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

更新时间:2023-10-30 02:0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 李氏家族寻根、

按李丑生1993.3.14向我提供的资料与李生元的记忆说法基本一致。传说李元是宁武县某村人氏,后迁居到原平市轩岗镇新郭庄(原村名王家庄)有一子名李恒,李恒有一子名李广。李广有两子:李大明,李二明。李二明娶妻后口村人,随妻定居于后口村,现在的后代有李计恒,李二毛等。李广随长子李大明居于河家水水村。李丑生说李广买了白有的院,后来又买了现在李二文和李九维门前的一块地面。

在我十二三岁时,李三祥曾郑重其事地对我说:“咱们李家最早的老人叫李大明,你要好好记住”。

按李家坟碑文中第一句“李翁登山墓志,超然翁之孙也”所言而断:超然翁应为李广。本名李广却写成超然,超然为置身世外之意。也许暗示李广并不在此地,同时,坟地中也并没有李广和李大明的石碑灵位。

按李丑生说,至李广三代均葬于王家庄。李广买了白有的院之说,其实李广还一定在世,按旧俗 :“有文不显子”的规矩,契约上一定写可李广之名。也许李广晚年要落叶归根又回王家庄了。

为此,河家水村李氏家族第一代就由李大明算起了。 另外,关于“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自明代以来数百年间全国各地流传。按有关资料介绍,元朝末年,统治者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连年用兵,致使国库民不聊生。加之水,旱,蝗灾及瘟疫造成的量淮(淮河两岸),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 为了巩固政权,恢复生产,明政府采取了以移民垦荒为中心,振兴农业的措施,即把农民以人多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去。

当元末中原地区兵荒马乱之际,山西却稳定一些。于是相邻各省大量难民逃亡到山西,使山西省成了人稠地狹地区。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自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县便成为一个移民的集散中心。

大槐树镇在洪洞县城北一公里的广济寺,驿道从树荫下通过,明初移民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证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中之所。由此散奔河北,山东,安徽,河南等18个省500多个县。所以山西洪洞大槐树便成了人们寻根的象征。 所说“大槐树”是移民集中点的一个代表,洪洞县也确有“圪针沟”之名地,也是一个移民点。忻州地区的人们一直传说“祖先是由洪洞县圪针沟来的”。

明朝移民一事时洪武(1368年)至万历(1620年)250年间的事,共移民18次,有百万人。李元从宁武县某村到王家庄的时间约在1680年左右。关于李元的老上辈何时从圪针沟到达宁武县某村的就无法考证了。

四 李氏家族一至四代坟址简介

第一代李大明,第二代李骑有,李骑虎,第三代李如意,李顺意及配氏均葬于地名李家坟之地,李全意,李合意葬址不详。

李如意的长子李万寿已于1883年去世,有儿子李润丙继承父业与叔父李万银,李寿昌李继昌于1884年5月为二、三代人李骑虎、李如意、李顺意树了碑,以李天佑(李骑虎)主写了碑文,立碑时万寿妻曾氏49岁,万银43岁,润丙24岁.

第四代李福寿、李根寿、李昌寿、李毛虎、李仓仓坟址不详。李万寿、李万银均葬于羊圈湾,其子润丙、润清均为他们树了碑,立了传,立碑时润丙51岁。后来,李万银夫妇尸骨迁到了安架塔。润丙夫妇下世后仍葬于此地,两人同时出殡,而且,他们的后代已为二老准备好了石碑原料,正要动工,因日寇已进犯到轩岗,所以再未动工。

李寿昌、李继昌先葬于化坡(六亩地前边)后又迁回狐场洼,再后又迁往刘家坡。所立石碑,1972年村委建门洞做了基石。

1

五 李骑虎碑记原文及译文大意

1李骑虎碑记原:永垂

李翁登山墓志超然翁之孙也自幼聪明 父无爱尤翁因年荒欲鬻(yu)之给(dai)至中途天佑翁小逐趋后娶龙宫村吉氏翁禀生忠厚处事和平妻亦四德兼全生二子后长如意次日顺义不幸中年去世长子年仅十四次子年仅八岁寡妻幼子长日无以生活而吉氏矢志靡他苦心守节抚二子成人长元配氏傅无子继配氏赵生二子万寿万银次德配氏贾生二子寿昌继昌一女适后口村李门此二子者刚直持躬勤俭立业傣(dai)家道浸曾周急济贫虽未尝诗书有羡慕高风此皆吉氏抚养之所由亦翁刑于之所由致也爰(yuan)为文以誌之

孙婿李彬拜楷书

大清光绪十年岁次甲申榴月谷旦勒 正面灵位:

顶部书有“追远”二子,正中书:清昇显祖考李翁号天佑元配氏吉之墓;左边竖写:长男如意,孙万寿曾氏,万银张氏,牛氏,曾孙,溥潭溶洞,氏分别为:薛谢赵曾玄孙金祥成祥。右边说:次男顺意,孙寿昌、继昌,氏分别为邢、王、曾、孙:汪、洋、浩、浚、瀹(yue)、琏、猗,配氏分别为:张、冀,郝、杨、侯、元、孙、清、祥、张氏。 2李骑虎碑记译文大意:

顶部书有“永垂”二字,意为永远流传下去。 李翁在山上墓前的碑文记事,翁为(骑虎星)超然翁(李广)的孙子,从小聪明,父(李大明)没有女儿,对儿子格外疼爱操心,而某年因饥荒,人皆难以活命,无奈,父亲决定将儿子(奇虎)卖掉,一为子活命,二为得几个钱养家糊口,父之主意却未和儿子讲明,哄他说带他外出有事,走到中途,骑虎心中生疑虑,耍一小计溜回家中。骑虎成人之后娶龙宫村吉氏。骑虎性格忠诚厚道,处事平易近人,妻子以外貌到品德,与人交际及妇人活计等各方面都很特出,生二子,长如意,次顺意。翁不幸,中年去世,此时,长子年仅十四,次子才八岁。一个寡妇与两个幼小之子生活实为凄凉悲惨,真难以度日啊!母亲吉氏没有被困难吓倒,发誓立志要冲出困境。她坚守夫死从子的理教,苦心守节,立志抚二子成人。长子如意先娶傅氏夭折无子,后娶赵氏生二子即寿昌、继昌,女儿出嫁于后口村李氏之家。如意、顺意兄弟俩刚强正直,亲自管理一切家业。他们不忘勤劳俭朴,家境逐渐达到殷实、富裕,一方有名。光绪三年即1877年曾周急济贫,他们虽然没有读过诗书但有使人羡慕敬重的高尚风格,这些都归功于吉氏抚养培育的结果,也是其文之美德促使二子,去做有益于别人的事,于是我作文而记载。

孙婿李彬拜撰书 大清光绪十年(1884年)岁次甲申(年份顺序)榴月(五月)谷旦(好日子)勒 公翁——对男子的敬称。

勒此碑时,正是李家四子弟:万寿(1878年去世)万银:寿昌、继昌光景兴旺发达之时。

六 李如意石碑灵位:

正中上方横书“裕后”二字,中间竖写清昇显考李翁讳如意原配氏傅继配氏赵之墓“ 左边竖书“长男万寿曾氏孙溥薛氏谭谢氏曾孙金祥张氏” 右边竖写“次男万银张、牛氏孙溶赵氏洞曾氏曾孙成祥” 七 李顺意石碑灵位:

正中书“清昇显考李翁讳顺意原配氏贾合葬之墓”

左边书“长男寿昌邢氏孙翰刘氏洋冀氏、汪张氏、号郝氏、浚杨氏“ 右边书“次男继昌王氏孙琏、淑曾氏、淪侯氏、猗” 大清光绪十年榴月上瀚谷旦敬立

2

八 李万寿碑记原文及译文大意

1李万寿碑记原文: 追远李翁墓誌

翁讳万寿字君仁世居之河家水人祖骑虎父如意累世皆以豪资翁独能嗜田业勤俭为本谦恭自持仁厚居心又加以原配曾太君之赞助虽有五秉万种之粟不敢奢侈而于周急济贫之事慷慨嗣此吉人宜获天怕无心宜密佑善人乃天不假年中年而亡且临终嘱其妻子曰自奉必须俭约待人常存宽厚凡有义行不可退缩予有志而未逮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予今即其言想其人凛凛然不有生气哉翁以光绪四年正月二月三日卒年四十三生子二长子溥次子潭原配太君曾氏中年孀居矢志守贞扶姑克尽孝心教子恒以义方自翁殁后家道愈殷富子孙愈蕃衍三年十八年二十六年尝出粟救荒而里人安堵如故皆为君仁翁有子矣此翁之所以虽死犹生而得获贞妻孝子之果报业若世之生前欺骗暗室亏心而一死室尽罄(qing)者闻翁之风能不愧乎而曾氏后翁殁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卒寿七旬有四孙男五孙女一元从孙男二元从孙女二然此富贵之绵长子众多岂非由翁之善心感召翁之妻守贞苦心而得哉予是以欣然援笔而乐书之传不朽是为记 堂侄修职郎李生花熏沐拜撰 里侄童生邢迎瑞熏沐拜书 大清宣统三年季春之月叩勒上浣

石碑正面内容:

正中书:皇清 赠李翁讳万寿原配曾氏之誌。 上方左书:辛山乙向;

上方右书:大吉都佐八甲。

左下方书:长男李溥、薛氏,孙赓、元、现;氏分别为:张、樊、侯;从孙:补生、喜生顿首勒。

右下方书:次男李潭、谢氏、孙辨、优;辨氏为吴,顿首勒。 2李万寿碑记译文大意:

追远:一 诚祭祀先人,追念有德行的光辈。

李翁墓前碑文记事

李翁名万寿,字君仁,是一生居住于崞县的河家水村人。祖父骑虎,父亲如意。历代皆以家庭富贵而闻名。翁特别喜欢种庄稼,而以勤俭为本,对人以恭敬礼貌。所经营的田地自己料理,代人宽大厚道富有同情、爱护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又加之元配夫人曾老太君的得力内助和支持虽有百石之多的粮食也从不敢挥霍和过分享受,却在周急济贫方面继承祖先慷慨的风尚,而这种品德高尚的人本该得到老天的严密保护,但是正如人们常言的“好人难长寿”,老天果然不管这个,蓊于中年去世,同时在临终前嘱咐其妻子和儿子说:“在过光景中:“自始至终必须遵照俭省节约的原则,待人要常存宽厚的胸怀,凡是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不可退缩,我有这个志向但还没有来得及去做(已经做过一回了),而你们大概不会忘记你父亲的遗志,我今就是这些想劝勉的话,当想到他人的疾苦时要高兴地、及时的去帮,这该是多么好的风尚啊,如此下去,我们的人家哪能没有生气呢!”翁在1878年正月23日离世,年仅43岁。有二子,长溥(润丙)次潭(润太)。元配太君曾氏(与翁同龄)中年守寡,发誓立志守贞,帮助婆母(约73岁)管理家业,并努力克制自己的私心杂念,尽最大的努力向他人的精神去与人共事。自从丈夫去世后,家境越来越富裕,子孙愈来愈多,真是人才两旺!光绪三年(1887年)、十八年(1892年)、二十六年(1900年)曾经出粮救荒才使家乡人民安居乐业如旧,都是因为君仁翁有了好二子啊!这是翁所希望的,虽死而犹生。最终,贞妻孝子得到了好的报应。如果翁在生前愚昧糊涂地欺骗世人盗取名誉,做了这方心事而一死,家中也有会空无所有。当后代子孙听到翁有过如此之风度难道能不觉的惭愧吗?曾氏逝世于光绪34年(1909年)2月15日,享年74岁。此时有孙男五个、孙女一个,从孙男两

3

个,元孙女两个。如此富贵连绵之家子孙众多,这难道不是因为翁的善良之心感化其妻苦心守贞所得到的吗?我以愉快的心情执笔写了这篇文章,让二老的光辉形象永远存在永不磨灭。

堂侄修职郎(可能是年轻的教书人)李生花熏沐(烧香洗手)叩拜(磕头)后编写。 里侄(家乡侄叔关系)童生(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邢迎瑞熏沐拜书 大清宣统三年(1911)季春之月(三月)叩勒上浣(上旬) 讳——旧时对帝王将相或尊长避讳直称其名特加此字。 九 李万银碑记原文及译文大意 1 李万银碑记原文

流 芳

李翁碑记

翁讳万银字崇山生平积德行善秉忠敬孝承先守高曾之矩启后不忘谦恭之形不轻言不妄动宅殷土之茫茫乐尧天之荡荡春酒羹羊自不缺供鸡鸣雁行又不乱列从教获粟陈红自奉不敢稍侈而救荒恤邻厥无吝惜光绪三年遇荒翁周济一乡十八年二十六年又荒翁亦然以视世之守守钱虏刻薄成家一文不舍其相去何天壤哉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余为诵焉矣翁寿六旬有四岁卒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一日元配孺人张氏生子一女二继配孺人牛氏生子一二十岁入泮孙三从孙四盛矣目前之森立彰彰如是必也后代之繁祉(zhi)生生不穷爰为之诵曰

崞山之阳河水之傍蔚为是德邦家之光风规穆穆容止堂堂不雕不琢如圭

如璋饥馑荐臻(zhen)周济一乡克广德之受福无疆我铭幽藏百世流芳光民之风

契晚生员杨欣荣顿首拜撰文 契友晚童生曾传心顿首拜书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仲夏之月李溶顿首叩立上浣

石碑正面内容:

正书中:皇清例授国子监太学李翁讳万银字崇山元配张氏继配牛氏誌。 左上方书:辛山已向

右上方书:大吉都佐八甲。

左下方书:长男李溶次男李洞;孙;呈;隐;田;龙从孙:瑚、琏、琦、瑞;曾孙顿首勒

2李万银碑记译文大意 流芳:流传好名声。

翁讳万银,字崇山,一生积德行善,秉性忠实厚道,历尽孝心,承继先辈优良传统,严守高层次的家规制度,严格要求,开到和教育后代。他不忘谦虚而又有礼貌的文明形象,不轻言不妄动,他的家境可以说:

乐乐高山天荡荡,宅多田沃地茫茫。

鸡鸣燕行自正行,只只挨个姣艳亮。 获得粟粮存大仓,美酒糕点理应当。

然而,崇山翁却从不敢有丝毫奢侈之行,指示家中的妇女缝衣,做饭必须自觉节俭,久而久之全家的男女老少都已自然形成勤劳俭朴以省为本的良好习惯。而在救荒周济一乡中李翁却从不吝啬。光绪三年(1877年)遇荒翁周济一乡,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十六年(1900年)又荒翁照旧吧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存的钱粮慷慨解囊,与一文不舍得吝啬之人相比真是天地之隔,翁心平气和地说:“从天佑(骑虎)之妻吉老太君骑,就没有利己的行为,这也成为历代颂扬的诗篇美传,我有何道理不如此呢?”翁生于1842年,卒于1905年九月初一,享年64岁。元配张氏生一男(润清)二女:继配牛氏生一男(清太)二十岁中了武秀才,有孙子三个,从孙四个,真乃人财两旺!目前人口众多,家境显赫,确是后代

4

兴隆福绵长,生生不息永无疆。我将为翁诵诗两段:

崞县西山阳武河水之旁,有一蔚为壮观的家庄,本家族世代相传德行高尚,崇山翁容端庄正气大方,原本是不雕不琢美玉器上元下方;

美玉器见饥荒自荐帮忙,千般事周济乡民为上,此举定能为后代积德无疆,我铭记永收藏百世流芳,让李家美凤尚于万代永放光芒。

契晚(情投意合的小辈)生员(秀才)杨欣荣顿首拜撰文

契友(情投意合的朋友也是小辈)童生(没有进了秀才的读书人)曾传心顿首拜书 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仲夏之月(五月)李溶(润清)叩勒上浣(上旬) 对石碑正中“皇清例授国子监太学生”的不够准确的解释:清政府规定,凡符合、达到政府制定的各项条例者,本人出申请,先经基层单位审查批准并逐级上报,直至国家最高的教育管理部门——国子监审定批准,可授予本人大学生学位。 十丁丑大荒记——光绪三年饥荒记实

昔圣门论政,以足实为先,盖以食为民天,得之则生,弗不得则死, 理固然也。是人之得免于凶年饥岁者,当以耕九余山,耕三余一(每年积存三分之一)准王制为常经焉,不然则救死亦不赡矣。光绪三年,岁次丁丑春三月微雨,至年终微雨。麦微登(稍微有点收成)秋禾书无,岁大饥。平浦解绛等处尤甚。先时,麦时斗加六每石崇银三两有余,至是,每石银渐涨至三十二两油零,白面每斤钱二百文,馍每斤一百六十文,豆腐每斤钱四十八文,葱韭亦每斤钱三十余文,余食物相等。人食树皮草根及山中沙土石花。将树皮皆剥去,遍地绾长荒墟,猫厌食尽,何论鸡琢罗雀灌鼠,无所不至。房屋器用口 属木器,每斤卖钱一文,余物虽至贱无售出。每地一亩,换面几两,馍几个,家产尽费,即悬馨空(家中一无所有)亦无尚莫能保其残生。人死或有人食其肉,又有货卖之者,甚至有父子相食、母女相餐,较之易子而食、析骨以爨(cuan)为尤酷。

自九、十月以至四年五六月,强壮者抢夺亡命,老弱者沟壑(he)丧生,到处道 (饥饿者)相望。行来饿殍(piao)盈途,一家十余口,从命仅二三,一处十余家,绝嗣(si)(子孙)恒(平常)八九,少留微息者莫不同睹心惕,涕泗啼泣而已。此诚我朝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也。虽我皇上赈 贷频加,粮税尽蠲(juan)(免除),而村庄共绝户一百七十二户,死年女一千零八十四口,总计人数死者七分有余,虽曰天灾,抑亦人之未预备于早也。大荒至今已六十矣!比岁连年丰登,人少苏(稍有醒悟)村众欲志以垂戒(流传下去有所戒备)后世,首世嘱余以记之。余素拙(zhuo),笔墨不文,略将事之颠末书诸贞珉,俟(si等待)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si)(这里),以足食为先务,而凶年免于死亡则幸甚(很可庆幸)。

本村邑庠(xiang)生员玉阶吕布云撰文

本村后学从九选卿吕升奉书丹

合村乡地首人吕吉泰裴慎躬陈发荣斐守道吕复进裴芝贵斐程润德贾邦家斐纯生吕晋源斐勤修 立石

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gui)未姑洗谷旦

说明:此文引自山西省博物馆复制碑文,于1960年省政府可能是在永济县某村村头发现了碑文并印发给全省各公社,公社组织各村主要干部进行了讨论认识。

这里引用此文的目的是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光绪三年饥荒的实情。从碑文中“自九,十月至四年五六月,强壮者抢夺亡命”一句可以看出,本地一定有不少富户,他们却没有进行周济,而落到了“抢夺者亡命”的记载,是何等的卑劣!我们李家的祖辈能在光绪三年,十八年,二十六年三次慷慨解曩(曩)周济一方。据传,不单纯周济本村居民,邻村居民换到李家领取过救济粮,籽种等。我们祖辈的品德是何等的高尚,事迹是何等的感人,是我们永远值得骄傲,永远值得颂扬,永远值得学习的。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zj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