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技术指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0 04: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城市道路工程建设内容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深圳市道路工程建设管理
技术指引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四月
1
目 录
目 录 ................................................................................................................................................... 2 第一章 设计指引 ....................................................................................................................... 2
1 路基 ................................................................................................................................................ 4 2 路面 ................................................................................................................................................ 9 3 无障碍设施................................................................................................................................ 22 4 公交停靠站................................................................................................................................ 23 5 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 ............................................................................................................ 25 6 井盖及盖板................................................................................................................................ 30 7 道路照明 .................................................................................................................................... 32 8 绿化 .............................................................................................................................................. 36
第二章 施工管理 .................................................................................................................... 40
9 路基工程 .............................................................................................................. 40 10 沥青路面 ............................................................................................................ 43 11 水泥混凝土路面 ................................................................................................ 48 12 人行道 ................................................................................................................ 51 13 排水和管线 ........................................................................................................ 54 14 公交站 ................................................................................................................ 56 15 交通工程 ............................................................................................................ 58 16 道路照明 ............................................................................................................ 60 17 绿化工程 ............................................................................................................ 62
第三章 检测和验收 .............................................................................................................. 66
18 试验与检测 ........................................................................................................ 66 19 组织验收 ............................................................................................................ 81
第四章 附 则 ............................................................................................................................ 82
2
第一章 总 则
1 城市道路和公路是彰显城市建设水平和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为进一步落实我市道路(包括城市道路和公路,下同)工程精细化管理目标,统一和规范我市道路的建设标准,严控工程质量,打造精品设施,建设宜居城市,特制定本指引。 2 本指引依据现行的国家、行业、地方规范和标准,结合我市地方特点和条件,遵循安全、先进、适用、环保、经济、美观等原则,制定各条款。
3 本指引适用于深圳市域范围内的道路建设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及大中修工程)。本指引主要针对道路路面、路缘石、人行道、井盖、盖板、盲道、公交站及交通管理设施等道路工程内容的管理。从设计、施工监管、检测和验收四个方面予以指导。各参建单位(指建设、代建、设计、监理、施工及质监等单位)应自觉遵守本指引相关要求。
4 道路项目应严格遵循国家、行业、地方规范标准及本指引相应条款;本指引未作规定的,按国家、行业、地方有关规范和标准执行;当国家、行业、地方颁布新的规范或标准,相关条款要求高于本指引的,适用从高、从严原则。
3
第二章 设计指引
5 路基 5.1 一般规定
5.1.1 路基设计应保证路基工程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5.1.2 路基设计应符合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及《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中的相关规定。
5.1.3 路基设计采用保证路基稳定和控制工后沉降的双控指标确保路基工程质量。一般路段通过提出路基填料、压实度控制指标,采取边坡防护和排水等措施确保路基强度和路基稳定;对于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路段,需进行地基处理。 5.1.4 一般情况下土质路基的压实度应不低于表1-1的规定。
表1-1 道路土质路基的压实度
填挖类别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m) 0~0.80 填方 0.80~1.50 >1.50 0~0.30 零填及挖方 0.30~0.80 ≥94 ≥93 — 快速路及主干路 ≥96 ≥94 ≥93 ≥96 路基压实度(%) 次干路及支路 ≥94 ≥92 ≥91 ≥94 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 90 87 87 90 5.1.5 允许工后沉降具体要求见表1-2,工后差异沉降应≤2‰。
表1-2 允许工后沉降
道路等级 快速路、干线性主干路 普通主干路、次干道、支路 桥台与路堤相邻处 ≦0.10m ≦0.20m 涵洞、通道处 ≦0.20m ≦0.30m 一般路段 ≦0.30m ≦0.50m 5.1.6 根据路基干湿类型、地下水位埋深进行路基填料的选择。对于处于潮湿和过湿状态的路基应换填粒料或采用固化处理等方法进行处理。
4
5.1.7 城市快速路土基回弹模量不应小于40Mpa;城市主干道和承受重交通荷载的城市次干道土基回弹模量不应小于30Mpa;城市次干道和承受重交通荷载的城市支路土基回弹模量不应小于25Mpa。
5.2 基底地表处理要求
城市次干道及其以上道路的填方路基基底清除表土后,应在路基地面设臵30cm厚砂砾或碎石垫层。当地下水位高,影响到上路床底面时,应设臵盲沟或加厚砂砾(碎石)垫层;对于次干道以上城市道路,当地下水位高,影响到上路床底面时,应加厚砂砾(碎石)垫层。 5.3 一般路基设计
5.3.1 城市次干道及其以上的城市道路的填方路段,当采用粉质粘土、粘土等细粒土填筑时应集中场拌掺加3%-5%的石灰处理后方可使用,水泥等固结建筑渣土可用于各级道路路基。 5.3.2 对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路床,采用粉质粘土、粘土等细粒料填筑时,应采用水泥固结处臵。
5.3.3 桥涵台背应采用渗水性良好的粗粒土填筑或采用石粉渣填筑。
5.3.4 路基应分层铺筑压实,压实厚度应为20cm;设计应根据层位及道路等级注明分层铺筑厚度及压实度。
5.3.5 当道路下埋设地下管线时,管线沟槽回填宜采用下述方法进行: 1)采用粗砂(细度模数3.1-3.7)或石粉渣回填至管顶标高。
2)管顶标高以上50cm回填粗粒料(石粉渣),并要求粒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土含量不大于10%,并具有一定的级配。
3)车行道范围的各类地下管线管顶以上最小覆土厚度(路床顶以下)不宜小于70cm,否则,应采取如下措施:覆土厚度在30-70cm时,宜采用C25水泥混凝土包封,包封厚度应大于20cm;覆土厚度小于30cm时,应要求管道改排以降低高度。采用细粒料回填时,应掺加3%-5%的水泥均匀拌和处臵。采用小型机具压实,每层压实厚度应不大于15cm。各层压实度不得小于路基压实度要求。
4)车行道范围两个沟槽净距小于1m时,应同沟槽施工,统一回填。 5)采用粗砂(细度模数3.1-3.7)或石粉渣回填至管顶标高。
6)管顶标高以上50cm回填粗粒料(石粉渣),并要求粒料最大粒径不大于10cm,土含量不大于10%,并具有一定的级配。
7)车行道范围的各类地下管线管顶以上最小覆土厚度(路床顶以下)不宜小于70cm,否则,应采取如下措施:覆土厚度在30-70cm时,宜采用C25水泥混凝土包封,包封厚度应大于20cm;覆土厚度小于30cm时,应要求管道改排以降低高度。采用细粒料回填时,应掺加3%-5%
5
的水泥均匀拌和处臵。采用小型机具压实,每层压实厚度应不大于15cm。各层压实度不得小于路基压实度要求。
8)车行道范围两个沟槽净距小于1m时,应同沟槽施工,统一回填。 5.4 填沟、塘路段路基处理
5.4.1 道路路基影响范围内遇到的鱼塘、暗河、水沟等应全部处理。
5.4.2 主干道及其以上的城市道路遇到水沟、暗河等应全部处理;其他等级道路应根据暗河的地质条件、经济性等因素,结合道路沉降变形要求、交通量大小以及实施条件等综合分析后确定是否进行处理。
5.4.3 填筑暗河材料应采用开山石或石渣土回填。
5.4.4 填筑暗河、鱼塘基坑内应设集水井,及时收集并排除坑内积水,不得带水回填。 5.4.5 处理埋深小于2.5m的暗河、鱼塘时应采用开挖换填法,埋深大于2.5m的暗河、鱼塘,应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方案。 5.5 路堤与构造物衔接段路基处理
5.5.1 跨河桥梁的台后最大填土高度应控制在3.5m左右,跨线桥及立交匝道桥梁等台后最大填土高度应控制在2.5m左右。
5.5.2 填土高度大于2.0m的路段应采用石粉渣或水稳类材料填筑。 5.5.3 一般情况下,桥台后应设臵搭板。 5.6 路基拓宽处理
5.6.1 当软土层浅且厚度小于3.0m时,应采用表层处理或开挖换填处理;软土层厚大于3.0m时,应按不同的道路性质与土质条件,分别采用排水固结、超载预压、强夯、复合桩基、轻质路堤等方法。
5.6.2 道路改扩建工程原路基中心附加沉降按30mm控制。
5.6.3 设计应控制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原有路基与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的沉降增大值不应大于0.5%。
5.6.4 城市主干道拓宽新路基的工后沉降一般控制在50mm以内,总沉降量不应超过150mm;其他道路拓宽新路基的工后沉降一般控制在80mm以内,总沉降量不应超过200mm。
5.6.5 新老路基结合部位应加强处臵,可采用在既有路基边坡上开挖台阶、在结合部设臵加筋材料,必要时采用冲击碾压或强夯等增强处理措施。
6
5.7 软土路段地基处理
5.7.1 软土路段地基处理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源,提倡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慎用翻挖回填处理方案。
5.7.2 设计应从技术经济合理、质量工期可控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以确定最佳处理方案。初步设计应包含有关软土地基处理方面的方案比选、方案设计图及处理规模等内容。施工图设计还应包括软基处理平面布臵、动态监测设计等内容。
5.7.3 城市主干道及其以上的城市道路和公路应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和动态施工控制技术。动态监测工作应包含的主要内容为:
1)路堤填筑前,应根据设计要求及时埋设观测标志、安装观测仪器,路堤填筑阶段应定期观测沉降和侧向位移。
2)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出填筑控制建议,提出是否需要调整预压期和超载厚度等设计意见,提出预留沉降建议值。
3)根据沉降观测结果,提供路基沉降土方量,校验路基填筑标高。
5.7.4 具备预压条件时,应采用等载预压、超载预压和竖向排水体结合超载预压等措施;若工期紧不具备预压条件时,可选用低能量强夯、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等软基处理方法。
5.7.5 梁式或板式桥的桥头、箱涵、管涵等相邻路段应选用刚性桩复合地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台后20-30m长度范围内的复合地基桩一般应穿透软土层。
5.7.6 采用塑料排水板结合超载预压时,超载高度一般为填高的30%-50%,填方较高且填筑工期较紧的路段可采用真空堆载预压,预压时间不小于4个月。
5.7.7 单轴单向搅拌水泥土搅拌桩的桩径应不小于0.5m,处理深度不应超过12m;单轴双向搅拌水泥土搅拌桩的桩径应不小于0.7m,处理深度不应超过24m;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的桥头应采用堆载预压,预压时间不小于2个月。
5.7.8 采用刚性复合地基处理的桥头采用等载预压,预压时间不少于2个月。 5.7.9 预压期卸载控制指标采用双标准控制,即要求推算的工后沉降量小于设计容许值,同时要求连续2个月的实测月沉降量小于5mm。
5.7.10 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控制指标是基层顶面施工后连续2个月的实测月沉降量小于3mm。
7
5.8 垫层
5.8.1 地下水位比较高的情况,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可在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下铺设15cm厚粒径为10-20mm碎石透水层,碎石透水层底下铺设一层透水土工布,路面结构底下铺设一层防水土工布;同时两侧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设臵0.4*0.4m的排水盲沟,盲沟内设臵DN200PVC塑料排水管将水排至最近雨水井。
图1-1 盲沟设计示意图
5.8.2 垫层主要用于路面结构内部的隔离和排水,通常不作为承重层,在路面结构厚度计算和验算时可不予考虑。
8
6 路面 6.1 结构组合
6.1.1 路面面层材料选用
道路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 1)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
沥青混凝土路面面层推荐采用SMA 、OGFC及AC。面层基质沥青应采用A-70道路石油沥青;改性沥青混凝土的改性材料推荐采用SBS;用于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的纤维稳定剂推荐采用木质素纤维或聚酯纤维素。
表1-3 沥青面层选用参考表
类型 表面层 中面层 下面层 粘层油 封层油 透层油 快速路及干线主干路 改性SMA或OGFC 改性AC 普通AC 改性防水 改性 改性 普通主干路 改性SMA或OGFC 改性AC 普通AC 改性 改性 改性 次干路 改性AC或普通AC 普通AC 普通AC 不改性 改性 不改性 支路 普通AC —— 普通AC 不改性 改性 不改性 2)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包括普通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彩色透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等。其中钢纤维混凝土主要用于加铺层及桥面铺装。 3)人行道路面砖
人行道路面砖材料可采用普通道板砖或彩色环保透水砖,商务、商业区、人流量密集的道路可采用花岗岩路面砖。路面砖要求防滑、安全、舒适、美观。平面尺寸不宜过大,并与厚度选用协调。材料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6.1.2 路面基层材料 1)机动车道
9
机动车道路面基层宜采用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宜采用3%-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水泥稳定石屑。 2)人行道
(1)透水砖人行道路面基层应采用透水混凝土或级配碎石等;
(2)普通道板砖和花岗岩人行道路面基层应采用刚性基层,可采用低强度的水泥混凝土。
6.1.3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1)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详见表1-4。
表1-4 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表
类型 面层(cm) 上基层(cm) 基层 下基层(cm) 底基层(cm) 结构厚度(cm) 15-19 18~20 68~76 15-18 18~20 64~72 18~20 54~66 15~18 46~49 快速路、干线性主干路 15~18 15-19 普通主干路 12~16 15-18 20~30 20 次干路 10~14 支路 10~12 注:①表中基层、底基层均为半刚性基层; ②应结合水文地质情况确定是否设臵排水垫层;
③非机动车道有机动车辆行驶情况下应采用支路路面结构。 2)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详见表1-5。
表1-5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表
快速路、干线性主干类型 面层(cm) 基层(cm) 底基层(cm) 结构厚度(cm) 路 24~28 18~20 18~20 60~68 普通主干路 22~25 15~18 15~18 52~61 次干路 20~23 15~18 15~18 50~59 支路 20 15~18 15~18 50~56 注:①表中基层、底基层均为半刚性基层;
10
表1-16 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指标 针入度(25℃,5s,100g) 适用的气候分区[6] 针入度指数PI(2] 软化点(R&B)不小于 60℃动力粘度[2]不小于 10℃延度[2]不小于 15℃延度不小于 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 闪点不小于 溶解度不小于 密度(15℃) 单位 单位 O.1mm ℃ Pa.s Cm Cm % ℃ % g/cm3 TFOT(或RTFOT)后[5] 质量变化不大于 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 残留延度(10℃)不小于 6)沥青混合料
(1)沥青混合料上面层沥青采用SBS类I—D改性沥青。
(2)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ITG F40--2004)表5.3.2-1、-2、-3、-5,设计目标配合比可取中值,配合比设计按马歇尔试验法进行,技术指标按夏炎热区重交通,设计空隙率按4%进行控制,技术标准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TTG F40--2004)表5.3.3-1、-2、-3。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要求。
(3)粘层沥青采用PC一3阳离子乳化沥青;透层沥青采用PC一2阳离子乳化沥青。
表1-17 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指标
混合料类别 车撤试验动稳定度(次/mm)
16
等级 等级 沥青标号 沥青标号 70号[3] A A A A A A 60~80 l-4 -1.5~+1.0 46 180 15 100 2.2 260 99.5 实测记录 % % Cm A A ±0.8 61 6 改性沥青混合料 ≥2800 普通沥青混合料 ≥1000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 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强比度(%) 低温弯曲试验破坏应变(斗£) 渗水系数(m1/min) ≥85 ≥80 ≥2500 ≤120 ≥80 ≥75 ≥2000 ≤120 表1-18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级配类型 53 AC-25 密集配沥 AC-20 AC-16 青混凝土 AC-13 AC-10 AC-5 密级配沥ATB-25 青碎石基ATB-30 层 100 100 100 48-68 44-66 43-63 90-100 100 42 - 62 39-60 37-57 62-82 65-85 90-100 100 68-85 90-100 100 37-52 31-51 30-50 40-55 45-65 15-26 38-68 7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45-75 30-58 20-44 13-32 9-23 6-16 4-8 90-100 55-75 35-55 20-40 12-28 7-18 5-10 20-40 15-32 10-2528-18 5-14 3-10 2-6 20-40 15-32310-25』 8-18 5-14 3-10 2-6 20-40 15-32 10-25 8-18 5-14 3-10 2-6 18-30 13-22 12-20210-16 9-14 8-13 8-12 20-32 15-24 14-2212-18 10-15 9-14 8-12 14-24 50-75 20-34 12-20 10-16 9-15 8-12 37.5 31.5 100 26.5 19 16 65-83 13.2 57-76 62-80 76-92 9.5 45-65 50-75 60-80 4.75 2.36 1.18 O.6 0.3 0.15 O.090-100 75-90 100 24-52 16-42 12-33 8-24 5-17 4-13 3-7 26-56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4-62 20-48 13-36 9-26 7-18 5-14 4-8 90-100 78-92 100 90-100 90-100 60-80 90-100 70-90 53-72 ATB-40 100 90-100 72—92 65-85 49-71 100 沥青马蹄 SMA-20 SMA-16 脂碎石 SMA-13 SMA-10 90-100 72-92 100 90-100 100 90-100 28—60 20-32 14-26 12-22 10-18 9-16 8-13 6.3.2 排水沥青OGFC材料要求
1)大孔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排水层OGFC,它是矿料级配主要由粗集料嵌挤组成,细集料及填料较少,结合料需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设计空隙率15~25%的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一般为5%左右。
2)排水式沥青混合料的矿料标准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
17
表1-19 混合料的矿料标准级配范围
通过筛孔质量百分率(%) 筛孔(mm) 1 26.5 19.0 13.2 9.5 4.75 2.36 0.60 0.30 0.15 0.075 适用范围 -- 100 92~100 50~80 9~21 9~13 4~17 3~12 3~8 2~7 一般排水性沥青路面 2 100 95~100 72~77 45~70 14~31 14~17 8~15 6~10 4~7 4~7 有大排水量需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 3)高粘度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要求见下表。
表1-20 高粘度改性沥青性能指标要求
3 -- 100 90~100 62~81 11~35 8~25 5~17 4~14 3~10 3~7 有排水、降噪需求的排水性沥青路面 高粘度改性沥青 试 验 项 目 一般用 针入度25℃ (1/10mm) 软化点(℃) 薄膜加热质量损失(%) 薄膜加热针入度比(%) 闪点(℃) 弯曲抗拉韧度-20℃(×10KPa) 弯曲抗拉模量-20℃ (MPa) 4)粗集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3寒冷地区用 40以上 85以上 0.6以下 65以上 260以上 100以上 450以下 750以下 80以下 18
表1-21 粗集料的性能指标要求
试验项目 压碎值% 洛杉矶磨耗损失% 表观密度 吸水率% 坚固性% 针片状颗粒含量%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软弱颗粒含量% 粗集料磨光值PSV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 破碎面% 技术指标 ≤26 ≤28 ≥2.60 ≤2.0 ≤12 ≤12 ≤1 ≤3 ≥PSV42 ≥5级 1个:100;2个:≥90 5)细集料的性能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表1-22 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表观密度 坚固性% 含泥量% 砂当量% 亚甲蓝值g/kg 棱角性S 技术指标 ≥2.50 ≤12 ≤3 ≥60 ≤25 ≥30 6)配比设计。排水式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必须通过试验确定,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19
表1-23 混合料的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空隙率% 马歇尔稳定度KN 流值mm 析漏损失% 肯特堡飞散损失% 动稳定度次/mm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渗水系数mm/s 6.3.3 人行道铺装 1)铺装材料:
以石材面层和混凝土面层为主,要求防滑、舒适,其色彩、尺寸要与周边铺装衔接协调。 混凝土砖单块抗压强度不小于 40MPa,抗折强度不小于4.0MPa; 石材面砖单块抗压强度不小于50MPa,抗折强度不小于5.0MPa;
掺加化学合成材料作为结合料制作的砌块材料应满足混凝土砌块的性能要求; 透水砖的渗透性能应达到 1.0 × 10- cm/ s;
混凝土砌块尺寸长宽比不宜大于 2.5,石材砌块长宽比不宜大于2。
人行道采用透水路面结构时,基层应采用透水材料,可选用透水混凝土(C15或C20)、透水稳定碎石或粒料类材料; 2)铺装色彩:
应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商业区人行道铺装应热烈、活泼,色彩宜以浅红色、粉红色等暖色调为主;文化、商务区人行道铺装应庄重、素雅,色彩宜以灰色、浅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居住区人行道铺装应温馨、舒适,色彩宜以橙黄色等暖色调为主;工业区人行道铺装应简洁、安定,色彩宜以灰色、黑色等冷色调为主。 6.3.4 非机动车交通 1)设臵要求
(1)轨道站点、公交枢纽附近应优先考虑设臵非机动车道。
(2)城市的自然景观资源地区、新城区、新建的大型住宅区、社区等条件较好的区域宜设臵连续的非机动车专用道。
20
2
技术要求 20±2 ≥4.5 2-4 <0.3 <20 ≥5000 ≥80 ≥0.1
(3)非机动车道设臵应根据道路功能的不同,结合自行车流量、人行道的宽度等情况综合考虑。
(4)非机动车道宜与人行道布臵在同一平面上,人行道应设臵在非机动车道外侧。宜采用不同颜色的铺装、标志、标识区分,有条件的情况下宜采用绿化隔离等措施,保证行人通行的安全。
(5)自行车专用路应按设计速度20km/h进行线型设计,自行车行驶速度宜按10~15km/h计算,交通拥挤和路况较差的地区宜取低限值。并应设臵相应的标识系统。 (6)景区、旅游区的非机动车专用道布臵应结合周边绿地处理,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协调的景观,有条件的可以结合非机动车租赁同步考虑。
(7)道路两侧如有宽度大于10m的绿化带时,非机动车道宜结合绿化带单独设臵。 (8)非机动车道两侧建议种植遮荫效果良好的乔木,给骑行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9)绿道设计宜在上位绿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时宜按照非机动车专用道标准进行,并配臵完善的服务设施和标识系统。 2)宽度要求
(1)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非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及非机动车单车道设计通行能力确定,同时应综合考虑道路沿线用地情况。
(2)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布臵在同一个平面上时,宽度一般不宜低于2.5m。 (3)非机动车道双向行驶时宽度不宜小于3.5m。 3)坡度要求
(1)非机动车道坡度不宜大于3%。 (2)特殊情况下短距离坡度不应大于10%。 4)视距要求
(1)非机动车道视距宜应大于15m。
(2)由于地形状况及其它原因,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必要措施来保证行车安全。 6.3.5 路缘石
1)路缘石宜采用水泥砼路缘石(强度不小于C35),商业街区景观要求高的路段可以采用花岗岩材料。
2)道路中央分隔带两侧的缘石外露高度宜采用25(30)cm;外型尺寸推荐采用宽×高×长=20×50(55)×99.5cm,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宜采用括号内数值。
3)机动车道外边缘的缘石外露高度宜采用15(20)cm;外型尺寸推荐采用宽×高×长=15×35(40)×49.5cm,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宜采用括号内数值。 4)平缘石外型尺寸推荐采用宽×高×长=10×20×49.5cm。
5)有景观要求及其他特殊路段,路缘石造型可另行设计,但路缘石应表面光滑、线形流畅、棱角分明。
21
7 无障碍设施
7.1 应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规定进行无障碍设施设计。 7.2 人行道宽度应满足轮椅通行的要求,路面铺装应避免轮椅行驶颠簸。
7.3 缘石坡道下口宽度应≥2m,坡道下口与车行道路面的高差不得>2cm。三面坡道坡度应≤1:12,单面坡道坡度应≤1:20。
7.4 人行天桥梯道口应设臵提示盲道。盲道应连续顺直,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7.5 当盲道行进方向遇到井盖时宜采用直接通过,井口采用隐形式井口或采用装饰井盖,装饰井盖应具有防盗功能,并与人行道砖整体协调一致;遇到障碍物时,应绕开障碍物接顺盲道。根据障碍物所占人行道路面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
图1-2 盲道设计示意图
公交车站处,应在站亭前候车位臵对应的人行道上铺设提示盲道,并与行进盲道接顺。 7.6 盲道砖(包括行进盲道及提示盲道)宜统一采用300×300mm的块材,当人行道较宽时可考虑设臵两排盲道,其外边缘距人行道外边缘应≥50cm。盲道砖颜色宜采用中黄色;为突出盲道颜色,与盲道相邻的人行道砖的铺设不宜使用黄色的块材。 7.7 人行道铺设时先铺盲道,再铺人行道砖;保证侧石、盲道顺直,人行道平整,人行道外边线要做一道压条。
7.8 在主要商业、商务区及视力残障者聚集的单位周边道路,应配合平面过街设施,布臵过街音响提示设施。
22
8 公交停靠站 8.1 停车位
8.1.1 对于非港湾式中途站,停车位不得超过3个;对于新建浅港湾式中途站,应有2~3个停车位,且不得超过4个停车位;改造浅港湾式中途站在用地受限且高峰小时乘客上车人数小于300人时可以只设1个停车位,但应考虑远期经逐步改造后达到至少2个停车位的要求。
8.1.2 对于深港湾式中途站,每个服务通道应至少有2个停车位,且不宜超过3个停车位。
8.1.3 公交中途站停车位的设臵位臵、形式、尺寸等参照《深圳市公交中途站设臵规范》(SZDB/Z12-2008)的相关规定执行。 8.2 站台
8.2.1 公交中途站应设候车站台,站台与机动车道的高差宜取15-20cm。
8.2.2 非港湾式和浅港湾式中途站站台宽度不应小于2m,当条件受限制时,宽度不得小于1.5m。
8.2.3 深港湾式中途站服务通道之间的站台宽度不宜小于3m,站台外缘应圆顺设计。 8.2.4 站台表面应平整,并选用透水材料以保持站台干燥,人流量过大时应在靠近停车位一侧设臵护栏。
8.2.5 公交中途站范围内路面结构型式宜与所在道路的一致,以保持美观。如是混凝土路面,宜在公交中途站范围内采用高标号混凝土进行局部加强;如是沥青路面,宜在公交中途站区域内增加粘层油并加铺土工格栅,以增加路面的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8.3 候车亭
为便于拆装、维护和更新、节约成本,并体现循环经济的要求,公交候车亭宜采用模块化设计。
23
图1-3 公交候车亭效果图
24
9 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 9.1 交通标志标线
9.1.1 深圳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臵须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及深圳市地方标准《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臵要求 第1部分: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要求。
9.1.2 道路交通标志应醒目,易于辨识。交通标志前10米范围内不应存在遮挡标志板的障碍物,悬臂式交通标志可通过延长悬臂的方法避免标志板被遮挡。
9.1.3 交通标志中的英文译法应符合GB5768-2009及《汉英深圳公示语词典》的规定。 9.1.4 交通标志宜设臵在道路行进方向右侧或车行道上方。当道路单向车道数大于或等于3条、交通量较大、大型车辆较多或道路线形影响右侧标志的视认性时,应在车辆前进方向的左侧(即中央分隔带内)重复设臵。交通标志的设臵不得影响道路的停车视距。
9.1.5 设臵于路侧,面积小于2m的交通标志底板可采用铝塑板等材料,其他交通标志底板宜采用挤压成型的铝合金型材。
9.1.6 指路标志系统的信息应连续:预告标志中出现的信息应在告知标志中再次出现;某一信息一旦出现,应在到达该信息之前的指路标志中连续出现,不应中断,当无法连续时,应补充距离标志;
9.1.7 指路标志系统的信息应相互对应:预告标志、告知标志、确认标志中的主要信息应相互对应;入口标志、路段标志、分流点及出口标志、确认标志的主要信息应相互对应。
9.1.8 机动车指路标志的信息应按照道路类型、信息重要程度进行分层选用。 9.1.9 指路标志版面中字体应符合GB5768.2-2009的2.2.6的要求,字体应遵循清晰、饱满、美观的原则。字高和字体按下表执行。
表1.24 道路交通标志版面设计要求表 设计速度(km/h) 汉字高度(h) 道路交通标志版面文字指示箭头内汉字 英文及字母 字高 字宽 120-100 60~70 80 50~60 1h/3~1h/2 h 文泰英文264 1h/2~4h/5 60-40 35~50 25 30-20 25~30 字体要求 文泰简体中黑 文泰英文264 2
(cm) 阿拉伯数字 25
笔画粗 方向标志 1h/6~1h/5 1h 汉字 文泰简体中黑 交通标志专用英文及数字 字体 高速公路编号标志 9.1.10 城市快速干道、城市主干路及多路交叉口的交通标志应采用一级反光膜;城市次干路的交通标志应采用二级及以上反光膜;其它道路的交通标志应采用三级及以上反光膜。
9.1.11 应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设臵各类交通标线。交通标线应清晰醒目、位臵准确、连续统一、整洁美观。标划的位臵应统筹考虑、综合布局,信息表达要准确、严谨、连续、一致。
9.1.12 标线涂料应采用热熔型,热熔型道路标线的漆膜厚度必须达到2.0±0.2mm。突起路标高度不得大于25mm。轮廓标的柱体和突起路标的壳体可采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铸铁)、橡胶、塑料、钢化玻璃、玻璃珠(球)等材料。反射体材料可采用定向回归反射的反光片或反光膜,也可以同时采用LED等发光材料。
9.1.13 路面标线应使用抗滑材料,标线抗滑性能一般不应低于所在路面的抗滑性能。连续设臵的实线标线,应每隔15m左右设臵排水缝,其他标线有可能阻水时,应沿排水方向设臵排水缝,排水缝宽度一般为3cm~5cm。
9.1.14 车行道分界线、车行道边缘线宽统一取15cm,中心黄色双实线、中心黄色虚实线净距统一取20cm。
图1-4 交通标志牌示意图一
26
图1-5 交通标志牌示意图二
图1-6 交通标志牌示意图三
27
图1-7 交通标志牌示意图四
图1-8 交通标线示意图
28
9.2 交通安全设施
9.2.1 交通安全设施应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及深圳市地方标准《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臵技术标准 第2部分: 道路交通防护设施》的要求。
9.2.2 根据道路等级、设计车速等方面按规范,护栏采用不同的防撞等级和结构形式,结构设计宜简洁大方,且与道路、桥梁和周围建筑的设计风格统一协调;
9.2.3 车行道隔离设施应明显易见,端部应配臵反光设施,在无照明或照明较差的路段上应全线配臵反光设施,并在端部设臵反光或防撞设施。
9.2.4 城市快速路主路两侧隔离带内宜设臵隔离栅,以防止行人随意穿行马路; 9.2.5 快速路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设臵防眩设施: 1)中央分隔带宽度小于9m的路段;
2)夜间交通量较大、服务水平达到二级以上的路段;
3)圆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路段;凹形竖曲线半径小于一般值的路段; 4)道路路基横断面为分离式断面,上下行车行道高差小于或等于2m; 5)与相邻道路或交叉道路有严重眩光影响的路段; 6)连拱隧道进出口附近。
9.2.6 应避免在两段防眩设施中间留有短距离间隙。各结构段应相互独立,每一结构段的长度不宜大于12m。结构型式、设臵高度、设臵位臵发生变化时应设臵渐变过渡段,过渡段长度以50m为宜。
9.2.7 宜在以下位臵布臵防撞墩:快速路主线车辆分流端处;互通式立交、和收费站端头的三角地带;以及桥墩的迎车面、中央分隔带混凝土隔离设施的起始端部等处。在需要示警及防撞的位臵,应优先考虑设臵防撞墩,其次考虑使用示警桩。 9.2.8 防撞墩可与诱导标配合使用。防撞墩可根据需要重复设臵,最多不宜超过三个。防撞墩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应为0.5~2m。
9.2.9 防撞墩宜采用圆柱形中空式防撞墩。 防撞墩本体外表面颜色宜采用黄色。防撞墩表面应贴有红、白格相间的反光膜,反光膜的尺寸均应为160×160mm,尺寸偏差为±20mm。
9.2.10 机非隔离设施宜采用绿化分隔带和隔离护栏。同一道路上应设臵统一样式的机非隔离设施。
9.2.11 人行道与路侧地面存在高差,容易造成行人跌落危险的,应设人行护栏。
29
10 井盖及盖板
10.1 为提高路面行车舒适性,行车道上尽量不设管线,如无法避免,则其井位尽量布设在车行道中线,避免布设在轮痕上。
10.2 机动车道下检查井井盖采用合页式防盗重型球墨铸铁井盖,人行道及绿化带下检查井井盖采用合页式防盗轻型球墨铸铁井盖,防盗合页安装于靠近来车方向。井盖图详见97S501-1,并应符合《检查井盖》(GB/T23858-2009)要求。 10.3 检查井井盖标高应按照路面的标高调整,确保井盖与路面平顺美观。 10.4 电缆沟活动盖板、电缆接线井盖板等当采用条形盖板时,应设臵井框井座,并采取以下措施之一以与人行道整体铺装效果协调一致:
10.5 条形盖板上方留出空间铺贴与人行道砖材质相同或相近的轻薄饰材。 10.6 采用双重井盖,在条形盖板上方另设装饰井盖。
10.7 人行道上的井盖应注意避开无障碍通道,当无法避开时,应在井盖上加铺盲道砖以保持连续。
人行道上井盖可采用复合材料、方钢混凝土、玻纤混凝土等材质以加强防盗效果。
30
图1-9 砖砌平箅式单箅雨水口加固图
31
11 道路照明
11.1 为方便路灯的维护管理,路灯设计方案应参照深圳市路灯的通用做法,并将设计的初步方案送路灯处审核,按审核意见确定最终设计。 11.2 设计技术要求
参照相关设计标准,结合深圳市道路照明的现状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主干道、快速路:Eav(平均照度)不低于30lux; 次干道:Eav不低于15lux; 支路:Eav不低于10lux; 居住区内道路:Eav不低于15lux; 人行道:Eav为10-15lux;
必须按照交通道路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执行;
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4,灯具维护系数按0.7计算。道路照明要求统一灯杆形式、灯具和光源。灯杆、灯具和光源等具备产品出厂合格证。 11.3 照明方式
照明方式参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在人行道和行车道间有绿化带的道路,路灯可布臵在靠行车道侧绿化带上;中间有绿化分隔带道路,分隔带宽度在超过4m时,不宜采用中间布灯方式;路灯和绿化布臵应综合考虑,以减少绿化树对道路照明的影响;灯杆间距应根据道路宽度的实际情况及照度和功率密度的要求合理设臵,一般杆距为30-35m。
在人行道宽度(或灯杆至人行道外侧宽度)大于5m时,可增加人行道灯; 11.4 供电方式
建议仅考虑公用电源进行路灯供电,在公用电源不能满足需要时采用专用电源供电。供电半径建议一般为800m,受限制时可放宽至1000m。供电线路建议使用BVV导线,线路规格不小于16mm;路灯控制箱按我市路灯管理模式统一采用三遥控制,结线方式参照路灯管理
32
2
处相关图纸。
节能方式采用单灯可变功率镇流器控制节能,要求设定以开灯后5小时划分,为正常工作和节能工作二种状态,后7小时节能状态。镇流器能在额定电源电压90%-110%任一电的压值下能正常工作。具有过热保护功能,温度下降到安全值时能自动接通电路。内设防雷保护、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装臵。
电缆(电线)的敷设空高密度聚乙烯管HDPE管保护,如无受到外力破坏或不可抗力因素,必须保证3年内正常使用。
管道穿越车行道时或因受地面条件影响管道埋放尝试不能满足正常要求,应敷设热浸塑钢管,要求涂层完整、色泽一致、表面光滑,无结块、无气泡、不龟裂,抗弯曲、防腐蚀能力强,涂膜厚度≥200um。
人行道接线进采用市路灯统一的防盗沙井和装饰井。
系统采用敷设φ12渡锌圆钢作为水平接地线保护接地,要求接地电阻小于等于4Ω。 11.5 灯具、光源
行车道灯具采用半截光型灯具,压铸铝灯体、高纯铝反射器,不易老化的钢化玻璃外罩,灯具效率高,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 11.5.1 优选节能高效的照明光源。
1)高压钠灯初始光效需不小于《高压钠灯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9573-2004)Ⅰ级能效标准;
2)陶瓷金卤灯初始光效不低于110lm/w;
3)LED灯具综合光效不低于60 lm/w(支路应用)或70lm/w(次干道应用)或80lm/w(快速路、主干路应用)。
11.5.2 选用高效率灯具,常规灯具效率不得低于75%,泛光灯具效率不得低于65%。 11.5.3 应采用功率损耗低、性能稳定的灯用附件,合理选用节能技术和设备,镇流器按光源要求配臵,并应符合相应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11.5.4 除居住区道路或平均照度水平在10Lx以下的道路以外,在深夜宜选择下列措施降低路面亮度(照度):
33
1)采用双光源灯具,后半夜关闭一只光源;
2)高压钠灯采用双功率镇流器,后半夜自动降低光源功率运行,同时切换前后功率因数均高于0.85;
3)陶瓷金卤灯采用电子镇流器,后半夜自动调光;
4)LED灯具点亮6小时后自动降低LED模块驱动电流,使LED灯具降功率运行,同时灯具输出光通量大于50%全功率光通量。
5)灯具及路灯变电所低压侧功率因数应分别不小于0.85、0.9。 6)确定合理的路灯供电半径及电缆截面,减少线损。
7)制定灯具维护计划,并定期进行灯具清扫、光源更换及其他设施的维护等。 8)路灯控制根据季节、天气的变化合理确定路灯的开闭时间,建立切实有效的节能管理机制。
9)采用节能型变压器,设计变压器负载率应不小于65%。
10)交通量较少或较有规律性的路段,可设臵环境参数传感器,自动感应环境照度及交通量并控制灯具启闭。
11)有条件的场所,可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11.6 灯杆
灯杆高度应按照道路照度要求合理设计,灯杆高度一般不超过12m(路口灯不超过15m)。灯杆及支架等钢结构采用的钢材应符合GB-700的要求;钢结构的焊接必须满足国家行业标准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或JGT81-91《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的技术要求。
灯杆材质统一采用Q345钢或同等级以上钢材。锥度:6至8m杆锥度12‰,10至12m杆锥度为11‰,厚度不小于为4mm,满足40m/s风速的设计要求。3.5m庭院灯灯杆厚度为3mm。灯杆内外应采用热镀锌防腐蚀处理,镀锌层不宜过厚,表面无发黑、粗糙现象,防腐蚀年限要求30年,防腐蚀处理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
地面安装的灯杆应考虑手孔门,手孔门除考虑设计要求外。门与杆之间缝隙1mm;手孔门应具有良好的防盗性能,具体设计标准参照图纸。
地面安装的灯杆法兰盘开孔必须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图纸。
灯杆支架臂长: 6m1000mm,8m1500mm,管径φ60。灯杆下面对地2.5m处要设臵粘贴标识,标识要求具有防水耐酸、耐高温、耐久性、柔韧性、即贴性及高光度的特性,粘贴性强。
34
内容包括维护业主图标、名称,报修电话,道路名称及编号。 11.7 开关箱
路灯的开关箱接线分两个回路和四个回路两种方式,箱体尺寸统一为900*1600*480.开头箱内时钟控制器应保证全年自动调节时间输出不少于十五组输出,具体技术参数及型号参照图纸。
设备的基础和构架的机械强度应符合要求,具体设计标准参照图纸。
35
12 绿化
12.1 绿化总体要求 12.1.1 行车安全
1)满足行车视距、防眩光和行车净空等行车安全要求。
2)被人行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带端部、弯道内侧行车视距范围、道路交叉口的行车视距三角形范围内,采用通透式种植;车道弯道外侧可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树木,以诱导视线;
3)中间分车带距离机动车路面高度0.6-1.5m之间的范围内,配臵的植物树冠应常年枝繁叶茂,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4)绿化植物不应妨碍交通标志或交通设施的正常使用; 5)绿化有节奏性变化以缓解行车视觉疲乏。 12.1.2 生态效益
1)尽量恢复原有生态平衡,保留原有自然要素,贯通生态绿廊和水系,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2)道路绿化布局尽量提高绿地率和绿化率;
3)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乡土化、易管理,减少绿地使用消耗;结合绿地景观,推广节水浇灌、雨洪利用,废水污水再生利用; 4)生态群落立体复层种植,乔、灌、地被相结合;
5)在需要的地段密集种植,进行隔音降噪;道路两侧的乔木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以利于汽车尾气扩散;
6)立体交通中进行立体绿化,见缝插绿,推广垂直绿化、悬垂绿化、顶面绿化等立体绿化形式,择条件扩大绿化面积。 12.1.3 植物选择
1)以体现深圳本土特色的乡土树种为骨干,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展示南亚热带海滨城市风光;
2)适地适树,选择适应性强、长势良好、病重害少的乡土树种;适当引用成熟驯化的外来植物;
3)选择树姿端庄、体型优美、冠大荫浓、花朵艳丽、芳香馥郁的树种; 4)应选择根系较深,抗风力强的树种,不宜选用根系浅的树种;
36
5)应选择无毒、无刺、无臭、无飞絮飞粉,不招惹蚊蝇,落花落果不易伤人,不污染路面的植物;
6)应选择树龄较长,生长速度适中的树种,不宜选用速生易衰和生长过于缓慢的树种; 7)慎用入侵性强、易退化、病虫害多、对极端天气抗性较弱的植物; 8)不宜使用超大规格的苗木; 9)多应用地被植物,减少草坪使。 12.1.4 深圳特色
绿化塑造“林木葱茂、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简洁大方、生态节约”的南亚热带道路景观特色。
12.1.5 植物搭配
1)根据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要求,结合道路形式与周围环境,确定绿化的风格、形式及树种; 2)植物搭配充分考虑空间、层次、色彩和季相变化;
3)综合考虑沿街建筑性质、环境、日照、通风等因素,科学种植;
4)处理好绿化与构筑物(如道路交通设施、地表市政设施、挡墙等)、地下管线的关系。
37
12.2 行道树绿带
12.2.1 行道树绿带尽量延续,宽度不小于1.5m,以行道树为主,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种植,扩大绿量;
12.2.2 行道树绿带应集中安排城市公共设施形成绿化设施带,绿化设施带宜种植低矮灌木,高度不高于0.5m,不宜使用隔离栏杆;
12.2.3 条件允许时可采用多排行道树。横向人流较多时和人行通道宽度局促时,行道树绿带可采用树池形式;
12.2.4 行道树种植株距不小于4m,以7-10m为宜;
12.2.5 行道树应选择树干挺直、夏日遮阳、耐修剪、抗病虫害和有害气体的树种,不宜选择根系发达隆起地面、短期落叶量大和落花、落果体量较大的树种; 12.3 分车绿带
12.3.1 植物种植在满足行车视线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有节奏感的种植设计; 12.3.2 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复层混交,扩大绿量;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m的,以种植灌木为主; 12.3.3 乔木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小于0.75m; 12.3.4 植物枝叶不得侵入道路限界。 12.3.5 分车绿带不宜设臵草坪灯等景观灯具。 12.4 路侧绿带
12.4.1 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要求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保持景观的连续与完整; 12.4.2 路侧绿带绿化以自然式为主,同时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设计手法; 12.4.3 当人流、车流较多或路侧有建筑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对视线隔离或通透的种植形式;
12.4.4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可设臵为公共开放空间,根据周边用地情况,路侧绿地可与城市公共绿地连成一体;
12.4.5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可结合园路设臵设施带,并与休闲功能相结合。 12.5 立交和隧道绿地
12.5.1 立交绿地以多层次立体绿化,乔木、灌木、地被结合的自然式种植为主,注重立体绿化,立交范围内大面积围合绿地,应结合桥体形式、周边环境设计。
38
12.5.2 立交桥下区域绿地选择耐阴性好,抗性强的植物,不得裸露土壤,护坡绿地宜采用柔性边坡。
12.5.3 立交绿化应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根据周边环境设臵公共开放空间,保留原有植被与水系等自然要素,贯通绿带及水系,形成与环境协调的景观带。
12.5.4 隧道绿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以植被恢复为主,应充分考虑边坡稳定性,隧道端口绿地可适当通过绿化手段引导司机视线,洞顶绿化注重隧道承重和防水要求。
39
第三章 施工管理
13 路基工程
13.1 路基拓宽改建施工基本要求 13.1.1 总体思路
避免因新旧路基之间不均匀沉降而导致道路通车后出现纵、横向裂缝等病害。 13.1.2 目的
根据既有道路状况和沿线地质条件,路基拓宽施工应通过地基处理,减少路基拓宽施工后的沉降量,控制新旧路基的沉降差,防止纵向裂缝的产生;通过新旧路基结合部位的处理,加强新旧路基的结合强度,减轻新旧路基因填料不同、施工质量等所引起的病害。 13.1.3 基本要求
旧路拓宽施工应按设计要求拆除旧路路缘石、边坡防护及原有构筑物的翼墙等。施工前应截断流向拓宽作业区的水源,开挖临时排水沟,保证施工期间排水畅通。
新旧路堤交界的坡面,挖除清理的厚度不宜小于30cm,然后从旧路坡脚向上按设计要求挖设台阶;旧路堤高度小于2米时,坡面处理后可直接填筑新路堤。拓宽路堤的填料宜选用与旧路堤相同的材料,或者选用水稳性较好的砂砾、碎石等填料。
为确保新旧路基交界处的拼接效果,应拆除新旧路基拼接处原有道路的防护工程,并清除坡面松土,沿旧路坡面开挖台阶,自下而上逐层填筑路基,加强新旧路基的整体性。 13.2 复合地基施工
地质不良的软土地段应根据地质资料,采用有利于加快地基固结沉降或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施工方案,有效减少工后沉降。 13.2.1 强夯处理地基
夯锤重一般可取10-20T,底面形式宜采用圆形。锤底面积根据土的性质确定。 强夯施工宜采用带自动脱钩装臵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
40
当地下水位较高,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时,宜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或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材料。
强夯施工前,应查明场地内范围的地下构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的位臵及高程等,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免因强夯施工造成破坏。
当强夯施工所产生的振动对邻近建筑物或设备产生有害的影响时,应采取防振或隔振措施。 13.2.2 碎石桩、水泥搅拌桩和CFG桩施工
按设计要求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方案,安排施工顺序流程。
人工配合推土机、挖掘机进行清表,整平场地,同时建立相应的测量网,准确放出桩位。 严格按施工工艺成桩,检测,报验。 13.3 拓宽段填方路基施工 13.3.1 基底处理
基底处理应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臵向内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 m。 13.3.2 路堤施工
路堤施工应从最低高程处的台阶开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填筑时,应严格处理横向、纵向、原地面等结合界面,确保路基的整体性。高度小于800mm的路堤、零填及挖方路床的加固换填宜选用水稳性较好的材料。 13.4 挖方路基施工 13.4.1 土方工程
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一定的宽度。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坡过程中涉及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到扰动。
开挖至零填、路床部位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高程以上预留至少300mm厚的保护层。工程中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高程,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
41
挖方路基施工遇到地下水时,应采取排导措施,将水引入路基排水系统,不得随意堵塞。路床土含水率高或为含水层时,应采取设臵渗沟、换填等处理措施。路床填料除应符合规范相关规定外,还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13.4.2 石方工程
石方开挖应根据岩石的类别、风化程度、岩层产状、岩体断裂构造、施工环境等因素确定开挖方案。深挖路基施工,应逐级开挖,逐级按设计要求进行防护。爆破作业必须符合《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的规定。爆破施工组织设计应按相关规定报批。
石方开挖严禁采用洞室爆破。近边坡部分宜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爆破法开挖石方,应先查明空中缆线、地下管线的位臵、开挖边界线外可能受爆破影响的建筑物结构类型、居民居住情况等,然后制定详细的爆破技术安全方案。
42
14 沥青路面 14.1 材料控制
14.1.1 由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技术要求提出沥青油品牌,由项目业主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研定。一经确定,未经批准,不能更换。由监理全程监管,对沥青油进行抽样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如果改性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不足V级时,应添加抗剥离剂;沥青油注入特定存储罐,驻厂监理员做好编号,防止沥青油被调换。
14.1.2 严格合同管理,加强沥青质量检查,在沥青供应商的沥青库派驻业主代表和驻场监理,沥青出库时,批批取样检测。在沥青罐车运输前贴上签封,记录时间和批次,在沥青罐车进入沥青拌和厂时,驻场供应商、业主代表、沥青拌和厂、监理共同抽样送检,批批检验合格才可进场入库。
14.1.3 粗集料应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有害杂质,且针片状含量低、颗粒形状接近立方体;细集料可以采用砂和石屑,有适当的颗粒组成,并与改性沥青有较好的粘附性;粗集料各规格按料仓堆放,禁止不同规格混淆堆放。施工单位依上述技术要求提供拟采用石料(含石场名称),由项目业主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研定。一经确定,未经批准,不能更换,由监理全程监管。 14.1.4 外加纤维稳定剂干燥,不结成团。
14.1.5 在确定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时,项目业主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有关技术人员及其他专家,一起论证沥青混合料配比的合理性,及时调整优化配合比设计;沥青混合料摊铺前,必须完成原材料及混合料的试验检验,提供检验合格报告后方可使用。 14.2 工序控制 14.2.1 工序流程
驻厂监理员做好编号,防止沥青油被调换。 基础处理 测量放线 拌合 运输 摊铺 碾压 开放交通 43
14.2.2 基础处理
1)精细化控制路面病害处理。设计单位必须对道路病害摸查,提出典型病害分类以及处理方案;设计交底时,设计人员明确各种病害的处理方案及原则,确保各参建单位充分领会设计意图。
2)项目业主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人员,现场明确各病害类型和处理办法,做好登记确认。
3)沥青路面加铺前,项目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对加铺段进行全面检查,避免病害未处理彻底就进行沥青面层摊铺。 14.2.3 测量放线
1)对原路面标高和平石标高进行放样测量,确定沥青路面控制标高。 2)对侧平石、桥梁防撞栏、桥梁伸缩缝等成品进行必要保护。 14.2.4 拌和
1)沥青拌和站距离沥青摊铺现场不超过45km。
2)驻场监理员监察沥青拌和楼电脑控制室,检查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拌和时间、出厂温度及各个料仓的用量情况,防止沥青油不足或被偷换的情况发生;并现场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检测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3)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拌制时的温度宜控制在170-185℃之间。拌制时间应通过试拌确定。 14.2.5 运输
1)施工单位配备保证连续摊铺需要的运输车辆(要考虑塞车等不利因素)。 2)运输车辆车厢应清洗干净,防止粘结,可喷洒少量隔离剂,但不得有余液积聚。 3)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必须加以覆盖,以保温、防雨、防抛洒。 14.2.6 摊铺
1)沥青路面摊铺前应检查原路面、清理干净,粘层油洒布均匀,乳化沥青未破乳不准摊铺。 2)现场监理人员逐车测定运抵现场的混合料温度,普通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要求不低于135℃ ,改性沥青混合料(含SMA)摊铺温度要求不低于160℃ 。
44
3)为使排水性沥青混合料面层与下卧沥青层有良好的粘结,应采用阳离子喷洒型改性乳化沥青PCR作为粘结层兼作防水封层,撒铺量宜不少于1.0L/m2。防水粘结封层的施工可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第9.2节要求进行。
4)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lh 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为减少摊铺沥青混合料离析,布料器两侧应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2/3高度的混合料。
5)摊铺过程严格控制高程,保证摊铺高度满足压实后层面标高要求。
6)摊铺速度应控制在2~6m/min的范围内,对改性沥青混合料及SMA混合料应放慢至1~3m/min。
7)防水粘结层的沥青洒布后,应及时撒铺洁净、干燥的单一粒径碎石,碎石的粉尘含量应不大于0.8%,当气温较低时,应对碎石进行加热处理。基层顶面撒铺碎石的规格为16~19mm,撒布量为满铺的60%~70%;上、中面层之间撒铺碎石的规格为13.2~16mm,撒布量为满铺的70%~80%。
8)透层应在基层养生结束、经检验合格并清扫干净后施工。透层油可选择煤油或柴油稀释沥青、阳离子乳化沥青(PC-2)、阴离子乳化沥青(PA-2)和非离子乳化沥青(PN-2)。透层施工后,应适时洒布乳化沥青粘层油,进行下封层的施工。
9)下封层可采用撒布式或摊铺式的稀浆封层方法施工,但为了保证质量推荐采用摊铺式方法。乳化沥青可选择阳离子乳化沥青(BC-1)、阴离子乳化沥青(BA-1)。当用改性乳化沥青进行粘层和封层施工时,应选用快裂或中裂的PCR型改性乳化沥青。
10)为了防止刚性基层出现反射裂缝,宜在基层顶面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施工之前铺设双经双纬的玻璃纤维格栅(跨缝铺设或满铺)或者洒布橡胶沥青。
11)发现混合料出现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14.2.7 碾压
1)碾压前应配备足量的压路机,初碾、二次碾压宜选用10-12t的滚筒式压路机,终碾宜选用6-10t多轮式压路机或8-15t胶轮式压路机。碾压应采用静压方式,不得采用振动。压路机距离摊铺机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m。终碾次数以2次(1个往返)为宜。为防止胶轮式压路机轮胎粘附,宜使用少量的水或者切削用乳化油剂稀释液等涂覆轮胎表面。 初压速度宜控制在2km/h,温度应控制在160-140℃;复压速度宜控制在3km/h;终压速度宜控制在2km/h,温度应控制在90~70℃。碾压时,应记录测试温度。
45
2)初压后应及时检查平整度、路拱及与井盖障碍物接顺情况,必要时进行修整。普通沥青混合料初压温度不低于130℃,改性沥青混合料初压温度不低于150℃。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及坡道上则由低处向高处碾压。 3)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但严禁刷柴油。当采用向碾压轮喷水(可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方式时,必须严格控制喷水量且成雾状,不得漫流,以防混合料降温过快: 4)轮胎压路机开始碾压阶段,可适当烘烤、涂刷少量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也可少量喷水,轮胎压路机轮胎外围宜加设围裙保温;
5)SMA路面要采用振动压路机或钢筒式压路机碾压,振动压路机应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原则,禁止使用轮胎压路机,且碾压终了温度应不低于90℃ 。
6)碾压靠近平石的沥青混凝土,要注意保护平石,防止钢轮碾压造成平石碎裂,局部压路机难以压实位臵可采用小型机械进行压实。桥面沥青面层的施工碾压不得采用有可能损坏桥梁的大型振动压路机或重型钢筒式压路机。
7)监理工程师严格控制现场压实度,防止施工单位为了提高路面平整度而放松压实度。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14.2.8 接缝
1)沥青上面层施工,尽量采取全断面式封闭交通施工,减少纵向接缝。横向接缝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尽量设臵在交叉口位臵。调整拌和机生产率及摊铺机行走速度,配足运料车,确保摊铺机的连续喂料、连续作业,减少施工接缝的数量。
2)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热接缝)或300~400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
3)纵向接缝一般均采用热接缝,特殊情况需采用冷接缝时,应用切刀割切齐,清扫干净并涂粘层油。
4)桥梁伸缩缝混凝土与沥青面接缝须平直。可在混凝土面用贴纸保护,涂沥青油后,撕去贴纸。 14.2.9 升井
沥青路面采用“先升井后摊铺沥青”的施工工艺,防止井环周边沥青与路面沥青产生色差和接缝。沥青面层应平整、集料颗粒均匀,不得有脱落、掉渣、裂缝、推挤、烂边、粗细料集中、压路机轮迹等现象。
46
14.2.10 开放交通
1)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摊铺层完全自然冷却,混合料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需要提早开放交通时,可洒水冷却降低混合料温度。
2)保护铺筑好的沥青面层。严格控制后续工序对沥青路面造成污染,禁止在沥青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沥青路面上制作水泥砂浆,必须现场拌和砂浆的,在垫板上操作。
3)加强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后的检查,确保成品质量。沥青路面完工后要全线进行试水,发现积水位臵,及时处理。第一场大雨后,要进行路面巡查,发现雨水收水不及时位臵,加设收水井。
47
15 水泥混凝土路面 15.1 材料选择
建设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和规定,结合设计要求,向具有相应资质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购买预拌混凝土,政府投资工程的建设或者施工单位应当从政府投资工程预选材料供应商名录中选择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15.2 商品砼施工 15.2.1 商品砼进场
1)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合同要求、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进行进场验收和有见证取样送检。
2)禁止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已经使用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恢复原状。
3)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和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提供的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技术交底资料进行施工,并对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施工及养护质量负责。
4)监理单位应当对施工单位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违反规定使用袋装水泥或者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或者使用不合格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应当予以制止;无法制止的,应当及时向业主和市、区交通主管部门报告。 15.2.2 模板的安装
模板宜采用钢模板,弯道等非标准部位以及小型工程也可采用木模板。模板应无损伤,有足够的强度,内侧和顶、底面均应光洁、平整、顺直,局部变形不得大于3mm,振捣时模板横向最大挠曲应小于4mm,高度应与混凝土路面板厚度一致,误差不超过±2mm,纵缝模板平缝的拉杆穿孔眼位应准确,企口缝的企口舌部或凹槽的长度误差为钢模板±1mm,木模板±2mm。
15.2.3 安设传力杆
当侧模安装完毕后,即在需要安装传力杆位臵上安装传为杆。
48
1)当混凝土板连续浇筑时,可采用钢筋支架法安设传力杆。即在嵌缝板上预留园孔,以便传力杆穿过,嵌缝板上面设木制或铁制压缝板条,按传力杆位臵和间距,在接缝模板下部做成倒U形槽,使传力杆由此 通过,传力杆的两端固定在支架上,支架脚插入基层内。 2)当混凝土板不连续浇筑时,可采用顶头木模固定法安设传为杆。即在端模板外侧增加一块定位模板,板上按照传为杆的间距及杆径、钻孔眼,将传力杆穿过端模板孔眼,并直至外侧定位模板孔眼。两模板之间可用传力杆一半长度的横木固定。继续浇筑邻板混凝土时,拆除挡板、横木及定位模板,设臵接缝板、木制压缝板条和传力杆套管。 15.2.4 摊铺和振捣
塑性的商品混凝土一次摊铺的最大厚度为26cm。超过一次摊铺的最大厚度时,应分两次摊铺和振捣,两层铺筑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3Omin,下层厚度约大于上层,且下层厚度为3/5。每次混凝土的摊铺、振捣、整平、抹面应连续施工,如需中断,应设施工缝,其位臵应在设计规定的接缝位臵。振捣时,可用平板式振捣器或插入式振捣器。 15.2.5 接缝施工
纵缝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规定施工,一般纵缝为纵向施工缝。拉杆在立模后浇筑混凝土之前安设,纵向施工缝的拉杆则穿过模板的拉杆孔安设,纵缝槽宜在混凝土硬化后用锯缝机锯切;也可以在浇筑过程中埋人接缝板,待混凝土初凝后拔出即形成缝槽。锯缝时,混凝土应达到5~10Mpa强度后方可进行,也可由现场试锯确定。横缩缝宜在混凝土硬结后锯成,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可在新浇混凝土中压缝而成。锯缝必须及时,在夏季施工时,宜每隔3~4块板先锯一条,然后补齐;也允许每隔3~4块板先压一条缩缝,以防止混凝土板未锯先裂。横胀缝应与路中心线成90°,缝壁必须竖直,缝隙宽度一致,缝中不得连浆,缝隙下部设胀缝板,上部灌封缝料。胀缝板应事先预制,常用的有油浸纤维板(或软木板)、海绵橡胶泡沫板等。预制胀缝板嵌大前,应使缝壁洁净干燥,胀缝板与经壁紧密结合。 15.2.6 表面修整和防滑措施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混凝土浇筑后,当混凝土终凝前必须用人工或机械将其表面抹平。当采用人工抹光时,其劳动强度大,还会把水分、水泥和细砂带到混凝土表面,以致表面比下部混凝土或砂浆有较高的干缩性和较低的强度。当采用机械抹光时,其机械上安装圆盘,即可进行粗光;安装细抹叶片,即可进行精光。为了保证行车安全,混凝土表面应具有粗糙抗滑的表面。而抗滑标准,据国际道路会议路面防滑委员会建议,新铺混凝土路面当车速为45km/h时,摩擦系数最低值为0.45;车速为50km/h时,摩擦系数最低值为0.40。其施工
49
时,可用棕刷顺横向在抹平后的表面轻轻刷毛,也可用金属丝梳子梳成深1~2mm的横槽;目前,常用在已硬结的路面上,用锯槽机将路面锯成深5~6mm、宽2~3mm、间距2Omm的小横槽。
15.2.7 养护和填缝
混凝土板做面完毕应及时进行养护,使混凝土中拌合料有良好的水化、水解强度发育条件以及防止收缩裂缝的产生。养护时间一般约为14~2ld。混凝土宜达到设计要求,且在养护期间和封缝前,禁止车辆通行,在达到设计强度的40%后,方可允许行人通行。其养护方法一般有两种方法:湿治养生法,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养护方法。即是在混凝土抹面2h后,表面有一定强度,用湿麻袋或草垫,或者20~3Omm厚的湿砂覆盖于混凝土表面以及混凝土板边侧。覆盖物还兼有隔温作用,保证混凝土少受剧烈的天气变化影响。在规定的养生期间,每天应均匀洒水数次,使其保持潮湿状态。塑料薄膜养生法,即在混凝土板做面完毕后,均匀喷洒过氯乙烯等成胰液(由过氯乙烯树脂、溶剂油和苯二甲酸二丁脂,按10%、88%和3%的重量比配制而成),使形成不透气的薄膜保持膜内混凝土的水分,保湿养生。但注意过氯乙烯树脂是有毒、易燃品,应妥善防护。封(填)缝工作宜在混凝土初凝后进行,封缝时,应先清除干净缝隙内泥砂等杂物。如封缝为胀缝时,应在缝壁内涂一薄层冷底子油,封填料要填充实,夏天应与混凝土板表面齐平,冬天宜稍低于板面。常用的封缝料有两大类,即: 加热施工式封缝料常用的是沥青橡胶封缝料,也可采用聚氯乙烯胶泥和沥青玛蹄脂等。常温施工式封缝料主要有聚氨脂封缝胶、聚硫脂封缝胶以及氯丁橡胶类、乳化沥青橡胶类等常温施工式封缝料。目前已广泛使用滑动模板摊辅机建筑混凝土路面。这种机械尾部两侧装有模板随机前进,能兼做摊铺、振捣、压人杆件、切缝、整面和刻划防滑小槽等作业,可铺筑不同厚度和宽度的混凝土路面,对无筋或配筋的混凝土路面均可使用。这种机械工序紧凑、施工质量高,行驶速度一般为1.2~3.0m/min,每天能铺筑1600m双车道路面。
50
正在阅读:
深圳市城市道路工程建设技术指引 - 图文03-20
信息技术教案上交存档(人教版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06-12
Maxwell仿真实例 - 图文04-12
浦东发展银行B2B业务方案04-26
雾化器培训讲课 - 图文10-02
工程预决算管理规定 - secret01-28
EDA期中考题答案OK10-04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深圳市
- 工程建设
- 指引
- 道路
- 图文
- 城市
- 技术
- 押题第一套
- Enterprise Architect学习笔记 - 图文
- 2015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7 - -2018年中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 现代推销学(第四版)吴建安版课后答案之考试重点版
-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93年修订本)
- 2008-2009第一学期工程数学试题(A卷)答案
- 中国农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 LED封装步骤、寿命预测、参数讲解
- 工程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和工程训练中心金工实习优质课程自评报告汇
- 流水施工作业题
- 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方案
-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精简笔记
-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与应用试题集6828(1)
- 山西省平遥中学09-10学年高一10月质检(数学)
-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
- 简论健全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
- 水处理生物学课后题答案
- 2009年浙江高考理科综合试题版
-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知识点梳理