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分类与常用计量复习学案

更新时间:2024-05-10 03: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物质分类与常用计量复习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学案 物质分类与常用计量

考点分析: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是研究物质性质应用的前提,是化学学习最基本的技能,在高考命题中多以填空、选择题形式呈现,所以复习中要抓住其本质,理解其内涵。知识概括:

.物质的分类

例1:下表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X y Z 例 氧化物 化合物 纯净物 A

苯的同系物 芳香烃 芳香族化合物 B 胶体 分散系 混合物 c 电解质 离子化合物 化合物 D

碱性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氧化物

2.化学用语:元素原子结构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核外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例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A.硫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B.NH4cl的电子式:

c.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188o D.对氯甲苯的结构简式: 3、常用化学计量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7g甲基所含中子数为9NA

B.标准状况下,密度为ρg•L-1的某气体纯净物一个分子的质量为 g

c.25℃时,1L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NA个氢氧根离子

D.常温下,0.2molcl2溶于等体积水中,转移电子数为0.2NA

例4:在t℃时,将ag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mL溶液,假设该溶液的密度为ρg•cm-3,质量分数为w,其中含NH4+的物质的量为bmol。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 ×100%

B.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mol•L-1 c.溶液中c= mol•L-1+c

D.上述溶液中再加入VmL水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大于0.5c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下列有关说法能反映正确化学观点的是

A.改变物质的性质不一定要通过化学变化 B.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

c.一种元素可有多种离子,但只有一种原子 D.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酸酐一定是氧化物 B.晶体中一定存在化学键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正四面体分子中键角一定是109°28′ 3.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都正确的是

A.空气、c2H5oH、H2So4、co2 B.液氨、NH4cl、HNo3、NaoH c.Hcl、cH3cooH、Na2o2、cH3I D.No2、cH3cHo、co、cH3coocH3

4.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常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鱼虾放置时间过久,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腥臭味,应当用水冲洗,并在烹调时加入少量食醋

B.“酸可以除锈”、“洗涤剂可以去油”都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被蜂蚁蜇咬会感觉疼痛难忍,这是由于人的皮肤被注入了甲酸的缘故,此时立即涂抹稀氨水或碳酸氢钠溶液,则可以减轻疼痛

D.苯酚皂溶液可用于环境消毒,医用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其原因均在于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5.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体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悬浊液

B.“钴酞菁”分子既能透过滤纸,也能透过半透膜 c.分子直径比Na+小

D.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6.水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H2o的电子式为 B.4℃时,纯水的pH=7

c.D162o中,质量数之和是质子数之和的两倍 D.273k、101kPa,水分子间的平均距离d:d>d>d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水溶液中有H+电离的化合物一定属于酸 B.cacl2、NaoH、Hcl、HD四种物质都属于化合物 c.Na2o、Na2o2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D.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爆炸等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8.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H2o含有的分子数等于0.1NA B.常温下,100mL1mol/L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总数大于0.1NA

c.分子数为NA的co、c2H4混合气体体积约为22.4L,质量为28g

D.3.4gNH3中含N-H键数目为0.2NA

9.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A B.1.7gH2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9NA c.1molNa2o2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NA

D.标准状况下,2.24L戊烷所含分子数为0.1NA 0.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8gNaoH固体,放入250mL烧杯中,用100mL量筒量取100mL蒸馏水,加入烧杯中,同时不断搅拌至固体溶解

B.称取8gNaoH固体,放入100mL量筒中,边搅拌边慢慢加入蒸馏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至100mL c.称取8gNaoH固体,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振荡容量瓶使固体溶解,再加入水到刻度,盖好瓶塞,反复摇匀

D.用100mL量筒量取40mL5mol/LNaoH溶液,倒入250mL烧杯中,再用同一量筒量取60mL蒸馏水,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倒入烧杯中

2.将0.01mol下列物质分别加入100mL蒸馏水中,恢复至室温,所得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 ( )

①Na2o2 ②Na2o ③Na2co3 ④Nacl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25℃时,pH=13的1.0LBa2溶液中含有的oH-数目为0.2NA

B.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过量稀NaoH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总数为0.2NA

c.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D.标准状况下,22.4L甲醇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1.0NA 4.把VL含有mgSo4和k2So4的混合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含amolNaoH的溶液,恰好使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镁;另一份加入含bmolBacl2的溶液,恰好使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为硫酸钡。则原混合溶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为 A.b-aVmol/L B.2b-aVmol/L

c.2Vmol/L D.2Vmol/L

4.(XX山东卷)16o与18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16o2与18o2互为同分异构体 B.16o与18o与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D.标准状况下,1.12L16o2和1.12L18o2均含有0.1NA个氧原子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常温下,1L0.1mol•L-1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A

B.1mol羟基中电子数为10NA

c.在反应中,每生成3mol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D.常温常压下,22.4L乙烯中c—H键数为4NA 6.下面是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图,其中A为单质,E在常温下为液体,D是一种气体,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请回答相关问题。

下列对c的结构、性质推断中不正确的是 A.久置于空气中会变成白色 B.具有强氧化性

c.晶体中存在离子键与非极性键 D.是一种碱性氧化物

A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H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E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 c

E

反应生成

H

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7.一定质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标准状况下的一定质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y2+3o2===Xo2+2yo2,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mL,密度是2.56g/L,则: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 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 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比是3∶16,则X、y两元素分别为____和_____。

8.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神,臭氧比氧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实验室可将氧气通过高压放电管来制取臭氧:3o2 2o3

若在上述反应中有30%的氧气转化为臭氧,所得混合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g/mol。

将8L氧气通过放电管后,恢复到原状况,得到气体6.5L,其中臭氧为__________L。

实验室将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0.896L通入盛有20.0g铜粉的反应器中,充分加热后,粉末的质量变为21.6g。则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2.A 3.c 4.B 5.B 6.D 7.c 8.D

9.①②④ cao+H2o===ca2 ①④ ①② 0.① ⑦ ④ ⑨ ② ⑥ 1.D

2Na2o2+2H2o===4Na++4oH-+o2↑ 1∶1 2.A.D.F ②A.D ③H2o cucl2

www.5y kj.co 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zr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