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陕西科技大学826西方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微观部分论述题精编

更新时间:2023-04-27 09: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0年陕西科技大学826西方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微观部分论述题精编

第1 页,共42 页

91971f8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6

第 2 页,共 42 页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91971f8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6

第 3 页,共 42 页 一、2020年陕西科技大学826西方经济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微观部分论述题精编 1. 分别解释并比较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长期均衡(包括图示)。

【答案】(1)完全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厂商理论就是要说明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如何决定其产量与价格的。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因此市场价格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样,厂商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收益总是与价格相等的。所以,厂商的边际收益MR 与平均收益AR 也是相等的。反映在图上,要求曲线dd 、MR 、AR 三条曲线重叠并且与横轴平行,其高度等于市场价格OP 。

(2)关于成本,厂商在技术装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断调整固定投人数量,使得每一产量所对应的成本为最低。从长期来看,厂商的边际成本MC 和平均成本AC 在开始时是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但当产量扩大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而开始递增。这样就可以确定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如下图所示)。

图长期均衡点

根据MR=MC 原理,厂商的长期均衡点为M ,产量为OQ ,价格为OP 。此时有MC=MR=AC=P ,厂商获得最大正常利润。 假设,如P 上升到P 1,则需求曲线也上升到。根据图形可得,交MC 于M 1。M 1决定的产量为,价格为。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的面积,总成本是的面积(为与AC 的交点),超额利润为。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必然吸引新的厂商加入该完全竞争市场。由于新厂商的加入,引起供给增加,价格下降,即线下降,一直降到与dd 重合。

(3)相反,若下降到,则也下降到,据图形可得,交MC 于,决定的产量为,价格为。此时厂商的总收益是的面积,总成本是的面积(为与AC 的交

点),亏损额为的面积。由于长期亏损的存在,迫使行业中的厂商退出经营。从整个行业来看。由于一些厂商退出这一行业,从而使供给减少,市场价格上升。这种调整一直到价格也为止。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厂商的长期调整是与行业的长期调整同时进行的。行业的供给曲线是所有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的横向加总。当行业处于均衡时,即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处于均衡并且没有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市场处于均衡,由需求和供给所决定的均衡价格恰好使得行业中的厂商取得正常利润,即价格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如果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么市场价格就会随之变动,引起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直到长期中实现均衡为止。

(5)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通过调整生产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垄断厂商获得的利润留成不用担心因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即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可以保持利润(至少获得正常利润)。垄断厂商之所以在长期内能获得利润,其原因在于长期内厂商的生产规模是可变的,以及市场对新加入厂商是完全关闭的,或者说垄断市场上不存在竞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仍然是MR=MC ,可以表示为MR=SMC=LMC 。

91971f8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6

第 4 页,共 42 页 2. 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

【答案】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是

其中,W 为消费者拥有的要素价格,为消费者的自用要素量,Y 为消费者从要素供给中得到的收入,U 为效用。而“收入的价格”显然等于1,于是有

上式左边为资源与收入的边际效用之比,右边则为资源和收入的价格之比。上述要素供给原则推导如下:设消费者拥有的单一既定资源总量为。资源价格(亦即要素价格)为W ,在该要

素价格下,消费者的自用资源量为

,从而其要素供给量为

,从要素供给中得到的收入为

。消费者的效用来自两个方面,即自用资源和要素供给的收入,故效用函数可写为

消费者在既定资源数量条件下决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之间进行分配,故约束条

件(即预算线)为

。于是,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问题可以表述为,在约束条件下使效用函数达到最大。求解该问题可得利润最大化条件,即要素供

给原则式。

上述要素供给原则表示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要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如果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小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而我们得知减少一单位要素供给所损失的效用,小于增加一单位保留自用资源所增加的效用,所以应将原来用于要素供给的资源转移到保留自用上;反之,如果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大于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应将原来用于保留自用的资源转移一单位到要素供给上。最后,由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上述调整过程可以最终达到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和保留自用的边际效用相等的均衡状态。综上所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是

3. SAC 曲线和LAC 曲线都是U 形曲线的原因相同吗?为什么由无数SAC 曲线推导出来的LAC 曲线必有一点且只有一点与SAC 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答案】(1)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 形曲线,即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但是两者呈U 形的原因是不同的。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 形的主要原因是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组合。在短期,存在固定生产要素,当可变生产要素从零逐渐增加时,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逐渐接近最优组合,从而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增加,短期平均成本下降;在可变生产要素达到和固定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后,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继续增加,固定生产要素和可变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逐渐偏离最优组合,从而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下降,短期平均成本上升。

(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 形是由规模经济或规模不经济决定的。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在经历一个递减阶段以后,最后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被全部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大,再增加产量,长期平均成本最终转入递增阶段。

(4)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其每一点总是与某一特定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但并非由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构成。事实上,在整条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只有最低点才和某一特定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切,切线的斜率为零。

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左边,长期平均成本递减,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之点位于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和上面,即该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91971f8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6

第 5 页,共 42 页 切线的斜率为负,从而切点不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右边,长期平均成本递增,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之点位于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和上面,即该企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切线的斜率为正,从而切点不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5)因此,作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包络线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必有一点且只有一点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4. 联系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理论说明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并分析教育信号在克服这种逆向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1)劳动力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劳动这种特殊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在劳动的需求方(雇主)和供给方(劳动者)交易之前,双方要根据各自掌握的一系列信息来商定劳动合约。一般情况下,雇主对某一岗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与工作条件可能给劳动者造成的负效用以及自身遵守合约的概率等信息的掌握是确定和充分的,但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及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即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这类信息的掌握则是不确定和不充分的。对劳动者而言,情况正好相反。这便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面对劳动环境这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劳资双方会有各自的选择。首先,雇主会刻意隐瞒劳动环境、劳动强度和工作条件等因素对劳动者身心可能造成的损害之类的信息,如果劳动者缺乏相关的劳动经验,则雇主就成功地隐藏了信息,对劳动的要价(工资要求)就会比拥有这类信息时要低,劳资双方签订的劳动合约就会是一个低工资合约,而且,这个合约中可能缺少劳动保护以及安全事故赔偿责任和标准之类的条款。这个不完全的劳动合约为今后的劳资纠纷埋下了伏笔。

其次,在合约期内,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可能完全感知、不完全感知或完全感知不到这类在合约签订时被雇主隐藏了的信息。劳动者完全感知或不完全感知,都会要求补偿损失或要求修改合约。如果双方能达成新的合约,则劳资纠纷就不会产生;如果不能达成新合约,则劳动关系可能会终止,受损害的一方会要求对方赔偿自己在劳动关系存在期间所受的损害。

再次,由于劳动合约的不完全性,劳资纠纷很难根据原来的劳动合约解决。如果通过双方重新协商解决,则结果取决于双方的地位是否对称,一般情况下,结果会更有利于处于强势地位的一方。如果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则结果取决于法律条款和执法行为的公正程度。

(1)面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及其在劳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这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劳资双方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首先,雇主会根据对劳动进行监督的难易程度及劳动效率是否可由劳动产出直接衡量等因素,来确定付给劳动者高工资还是低工资。如果劳动监督成本小,劳动效率可由劳动的产出直接衡量,则雇主会给付低工资,或者实行计件工资制。相反,则给付高工资。我国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许多工种的劳动效率都可由劳动的产出直接衡量,或者其工作容易监督,因此,这些工种的工资都比较低。

其次,由于低工资缺乏激励作用,因此可能导致劳动者的不合作行为(如故意生产次品)或离职行为。雇主则会权衡加强监督与处罚等措施、招聘新工人及增加工资和改善劳动环境的成本的大小,确定采取哪一种行为。如果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工人面临着求职者的竞争压力,雇主就会以解雇为由,迫使工人在低工资水平和现有劳动环境下劳动,对不合作的工人就会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当工人们难以继续忍受下去时,劳资冲突就可能爆发。

总之,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体制外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该市场上低工资、恶劣的劳动环境、劳资纠纷频发等现象普遍存在的充分条件和重要原因。

(2)教育信号在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上有重要作用。雇主虽然无法事先知道劳动者的生产率,但是根据教育状况可以判断其生产能力,教育也因此成为标志潜在生产能力的信号。

教育状况的意义并不限于它可能成为传递潜在生产能力的信号。生产能力信号仅仅是社会地位符号的一个部分,后者还包括一些前者所没有的内容。见识、品位、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影响社会地位评价的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归于生产能力范畴。而有关这些因素的信息,通过学校经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教育状况通过比传递能力信号更广泛的途径影响着雇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zp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