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及伙伴选择研究解析

更新时间:2024-06-22 07: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及伙伴选择研究 姓名:谭双荣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指导教师:韩清波 20090401 摘要

随着核心竞争力理论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非核心业务外包,以专注其核心能力的提升,此外,近年来物流理论及其实践在我国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企业对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多的把其物流业务外包,以此来提高企业物资流通速度、节省运输和仓储费用、减少在途资金积压。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很多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时,没有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从而产生了相当大的经营风险,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由此可见,如何合理评价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外流外包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制造物流外包模式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建立了制造企业物流模式选择决策模型。然后研究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原则及步骤,并在分析影响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因素的基础上,提炼出了若干个评价指标,建立了较为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接着,通过分析现有评价方法,提出了评价过程中应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t-IP)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用实例加

以验证,通过运用所提出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选出最适合案例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综上所述,本文综合运用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运筹学和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提出了制造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决策模型,建立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分析现有一些方法的不足,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为制造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物流外包,供应链管理,供应商选择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层次一灰色关联综合分析法¨

ABSTRACT

Withthedevelopmentofcorecompetencytheoryandsupplychain

andmoreenterprisesoutsourcetheir enhancingtheircoremanagement(SCM)theory,morenon.COrebusinessSOastoconcentrateoncapacity.

Besides,thedevelopmentoftheoryandpracticeoflogisticsinrecentyearsconvincestheenterprisesthattheywouldbebeneficiMfromoutsourcingtheirlogisticsbusiness.Thesebenefitsmainly,includeincreasingthecirculationofmaterials,savingthecostoftransportation,warehousingandinventory,etc.HoweveLinpractice,asmanyenterpriseshave

partylogisticsnoappropriatemethodtoevaluateandselectthethirdcausesuppliers(TPLs),whichtoincreasethecostandriskofmanagement.Soitisveryimportantandurgentfortheenterprisestodevelop

TPLs.

Firstly,thispaperintroducestherelevanttheoryofTPLespecially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logisticsoutsourcingmode.Thenitestablishesareasonableandscientificmethodtoevaluateandselectthethedecisionmodelofhowtoselectthelogisticsmode.Secondly,itresearchestheselectionprincipleandprocessofTPL’S,andbuildsanevaluatingindexsystemonthebasisofanalysisofthefactorsthataffecttheselectionofTPLs.Thirdly,afteranalyzingtheexistingevaluatingandselectingmodel,itconstructstheevaluatingmodelwithIII

thecombinationof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ndgreycorrelationanalysismethod.Finally,todemonstratethefeasibilityofthismodel,thepaperappliesitto

supplierasaanenterprisetoselectitsbestthirdpartylogisticscase.

Tosumup,thispaperbringsforwardthedecisionmodeloftheselectionoflogisticsmodeandestablishestheevaluatingindexsystemof

usethirdpartylogisticssupplier,throughmaking

chainofthetheoryofsupplyoperation aftermanagement,logisticsevaluation,

ofetc.management,Furthermore,research,thethesynthesizingdisadvantagesanalyzingsetsmostexistingevaluatingmodels,itup

evaluatingmodelwiththecombinationof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nd

agreycorrelationanalysismethod,whichprovides

andselecttheirTPLs.methodfortheenterprisestoevaluate

KEYWORDS:logisticsoutsourcing,supplychainmanagement,Supplierselectionmethods,evaluatingindexsystem,AHP—GMIV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南大学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共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储签名:埠盟日期.堕年上月上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了解中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根据国家或湖南省有关部门规定送交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期:珥年』月上日 硕士学位论文第l章绪论 第1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程度不断增强,产品寿命周期持续缩短,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企业面临着不断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

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制造企业把资源集中在核心能力的开发上,企业为了进一步挖掘降低产品成本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潜力,开始将目光从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管理转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内外部资源与合作伙伴管理,并围绕核心能力形成高效的供应链。此时,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竞争力也体现为供应链的竞争力。由于,供应商处于供应链的源头地位,因此,其实力

和运营绩效对整条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服务水平及核心竞争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见,科学合理地评价和选择供应商己经成为制造企业在新时期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因素。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制造企业为了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而往往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因此就必须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选择,这种评价选择是多目标的,包含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多层次因素。在我国,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选择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和模型业较少。因此,随着物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物流实践的不断深入,在物流理论的研究中要求综合运用到运筹学、指标体系构建、决策评价等多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出合适的评价模型,从而为企业评价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理论依据。(2)实践意义

堡主兰垡笙奎兰!兰堕垒

由于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选择涉及一个从“该不该’’到“好不好”的评判过程,因此运用决策理论对是否选择第三方物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制造企业在决定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时,建立一套可行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适合的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选择具有实用价值。因此,该选题在制造企业进行物流模式选择与操作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1.2.2研究目的

(1)从制造企业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是否应该将物流业务外包以及如何选择物流外包的合作伙伴,提出企业进行物流外包的决策方法以及物流外包合作伙伴选择模型。

(2)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的物流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3)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提出基于层次一灰色关联分析的物流外包合作伙伴选择模型。该模型将定量与定性因素结合在一起考虑,使评价的结果更加的客观。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物流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针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最早始于Dickson[1]通过调查170份对采购代理和采购管理者采购实践总结出23个有关供应商选择准则。Dickson认为,质量是影响供应商选择的一个“极端重要"的因素,交货、历史绩效等7个因素则“相当重要",“一般重要’’包括遵循报价程序、沟通系统等14个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往来安排’’则归入“稍微重要’’之列。Weber[2]等人扩展了Dickson的研究成果,通过对74篇有关供应商选择文献的分析发现:大多数文章中都提到了价格、交货期、质量和能力准则,尤其在JIT(justintime,JTT)采购中强调运输距离及准时交货的重要性,得出供应商选择问题是一个相互冲突的多准则问题的结论。

Ellram[3]于1990年提出企业进行供应商选择时,除了要考虑如成本、品质、交货期等一般化的量化准则之外,也应该考虑某些如管理相容性、目标一致性、2

硕上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供应商的战略方向性等所谓的软性准则。

1997年,马里兰大学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说明[4],财务稳定性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其它特征相比更为重要。提供客户服务能力和服务价格也是最为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信息系统和技术能力、公共信誉、持续改进声誉、公司文化哲学兼容性是较为重要的,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资产拥有、规模大小、国际

业务范围则不太重要,物流经理们较少关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企业的优先关系及人力资源政策等。

StevenE.等人对第三方物流的调查结果显示,“为顾客着想’,“可靠性”,即服务质量是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最重要因素[53。KenAckerman(2000)[6]在阐述如何选择第三方物流时,提出了十四个评价标准,其中包括库存管理与控制能力、定单处理能力、增值服务能力、信息交互能力和采集能力、预测能力、货物提示跟踪、财务状况、组织战略方向等。德博拉.L认为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应考虑顾客服务、装运成本、盈利能力、获得自动帮助四方面因素[7]。

MohanKMenon(1998)[83等人通过对美国的163家物流服务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4个选择因子,即物流服务商被感知的绩效、物流服务商被感知的能力、价格、战略和外部环境。

在国内,也有很多的学者对供应商的评价指标做了深入的研究。堪述勇、陈荣秋(1998)[9]在对神龙汽车公司和20多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供应商的评价不能仅仅依据价格,还应考虑供应商在质量、交货期、批量柔性、交货期与价格的权衡、多样性等方面的水平。马士华、林勇、陈志样(2000)[10]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针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选择提出了一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因素归结为四类: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量系统和企业环境。霍佳震于2001年运用供应链的理念来研究供应商绩效,通过对供应链的分类:短期效率型、长期效率型、短期创新型和长期创新型,从而建立了不同类型供应链下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并给出了相应的一些算法111];并且于2002年提出了一套基于供应链的零售商绩效评价体系[12]。王能民(2001)[131等人提出了绿色制造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问题,给出了考虑供应商的绿色制造和回收能力下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计算方法。而有关物流服务商的评价指标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张长森[14]讨论了物流业务外包的优越性以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的选择问题。任建标、许志炎、季建华[153设计了第三方物流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王瑛、孙林岩、汪慕红[16]贝lJ进行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特征属性的前沿评价。闰秀霞、孙林岩、罗博[173进行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的多目标决策的研究。帅斌、孙朝苑[18]作了第三方物流经济可行性分析方法研究。马雪芬、刘易勇、孙树栋、吴秀丽It9]从四个方面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进行全面评价,即企业的发展潜力、物流技术、设各

硕十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状况以及企业的服务质量。此外,周涛等[20]在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从市场实力、技术实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水平状况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1.3.2物流供应商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E1iram在1995[213年通过研究11家公司运用TCO(TotalCostof

ownership)方法(通过以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与供应商相关的所有成本,来评价选择供应商)的实施情况,指出了成本法(Dollar—basedapproach)和价值法

(Valued—basedapproaches)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为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

Saaty和Alexander[22]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把一些定性的因素以定量的形式表示出来。而Yahya和Kingsman(1999)[23]运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16位富有经验的GFSB经理和主管的调查,得到了相应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及其权重。

在实际运用方面,Tam和Tummala[24]采用AHP法分析香港通信设备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和决策过程,他们发现用AHP法可以使供应商选择过程系统化并缩短抉择时间。

Timmerman[253提出了运用成本比率法(TheCostRatio)计算与成本有关的质量、运输、服务等项目的总成本来进行供应商选择。这种方法的思想是通过计算出每一项准则的成本占总成本的百分比来确定最终要选择的供应商。

FilipRoodhooft和JozefJonings[263于1996年提出了运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ABC)来评价和选择供应商,他将货物价格、质量、配送时间及服务成本全部转化为成本来评价供应商,并以实际案例加以应用分析。而国内学者王刊良和苏秦[273在以上两人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供应商评价和选择的决策支持系统的一般框架。

ZegerDegraeve和FilipRoodhooft[28]于1999年指出其之前有关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方法存在的某些不足:或只以价格来确定;或者通过确定权重和供应商得分的方法来评价供应商优劣方法,其不足在于人为主观影响大,权重因素和部分得分需要预先确定。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在考虑相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利用所有权的总成本(TCO)的信息,以数学规划模型来获得最低总成本,以此来选择供应商。文章最后以CockerillSambre公司为案例,来说明该方法能够比现有的方法节约近10%的成本。

Gaballa[293首次将线性规划方法用于供应商选择问题,他以澳大利亚邮局的4

硕上学位论文第l章绪论多项目采购为例,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以采购成本为目标,考虑为需求和供应商能力问题及全额数量打折情况。

Pan[30]通过订单分解的策略来选择供应商以增加供应的稳定性,建立了以成本为目标的线性规划模型,将价格、质量、服务作为约束。

Chen—TungChen[31]等人提出了运用模糊决策方法解决了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问题。通过建立基于模糊理论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和TOPSIS方法来确定优秀供应商,并以一个案例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国内有关供应商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成果。周水银等(2001)[32]运用DEA分析法进行了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决策。马丽娟(2002)[33]描述了运用TOPSIS方法来进行供应商选择的算法的具体步骤,并以嫡值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俞杰和宋国防等(2002)[34]提出了基于AHP和DEA组合方法的供应商绩效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姚建明等((2003)[35]采用基于模糊集理论的软计算方法,进行了供应商的多回合博弈选择决策。温德成、赵林(2004)[36]从田口玄一的质量损失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基于质量和价格的供应商选择优化问题的研究,指出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不应该只考虑价格,也需要关注不同供应商产品所引起的质量损失成本。尤建新,柳彦青(2005)[37]提出了建立面向串联制造流程的供应商选择优化的模型,作者先从质量、价格、交货期三个基本维度出发,结合线性规划方法建立面向串联制造流程的供应商选择优化的基本模型,然后讨论如何引入含配件相容性问题、折扣销售、弹性交货期并且允许多个供应商同时参与的约束条件,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可行的供应商选择优化模型。边利

(2006)[38]等人提出了基于信息墒的供应商选择的模糊多目标最优决策法,作者以交货提前期、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和交货可靠性为评价指标,利用嫡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然后再用模糊多目标最优决策法来确定供应商的排序,并且以某汽车制造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有较多文献都讨论了供应商的选择决策问题,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大量的国外研究和外文文献都是有关供应链中的供应商选择,而专门针对制造企业物流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较少。

(2)国内的大多研究都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决策模型和评价因子,但提出的大多是概念性的模型框架,主要是介绍方法的运用,而专门针对制造企业物流供应商的选择及规划的系统地决策、选择方法和模型并不多见。

(3)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多集中在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提前期、批量柔性和品种多样性几方面,没有建立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综合指标体

硕士学位论文第l章绪论系。

(4)选择方法虽然大多注重将定性与定量结合,但如何组合,孰优孰劣,尚须进一步探讨。

1.4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内容结构 1.4.1论文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物流外包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联系实际进行分析。

本文还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构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中将定性、定量指标充分结合起来考虑,并应用层次…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物流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

此外,本文多处采用了比较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物流供应商指标体系的设置、供应商评价和选择的方法等,从中找出差异,并对优秀的、先进的理论进行借鉴与应用。

1.4.2论文研究的内容结构

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对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及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介绍。

第二部分:对物流外包的理论基础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对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及物流外包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并分析了供应链背景下供应商选择的变化。

第三部分:详细地分析了我国制造企业物流现状,并就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驱动力和风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了制造企业在选择物流模式时的权衡准则和优先顺序。

第四部分:探讨了物流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选择问题。总结了供应商选择的原则和一般过程,并构建了相对全面、系统的供应商评价选择指标体系,比较分析了目前常用选择方法的优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层次一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

第五部分:详细阐述了基于层次一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价模型的伙伴供应商的评价选择流程,并用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第六部分:论文的总结和展望。6

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 2.1物流外包含义

物流外包,也称为第三方物流或者合同物流,是指企业把原来属于自己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其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自身企业物流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运作和管理模式。

第三方物流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第三方专业企业来承担企业物流活动的一种物流形态。它通过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买卖,而是为顾客提供以合同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和谈判等。

2.2物流外包的理论基础 2.2.1竞争战略理论 2.2.1.1基本含义

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应当根据对内部竞争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的机会与威胁的深入分析或企业的价值链的分析,制定出正确的战略以强化自身在成本或差异化方面的竞争优势。

作为制造企业来说,其竞争优势一般体现在研究与开发

、生产与营销上,在物流的运作上一般处于劣势地位。从价值链的角度,企业应该将精力集中在价值链中具有竞争优势的某些专门技术或专长。

2.2.1.2竞争战略理论与物流外包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价值链的优势,然而一个企业不可能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优势,因而寻求企业间的合作,以获得价值链上的优势互补是市场7

硕上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竞争的必然趋势。作为物流来说,在制造企业的价值链中,内部一般不具有优势,通过将精力集中在价值链中具有竞争优势的研发和生产等领域,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就可以得到强化,企业的顾客价值就可得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因此会得到增强。

就物流运作来说,物流外包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将物流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减少在物流上的投资,将投资转嫁给外部,进而降低投资风险。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经营环境的动态多变,物流外包企业既可以轻装上阵、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又可以大大增强敏捷性、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性,从而有助于更好地进入新市场或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外包竞争战略理论强调,为了强化价值链和业绩的增长,公司才选择将物流等非关键性价值链活动实施外包。

2.2.2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2.2.2.1基本含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详细表达为: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要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布罗哈德和哈默在1990年的《哈佛商业评论》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该文的主要观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根据他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所以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使企业的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核心竞争力是开发新的经营业务的源泉,它是组成公司战略的核心。判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将重点集中在核心竞争力的三大特征上,即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

2.2.2.2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物流外包

通过物流外包,那些自身缺少物流能力的企业可以专注于能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寻求到企业的最大价值,也就是企业只会把业务外包给那些在执行主要和辅助业务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物流外包是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加工方式外包给专业的、高效的产品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的是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业务外包结束了自给8

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自足的组织模式,把非核心业务的大部分外包给别人,而在核一tl,技术和产品上区别于竞争对手,这已成为全球成功企业的共同做法。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竞争的时代,如在El本这样劳动力费用很高的国家,企业只有将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外包出去,才能够提高业务效率,物流业务就是典型例子。一些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特色,则无法生存和发展下去。为此,需要将有限的资源(人、财、物、信息)集中投入到核心业务上,这样就产生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需要。物流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企业自身在价值链中物流环节上的活动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并且也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剥离这种活动不至于把企业与客户分开,那么应该把它外包给在这一环节世界上最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去做,这样有利于企业更多地创造价值。

2.2.3交易费用理论 2.2.3.1基本含义

193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他的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以后又经过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家在这方面的不断研究,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关于交易费用的理论。

所谓交易费用理论,是指企业用于寻找贸易伙伴讨价还价、订立合同、执行交易、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等方面的费用支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运行中广泛地存在着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至少包括两项费用:一是企业为搜集有关交易对象和市场价格的信息而付出的相应费用,称之为获取准确市场信息的费用;二是为避免冲突进行的谈判、缔约并付诸法律支付的有关费用,称之为谈判和监督履行的费用。后来,人们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检视并界定了交易费用,把交易费用分为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第一,事前交易费用包括协议的起草、谈判费用以及为保障协议顺利执行而发生的费用。第二,事后交易费用包括交易偏离所引起的

错误应变费用、交易双方校正事后的错误所引起的争吵费用、纠正偏差的发生而建立和运转的诉诸某种规制结构所需的费用以及为使承诺完全兑现而引起的约束费用。

2.2.3.2交易费用理论与物流外包

无论是企业将物流外包出去,还是保留在企业内部,都是有交易成本的,如果假定两种情况下物流服务的“生产成本"相同,企业会选择交易成本较小的一种制度安排,于是物流外包就具有了经济上的可能性。如果企业将物流外包出去,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物流服务,那么企业会面临市9

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场交易成本,如价格发现的成本,合同谈判和合同款项设计的成本,监督合同履行的成本,以及种种机会主义行为所可能带来的成本。如果将物流业务保留在企业内部,以内部管理代替市场交易,则以上市场交易成本不复存在,但新的交易成本又浮现出来了,如行政管理费用,信息流动和传递费用,激励和监督费用,以及绩效评价成本等等。因此,按照交易成本说的解释,企业最终决策是对上述两种交易费用权衡的结果,前一种交易成本较低,物流外包就会出现,后一种交易成本较低,物流业务就仍会保留在企业内部。

2.2.4社会交换理论 2.2.4.1基本含义

社会交换理论是一种以人类学、经济学、心理学为理论源泉发展起来的社会学理论,用来描述由心理学和经济学衍生出来的个体行为和行为动机的普通心理学命题,以及由人类学的互惠性原则派生出的相互性命题。社会交换理论的奠基者霍曼斯(Homans)和布劳(Blau)认为,社会交换是双边的交换关系,由自愿的交换组成,为了共同的利益,在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进行资源的交换。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企业与外部组织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或提供方面存在相对水平,这样就产生了产品或服务的供需交换。Blau指出,持续地获得互利是社会交换的源

泉。社会交换的要素包括信任、约定、冲突、机会主义等。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供需网络之间的社会联系能够对企业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指出随着联系的发展,相互之间通过建立起相互信任、共同的企业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双方消除自利性或机会主义行为,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并有助于开发起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实现双赢。同样地,约定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也非常重要。Anderson和Weitz指出,约定体现了各方的信念,即持续的关系的重要性——持续的关系才能保证各方付出最大努力维系关系,并不断延续关系。比如投资约定,随着投资增加,彼此的约束会增强,因此,不利于各方放弃关系。这样双方就可以从长期的稳定关系中获得益处。

此外,社会交换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公平性、冲突与机会主义等。公平性并不意味着各方完全平均地分摊输入或输出,但在社会交换关系中,各方为了使收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要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相反,冲突是指各方之间存在不协调或抵触,事实上,冲突也是跨组织关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不可避免的要素。与信任相对的是机会主义,机会主义固然在社会交换中也存在,但是各方建立起开放的诚实的关系,就可以降低各种不确定性,减少机会主义行为。2.2.4.2社会交换理论与物流外包lO

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物流需求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建立起了相互信任时,二者的关系就演变为合作关系。相互信任是双方克服机会主义,实现互利的关键。不同的社会交换行为将会带来不同的物流关系。跨越了传统关系的物流合作伙伴关系将激励双方控制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而会使双方获得更大的益处。约定在物流外包关系中体现出长期性,要求信任、忠诚、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通过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各方就会致力于控制风险、建立起信任和忠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期的不公平性就会被长期的公平性所取代。成功的物流外包关系的特征是相互信任和共同约定,双方旨在寻求建立共同的报酬交换。

就物流外包来说,由于制造企业在物流资源、运作管理上与外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相对水平),这样制造企业在物流运作上就愿意将业务交给外部组织承担。诚然,刚开始可能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有一定距离,主要靠合同机制和市场机制制约双方的行为。然而,随着社会交换过程的进展,交换双方会逐步营造出相互信任的环境,纯合同关系、市场关系就可以转化为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在做出行动时,就会约定将双方的价值纳入各自的收益范围,即在几乎一致的价值基础上,确立出双方都适合的、都得益的并符合公正原则的“代价一报酬"机制。双方在做出行动选择时,就会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会顾及对方的利益,并且视满足对方的要求为实现己方目的前提。这样在物流外包关系中,不仅制造企业可以获得所需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获得了应有的收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制造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时,不仅会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还会为制造企业着想,全力为制造企业提供优质、及时的物流服务,而不伤害到制造企业的利益。例如,物流企业在运作成本和交付速度上,就会以制造企业的需求为中心,在必要的情况下,也会不惜以高成本选择快速的运输方式。物流企业的诚信合作态度,又会赢得制造企业的回报,制造企业会持续不断地将物流业务交其承担。结果双方的合作关系将越来越融洽,各方信息交换的渠道越来越畅通,基于相互信任,相互约定,双方会开创出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观,形成“鱼水"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下,实现期望和满意,避免冲突,促进问题的解决,降低不确定性,保证柔性就成为可能。此时,个人或社会的优势可能超越了甚至替代了经济优势。毫无疑问,由于社会的相互联系性,又有助于制造企业更好地动态地处理好物流外包关系。因为,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水平、质量、成本无法与社会的其他企业相比,企业就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决定。是否更换,企业会认真考虑双方的合作关系过程,同时会考虑潜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对优势。作为第三方物流伙伴来说,为了继续获得持续的伙伴关系,会积极改进质量,注

意与物流需求企业的沟通,并全力缩小与可替代企业之间所存在的相对差距(相对水平)。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合作关系的能动性。

2.3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外包 2.3.1供应链管理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我们生活在政治经济国际化和动态化的时代,面对的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增加、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和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而供应链管理所强调的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战略管理、高柔性、低风险、成本——效益目标等优势,吸引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研究和实践它,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如惠普公司、IBM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更加坚信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l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菲利浦(Phillip)则认为供应链管理不是供应商管理的别称,而是一种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

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料管理和控制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供应链管理涵盖整个物流的、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过程。

(2)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供应"是整个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事实上共享的一个概念(任两节点之间都是供应与需求关系),同时它又是一12

个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概念,因为它影响或者可以认为它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市场占有份额。

(3)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

(4)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高水平的服务,而不是仅仅完成一定的市场目标。

2.3.2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外包的关系 2.3.2.1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应链是在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组成部分,供应链的发展不仅仅是物流的延续而且是物流的扩展,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的合作纽带。比传统的运输更为低廉的物流成本,基于网络的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信息传递、反馈与共享,使得供应链中的各环节的供与需实现无缝连接。

(2)随着供应链的发展起来的供应链管理,方便了物流的各项活动,在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实现了快捷、准确的产品转移。

(3)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传统的物流管理是针对单个企业的产品流通过程做出的管理,主要涵盖了按照市场的要求,将产品从厂商转移到消费者的过

程。传统的物流管理强调的是单个企业的物流系统的优化。供应链管理则突破了一个企业的限制,管理范围扩大到对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物流实施一体化管理。

2.3.2.2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外包的关系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对物流的运作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作业的外包已是供应链节点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供应链节点企业将自身的物流业务外协给第三方,即通常所说的第三方物流。

(1)物流外包与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关系。在服务内容上,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为客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运输或配送服务,而是一种具有长期契约性质的综合物流服务,最终职能是保证服务对象物流体系的高效运作和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与传统储运企业相比,第三方物流的服务范围不仅仅限于运输、仓储业务,它更加注重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与效益,供应链的管理与不断优化是它的核心服务内容。在西方的物流理论中非常强调“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迅速发展单靠自身的资源、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同盟者的力量获得竞争优势。

硕上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

(2)物流外包的承接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既是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战略投资人,也是风险承担者。第三方物流企业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经济效益,更确切地说3PL是一种以投资人的身份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服务的,这是它成为战略同盟者的一个典型特征。物流外包本身就是一种长期投资,这种投资的收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链节点企业业务量的增长,这就形成了双方利益一体化的基础。

(3)利益一体化是物流外包的利润基础。物流外包的利润从本质上讲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第三利润”的源泉。以美国为例,1992年全美企业存货成本总和占GNP的29%,由于物流管理中零库存控制的实施,到199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9%,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可以说这种库存成本的节约就是物流科学创造的新价值,这种新价值是第

三方物流企业与供应链节点企业共同分享的,这就是利益一体化,这就是现代企业竞争理论所强调的“双赢战略’’带来的利益共享。

(4)物流外包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供应链网络最前端到最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各种软件技术与物流服务的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的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订单处理的自动化水平,使订货、包装、保管、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了一体化,供应链节点企业可以更方便地使用信息技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交流与协作,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2.3.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外包特征分析

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供应链管理模式对企业经营思想的转变,对企业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物流系统化的目标,供应链企业的物流外包呈现出以下新的特征:

(1)信息的开放性。基于Internet的开放性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及时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一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它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为物流需求方和物流服务商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交易平台,使得物流外包方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可以更大范围地选择合适的对象,减少盲目性,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2)合作的互利性。供应链管理将众多企业以供求关系为纽带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由于新产品和新技术共同开发、数据及信息交换与共享、市场机会共享、风险共担等激励因素而连在一起,要求各成员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资14

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源互补、相互信任、相互协作,以降低交易费用和履约风险。这种不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并不意味

着要消除竞争,而是将传统企业为了各自利益的竞争转变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3)交货的准确性。供应链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和反馈供求信息,运用JIT等技术支持物料计划的执行,可缩短市场反应时间、降低库存水平和减少浪费,给供应链节点企业实现物流作业的精细化运作奠定了基础。衡量供应链企业物流外包管理质量的核心是物流服务商能否按规定的要求向客户准时交货。

(4)响应的敏捷性。用户需求在今天已经成为驱动企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而成本在其次,这就要求基于有效用户反应(ECR)和快速反应(QR)的敏捷制造(AM)方式下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物流运作系统,在提供“低成本一高质量”物流服务的同时,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敏捷的响应。物流过程中信息延误、过多的交接工作、供货商对迅速增加生产的组织乏力、在获得运输设备上的困难以及其他许多问题,都将阻碍供应链节点企业物流系统快速反应的能力。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敏捷性主要体现在速度、柔性、用户快速反应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

(5)物流过程中的同步性。物流作业过程同步化计划是供应链节点企业最终实现物流系统敏捷性的必然决策。同步化计划的提出是为了克服物流系统资源的约束,在系统中找出瓶颈资源,然后对其排序和资源负荷分配,取得物流系统各环节的资源、能力的平衡。实现物流过程的同步化还依赖于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物流和信息标准、透明的合作机制以及协调冲突的服务机制。

因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外包,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一合作一协调"机制的、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的新的物流运作模式。

2.4供应链管理下的供应商选择 2.4.1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意义

供应商的业绩在今天对制造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等方面都影响着制造商成功与否。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战

略理论,企业必须确定在价格、质量、创新和柔性四种战略中的某一种战略的基础上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1)价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以价格取胜,就应当尽最大努力降低成本。每个企业都要进行成本控制,而采购是发生成本的最大领域。根据美国调查局

硕上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1993年《生产商年度调查》所收集的数据,它给出了美国整个生产部门中,采购额占销售额的比例。综合表中数据表明,在生产企业中采购总成本占到销售额的56%。根据利润杠杆效应,采购成本降低1%时对企业收益的贡献通常相当于销售额增7%到9%,当企业通过提高内部生产和效率来降低成本的空间不大时,合适的供应商会使企业在采购成本中获取竞争优势。

(2)质量

根据美国供应商协会ASI(AmericaSupplierInstitute)公布的数据,质量改进在生产阶段对产品质量所起到的改进杠杆作用是1:l,在工艺设计阶段是10:1,而在最初设计阶段是100:1。随着更多合作型供应链伙伴参与产品发展,供应商对质量的改进作用也越来越大。同时,全面质量管理技术(TQM)不断为企业采用,选择合格供应链伙伴,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为TQM的成功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创新

企业独立进行技术开发由于基础水平和技术力量的相对薄弱,这种方式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总体水平的提高。与供应商的合作创新与开发有助于缩短技术创新时间,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进行竞争性创新的情况下,创新时间的长短对创新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作创新可以缩短收集技术资料和相关信息的时间,增加信息占有量,降低信息获取费用;合作创新还能使各方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使创新的各个环节能有比较好的接口环境和条件,从而缩短创新过程所需的时

间;合作创新可以通过合作各方技术经验和教训的交流,集中各方技术专长,减少创新过程中的因判断失误所造成的时间损失和资源浪费。

在日本的汽车工业,零部件的大部分详细设计工作都是一级供应商完成的。例如丰田公司一级供应商完成零部件开发占总数的88%,而这个数据在西方为69%,二级供应商完成的部分相近,分别为5%和4%。这种区别的结果是零部件设计工时,丰田为7%,西方公司通常为26%。因此,在对供应商选择时,除了要求它们具有相当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外,强烈的合作创新意识也是很重要的。

(4)柔性

为了降低库存成本,快速反应市场,很多企业开始采用柔性制造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通过集成的手段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管理等自动化孤岛有机的结合起来,消除其间的接口障碍,解决市场上多变的中、小批量产品的生产自动化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获得整个企业的最佳效益。但事实证明,在供应链管理下,柔性并不是仅仅依靠技术的集成就可以达到的,它需要形成技术、组织管理和人的全面集成。柔性制造需要供应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的需要多批次,小批量及时供货,缩短订货提前16

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物流外包的相关理论基础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这种及时采购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潜在伙伴都有能力及时供货,所以及时采购需要选择合格的供应链伙伴。一个合格的供应商是企业柔性制造的前提。

综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企业都需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供应商选择是否得当,最终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成败。

2.4.2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下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与传统的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不一样,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买卖交易关系,其着眼点是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强调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共同的计划和解决共同的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国内的学

者将供应链管理下的这种新型供应商关系称做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与传统的供应商买卖关系的主要区别在于:

(1)在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的供应商选择的依据不仅仅是价格,而是包括质量、可靠性、企业文化、商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

(2)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基础,合作伙伴间在包括产品开发、成本、财务等相关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快速满足市场需求,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中合作往往是以长期、稳定为出发点,而不是短期的。

(4)企业对供应商提供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改进,双方由敌对关系变为合作关系。

本章小结

本章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三个维度对物流外包的理论基础进行剖析,包括竞争战略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对供应链管理与物流及物流外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外包特征;还对供应链管理下供应商选择的意义和特点进行了剖析。17

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 第3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 3.1我国制造企业物流现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产业,也是一个支柱产业。从2004年增加值情况来看,制造业增加值占到整个国家GDP的32.4%,从财政收入方面来看一半以上来自制造业。从就业的情况看,根据经济普查的数据,制造业吸收了整个就业

人口的39.4%。从制造业的增长情况看,从改革开放到2004年,我国年均GDP增长为9.6%,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2.7%,这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地位和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制造行业有三个“百分之九十’’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制造企业,纯生产的时间只占全部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各种物流时间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成本只占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一个工业产品,生产的利润只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利润的90%。这三个“百分之九十",其实用数据告诉我们的是现代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这两个产业唇齿相依的关系。离开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可能是“无水金鱼”;反之,离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现代制造业也如同“无轮战车”。两业需要在开拓市场时联动发展。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物流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仍然薄弱,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企业,没有转化为社会化的需求,物流运作成本高、效率低。同时,由于社会化需求不足,专业化物流的发展受到制约,适应制造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能力不高。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1991年到2005年,我国实际完成的货运量平均只增长10%左右,与同期需求增幅之间至少存在5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反映出我国物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制造企业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这种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专业化社会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制造业与物流业缺乏沟通和衔接,制造企业不放心物流企业的供应服务能力,物流企业不了解制造企业的真实需求,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应能力不够并存的矛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展制造业企业物流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调整优化产品结18

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重要途径,也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国外制造业物流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代物流萌芽阶段,(20世纪初到50年代) 第二阶段:实物配送发展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第三阶段:物流一体化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第四阶段:供应链物流管理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

目前,我国的制造企业物流尚处于由传统配销向综合物流过渡的阶段,呈现出多种物流发展阶段并存的特点。突出表现为,部分外资企业直接移植国外先进物流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处于供应链管理阶段;而一些国有大型制造企业已经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展开合作,处于综合物流阶段;大多数企业其物流水平仍处于由传统配销向综合物流转型阶段。中国制造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及距离主要表现在:’

(1)现代物流理念缺失,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应用程度较低。 我国制造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的时间还不长,各方面认识还有限,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管理程度低。

(2)物流总体水平较低,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生产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并不明显。制造业整体上未能形成与其相应的具有效率和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企业的采购成本高、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量大,资金占用多且周转缓慢和周转期较长,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受到很大制约。制造业物流费用率仍然高居不下。

2005年我国制造企业物流费用率为8.5%,虽然同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但仍然远远大于日本制造业4.8%的平均水平。

(1)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我国传统制造企业物流人员主要是从企业内部运输仓储部门转换而来,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达到一体化物流业务的要求。而制造业物流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一些物流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需要,特别是缺乏在制造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了我国制造业务流人才的供需脱钩。

(4)现代物流技术应用程度低,物流技术及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我国传统制造业在物流管理和运作上习惯于自成体系,物流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物流网络不能够健全,未能形成与其相应的具有效率和竞争力的生产链,企业的采购成本高、原材料与产成品库存量大,企业的经济效率和竞争力受到很大制约。19

堡圭堂垡迨塞

(5)传统制造企业物流发展不平衡。箜!皇堡窒壁堑堡!型堕垒些塑亟丛鱼达篁

我国传统制造业物流在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第一,东、中、西部区域物流发展不平衡,资源性地区流出量与流入量差距较大:第二,城乡物流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第三,制造业内部行业物流发展不平衡,部分传统产业物流模式转型不快;第四,各物流和生产物流的分离外包慢于销售物流;第五,基础性服务与增值性服务发展不平衡,增值性服务所占比例仍然不大,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配套不好,公路运力相对“过剩”,特种、专用设备不足;物流基础设施分属不同的地方、部门和行业,缺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6)企业自营物流居多,物流设施利用率低。

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物流和产成品销售物流主要有企业自理或由供应商提供,极少由第三方来承担。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企业原材料物流由第三方物流承担的仅为19%,产成品物流由第三方承担的仅为1

8%。我国的中小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代理的比例更小,其自理物流能力也相对更低。而1996年美国有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业务量已经占社会物流总量的57%。

据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目前在我国的生产制造企业中有49%的企业拥有自己的汽车车队、46%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仓库、48%的企业拥有机械化的装卸设备,9%的企业拥有高架库或立体库、13%的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制造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利用率的低下,其中汽车空驶率大于50%的企业有5%,累计平均空驶率达34.7%。

(7)制造业物流费用增长较快,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例偏高。

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2005年我国制造业物流费用为3056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7.9%,增长速度高出全社会物流费用5个百分点;制造业物流费用不仅增长较快,而且占社会物流总费用比例进一步提高,2005年占90.3%,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消耗潜力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企业日益关注向物流领域要效益,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市场背景下,制造企业必须顺应企业物流发展趋势,正确地选择符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物流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3.2物流外包的驱动力及风险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3.2.1.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优势分析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外包逐渐被制造企业所认可。任何一个企业的业务,都由“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构成。对于多数制造企业而言,“物流活动”是非核心业务;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而言,“物流活动”正是其核心业务。由此可见,在完成物流活动方面,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具

有制造企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制造企业可以通过物流外包充分分享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专业化优势,为企业带来诸多利益。

(1)突破企业资源瓶颈,促进制造企业的专业化发展

任何企业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快速多变的市场变化速度,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制造企业将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或战略联盟)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实现跨组织的资源整合,突破资源瓶颈,促进企业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通过降低物流设施的投资可以使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促进企业的专业化发展。

(2)改善企业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

从产品供应者的角度来说,将优质的客户服务(物流服务)作为企业的取胜之道是毫无异议的,这是因为它与价格竞争相比有着特殊的优越性。如果企业采取降价策略,其竞争对手也能立即做出反应,竞相压价以破坏该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良好的客户服务是核心竞争力,需要较长时期的培植,其他竞争对手一时难以模仿。与制造企业相比,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作为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有效地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使制造企业的客户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主要体现在: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在信息网络和配送节点上具有资源优势,这使得他们在提高顾客满意度上具有独到的优势。他们可以利用强大便捷的信息网络来加大订单的处理能力、缩短对客户需求的反应时间、进行直接到户的点对点的配送,实现商品的快速交付,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其次,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具有服务方面的专业能力和优势,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周到的服务,加强企业的市场感召力。再次,设施先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具有对物流全程监控的能力,通过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加强对在途货物的监控,及时发现处理配送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事故,保证订货及时、安全送达目的地,这有助于保证货主企业货物的安全,同时也能实现企业对顾客的安全、准点送货的承诺。

(3)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将物流外包不仅可直接降低物流设施投入资本,而且还可以利用第三方2l

堡主堂笪堡塞笙j童垡查丝堑堑!型堕全些望煎签鱼达箜物流服务提供商所具有的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优势,从多种渠道降低企业产品成本。

①专业化。得益于专业化的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积累了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熟悉针对不同物流市场的专业知识,能够迅速搜集获得国际清关文件、空运报价等重要信息,因而能够更加合理地、经济地完成产品运输。

②规模化。由于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和货物配载能力,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对于运输商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能够以更加低廉的运输价格向运输商大批量购买运输能力,然后集中配载很多客户的货物,大幅度地降低单位运输成本。

③信息化。许多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与软件供应商结盟,或者独立开发了内部的信息系统,这使得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运输和分销网络,有效地进行跨运输方式的货物追踪,进行电子交易,生成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所必须的报表和进行其他相关的增值服务。与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可以使得企业以最低的投入充分享用更好的信息技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

(4)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

企业通过将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精简机构。中层经理传统上的监督和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更加灵活的、应变性更高的扁平式结构替代了金字塔状的公司组织结构,因此,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其经营活动,并在经营活动和物流活动中找到一种平衡,保持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使实行物流外包的委托企业由于业务的精简而具有更大的应变空间,提高其柔性。

(5)有利于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

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关系,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利用其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达到整体最优和物流成本最低。物流服务提供商与制造企业间的合作和网络的形成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创造专门技术的渠道以及更多的灵活性和分担风险的可能性。3.2.2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

“物流外包"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具有卓著成效;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冲击与风险。

(I)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抵制风险

随着物流外包范围的扩大,企业要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如人力资本开发、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职能部门将从各事业本部分离出来,原来的职能型结构将转变成流程型网络结构,垂直业务结构将转变为水平业务流程。企业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其实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对于触动利益的部门,大多持反对意见和不合作态度,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企业内部员工抵制而影响企

硕上学位论文第3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决策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2)技术与信息资源泄露风险

信息共享可以使得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供求,更好地安排生产作业,及时配送产品,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但信息共享会增加企业风险成本,企业可能会由于物流服务商的“不诚信"而导致企业信息资源损失、核心技术及商业机密泄露。

(3)道德风险

物流外包实质上反映了企业与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物流服务提供商常常拥有不为委托企业知晓的信息。作为代理人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很可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一些伤害企业利益的行为,产生“道德风险"。

(4)过度依赖风险

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时,需要选择适合企业物流需求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若企业选择唯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有利于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但同时也易产生过度依赖的问题,削弱企业对物流服务提供商的监督权和控制权;若同时选择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虽然它们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保障企业的控制权,但是无疑会提高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

(5)外包决策失误风险

当企业决策者决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时,至少需要考虑下列因素:物流外包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企业自身是否具有协调物流服务提供商的能力:物流服务提供商实现企业物流业务,能否优化企业的产品价值链;能否选到合适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企业只有在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物流外包策略才是可取的,可以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但是,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选择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初期的合作更是问题重重,一旦决策失误,企业就将面临比不实行外包更大的管理问题。

3.3制造企业物流外包与否的决策准则

对制造企业而言,实施物流外包决策,就是在物流的决策集合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的决策来实施。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针对不同的制造企业,最优的决策往往不是唯一的。制造企业实施物流外包这一决策的准则,简而言之,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造企业首先要消除两种错误的观念,一个是固执的坚持自营物流,认为自己管理和实施物流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一个是追随潮流,认为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供应商是代表了经济发展的趋势,不认真的研究就将物流外包给了

堡主堂垡丝塞笙i童堡堕壁至堑工型丝垒些塑亟丛鱼达箜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以上这两种观念都是僵化和片面的,制造企业在做出物流是否外包的决策之前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是应该具体的分析自己的企业、分析第三方物流市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来合理的做出物流的外包决策。具体考虑和决策步骤如图3-1。

图3-1,物流外包决策流程图

(1)认清物流是否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该企业与其它同类行企业相比显著处于优势地位,并能给自己带来市场力量的能力。制造企业应该深入分析哪些领域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需要自营以加强其控制力,哪些领域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能够外包给其它在该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样制造企业可以更好地专注于核心业务,从而提高企业总体的市场竞争力。一般来说,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为企业在制造某种产品上的特殊的专业生产技能、专业设计技能、专业流程、专业设备以及各种产品专利等等。总的来说,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与产品的制造生产有关的,而物流一般不是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制造企业在认真深入分析后认为物流不是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那么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便是可以考虑的。如果制造企业经过认真深入的分析,发现物流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希望培养本企业的物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那么制造企业就应该自营物流(2)制造企业物流的复杂程度

堡主堂垡鲨塞箜i童垡堕壁坚撞!型垄垒些塑鎏丛鱼达堕

不同制造企业的物流的复杂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将会影响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最简单的制造企业的销售链可以是从一个工厂每月用卡车运送到一个客户,而复杂的制造企业的销售链可以是分布在全球的工厂通过地区分拨中心、区域分拨中心而将货物通过海运、空运、陆路而发送给分布在全球的外部客户,这中间还要包括出口清关和进口清关的程序。一般来说,越是复杂的物流越应该外包

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因为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拥有协调整合复杂物流的专业管理技能,而简单的物流可以由制造企业自己来完成。

(3)制造企业现有物流固定资产投入的状况

在制造企业进行物流外包决策时还应考虑企业现有的物流固定资产投入的状况。主要是企业现在在仓库、仓储设备以及运输工具上的投入状况以及折旧情况。对于已经在物流拥有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的制造企业,应该不急于马上将物流外包,而是研究如何更加有效率的运用己有的资产。对于在物流没有多少固定资产投入的制造企业,应该倾向于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

(4)外包市场的市场竞争结构

前面几点的定性分析都是从制造企业本身的特征来分析的,也可以说是从外包需求者的角度来分析的,这里是通过考察整个物流外包市场的竞争结构来分析制造企业的外包决策的。在物流外包市场,制造企业为需求方,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供给方。任何市场的结构可以有以下几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在物流外包市场,通常的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作为制造企业,当所处的物流外包市场中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数众多且竞争充分的话,也就是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的话,那么可以倾向于将物流外包,与此相反,如果制造企业所处的物流外包市场中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数很少,而且缺乏竞争,那么制造企业还是应该倾向于白营物流。

本章小结

本章详细分析了我国制造企业物流现状,并就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驱动力和风险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出制造企业在选择物流模式时的权衡准则和优先顺序。

硕十学位论文第4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商的选择 第4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商的选择

与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关系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宗旨,也是制造企业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供应商的选择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如果供应商选择不当,极有可能使整个供应链处于无效率的运作状态,形成较大损失。所以供应商选择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及步骤进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研究的是以制造商为核心的供应链中供应商的选择。

4.1供应商选择的原则

(1)供应商必须拥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合作企业拥有各自的核心能力,并使各自的核心能力相结合,才能使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具有显著的效率和效果。

(2)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思想。合作企业是强调投资的快速回收,还是注重长期的市场占领;是注重质量还是强调价格,不同的经营观念对合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合作伙伴必须少而精。企业应削减过多的供应商数量,强化质与量相结合的供应基础。

4.2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流程与步骤

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之前,首先应将需要采购的物资进行分类。由于数量仅为20%的关键物资占据了采购价值的80%,所以将这类对产品成本和构成影响极大的物资确定为关键物资,而将影响小的物资确定为一般物资。向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关键物资的供应商即是将要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供应商。

为了使后续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过程快捷、高效和准确,在正式进行评价之前应该开展必要的可行性过滤工作,从众多候选供应商中迅速筛选出基本符合条件者,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目来减轻下一阶段评选的工作负荷,对这些筛选合格的供应商将进行下一轮评选,其评选流程与步骤如图4一l所示。

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服务商的选择

反 馈

图4-1:供压酉合作伙伴选择流程图 下面具体阐述这些流程和步骤。 (1)分析企业市场竞争环境

市场需求是企业一切活动的驱动源。企业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确定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需求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对于已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来说,分析市场竞争环境时,应了解目前企业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现状,确认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否有变化的必要性,总结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2)产品定位

分析企业市场竞争环境之后,进行企业产品定位。只有正确进行产品的定位,才能生产出符合需求的产品,产品生产出来也才有销路。如果产品的市场定位不好,企业耗费各种资源,即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只能使生产的产品更多的积压,从而加速企业的灭亡。

(3)采购物料重要性分析和供应市场风险分析

由于企业不可能自己生产所需要的全部原材料和零部件。并且,企业为了实27

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供应链环境下制造企业物流服务两的选择现最大的效益,需要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非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外包出去。这样,企业必然采购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各种辅助物料。定位好产品之后,需要对采购物料的重要性和供应市场的风险进行分析,为确定战略性物料做准备。

(4)确定战略性物料

按照物料本身的重要性和供应市场的风险,企业确定战略性物料,对战略物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于企业不可能对需要购买的所有物料分别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此,该步骤对整个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成功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5)确定供应商合作伙伴选择目标

针对战略性物料,企业确定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必须确定合作伙伴评价程序如何实施、信息流程如何运作、由谁负责,而且必须建立实际可行的目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是最主要目标。战略合作伙伴评价选择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供应商评价选择过程,因为供应商和采购企业的全心投入,实质上也是企业自身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次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供应商和采购企业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在整个流程的改造过程中,使信息能够兼容、文化能够匹配,工艺能够具有相同或相似性。

(6)建立供应商选择标准

供应商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是反映企业本身和环境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属性的指标,按隶属关系、层次结构有序组成的集合。根据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系统的供应商评价选择标准。

(7)建立专家小组

企业必须建立专家小组,以控制和实施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选择过程。组员以来自采购、质量、生产、技术研发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组员必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在选择的深化阶段,专家小组需要和所评价供应商企业的选择小组联合。因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个双方互相选择的过程,既是采购企业选择供应商,又是供应商选择其客户的过程,所以,专家小组需要得到双方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z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