育原理教科书?,提出了道德教育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 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 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条为修己,后三条为治人;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治人又必须以修己为前提;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皆以修身为本?。

? 《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被称为我国?家训之祖?,其中最重要

的是关于儿童教育思想:(1)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应抓住时机及早进行教育,越早越好,主张应实施胎教;(2)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教育,应当严与慈相结合,反对溺爱和放任;(3)对子女应一律平等,切忌偏宠;(4)儿童语言学习时应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5)重视道德教育,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采用?风化?的方式。

? 《师说》是中国古代阐述教师问题的名篇,作者韩愈,《师说》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方面:(1)简明扼要

地概括教师的三项职责,即传授道理、教授学生和解除疑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2)提出以?道?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 清末,西方教育理论借道日本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其特点为:

(1)以日本教育理论书籍为主要载体,以译书为主要方式,以留学生和来华日本教习为主要力量;(2)以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主体;(3)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 由日本文学士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是第一部从日文翻译过来的教育学理论著作。 ? 辛亥革命之后,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教育以美国教育为学习蓝本,尤以20世纪20年

- 6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代为高潮。

? 受邀来华讲学、访问的美国教育学专家有: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教育史专家孟禄、教育测量专家麦柯尔、

道尔顿制创始者柏克赫司特、设计教学法倡导者克伯屈、文纳特卡制创始人华虚朋等。

? 陶行知、陈鹤琴在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同时,根据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情况,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

活教育理论,在学习外国教育理论结合本国国情这一重大问题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建国初期,我国在教育上积极学习苏联的经验,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该书作为师范院

校教育学教科书,力图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研究社会主义教育规律;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1929年庄泽宣明确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认为新教育中国化必须符合四个条件,即?合于中国的

国民经济力,合于中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民族的优点,能改良中国人的恶根性?。

? 1983年5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教育科学规划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

导,以研究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体系。

? 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

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第二章 教育与发展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包括两方面,即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

?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

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 ? 社会形态与相应的教育特征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教 育 特 征 教育没有阶级性,具有民主性、平等性,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教育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学人员,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内容开始分化。 学校教育等级森严,注重思想控制,教育内容长期保持不变。随着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扩大和增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 倡导教育平等化和教育机会均等,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内容强调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

? 经济的发展会引发教育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比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类别和比例;高等教育的层次、招生比例和数量等。

?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以扩大规模为主要任务,需培养大量技术工人,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形成一定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 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课程的门类需要不断增减,课程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

? 经济发展决定了多种教育形式的产生,决定了先进手段在教育中运用的质与量。

? 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根据经济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改善管理方式。

- 7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 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体制高度集中统一,不能充分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分级管理、多元办学体制、多渠道投资体制、政校分离的管理体制、新的招生和毕业分配体制等应运而生。

? 教育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 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具有全面的、有效的影响和作用。 ? 教育是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以运用的中介和桥梁。

? 教育并不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经济价值不过是教育的一个侧面,不能妄加夸大。 二、教育与政治

? 政治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3)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1通过国家所颁布的政策和法令;○2通过规定办学的宗旨和方针,? 国家有效控制教育的途径:○并以强制的

3通过拨放教育经费;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各种读物的发行;○4通过任免和派遣教育行政人手段监督执行;○

员和教师。

?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政治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规定了受教育者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为实现教育目的应进行什么样的政治、道德的教育内容。

? 教育对政治有着积极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3)

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平等。

? 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的需要,培养符合一定价值标准的、本阶级政治需要的政治人才,是实现、巩固既有政

治制度的关键。

?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力图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上符合一定社会的政治

规范,从而实现个人的政治社会化。(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政治制度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 在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广泛交流,在学生中时常可能滋生新的政治观念,有时会逐渐演

化为政治行为,推动社会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从而使政治制度得到发展。(如?五四运动?)

? 教育民主化产生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并在人民大众争取政治上的民主与解放的斗争中得到

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所有国家、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 教育民主化应包括两个方面:(1)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2)把教育改造成民主的教育。 ? 教育民主化要求使教育具有平等、民主、合作、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等特点。 ? 教育民主化的主要内容包括:(1)取消教育等级制度,实现教育机会均等;(2)在学校中倡导民主精神;

(3)在学校里尊重学生的个性。

? 教育民主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改革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不断扩大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范围,使人们能沿

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前进。

?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程度的基本标准之一。其含义包括四方面:(1)人受教

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三、教育与文化

?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文化提供了教育内容。

? 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指一定社会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对教育产生主要影响的,是狭义的文化。

?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其影响,我国的教育传统特色为:(1)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2)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3)重人文精神,强调教育的世俗性等。 ? 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其教育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如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崇尚实际。

?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则是文化传递和发展的手段。

- 8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 在我国古代,在当时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支配下,学校教育不选择作为形而下者的技术文化,而选择文史文化作为正式的教育内容。

? 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1)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2)教育使文化得到整理、发展和创新;(3)教

育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 教育活动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持续与文化发展的始终,包含着三项基本内容:(1)为生存所必需的活动训练;(2)使社会成员接受为一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目的所必需的规则和仪式;(3)促使每个受教育者接受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 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

? 学校文化指的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并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它具有鲜明的特点:(1)社会组织文化的一种表现;(2)整合性较强;(3)多层面、多类型。 四、教育与科学技术

? 科学技术对教育起着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1)科学促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2)科学技术渗透

到教育活动各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 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直接地增加了教育者了解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从而改变他们的世界观。

? 在当代社会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学科直接地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

? 科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2)教育推进科

学的体制化。

? 通过教育,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与劳动对象结合起来,从而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 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径。

? 科学的体制化有两条主要途径:(1)在学校中设立专门的科学教席;(2)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 ? 由于学校,特别是大学具有气氛宽松、便于传播科技知识的优点,一批专门的科学教席开始在大学中得到设立,科学首先在学校中找到体制化的母体,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建制?。 五、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于80年代,在90年代被广泛接受。

? 1972年,以米都斯为首的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增

长的极限》。

? 1987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布兰特拉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并把

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 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

是人类社会迈向新世纪的目标和行动纲领。

?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其两个基本观点:(1)人类要发

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2)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1)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育是可持续发展

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 我国一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中教育的指标具体为三类:(1)压力指标(主要表现为就学人口比例、小学入

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2)状态指标(主要表现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男女入学比例差异);(3)响应指标(主要表现为用于教育的开支占GDP的比例)。

?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柱,是支持科学、技术、立法和生产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进步的关键。 ? 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通过传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信息,争取社会成员的理解;(2)

通过解释和宣传,改变人们对于环境与发展的态度,使保护生存环境、争取长期发展成为人们共同的取向;

- 9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3)培养善待环境的道德观和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4)培养人们评估和处理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5)培养公众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行为。

?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包括:态度和价值观、技能、知识和行动四个方面。

?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1)启发性原则;(2)参与性原则;(3)渗透性原则;(4)批判性原则。 ?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式:(1)参与式学习;(2)探究式学习;(3)合作式学习;(4)提供交流的机会;

(5)直接体验,进行实践;(6)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材料。 第二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

? 教育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归根结底,是看教育能否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

促进社会的发展。

? 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教育也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制约。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 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较之其他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能起到主导作用。

如康德所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知识

和能力基础;(3)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个体的发展包括许多层面,社会发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个体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

程(即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担负改造社会的职责的过程)。

? 教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因此,教育的影响具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性。 ? 在一定意义上,学校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纯化?。 ? 教育较之其他的环境因素更能提高系统化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教育可以根据个人及社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设计,培养和提高个体的某些技能,加速人的一般发展进程。 ?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受教育个体在人格、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经过教师的因材施教,个体的

特殊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发挥,个性才可能得到张扬。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 教育制约着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 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考虑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

发展的客观规律。

?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3)

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 儿童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惧等一般感情,后有智感、

道德感等。(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 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量变,当发展由

量变成为质变时,便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青年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顺序性、阶段性。

? 身心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表现为:(1)不同的年龄阶段中,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有不同的发展速率;(2)

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发展起讫时间和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如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即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

? 教育工作应注意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掌握每一阶段中比较稳定的共同特征,不能任意地规定教育教

学的内容与方法。

? 教育工作要重视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充分利用发展的可能性,促进青少年儿童有较快的发展。 ?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表现为:(1)不同儿童的同

一方面的发展,在速度和水平方面可能各不相同;(2)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3)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 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 10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1.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 幼儿期是一个人的启蒙时期,被公认为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此阶段中,有许多对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的最佳发展期:3岁前的语言;4岁开始的图像知觉;5岁的数数与简单计算,以及生活、行为习惯与节奏的初步养成等。

? 认知方面,幼儿最大的变化在于口语的发展,2-3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 幼儿的思维尚具有不可逆性、静态性、不合逻辑等特征。

? 学前教育的独特任务是:(1)帮助幼儿掌握语言工具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器具;(2)形成与他人合作或

理解、服从外在规则及成人要求的两种交往模式;(3)初步形成积极要求自己和相信自己学习能力的态度等。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 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 小学生由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

? 思维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 自我意义进一步发展,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

? 对道德概念的认识已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 小学教育阶段的任务是:(1)在入学教育时,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要变化;(2)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建,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3)获得基础性、工具性的知识与能力;(4)发展初步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对己、对人、对集体的积极态度;(5)培养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进行探究的欲望等。

3.少年期、青年初期与中学教育 ? 少年期学生半成熟、半幼稚。

?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反省思维。

?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片面性和主观性。 ?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 道德行为更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 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阶段。

?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开始出现辨证思维。 ?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 意志的坚强性和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 初中教育阶段的任务:(1)加强青春期教育;(2)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3)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和自由探究的空间;(4)教会学生学会择友与交往,学会自我防卫和保护自己。 ? 高中教育阶段的任务:(1)加强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用于承担责任、积极开拓、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精神;(2)注意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3)全面设计学校生活,让学生身心在多方面得到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要求。教育目的的三个特性:

(1)抽象性;(2)理想性;(3)终极性。

?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指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

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 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支配功能;(2)指导调节功能;(3)激励评价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借助

将教育目的转化成较为具体的、可检验的、现实可行的、可实践操作的教育目标才行。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即是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层面构成。

- 11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要培养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提出的具体标准与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

体化,两者表现为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及教学活

动达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依据与评判标准。

? ?课程与教学目标?强调用具体的、外显的、可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行为来表述,避免用一些模糊的、笼

统的词语来陈述。

?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的;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的目的。

?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普遍的、一般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特点;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人?并不是指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个体,而是指具有独立的个体自我意识(与群体自我

意识相对),从社会群体中分离和分化出来的?独立个人?。

? 这种意义上的?独立个人?的出现,始于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个人自我的发现。

?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主要得益于四种力量的推动:(1)14至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

兴与宗教改革运动;(2)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3)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4)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 三种典型的个人本位论及其代表人物:

典型理论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 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 约翰?密尔、伯特兰?罗素、哈耶克、洪堡、沛?西能、爱伦?凯、小原国芳 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泰勒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 主要观点:(1)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2)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的?公民?。

? 19世纪、20世纪之交欧洲兴起的?儿童中心运动?,均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卢梭个人本位论思想的影响。 ?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个人。

(2)自由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 推崇个人的价值,特别推崇个体的自由与独立和个性自由发展的价值。

? 密尔在其《论自由》一书中,反对由国家亲自操办教育和强制实施高度同一的教育,主张教育方式的多

样化

? 罗素认为?规格化是罪恶之源。……在每一个社会问题中,尤其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 哈耶克反对由政府亲自管理学校,认为?将整个教育制度置于国家管理或指导之下,切切实实地隐含着

种种危险……?

? 信奉自由教育,认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无可估量的发展潜能,

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把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视作教育最重要的目的。 (3)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 主要观点:(1)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2)教育的目

的就是使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3)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 存在主义者强调:(1)真诚;(2)选择与决定;(3)独立承担责任。

?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1)主张以个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需要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2)主

张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和天赋的自由权利,维护受教育者的人格独立与尊严;(3)强调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主体,强调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其充分发展的重要性;(4)把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促进个

- 12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人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

?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要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主要有

典型理论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 涂尔干、纳托尔普、白尔格门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德国学者凯兴斯泰纳、意大利学者秦梯利 1.社会学派的教育目的论

? 涂尔干的教育目的是要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是要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个人改造成为

具有特定社会特性的个人。

? 纳托尔普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

教育的目的。?

? 白尔格门认为?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的保存和

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日本、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其集中体现。

? 凯兴斯泰纳说?我以为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 秦梯利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造就能倾听来自?国家?的声音,服务和献身于国家利益的良好公民。

? 当人们把社会狭隘地理解为国家,社会本位论就获得了它的极端形式,即国家主义。

?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带有明显的狭隘性与排他性,它实际上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等同起来,这种等同是危险的。

?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1)主张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教育只是服务于社会或国家整

体利益的工具与手段;(2)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3)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4)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5)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1)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2)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3)个体先天拥有一个独立的、超验的自我;(4)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并决定社会的存在,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的先天本性。

? 社会本位论的基本假设:(1)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其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2)个人只是抽象的,社会才是真实存在的;(3)社会是个有机个体,具有超乎个人的存在性质;(4)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的存在优先于个人的存在,并决定个人的存在,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 个人享有价值与尊严的理由主要有:(1)一切社会活动、一切政治法律制度,最终都必须与个体福利的满

足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解释与说明;(2)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内在潜能与独特的个性品质;(3)个人身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因素是社会进化的种子或原因。

?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源于三方面:(1)生活在社会和集体中的个人比脱离社会与集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

体现实现自己的愿望、目的与需要;(2)个体的发展是以人类整个种族的进化发展水平为基础的;(3)个人的生活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个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参与社会生活才能成为人。

? 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个人的尊严与社会的尊严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有:(1)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

(2)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3)专制主义与极权主义的社会。

? 个人本位论强调尊重个人的基本权利,维护个人自由的价值。

? 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1)个体思想的自由;(2)言论表达的自由;(3)个

- 13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体行动的自由。

? 个人自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1)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2)思想自由

和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3)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

? 社会本位论强调对个体的控制或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服从。

? 个人自由不是绝对的,它是有条件和范围限制的,它有赖于社会提供的法律与道德方面的保障。

? 个人自由与规范控制的关系概括为:两者相互依存,失去规范控制的自由将演化成混乱,而失去自由的规

范控制则意味着专制或?奴性的约束?。两者统一于民主的纪律。

? 民主纪律的主要特征是:(1)尊重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是用来维护最起码的正常公共生活秩序,用来维护和保障每个个体享有平等的、普遍的基本自由权利;(2)是集体成员运用民主的方法与程序,共同协商、讨论、对话的产物;(3)依靠个体理性的认同得以维系;(4)不是永恒的或神圣不可动摇的,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人们的质疑与讨论,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予以不断修订和完善。

? 个人本位论高度重视个性、个性化的价值,社会本位论高度重视社会性、社会化的价值。

? 发展个性的重要性在于:(1)个性或个体化是人类种系进化晚期出现的产物;(2)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个性意味着创造性;(3)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平均使用力量只会导致个体发展的平庸化。

? 如果个性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社会的进化也会因其内部自我改造的动力机制的缺乏而变得不可能。

? 教育是促进个人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最为重要的统合力量。

1.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增进、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 现代教育不仅仅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来塑造,更重要的是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基本前提)。 ?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重

1使学生学习了解人权的概念、性质、范?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人权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2训练学生学会平等地尊重他人、看待他人,破除等级意识、主奴意识和围及其产生的根源、演进的历史;○

3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尊重他人、保障自己权益的方式与方法。官本位意识等,养成独立自尊的人格;○)

(2)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 学生潜能的自我实现,与个性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个性教育,从目的层面上看,它指向学生独特天赋

潜能的充分实现;从手段层面看,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3)真正的教育是使人心智自由的教育。

? 教育应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刺激和激发他们建设性的怀疑,养成他们对于大胆思想的爱好及思想上的进取心,以增进他们思想与头脑的活力。

? 教育者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理智自由权利,鼓励学生自由发问与质疑。 2.教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关怀意义与社会责任意识 (1)学校是促进社会进步和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有效的工具

? 现代教育不仅要保存、传递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与文明成果,更重要的是,它还必须面向未来,培养出能更新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既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又能合理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具有社会批判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人(现代教育最为重要的社会目的)。 (2)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生活、协作共事的意识与能力,以推进社会和解与团结、增进社会理解与宽容、促进社会沟通与对话

(3)教育应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态度看待权威和纪律

? 不要盲目地拒绝权威和纪律,只要权威是理性的权威,纪律是民主的纪律,就应当服从和遵守它。

? 理性的权威诉诸理智的说服,建立在对话、协商、讨论的基础上,愿意接受健全的批评。

? 自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它既体

现了对学生个人自由的尊重,也体现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我负责的教育意图,同时,还是训练学生学会运

- 14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用自由,自觉服从民主纪律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 我国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轴心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主要体现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孔子和孟子

均把教育当作实行?德治?和?仁政?的工具,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 孔子强调?忠孝?和?仁爱?,强调?六艺?、?六经?的学习,均为了?明礼?。 ? 孟子强调?忠?、?信?、?孝?、?悌?的学习,强调?明人伦?。

? 清末的教育目的基本上沿袭了封建教育的教育目的,其改良与演变主要与三种力量有关:

力量来源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提倡学习西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学习空疏无用的?古文经学? 倡导洋务教育,其核心主张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张废科举、兴学校,提倡资本主义的新学,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和?科学?思想。 改良主义思想 龚自珍、林则徐 的开明地主 、魏源 洋务派 维新派人士 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 ? 洋务教育的核心主张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即封建的?三纲五常?、?经史之学?,规定了教

育的目的;?西学?即?西文?、?西艺?,起辅助之用;

?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家中最早专门论述设立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他的教育目的主要指向?开明智?

和培养?新民?。

? 严复借鉴19世纪末英国学者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提倡对学生进行体育、智育与德育(《原强》中?鼓民力、

开明智、新民德?)。

?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从实际方面看,主要体现在三民主义的教育目的中。

? 1929年,国民党规定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中提到?……,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

世界大同?。

? 1936年,国民党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规定?中华民国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

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以造就健全国民?

? 1912年,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新教育意见》中主张废除清政府1906年制定的教育宗

旨,倡导?五育?,教育目的应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五育中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他的教育目的思想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强调自由意志的培养,主张教育独立、思想自由,推崇个性的自由发展等。

? 建国以后影响最大的教育目的表述,当属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教育目的规定为?坚

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

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 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

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 15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分析

? ?五育?的含义:

1.德育: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我国的德育概念是广义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

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培养与学习活动有关的习惯与态度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智慧,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3.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得多。美育作为独立的教育范畴,最早是由德国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的。

4.体育的基本任务:(1)授予学生有关运动与健康的基本知识,通过运动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和发育;(2)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增强体质;(3)发展学生自我保健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使学生养成从事体育活动所需的有关品质。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与态度的教育。它的特点是:(1)强调程序性知识、实践知识的获取;(2)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3)强调手脑并用、教劳结合;(4)强调通过教育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的关系。

? 智育与德育的相互关系

? 智育本身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理智的美德?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极为重要。 ? 德育需要借助于智育的力量。?行善必先知善?,所以?无知即无德?。

? ?知善?不仅仅是从字面上知道道德规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道德规范存在的理由与依据。 ? 任何道德规范都必须接受理智的批判或实践的检验,否则就可能是盲目的、错误的。 ? 道德必须建立在理性和知识的基础之上。

? 教育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道德规范,还必须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或道德智力。 ? 智育与美育的相互关系。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以独特的体验充实着语言。? ? 德育与美育的相互关系。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德国诗人席勒认为,人性包括感性与理性两种相对立的状态,他将两者同时活动并形成的均衡态称为?审

美状态?,并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物质状态、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三个不同的阶段?,美育是沟通物质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桥梁。

? 李石岑认为美育对德育具有补助作用,?德育所重在教,美育所重在感。教育上教化之力,实远不如感化

之力大。?

? 蔡元培认为,德育、智育与体育属于?现象世界?的教育,服务于国家或个体现实利益的满足;世界观教

育属于?实体世界?的教育,代表着一种终极关怀或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美育具有非功利性与超现实性,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中介与桥梁。

? 体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

? 体育构成了其他个育的物质基础。(卢梭曾说?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英国学者洛

克曾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

? 体育与智育的关系体现为:(1)只有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从事高效的学习;(2)体育运动离不开认知

活动的参与。

? 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体现为,按美的法则与原理来从事体育锻炼,可以起到增进形体美的作用。体育运动是

一种健与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被人誉为?形体的雕塑?。

? 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把具有教育性的劳动称为?教育劳动?,这一概念体现了

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

? 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是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他人劳动成果以及劳动光荣。(与德育的关系) ? ?教育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它是学生运用知识、检验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实践性

- 16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智力的重要途径。(与智育的关系)

? 劳动是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高质量的劳动技术教育往往渗透着审美的因素。(与美育的关系)

三、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 强调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并不意味着将教育目的整个地、人为地加以政治化,政治性只是教育目的的一个属性,并非全部属性,教育相对于政治有它的独立性。

?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政治性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3)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坚持培养劳动者

? 坚持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一贯坚持的基本要点。

? 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将教育目的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劳动者?上,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构成了我国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基础。

?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关键体现在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上,和谐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和谐?发展追求的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的相互协同与配合。 4.重视促进个性的发展

? 个性发展,指的是个体独特内在潜能的发展,或者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独特性的发展。它有两个参照面:(1)相对于单个个体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言;(2)相对于社群内部众多个体的高度趋同发展而言。 ? 人的各方面素质和谐、全面的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创造性才能,都是人的各方面素质综合作用的产物;许多?专门成就?的取得,都是?博采众长?的结果。 5.适当满足个性自我完善的需求

? 教育具有两大功能:(1)促进现实社会的发展;(2)促进个体自身的发展。

? 就个体自身的发展而言,既有功利的一面(帮助个人谋生),也有非功利的一面(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帮助个人完善自我,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与情感发展的需要等)。 ? 狭隘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势必导致那些缺乏直接功利价值的学科(如人文学科、审美学科)在教育中受到排斥或忽视,从而导致学生精神生活的空虚与贫乏,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6.培养现代人的品格

? 人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国民性格、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

? 主要培养作为未来公民的学生具有如下品格:独立性、自主性、自治能力、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民主观念、合作能力、社会公共精神等。

?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它主要是针对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现状而提

出的。

?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基础性、普及性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

?应试教育? 是淘汰性的教育,是多数学生给少数学生陪读的教育 是一种片面的、畸形发展的教育 学生往往丧失主体性,只是机械、被动地学习,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 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三者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三者

间主要矛盾是教师与学生。

- 17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一、教师劳动的作用和特点

? 教师劳动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教师

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3)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劳动成果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思想观点的人,所以教师劳动具有

和其他社会劳动不同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连续性、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精神劳动,其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的。

? 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是指教师劳动对象是一群具有一定自觉意识和情感,具有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的

未成年人。

? 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是指教师的劳动是依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对学生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 教师劳动具有丰富独特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和科学家不一样,它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和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学生。

?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1)对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2)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创

新;(3)教师的教育机智。

? 教师劳动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 从时空角度讲,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弹性。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没有严格的时空界限,要耐心帮助学生

解决学习上的疑惑,同时要兼顾学生在校内外发生的问题。

? 从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看,教师需要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界限,把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扩展到学校以外的

空间,去?追踪?自己的学生,依靠家庭和社区的配合形成校内外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 教师劳动的对象和产品都是人,而人的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所以,教师劳动周期长、见效慢。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 教师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这种脑力劳动是无法很快转化为物化形式的?精神产品?的。

? 教师劳动的间接性体现在,教师劳动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结果是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学生走上社会后运用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创造物质财富。) ?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体现在:(1)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是教师自身;(2)教师的劳动过程就是将教师自身具备的知识、才能、品质等素质去影响学生的过程;(3)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学识水平和教育能力、教育机智的发挥。

? 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教师在传道、授业时,个人的品格往往会对其教学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 在学校中,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正是以他全部人格、知

识和才华影响着学生,甚至可能影响其一生。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德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

生的榜样。? 二、教师的素养要求

教师的素养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

? 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3)自身的道德修养。

? 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 热爱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它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自我表现。

? 教师热爱学生要注意:(1)要理智的爱;(2)要无私的爱;(3)爱与要求相结合。 ? 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注意: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严而有情。

?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作风、治学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

? 知识素养:(1)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2)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3)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 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教育理论的基本课程。

? 心理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主要体现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教师的非智力因素,由情感、意志、性

- 18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格等因素组成,教师的意志品质集中体现在:(1)实现教育目的的坚定性;(2)教育决策的果断性;(3)处理矛盾时的自制力。

?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养,不但在学习上能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对学生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起着影响和促进作用,且这种影响具有长效性。

? 能力素养。现代教育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师。教师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教育、

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

? 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并无显著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超过了某种适当水平以后,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

? 研究表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及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即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教师享有的权利有:(1)教育教学权;(2)科研学术活动权;(3)管理学生权;(4)报酬待遇权;(5)民

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

? 教育教学权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利,包括:(1)依据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等具体要求结合自身

的教学特点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2)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进度,并不断完善教学内容;(3)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形式、方法、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

? 科研学术活动权是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权利,包括:(1)确定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2)决

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3)在学术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4)决定是否出版论文著作。

? 管理学生权是教师履行自己职责的主要权利,包括:(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指

导学生的学习,并在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方面给予指导;(2)对学生的品德学习、社会活动、劳动文体活动、师生及同学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作出公正的评价;(3)严格要求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个性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 教师报酬待遇权包括:(1)教师有权要求所在学校及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法律,教师聘用合同的规定,按时

足额支付工资报酬;(2)教师有权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 教师行使民主管理权主要体现在:(1)听取校长工作报告,讨论学校重大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2)

讨论通过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奖惩管理办法及其他规章制度;(3)讨论教职工福利费管理使用原则、办法及其他有关教职工的集体福利事项;(4)对学校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 教师进修培训,一方面是给予教师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基于基于教育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 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有:(1)遵守国家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聘约;

(3)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4)关心爱护学生;(5)制止和抵制侵害学生的行为和现象;(6)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

?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新教师时期?成熟期

? 新教师时期的发展阶段:角色转变时期?开始适应期?成长期

? 教师专业成熟主要体现在:(1)对教师工作的认同程度;(2)对教育工作的理解、认识处于稳定的状态;

(3)对完成所担任工作的努力;(4)在班集体中的良好作用。

? 新教师的入职辅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安排一个有序的计划,系统、持续地帮助新教师,使之尽快适

应环境,进入角色;(2)请有经验的导师进行指导(最直接的办法);(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 新教师的反思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写反思日记;(2)观摩分析;(3)集体讨论研究。 ? 教师的在职培训一般分为两类:(1)以取得学历、学位或升等升级资格为主要目标;(2)以提高教师的教

学能力和素质,改进教学实践为主要目标。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 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

- 19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 自然成熟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

? 发生认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

不断再构,是个体思维的组织结构不断从低级认知阶段发展到高级认知阶段。他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0-2岁 2-7岁 7-11岁 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才开始萌芽 语言开始发展,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语言和运算都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不可逆性 认知结构中已具有抽象概念,能进行逻辑推理,守恒观念形成,思维具有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 11岁-青春期 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能根据经验进行预见和假说,思维基本成熟 ? 环境—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和学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代表人物华生、班杜拉。华生认为,

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

?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1)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2)教育要依据受教育者心理发展

过程循序渐进;(3)要抓住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

?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

? 研究表明,1岁是学习行走的关键期,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态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同,导致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 认知方式差异。

场独立型认知方式 场依存型认知方式 认知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对事物作出判断 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认知方式 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 冲动型认知方式 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研究表明,大致30%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属于冲动型认知。

辐合型认知方式 发散型认知方式 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思维,缩表现为个人思维沿不同方向扩展,容易产生有创见的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新颖观点 ? 智力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是指通过个人与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而表现出来的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1)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权力与义务

? 我国《教育法》对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规定为:(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即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

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2)获得奖学金权(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获得公正评价权(即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申诉或诉讼权(即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

- 20 -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1—4章

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赋予的权利)。

? 我国《教育法》中指出的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

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基本观点 教师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 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卢梭(法国)、杜威(美国)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德国)、凯洛夫(前苏联) ? 赫尔巴特认为,师生关系是给予和接受的关系,学生是装知识的口袋和容器。

? 凯洛夫认为,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知识,并提出了?三中心?理论:

?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 ?儿童中心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卢梭,他认为应把人的天性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

归宿,他在《爱弥尔》一书中以?自然教育?来否定?人为?的教育,儿童一直是被置于无外力强制的中心地位。

? 杜威认为教育是使人类?与身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一切知识、观点都来自儿童亲自参与活动所获得的

直接经验,由此提出,儿童是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是围绕着他转动?的观点。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 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的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 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处于主导的地位(?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变?学会?为?会学?。

?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要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主动参与,将教师外在因素的影响内化成内在因素。 ?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 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授与受的互动关系。

?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道德与道德交流互动的关系。

?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虚心向学生学习,?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 师生在心理交往上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学工作者。

? 教师要成为处理人的关系的艺术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不同的方法,协调处理与学生的关系; ? 教师要成为社会心理学家,在教育活动中,逐步明了班级社会中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利用群体中的积极因素去引导学生的学习;

? 教师要成为临床心理医师,帮助学生减轻学习中产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减少压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zz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